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论文筹备发表

论文筹备发表

发布时间:

论文筹备发表

发论文的具体步骤或方法如下:

一、发表论文的重要性

1、评职称和研究生毕业需要。

2、申报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研究的一种展示和报道。

4、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发布论文的流程

1、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验证其写作价值,着手开始筹备论文。

第一次发表论文,可以多向前辈请教,多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选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

2、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准备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对应的期刊,如果稿件投向不合适的期刊可能会遭遇退稿和不公正评判。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

在知网或其他数据库中检索本篇论文相关领域的期刊,查看期刊级别以及刊物号等,确保其为正规期刊,然后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

四、发表论文的要点

1、坚决不能一稿多投。

2、电子投稿需要注意的问题,稿件以附件形式发送,稿件中一定要写清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等个人信息,便于编辑部联系。

3、注意写好参考文献。

4、要学会跟编辑交流。

期刊上发表论文,适合有文章需要发表、但是对投稿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作者,无论是准备自投还是找中介代发,话不多说,下面干货。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总之,发表论文不要只知道埋头苦写,动笔之前先去问问某个主题能不能发、好不好发,不能发、不好发就尽量不要写。2.关于语言逻辑:普刊在大家眼里通常就是要求低,但是要求低不等于没有要求!!文章内容如何就不说了,最起码得是篇论文吧,不能语病、错字一堆,不能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不能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过于口语化......所以论文写好后建议自己先通读一遍,如果自己看不出毛病,就找同学、同事、朋友随便谁帮你看看,毕竟一篇连语言基本功都有问题的论文,即便内容写得再好,又有谁愿意看?3.关于起发字符、重复率:现在基本所有正规学术期刊都是5000字符左右/3版起发,能够2版起发的很少,即便遇到了也建议发3版,因为2版的文章后续存在被要求整改的可能。至于重复率,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从10%到30%都有,有的期刊审核的时候会查重,有的则文责自负(即万一后续数据库抽查发现重复率过高而导致论文被下架,作者自己负责),这种的就建议自己提前查下,那些杂志社会查重的,如果对自己论文没把握的(特别是复制较多的),也建议提前查下,之前遇到个作者论文审核的时候查重结果直接七八十,这种就很尴尬了,这让编辑怎么想?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教师筹备发表核心论文

这个科研能力肯定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吧,这种情况您最好去咨询下单位的人力,详细了解职称评定的条件,然后对照着去努力更有针对性。

论文有很多种,不同的学科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就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为例吧。生命科学领域基本上都是都是实验科学,所以,所有的研究论文都是以各种实验数据为基础的。所以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你得加班做实验啊!(实验科学的各位同仁为加班彼此共勉吧)。一篇学术论文一般是针对某个科学问题而产生。因此,你得首先的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有了这个科学问题,你再去针对性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具体采用哪些试验方法去一步步验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但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后,在经历各种挫折后,终于收集全了各种实验数据,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写论文是另一个折磨人的过程,首先的搜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而后综述前人的研究结果并指出这个领域中的一些不足,从而引出你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这部分花费时间长,阅读量大,写作费心费脑。而后就是实验结果,这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但也相对好些,毕竟是自己的实验数据,所以把逻辑关系搞清楚后就可以写下去了。而后是另一个费脑的部分——讨论。这部分要总结自己结果的精华,也要指出自己研究的不完善的地方,并结合前人的工作比较分析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充分说明,并指出以此为基础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写完这个就基本完事了,实验方法都是熟悉的写上就行。参考文献按期刊的格式用endnote来处理就行。最后就是反复的修改与语言润色了。所以一篇学术论文,从开始写到最后定稿一般都是3-5个月啊。确定没问题,就是投稿了,这个每个期刊都有固定的投稿指南,一步步来就行。在线投完稿就是从开始焦急的等待到最后麻木的等待,而后补充实验回复审稿人的意见,这是长痛。短痛就是直接被拒稿,而后改格式换期刊投,再次循环。。。

