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 一门九英梁启超后代人才辈出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永,梁启超的次子,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贡献; 梁思达,梁启超的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礼,梁启超的幼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庄,梁启超的次女,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懿,梁启超的三女,主要从事社会活动。 梁启超孙辈中,梁从诫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曾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吴荔明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占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正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我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我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我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们他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7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简历 1901年4月20日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年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 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年1月9日 逝世于北京。
一级 兵卒 七级 都司 十三级 护军统领 二级 门吏 八级 参将 十四级 九门提督 三级 门吏 九级 参将 十五级 九门提督 四级 千总 十级 总兵 十六级 骠骑将军 五级 千总 十一级 总兵 十七级 骠骑将军 六级 都司 十二级 护军统领 十八级 天下兵马大都督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长子.(一)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梁思成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他是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建筑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但遗憾地是始终没有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研究。梁思成于1931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从此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中去。1934年,梁思成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他第一次将繁杂的古建筑构造、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与分析,对清式建筑各部分作法、制度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投影图绘出清式建筑构件、装饰彩画详图,使人们对多彩的古建筑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叹上而获得科学的认识。1940年冬季,营造学社迁到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在李庄这几年里,梁开始较系统地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正是在这基础上的1942年,梁思成开始写著《中国建筑史》。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调查与文献资料第一次按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文献到实物,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都作了叙述,对各时期建筑特征作了分析比较。梁思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几大特征,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分析了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这些论述和分析都大大超过了过去外国学者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未达到的高度。为了便于外国人认识中国古建筑,他还编著了英文的《中国图像建筑史》。1946年10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请梁思成讲学,梁带着中国建筑史和东北大学任教时写的中国雕塑史书稿,以一个中国人自豪的心情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国外学术界极大的钦佩和赞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此授以他名誉博士学位。哈佛大学东方美术教授雷尔高度赞扬,认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宝贵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的叙述,而是可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性文献”。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引用梁的成果,称梁思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宗师。这些成果自然离不开营造学社的集体,刘敦桢,也是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十多年来同梁一起领导着学社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工作。学社人不多,在十多年里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资料,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中国古老建筑这一东方文化魂宝,得以拂去身上的尘埃,重显光辉于世界文化之林。(二)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的奠基人梁思成一辈子从事古建筑的研究,同时也一辈子在从事着文物建筑保护的工作。他调查古建筑,从历史、艺术、科学诸方面去发现、揭示它们的价值,正因为具有这些价值,因而同时也提出保护这些文物建筑的意见和措施。1932年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论文中,梁思成专门写了“今后的保护”部分,他提出:“保护之法,首须引起社会注意,使知建筑在文化上之价值;使知阁门在中国文化史上及中国建筑史上之价值,是为保护之治本之办法。而此种之认识及觉悟,固非朝夕所能奏效,其根本乃在人民教育程度之提高……”同时又具体地主张:“愚见则以保存现状为保存古建筑之最良法,复原部分,非有绝对把握,不宜轻易施行。”之后,在对杭州六和塔、曲阜孔庙的考察和修葺计划中都提出了保护的原则和具体修缮意见。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担任“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主任,他提出了需要保护的古建筑项目,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根本谈不上保护。抗日战争后期,当美国能够对日本本土实行轰炸时,梁思成在重庆向美国驻华使馆写信,呼吁要保护日本奈良、京都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使它们免遭破坏。从梁思成个人来说,他的全家受尽了战争之苦,林徽因因此失去了健康,林的亲弟弟是空军飞行员,在对日作战中牺牲,还是梁思成去办理的后事,他当然希望日本受到打击,早日结束战争。他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日本这些建筑珍宝不仅是日本的,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理应受到保护,这就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保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1948年,清华大学所在地海淀区得到解放,这时解放军四面包围了北京城,一旦与傅作义将军的谈判失败即将武力攻城。