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

发布时间: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

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学科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德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格罗塞(Ems。 Grosse,1862一1927)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在其艺术学名著《艺术的起源》(1894年)的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中精辟地指出:“艺术科学的间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二版,第7页、第10页)在这里,他对艺术学的社会学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在艺术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的这一看法,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洞见。可以说,艺术社会学与艺术心理学一样,都是艺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艺术社会学也是一个具有相当长的学科历史的传统艺术学科。如所周知,格罗塞以运用人种学(即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追索艺术的起源而声名远播。而格罗塞自己是把他的人种学的艺术研究当作艺术学的社会形式的研究即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走向。需要指出的是,在格罗塞讲出前述那番话的时候,艺术社会学研究便已不再是问世不久的新兴学科了。据格罗塞对这门学科1的学术史的回顾,这门学科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初的度波:“艺术科学的社会形式的课题,已经被提出并研究了很久了。第一个拿艺术来当作社会现象研究的人是度波长老(A仙eDI」加S)。对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才能这个问题,他在1719年写的‘诗和绘画的批评的考察’中,已经开始研究。”(见前著第10页)这位被《艺术的起源》一书的译者译为“度波长老”的人,是一位法国的天主教神甫,今天一般译作杜博或杜博斯(1670一 1742),是法国十八世纪初对艺术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批评家和历史学家。在度波之后,对于艺术社会学研究贡献甚大的学者,格罗塞主要举出了三位: 一位是赫德(Herder,现在一般译为赫尔德,1744- 1803,德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国性和气候对于诗歌影响很深的一般思想。”(见前著第10页)一位是泰纳(Taine,1828一893):他在其代表作《英国文学史》(1863年)和《艺术哲学》(1882 年)中阐明了影响艺术的种族、气候、时代三要素的 “环境说”。另一位是居友(Guyau,法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诗人,1854一1888):“艺术是社会有机体的机能之一;而社会有机体又是对于艺术的维系和发展都极关重要的—这种思想,充满着居友的心眼,是她用着非常流利的口才发表出来的。”(见前著第14页) 她的艺术社会学代表作是《从社会学见地论艺术》 (1590年)。从格罗塞发表《艺术的起源》到现在,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在这一百多年里,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此,本书有概要的描述)。即使只从艺术社会学的观念以及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被引进到中国的情况来看,也已经有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便是讨论小说这一在他看来乃是“文学之最上乘”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政治(群治)特别是他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社会学的观念。我们知道,“社会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最初引人我国时,曾被译为“群学”。鲁迅在写于1907的《摩罗诗力说》这篇著名论文(发表于 1908年)中则批评了某些“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关于“诗与道德合”的学说。这既是对传统之无邪说、诗 “持人性情”说的批判,也是对西方某些以道德律(规范)文学的社会学文学观的批判。这表明,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的某些观念,已经被介绍到我国,并已引起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7一不同的取舍态度。得到复苏。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1981年发表于《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学》第三期的《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一文中,认为美学科被全面引进中国艺术理论界。泰纳、居友、格罗塞等的范围包括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大人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和著作均被介绍和翻译过部分。就是说,艺术社会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论被引进中国并在这片大分。它本身则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三个地生根、开花、结出果实以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方面。此后,在美学的框架中进行艺术社会学或日“文学观点及成果也纷纷被翻译介绍过来,产生了深远的艺社会学”的研究与建构,取得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成影响。鲁迅便带头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卢果,包括一些影响较大的系统的研究专著。但这也同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冯雪峰译了普列汉诺夫时提出了一个艺术社会学的学科一地位和学科关系(既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有纵向的蕴含关系,也有横向的科际关系)的问题:从的基础》,等等,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方面的经典属于美学的审美的社会学研究,为什么不是与“审美性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但是,我们在翻译介绍马克思心理学”相对应的“审美社会学”或美学的社会学研究主义艺术社会学成果的同时,也对一些庸俗化、简单而是“艺术社会学”?如果作为美学的一个部分的艺术机械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经济、阶级斗争之间的线性因社会学包括了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那么,它果关系的庸俗社会学的东西缺乏辨析能力,而给予了的范围就把艺术学的所有研究领域全都囊括进去盲目的推崇和信从。比如,苏联艺术学家弗里契的《艺了。那么,在艺术的社会学研究之外,还存在着对于艺术社会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庸俗社会学色术的其他研究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彩的艺术社会学著作,但在我国解放前,竟有至少五术病理学、艺术生理学、艺术文化学等等吗?在当时的种中文译本即苏汉、陈雪帆(望道)、胡秋原、刘呐鸥、探讨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艺术社会学不应隶属于美天行等五人的译本流行于世。而且,弗里契还与普列学的范围,而应作为社会学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来汉诺夫一起,被一些人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正建构。应该说,艺术社会学完全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统”、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权威而给予了不适当人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探讨可是,艺的赞扬和评价。而弗里契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术社会学恐怕并不能完全归入社会学的范围。它还应的错误(实际上,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中已经具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定位有一些简单化、机械式地阐释艺术与社会生产和阶级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斗争之间的因果联系的错误因子,弗里契、彼列威尔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J”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泽夫等庸俗社会学的代表者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这在艺术研究领域重新提出了确立“艺术学”的学科地一方面的错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析与批评。可以位的问题。艺术研究界广泛开展J’对于艺术学的学科说,如何准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学思建设和学科反思。十多年来,在艺术学方面,出版了- 想,真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和艺术理论基大批艺术学研究专著,如《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础之上建构艺术社会学的科学体系,仍是一个需要做论》、《艺术学概论》、《艺术学》、《中国艺术学》、《艺术文出艰苦探索的学术课题。化学》、《艺术掌握论》、《艺术类型学》、《艺术心理学新解放后,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论》、《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等等;一些高校在艺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一定时代成立了艺术学系和艺术学研究所,没立艺术学博士点,的阶级斗争之间简单地勾划线性的因果联系的庸俗招收艺术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社会学观点盛行一时,而真正作为一门科学的艺术社作为全国艺术科学最高科研机构,在原来已有的美术会学却被与社会学一起作为“资产阶级的科学”而放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舞蹋学五_个艺术学二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西方,艺术社会学、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卜,申报我国!月前唯一的一个艺文学社会学研究却成为一门显学,出现一了许多重要的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通过,梦干开始招收作为一几级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而做学科的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的博卜研究生以_l几事实出的很有价值的学术探索。表明,经过艺术科学界的共同努力,艺术学作为现代人在我国,艺术社会学研究再一次进人一个新的繁文社会利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前已大体确立荣时期,是在历史进入“新时期”之后。当时,随着“美了自己在今日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学热”的升退,.蒸杰社会学所产也在美学的大框架内.(下转23率)..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一18一限宽广的研究界面和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接受和阐释的理论框架的介人,使得比较文学在文本研究的开放性方面找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弹性空间。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的审美结构蕴藏着一个多元的 “意义整体”,它不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向读者全部开放;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无限趋向未来的过程,对文本阐释的再阐释,是进人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的理性行为,而并非学术上的随意选择。七5)尽管比较文学学科的兼容性招致传统学者的颇多微词,认为它没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我却坚执它是一门生机活泼的学科的观点;仅是阐释学就为它的生力提供了多元空间。而当我读过《金枝》及其相关文献之后,更为高兴地看到了人文社会学利一内部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处。当然,阐释学的最初文本仍然是作品文本,而不是原始森林深处的那一节“金枝”,不是田野中沐风餐露的自然物本身,但是后人对它们的研究原理和文化史形成的过程却颇多关合与相通之处。或者说,人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援用于文学研究中,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雷纳·韦勒克说过:“文学的人类学批评是当今文学批评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翼。”吃“1文学和人类学当然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学科,各自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范畴和方法,但是重要的在于,我们是否从学科的对接中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视野和方法?是否有勇气折取和是否折取了那一节金光闪烁的金枝?是否有能力品赏那金叶的璀璨和华美?也许这是《金枝》一书给我的最大帮助和启示。《金枝》叙述语言生动通俗,趣味性强,轻松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想象思维的利剑,穿梭于远古时代的巫术文化空间。它随手拈来的大量实例,极易引动读者的文化联想,虽然处于异地异时异族文化的大背景,却能激发读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类似事件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我的一些感受,略作说解,不辞浅陋,就教于方家在艺术学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今天,对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对它的学科关系进行真正合乎各门科一学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重新界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可能。宋建林的这本艺术社会学新著所完成的一项重要学术使命,便是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关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对艺术社会学这门学利一进行科学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成为与艺术心理学、艺术类型学、艺术文化学等艺术学分支学科一相并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分支学科。我认为,这样的定位,使艺术社会学回归到它本来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关系之中,同格罗寨在一百多年前对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学利关系的界说是一脉相通的。这样的定位,有利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整,也有利于艺术社会学作为艺术学体系中的一门常规性的学科得到经常性的关注与不断的探讨,从而结束它在其他各种学科一之间徘徊流浪、尤家可归的局而。宋建林的这本专著不仅解决一 r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的问题,而且对这门学科一进行了相当系统、富有新意的探讨。在他的著作中,广泛吸收了新时期以来艺术社会学、文学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成果,特别是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艺术的社会生产、艺术的社会传播、艺术的社会消费等几个关键章节里,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研究,使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比以往更加深人,更加辩证。这样的探讨将有助于推进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宋建林同志长期以来在艺术学与美学领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完成专著《明代建筑雕塑史》、《清代建筑雕塑史》,出版合著著作《艺术类型学》、《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春润文心》、《文坛名家》等,主编《世界名家名作传世精品丛书》(共八卷),作为第一副主编参与文艺理论中型工具书《文艺源流辞典》及《资治通鉴故事全编》(共四卷)等图书的编撰,等等.、最近几年,他全力投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课题“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终于在最近完成了这部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有份量的学术专著。我对他的这一艺术学研究成果的问世表示由衷的祝贺。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奥夫恰连科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奥夫恰连科(АлександрИванович Овчаренко,1922—),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教授。1922年1月生。1942年毕业于莫斯科州立师范学院。1948年入党。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尔基全集编辑室主任、 《新世界》、 《各民族友谊》、 《小说报》等杂志编委。