1、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以后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兴趣很重要,但是也不是全部,因为有些兴趣是培养起来的,就像学术兴趣。这里,对于论文初学者,首先的步骤应该是看看相关论著即书籍,书籍中对该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介绍和一个前沿的概述,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研究的内容,也就是缩小了你的研究范围。(注:这里不推荐直接看期刊文献,一般来说,别人提出的问题都是为自己的论文服务的,当然会找到自己解决的办法,所以你想去期刊找到研究领域,其实对于初学者比较难)2、大致看相应的期刊。了解了自己想研究的领域之后,就该阅读期刊了,整理处研究的进程,还有那些领域亟待补充,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论题了。(注:这时候不要想着完全弄懂别人的期刊,如果你想在某个杂志投稿,该杂志的文风至关重要,这是该杂志的喜好,比如有的杂志喜欢较为严谨的数学推理,而有的杂志较为随和等,以想写领域的优秀论文为模板,能够大大缩减写作时间)3、构建论文的框架。论文是应该从概括到具体,为了你写论文能有一个指导性的东西避免迷茫,必须构建一个论文框架,一般来说,论文基本都由:标题、摘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构成,具体的可以搜索一个想发表的期刊的论文模板来参考。(注:论文框架如果没有好的布局,可以先参照别人的,等到能容扩充完毕,进行修改,加入自己思想,就有创新了)4、个板块进行内容扩充了,也就是更加细化地研究板块,这时候可以更加具体详尽地搜索相应期刊的研究,并整理,返现他们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注:板块扩充中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仪句子即想说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的,这时候就需要复制下来,并在后面做如下的笔记(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出版年.多少卷)等信息,方便以后引用,否则,引用的时候你会找不到参考文献,浪费大量时间!,参考文献格式还有一个引用的小技巧,即在gooole学术搜索“xxx论文”点击引用,就可以自动生成引用文献的格式信息了)5、修改浓缩。板块扩充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修改浓缩了,论文应该够精简凝练,所以,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应该去掉,一方面能够省不少版面费,另一方面使其科学性和可读性更强。(注:这个阶段不要随意投稿,因为如果不是你理想的最终版本,投稿除去,出现错别字、予语义病状、逻辑问题、等等问题,再次修改后头同样的杂志社,审核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你中意的期刊毕竟只有那么几家,所以还是要认真修改后再投稿)6、定问之后给老师或者你的boss,让他们提意见。他们在这领域应该还是有自己的建树和研究的,他们的一键往往有着杂志社的影子,所以这是最后的润色,不容小觑。(注:导师估计没多少时间给你审阅,可能会给你很少的一键,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你的领域不是很了解,再次是他也有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用怪来时,根据其意见润色即可)7、向杂志社投稿,恭候佳音。修改成最终版本后,就可以选择投稿了,由于好的杂志投稿时间比较长,这个就要衡量自己能否等待了,也有别的小办法,提高录用的速度,比如挂导师的名字(导师很牛的话)等。

首先就是要了解在评职称过程当中自己是选择什么样的期刊了解单位是否对期刊有特殊的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话就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投稿就可以了。目前在我国的投稿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邮箱或者是在期刊的官网进行线上投稿都是可以的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1、直投杂志社邮箱费用都是公开价,文化公司价格不会高于这个价格,偶尔有活动价格会更低。所以只低不高。2、文化公司对接数百家杂志社,可以根据作者文章方向和时间要求具体匹配刊物,而杂志社邮箱无法做到这一点,作者自己选择刊物的话信息不对称,往往找不到满足自己要求的刊物。3、文化公司有专人对接稿件审核情况,更快捷更高效。往往1-3天可以下录稿,而杂志社邮箱基本上是这个时间的5倍左右。4、文化公司是做服务,而杂志社不是,遇到后续问题文化公司更能给与保障。

学术论文发表筹备时间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这个每个学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是要核心期刊是一篇,非核心的是两篇以上。另外还有是刊物问题,这个不同学校也是要求不同的。具体的问你们学校。(其实这个学校入学自然会告诉你的)有的用北大的,有的用武大的,还有用南大的核心期刊。所以你自己问清楚了。说辣么多看清楚未?具体的你可以网页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网站看,各种讠仑文的要求是不大相同的。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如何筹备撰写发表科技论文