正当梁思成、林徽因因怕攻城毁坏了北京古城而忧心忡忡时,由张奚若教授带两位解放军干部至梁家请梁在北京地图上标明必须保护的古建筑位置,他们对梁说:为了保护民族的古建筑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梁思成十分激动而愉快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同时带领建筑系教师很快编出一本全国重要古迹的名单,并注明他们的重要级别,送交中央以便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使它们得到保护,这份名单成了新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建筑保护项目的蓝本。可以说是梁思成与林徽因谱写了新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的第一篇章。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京定为首都,梁思成知道,北京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他当时担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他及时与规划专家陈占祥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他们主张将政府行政中心建在北京古城的西部另成新区,这样可以避免新旧矛盾,以便能够将北京古城较完整地保护下来,这是根据世界许多国家历史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很有远见的建议。当时也有专家根据解放初期的国情主张利用古城建设。梁、陈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在北京城内开始了新的建设,因此拆城墙、牌楼等等一系列对文物建筑的冲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面对此情,梁思成四方呼吁,写文章做报告宣传古文物的价值,提出城墙可利用作为环城公园,开豁口以利交通等等保护的措施;他力排众议,亲自找到周恩来总理成功地保护住了原来决定要拆除的北海团城。上世纪60年代,文物建筑的保护整修工作日益开展,梁思成在考察了赵州桥和正定一些古建修理工作之后写了《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在文中,他明确地提出“整旧如旧”的主张:“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的困难,但在重修砖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综观梁思成的言论与行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对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一系列主张与理论,这就是:梁思成提出不仅要保护单栋的文物建筑,而且也要保护它们的环境。对那些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群体甚至一座古城,也要作整体性的保护。梁思成提出在整修古建筑时,一般应该“整旧如旧”。在整修工作中应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必须保持古建筑的原来外貌。梁思成提出对古建筑的复原应该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必须由懂业务的专家负责,在充分研究并了解该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做出多种方案比较,方可进行。梁思成提出:保护文物都是为了古为今用,但用之之道,多有不同。1964年5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第二届历史古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为“威尼斯宪章”。这部宪章总结了世界各国在保护古建筑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有关历史古迹定义、保护、修复、发掘等方面的原则与纲领,这些内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值得注意的事,在这部宪章中提出的:古迹保护包含着对一定环境的保护;修复中可采用有关的现代建筑及保护技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修复的前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为社会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等等原则都和梁思成的主张完全一致。这自然不是偶然现象,因为梁思成对中外古代建筑的价值都有深刻地认识。无论在美国留学,在欧洲考察,在国内从事研究工作时,他都密切注意和研究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站得高,看得全,想得远,因此,他提出来的主张必然带有普遍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有的主张并不与《威尼斯宪章》一致。例如宪章规定在修补古迹缺失部分时,修补部分须区别于原作,就像我们在罗马见到的斗兽场和一些古迹的柱子那样,斗兽场用砖或其它材料修补部分与原来的石料有明显的区别;一些石头柱子的柱头、柱身有损坏用砖填补后外观上也保持明显区别,这就是修复工作中的可识别性原则。但梁思成却主张修补部分最好要与原貌相协调,他十分赞赏山东观音寺砖塔的修法,缺损部分用旧砖实砌,新旧浑然一体,他认为,基本上保持了这座塔的风格和个性。在孔庙修葺中,如果用了新材料而给参观者得到与原材料极不同的印象,他也认为是应该极力避免的,这可能是梁思成根据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而提出的主张。实践证明,梁思成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不但在理论上具有世界的水平,而且在实践上还是一名勇敢的斗士。他始终盼望着有一部既符合世界文物保护先进理论、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宪章——北京宪章的诞生.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编辑词条 梁思成 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广东省新会人,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目录[隐藏]个人简历职业生涯建筑研究教育事业家庭生活建筑理论主要论著[编辑本段]个人简历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编辑本段]职业生涯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编辑本段]建筑研究1928年, 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给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它们进行过一些考察,而国内学者反而无力从事研究,甚至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状况。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这如同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范围创造了条件。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不长的时间里,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占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不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正是凭着这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志气,使当时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测绘的许多图纸都达到了国际水平。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占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般的感叹上,而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1937年, 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芦沟桥畔已燃起了抗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编辑本段]教育事业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梁思成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当他听到教师和助手们在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包括反对他的看法的意见,总是很高兴地与大家一起讨论,从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梁思成为培养人才,在学术上是大公无私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年轻一代。