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清华大学诺奖级别论文发表

清华大学诺奖级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清华大学诺奖级别论文发表

韩春雨,男,1974年1月11日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

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韩春雨事件是韩春雨在顶级学术杂志发表了论文,后面实验结果因为无法重复被质疑,韩春雨主动撤回论文,接受调查的一些列事件: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彼此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扩展资料:

根据论文,实验由不同实验室研究人员独立操作,但实验结果均未证明NgAgo具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活性。黄志伟告诉记者,他的实验室也重复很多次,但一直没发现“切割”效果,没得到预想结果。

此外,论文还对韩春雨此前声明的论文结果重现需要“卓越的实验技能”,以及重复实验未果,可能因为NgAgo的活性对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或细菌非常敏感等言论提出质疑。

论文写道,不论是最初发布的步骤,还是后来在全球科学家质粒共享非盈利组织Addgene网站上更新的信息,似乎都不涉及任何似乎需要“卓越的实验技能”的步骤。

同时提出,不可能所有的独立实验室的细胞都被污染,导致一致阴性结果。

这篇论文结尾处,学者提到,希望韩春雨能够澄清NgAgo的不确定性,并能够提供重复实验结果所需要的细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春雨

韩春雨,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韩春雨事件指的是韩春雨撤稿事件。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2017年1月9日,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通知书”。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

扩展资料

韩春雨研发出基因编辑新技术NgAgo-gDNA的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上,向此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该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春雨

他与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

他,培育了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王淦昌、钱三强等十多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数十位院士,被后人誉为“大师的大师”。

他的名字叫叶企孙。关于他的故事,如同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一样,简单而复杂。

科学少年

叶企孙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这样的信念和追求,始于少年时期。

1898年7月,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景沄曾任上海教育会会长。当时正值西方近代科学蓬勃发展,思想开放的叶父非常推崇西方近代科学。

受父亲影响,叶企孙从小对学校开设的“西算”“理化”“博物”等课程极感兴趣。1913年秋,叶企孙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相当于今天的高中)。

入学不久,他就在日记中写道:“要想洗刷民族耻辱,要祖国强盛,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努力于学习科学知识。”

1915年3月,叶企孙听了一个题为《科学对于理想及使用之关系》的校内报告,对他影响极大。他感慨道,“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不发达”。

当年暑假,他写信给清华同学刘树墉,商量成立科学会。在信中,叶企孙列出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科学史等8种研究范围,并规定了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实求学、切实做事的六条会员守则。

不久,科学会在清华成立,推举刘树墉为会长,沈诰为书记,并请物理教师梅贻琦作评判员,指导他们的活动。从这年的10月3日至次年1月9日,每两周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

叶企孙率先讲了《几何学之根本》,随后刘树墉作了《天演学说之证据》的报告。14名会员轮流演说了19个科学报告。这批仅是高中生程度的青年当时独立举办的科学报告会,选题之广和内容的学术价值,已不亚于当今大学中的各类报告会。

1914年至1918年,在清华求学的叶企孙先后在《清华学报》《清华周刊》上发表了《考证商功》《天学述略》《中国算学史略》等文章。这段时期,叶企孙还同国内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美国的《科学杂志》建立了学术联系。

1918年夏,叶企孙从清华毕业,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布里奇曼教授作博士研究生。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别人合作精密测定出基本作用量子“普朗克常数”的准确数值,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叶企孙开始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这一年,他不过23岁。

如果按照这一轨迹走下去,叶企孙在科研上的成就不可限量。但1923年他从哈佛毕业时,却选择了回国,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路。因为他认为,一两个科学家救不了国。

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自身的人生轨迹,也对中国科教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睿思智者

1926年,叶企孙与梅贻琦创立清华物理系时,却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全系能上课的教授只有叶企孙一人。他一个人主讲各门主课,一年级教普通物理,二年级教电磁学,三年级教光学。

这种情况很快得到改变,1928年他请来了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1929年清华理学院创建时,他又罗致了熊庆来、杨武之、张子高、萨本铁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华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当年,为请来吴有训担任物理系教授,当时已是物理系主任、清华大学评议员的叶企孙,却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以示尊重。这一行为被引为美谈,也使清华园很快聚集起一帮能人志士。

在当时国内大多数大学尚空谈轻实验的大环境下,为了让这帮名师能够继续开展科研,他首倡教学与科研并重,率先在清华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物色和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为科研创造物质条件。

