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ibm发表论文

ibm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ibm发表论文

数据库公司。甲骨文公司,全称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红木滩。

DB2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早使用SQL(同样最早被IBM开发)的数据库产品。1968:IBM 在 IBM 360 计算机上研制成功了 IMS V1,这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和最为典型的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至今仍然还有企业在使用呢。1970:这是数据库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 发表了业界第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这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奠定了Codd博士关系数据库之父的地位。1973:IBM研究中心启动了 System R 项目,研究多用户与大量数据下关系型数据库的可行性,它为 DB2 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取得了一大批对数据库技术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成果,该项目于1988年被授予ACM软件系统奖。1974: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Ray Boyce 通过 System R 项目的实践,发表了论文SEQUEL: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提出了 SEQUEL 语言,此即 SQL 语言的原型。1975: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Morton Astrahan的论文 Implentation of 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在 SEQUEL 的基础上 描述了 SQL 语言的第一个实现方案。这也是 System R 项目得出的重大成果之一。1976:IBM System R 项目组发表了论文A System R: Relational Approach to Database Management,描述了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的原型。IBM 的研究员Jim Gray 发表了名为Granularity of Locks and Degrees of Consistency in a Shared DataBase的论文,正式定义了数据库事务的概念和数据一致性的机制。1977:System R 原型在3个客户处进行了安装,这 3 个客户分别是:波音公 司、Pratt & Whitney 公司和 Upjohn 药业。这标志着 System R 从技术上已经是 一个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支撑重要的商业应用了。1979:IBM研究员Pat Selinger在她的论文Access Path Selection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中描述了业界第一个关系查询优化器。1980:IBM发布了 S/38 系统,该系统中集成了一个以 System R 为原型的数据库服务器。为了方便应用程序的移植,它的 API 与 S/3、S/32 的 API 一致。1981:由于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模型,IBM 的研究员E.F.Codd 接受了ACM 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Codd 博士也是继查尔斯.巴赫曼(Charles W. Bachman) 之后,又一位由于在数据库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获此殊荣的计算机科学家。1982:IBMPC 的出现标志着 PC 产业开始孕育发展。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品牌的个人电脑上标记着的IBM PC Compatible字样都见证着 IBM 在 这个领域的辉煌。1982:IBM发布了 SQL/DS for VSE and VM 。这是业界第一个以 SQL 作为接口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 System R 原型所设计的。1983: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for MVS(内部代号为Eagle)。1986:System/38 V7 发布,该系统首次配置了查询优化器,能够对应用程序的存取计划进行优化。1987:IBM发布带有关系型数据库能力的 OS/2 V1.0扩展版,这是IBM第一次把关系型数据库处理能力扩展到微机系统。这也是 DB2 for OS/2、Unix and Window 的雏形。1988:IBM发布了SQL/400,为集成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AS/400服务器提供了SQL支持。IDUG(国际DB2用户组织)组织成立。1989:IBM定义了 Common SQL 和 IBM 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架构(DRDA),并在 IBM 所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加以实现。 第一届 IDUG北美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 1992:第一届 IDUG欧洲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标志着 DB2 应用的全球化。1993:1.IBM发布了DB2 for OS/2 V1(DB2 for OS/2 可以被简写为DB2/2)和 DB2 forRS/6000V1(DB2 for RS/6000 可以被简写为DB2/6000),这是 DB2 第 一次在Intel 和Unix 平台上出现。2.Louis V. Gerstner 入主 IBM。1994:1.DB2 For MVS V4 通过并行 Sysplex 技术的实现在主机上引入了分布式计算(数据共享)。2.IBM发布了运行在 RS/6000 SP2 上的 DB2 并行版 V1,DB2 从此有了能够适应大型数据仓库和复杂查询任务的可扩展架构。IBM 将 DB2 Common Server 扩展到 HP-UX 和 Sun Solaris 上。DB2 开始支持其他公司开发的 UNIX 平台。 DB2/400 集成在 OS/400 V3.1中发布,并且引入了并行机制、存储过程和参照完整性等机制。同时,IBM 宣布在 OS/2 和 AIX 平台上的 DB2 产品能够对多媒体数据和面向对象应用程序提供支持。1995:1.IBM发布了 DB2 Common Server V2,这是第一个能够在多个平台上运行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DB)产品,并能够对 Web 提供充分支持。DataJoiner for AIX 也诞生在这一年,该产品赋予了 DB2 对异构数据库的支持能力。DB2 在 Windows NT 和 SINIX平台上的第一个版本(DB2 V2)发布。2.IBM发布了在 AIX 和 MVS 平台上的数据挖掘技术,用于管理大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指纹信息的扩展器(Extender)以及可以对数据仓库进行可视化构造和管理的Visual Warehouse。3.IBM发布了 DB2 WWW Connection V1 for OS/2 and AIX(该产品后来被更名为Net.Data)。该产品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快速发布到 Web。第一届 IDUG 亚太区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这年IBM 并购了 Lotus Development Corp。1996:1.IBM发布 DB2 V2.1.2 ,这是第一个真正支持 JAVA 和 JDBC 的数据库产品。2.DataJoiner 开始支持对非关系型数据库(比如 IMS 和 VSAM)的存取。3.IBM发布了 Intelligent Miner,该产品可以对基于 DB2 的数据源实施数据挖掘。4.IBM并购 Tivoli。 IBM 将 DB2 更名为 DB2 Universal Database,这是第一个能够对多媒体和 Web 进行支持的RDBMS。该系统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可以从桌面系统扩展到大型企业,适应单处理器、 SMP 和 MPP 计算环境,并可以运行在所有主流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 DB2 V5 是以前的两个产品的合并:DB2 Common Server V 2.1.2 和 DB2 并行版 1.2。5.IBM发布了数字图书馆产品,这是一个多媒体资产管理产品,也是 IBM Content Manager 的前身。6.DB2 Magzine 第一期发布,DB2 有了自己专门的技术刊物。1997:1.IBM发布了可以支持 Web 的 DB2 for OS/390 V5,这是当时唯一能够支持64, 000个并发用户和百 TB 级别的数据库产品。2.IBM发布了DB2 UDB for UNIX、Windows and OS/2,该产品支持 ROLLUP 和 CUBE 函数,对联机分析处理(OLAP)具有重要意义。3.IDUG 第一次技术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4.IBM发布了用于企业级内容管理的 EDMSuite,该产品包含了用于管理计算机生成报表的 OnDemand 和 管理图像的 ImagePlus VisualInfo。5.IBM基于 RS/6000 SP 架构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的 6 番棋对抗中战胜了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1998:1.IBM发布了 DB2 OLAP Server,这是一个基于 DB2 的完整的 OLAP Solution。这个产品是和 Arbor Software(Hyperion的前身)合作开发的。2.IBM发布了 DB2 Data Links 技术,该技术可使 DB2 对外部文件进行管理。3.DB2的 shared-nothing集群技术扩展到 Windows 和 Solaris 平台。4.IBM发布了 DB2 Spatial Extender,这是与ESRI公司在DataJoiner基础 上联合开发的,该产品赋予了DB2 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取能力。5.IBM发布了 ContentConnect,该产品是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的前身。6.DB2 对 SCO UnixWare 平台提供支持。7.DB2 UDB V5.2 增加了对 SQLJ、Java 存储过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支持。8.IBM发布 DB2 UDB for AS/400,使 AS/400 成为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机 型。1999:1/IBM为了对移动计算提供支持,发布了DB2 UDB 卫星版和DB2 Everywhere(这是一个适用于手持设备的微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后称为DB2 Everyplace)。2/IBM发布了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该产品可以跨数字图书 馆和 EDMSuite 提供一个统一的联合检索功能。3/DB2增加了能够识别 XML 语言的文本检索功能,从而引入了 XML 支 持,并启动了DB2 XML Extender 的 beta 计划。4/IBM发布了 Intel 平台上的 DB2 UDB for Linux。5/IBM 研究机构将 DB2 的联邦(federation)功能和 Garlic 技术(Garlic的目标是使能大规模多媒体信息系统,集成到生命科学解决方案DiscoveryLink 中2000:1/IBM发布了 DB2 XML Extender,成为在业界第一个为数据库提供内置 XML 支持的厂商。2/IBM将 Visual Warehouse 集成到 DB2 中,为DB2 提供了内置的数据仓库管理功能。3/DB2对Linux 的支持进一步增强,能够支持基于 Intel 的 Linux集群、 发布了可以运行在主机上的 DB2 UDB for Linux和可以运行在嵌入式Linux上的 DB2 Everyplace。4/DB2开始支持 NUMA-Q 平台,可以运行在该平台上的类 UNIX操作系统DYNIX/PTX 上。5/DB2通过 Net.Search Extender 提供了 in-memory 高速文本检索功能。6/IBM启动了数据库管理工具业务,起初着重于为主机上的 IMS 和 DB2 提供高效管理工具,最终这项业务扩展到 UNIX、Linux 和 Windows 平台。 Informix数据库产品也在支持之列。7/IBM开始通过在DB2中集成 DataJoiner 来提供数据联邦(federation)功能 。8/IBM发布了用于管理数字资产的Content Manager。IBM 数字图书馆和 EDMSuite 产品都被包含在一个单一的架构中来提供多媒体资产管理和企业内 容管理。荷兰国家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都是最早的用户。9/DB2在主机上销售出了它的第10000个许可证。2001:1/IBM以 10 亿美金收购了 Informix 的数据库业务,这次收购扩大了IBM 的分布式数据库业务。2/DB2 OLAP Server中增添了数据挖掘功能。3/IBM发布了第一个能够支持多种平台的 DB2 工具。4/DB2提供了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的支持。DB2 XML Extender和存储过程可以使DB2成为 Web 服务的提供者。5/IBM科学家在纳米碳管晶体管技术领域取得突破。IBM 用纳米碳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纳米晶体管--由直径 10 个原子大小的碳原子组成的小圆柱结 构,比当今基于硅的晶体管小 500 倍。6/DB2拓宽了其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可以对WebSphere MQ消息队列和生命科学领域特定格式的文件提供支持。7/IBM发布了 DB2 UDB for OS/390。2002:1/IBM发布了 Xperanto,这是一个基于标准的信息集成中间件的演示版, 可以用来优化对分散数据源的存取。这个演示版本使用了XML、Xquery、Web 服 务、数据联邦(federation)和全文检索等先进技术。2/IBM宣布计划收购 Rational Software Corp,从而使得 IBM软件能够 支持从设计、开发、部署到管理和维护的完整过程。3/DB2通过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扩展了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并可以作为 Web 服务的使用者出现在 Web 服务架构中。4/DB2 OLAP Server中添加了hybrid(多维和关系)分析能力。5/作为IBM 自主运算策略的一部分,SMART(自我管理和资源调节)技术 在 DB2 UDB V8.1 中首次正式应用。6/IBM并购 Tarian Sotware,从而加强了Content Manager 中记录管理组 件的功能。2003:1/IBM将数据管理产品统一更名为信息管理产品,旨在改变很多用户对于 DB2 家族产品只能完成单一的数据管理的印象,强调了 DB2 家族在信息的处理与集成方面的能力。2/DYNIX/ptxDB2 发布了 DB2 Information Integrator(该产品由以 前的 DB2 DataJoiner和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演化而来),该款软件旨在帮助客户即时访问、集成、管理和分析存储于企业内外任何平台上的各类信息。2004:IBM DB2 在TPC 的两项测试中屡次刷新该测试的新纪录,在计算领 域的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中在TPC-C 的测试中,它创造了计算速度领域新的世界记录,彻底粉碎了在该测试中每分钟三百万次交易的极限。2005:经过长达5年的开发,IBM DB2 9将传统的高性能、易用性与自描述、灵活的XML相结合,转变成为交互式、充满活力的数据服务器。2006:IBM发布DB2 9,将数据库领域带入XML时代。IT建设业已进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时代。实现SOA,其核心难点是顺畅解决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问题。XML以其可扩展性、 与平台无关性和层次结构等特性,成为构建SOA时不同应用间进行数据交换的主流语言。而如何存储和管理几何量级的XML数据、直接支持原生XML文档成为SOA构建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这这种情况下,IBM推出了全面支持Original XML的DB2 9,使XML数据的存储问题迎刃而解,开创了一个新的XML数据库时代。同年1月30日,IBM发布了一个DB2免费版本DB2Express-C。