奥夫恰连科是研究高尔基创作的著名专家之一,同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和当代苏联文学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著作有《论高尔基1892至1907年间创作中的正面人物》 (1956)、 《高尔基的政论》 (1961)、 《高尔基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965)、 《时代·人·艺术》 (1967)、 《高尔基与二十世纪的文学探索》 (1971)、 《在这狂暴的世界上》 (1972)、 《当代争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学》(1972)、《社会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过程》(1975)、《我们的卢纳察尔斯基》 (197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作品分析·争论》(1977)、 《当代白俄罗斯长篇小说》 (1978)、 《从高尔基到舒克申》 (1982.获1983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苏联文学大系·1945—1985年间苏联艺术散文发展的基本倾向》(第一、二卷,1985)。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是苏联文学中一个独立的创作方法。他写过关于费定、冈察尔、斯捷里马赫等作家的文章,出版了政论集《思考中的美国》(1976)。此外,还参加过《高尔基文集》 (1949—1955,三十卷)、《卢纳察尔斯基文集》 (八卷)和《高尔基全集》的出版准备工作。

《高尔基的政论》是奥夫恰连科的博士论文。该书首次全面地考察了政论家高尔基四十多年走过的复杂道路,阐明了高尔基的政论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高尔基政论的中心主题是“俄罗斯的觉醒以及俄国的新人为改造社会进行的斗争”。书中引用了许多未发表过的新材料,使读者对这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论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该书曾获得苏联科学院别林斯基奖。 《高尔基与二十世纪的文学探索》一书将高尔基十月革命后的创作同二十世纪许多外国作家的艺术探索进行具体的文学比较分析。作者深入地分析了《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作品的构思,指出高尔基用萨姆金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结束了“二十世纪青年人”的故事。书中既有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又广泛地介绍了苏联的高尔基学者和外国学者取得的成就,内容极为丰富。该书的独特风格是将对事实的生动叙述和严格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苏联评论界认为,该书表现了“苏联的高尔基学目前所达到的新水平”。