无论他过去积累或新近获得的资料,他从不保密,尽其所有地为大家所有。在梁思成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收藏的丰富的图书资料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辑本段]家庭生活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加老金家的聚会。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沫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沫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沫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沫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门闩打开,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泡上两杯热茶,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接着就转向彼此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共同兴趣,谈谈对方不认识的朋友。”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编辑本段]建筑理论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梁思成早在青年时期就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人类进入20世纪,物质文明大大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新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长久地在他脑海中思考着。早在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但是,在旧中国,他的这种向往和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以极大的信任,委任他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开始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日夜操劳。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他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梁思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情,以一个技术专家的极大责任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自己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度过高兴愉快的一天。”在繁忙的工作中, 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复杂的学术问题上,几十年来,梁思成始终在进行着思考和探索。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们他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7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编辑本段]主要论著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梁思成全集2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3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4.5梁思成.《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7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1934.3.8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4.9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营造学社四卷,1934.10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1934.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1935.3.12梁思成.《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13梁思成.《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14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茸计划》.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1935.9.15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1935.12.16梁思成.《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营造学社特刊.1935.12.1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单行本).1945.18梁思成.《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为美国百科全书作.1916.19梁思成.《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20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21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文物,1953.(10).22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23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建筑学报.1954.(2).24梁思成.《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25梁思成.《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
《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
著作等身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赵县大石桥》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清式营造则例》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城市计划大纲序》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佛教建筑》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营造法式注释(上)》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图说中国建筑史》