甲骨文公司成立于1977年,是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和领先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由于全面向电子化企业转型,2000财年公司营业额达101亿美元,赢利增长61%,达到21亿美元。 1995年,当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甲骨文公司就从数据库厂商向以互联网计算为基础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今天,公司已经能够提供包括平台产品、应用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在内的先进、完整、集成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MAXIMO是IBM公司的产品, MAXIMO以工单的创建、审批、执行、关闭为主线,合理、优化地安排相关的人、财、物资源,将传统的被动检修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修,与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预测性维修。通过跟踪记录企业全过程的维护历史活动,将维修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的智力资本。集成的工作流与业务流程配置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的授权管理和应用的客户化改造工作。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设备维护已不再局于成本范畴,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 MAXIMO系列产品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即企业资产维护管理系统, 它是面向资产 密集型 (Asset -intensive) 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其前身称作 CMMS (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主要适用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对高价值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跟踪等信息管理。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今天,EAM系统涵盖了维护、修理和运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库存和采购到工作管理和建立设备模型,但这些仅是EAM系统的基本功能。EAM系统通过创建背后信息来提升维护技术,这些背后的信息在实施EAM之前并不存在,它是加速故障诊断和工作建立的知识基础。优秀的EAM系统的领先性在于其对复杂设备的建模能力,如从公路、管道、线路到产品流程。EAM系统提供任何工厂和服务领域所需的成熟技术,不受设备所处室内外位置的影响。它还通过连接终端用户和最有效的信息源支持简化运营工作,并且这些信息都是在系统中预先设置的。此外,一个端到端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目标实现的成本。 EAM系统以用户需要的所有工具开发和设置,用户无需编程,今天的EAM系统可以适合任何工厂的特定需要,无论工厂的规模大小。 它包括:设备管理、工单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资源管理、作业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系统管理、应用设置、屏幕编辑等基本模块,以及工作流管理、决策分析等可选模块。 多年来,MAXIMO专注于企业资产维护领域,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90年代,它是第一个采用 Client/Server 结构的EAM软件供应商。如今,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 应用大潮中,MAXIMO将它的产品置于Internet技术基础之上。它可以运行在多种常用的服务器硬件平台和网络操作系统( UNIX或 NT)上,支持Windows NT/95/98/2000 客户机环境。 MAXIMO适用领先的商业化关系型数据库,包括 Oracle和 Microsoft SQL Server。 MAXIMO 的设计宗旨是: 提高工人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减少停机时间 控制维护费用 降低零件库存和费用 提高采购效率 充分利用设备、设施、人力及其它资源 MAXIMO 是目前市场上最广泛使用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针对不同行业, MRO 软件公司设计了相应的应用解决方案: MAXIMO for Facilities、 MAXIMO for Industry。MyEclipse,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用于开发Java, J2EE的Eclipse插件集合,MyEclipse的功能非常强大,支持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对各种开元产品的支持十分不错。目录简介分类版本使用配置开发项目发布展开编辑本段简介myeclipse6.6MyEclipse企业级工作平台(MyEclipse Enterprise Workbench ,简称MyEclipse)是对Eclipse IDE的扩展,利用它我们可以在数据库和JavaEE的开发、发布,以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整合方面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发布功能,完整支持HTML, Struts, JSF, CSS, Javascript, SQL, Hibernate。编辑本段分类 在结构上,MyEclipse的特征可以被分为7类: 1. JavaEE模型 2. WEB开发工具 3. EJB开发工具 4. 应用程序服务器的连接器 5. JavaEE项目部署服务 6. 数据库服务 7. MyEclipse整合帮助 对于以上每一种功能上的类别,在Eclipse中都有相应的功能部件,并通过一系列的插件来实现它们。MyEclipse结构上的这种模块化,可以让我们在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情况下,对任一模块进行单独的扩展和升级。 简单而言,MyEclipse是Eclipse的插件,也是一款功能强大的JavaEE集成开发环境,支持代码编写、配置、测试以及除错,MyEclipse6.0以前版本需先安装Eclipse。MyEclipse6.0以后版本安装时不需安装Eclipse。编辑本段Oracl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成立于197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 Redwood shore。2000财年(99年6月到2000年5月)营业额达101亿美元,再创Oracle公司销售额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了13亿美元,盈利增长61%,达到21亿美元。Oracle公司现有员工超过三万六千人,服务遍及全球145个国家。Oracle公司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集成的电子商务套件Oracle Applications R11i,它能够自动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深受用户的青睐,促使Oracle应用软件在2000财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达4.47亿美元,与SAP公司的同期应用软件销售额3.52亿美元相比,多出近1亿美元,这一事实表明,Oracle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应用软件供应商。Oracle电子商务套件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虽然它在不同的方面分别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而Oracle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集成性和完整性,用户完全可以从Oracle公司获得任何所需要的应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一致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体系结构,而如果用户想从其它厂商处获得Oracle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完整功能,不仅需要从多家厂商分别购买不同的应用,而且需要另请咨询公司把这些不同的应用装配起来,还必须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地工作。 先进的产品和高效率的企业运作,是Oracle公司利润得以继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一年前,Oracle公司确定了通过采用自身的Internet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每年节省10亿美元企业日常运作费用的目标,这一数据相当于将年度利润率提高10%。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公司LOGO公司类型: 上市公司 (NASDAQ: ORCL) 成立时间: 1977年 总部地点: 美国加州红木滩市 首席执行官: 劳伦斯·埃里森 Lawrence (Larry) J. Ellison, 口号: 信息驱动 产业: 数据库软件 企业资源计划 客户关系管理 年营业额 $117.99 亿美元 (2005年) 税前盈余 $40.22 亿美元 (2005年) 净利 $28.86 亿美元 (2005年) 市值 员工数 49,872 (2005年)编辑本段主要产品 服务器及工具(主要竞争对手:国际商用机器、微软) 甲骨文公司的主要产品目前分为两大类: 数据库服务器:2007年最新版本11G 应用服务器: 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开发工具:Oracle JDeveloper,Oracle Designer,Oracle Developer,等等 Oracle公司总部应用软件(主要竞争对手:德国SAP公司。) 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已有10年以上的历史。2005年,并购了开发企业软件的仁科软件公司以增强在这方面的竞争力。 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自1998年开始研发这种软件。2005年,并购了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希柏软件公司(Siebel)。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HCM)。收购了仁科(PeopleSoft)软件。编辑本段应用产品甲骨文公司服务器技术执行副总裁ChuckOracle应用产品包括财务、供应链、制造、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与销售等150多个模块,荣获多项世界大奖,现已被全球近7600多家企业所采用。由于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杰出表现,Oracle公司在美国Mongan Stanley公司最新公布的权威性全球企业1000强中,从去年的第122名一跃成为第13名,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和最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 Amazon和Dell等全球十个最大的Internet电子商务网站、全球十个最大的B-to-B网站中的九个、93%的上市.COM公司、65家“财富全球100强”企业均不约而同地采用Oracle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四年前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还仅处于萌芽状态时,Oracle公司便前瞻性地作出了从领先的数据库厂商向以Internet计算为基础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战略部署。