《从高尔基到舒克申》是奥夫恰连科的代表作。该书集中研究和总结了许多苏联作家写新人的问题。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出现了一种“历史上的新人”。数十年来,这种新人已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敏锐深刻感受的个性。奥夫恰连科不对新人问题作全面的探讨,只试图指出许多苏联作家写新人的新颖之处。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高尔基和谢甫琳娜等二十年代的作家对写新人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肖洛霍夫、列昂诺夫、普里什文、乌比特等在三十至五十年代如何探讨写新人的问题;第三部分着重论述阿·伊凡诺夫、尤·邦达列夫、艾特玛托夫、斯塔德纽克、舒克申、贝科夫、拉斯普金等小说家在七十年代的创作中如何解决了写新人的问题。

《苏联文学大系·1945—1985年间苏联艺术散文发展的基本倾向》是奥夫恰连科近年发表的另一重要著作。该书研究了近四十年的苏联文学(主要是散文)发展的道路,揭示了一系列苏联作家在剖析人的精神世界,阐明新的主题、思想、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一卷的副标题是“四十一五十年代”,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战后十年的文学,包括潘诺娃、冈察尔、奥维奇金、列昂诺夫等人的作品。第二、三章论述了本世纪中叶的文学,包括五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诗歌、抒情散文和“战争小说的第二个浪潮”。第二卷的副标题是“六十年代”,内容也分三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六十年代被恢复名誉的一些作家: 伊凡·蒲宁、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米哈依尔·布尔加科夫等人。但作者注意的中心是六十年代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和他们紧张的艺术探索,如阿勃拉莫夫、阿斯塔菲耶夫、别洛夫、邦达列夫、扎雷金、卡达耶夫、列昂诺夫、诺索夫、普罗斯库林等人的小说,万比洛夫和马尔钦基亚维丘斯等人的剧本等。