梁家 一门九英梁启超后代人才辈出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永,梁启超的次子,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贡献; 梁思达,梁启超的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礼,梁启超的幼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庄,梁启超的次女,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懿,梁启超的三女,主要从事社会活动。 梁启超孙辈中,梁从诫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曾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吴荔明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占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正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我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我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我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们他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7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简历 1901年4月20日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年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1931年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年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 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年1月9日 逝世于北京。
1、论文接受和发表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作者投稿后论文一般先被杂志社接收,也就是同意录用,经过审稿环节合格后,论文才会见刊发表。
2、接收一般处于论文发表中比较靠前的位置,只有被接收的论文才有希望最终见刊发表,但论文被接收并不意味着论文一定见刊发表,被接收说明文章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杂志社同意刊登文章,但最终能否见刊,还要看文章是否能顺利通过各个审稿环节以及各环节的修改是否顺利。
3、论文发表可以理解为见刊,也可以理解为在线发表,也就是online,国内不少sci论文发表的考核标准中,在线发表就是成功发表了,即便文章没有见刊,只要有相关检所依据,可以在数据库中检索到文章就算是发表了。
文章在刊物上刊登。我们写作文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见刊发表,希望文章尽快见刊是每一位作者的心愿,无论是作者的个人写作爱好,还是用于毕业、晋升、评优等各种用途的文章,只有见刊才是对文章水平的最佳肯定。见刊的时间没有一个同意的标准,因为学术期刊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各个类别的刊物见刊时间是不同的,见刊时间也和期刊的级别相关。
论文见刊指的是通过审核发表在刊物上,并且被排版印刷出来了,并且在期刊上还能看到作者发表的文章。
论文见刊是指自己投稿的论文通过审核了并发表在纸板刊物上,后续一系列印刷出行并且将样刊寄到作者手里,这才可叫论文见刊。
发表成功与见刊是不同的概念,论文见刊可以说论文成功发表了,但是论文发表成功就不一定就是见刊了。
见刊是跟期刊发表周期有关系的,期刊周期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等,比较紧急时应选择周期较短的月刊。
见刊,当然是指你收到杂志,看到期刊的时间了。杂志社告诉你是九月上旬那一刊,那表示你的稿件被安排在九月上旬,并不是见刊时间,见刊是指你收到快递后,看到杂志的时间。九月上旬会出来,加上快递时间,就等于你的见刊时间了。
不同的杂志,不同的科目的发表周期也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有效的对比,或者总结。一般来说有几方面的原因:稿件的长短,期刊的差别,审稿人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审稿的时间,一般来说三个月能出来算比较快的了,正常在六个月左右,当然也有比较慢的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发表sci论文是需要耐心的。
问题一:你发表论文了吗什么意思 你写的论文是否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问题二:论文发表是什么 太学术的定义就不跟你说了,就是把你的论文作品让大家知道,但是这个过程有很多值得你注意的细节,都给你整理出来了,自己看看吧。 下面内容来源于topqikan,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文发表 服务流程的详细解说 1.提出发表要求 作者与编辑沟通发表论文的意向要求,如:期刊类型、期刊级别、时间要求、文章字数、发表用途、发表数量等。可在本站选择在线咨询或者电话咨询。 2.报价推荐刊物 编辑根据作者的需求,综合各方面因素,为作者查询需要发表的期刊和时间安排,并与作者取得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3.审稿并付款 达成协议后,作者支付推荐发表费用。支付方式有四种,支持网银在线、支付宝在线、银行转帐和ATM取款机转帐。[支付平台] 4.运作审稿发表 按照协议要求,安排文章在相应期刊进行编辑排版出刊。 5.邮寄样刊 期刊出刊后邮寄样刊一本给作者。作者收到期刊后,该笔交易结束。 发表注意事项: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姓名 - 投稿刊物名 - 论文标题 - 日期。 如:张三--《管理学家》--试论唯物主义的主观精神形态--- 20140701 (请务必按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来投稿,否则不给予处理) :国内统一发行刊号 issn:国际发行刊号 i *** n:图书刊号 hk/NR:香港刊号 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 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 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 *** ,图书 版面费:给编辑部的钱,论文所占的版面需要交钱 写作费:指按要求写好论文应得的稿酬 发表费:指将指定论文发表后的手续费 一、正规官方查询网站: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二、认准正规代理 要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是否为正规公司,公司详细地址, 三、保管资料 在聊天或邮件中说清双方协议并妥善保存以作为后起诉之用。 四、谨慎汇款 在汇款时注意你联系人的姓名与汇款户名(对公账户)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谨慎留意私人账户! 第五招:熟人介绍 找曾经发表成功的同事或朋友了解代理人的信誉度,服务态度等,最好找朋友推荐他们都信得过的代理。这里我介绍一个比较不错的网站,想要了解下的朋友可以去咨询下发表吧的陈主编275-774-677(非诚勿扰) 第六招:聊聊期刊 己了解一些期刊常识或通过代理了解期刊常识,如果代理自己都不知道相关常识,请谨慎!或者将自己了解的期刊与代理聊聊,验证代理人是否诚实可信。 第七招:价位核算 别图便宜!别图便宜!别图便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相信价格低的期刊。一本期刊正规页码是486496128页等通常是64页。以64页核算,除去关系页码,杂志社求生存的质量稿件页码等,杂志社能操作的页码不过45页左右,杂志社审核上网费用每年一般12万,省级刊物邮发一般2万,杂志社工作人员几十人的工资,出版邮寄费用等总费用总和要均分在每期刊物之中。一般大16天一页刊登字符数1800字内,认真核算就知道正规合法刊物的价位了。非法期刊或不正规期刊因为没有审核上网费用,没有邮发费用,没有页码限制,工作人员少,没有求生存的质量稿件和关系稿件,因此收费自然很低。因此,特别提示,别图便宜。 第八招:随时跟进 随时跟进论文发表处理进度,以便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保持和编辑的联系。...>> 问题三:论文发表是什么意思,以前的作业算发表吗 只要没发表过都是可以发表的。我可以帮到您,有需要请私信 问题四:我的文章发表了。发表什么意思 15分 康母奥特的意思 问题五:论文发表1版和1.5版有什么区别 字符数多少导致版数不同,而版数又影响你的版面费。一般版面费以版为单位收取。 问题六: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小论文,论文发表一类二类三类,是什么意思? 好的分一类啊,比价差的分一类啊,主要看文章的质量啦,看自己弄得能力了 问题七:发表论文需要什么条件 一般省级和国家级的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的论文可以审核过关,就行了,一些高级别一点的,过这事核心的都是有限制的,必要要什么学历,过着评教授的才能发表,具体的你可以问问 众望论文。 问题八:请问论文发表的时候,什么是通信作者,什么是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是指:论文发表被录用或者出刊后,邮寄该期刊书本的联系人。 第一作者是指:创作该论文的最核心的作者(或者说这篇论文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楼住采纳哦...... 问题九:发表论文12月份的版面1月出刊是什么意思 文章是按刊期安排的,意思是文章是排在12月的刊期的,但是当前刊期截稿后,还有排版,印刷等程序,可能1月的时候那一期刊物才会出版 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桥梁工程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桥梁工程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