这一前瞻性战略为Oracle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今天,Oracle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提供包括平台产品、应用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在内的先进的、完整的、集成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可以无缝集成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资源管理(CRM)和企业商业智能(BI)和电子商务应用IP(Internet Pocurement)、Exchange、Portal-to-go等产品。Oracle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方案100%基于Internet应用体系结构,都可以通过Web安全、直接地访问,使企业能够通过Web完成包括报价、定单、支付、执行、服务等在内的企业业务过程的所有环节,帮助企业将现有业务内容快速转移到电子商务,迅速获得来自电子商务的高效益。编辑本段历史沿革Oracle 数据库70年代 一间名为Ampex的软件公司,正为中央情报局设计一套名叫Oracle的数据库,Ellison是程序员之一。 甲骨文公司CEO拉里1977年艾利森与女上司Robert Miner创立“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s),当时IBM发表“关系数据库”的论文,艾利森以此造出新数据库,名为甲骨文。 1978年公司迁往硅谷,更名为“关系式软件公司” (RSI),两年后,共有8名员工,年收入少于100万美金。最先提出“关系数据库”的IBM采用RSI的数据库。1982年再更名为甲骨文(Oracle)。 1984年三年内,先后进军加拿大、荷兰、英国、奥地利、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芬兰、法国、香港、挪威、西班牙。1986年上市时,年收入暴升至5500万美元,同年3月招股,集资3150万美元。 1987年年收入达到 1.31 亿美元,甲骨文一年后成为世界第四大软件公司。两年内再进军墨西哥、巴西、中国、塞浦路斯、马来西亚及新西兰。一年后,收入再升一倍至2.82亿美元。 1990年甲骨文两年内挥军进入智利、希腊、韩国、葡萄牙、土耳其、委内瑞拉、台湾、比利时、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及菲律宾等地,但是当年甲骨文的业绩首次发生亏损,市值急跌80%,艾利森首次安排资深管理人员参与经营。 Oracle 数据库1992年旗舰产品Oracle 7面世,使该公司业务重新步上轨道,年收入达到11.79亿美元。曾被视为甲骨文接班人、但后来被踼出局的Raymond Lane担任营运总监。 1995年艾利森宣布PC已死,把全数产品推向互联网发展,并另组“网络计算机公司”(Network Computer),销售“网络计算机”,最终被淘汰收场。 2000年科网接近尾声时,推出E-Business Suite,抢占应用产品市场,与昔日的生意伙伴构成严重利益冲突。同期微软及IBM数据技术提升,此后Oracle新增订单数目的占有率,在两年内下跌6.6%,业务倒退10%。 2003年敌意收购仁科软件公司,引起业界哄动。两公司的争议新闻层出不穷。同年美国司法部落案阻止甲骨文收购。 2009年4月20日,甲骨文公司宣布将以每股9.50美元,总计74亿美金收购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编辑本段起源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 (Edgar Frank Codd) 在 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要知道,当时还是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 虽然早在1970年就诞生了关系模型理论,但是市场上迟迟不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对者认为关系型数据库速度太慢,比不上当时的层次式数据库。值得好笑的是,IBM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System R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也没有及时推出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IBM的的IMS(著名的层次型数据库)市场不错,如果推出关系型数据库,牵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处在决策上远不那么灵活。 美国 Oracle 公司总部一瞥1977年6月,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公司创立之初,Miner是总裁,Oates为副总裁,而Ellison,因为一个合同的事情,还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没多久,第一位员工Bruce Scott(用过ORACLE数据库软件的人都知道有个Scott用户的吧?没错,就是这个Scott,至于Scott用户的密码Tiger,那是Scott养的猫的名字)加盟进来,在Miner和Oates有些厌倦了那种合同式的开发工作后,他们决定开发通用软件,不过们还不知道自己能开发出来什么样的产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论文连同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并推荐Ellison和Miner也阅读一下。Ellison和Miner预见到数据库软件的巨大潜力(跟着IBM走,没错),于是,SDL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很快他们就弄出来一个不太像样的产品,或者具体的说,更像一个Demo。根据Ellison和Miner他们在前一家公司从事的一个由中央情报局投资的项目代码,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因为他们相信,ORACLE(字典里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1979年,SDL更名为关系软件有限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Inc.,RSI),毕竟“软件开发实验室”不太像一个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RSI再次更名为ORACLE。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发布ORACLE产品 RSI在1979年的夏季发布了可用于DEC公司的PDP-11计算机上的商用ORACLE产品,这个数据库产品整合了比较完整的SQL实现,其中包括子查询、连接及其他特性。但不得不说,软件不是很稳定,并缺少事务处理这样的重要功能。出于市场策略,公司宣称这是该产品的第二版,但却是实际上的第一版。之所以被命名为第2版而不是第1版,是因为Ellison认为潜在的客户更愿意购买第2个版本,而不是初始版本。(虽然这样做有些不太诚实,还是要承认这是个十分高明的技巧。到现在还有一些公司把自己卖给客户的版本叫做1.0 ,学学1979年的ORACLE吧!)多年以后的今天,ORACLE公司声称是他们第一个提供了第一个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虽然软件不是很好,但是客户还是有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迫不及待的想买一套这样的软件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在咨询了IBM公司之后发现IBM没有可以商用的产品,他们联系了RSI。于是RSI有了第一个客户。在当时,政府和军方的机构往往同时有几种计算机,而那时还没有什么“软件可移植”这样的说法,当然,也几乎没有具有这样的能力的应用软件。也就是说,给PDP-11开发的ORACLE数据库不能用在IBM主机和DEC的VAX上。很快用户就表现出来这样的需求:ORACLE能否同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这给RSI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是Miner和Scott)。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的软件一般都设计成在单一操作系统上运行,具有可移植能力的软件很少。发布ORACLE第三版 1983年3月,RSI发布了ORACLE第三版。Miner和Scott历尽艰辛用C语言重新写就这一版本。要知道,C语言当时推出不久,用它来写ORACLE软件也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很快就证明了这样做是多么的正确:C编译器便宜而又有效,还有很好的移植性。从现在起,ORACLE产品有了一个关键的特性:[可移植性]。ORACLE第3版还推出了SQL语句和事务处理的“原子性”--SQL语句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事务处理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回滚。ORACLE第3版还引入了非阻塞查询,使用存储在"Before Image File"中的数据来查询和回滚事务,从而避免了读锁定(read lock)的使用(虽然通过使用表级锁定限制了它的吞吐量)。同样是1983年,IBM发布了姗姗来迟的Database 2(DB2),但只可在MVS上使用。不管怎么说,ORACLE已经占取了先机。 在开发第三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Scott离开了ORACLE。当时用C语言改写ORACLE的压力很大,无休止的软件调试终于让Scott不堪重负,选择了一走了之。把剩下的重担交给了Miner一个人。在出售了自己的%4的股票之后,Scott 后来创建了Gupta公司(现更名为Centura Software)和PointBase公司(提供百分之百纯Java嵌入式数据库),都是开发和数据库相关的产品。多年后有人问到他的%4的ORACLE股票的时候,Scott,这个曾经给ORACLE写出第一行代码的技术高手,也只能报以一笑了。如果能坚持下来,那是一笔几亿美金的财富。不过当时的Scott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他只是太累了。可移植性 ORACLE最先将其软件移植到DEC VAX计算机上的VMS操作系统上。早在1979年公司就已经雇了一位DEC公司的技术高手Robot Brandt进行VAX上ORACLE的开发。开始的时候资金有限,只能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蹭机器进行开发,后来好一些,但机器也是借来的。尽管困难重重,Brandt还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移植工作。随着VAX小型机的大量销售乃至供不应求,ORACLE软件也成为VAX上最受欢迎的程序。这一点要归功于Larry对市场的先知先觉。如果说,是IBM引领着ORACLE公司走上数据库的大船,那么DEC公司的VAX就是带着他们扬帆出海了。短短的几年之后,ORACLE数据库被移植到各种主要平台之上。ORACLE产品也一直因为有可移植性这个关键特性而被那些潜在的客户关注。 Oates这个时候因为婚姻趋于破裂而情绪沮丧,已经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到公司上,不得不离开公司。几年后,他又重返公司,重新为ORACLE做出巨大的贡献,他许下诺言,在公司员工超过1万人的时候会再度离开。1999年,他完成了心愿。现在他正在纵情于音乐,自得其乐。 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研发由Miner独力承担。Miner视金钱如无物,为人低调,和Ellison的锋芒必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公司里,大家一致认为他是老好人,他也深受员工爱戴。Ellison是公司的大脑,Miner则当之无愧的成为公司的心脏。他是个沉默的英雄,正如Steve Jobs背后的Steve Wozniak一样。