自己写完稿后两个方向:一自费出书,二合作出书。自费出书流程:一、申请书号;二、排版印刷;三、发行销售。一、申请书号,可以找代理申请书号的公司替您申请书号。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管理费在1.5万左右,编审费8元/千字,再加上代理公司的咨询费,一般2000左右。申请书号首先填一份选题表,选题通过后,交书号管理费(并提交全稿(需要是定、全、清的全稿),经过三审三校后确定稿子(审校期间如内容有违反出版条例的需要修改或删除),提交出版署进行CIP备案,书号正式生效(从申请-批复用时40天左右)。二、排版印刷的话,要根据您稿子的字数,开本大小,纸张要求,黑白还是彩色,印刷量,及页数等因素来确定。三、找销售渠道,可以找购书网上去弄,也可以联系各大书店。我就是北京子方谨信商务顾问有限公司的,我公司专业代理图书出版,有需要欢迎向我咨询,联系方式资料里有,祝您出书顺利!与出版社合作,版费问题在销售前除了书号,排版印刷费用,就没有其他费用了。版税是一种付酬方式,具体地讲,它是指著作权人因他人使用其作品而获得的一定货币份额。从广义上说,也有人将版税视为稿酬的一种。版税的计算方法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或销量×版税率版税率一般在6%-10%之间。版税的标准和支付办法需要由作品版权的所有者与使用者通过口头或书面协议确定下来。在一般情况下,出版者须在作品正式出版前将版税的一部分支付给作者,这部分版税称预付版税。预付版税可在合同签订后、作品交稿后或样书印出后支付。 预付版税一般不少于预计版税总额的50%。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为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蒙太奇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电影学派,以爱森思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电影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拍摄实践,提出的电影蒙太奇理论第一次在电影理论研究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这种涉及虽然是无意识的)也使他们成为百年电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于一身的伟大电影艺术家。一、谈到苏联蒙太奇学派,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何谓蒙太奇蒙太奇一词源于法文montage,原意为建筑学上的装配、构成的意思,而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由此可见,在电影中蒙太奇实际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连续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和意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蒙太奇并不是电影的专有名词,而时下盛行的将各类影片原声消去再配上方言笑话的节目,称之为“开心蒙太奇”也是对蒙太奇概念的曲解,另外,蒙太奇只是单纯的电影手段,本身并不带有革命性(就像语言没有阶段性一样)。二、苏联蒙太奇学派发展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艺术家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和生活的惨剧,而是一次推翻沙皇统治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1917年10月革命前,我国的电影工业在世界电影工业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只在莫斯科和彼德格勒有一些私营电影公司。1910年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进口影片大幅削减,这种情况就使俄国的私营公司有机会发展,于是从1910年到1917年前俄国推出了许多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这类影片在当时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但国外则鲜少能看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次年7月,苏联国家教委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实施管制,这就导致了许多私营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往别国,另一小部份公司勉强接受了这一管制,但内心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其运作能恢复到战前状态。真正的苏联电影应该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将旧俄国电影收为国有化的一项法令开始的。这种投资方式的变化,在战后苏联物资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由国家出资保证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对一个新兴的民族电影是有益处的和积极的。1922年,列宁又发表讲话提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成为苏联电影的运动纲领,使得苏联电影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这样的投资方式也将影片的内容局限在社会主义的宣传和规劝上。三、苏职蒙太奇学派的主要成员及理论1、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1958年在布鲁塞博览会电影节中,来自世界各国的127位理论家和史评家评选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结果爱森思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100票位列首席。②这次评选证明了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爱森思坦早年学习机械工程,懂得修路架桥等机械规律和操作机器的有关原理,所以他认为通过严密的分析,能够发现支配一切艺术形式的规律。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理论的影响:①19世纪黑格尔关于“正题、反题、合题”三段论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爱森思坦试图把这种哲学运用于电影,提倡使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或段落(即“正题”和“反题”)相冲突,以建立一个新概念(即“合题”)在《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1929)一文中,爱森思坦说明了镜头与字幕的关系,以及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代表着各个辩证阶段;“命题(抽象概念)内部的冲突——在字幕的辩证法中阐明自身——在镜头内部的冲突中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在蒙太奇中越来越强烈的爆发——在不同的镜头之间发生冲突。”③爱森思坦力求通过这种辩证的冲突使观众入迷,使之摆脱消极和自我。例如:《战般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段,爱森思坦通过在岸上欢乐的人群与波将金号上胜利的水兵间反复切换,建立自己的“正题”。步兵到来,镇压岸上示威人群时,爱森思坦引出自己的“反题”,波将金号上的水兵对阶梯上的镇压、屠杀作出反应,向镇压者的总部开炮了,这代表“合题”。②要森思坦的理论还受到日本象形文字的启发。爱森思坦认为蒙太奇与日本象形文字之间有一致之处,两个不同形象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即构成一个表义的文字,例如鸟的图形加上嘴的图形即成为“鸣”,而“鸣”字的意思不是“口”“鸟”之和,而是它们的乘积。也由此,爱森思坦提出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概念就是“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的,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结合成有思想的前后联系和系列。”④爱森思坦早年从事舞台导演工作,在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智者干虑,必有一失》中,爱森思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理论(在我国的翻译著作中将之译为“杂耍蒙太奇”,这是不恰当的。“杂耍”是指由小丑在换场时进行的表演,意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爱森思坦的蒙太奇理论中强调的不是“杂耍”的过程,而是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本质,所以应称为“吸引力蒙大奇”)吸引力蒙太奇强调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使爱森思坦走向了电影艺术创作,在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罢工》中成功运用了这一理论——沙皇俄国屠杀工人和屠宰场宰杀牲口的镜头交替剪辑,表现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宰割的典型蒙太奇段落。在继续拍摄和研究中,爱森思坦认为单个镜头是一个蒙太奇细胞,作为单独的实体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他在《电影的语言》一书中的论述:“个别形象本身越引人注目,影片就越像一系列漂亮而互不相关的照片。”⑤只有通过剪辑才能获得无限的意义。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末,爱森思坦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这个变化的原因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正如他所说:“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⑥这一理论是爱森思坦蒙太奇观的基础。爱森思坦以冲突为基础建立其蒙太奇理论的,我们过去对爱森思坦的理论认识有一个误区,总认为他将单个镜头视为无意义的,而事实上,在建立蒙太奇的体系过程中,爱森思坦考虑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单个镜头、镜头组合以及影片的整个形式。