钱伟长回忆道:“清华当年从无到有能在短短一段时间崛起发展,不能不说叶老师在建立理学院的过程中,提倡实验实践起了很大的作用。”

叶企孙有点口吃,讲课带上海口音。可能自感讲课不佳,他曾对学生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实际上,他请的这批人的确让清华物理系在短时间内跻身国际一流,他们培养的学生水平已可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相媲美。

从1925年受聘进入清华,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叶企孙在清华工作了25年时间(中间有2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包括美国院士在内的百余名院士;仅一个物理系,就走出了五十几名院士。

1946年的清华大学内校门

在清华历史上,叶企孙为人所称道的,还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知贤善任。

华罗庚原是江苏金坛一个杂货铺的青年伙计,其数学才能被理学院的熊庆来教授发现后,熊立即与叶企孙商量培养之事。叶企孙邀请华罗庚来清华数学系图书馆作图书室助理员。

到校一年,华罗庚就在日本数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叶企孙知道后,建议升他为数学系助教。此举在学院内的教授中引发激烈讨论,有人说清华从来没有这种规矩。

最后,作为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委员的叶企孙拍板,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并让他讲授大学微积分课。后来他又派华罗庚去英国深造,这才有了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

叶企孙不仅是个物理学家、教育家,还具有发展科学事业的战略眼光。抗战期间,他在理学院创办了理科研究所,设立了航空、无线电、金属、农业和国情普查等5个研究所,并亲自出任了清华大学研究所委员会主席。

他根据当时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来指导学生的专业方向,今天看来,他的每一步安排实际上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搭建了坚强骨架。

王淦昌原先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受叶企孙影响被吸引到物理科学领域并走近了核物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奥本海默”。

钱伟长考入清华时被分在中文系,后有感于国家贫弱决定改学物理。在叶企孙的帮助下,他以试读一年级物理系的名义进入物理系,并最终成为中国力学之父。

龚祖同原从事核物理,叶企孙找龚祖同谈心说:“应用光学在军事上很重要,现在各强国都在研究,而我国还是空白。”当年龚祖同考取了世界上光学水平最高的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之一。

类似的还有物理系毕业的赵九章,毕业时被叶企孙动员去德国深造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后来成为中国卫星之父;交大铁道工程系毕业的钱学森,被叶企孙安排去美国学习航空工程,于是有了中国导弹之父;地震研究先驱傅承义、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中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等,无一不受惠于叶企孙。

敦厚师长

叶企孙一生未娶。他工资高,生活却极为简朴,他的钱常用来接济学生、工友和有求于他的人,甚至一些学生们举办集体活动时也找他赞助。在学生眼里,他亦师亦友,还是位和蔼可亲的敦厚长者。

叶企孙在清华的住所北院七号,是学生们经常去也最爱去的地方。他经常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吃饭、谈话,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戴振铎、彭桓武、钱学森、钱三强等都在他家吃住过,短的数日,长的达好几个月。

清华第十二届学生唐立寅深情回忆,西南联大时期,为让青年学子们忘掉战乱的困苦,叶企孙在昆明的公园内自费用茶点招待全班听热力学课的同学。他笑嘻嘻地说:“目前困难是暂时的……你们一定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

在叶企孙眼里,这些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对学生的这种关爱从没因时局、职位变化而有所改变。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叶企孙把自己的特供牛奶让给一些有浮肿的青年喝,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这点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

他的学生王竹溪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叶企孙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主持磁学教研室期间,“每星期都和学生见面谈话……每年都请主修磁学的毕业生到家去谈,在毕业分配后,他常约请他们到中山公园去谈他们到工作岗位后的情况。”

热血教授

叶企孙不参加任何党派,但超然于政治的他,在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同样会满腔热血,为抗战奔走呼号。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1931年又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叶企孙非常愤慨,竭力主张抗击日本。

1933年3月,热河失守后,叶企孙作为负责人与4名清华教授联名召开临时教授会议,发电谴责国民党政府不抵抗行径,呼吁追究蒋介石的责任。

1935年,面对土肥原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阴谋,叶企孙亲自起草电文,和梅贻琦、陶孟和、胡适、张奚若等联名通电全国,驳斥、揭露敌人阴谋。当爱国学生组织自行车队去南京请愿时,叶企孙暗中出钱资助,并公开到自行车出发点送行。