ibm研究院论文发表

拉里-埃里森简介 出生年月:1944年 籍贯:美国 甲骨文公司 职位:CEO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伊利诺斯大学、西北大学)肄业 “读了三个大学,没得到一个学位文凭” 埃里森是从俄罗斯移民的美国犹太人后裔,出生在1944年的曼哈顿。埃里森从小由舅舅一家抚养,在芝加哥犹太区的中下层长大,当时的贫富差别没有现在这么大。学生时代的埃里森并没有显示出优秀的素质和成绩,在学校他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商业周刊》曾报导过他离开的原因,说是因为平均成绩不及格,埃里森不置可否。过了一个夏天他又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学习。历经三个大学,最终埃里森却没得到任何一张大学文凭。 1966年埃里森离开家乡,来到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他学习了电脑编程,主要是为IBM开发大型电脑。他并非想投身高科技,只不过想赚点生活费。他给一些大公司开发应用程序,那时的软件开发意味着:挂上磁带,备份数据,工作单调,也没什么挑战性,远不能和现在的程序员相比。 关于学位埃里森认为:“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遗憾的是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虽然我还是成了程序员,我完全是从书本自学编程的。” “换了十几家公司,还是一事无成” 几年间埃里森陆陆续续换了许多公司,1973年埃里森在阿姆达尔公司工作,阿姆达尔公司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所以埃里森有机会去日本出差。在日本,他被京都典型的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埃里森以深刻的影响,从此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 离开阿姆达尔公司公司后,埃里森加入Ampex,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Bob Miner和Edward Oates。当时他俩在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存储读取海量的数字信息,埃里森转向了市场销售工作。他俩的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埃里森将这归咎于公司管理不善,“我比公司的头儿们懂技术,也比他们懂市场,如果他们能经营公司,我也能。”就这样他动了自己办公司的念头。 创立甲骨文 就在他们打算成立公司时,另外两个传奇式的公司诞生了,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微软。虽然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理念、文化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模式:创立者的构成都是一个有梦想精神的技术企业家加一个技术天才:比尔盖茨有Paul Allen,斯蒂夫·乔布斯有Steve Wozniak,拉里-埃里森有Bob Miner。 1977年6月,埃里森他们三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埃里森之所以占这么多股份,是因为公司完全是由埃里森鼓动成立的,而且他当时有一个4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一年他32岁。 “当我创立甲骨文时,我想建立一个让我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但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真的是想和我喜欢或者佩服的人一起工作。甲骨文招聘有一个原则:如果这个人你不喜欢一周有三次和他一起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 “上百亿美元的错误”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埃里森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为之深深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Ted Codd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埃里森看完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 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但不足就是太简单,实现速度太慢。埃里森却就此看到了他们的机会:他们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甲骨文,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不过也不是只有他们独家在行动,Berkeley大学也开始开发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 IBM自己却没有计划开发。为什么“蓝色巨人”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因为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还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人员工作。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而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埃里森曾将IBM选择Microsoft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流失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发表R系统论文,却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甲骨文的市值在1996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 “聪明的市场策略” 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甲骨文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们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甲骨文有用,维持公司运转主要靠承接一些数据库管理项目和做顾问咨询工作。 甲骨文数据库的头两个用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他们使用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中央情报局用的是IBM大型机,海军用VAX机,而埃里森和Miner开发甲骨文用的是Digital的PDP机。这迫使他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新版本3.0全部用C语言开发,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支持的,而且C编译器很便宜。 埃里森向客户宣称甲骨文能运行在所有的机器上,事实上当然不可能,但这是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大型公司和机构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电脑和操作系统,他们愿意购买一种能通用的数据库。 甲骨文的成功除了有IBM的友好帮助外,还要记上Digital的一份功劳。IBM向埃里森提供了关系数据库理论,DEC提供了表演的舞台:VAX电脑。VAX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小型机。 “出色的市场推销员” 早期的甲骨文版本无法正常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埃里森坚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IBM的作风则大相径庭,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不会推出新产品。甲骨文直到1986年的5.0版本才算得上是基本可靠的运转系统,不过有趣的是早期的用户并不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即使是中央情报局,也没有不高兴,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埃里森为他们描述了产品将能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没有达到,但他们愿意支付费用。 埃里森的工作不只是推销产品,他还到处宣传关系数据库观念。他经常作的演讲标准题目是“关系数据技术的缺陷”,讲述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甲骨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的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推销技巧是:别人只是讲述产品功能,他则当场就做演示,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关系查询,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虽然实际应用时情况可能会不同,但现场听众都印象深刻。埃里森不仅是在做演示,而且是在培训用户使用关系查询语言SQL。埃里森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不是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而是市场推销专家。 “甲骨文生逢其时,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都靠后,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是打败了拥有一流技术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一位硅谷资深人士评论道。 “你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我确信!” 埃里森经常对他的员工说,只要采用他的市场策略,他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早期的员工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目标。他的策略是销售产品时强调甲骨文的三大特性:可移植性、和其他数据库产品特别是IBM的兼容性以及支持广泛网络连接。这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虽然他们实际得到的比期望的要少。埃里森的对手攻击他总是销售气泡软件。气泡软件指的是功能还未完成的软件产品。 埃里森的主要对手是Ingres。1984年甲骨文的销售额是1270万美元,Ingres是900万美元;1985年两者销售额都翻了一倍以上,不过Ingres增长得更快。如果照此发展,Ingres将会超越对手,但这时蓝色巨人IBM又帮了埃里森一把。 1985年IBM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和Ingres不同的数据查询语言SQL,Ingres用的是QUEL。埃里森抓住了市场机会,到处宣传甲骨文和IBM的兼容性,结果从1985年到1990年虽然Ingres的销售额每年增长高于50%,但甲骨文跑在了前面,每年增长率超过100%。SQL在1986年成为了正式工业标准,Ingres的老板简直无法相信埃里森的运气,但这正是埃里森的精明之处,“跟着蓝色巨人,永远不会错。” IBM确立SQL的标准是甲骨文成功的关键,但数据库的战争远未结束。Sybase和Informix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 “我的目标是克敌制胜” Ingres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晚才开发PC机上的版本,而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一样看到了PC的巨大潜力。甲骨文很快就有了一个PC机上的廉价版本,虽然它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可是埃里森和销售人员却有了有力的宣传武器:甲骨文能运行在PC机上。 埃里森听说Ingres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分布式查询,十天后甲骨文就刊登广告宣布了SQL之星:第一个分布式查询数据库,事实上还没有任何这样的产品。埃里森就是这样,想象产品应该怎样,然后再去实现。如果成功了,他就是成功的预言家。 甲骨文的上市给埃里森带来了9300万美元的身价,Microsoft在第二天也公开上市。Microsoft和甲骨文在同一年成立,Bill Gates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了3亿美元,埃里森这时发现了他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 1988年甲骨文推出了6.0版本,这是当时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不过它的匆忙上市对公司简直是一场灾难,使用6.0的最初用户都遭遇了频繁死机和数据库毁坏,直到6.0.27版本,产品质量才基本稳定。尾数27表示6.0版本经过了27次大的修改。 既然这样,用户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产品呢?主要原因是:如果用户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他们就得重写所有应用程序,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所以一旦选用了某种数据库平台进行开发,你就得依赖它。 “遭遇危机” 甲骨文从1977年创立到1990年,销售额都保持了每年高于100%的增长。高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十分混乱,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得到提成,大量签订无法收款的合同,甚至有人弄虚作假,合同执行情况也无人过问,现金流量是负值。埃里森高薪聘请了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始整顿公司,1990年第三财政季度有1500万美元的销售合同无法执行,结果季度销售额虽然达到创记录的2.36亿美元,但利润只增长了1%。 消息公布第二天,甲骨文的股票从25.38美元跌到了17.5美元,损失了30%的市值。为度过危机,甲骨文解雇了10%的员工,在以后的两个季度情况变得更糟,股票在10月底的收盘价只有5.38美元,在春天埃里森拥有价值近10亿美元的股票到11月份就只剩下1.6亿美元了。 埃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股票。公司开始改进销售和财务管理,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销售合同必须得到确认。这些普通公司的做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司的增长率减慢了,这也是埃里森原来不愿采用这些做法的真正原因。1991年和1992年公司的销售额增长率只有12%和15%。 埃里森将希望寄托于甲骨文7.0,这是公司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新版本,直到1992年6月才终于登场。这次他吸取6.0匆忙上市的教训,在10个月前就发布了Alpha测试版,甲骨文7.0是极为出色的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里森的销售队伍有了真正的王牌,销售额从1992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2亿。 公司也开始有了成熟的管理方式,耐心听取用户意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甲骨文以前从来没这么做过,原来甲骨文对待客户很不经意,一个客户打电话抱怨甲骨文数据库死机并毁坏了他的数据,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回答是:“无赖,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再也不会出现了,客户必须得到一流的服务。 “改变世界的网络计算机” 埃里森现在不再负责日常工作,只是规划甲骨文未来的发展方向。闲暇之余他就驾驶长达78英尺的“莎扬娜那”号出海兜风,在1995年他曾经夺得悉尼帆船比赛的冠军。 信息高速公路吸引了埃里森的注意,他是克林顿总统最大的赞助商之一。他曾极力推动交互式电视和顶置盒的发展,不久他就发现了更迷人的机会:WWW环球网,Netscape的浏览器将WWW网推向了全世界,PC机的性能将不再是主角,连上Internet网才是价值所在。 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Computer的观念。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和越来越复杂、庞大的操作系统,没有软盘和硬盘,只要打开电源用浏览器连上网络,就可以获得信息和存储文件,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埃里森这一次将他的标靶瞄上了软件帝国微软,“甲骨文将只会做一件事情,我们管理海量的数据并通过网络提供这些数据。” 网络计算机的背后就是强大的网络服务器,所有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将使网络计算机非常容易操作管理。Gates紧接着埃里森发言,他认为网络计算机没有任何价值,只是大型机亚终端的翻版。但这一天的胜利是属于埃里森的,网络计算机的报道出现在所有报刊的主要版面上。 “日本文化非常有趣,对我影响非常巨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斗的民族同时又是最有礼貌的,极度傲慢自大和极度谦卑混合,一种美妙的平衡。在创立甲骨文时,我们想在公司尽可能地创造这种文化,一方面很好斗另一方面很谦虚。如果你能平衡这两者,你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对个人和集体都一样。" 媒体对网络计算机评价不一。CNET的记者认为没有硬盘网络计算机需要依赖服务器,这将是完全不可靠的;《商业周刊》专栏记者则认为网络计算机会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个人电脑工业。Microsoft负责技术的副总裁认为:“人们想要电脑提供更多的能力,而不是更少,网络计算机根本不值一提。”但大型公司和机构对网络计算机大加赞赏,每隔两年就要更新电脑和升级软件的成本实在太高,1996年一台标准PC机成本是2000美元,但维护的费用每台要接近13200美元,网络计算机的管理成本相对应该低很多。 虽然甲骨文集合了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网络计算机的标准,但事实上没有一台网络计算机生产出来。盖茨虽然对网络计算机嗤之以鼻,但也发表了一种简单个人电脑SIPC的标准进行反击。SIPC基本上和NC一样,只有一点不同:它需要用Windows操作系统。 不过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随着AMD和Intel的竞争,1997年800美元以下的电脑成为电脑行业新的增长点,500美元以下的Basic Computer不久也将会出现。微软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者,但埃里森从来不会放弃。他说:“观念的战争已经结束,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喜欢NBA的朋友都知道金州勇士队的主场是甲骨文中心,但这里的甲骨文并不是中国的古文字甲骨文,而是美国科技巨擘,数据库龙头甲骨文软件公司,这家公司背后站着的则是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富豪、硅谷传奇:拉里·埃里森。