1 提纲 首先要为你的论文写一个提纲,这个提纲可以帮助你处理一些问题,提纲就好比是盖房子的蓝图,提纲的目的是为了组织你论文的结构,框架,这是为了将你的论文分成几个部分的。提纲主要写的是你论文的中心,即你论文要验证的内容,当然这些不需要你具体的写下来,仅仅是写一个论文的框架。你还需要考虑你实验中的一些问题,把一些论文中的关键点列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你论文的结构更加的清晰。你的提纲也要有中心思想,要描述或者你实验的方法,以及你是怎么样进行实验的,你的发现以及要暗示你可能会有的发现。 2论文题目 首先,论文的题目是最能吸引读者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用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好的标题能让你的文章迅速的被人发现。当然论文的题目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确定的,论文的题目如果比较大,那么写出来的会比较空洞,和你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比较的难,使文章的中心散乱,而且会让你感到无从下手。所以确定论文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科技论文题目的确定,通常可以采取先选出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再围绕该研究方向查找文献资料,实验材料,方法,通过阅读、实验、分析材料逐渐把毕业论文题目范围缩小的方法。 在科技论文的选题过程中,应做好准备工作。关键词要高度概括你论文中的内容,并且要很容易理解,并能被数据库检索到。确保在最后的题目和你文章相匹配。 3关于材料的整理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我们实验的题目,实验方向,然后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整理思路。关于材料的整理,我们需要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的实验,或者是论文会有重大的帮助的。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科技小论文1、标题? 科技论文标题选择与确定问题,除了遵循前述的方法外,其标题应尽量少用副标题。同时,这种标题不能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它最基本的要求是醒目、能鲜明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题,以便引起读者关注。科技论文标题还要避免使用符号和特殊术语,应该使用一般常用的通俗化的词语,以使本学科专家或同行一看便知,而且外学科的人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群众也能理解,这才有利于交流与传播。? 2、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该项主要体现论文作者的文责自负的精神,记录了作者辛勤劳动及其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所做出的奉献。因此,发表论文必签署作者姓名。署名时,可用集体名称,或用个人名义。个人署名只用真实姓名,切不可使用笔名,别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住址。以便联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趋于综合化、社会化,需要较多人员参加研究,署名时,可按其贡献大小,排序署名。只参加某部分,某一实验及对研究工作给以支助的人,不再署名,可在致谢中写明。? 3、摘要? 摘要又称提要,一般论文的前面都有摘要。设立该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内容,以便确定是否阅读全文、或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科技信息人员编文摘和索引检索工具。摘要是论文的基本思想的缩影,虽然放在前面,但它是在全文完稿后才撰写的。有时,为了国际学术交流,还要把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或其他文种。其摘要所撰写内容大体如下:? (1)本课题研究范围,目的以及在该学科中所占的位置。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主要成果及其实用价值。? (4)主要结论? 文摘撰写要求是:准确而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作评价。文字要求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文摘内容中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工作对比,不用图、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等,只用标准科学命名,术语、惯用缩写、符号。其字数一般不超过正文的5%近年来,为了便于制作索引和电子计算机检索,要求在摘要之后提出本篇论文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供检索之用。? 4、引言? 引言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它写在正文之前。每篇论文引言,主要用以说明论文主题,总纲。常见的引言包括下述内容:? (1)课题的提出背景、性质范围、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 (2)前人研究经过、成果、问题及其评价。? (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 引言一般不分段落,若论文内容较长、涉及面较广,可按上述三个内容分成三个段落。引言里,作者不应表示谦意,也不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论文评价,应让读者去作。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占全篇幅的绝大部分。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本部分表达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好正文要有材料、内容,然后有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形成观点,也就是说,都应该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这样就能顺理成章。正文一般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1)研究或实验目的? 研究(或实验)目的,是正文的开篇。该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验性强的论文,先写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课题涉及面较广,论文只写其某一方面,文内则要写清本文着重探索哪一方面的问题。并交待探索原因,效果或方法。有的论文,将此部分并入引言之中,正文部分再不复述。? (2)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科研课题从开始到成果的全过程,都要运用实验材料、设备以及观察方法。因此,应将选用的材料(包括原料、材料、样品,添加物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的方法,加以说明,以便他人据此重复验证。说明时,如果采用通用材料,设备和通用方法,只需简单提及。如果采用又有改进的特殊材料和实验方法,就应较详细的加以说明。如果文章在国外期刊上刊载,便于对外交流,就需要标明材料成分,对照外标号做相应的说明