叶企孙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支援过冀中抗战。1938年初,叶企孙从他的学生、当时参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吕正操部的熊大缜处了解到,根据地极端缺乏技术人才,迫切需要各种作战物资。

叶企孙随即陆续派汪德熙、阎裕昌、胡大佛、葛庭燧等清华师生员工到冀中去。同时,叶企孙动用个人关系,募集经费,动员清华研究生林风,在租界秘密制造TNT炸药,购买军工器材和雷管、无线电元件等原料运送到冀中抗日部队。

当他得知冀中部队作战缺少子弹后,又介绍了一位会制造子弹的人员去冀中工作,并设法把有关制造子弹的图纸偷运给冀中八路军。

叶企孙自己甚至想过亲自进入冀中军区。当年9月,熊大缜、汪德熙等人研制成功用电雷管遥控引爆的地雷,并在保定南炸翻了日军一列火车。风靡一时的电影《地雷战》中的地雷,就是由他们设计制造的。

清华西南联大领导人(右一为叶企孙)

1938年秋末,叶企孙的秘密活动被天津日军发现,在友人协助下,他逃出天津,搭船去香港转赴昆明。到达昆明后,叶企孙又以“唐士”为笔名在1939年1月1日出版的《今日评论》上发表了题为《河北省内的抗战概况》文章,全面介绍了敌后抗战情况。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病逝世。1998年,在纪念叶企孙诞生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叶企孙的学生、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先生对叶企孙的一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是物理学者的光荣,教学工作者的光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作者:潘前芝)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大学荣誉最高的奖学金。特等奖学金的评定程序为:在学生提出申请的基础上,首先在院系内进行答辩,院系考察通过后推荐到学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审查筛选确定候选人,由候选人进行公开答辩,最后提请校务委员会批准。特等奖学金名额已从最初每年5名增至每年不超过10名,奖学金金额也从最初的每人100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15000元。 那么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现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几位。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以下是几个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的资料,可以从中感觉他们的优秀:

1、张祎蕊, 机械工程系,加州伯克利、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访问学者,发表四篇SCI及国际会议论文,一次国际会议口头报告,独立完成三篇共计58页、16000词的英文学术报告。斯坦福教授评价:“祎蕊一个暑假的研究成果超过我们很多研究生一年的成果。”

2、李阳垟, 数学科学系,选修超过100学分的数学专业课,三年学业成绩总排名年级第一。课余组织多个数学讨论班,学术系刊《荷思》我。2016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应用与计算数学方向金奖及最高荣誉——个人全能金奖。

3、侯崛, 人文学院,总学分绩专业排名第一。除英语外,学习掌握日、法、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曾赴牛津、耶鲁、芝大等校交流,汉译英学术著作十余万字。投身国际交流,行走41个国家和地区,将学术和跨文化实践紧密结合。

我推荐: 《清华奖学金一年多少钱 清华最高奖学金是多少》

4、张泽文, 材料学院,曾获国家奖学金。进行材料与化工跨院系科研,以“双亲”协同界面设计解决锂硫电池体系实际问题,并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文。曾任清华“本科生学术推进计划”负责人, “未来石墨烯应用”团队副队长。校挑战杯一等奖。

5、许弘智, 社会科学学院,曾获多项校内奖学金;立项和参与“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阶层流动比较研究”、“互联网+约租车的合法化之路”等课题和实践项目;获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和校级挑战杯特等奖,2016年清华公共案例大赛一等奖等。

6、刘一锋, 热能工程系,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获9项国家专利。创新创业,研发出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达到国内领先的22.09%转化效率,研究成果投入生产应用,产品得到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生态安全组织的认可。

7、李逸良, 航天航空学院,曾获国家奖学金。积极参与科创训练:在期刊Thin- Walled Structures和《力学与实践》等发文;参加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个人赛全国特等奖。任班长两年,带领班级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没有具体规定。一份对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政策的统计报告于近日发布。有高校的政策显示,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最高可获得16.5万美元奖金。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因为没有公开奖励政策而无从得知,也没有被纳入研究样本。该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为对自然科学论文的现金奖励政策,不包含社会科学论文。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清华大学土木博士一篇sci加分规则如下。sci论文加分和影响因子是有关系的,影响因子高,自然加分就比较高,sci论文可能加分在5-20分,sci期刊往往收录的理工科比较多,以化学专业为例,影响因子5左右的算是较为优秀的杂志了,影响因子10左右就是非常优秀的杂志了,10以上的多是综述类杂志,影响因子高低,加分的高低都是相对的,是在同一领域进行比较的,不同的领域是没有可比性的。SCI的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分数一般是指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判断的依据是根据你期刊的档次的高低来确定。在科研人员的口证经常称为分数。正常情况下,6分在科学界已经是比较高端的杂志,大部分杂志都是在一分以下。能够发一个6分的文章,基本上可以达到博士毕业的水平。