早年 IB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发展前的几十年,在电子计算机发展之前,它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 IBM于1911年6月15日在宾厄姆顿西几英里处的纽约恩迪科特作为CTR公司注册。IBM早期广告三个独立公司合并建立了CTR公司,它们是:列表机公司(1896年创立于华盛顿)、计算表公司(1901年创建于俄亥俄州代顿)和国际时代唱片公司(1900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那时列表机公司的总裁也即创办人是HermanHollerith。 合并背后的关键人物是金融家CharlesFlint,他召集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提出兼并并在CRT中任职直到1930年退休。 Thomas. J. Watson是IBM的创始人, 1914年担任CTR总经理,1915年担任总裁. 1917年,CTR以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进入加拿大市场,1924.2月14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公司合并成CTR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员工计时系统、磅秤、自动切肉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计算机、穿孔卡片设备.一段时间CTR集中精力专做穿孔卡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时代 2001年,作家Edwin Black发表了《IBM和大屠杀》(ISBN0609808990),此书声称要说明IBM纽约总部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 J. Watson如何透过海外子公司向第三帝国提供穿孔卡片机,并且他们知道机器可以帮助纳粹实行"最后解决" 。书中说,在纽约的合作下,IBM的日内瓦办事处和Dehomag、德国西门子公司,积极参与支持纳粹的暴行。Black还说,这些机器使得纳粹更有效率的工作. 2003年该公司的纪录片还探讨这个问题. IBM已解除了这些指控,并且基于他们的诉讼也被驳回。 第二世界大战期间,IBM生产了M1卡宾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 盟军广泛使用IBM的设备做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 在曼哈顿计划发展原子弹头时在洛斯阿拉莫斯人们广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机做计算;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畅销书《你在开玩笑,费曼先生!》特别讨论过。 IBM在战争期间还为海军建了Harvard Mark I,这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自动数码电脑。空军和航空工程 在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着手再现高射炮系统,IBM才接触到在麻省理工进行的关键性研究;工作关于第一代实时、数码计算机(其中包括许多其它中前进诸如一项综合性录像展示、磁心经验传承、轻型枪炮,第一项有效的代数计算机语言、模拟-数码及数码-模拟转化技术、数字数据传输电话线、duplexing、多处理器、网络化). IBM建了每台售价万的56台智能电脑,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员工(占总员工的20%)项目. 但是,在长远来看比盈利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尖端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军事投资。IBM忽略争取更主导的新兴产业使兰德公司接过设计新电脑,因为按一个项目参与者(RobertPCrago)说:"我们不能想象, 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在日后消失而我们从哪儿吸收二千程序员来在IBM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 。IBM将利用其庞大的设计经验,综合实时网络设计与智者航空公司预订系统的启动,取得很大的成功。60年代至80年代 在60年代IBM是最大的八大电脑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控制数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们在谈论这件事会说"IBM和七个星体",因为其他公司或他们的计算机部门的规模较小. 只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产主机,其后就有人说"IBM和B.U.N.C.H." 现在大多IBM公司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复存在,除了优利系统公司,这是因为许多兼并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弃了一般主机和小部门和专注于有利可图的产品市场,NCR做的是收银机(所以名称就是国家收银机)、霍尼韦尔成为市场主导的恒温. 通用电气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电脑市场不再运作. 当时IBM电脑系列赢得了在市场上的地位,今天仍在增长. 原来称为IBM System/360,更为现代化64位形式,现被称为驻IBM系统(通常称为"IBM主机"). 在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部调查IBM违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提出控诉的案件美国IBM在美国地区法院纽约南区。官司声称IBM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的垄断或企图垄断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商业设计的电脑. 诉讼一直持续到1983年,对公司的做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史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会计年度亏损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每年损失。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2001年3月9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达成共识,共同开发次世代游戏机的处理器。 IBM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 公司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并且着重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 截至2005年,从业人员约195专业技术人才. 总共有大约350名杰出工程师和60名IBM研究员、拥有大量的高级工程师.2002年,IBM宣布开始了$100亿美元的研究计划,并落实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提供的超级资源"要求"所有企业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时以来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IBM近年不断加大专利组合,这是与其他公司的宝贵的交叉许可. 从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获得美国专利明显比其他公司多. 这13年期间已有超过31,000项专利,IBM是第一人. 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事业,在此期间该公司创造了$100亿美元的底线。. 2003年财富杂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罗的话说,IBM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证带来了10亿美元的利润。 2004年,IBM宣布建议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给中国电脑厂商联想集团,联想企业部分是由中国政府控股,并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3月批准了外商投资,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股权联想,将其总部设在纽约州和IBM任命行政总裁. 该公司将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权,最初为期五年。因购买、继承了联想产品线,包括了Thinkpad笔记本电脑,laptops已经成为IBM最成功的产品. 2005年2月8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共同开发的“Cell”中央处理器架构发表。 最近,IBM已从硬件科学技术的角度将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供咨询和收购企业重整服务. 新IBM在咨询、软件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全球配送能力,这种变化反映非常强烈. 在2006年6月20日,格鲁吉亚与IBM共同宣布一项新技术记录型基于硅的芯片速度达500GHz。这样做的通过冻结芯片到F-451℃(-268.0C),而不是与CPU速度可比较的。 晶片350GHz大约在室温下操作.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金额17.5亿美元并持有联想公司股份。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2003年,IBM营收为891亿美金,全职雇员23万人。 IBM中国包括: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中国研究中心CRL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讯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的收银机。 同年12月8日,占有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收购IBM的全球台式与笔记本电脑的产销业务。 2005年,出售桌面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业务给中国IT企业联想集团,联想在五年内仍旧适用IBM品牌。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归联想集团所有。