通过其变化、运动和冲突的宇宙观引伸出单个镜头内部可能产生的几种冲突:1、线条的冲突;2、平面的冲突;3、立体的冲突;4、空间的冲突;5、光的冲突;6、速度的冲突;7、物体和观点的冲突(即采用罕见的拍摄角度);8、物体及空间的冲突(即通过透镜使物体失真);9、事件及其时间性的冲突(例如:慢动作或快动作)⑦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和他的电影作品不但在世界电影史中具有及高的地位,也对其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与戈贝尔召见了德国著名制片厂乌发的制片人,给他们观看《战舰波将金号》并要求他们拍摄出一部德国的“《战舰将金号》”以讲述南非的布尔战争;《教父》中导演将孩子洗礼与黑帮杀人交叉剪辑在一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借鉴了《罢工》中的屠杀段落在杀上校一段中插入杀牛的镜头,用以表达观点;《巴顿》中巴顿将军打士兵的延时镜头则是受到敖德萨阶梯段落中婴儿车的启发……(附影片实例)而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观念被普遍大量运用则是在广告中,通过组合,使两个镜头表达出新的意义,在广告中不但明确,且节省时间。(例如:酒杯+急驰的车撞=不要酒后驾车)另外,爱森思坦认为声音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单独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也能产生出新的意义,这就是在声音出现后爱森思坦提出的“对位法”,爱森思坦曾经说过:“如果搞理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位那么电影的声音只存在对位和同步。”⑧在雷内•克莱尔的影片《百万法郎》中实现了这种“对位”的表现手段。导演在一群人抢彩票的画面同时加上了足球赛的赛场争球声,使画面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含义。(爱森思坦的叙事方法、结构和使用演员等方法将在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段落中与之对比阐述。)2、库里肖夫提出的“库里肖夫肖效应”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过程中,库里肖夫与普多夫金将一个演员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与另外三个镜头:桌上的一盘汤、棺材里的女尸、小女孩玩着玩具狗熊相互组接起来。结果在观看中观众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产生了对他的表演评价。由此,库里肖夫总结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也就是说,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而不成其为艺术,只有通过蒙太奇的创作才能成为电影艺术,并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⑨“库里肖夫效应”对于认识电影,及其表达方式是非常重的,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被认可的心理学现象。在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的教学中,就有一个练习,要求将《红高梁》中土匪抢劫一段和姜文、巩俐在高梁地中的段落顺序打乱,重列(见实例)结果,观众看到的姜文的表情较之于影片本身的情节就产生了严重改变。这个练习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剪辑的作用,也足以证明“库里肖夫效应”。但是不以电影本体出发,不从电影实质研究电影的“综合论”则没有看到库里肖夫效应的重要作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张俊祥就在一次影剧讲习中说:“库里肖夫效应是无稽之谈。”3、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普多夫金大学时期主修自然科学,在接触电影前当过演员,做过场记,搭过布景,也写过剧本。后进入国立第一电影学院学习。1922年,普多夫金进入库里肖夫实验室工作,与库里肖夫一起进行了大量实验,前文提到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由普多夫金协助完成的。普多夫金的影片创作和理论观点深受格里菲斯影响,力求通过剪辑使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接下来我将普多夫金和爱森思坦的理论及创作观点进行对此,以阐述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首先在剧作方面:普多夫金强调剧中本创作的重要作用,属再现美学的传统形式。在他的影片中延续了格里菲斯的叙事形式,强调严谨的叙事结构和深思熟虑的情节;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相反,这些影片都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脉络,结构松散,不讲求连贯。在演员选择方面:北京电影学院教材《外国电影史》一书中说普多夫金“一般都依靠杰出的演员来扮演剧中人物……”(《见外国电影史》P78)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普多夫金认为在电影中“舞台表演”是危险的。普多夫金在1929年二月三日对英国电影协会作的演讲中说:“我只要处理真实的素材——这就是我的原则。我坚决认为,在表现真水、真树和真的花草的同时,演员的脸上却粘着假胡了和画着一道一道的假皱纹,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样地表演,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因为这样就违反了电影风格最基本的概念。”⑩普多夫金也在影片创作中进行了实践,例如,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片中,普多夫金就雇用了一些真正的蒙古人进行表演,为了表现他们带着惊喜的神情看着一块珍贵的狐皮,还特别请来一位魔术师在蒙古人面前表演,拍下他们观看时的神情,然后把这个镜头同商人手里拿着狐皮的镜头接起来,得到了所需要的效果。而为了达到倒叙事目的,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都有主要角色、主人公。爱森思坦的影片中多采用具有典型人群代表特征的“类型演员”,爱森思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集体人物,没有主人公。与爱森思坦一样,普多夫金也常在影片中使用隐喻,但他的喻体则来自叙事和场面中,不象爱森思坦那样任意选择喻体。例如《母亲》中,普多夫金用春暖花开和死囚被释放相接,用冰雪融化和人民正义行动开始相接(附实例)。正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状物抒情”手法。而爱森思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一段最后则运用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接的镜头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附实例)。这些例子也说明在情绪表达上,普多夫金的叙事观念使他表达情绪时用现场有关对象的实际影像来表达;爱森思坦则刻意使影片刻意摆脱表面上的前后连接。从以上的对比也不难看出在剪辑观念上普多夫金的电影本质是古典式的,镜头偏向积累性质,追求由故事支配的全面情绪效果;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是通过理性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接,表现一系列的思想交锋。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对故事片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场景抒情的手法也被广泛借鉴使用。在郑君里的影片《枯木逢春》中,见到毛主席的村民回村时,山花开放这一片段就仿照了《母亲》中的段落。在沈西苓《女性的呐喊》一片中工人抢饭吃时,接旁边一群鸡啄米的镜头,隐喻工人非人生活的段落也可见叙事蒙太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但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苏联蒙太奇学派对其影响似乎仅限于叙事蒙太奇上,究根朔源我想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影受好莱坞影响甚深,爱森思坦超越叙事让镜头间的衔接产生新含义的观念与中国电影人的观念想距太远,不能完全为人所理解;再者,我国当时对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著作翻译不多。普多夫金对其后电影人的影响也很大。著名的导演库布里克从未受过专门训练,他就曾说:“我学会拍电影是因为一本普多夫金的书和看许多影片。”4、杜甫二科的诗意蒙太奇所谓诗意即是指脱离现实,具有诗的概括能力,而诗意蒙太奇只能存在于默片中。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概括,默片因其无声,是纯视觉的所以不接近生活,具有这种概据能力,可以抽象。从杜甫仁科的影片《兵工厂》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片段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段。德国兵看到自己被自己毒死;乌克兰士兵则在战斗中不会死亡;画框中沙皇的画像变活,画中的沙皇开始活动;甚至被鞭打的马匹也张口说话(通过字幕表现)……(附实例)这些非真实的情况都是通过杜甫仁科诗意的处理来表达含义的。萨杜尔在他编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中称赞杜甫仁科的另一部作品《土地》表现了他用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爱情和死亡。在他的默片中详谥着充满话力的,新鲜的抒情气息。我对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很粗浅的,但是我深知对于电影本体和电影表现手段的认识研究对于学习电影的重要。因此必将继续钻研。感谢周传基教授和宋杰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注释:②引自:1958年北京电影局译委会《电影艺术译丛》第八期②引自1929年爱森思坦论文《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见《电影形式和电影感》P53④引自:1929年发表的爱森思坦论文《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⑤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P111⑥引自:《蒙太奇的方法》爱森思坦著 1929年⑦“九种冲突”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1934年⑧引自:爱森思坦的手稿,周传基教授翻译保存⑨引自:《外国电影史》P71⑩引自《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多夫金著参考书目及文献:《世界电影史》《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电影形式和电影感》《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的方法》《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外国电影史》转自:

接受美学的前苏联学派,以著名文艺理论家梅拉赫的文章《构思、电影、接受——作为动态过程的创作过程》为代表,首次提出了“艺术接受”的概念,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始终要同未来作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打交道,因此,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接受美学传入美国,以费希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形成了“读者反应批评”这个新的学派,他们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你在百度网页中直接输入你要找的东西的名字,就会出来一大堆,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快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蒙太奇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电影学派,以爱森思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电影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拍摄实践,提出的电影蒙太奇理论第一次在电影理论研究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这种涉及虽然是无意识的)也使他们成为百年电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于一身的伟大电影艺术家。一、谈到苏联蒙太奇学派,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何谓蒙太奇蒙太奇一词源于法文montage,原意为建筑学上的装配、构成的意思,而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由此可见,在电影中蒙太奇实际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连续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和意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蒙太奇并不是电影的专有名词,而时下盛行的将各类影片原声消去再配上方言笑话的节目,称之为“开心蒙太奇”也是对蒙太奇概念的曲解,另外,蒙太奇只是单纯的电影手段,本身并不带有革命性(就像语言没有阶段性一样)。二、苏联蒙太奇学派发展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艺术家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和生活的惨剧,而是一次推翻沙皇统治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1917年10月革命前,我国的电影工业在世界电影工业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只在莫斯科和彼德格勒有一些私营电影公司。1910年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进口影片大幅削减,这种情况就使俄国的私营公司有机会发展,于是从1910年到1917年前俄国推出了许多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这类影片在当时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但国外则鲜少能看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次年7月,苏联国家教委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实施管制,这就导致了许多私营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往别国,另一小部份公司勉强接受了这一管制,但内心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其运作能恢复到战前状态。真正的苏联电影应该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将旧俄国电影收为国有化的一项法令开始的。这种投资方式的变化,在战后苏联物资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由国家出资保证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对一个新兴的民族电影是有益处的和积极的。1922年,列宁又发表讲话提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成为苏联电影的运动纲领,使得苏联电影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这样的投资方式也将影片的内容局限在社会主义的宣传和规劝上。三、苏职蒙太奇学派的主要成员及理论1、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1958年在布鲁塞博览会电影节中,来自世界各国的127位理论家和史评家评选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结果爱森思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100票位列首席。②这次评选证明了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爱森思坦早年学习机械工程,懂得修路架桥等机械规律和操作机器的有关原理,所以他认为通过严密的分析,能够发现支配一切艺术形式的规律。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理论的影响:①19世纪黑格尔关于“正题、反题、合题”三段论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爱森思坦试图把这种哲学运用于电影,提倡使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或段落(即“正题”和“反题”)相冲突,以建立一个新概念(即“合题”)在《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1929)一文中,爱森思坦说明了镜头与字幕的关系,以及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代表着各个辩证阶段;“命题(抽象概念)内部的冲突——在字幕的辩证法中阐明自身——在镜头内部的冲突中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在蒙太奇中越来越强烈的爆发——在不同的镜头之间发生冲突。”③爱森思坦力求通过这种辩证的冲突使观众入迷,使之摆脱消极和自我。例如:《战般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段,爱森思坦通过在岸上欢乐的人群与波将金号上胜利的水兵间反复切换,建立自己的“正题”。步兵到来,镇压岸上示威人群时,爱森思坦引出自己的“反题”,波将金号上的水兵对阶梯上的镇压、屠杀作出反应,向镇压者的总部开炮了,这代表“合题”。②要森思坦的理论还受到日本象形文字的启发。爱森思坦认为蒙太奇与日本象形文字之间有一致之处,两个不同形象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即构成一个表义的文字,例如鸟的图形加上嘴的图形即成为“鸣”,而“鸣”字的意思不是“口”“鸟”之和,而是它们的乘积。也由此,爱森思坦提出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概念就是“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的,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结合成有思想的前后联系和系列。”④爱森思坦早年从事舞台导演工作,在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智者干虑,必有一失》中,爱森思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理论(在我国的翻译著作中将之译为“杂耍蒙太奇”,这是不恰当的。“杂耍”是指由小丑在换场时进行的表演,意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爱森思坦的蒙太奇理论中强调的不是“杂耍”的过程,而是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本质,所以应称为“吸引力蒙大奇”)吸引力蒙太奇强调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使爱森思坦走向了电影艺术创作,在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罢工》中成功运用了这一理论——沙皇俄国屠杀工人和屠宰场宰杀牲口的镜头交替剪辑,表现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宰割的典型蒙太奇段落。在继续拍摄和研究中,爱森思坦认为单个镜头是一个蒙太奇细胞,作为单独的实体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他在《电影的语言》一书中的论述:“个别形象本身越引人注目,影片就越像一系列漂亮而互不相关的照片。”⑤只有通过剪辑才能获得无限的意义。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末,爱森思坦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这个变化的原因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正如他所说:“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⑥这一理论是爱森思坦蒙太奇观的基础。爱森思坦以冲突为基础建立其蒙太奇理论的,我们过去对爱森思坦的理论认识有一个误区,总认为他将单个镜头视为无意义的,而事实上,在建立蒙太奇的体系过程中,爱森思坦考虑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单个镜头、镜头组合以及影片的整个形式。通过其变化、运动和冲突的宇宙观引伸出单个镜头内部可能产生的几种冲突:1、线条的冲突;2、平面的冲突;3、立体的冲突;4、空间的冲突;5、光的冲突;6、速度的冲突;7、物体和观点的冲突(即采用罕见的拍摄角度);8、物体及空间的冲突(即通过透镜使物体失真);9、事件及其时间性的冲突(例如:慢动作或快动作)⑦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和他的电影作品不但在世界电影史中具有及高的地位,也对其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与戈贝尔召见了德国著名制片厂乌发的制片人,给他们观看《战舰波将金号》并要求他们拍摄出一部德国的“《战舰将金号》”以讲述南非的布尔战争;《教父》中导演将孩子洗礼与黑帮杀人交叉剪辑在一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借鉴了《罢工》中的屠杀段落在杀上校一段中插入杀牛的镜头,用以表达观点;《巴顿》中巴顿将军打士兵的延时镜头则是受到敖德萨阶梯段落中婴儿车的启发……(附影片实例)而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观念被普遍大量运用则是在广告中,通过组合,使两个镜头表达出新的意义,在广告中不但明确,且节省时间。