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分子育种期刊投稿

分子育种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分子育种期刊投稿

wangyishengji说错了,《分子植物育种》是中文核心期刊了。欢迎投稿。

分子植物育种不是国家核心期刊,是遴选数据库,比较好投稿。接受的可能性比较大。

《分子植物育种》主办: 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海南省海口市。 投递过去啊,其他的事情你懂的。

分子植物育种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分子植物育种简介《分子植物育种》(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由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主办。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期刊,内容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多方面,主要是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的科学论文报道。主要栏目:专题评述、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题介绍、论文简报、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术论坛与信息。《分子植物育种》获2009年海南出版物二等奖、2012年获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三等奖。

分子植物育种期刊投稿

分子植物育种期刊投稿时一个图片传错了怎么删除,这个的话其实是很好删除的,你可以通过联系客服的方式进行删除,也可以通过删除你所投稿的内容,然后重新上传一遍也是可以的。

很简单,邮件标题写稿件栏目名称、稿件标题、最好再标明原创;正文用宋体5号,文尾留下姓名、电话、邮箱、QQ、地址、邮编;一般一个月音讯皆无便可转投他刊;样刊稿酬都是按你提供的地址邮寄,一般样刊先到,稿酬要等一段时间才发,在此时间内若无人举报你是抄袭人家才发。该刊稿酬以前是千字100~200左右,具体视质量及读者评价而定。优稿优酬。

分子植物育种不是国家核心期刊,是遴选数据库,比较好投稿。接受的可能性比较大。

分子植物育种期刊投稿要求

《分子植物育种》主办: 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海南省海口市。 投递过去啊,其他的事情你懂的。

不退稿。分子植物育种无论刊用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分子植物育种》是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半月刊科学期刊。

分子植物育种不是国家核心期刊,是遴选数据库,比较好投稿。接受的可能性比较大。

种子期刊投稿

现在基本上都是要审稿费的,省级期刊是比较好发的。

种子期刊还是可以的。审稿2个多月,大修,然后修改提交后,1个月录用,要求并不高,只要能自圆其说,文章结构完整。

向核心投的文章,内容质量一定要过关。核心审稿都不会太短吧,要是着急见刊,只能试着看能不能走加急。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农业分子育种论文发表

你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整理,推荐以下期刊:农家参谋南方农机中国农机化学报 ........等等,都是知网可以查询到的,其他问题还可以咨询在线客服

我知道有本oa期刊(农业科学),我之前是在他们汉斯出版社的公众号上联系的官方编辑投的稿

1.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般4年更新一次,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近年来均每年更新一次。2.因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每年更新,在发表前要认真确认,一般连续三年以上都在科技核心目录内,可投稿发表。论文以出版时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作为认定标准,如某期刊2014年属于科技核心,但文章是2015年发表出来,2015年目录取消该期刊,则该论文认定为非核心期刊论文。3.论文或论著须是在合法期刊上已经正式发表或正式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或论著,增刊、专刊、综合卷、会议专集、校样、文章证明等均无效。4.论文或论著需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等国内主流数据网站上进行检索,检索结果须是期刊论文,检索结果为会议论文等情况不属于正规期刊,不能作为晋升聘任依据。