IBM的研究员只热衷发表论文

DB2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早使用SQL(同样最早被IBM开发)的数据库产品。1968:IBM 在 IBM 360 计算机上研制成功了 IMS V1,这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和最为典型的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至今仍然还有企业在使用呢。1970:这是数据库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 发表了业界第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这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奠定了Codd博士关系数据库之父的地位。1973:IBM研究中心启动了 System R 项目,研究多用户与大量数据下关系型数据库的可行性,它为 DB2 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取得了一大批对数据库技术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成果,该项目于1988年被授予ACM软件系统奖。1974: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Ray Boyce 通过 System R 项目的实践,发表了论文SEQUEL: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提出了 SEQUEL 语言,此即 SQL 语言的原型。1975:IBM研究员Don Chamberlin 和 Morton Astrahan的论文 Implentation of 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在 SEQUEL 的基础上 描述了 SQL 语言的第一个实现方案。这也是 System R 项目得出的重大成果之一。1976:IBM System R 项目组发表了论文A System R: Relational Approach to Database Management,描述了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的原型。IBM 的研究员Jim Gray 发表了名为Granularity of Locks and Degrees of Consistency in a Shared DataBase的论文,正式定义了数据库事务的概念和数据一致性的机制。1977:System R 原型在3个客户处进行了安装,这 3 个客户分别是:波音公 司、Pratt & Whitney 公司和 Upjohn 药业。这标志着 System R 从技术上已经是 一个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支撑重要的商业应用了。1979:IBM研究员Pat Selinger在她的论文Access Path Selection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中描述了业界第一个关系查询优化器。1980:IBM发布了 S/38 系统,该系统中集成了一个以 System R 为原型的数据库服务器。为了方便应用程序的移植,它的 API 与 S/3、S/32 的 API 一致。1981:由于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模型,IBM 的研究员E.F.Codd 接受了ACM 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Codd 博士也是继查尔斯.巴赫曼(Charles W. Bachman) 之后,又一位由于在数据库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获此殊荣的计算机科学家。1982:IBMPC 的出现标志着 PC 产业开始孕育发展。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品牌的个人电脑上标记着的IBM PC Compatible字样都见证着 IBM 在 这个领域的辉煌。1982:IBM发布了 SQL/DS for VSE and VM 。这是业界第一个以 SQL 作为接口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 System R 原型所设计的。1983:IBM发布了DATABASE 2(DB2)for MVS(内部代号为Eagle)。1986:System/38 V7 发布,该系统首次配置了查询优化器,能够对应用程序的存取计划进行优化。1987:IBM发布带有关系型数据库能力的 OS/2 V1.0扩展版,这是IBM第一次把关系型数据库处理能力扩展到微机系统。这也是 DB2 for OS/2、Unix and Window 的雏形。1988:IBM发布了SQL/400,为集成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AS/400服务器提供了SQL支持。IDUG(国际DB2用户组织)组织成立。1989:IBM定义了 Common SQL 和 IBM 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架构(DRDA),并在 IBM 所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加以实现。 第一届 IDUG北美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 1992:第一届 IDUG欧洲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标志着 DB2 应用的全球化。1993:1.IBM发布了DB2 for OS/2 V1(DB2 for OS/2 可以被简写为DB2/2)和 DB2 forRS/6000V1(DB2 for RS/6000 可以被简写为DB2/6000),这是 DB2 第 一次在Intel 和Unix 平台上出现。2.Louis V. Gerstner 入主 IBM。1994:1.DB2 For MVS V4 通过并行 Sysplex 技术的实现在主机上引入了分布式计算(数据共享)。2.IBM发布了运行在 RS/6000 SP2 上的 DB2 并行版 V1,DB2 从此有了能够适应大型数据仓库和复杂查询任务的可扩展架构。IBM 将 DB2 Common Server 扩展到 HP-UX 和 Sun Solaris 上。DB2 开始支持其他公司开发的 UNIX 平台。 DB2/400 集成在 OS/400 V3.1中发布,并且引入了并行机制、存储过程和参照完整性等机制。同时,IBM 宣布在 OS/2 和 AIX 平台上的 DB2 产品能够对多媒体数据和面向对象应用程序提供支持。1995:1.IBM发布了 DB2 Common Server V2,这是第一个能够在多个平台上运行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DB)产品,并能够对 Web 提供充分支持。DataJoiner for AIX 也诞生在这一年,该产品赋予了 DB2 对异构数据库的支持能力。DB2 在 Windows NT 和 SINIX平台上的第一个版本(DB2 V2)发布。2.IBM发布了在 AIX 和 MVS 平台上的数据挖掘技术,用于管理大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指纹信息的扩展器(Extender)以及可以对数据仓库进行可视化构造和管理的Visual Warehouse。3.IBM发布了 DB2 WWW Connection V1 for OS/2 and AIX(该产品后来被更名为Net.Data)。该产品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快速发布到 Web。第一届 IDUG 亚太区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这年IBM 并购了 Lotus Development Corp。1996:1.IBM发布 DB2 V2.1.2 ,这是第一个真正支持 JAVA 和 JDBC 的数据库产品。2.DataJoiner 开始支持对非关系型数据库(比如 IMS 和 VSAM)的存取。3.IBM发布了 Intelligent Miner,该产品可以对基于 DB2 的数据源实施数据挖掘。4.IBM并购 Tivoli。 IBM 将 DB2 更名为 DB2 Universal Database,这是第一个能够对多媒体和 Web 进行支持的RDBMS。该系统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可以从桌面系统扩展到大型企业,适应单处理器、 SMP 和 MPP 计算环境,并可以运行在所有主流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 DB2 V5 是以前的两个产品的合并:DB2 Common Server V 2.1.2 和 DB2 并行版 1.2。5.IBM发布了数字图书馆产品,这是一个多媒体资产管理产品,也是 IBM Content Manager 的前身。6.DB2 Magzine 第一期发布,DB2 有了自己专门的技术刊物。1997:1.IBM发布了可以支持 Web 的 DB2 for OS/390 V5,这是当时唯一能够支持64, 000个并发用户和百 TB 级别的数据库产品。2.IBM发布了DB2 UDB for UNIX、Windows and OS/2,该产品支持 ROLLUP 和 CUBE 函数,对联机分析处理(OLAP)具有重要意义。3.IDUG 第一次技术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4.IBM发布了用于企业级内容管理的 EDMSuite,该产品包含了用于管理计算机生成报表的 OnDemand 和 管理图像的 ImagePlus VisualInfo。5.IBM基于 RS/6000 SP 架构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的 6 番棋对抗中战胜了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1998:1.IBM发布了 DB2 OLAP Server,这是一个基于 DB2 的完整的 OLAP Solution。这个产品是和 Arbor Software(Hyperion的前身)合作开发的。2.IBM发布了 DB2 Data Links 技术,该技术可使 DB2 对外部文件进行管理。3.DB2的 shared-nothing集群技术扩展到 Windows 和 Solaris 平台。4.IBM发布了 DB2 Spatial Extender,这是与ESRI公司在DataJoiner基础 上联合开发的,该产品赋予了DB2 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取能力。5.IBM发布了 ContentConnect,该产品是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的前身。6.DB2 对 SCO UnixWare 平台提供支持。7.DB2 UDB V5.2 增加了对 SQLJ、Java 存储过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支持。8.IBM发布 DB2 UDB for AS/400,使 AS/400 成为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机 型。1999:1/IBM为了对移动计算提供支持,发布了DB2 UDB 卫星版和DB2 Everywhere(这是一个适用于手持设备的微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后称为DB2 Everyplace)。2/IBM发布了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该产品可以跨数字图书 馆和 EDMSuite 提供一个统一的联合检索功能。3/DB2增加了能够识别 XML 语言的文本检索功能,从而引入了 XML 支 持,并启动了DB2 XML Extender 的 beta 计划。4/IBM发布了 Intel 平台上的 DB2 UDB for Linux。5/IBM 研究机构将 DB2 的联邦(federation)功能和 Garlic 技术(Garlic的目标是使能大规模多媒体信息系统,集成到生命科学解决方案DiscoveryLink 中2000:1/IBM发布了 DB2 XML Extender,成为在业界第一个为数据库提供内置 XML 支持的厂商。2/IBM将 Visual Warehouse 集成到 DB2 中,为DB2 提供了内置的数据仓库管理功能。3/DB2对Linux 的支持进一步增强,能够支持基于 Intel 的 Linux集群、 发布了可以运行在主机上的 DB2 UDB for Linux和可以运行在嵌入式Linux上的 DB2 Everyplace。4/DB2开始支持 NUMA-Q 平台,可以运行在该平台上的类 UNIX操作系统DYNIX/PTX 上。5/DB2通过 Net.Search Extender 提供了 in-memory 高速文本检索功能。6/IBM启动了数据库管理工具业务,起初着重于为主机上的 IMS 和 DB2 提供高效管理工具,最终这项业务扩展到 UNIX、Linux 和 Windows 平台。 Informix数据库产品也在支持之列。7/IBM开始通过在DB2中集成 DataJoiner 来提供数据联邦(federation)功能 。8/IBM发布了用于管理数字资产的Content Manager。IBM 数字图书馆和 EDMSuite 产品都被包含在一个单一的架构中来提供多媒体资产管理和企业内 容管理。荷兰国家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都是最早的用户。9/DB2在主机上销售出了它的第10000个许可证。2001:1/IBM以 10 亿美金收购了 Informix 的数据库业务,这次收购扩大了IBM 的分布式数据库业务。2/DB2 OLAP Server中增添了数据挖掘功能。3/IBM发布了第一个能够支持多种平台的 DB2 工具。4/DB2提供了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的支持。DB2 XML Extender和存储过程可以使DB2成为 Web 服务的提供者。5/IBM科学家在纳米碳管晶体管技术领域取得突破。IBM 用纳米碳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纳米晶体管--由直径 10 个原子大小的碳原子组成的小圆柱结 构,比当今基于硅的晶体管小 500 倍。6/DB2拓宽了其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可以对WebSphere MQ消息队列和生命科学领域特定格式的文件提供支持。7/IBM发布了 DB2 UDB for OS/390。2002:1/IBM发布了 Xperanto,这是一个基于标准的信息集成中间件的演示版, 可以用来优化对分散数据源的存取。这个演示版本使用了XML、Xquery、Web 服 务、数据联邦(federation)和全文检索等先进技术。2/IBM宣布计划收购 Rational Software Corp,从而使得 IBM软件能够 支持从设计、开发、部署到管理和维护的完整过程。3/DB2通过基于 SOAP 的 Web 服务扩展了数据联邦(federation)的能力。并可以作为 Web 服务的使用者出现在 Web 服务架构中。4/DB2 OLAP Server中添加了hybrid(多维和关系)分析能力。5/作为IBM 自主运算策略的一部分,SMART(自我管理和资源调节)技术 在 DB2 UDB V8.1 中首次正式应用。6/IBM并购 Tarian Sotware,从而加强了Content Manager 中记录管理组 件的功能。2003:1/IBM将数据管理产品统一更名为信息管理产品,旨在改变很多用户对于 DB2 家族产品只能完成单一的数据管理的印象,强调了 DB2 家族在信息的处理与集成方面的能力。2/DYNIX/ptxDB2 发布了 DB2 Information Integrator(该产品由以 前的 DB2 DataJoiner和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演化而来),该款软件旨在帮助客户即时访问、集成、管理和分析存储于企业内外任何平台上的各类信息。2004:IBM DB2 在TPC 的两项测试中屡次刷新该测试的新纪录,在计算领 域的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中在TPC-C 的测试中,它创造了计算速度领域新的世界记录,彻底粉碎了在该测试中每分钟三百万次交易的极限。2005:经过长达5年的开发,IBM DB2 9将传统的高性能、易用性与自描述、灵活的XML相结合,转变成为交互式、充满活力的数据服务器。2006:IBM发布DB2 9,将数据库领域带入XML时代。IT建设业已进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时代。实现SOA,其核心难点是顺畅解决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问题。XML以其可扩展性、 与平台无关性和层次结构等特性,成为构建SOA时不同应用间进行数据交换的主流语言。而如何存储和管理几何量级的XML数据、直接支持原生XML文档成为SOA构建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这这种情况下,IBM推出了全面支持Original XML的DB2 9,使XML数据的存储问题迎刃而解,开创了一个新的XML数据库时代。同年1月30日,IBM发布了一个DB2免费版本DB2Express-C。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本书是讲述SQL的 它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语言 自从Codd博士在 世纪 年代奠定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以来 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 一些新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也不断出现