清华大学论文发表奖励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综合性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参考资料:清华大学网站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综合性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网站 回答者:老仁参 - 经理 四级 12-23 19:03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祝君好运!!!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谢谢谢谢谢谢!!!!!!!!!!!!!!!!!!真诚的祝愿您能考上清华!! 评论者: 旋儿风帅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3 条 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座落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它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医、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工科的严谨执着、理科的求证探索、文科的醇厚积淀、艺术的色彩浪漫,交融渗透、综合创新,形成了清华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独有特色。清华大学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现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医学院等13个学院54个系;学校还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全校共有本科专业58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15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123个。 清华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校内设有47个研究院(所)、29个研究中心(其中5个为国家级研究中心)、13个国家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以及27个博士后科研站。目前清华大学校园网连网计算机30000多台。图书馆馆舍3.9万平方米,藏书401万册,通过因特网为读者提供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清华大学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发表的研究论文及获得奖励的科研成果均居全国高校首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赢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清华大学一直以人才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优异著称,学校现有教师3000多人,其中教授1100多人,副教授1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0人,为全国高校之首。目前在校学生26800多名,其中本科生13300名,硕士研究生85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5000名。 清华大学一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各类优秀人才的成长。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领导人,他们在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华大学重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来自世界上75个国家,他们在我校的理工、人文、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各个学科学习。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共设20个学院、58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QS2018/2019年亚洲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并列第三。2019年3月27日,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天文系。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国综合性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6个。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1928年 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恢复建立法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 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建立医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参考资料:清华大学网站回答者:老仁参 - 经理 四级 12-23 19:03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 祝君好运!!!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100% (1) 不好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谢谢谢谢谢谢!!!!!!!!!!!!!!!!!!真诚的祝愿您能考上清华!!评论者: 旋儿风帅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3 条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座落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它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医、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工科的严谨执着、理科的求证探索、文科的醇厚积淀、艺术的色彩浪漫,交融渗透、综合创新,形成了清华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独有特色。清华大学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现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医学院等13个学院54个系;学校还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全校共有本科专业58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15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123个。 清华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校内设有47个研究院(所)、29个研究中心(其中5个为国家级研究中心)、13个国家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以及27个博士后科研站。目前清华大学校园网连网计算机30000多台。图书馆馆舍3.9万平方米,藏书401万册,通过因特网为读者提供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清华大学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发表的研究论文及获得奖励的科研成果均居全国高校首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赢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清华大学一直以人才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优异著称,学校现有教师3000多人,其中教授1100多人,副教授1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0人,为全国高校之首。目前在校学生26800多名,其中本科生13300名,硕士研究生85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5000名。 清华大学一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各类优秀人才的成长。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领导人,他们在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华大学重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来自世界上75个国家,他们在我校的理工、人文、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各个学科学习。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奖励办法

清华大学设立的奖学金约100种,包括特等奖学金(院级奖学金为8000元,校级则为15000元)、综合奖学金、10余种单项奖学金。

目前,在校生中超过1/3的学生可以获奖。同时,对于因基础较差导致成绩相对较低但学习努力、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申请学习进步奖。此外,部分院系还设立了院系一级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本院系的优秀学生。2006年全校本科生获得的奖学金总额逾千万元。

扩展资料:

研究生奖励体系:

1、经济资助体系

学校统筹各类资源,为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供经济资助,为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提供保障。在资助方式上,强调“三助”在研究生培养和资助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研究生通过承担岗位工作提高综合能力、发展职业能力,使研究生资助与培养紧密结合。

以上各类奖助金适用对象:

基本奖助金(A1):

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校设助教助管津贴(A2)。

助教岗位:原则上仅限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助管岗位:原则上限于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院系/导师奖助金及岗位津贴(B)。