很多医务工作者在职位晋升上都需要发表论文,可以说如今想要发表论文是非常难的了,但由于发论文需求的人群数量很大,杂志版面却不多,很多人在投稿后都没有消息,对于首次接触论文发表的人来说,并不清楚医生如何发表论文,下面就一起来听听医生是怎么发表论文的。医生投稿前准备:1、投稿方式药正确发表论文投稿,需要参照规范撰写论文,然后按照刊物的稿件处理方式,有些人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投稿,有些人会纸质投稿。 2、格式要规范文章结构式标题标注到作者单位、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需要书写规范化的论文。3、关注审稿进度 从投稿到发表过程,很多作者最关心期刊的质量和地位,但也有人关心审稿周期和审稿进展。 4、正确的联系方式 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主要通过网上投稿系统和邮件。作者可优先选用这2种方式与编辑部保持联系,亦可通过电话查询稿件进展情况。 5、校对过程要迅速论文发表前需经过作者校对。主要在于确认著作权和文章内容。也有人将校样稿发给作者,同时将在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起反馈给作者。6、退稿的正确处理方式很多刊物都不是来稿照登,被退稿很大部分的原因始是文章体验不好。大多刊物的退稿率比刊用率高,如创刊比较早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刊用率约为7%,至于国内期刊的刊用率如何,需要查看相关数据。7、每个退稿阶段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当作者对于初审、复审的退稿意见不认同,或者因为文章内容表达不清晰,可以联系编辑。如果解释有理有据,编辑部也会给予从新审稿的机会。如果稿件依然无法通过,就需要另投其他刊物了。

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导语:论文写作前期准备工作是什么呢?只有做好论文写作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下面是我分享的论文写作前期准备工作事项,欢迎大家阅读。

学术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年轻学人在学术论文写作存在诸多问题,举其要者,有:

不了解或不遵守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体裁和形式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写得像教材、产品说明书、工作总结,甚至像抒情散文;对前人工作缺少足够描述或评介有误;概念模糊,判断有误,推理失当;假设不恰当,因果关系不明确甚至有误;由臆断给出结论,夸大所得的结果;结构松散,叙述拖沓,构思不严谨;滥用术语、缩略语、符号,用词不妥当;仅满足于罗列已得的结果,缺乏深层次的分析。

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

在阶段性研究告一段落,着手撰写科技论文行文之前应做好如下准备:

1.明确论文的主题:采用了何种思路、观点和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尤其是,确认应突出的创新点,想清楚怎样用鲜明的观点统领材料;

2.整理所获得的成果。对原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把公式、数据、图表等整理成可发表的形式;

3.确定拟写作论文类别:快报(letter,short communication),普通文章(ordinary article),还是评述(review article);

4.选定拟投稿的目标刊物,熟悉该刊物的`“投稿须知”;

5.拟定详细的写作大纲,考虑好成果的最佳表述形式。

在写作中应回答好如下问题:

研究所述及的课题的动机何在?

前人已做了哪些相关的工作?还存在什么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己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所研究的问题采取怎样提法?

所进行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

从哪些角度验证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实验结果或数值模拟结果有怎样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遗留问题何在?