1.1风险评估大致过程
通常的风险评估过程为:分析并辨认风险因素,从而预测未来会出现的风险性因素与事件,通过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所辨认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分布状况等等。各类风险的危害等级。利用单个与整体风险评估准则来分别分析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大小,分析其是否可以被接受,以此来制定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对策,或者对工程项目实施科学的调整。
1.2风险评估基本理论分析主要的风险评估理论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决策。
(1)风险识别
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来全面、客观地判断、认识风险因素,并实施量化识别。桥梁构造与施工都相对繁杂,在有限的资料信息条件下,可以通过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等模式进行估计分析,从中发现核心风险要素。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也是风险评估模式之一,具体体现为针对任意一风险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具体涵盖两大点:概率估计与损失估计。第一,概率估计通过不断做试验,利用科学的统计学理论来计算分析。也可以立足于概率原理,将事件分析成基本事件,通过分析的形式加以计算。采用这两类方法最终获得概率数值是客观的、实际的,不被任何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可以被叫做客观概率。现实的桥梁工程项目风险估计中,往往是资料信息不充足,手头掌握的有限信息量也无法付诸实验,这样就很难进行精准的预测、运算与分析,导致概率概数等也难以精准地得出,所采用的多数是主观概率,容易造成偏离客观现实,因此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估计的客观度。第二,损失估计损失估计多年来一直未被提上日程,然而,实际上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通常对损失进行科学划分,分成几个小的类别,包括:直、间接损失、人身损害、环境损失等等,再分别计算出不同损失的具体数值。这样就能更加精准地计算损失数量,但是,却难以操作实施,不妨依然前面提到的方法,那就是聘请专家,凭借其技术、知识和经验来科学预测分析,再采用科学的计算、运算方法,提高估计的客观性。
(3)风险评估
立足于风险识别与估计,桥梁工程项目开始进行风险评价,创建一个全面覆盖的风险评级模型,着重分析风险概率与所带来的后果,从整体上核算出系统的风险数值。再参照风险接受规定与评价指标,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系统的风险,从中分析出系统风险能否被承受,同时提出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能够在安全风险内开展。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价法主要包括:权衡法、彻底规避法、风险评价综合方法等等。然而,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采用综合方法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意义,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首先,依靠专家调查分析法,明确不同因素的风险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其次,参照不同因素的地位轻重、意义大小来定夺其加权系数。其次,在综合评价算法基础上,把隶属度同加权系数合并,最终算出风险大小。
(4)风险决策
一切风险识别、估计与计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科学决策做铺垫,能够通过有效的决策方式来控制风险,减少风险的危害,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来对决策方案作出科学的取舍,获得最合适、最优方案,并确保贯彻落实。
2、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
全面彻底分析并掌握即将投建施工的工程项目,明确基本信息,广泛搜集其相关资料,例如:工程所处位置、设计信息、气象条件、地质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信息等等。
(1)对评价层次单元与研究专题进行分类规划。
(2)对于不同评价单元未来预测出的风险事故加以归类、划分。
(3)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探究不同事故风险发生原因、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4)选择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接结合的方法围绕风险事故展开评论与估计。
(5)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类型对应给予科学的控制性方法与策略。
(6)围绕不同评价单元风险展开评估与评价。
(7)把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集中整理,最终形成总体风险评价。
(8)获得最终的总结与经验。
(9)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书。。
3、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判断与识别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其中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涉及到多项复杂的工作,已经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备前提,为了全面、彻底地预测出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就要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工作经验
要想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就需要工程项目人员具备全面、丰富的经验,在自身已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来积极吸收和听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取舍与选择。风险识别人员必须善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将曾经成功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列入其中,从而提升风险的确定性。
(2)规划性资料
风险评价、预测与管理离不开一些规划性资料以及纲领性文件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初科学、合理的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风险辨认、工作人员的安排、组织与规划等等,桥梁工程项目规划中也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项目投资、建设速度等内容。这两大规划性文件能够为风险的辨认与评价提供根据,这样才能促进风险识别工作的科学、完善、顺利进行。
(3)对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类
桥梁工程项目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之间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应该对不同风险进行归类划分,弄清不同风险的类型、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对应采取有效的解决与应对策略,减少风险因素的出现或发生,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4、总结