很多人将DB 视为所有数据库的鼻祖 IBM的研究员Edgar Frank Codd博士在 年的一份IBM的研究报告中发表他的论文 Derivability Redundancy and Consistency of Relations Stored inLarge Data Banks 时 给这种数据库理论定义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术语 关系型 关系型数据库被其他两种技术竞争 一种是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s在 年销售的Multics RelationalData Store 另一种是密歇根大学从 年起作为实验性设计的Micro DBMS(它开创了Codd博士两年之后提出的规范化理论) Micro DBMS的最后一个产品已经于 年退役 这两种技术演变成了 年发布的Oracle V 商业数据库 在通往RDBMS的道路上 包含了很多其他公司的产品所树立的里程碑(当然偶尔也有墓碑) 这些产品包括 IBM PRTV( ) IBM SQL/DS( ) QBE( ) Informix( ) Sybase( ) Teradata( ) Ingres 一个给其他很多成功的系统带来灵感的开源项目 例如PostgreSQL( ) Nonstop SQL( )和MicrosoftSQL Server( )等 这些系统使用了原始SQL的不同方言 SEQUEL QUEL Informix SQL等 直到 年 人们才第一次试图为SQL语言制定标准 毫无疑问 各个厂商关于SQL语言的战争仍在继续

当前的RDBMS市场已经被几个重量级的专有关系型数据库瓜分 Oracle( %) IBM( %)和Microsoft( %) 更小的专有数据库系统Teradata和Sybase 每种不到 %的市场份额 其他数据库厂商 包括开源数据库 大约占有 %的市场份额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选择一个数据库产品作为应用程序的基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这不仅仅是因为数据库系统软件需要花费好几万美元的许可证费用 几十万美金的维护和技术支持费 而且在于与其他软件 硬件和人力资源投资相比 数据库软件的投资还是一个决定整个企业架构的关键要素 尽管近年来从一个RDBMS迁移到另一个RDBMS变得更加容易 但考虑选择哪一种数据库依然会给CFO带来噩梦

IBM DB LUW

从带有MVS系列操作系统的大型机到z/OS 以及后来的UNIX和Windows系统 IBM在RDBMS领域都是一个长期的领跑者 IBM数据库的当前版本是IBM DB LUW(Linux UNIX和Windows)

IBM DB 在事务处理速度上保持了绝对领先的记录(更多信息请参见第 章) 它具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从Advanced Server Enterprise版本到免费的DB Express C版本(尽管功能上有限制) 免费的DB Express C版本可用于运行本书中的示例

直到DB 的 版本 依然遵循ANSI/ISO SQL Entry标准(请参考本章后面的内容)并支持由其他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些高级功能 例如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开放地理信息联盟) JDBC X/Open XA 它还包含了最新SQL: 标准的部分功能 除了自己内置的过程化扩展语言SQL PL之外 它还支持使用Oracle的PL/SQL语言 Java语言 甚至Microsoft的 NET家族的语言来创建存储过程(更多内容请参见第 章)

Oracle

Oracle数据库可以追溯到 年第一次发布的Oracle V 开始时用于VAX/VMS系统 并于 年支持UNIX系统 经过多年发展 对于SQL标准定义的绝大多数功能 Oracle数据库都添加了相应的支持 在最新发布的Oracle g版本中功能支持达到了极致 它声称遵循最新SQL: 标准的很多功能

在高性能事务处理的标杆上 Oracle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它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核心 Oracle是一个安全的 健壮的 可伸缩的 高性能的数据库系统 它统治UNIX市场长达数十年 除了对SQL标准的支持之外 Oracle还提供了一种内置的过程化语言PL/SQL(关于过程化扩展的更多内容 请参见第 章) 另外它还支持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例如Java

在写作本书之时 Oracle的最新版本是Oracle g 只有Oracle g有免费的速成版 该版本在数据存储的容量和RDBMS能够利用的处理器(CPU)数量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速成版完全支持本书所讨论的所有SQL功能

Microsoft SQL Server

SQL Server来源于Microsoft Ashton Tate和Sybase合作的结果 开始的目标是改写已有的 仅适用于UNIX的Sybase SQL Server数据库 使之适用于新的IBM操作系统OS/ Ashton Tate随后退出了这一合作 IBM OS/ 操作系统也逐渐被人淡忘 Microsoft和Sybase为了分享成果 开始小心地避免触犯彼此 Microsoft致力于发展并支持Windows和OS/ 系统上的SQL Server 而Sybase则致力于UNIX平台 尽管在SQL Server的核心技术上Microsoft依然采用了相当多的Sybase技术 但双方的合作关系于 年正式结束 Microsoft于 年发布了Microsoft SQLServer 它消除了Sybase余留的痕迹 为世界(Windows系统的世界)带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RDBMS系统 时至今日 Microsoft占据了RDBMS大约 %的市场份额 而在Windows系统上它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写作本书之时 最新版本是Microsoft SQL Server Release Microsoft还提供了一个免费但有限制的Express版本 它支持本书所介绍的全部SQL功能

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Access也被称为Microsoft Office Access 它是一个桌面型关系数据库(相对来说是关系型的) Microsoft Access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 结合关系型数据库引擎的要素和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结构(配套有内置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模型) 并作为一个报表平台 与本书中讨论的其他RDBMS不同的是 Microsoft Access是一个基于文件的数据库 因此它在性能和可伸缩性方面都存在固有的局限 例如 虽然最新版本的Access理论上允许最多 个并发用户 但在实践中超过 多个用户就会减慢Access的性能 Access仅支持SQL标准的一个子集 它提供了许多仅在Access环境中有效的功能

Access提供的功能之一就是从远程数据库链接表的能力 该功能使Access可以作为应用程序

的前端 访问任何与ODBC/OLEDB兼容的数据库

PostgreSQL

PostgreSQL是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Michael Stonebraker所领导的一个项目演变而来的 Michael Stonebraker是关系型数据库理论的先驱 在最初的Ingres项目以及其继任者PostgreSQL中采用的那些原则也以各种方式被其他RDBMS产品采用 例如Sybase Informix EnterpriseDB和Greenplum

PostgreSQL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于 年 之后第二年以 版本的名义发布 并保留了一个由一组专门的开发人员维护的开源项目 PostgreSQL具有很多个商业版本 最著名的是EnterpriseDB 一个私人公司为该产品提供企业支持(以及大量专有的管理工具) 在一些苛刻的企业级应用环境中 很多高端客户(例如Sony和Vonage)都采用了开源的RDBMS 这充分证明了EnterpriseDB的性能

在对SQL标准的支持方面 PostgreSQL可以说是最接近SQL标准的 另外它还提供了很多在其他数据库中所没有的功能 与它的开源伙伴(例如MySQL)不同 PostgreSQL从一开始就提供了参照完整性和事务支持 PostgreSQL内置了对PL/pgSQL过程化扩展语言的支持 另外实际上还具有适配其他任何语言来实现过程化扩展的功能

MySQL

MySQL最先是由Michael Widenius和David Axmark于 年开发的 并于 年发布了第一个版本 MySQL最初定位为一个轻量级的快速数据库 用于作为数据驱动型网站的后台数据库 尽管MySQL缺乏更加成熟的RDBMS产品所具有的许多功能 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速度上非常快 对于很多场合来说都已经 足够好 (为了达到真正的快速 MySQL避开了参照完整性约束和事务支持 更多内容请参见第 章和第 章) 另外 MySQL有着无法抗拒的价格 它是免费的 因此 在中小规模的用户群中 MySQL成为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 在数据库产品的市场上 很多其他的免费产品在功能上都有所缺乏或者带有近乎商业炒作的宣传 数据库产品的巨人 Oracle IBM Microsoft和Sybase在那时也都没有提供各自RDBMS产品的免费速成版 在 年 Sun Microsystems公司收购了MySQL 随后Sun公司又被Oracle收购

目前 Oracle提供了一个带有商业支持的MySQL版本和一个Community Edition版本 伴随着这一收购 出现了大量分支版本 例如MariaDB和 Percona Server 它们在通用公共许可证(General PublicLicense GPL)下继续保持免费状态 GPL是一种限制最小的开源许可证

MySQL的最新版本是 MySQL 也已经指日可待 它是多平台的(Linux/UNIX/Windows) 并且支持SQL: 的绝大多数功能 其中一些功能依赖于选定的配置选项(例如 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选项是MySQL独一无二的特性 它允许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表类型 每一种引擎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一定的限制(例如事务支持 聚集索引 存储限制等) 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引擎选项来创建MySQL数据库中的表 默认使用的是MyISAM引擎

HSQLDB和OpenOffice BASE

超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Hyper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Database HSQLDB)是一个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是伯克利软件发行(BSD)许可证(这个许可证相当宽松)下的一个开源数据库

HSQLDB是OpenOffice BASE自带的默认RDBMS引擎 OpenOffice BASE是一个桌面型数据库 被定位于和Microsoft Access进行市场竞争 OpenOffice BASE也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 它健壮 功能丰富且相当快速 支持多种平台 包括Linux 各种版本的UNIX和Microsoft Windows OpenOffice BASE声称几乎完全遵循SQL: 标准 该标准包含了本书所讨论的绝大多数SQL子集