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2、前置奖学体系

未来学者奖学金

未来学者奖学金”专门用于吸引、选拔和资助学术志向坚定、学术潜质突出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未来学者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攻读全日制学术学位、非委托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未来学者奖学金”由院系研究生奖助工作领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招录时评定。

“清峰”前置式奖学金

“清峰”前置式奖学金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发挥个性化、项目式、提素质、促发展的作用,采取申请审核制,针对原创作品、社会调查类、创意创新类和交叉学科类的优秀项目提供前置式支持。

3、奖励荣誉体系

建立奖励荣誉体系是实现我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的目标的重要手段。

奖励荣誉体系突出奖励优秀、树立榜样的作用,经个人申请、院系评定、学校认定等环节,主要表彰奖励在学术研究、社会工作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包括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及院(系)设奖学金等。

为了鼓励和表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研究生,我校开展“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评选工作,每年春季学期评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组织开展“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期进行评选。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官网

清华大学新生奖学金奖励办法(试行) (经2007~2008学年度第2次学生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送审稿) 第一条,为奖励优秀高中学生,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对高考成绩(实考成绩或投档成绩)居全省(市)同类科目第1名,或者高中阶段获得国际数学、物理、信息学、化学、生物奥林匹克金银牌的新生,给予以下奖励:(一)新生一等奖学金40000元,分四年平均发放;(二)优秀新生海外研修奖学金,大一期间由学校组织赴海外著名大学研修学习。第三条,对高考成绩(实考成绩)居全省(市)同类科目2~10名,或者高中阶段获得全国数学、物理、信息学、化学、生物奥林匹克一等奖的新生,给予新生二等奖学金20000元,分四年平均发放。第四条,新生一等奖学金与二等奖学金不可兼得。第五条,对于连续四年颁发的奖学金,第二年以后每年均需要复审。学生必须符合学校当年规定的奖学金申请基本条件,才能通过复审。第六条,学生在第二年后还有资格获得学校综合奖学金或者学业单项奖学金,所获奖项荣誉可兼得,但金额不能兼得,只取最高额度的奖项发放。第七条,新生奖学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校友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第八条,新生奖学金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照学校奖学金管理规定统一管理。第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施行,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和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望采纳谢谢

清华的研究生有补助,有奖学金,但没有公费的相关规定。

根据《清华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实施办法》:

第二条 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均应缴纳学费。学校统筹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和社会捐助等资金,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完善包括学业资助、优秀奖励、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方面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奖助政策对研究生的激励与资助作用,调动研究生从事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

扩展资料:

根据《清华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实施办法》:

第八条 学校按规定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发放国家助学金,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博士生 1.2 万元、硕士生 0.6 万元。

国家助学金的最长资助年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5年,普通招考方式录取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普博生”)3 年,硕士生 3 年。

第九条 学校、院系和导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以下简称“助研、助教和助管”,统称为“三助”)岗位,促进研究生通过承担岗位工作发展职业能力,同时获得岗位津贴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不承担“三助”岗位。

研究生“三助”岗位工作量一般为每周 12~15 小时。

校设助教、助管岗位津贴标准为:硕士生、资格考试通过前的直博生每月 600 元;普博生、资格考试通过后的直博生每月 800 元。助研岗位津贴标准应不低于校设助教、助管岗位津贴标准,参照承担校设助教、助管岗位研究生的实际学业资助水平由设岗导师(院系)自主确定。“三助”岗位津贴根据实际上岗时间按月发放。研究生“三助”岗位的评聘,根据研究生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承担校设助教、助管岗位,博士生一般不超过 6 个学期,硕士生一般不超过2个学期。担任学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工作助理的研究生,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基于以学业为主的原则,每名研究生一般不能同时承担两个及以上“三助”岗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清华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实施办法

清华大学教师论文发表奖励

在双非大学一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可奖励3-5万元,而在985高校同样期刊的一篇论文也许只奖励1万元。部分冲刺“ESI 1%或1‰”学科的专业,对于论文还有额外30%的奖励提升,引用则是一次50元。

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

论文种类

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没有具体规定。一份对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政策的统计报告于近日发布。有高校的政策显示,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最高可获得16.5万美元奖金。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因为没有公开奖励政策而无从得知,也没有被纳入研究样本。该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为对自然科学论文的现金奖励政策,不包含社会科学论文。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 索引序列
  • 清华大学诺奖级别论文发表
  •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奖励
  • 清华大学论文发表奖励
  •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奖励办法
  • 清华大学教师论文发表奖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