桥梁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程项目,其中存在多种复杂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遏制风险、控制风险发生概率、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必须明确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实用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运作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摘要 :随着我国的发展,公路桥梁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给我国的贸易经济往来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公路桥梁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路桥梁的质量,目前我们在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施工技术也不是很成熟,本文就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控制方案,为推动我们的公路桥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公路桥梁工程;主要问题;质量;管理对策
我国目前对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和质量都十分重视,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施工技术上得到提升,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因此我们对两方面的不足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对症解决,从而促使我国的公路桥梁事业平稳持续的发展。
1、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路桥梁承载能力弱
我国的人口数目在不断的膨胀,人们的经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购置了私家车,公路桥梁的车辆通行的数目也就连年增加。凡事都有自己的最大承受限度,公路桥梁也不例外。长时间的超负荷使用,桥梁和公路的寿命大大缩短,其质量也就在使用中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比较低,就更加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给人们的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弱和它的施工技术是分不开的,这是施工技术不到位的体现。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一切细小的问题都会在时间中不断地放大,在后期的养护工作中的施工技术的不到位,也会缩短桥梁和公路的使用寿命。对一些路面病害的不及时处理也就导致了整个公路或桥梁的结构变化,一旦受到强大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坍塌事故,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1.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单一和不娴熟
虽然我国的公路桥梁技术发展已久,但由于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公路桥梁的发展有所滞后,给我国现在的公路桥梁技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上还是显得单一,我国的施工建设人员对于地势较高的公路桥梁的建设来说,是比较缺乏工作经验的,这样就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引发施工技术不娴熟,在工期上也会有所延误。在施工材料上我国的处理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黏度没有根据实地环境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导致公路桥梁的质量不过关,对于山区的公路桥梁工程我们的建设人员缺乏抗震意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给人们的财产和人生安全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1.3公路桥梁施工中防震防沉技术
在地势崎岖的山区,建造公路桥梁的时候应该注意做好防震和防下沉工作。山区地势较高,在建造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比在平原的时候多,因此在施工材料上我们要选择防震能力强的材料,增强公路桥梁本身的质量水平。山区雨水也比较丰富,在雨水冲刷的时候容易造成软弱路基的形成,给公路桥梁造成损害,长期如此,整个地基就会下沉,公路桥梁的整体路面就会低于周边的路面。因此,加强防震和防沉工作,可以有效地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在质量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2、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对策
2.1健全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制度
我国公路桥梁质量管理制度虽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们企业需要对工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作出硬性规定,这样在技术质量上就会得到保障。企业不仅要在公路桥梁的质量上做好制度的规定,还要时刻关怀施工建设人员的利益,在保障他们应有的利益前提下,他们才能没有负担的进行工作,在工作中才会带有积极性,在管理上也易于沟通,在操作技能上也会积极去提升,对于施工中的质量不合格处,对相应的建设人员作出罚款的行为,这样赏罚分明,才有助于加强公路桥梁的质量建设。
2.2加强对施工场地安排的管理
因为公路桥梁建设的工程浩大,各种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种类和数量多而杂,因此,我们应该专门设定一个人来对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管理。在施工场地的安排上,需要根据施工程序的先后来确定大型施工设备的进场顺序,一来保证了施工的及时,二来使得施工场地秩序完好,减轻了施工现场交通拥堵的情况。对于施工的建筑材料,我们的专业管理人员应该清点好它的数量和种类,在质量上也要进行核对,在没有差错的情况下进行入库,并对一些材料进行遮光遮湿的处理,防止降低材料的自身性能。
2.3加强公路桥梁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力度
施工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好施工材料质量上的把关,我们才能够对公路桥梁的质量有最基本的保障。在施工前期我们应该货比三家,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的测试,并结合经济原则进行选购,在购买前对商家进行一定的了解,选择与具有质量检测过关证书的厂家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是长久地利益合作,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
2.4严格公路桥梁竣工质量验收
在施工结束后,我们还要加强后期质量检测的工作,这是工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任务。监理工程师必须由专业检测人员担任,在自我素质要求上相对较高,在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检测的内容及其标准,其次做好检测仪器的校对工作,最后严格全面的进行检测,在质量达标后才能将公路桥梁工程投入使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路桥梁的质量。
3、结语
公路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还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因此我们要保障公路桥梁施工项目中的质量水平。而公路桥梁的质量水平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施工技术上进行提高,不单单从材料上进行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有新技术的突破,需要引进一大批建设人才来对目前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提升,从而增强它们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质量的控制上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管理,落实到每道工序的质量监测,对于不合格工序一定要进行惩罚,以此来警醒每个施工建设人员,才能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达到优秀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振才.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山西建筑,2013(9):16.