运筹学论文发表

控制理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干扰抑制与抵消理论及其应用、网络流量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十五”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发展计划课题 2 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95.5万余元。“十五”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1篇,出版著作1部,主编教材2部。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该方向目前有主要学术骨干四人:刘晓华教授,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博士学位,为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王秀红教授,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生导师,1991年于曲阜师范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从事基础数学与控制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王天成副教授,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生导师,2005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非线性控制、切换控制、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应用。魏新江副教授,2005年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干扰抑制与抵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生物数学与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研究重点是种群动力学的种群持久性和灭绝性问题,以及种群共存态的稳定性问题。学术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校基金课题5项,共获得科研经费28万元;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鲁东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J.Math.Anal.Appl、Nonlinear Analysi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生物数学》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4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篇。该方向目前有主要学术骨干三人:赵建东教授,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王琳琳副教授,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微分方程动力学行为研究。樊永红副教授,2005年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动力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 应用偏微分方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弹性动力学方程组、分数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燃烧理论中的Chapman-Jouguet燃烧模型的研究。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一等资助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校基金课题4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6万余元。在《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等SCI期刊,以及《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6篇。该方向目前有主要学术骨干三人:辛杰副教授,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沈春博士, 2006年于上海大学获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中偏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分析与解析解计算。孙梅娜博士,2007年于上海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双曲守恒律中的高维Riemann问题与燃烧问题。 优化与管理主要研究全局优化计算、智能优化算法以及在航天领域、项目管理、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本研究方向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校科研基金项目2项,参与横向课题项目设计开发10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3.6万余元。在《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运筹学学报》、《系统理论方法应用》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篇。翟金刚副教授,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生导师,1999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最优化方法、智能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樊保强博士,2006年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排序论、计算复杂性、组合优化和供应链排序等方面的研究。孙少燕博士,2007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及相关优化算法的研究。 数理金融研究方向以数学、金融学、信息科学的高度交叉为背景,以数理金融为主要研究领域,重点研究金融信息风险管理、金融安全技术、金融投资优化设计、货币汇率时间序列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理论及应用。主持中国博士后一等资助基金课题1项,参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统计局科研课题2项、省统计局科研课题3项,校基金4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9.5万余元。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在《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管理科学学报》、《运筹学学报》、《统计与决策》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6篇。本方向主要是以杨瑞成博士为带头人,由6名年轻硕士组成的研究队伍。杨瑞成副教授,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高科技研究院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及投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科学计算研究方向的背景来自地下油藏运移与聚集、油田的深度开采、地下水污染、核废料的处理以及海水入浸问题,其数学模型均被描述为偏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组。地层结构以及流体受力的复杂多样性,使得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非常困难。这类问题的数值求解,或者这些问题的数值模拟都涉及超大规模的数值计算。本研究方向主要寻求偏微分方程稳定、高效和高精度的数值方法。主持校基金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6万余元。在《Numerical Methods for PDE》、《Impulsive Dynamic Systems and Appliations》、《Northeastern Journal of Mathematics》、《应用数学学报》、《工程数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被国际SCI、EI收录8篇。本方向主要是以龙晓瀚博士为带头人,由4名年轻硕士组成的研究队伍。龙晓瀚副教授,2006年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信息安全主要研究保护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理论和方法,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钥密码,对称密码,信息认证和安全协议等。 主持校基金课题2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6万余元。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5篇,被国际SCI、EI、ISTP收录5篇。本方向主要是以高伟博士为带头人,由4名年轻硕士组成的研究队伍。高伟博士, 2006年于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础数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弱Hopf代数、矩阵理论、非线性泛函算子、一般拓扑学等领域的研究。近三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主持校基金课题1项,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3.5万余元。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美国数学物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31篇,被国际SCI、EI、ISTP收录8篇。主编教材4部,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从事基础数学研究与教学的教授、博士有5人。赵玉松教授,主要从事解析函数论和非线性泛函算子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范永顺教授,学科教学论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唐瑞娜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函数论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杨振光教授,全国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代数学的教学与研究。贾玲博士, 2006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Hopf代数、弱Hopf代数的研究。程学汉博士,200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矩阵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2月,陈翰馥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考入浙江绍兴县立中学,后入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54年,被保送到留苏预备班。

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2年,跟随关肇直先生成立了控制理论室,成为中科院数学所新成立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的首批成员。