改写过的HSQLDB可以作为OpenOffice 套件组件BADE的一个嵌入的后端 并从 版本开始成为OpenOffice 套件中的一部分 与Microsoft Access类似 假如有适当的驱动程序的话 OpenOffice BASE可以连接到多种不同的RDBMS 在OpenOffice BASE产品中 已经包含了大量可用的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和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驱动程序

随着Oracle收购了OpenOffice 而其在Oracle的资助下作为开源项目的状态并不明确 OpenOffice 社区决定启动一个名为LibreOffice的新项目 意图在原来的BSD许可证的授权下将LibreOffice作为一个免费软件 实现OpenOffice的所有功能

关系型数据库并不是数据库领域中唯一的主角 一些似乎已经被关系型数据库理论打败的旧技术在更快和更便宜的硬件以及软件创新的帮助下卷土重来 对更高性能和更容易创建应用程序的需求催生了对列式数据库(columnar database)和面向对象数据库 使 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桶中 方法可行的框架 特定领域扩展(例如测地数据管理或多媒体)以及各种数据访问机制的研究 第 章将讨论这些话题

返回目录 SQL实战新手入门

编辑推荐

Oracle索引技术

高性能MySQL

主要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论文和职称挂钩,论文是晋升职称的硬指标;职称和待遇又挂钩,所以很多医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必须发论文;第二个是:医生是高技术行业,发表论文来分享自己的成果看看可以帮到你。

gartner商业智能的概念在1996年最早由加特纳集团提出,加特纳集团将商业智能定义为:商业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

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

提到“商业智能”这个词,网上普遍认为是Gartner机构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来的,但事实上IBM的研究员Hans Peter Luhn早在1958年就用到了这一概念。他将“智能”定义为“对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解能力,并依靠这种能力去指导决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1989年,Howard Dresner将商业智能描述为“使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支持系统,来改善业务决策的一套理论与方法。”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怎么样发表论文

1、想要发表论文,事先要做的就是写好一篇查重率合格,且具备一定价值的论文,论文查重率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想要发表的期刊来定,若为普通期刊,则查重率在20%或是30%左右即可,若是核心期刊,则查重率一般要在10%以内。

2、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主要途径就是投稿,最好是通过一些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渠道进行投稿,因为这样通过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审批也会比较快,发表的时间也能够往前安排。

3、如果是缺乏有关渠道的,可以向有经验的同学或是学长学姐咨询,也可以向有关的老师询问,一般也能够得到一些可靠的方式方法。

4、对于社内投稿,即在官网投稿系统或邮箱投稿,或者是在知网投稿系统投稿,它对于所有类型的期刊都是合适的,缺乏有关渠道的,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投稿。

5、还有一类投稿,是社内会公布联系方式,或是在线系统投稿,但是这一类投稿的要求会比较高,对于缺乏经验的投稿人来说,也有可能遇到假冒或是的,因此选择这类投稿方式的,建议事先进行必要的验证,确定无误后在进行投稿。

6、可供大家选择的投稿、发表论文的方式其实有不少,但大家也要对各类方式、途径进行甄别对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得一稿多投。

以下是发表论文或期刊的方法:

一、写作

首先要写好一篇论文,选题要与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论文的格式要规范,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邮编及简介)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等;论文篇幅不宜过长,因为期刊版面的字符数是固定的,字符数越多,版面增加,相应的费用就会越高;最后还要注意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要5%-20%以下才合格录用。

二、选刊

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是成功发表论文极其关键的一步,要遵循几个原则,即

1、 国家新闻出版署能查到的正规期刊;

2、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数据库之一正常收录的期刊;

3、符合学校、单位要求的期刊;

最后还要考虑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避免因为文章方向不合适出现拒稿的情况。

三、投稿

投稿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杂志社邮箱,官网或者在线系统投稿。(注意:数据库和期刊的目录页上面的联系方式才是准确的),虽然这种方式完全不用担心,但缺点是审稿时间较长,沟通不及时,无法了解期刊最新出刊时间,费用,收稿要求等等。

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投稿 。这个方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用的要给方法,为什么会这样的,我只能说谁用谁知道。这个是最简单最省事儿的。以前我就是找的一个文化公司安排文章,服务没得说,只需要提供文章,剩余的事情全由他们搞定。

中介投稿也是有很多优势的

1、刊物比较丰富和全面,各类的刊物都有,可以根据作者的要求快速推荐推荐合适的刊物。

2、 期刊信息非常的全名,从刊物的收稿栏目,出刊时间,版面字符数要求,期刊级别、出刊周期、审核标准、是否可以开社内发票、刊号邮发代号、电子刊号、是否可以查稿、封面以及影响因子区间

3、他们基本上是和杂志社或是承包商直接对接的,沟通速度比较的迅速。

4、查稿后付款。这点已经算是标配了,绝大多数的刊物都是可以查稿后付款的,而且查稿电话是数据库可以查询到的哦 。

5、 最要是不收定金和知道一个刊物的审稿要求和难度。

发表论文发表论文

期刊上发表论文,适合有文章需要发表、但是对投稿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作者,无论是准备自投还是找中介代发,话不多说,下面干货。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总之,发表论文不要只知道埋头苦写,动笔之前先去问问某个主题能不能发、好不好发,不能发、不好发就尽量不要写。2.关于语言逻辑:普刊在大家眼里通常就是要求低,但是要求低不等于没有要求!!文章内容如何就不说了,最起码得是篇论文吧,不能语病、错字一堆,不能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不能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过于口语化......所以论文写好后建议自己先通读一遍,如果自己看不出毛病,就找同学、同事、朋友随便谁帮你看看,毕竟一篇连语言基本功都有问题的论文,即便内容写得再好,又有谁愿意看?3.关于起发字符、重复率:现在基本所有正规学术期刊都是5000字符左右/3版起发,能够2版起发的很少,即便遇到了也建议发3版,因为2版的文章后续存在被要求整改的可能。至于重复率,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从10%到30%都有,有的期刊审核的时候会查重,有的则文责自负(即万一后续数据库抽查发现重复率过高而导致论文被下架,作者自己负责),这种的就建议自己提前查下,那些杂志社会查重的,如果对自己论文没把握的(特别是复制较多的),也建议提前查下,之前遇到个作者论文审核的时候查重结果直接七八十,这种就很尴尬了,这让编辑怎么想?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

如何发表论文如下:

论文发表,一个是可以直接投稿杂志社,一个是可以通过论文代理机构。

费用方面,杂志社肯定要比代理便宜。因为,杂志社只是收取非常小部分的版面费。而代理方面,收取的比较多。

时间方面,杂志社的编辑一般很少自己采集稿件。毕竟,每个编辑其实都会跟很多代理合作。他们会直接从代理方面得到稿件,并且从中抽取部分好处费。代理手中的稿件比较多,所以杂志社的编辑们一般都非常乐于跟他们合作。

关键是,自己也能从中得到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审稿方面,杂志社不是所有的稿件都给你发。当然,作为代理方,也不可能所有的稿件都能承诺给你发。但是,只要代理方面承诺可以发。那么,就百分之百可以发表了。

毕竟,只要是气候成熟的代理,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编辑有长期合作。这样,就会无形中生成一种关系户的效果。

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多。 也就是说,杂志社便宜是便宜,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审稿麻烦切周期长。而,代理方面,贵也贵不到哪儿去,审稿速度快,时间短。现在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时间方面大多都比较紧迫,而且论文方面也都比较麻烦。

项目:

校外:可以去的地方有大公司的研究机构(如MSRA IBM CRL等),有中科研的各个著名院所等。

校内:一种途径是参与校内著名实验室每年定期的暑期实习,比如电信学员的网安实验室,比如材料学院的微纳中心等,一种途径 是自己联系在科研上比如活跃的老师(此如自己的任课老师,

指导老师:找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很重要,他的作用=好的科研指导+好的科研推荐信+挂高质量论文的机会+给美国教授内推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大学生毕业都离不开发表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职称评选硬性条件之一,可以说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学术堂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如何凭借个人经验发表论文.发表论文首先需要写一篇好的论文,论文不光主题鲜明,论点创新,还应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论文标准格式、文句通顺,确保论文通过审核.发表论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杂志办刊盘方向以及办刊宗旨,确定要发表的刊物.然后投稿到杂志社邮箱,杂志社审稿录用排版印刷,到最后出版发行.如果稿件有问题会出现两种情况出现退稿与返修.返修的稿件要求整理好发回杂志社.觉得注意的是杂志社审稿在一周到一年不等根据杂志社实际情况来定排班时间在一周左右交稿三天左右印刷七到十天左右发行时间为一周左右.在进行发表期刊论文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发表.个人如何发表论文.1、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字、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是对最新科技 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4)提升自身竞争力: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具有一定水准的论文,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素养,进入社会,也可能会有更高的起点.2、发布论文的流程.(1)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验证其写作价值,如果具有一定价值,就着手开始筹备论文,第一次发表论文,可以多向前辈请教,多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选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2)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准备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对应的期刊,如果稿件投向不合适的期刊可能会遭遇退稿和不公正评判.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在知网或其他数据库中检索本篇论文相关领域的期刊,查看期刊级别以及刊物号等,确保其为正规期刊,然后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进一步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投稿费用、投稿要求等,从中选出将要投稿的1个期刊,联系期刊编辑将自己的稿件投递过去,然后等待审稿人员的回复.

  • 索引序列
  • ibm发表论文
  • ibm研究院论文发表
  • IBM的研究员只热衷发表论文
  •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 发表论文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