(例如:酒杯+急驰的车撞=不要酒后驾车)另外,爱森思坦认为声音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单独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也能产生出新的意义,这就是在声音出现后爱森思坦提出的“对位法”,爱森思坦曾经说过:“如果搞理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位那么电影的声音只存在对位和同步。”⑧在雷内•克莱尔的影片《百万法郎》中实现了这种“对位”的表现手段。导演在一群人抢彩票的画面同时加上了足球赛的赛场争球声,使画面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含义。(爱森思坦的叙事方法、结构和使用演员等方法将在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段落中与之对比阐述。)2、库里肖夫提出的“库里肖夫肖效应”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过程中,库里肖夫与普多夫金将一个演员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与另外三个镜头:桌上的一盘汤、棺材里的女尸、小女孩玩着玩具狗熊相互组接起来。结果在观看中观众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产生了对他的表演评价。由此,库里肖夫总结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也就是说,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而不成其为艺术,只有通过蒙太奇的创作才能成为电影艺术,并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⑨“库里肖夫效应”对于认识电影,及其表达方式是非常重的,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被认可的心理学现象。在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的教学中,就有一个练习,要求将《红高梁》中土匪抢劫一段和姜文、巩俐在高梁地中的段落顺序打乱,重列(见实例)结果,观众看到的姜文的表情较之于影片本身的情节就产生了严重改变。这个练习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剪辑的作用,也足以证明“库里肖夫效应”。但是不以电影本体出发,不从电影实质研究电影的“综合论”则没有看到库里肖夫效应的重要作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张俊祥就在一次影剧讲习中说:“库里肖夫效应是无稽之谈。”3、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普多夫金大学时期主修自然科学,在接触电影前当过演员,做过场记,搭过布景,也写过剧本。后进入国立第一电影学院学习。1922年,普多夫金进入库里肖夫实验室工作,与库里肖夫一起进行了大量实验,前文提到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由普多夫金协助完成的。普多夫金的影片创作和理论观点深受格里菲斯影响,力求通过剪辑使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接下来我将普多夫金和爱森思坦的理论及创作观点进行对此,以阐述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首先在剧作方面:普多夫金强调剧中本创作的重要作用,属再现美学的传统形式。在他的影片中延续了格里菲斯的叙事形式,强调严谨的叙事结构和深思熟虑的情节;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相反,这些影片都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脉络,结构松散,不讲求连贯。在演员选择方面:北京电影学院教材《外国电影史》一书中说普多夫金“一般都依靠杰出的演员来扮演剧中人物……”(《见外国电影史》P78)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普多夫金认为在电影中“舞台表演”是危险的。普多夫金在1929年二月三日对英国电影协会作的演讲中说:“我只要处理真实的素材——这就是我的原则。我坚决认为,在表现真水、真树和真的花草的同时,演员的脸上却粘着假胡了和画着一道一道的假皱纹,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样地表演,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因为这样就违反了电影风格最基本的概念。”⑩普多夫金也在影片创作中进行了实践,例如,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片中,普多夫金就雇用了一些真正的蒙古人进行表演,为了表现他们带着惊喜的神情看着一块珍贵的狐皮,还特别请来一位魔术师在蒙古人面前表演,拍下他们观看时的神情,然后把这个镜头同商人手里拿着狐皮的镜头接起来,得到了所需要的效果。而为了达到倒叙事目的,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都有主要角色、主人公。爱森思坦的影片中多采用具有典型人群代表特征的“类型演员”,爱森思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集体人物,没有主人公。与爱森思坦一样,普多夫金也常在影片中使用隐喻,但他的喻体则来自叙事和场面中,不象爱森思坦那样任意选择喻体。例如《母亲》中,普多夫金用春暖花开和死囚被释放相接,用冰雪融化和人民正义行动开始相接(附实例)。正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状物抒情”手法。而爱森思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一段最后则运用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接的镜头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附实例)。这些例子也说明在情绪表达上,普多夫金的叙事观念使他表达情绪时用现场有关对象的实际影像来表达;爱森思坦则刻意使影片刻意摆脱表面上的前后连接。从以上的对比也不难看出在剪辑观念上普多夫金的电影本质是古典式的,镜头偏向积累性质,追求由故事支配的全面情绪效果;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是通过理性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接,表现一系列的思想交锋。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对故事片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场景抒情的手法也被广泛借鉴使用。在郑君里的影片《枯木逢春》中,见到毛主席的村民回村时,山花开放这一片段就仿照了《母亲》中的段落。在沈西苓《女性的呐喊》一片中工人抢饭吃时,接旁边一群鸡啄米的镜头,隐喻工人非人生活的段落也可见叙事蒙太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但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苏联蒙太奇学派对其影响似乎仅限于叙事蒙太奇上,究根朔源我想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影受好莱坞影响甚深,爱森思坦超越叙事让镜头间的衔接产生新含义的观念与中国电影人的观念想距太远,不能完全为人所理解;再者,我国当时对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著作翻译不多。普多夫金对其后电影人的影响也很大。著名的导演库布里克从未受过专门训练,他就曾说:“我学会拍电影是因为一本普多夫金的书和看许多影片。”4、杜甫二科的诗意蒙太奇所谓诗意即是指脱离现实,具有诗的概括能力,而诗意蒙太奇只能存在于默片中。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概括,默片因其无声,是纯视觉的所以不接近生活,具有这种概据能力,可以抽象。从杜甫仁科的影片《兵工厂》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片段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段。德国兵看到自己被自己毒死;乌克兰士兵则在战斗中不会死亡;画框中沙皇的画像变活,画中的沙皇开始活动;甚至被鞭打的马匹也张口说话(通过字幕表现)……(附实例)这些非真实的情况都是通过杜甫仁科诗意的处理来表达含义的。萨杜尔在他编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中称赞杜甫仁科的另一部作品《土地》表现了他用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爱情和死亡。在他的默片中详谥着充满话力的,新鲜的抒情气息。我对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很粗浅的,但是我深知对于电影本体和电影表现手段的认识研究对于学习电影的重要。因此必将继续钻研。感谢周传基教授和宋杰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注释:②引自:1958年北京电影局译委会《电影艺术译丛》第八期②引自1929年爱森思坦论文《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见《电影形式和电影感》P53④引自:1929年发表的爱森思坦论文《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⑤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P111⑥引自:《蒙太奇的方法》爱森思坦著 1929年⑦“九种冲突”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1934年⑧引自:爱森思坦的手稿,周传基教授翻译保存⑨引自:《外国电影史》P71⑩引自《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多夫金著参考书目及文献:《世界电影史》《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电影形式和电影感》《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的方法》《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外国电影史》转自: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