1978年,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七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并作了专题报告。这是中国自1964年以后第一次派代表团出席ifac世界大会。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底,经中科院批准成立了系统控制开放研究实验室,陈翰馥任实验室首任主任。

1996年,当选为IEEE Fellow。

2003年1月23日,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

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IFAC Fellow。

2013年6月,受聘为陈建功高等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4年,当选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式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套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最佳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在芬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陈翰馥作了"关于随机能观性与能控性"的报告,这是该次大会录取的唯一一篇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

改革开放后,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被中国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4~1986年间适应控制领域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他得到的辨识算法的收敛条件,被中国国外专著称为" 陈氏条件 "。

他与合作者给出的自校正跟踪器收敛性和最优性的严格证明,被国际控制界称为重大贡献。

据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十多年来,陈翰馥研究非线性系统辨识及有关问题,给出强一致的递推辨识算法,发表期刊论文近200篇,专著7本,其中"陈翰馥:随机系统的递推估计与控制(Wiley, 1985)"、"陈翰馥、郭雷:辨识和随机适应控制(Birkhauser, 1991)" 及"陈翰馥:随机逼近及其套用(Kluwer, 2002)"在美国及荷兰出版, 而其余4本在中国出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委奖3项,国防工办奖1项,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及199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发表论文(部分)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IMO Hammerstein System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IMO Hammerstein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11,第2作者

Recursive Estimation for Ordered Eigenvectors of Symmetric Matrix With Observation Noise,Recursive Estimation for Ordered Eigenvectors of Symmetric Matrix With Observation Nois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2011,第1作者

Consensus Control for Neorked Agents with Noisy Observations,Consensus Control for Neorked Agents with Noisy Observation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11,第2作者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Hammerstein-Wiener Systems,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Hammerstein-Wiener Systems,Asian Journal of Control,2011,第2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nonlinear ARX system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nonlinear ARX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10,第2作者

New Method of Order Estimation for ARMA/ARMAX Processes,New Method of Order Estimation for ARMA/ARMAX Processes,SIAM J. Control Optim,2010,第1作者

New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for ARMAX Systems,New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for ARMAX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10,第1作者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NARX systems,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NARX system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10,第2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EIV ARMAX System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EIV ARMAX Systems,Science in China,2009,第1作者

Solving problems from systems and control by root-seeking method for functions (in Chinese),Solving problems from systems and control by root-seeking method for functions (in Chinese),J. Sys. Sci. and Math. Scis,2009,第1作者

Adaptive tracking and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s,Adaptive tracking and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s, Automatica,2009,第2作者

Recursive system identification,Recursive system identification,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2009,第1作者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 in Chinese),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 in Chinese), J.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 Sciences,2008,第2作者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Wiener systems with ARMA linear subsystem and discontinuous piecewise-linear function,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Wiener systems with ARMA linear subsystem and discontinuous piecewise-linear function,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 of Wiener Systems with Nonlinearity Being Piecewise-linear Function,Identification of Wiener Systems with Nonlinearity Being Piecewise-linear Function,Science in China,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 of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 with ARMA observation noises,Identification of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 with ARMA observation noises,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2008,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With Internal Nois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With Internal Noise,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08,第2作者

Optimal adaptive regulation fo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observation noise,Optimal adaptive regulation fo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observation noise,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2007,第2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using truncated Gaussian input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using truncated Gaussian inputs,Asian Journal of Control,2007,第2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ultivariate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ultivariate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Automatica,2007,第1作者

Adaptive regulator for Hammerstein and Wiener systems with noisy observations,Adaptive regulator for Hammerstein and Wiener systems with noisy observation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7,第1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model with nonlinearity being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functio,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model with nonlinearity being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functio,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6,第1作者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with RTF Subsystems,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 with RTF Subsystems,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2006,第2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 with ARX subsystem,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 with ARX subsystem,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6,第2作者

Recursive system identification by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Recursive system identification by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2006,第1作者

Strong consistency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s with piecewise-linear memoryless block,Strong consistency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Hammerstein systems with piecewise-linear memoryless block,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5,第1作者