1952年,周光宇博士响应国家号召从比利时回国。1952-1957年她在北京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期间建立了生化研究室,并研究确定了生物制品的一些生化法规,解决了生产上血清蛋白沉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培养了中国首批生物制品生化人员,曾获得1954年北京市劳模称号。1957年王应睐先生为了弥补生物化学研究所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空白,争取到周光宇来所参加工作。她到生化所后充分利用生化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发酵生产研究的探索工作。曾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甲烯琥珀酸”发酵的研究。接着她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和对国内“谷氨酸发酵”(谷氨酸的单钠盐即味精)现状的调查,发现当时日本已用谷氨酸发酵法生产味精,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而当时中国味精生产还仍然采用面筋盐酸水解法进行,不仅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而且生产劳动条件特别差。由于工人长期接触盐酸气体,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危胁,特别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佛手牌”味精将失去优势。当时在中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又是为了解决“粮食多了”怎么办?周光宇决定开展“谷氨酸发酵”研究。发酵没有菌种,她就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合作,发动学生采集标本分离菌种,建立了定性分析谷氨酸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菌种筛选获得了可进行发酵试验的菌种。在有了菌种的情况下,她又组织与上海天厨味精厂和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协作研究。通过对发酵条件的艰苦研究,建立了从发酵液中定性和定量分析谷氨酸以及从发酵液中分离谷氨酸等技术。当时,她的研究获得了当时国际上摇瓶产谷氨酸的最高水平,表明了中国谷氨酸发酵已达到了能大规模工业生产味精的水平,促进了中国味精的工业生产。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味精发酵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周光宇1959年被评为中国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谷氨酸发酵的有关论文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1978年“谷氨酸发酵”获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的重大成果奖。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周光宇比过去更深刻地意识到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传统的农业育种技术已满足不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迫切希望有新的育种技术。70年代初期,国际上出现了微生物的基因工程,虽然当时以高等生物为材料的研究尚未开始,但她已意识到当分子生物学发展到基因工程的出现,可能成为植物育种从自然选择、杂交育种、远缘杂交之后进入了农业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科结合发展的时代。它不仅可以打破有性杂交的屏障,更可能组合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广泛地扩大基因库,为农业定向育种开辟新途径,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而当时要在国内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在技术操作和设备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她认为如果着重紧跟国外文献,单纯地发展基因工程研究课题,投资不少,还受缺乏有效基因及其表达元件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益。她提出我们开始的研究路线是反文献之道而行之,要先发展具有生产效益的分子育种成果,再从中进行有效基因的识别、分离和重组研究。这就可能解决有益基因的来源问题,可能自由地发展与基因工程结合的分子育种,达到广泛扩大生产的目的,但研究从何处着手呢?为了实现农业分子育种的设想,周光宇1974年开始了对农业育种的调查,重点对国内远缘杂交成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稻、高梁稻、竹子稻进行了调查研究。人们早已知道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也就是说这种杂交是不会成功的。但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远缘杂交成功的作物呢?为了搞清这个疑问,她曾去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吉林、湖南、辽宁和北京等省(市)的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向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请教和共同讨论,向有着实践育种经验的农民学习。她还曾亲临海南岛的育种基地在烈日下的大田里亲自操作杂交育种。通过对远缘杂交的调查实践,她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和总结出了一种远缘杂交现象(即稳定杂交子代与母本比,变异很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与母本相同,但表型的变异可以遗传)的基础上,提出了DNA片段杂交理论,其认为虽然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但部分基因间的结构从进化角度来分析有可能保持一定的亲和性,当远缘花粉的基因组进入母体(受体)后,部分分解成的DNA片段(基因或调控顺序)有可能被整合进入受体染色体,引起子代的遗传变异。这种使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另一种植物而引起的变异,实际是天然的基因工程。由于整合进入染色体的外源DNA片段较小,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DNA片段插入后引起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由于外源DNA片段只能极少数插入到染色体上,因此子代的表型基本相同于受体母本,只有少数性状可引起变异。当她的DNA片段杂交理论提出后,因名不见经传,而受到当时少数遗传学派权威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不符合遗传育种的规律。在科技界也有极少数的权威人士,对分子育种事实不加研究,却妄加评论,植物分子育种的发展遇到很大阻力。但周光宇坚信事实总能胜于雄辩。她要以科学的事实来说话。由于基因工程是DNA片段(基因)杂交整合,研究远缘杂交中的DNA片段杂交假说就成了当时是否能开展DNA导入植物,进行分子育种的理论根据。她为此设计并领导实验验证,她所领导的课题组与有关单位合作,通过以远缘杂交高梁稻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证明了高粱稻中有来自远缘亲本高粱的酯酶存在;经以高粱特异DNA为探针与高粱稻杂交,证明了高粱稻中确有来自高粱的DNA整合;在重复顺序DNA复性动力学的研究中,证明了高粱稻复性动力学明显的变化是由于高粱重复顺序插入水稻所引起的。这些研究结果发表了论文,为DNA片段杂交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她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的设计思想是模拟授粉杂交的育种技术。设计将带有特殊性状的供体总DNA的片段,在受体自花授粉后一定时间内,使DNA沿着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受精卵及其前后的细胞,由于这些细胞不具有正常细胞壁,可当作天然原生质体,易与DNA整合。她与江苏农科院的科研人员首先在棉花上合作建立了花粉通道转DNA(基因)技术方法系统。她领导的研究组用了3[H]-DNA在棉花授粉后导入,证明DNA经花粉管通道确实能直接到达胚囊;将M13(mp7)DNA导入棉花,证明了棉胚中有M13(mp7)DNA的整合;抗卡那霉素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表达等。这些充分证明了该设计的可行性。植物分子育种技术首先应用于棉花得到成功,获得了很多变异后代和生产上有经济价值的后代。1983年周光宇在美国权威杂志MethodsinEnzymology上发表了国际上开创性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该技术不断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理论上的验证和育种应用。周光宇应邀在美、欧、亚洲10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单位讲学50余次,在国内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报告18次。为了推动发展中国植物分子育种事业,周光宇分别于1988年5月在山东德州、1991年12月在上海、1994年5月在长沙主持召开了三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有近100个单位、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中通过交流技术和理论知识,使中国分子育种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在她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及她的推动下,该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的验证和应用,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GUS基因转化小麦成功;中国农科院Bt.toxin基因转化棉花取得抗虫效果;黑龙江省农科院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育出大豆高蛋白含量和早熟等优良品系;吉林省农科院育出抗大豆花叶病株系;江苏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都育出高产优质、具抗逆性、抗枯萎耐黄萎病新品种;广西农科院以药用野生稻DNA导入栽培稻,育成特异糯稻新品种等。目前国内有近百家实验室采用该技术在稻、麦、棉、豆、菜、甘蔗以及林木等40多种植物上获得了理想的结果。198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和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的研究组分别发表论文,对周创建的分子育种技术作了重复性的分子验证。1994年在荷兰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上,以色列Tel-Ariv大学植物系与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合作报道,用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将NPTⅡ和Bar基因转化12个春小麦,转化率高达6%。1986年,周光宇创造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局和农牧渔业部共同主持召开的院(部)级评议会上得到充分肯定。到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技术为研究外源基因导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系统,为扩大植物的变异范围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在育种上,这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新途径。”

  • 索引序列
  • 分子育种期刊投稿
  • 分子植物育种期刊投稿
  • 分子植物育种期刊投稿要求
  • 种子期刊投稿
  • 农业分子育种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