[2]刘成德.论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华章,2013(7):24.
[3]高雪磊.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优化研究.长安大学,2013(8):31.
悬索桥,它是桥面支承在悬索(也称大缆)上的桥,又称吊桥。它是以悬索跨过塔顶的鞍形支座锚固在两岸的锚锭中,作为主要承重结构。在缆索上悬挂吊杆,桥面悬挂在吊杆上。由于这种桥可充分利用悬索钢缆的高抗拉强度,具有用料省、自重轻的特点,是现在各种体系桥梁中能达到最大跨度的一种桥型。
在桥梁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特定的桥型特点后,可以对体系更进一步学习。在设计中对于体系的理解至关重要。以斜拉桥为例,上个环节主要是认识斜拉桥,了解斜拉桥的基本构成、结构特点、施工方法等,而这个环节的侧重点更多的是体系的组成和参数分析,体系参数方面外部约束、内部连接、刚度分配等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总体布置参数方面矢跨比、边中跨比、主梁宽跨比等参数对于受力特性的影响等。对体系的把我对于在设计中对具体桥型的参数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推荐书籍:《桥梁结构体系》。
道路运输是联结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逐步改善和提高,青海省的道路货运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面对现代物流的一体化发展趋势,青海省的道路货运企业由于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价格竞争加剧,货运市场处在无序竞争环境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 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占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正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原名是《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是《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7日刊登的,网上没有全文,估计得报社找了,呵呵。现摘录两个片段你参考:“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折断的脊梁——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纪略“我回到祖国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东北大学创办一个建筑系。我当时还颇自豪,认为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比起美国大学的建筑系并无逊色,且青出于蓝。纺织学也是当时的新兴学科,我国除江苏南通有纺织学校外,只有东北大学设有纺织系。”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是李夫人所生,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回忆,梁思成“开玩笑说”,“他的生日,4月20日,和希特勒是同一天。”[1]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经国务院批准,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以表彰和奖励在设计创作中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建筑师[2]。兄弟姐妹:梁思顺 梁思永 梁思忠 梁思庄 梁思达 梁思懿 梁思宁 梁思礼母亲:李蕙仙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 梁思成全集2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3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4.5梁思成.《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7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1934.3.8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4.9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营造学社四卷,1934.10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1934.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1935.3.12梁思成.《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13梁思成.《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14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1935.9.15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1935.12.16梁思成.《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营造学社特刊.1935.12.1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单行本).1945.18梁思成.《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为美国百科全书作.1946.19梁思成.《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梁思成照片集(10张)20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21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文物,1953.(10).22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23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建筑学报.1954.(2).24梁思成.《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25梁思成.《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重复与变化26梁思成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2011.4成就荣誉培养人才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 梁思成建筑画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建筑理论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 华罗庚 老舍 梁思成 梅兰芳梁思成早在青年时期就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人类进入20世纪,物质文明大大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新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长久地在他脑海中思考着。早在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但是,在旧中国,他的这种向往和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以极大的信任,委任他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开始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日夜操劳。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他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梁思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情,以一个技术专家的极大责任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自己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度过高兴愉快的一天。”在繁忙的工作中, 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复杂的学术问题上,几十年来,梁思成始终在进行着思考和探索。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他们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9]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简单的说,林徽因是徐志摩的挚爱,后与梁思成结婚,是位优秀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