Adaptive equalization for MIMO channels by a nonlinear deconvolution method,Adaptive equalization for MIMO channels by a nonlinear deconvolution method,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2005,第1作者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ultidimensional ARMA processes with increasing variances,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multidimensional ARMA processes with increasing variances,Science in China,2005,第1作者

Strong consistency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Strong consistency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for Wiener systems,Automatica,2005,第2作者

Strongly consistent coefficient estimate for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Strongly consistent coefficient estimate for errors-in-variables systems, Automatica,2005,第1作者

Output tracking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by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Output tracking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by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4,第1作者

Pathwise convergence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Hammerstein systems,Pathwise convergence of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Hammerstein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4,第1作者

Noisy observation based stabi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unknown systems,Noisy observation based stabi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unknown system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03,第1作者

Almost surely convergence of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tochastic systems,Almost surely convergence of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tochastic systems,Science in China,2003,第1作者

On stability and trajectory boundedness in mean-square sense for ARMA processes,On stability and trajectory boundedness in mean-square sense for ARMA processes,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2003,第1作者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noisy observation by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method,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noisy observation by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method,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2003,第1作者

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sign algorithms for adaptive filtering,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sign algorithms for adaptive filtering, 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3,第1作者

Recursive approaches for single sample path based Markov reward processes,Recursive approaches for single sample path based Markov reward processes,Asian Journal of Control,2002,第2作者

Identification of Both Closed- and Open-Loop Stochastic System While Stabilizing It,Identification of Both Closed- and Open-Loop Stochastic System While Stabilizing It,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02,第1作者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via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Constant Step-size Algorithms,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via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Constant Step-size Algorithms,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2002,第2作者

On 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a constant step-size sign-error algorithms for adaptive filtering,On 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a constant step-size sign-error algorithms for adaptive filtering,Science in China,2002,第2作者

Nonconvex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for model reduction,Nonconvex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for model reduction,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2002,第1作者

Convergence of a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based algorithm for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Convergence of a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based algorithm for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2002,第1作者

Asymptotic behavior of asynchronous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Asymptotic behavior of asynchronous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Science in China,2001,第2作者

Adaptive regulator for discrete-time nonlinear nonparametric systems,Adaptive regulator for discrete-time nonlinear nonparametric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1,第1作者

Stability of adaptively stabilized stochastic systems,Stability of adaptively stabilized stochastic system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2001,第1作者

Optimiz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containing uncertainties,Optimiz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containing uncertainties, Kyberes,2001,第1作者

发表著作(部分)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08,第1作者

陈翰馥亲自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等一批自动控制理论的领军人物,比如郭雷等。

就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问题,陈翰馥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有良好的学术基础,思想活跃,能在了解国际前沿成就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框框。"

已指导学生

王谦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黄毅卿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孟斌

博士研究生

系统理论

胡小立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曹显兵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杨俊美

硕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赵文虓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姜月萍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宋其江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张丽丽

硕士研究生

系统建模与控制理论

沈栋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文磊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陈性敏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张静

硕士研究生

复杂系统与控制

牟必强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正在指导学生

雷金龙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刘蕊

硕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冯文辉

博士研究生

运筹学与控制论

称号

陈翰馥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式委员会(IPC)主席;历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套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

父亲:陈建功,中国函式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兄弟姐妹:陈翰麒、陈翰麟、陈翰晋、陈翰坤(女)

他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著名同行展开合作、交流和竞争,这使我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院院长郭雷评价)

2014年,为了奖励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学者,激励原始创新,促进中国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设立了《陈翰馥奖》。

该奖项每年颁发一届,原则上每届奖励不超过1名。奖金金额为人民币6万元整。该奖项候选人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或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突破;在中国的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该奖项基金主要来自个人和单位捐助,由陈翰馥奖基金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颁奖仪式在当年中国控制会议闭幕式上举行。

  • 索引序列
  • 论文筹备发表
  • 教师筹备发表核心论文
  • 学术论文发表筹备时间
  • 如何筹备撰写发表科技论文
  • 运筹学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