大部分论文都在期刊上发表,CN期刊。

少数的是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或者直接是在杂志的官网上线,比如SC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学科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按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普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1.《论据与事实》(《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周报,创刊于1978年1月,最初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行。因为当时是半公开形式发行,所以该报在当时并不零售,订阅也是有限制的。报纸的选材十分严格,并受到严格审查。该报1980年正式出版,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90年曾以33500000的发行量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据社会学家估计,目前《论据与事实》的读者不少于1000000人,读者分布于独联体国家,东欧,西欧,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

2.《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

刊登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的日报,创刊于1917年。周一至周四为16版,周五为48版,彩页(目前只局限与莫斯科)。读者包括世界许多国家。该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发行量:234500份。

3.《俄罗斯报》(《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俄罗斯政府报,由俄罗斯政府出资,日报,周一至周六出版,每周三次发行地方版。创刊于1990年11月,16版。发行量:374000份。《俄罗斯报》一方面是官方报,政府文件在该报纸上刊登后即开始生效。另一方面,该报又是读者的报纸,它刊登包括新闻、采访等,也包括对政府各项政策的解释。该报只在俄罗斯境内发行。

4.《真理报》(《Правда》)

始创于1912年,曾是苏联共产党党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16版。每周发行三次。读者年龄大多在18——45岁之间。

5.《莫斯科共青团员报》(《Московский комсомолец》)

面向青年人的反映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日报,创刊于1919年,8——12版。该报的主要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市井色彩。新闻的真实性、见解的独特性、文章内容的尖锐性是该报吸引众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有力武器。

6.《文学报》(《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

周报,16版,每周三出版。发行量为83000份。

在普希金的参与下,《文学报》第一期报纸发行与1830年1月1日,直到1831年6月30日。后来又与1840年到1849年发行。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在该报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该报发表作品的还有果戈里,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等。《文学报》与1929年4月22日在高尔基的帮助下恢复,并从该日起如期发行。从1929年到1932年该报为苏联作家协会联盟的机关报。从1942年起与《苏联艺术报》合并,更名为《文学与艺术》。1944年11月恢复原名。

最权威的就是全国文联的官方报《中国艺术报》,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及各边缘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报纸。其下面还有中国书法报、中国美术报,以及曲艺、等等艺术方面的类别专栏。它的联系方法:北京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100009)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时间

那时候中国国力还是不强,没有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也会有其他挑衅事件发生的,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奥夫恰连科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奥夫恰连科(АлександрИванович Овчаренко,1922—),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教授。1922年1月生。1942年毕业于莫斯科州立师范学院。1948年入党。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尔基全集编辑室主任、 《新世界》、 《各民族友谊》、 《小说报》等杂志编委。

奥夫恰连科是研究高尔基创作的著名专家之一,同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和当代苏联文学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著作有《论高尔基1892至1907年间创作中的正面人物》 (1956)、 《高尔基的政论》 (1961)、 《高尔基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965)、 《时代·人·艺术》 (1967)、 《高尔基与二十世纪的文学探索》 (1971)、 《在这狂暴的世界上》 (1972)、 《当代争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学》(1972)、《社会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过程》(1975)、《我们的卢纳察尔斯基》 (197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作品分析·争论》(1977)、 《当代白俄罗斯长篇小说》 (1978)、 《从高尔基到舒克申》 (1982.获1983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苏联文学大系·1945—1985年间苏联艺术散文发展的基本倾向》(第一、二卷,1985)。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是苏联文学中一个独立的创作方法。他写过关于费定、冈察尔、斯捷里马赫等作家的文章,出版了政论集《思考中的美国》(1976)。此外,还参加过《高尔基文集》 (1949—1955,三十卷)、《卢纳察尔斯基文集》 (八卷)和《高尔基全集》的出版准备工作。

《高尔基的政论》是奥夫恰连科的博士论文。该书首次全面地考察了政论家高尔基四十多年走过的复杂道路,阐明了高尔基的政论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高尔基政论的中心主题是“俄罗斯的觉醒以及俄国的新人为改造社会进行的斗争”。书中引用了许多未发表过的新材料,使读者对这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论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该书曾获得苏联科学院别林斯基奖。 《高尔基与二十世纪的文学探索》一书将高尔基十月革命后的创作同二十世纪许多外国作家的艺术探索进行具体的文学比较分析。作者深入地分析了《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作品的构思,指出高尔基用萨姆金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结束了“二十世纪青年人”的故事。书中既有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又广泛地介绍了苏联的高尔基学者和外国学者取得的成就,内容极为丰富。该书的独特风格是将对事实的生动叙述和严格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苏联评论界认为,该书表现了“苏联的高尔基学目前所达到的新水平”。

《从高尔基到舒克申》是奥夫恰连科的代表作。该书集中研究和总结了许多苏联作家写新人的问题。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出现了一种“历史上的新人”。数十年来,这种新人已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敏锐深刻感受的个性。奥夫恰连科不对新人问题作全面的探讨,只试图指出许多苏联作家写新人的新颖之处。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高尔基和谢甫琳娜等二十年代的作家对写新人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肖洛霍夫、列昂诺夫、普里什文、乌比特等在三十至五十年代如何探讨写新人的问题;第三部分着重论述阿·伊凡诺夫、尤·邦达列夫、艾特玛托夫、斯塔德纽克、舒克申、贝科夫、拉斯普金等小说家在七十年代的创作中如何解决了写新人的问题。

《苏联文学大系·1945—1985年间苏联艺术散文发展的基本倾向》是奥夫恰连科近年发表的另一重要著作。该书研究了近四十年的苏联文学(主要是散文)发展的道路,揭示了一系列苏联作家在剖析人的精神世界,阐明新的主题、思想、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一卷的副标题是“四十一五十年代”,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战后十年的文学,包括潘诺娃、冈察尔、奥维奇金、列昂诺夫等人的作品。第二、三章论述了本世纪中叶的文学,包括五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诗歌、抒情散文和“战争小说的第二个浪潮”。第二卷的副标题是“六十年代”,内容也分三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六十年代被恢复名誉的一些作家: 伊凡·蒲宁、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米哈依尔·布尔加科夫等人。但作者注意的中心是六十年代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和他们紧张的艺术探索,如阿勃拉莫夫、阿斯塔菲耶夫、别洛夫、邦达列夫、扎雷金、卡达耶夫、列昂诺夫、诺索夫、普罗斯库林等人的小说,万比洛夫和马尔钦基亚维丘斯等人的剧本等。

  • 索引序列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顺序为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
  •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