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停刊原因是由于资金不足和缺乏优质稿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科技期刊行业的问题,但也反映出编辑部和作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编辑部来说,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更高的编辑标准,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对于作者来说,需要提高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期刊的要求。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持科技期刊的长久发展。
编译 | 李言
Nature , 8 April 2021, Volume 592 Issue 7853
《自然》 2021年4月8日,第592卷,7853期
天文学 Astronomy
Five carbon- and nitrogen-bearing species in a hot giant planet’s atmosphere
在炎热巨型行星大气层中的五种含碳和氮的物质
作者:Paolo Giacobbe, Matteo Brogi, Siddharth Gandhi, Patricio E. Cubillos, et al.
链接:
摘要
先前对热木星的观测表明,它们在其主星前面经过时大气层中经常存在水蒸气和一氧化碳;这已经通过在通常的化学平衡假设下根据太阳的比例组成进行了研究。
氰化氢和这两种分子都在HD 209458b的大气中被发现。HD 209458b是一个被充分研究过的热木星(平衡温度在1500 k左右),曾经检测出氨,但随后被否认。
在此,我们报告HD 209458b的观察结果,显示存在水、一氧化碳、氰化氢、甲烷、氨和乙炔,每个分子5.3到9.9个标准偏差。辐射和化学平衡的大气模型表明,探测到的物质具有富碳化学成分,碳氧比接近或大于1,高于太阳的值(0.55)。
根据现有的关于大气化学与行星形成和迁移情景的模型,这可能表明HD 209458b在远离目前位置的地方形成,随后向内迁移。
Abstract
Previous observations of hot Jupiters as they transit in front of their host stars have revealed the frequent presence of water vapour and carbon monoxide in their atmospheres; this has been studied in terms of scaled solar composition under the usual assumption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Both molecules as well as hydrogen cyanide were found in the atmosphere of HD 209458b, a well studied hot Jupiter (with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around 1,500 kelvin), whereas ammonia was tentatively detected there and subsequently refuted. Here we report observations of HD 209458b that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water ( H2 O), carbon monoxide (CO), hydrogen cyanide (HCN), methane (C H4 ), ammonia (N H3 ) and acetylene ( C2H2 ),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5.3 to 9.9 standard deviations per molecule. Atmospheric models in radiative and chemical equilibrium that account for the detected species indicate a carbon-rich chemistry with a carbon-to-oxygen ratio close to or greater than 1, higher than the solar value (0.55). According to existing models relating the atmospheric chemistry to planet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scenarios,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HD 209458b formed far from its present location and subsequently migrated inwards.
考古学 Archaeology
Innovative Homo sapiens behaviours 105,000 years ago in a wetter Kalahari
发生在105000年前卡拉哈里盆地中的人类创新行为
作者:Jayne Wilkins, Benjamin J. Schoville, Robyn Pickering, Luke Gliganic, et al.
链接:
摘要
非洲的考古记录为智人复杂的符号和技术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最早的证据。然而,保存完好、年代学较强的晚更新世地层遗址在南非内陆非常罕见,因此海岸假说仍未得到验证。
在此,我们展示了与大约10.5万年前南部非洲沿海地区的人类发明相似的早期人类发明,他们大约在同一时期生活在600多公里外的内陆地区。我们报告了有意收集非实用物体(方解石晶体)和鸵鸟蛋壳的证据。
这些证据来自对于卡拉哈里盆地南部的一个层状岩石矿床的挖掘现场,我们通过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其距今约10.5万年。残存凝灰岩矿床的铀钍定年法表明,这里偶尔会有大量淡水流动;这些岩层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11至10万年之间,与考古发现相一致。
我们的结果表明,南部非洲内陆人类的创新行为并不落后于靠近海岸的人群,而且这些创新行为可能是在潮湿的大草原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Abstract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of Africa provides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complex symbolic and technological behaviours that characterize Homo sapiens. However, stratified Late Pleistocene sites with good preservation and robust chronologies are rare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 and the coastal hypothesis therefore remains untested. Here we show that early human innovations that are similar to those dated to around 105 thousand years ago (ka) in coastal southern Africa existed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among humans who lived over 600 km inland. We report evidence for the intentional collection of non-utilitarian objects (calcite crystals) and ostrich eggshell from excavations of a stratified rockshelter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Kalahari Basin, which we date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to around 105 ka. Uranium–thorium dating of relict tufa deposits indicates sporadic periods of substantial volumes of fresh, flowing water; the oldest of these episodes is dated to between 110 and 100 ka and is coeval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deposi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ehavioural innovations among human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 did not lag behind those of populations near the coast, and that these innovations may have developed within a wet savannah environment.
材料科学 Material Science
Entropic evidence for a Pomeranchuk effect in magic-angle graphene
魔角石墨烯中波梅兰丘克效应的熵证据
作者:Asaf Rozen, Jeong Min Park, Uri Zondiner, Yuan Cao, Daniel Rodan-Legrain, et al.
链接: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波梅兰丘克预测,液态氦-3加热后可能会凝固,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这种效应是由于固相中原子在空间局部的高过量核自旋熵引起的。在此,我们发现在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效应。
使用局部和全局电子熵测量,我们发现,在每摩尔单胞填充近一个电子时,电子熵显著增加到约每单胞1 k B。这个巨大的过量熵被指向其磁源的平面内磁场淬灭。可压缩性随电子密度的变化而急剧下降,伴随着费米能级的重置回到狄拉克点附近,标志着两相之间的清晰边界。
我们将这种跃变映射为电子密度,温度和磁场的函数。这揭示了一个相图,与波梅兰丘克一样,温度和磁场驱动了从低熵电子液体到具有几乎自由磁矩的高熵相关态转变。
相关态的特征是表面上相互矛盾性质的不寻常组合,一些与流动的电子有关——例如缺乏热力学间隙、金属性和狄拉克式的可压缩性——另一些与局部矩有关,例如大的熵及其在磁场下的消失。
Abstract
In the 1950s, Pomeranchuk predicted that, counterintuitively, liquid 3He may solidify on heating. This effect arises owing to high excess nuclear spin entropy in the solid phase, where the atoms are spatially localized. Here we find that an analogous effect occurs in 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Us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electronic entropy measurements, we show that near a filling of one electron per moiré unit cell, there is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electronic entropy to about 1 k B per unit cell ( k B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This large excess entropy is quenched by an in-plane magnetic field, pointing to its magnetic origin. A sharp drop in the compressibil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associated with a reset of the Fermi level back to the vicinity of the Dirac point, marks a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wo phases. We map this jump as a func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temperature and magnetic field. This reveals a phase diagra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a Pomeranchuk-like temperature- and field-driven transition from a low-entropy electronic liquid to a high-entropy correlated state with nearly free magnetic moments. The correlated state feature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properties, some associated with itinerant electrons—such as the absence of a thermodynamic gap, metallicity and a Dirac-like compressibility—and others associated with localized moments, such as a large entropy and its disappearance under a magnetic field.
Isospin Pomeranchuk effect in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扭曲双层石墨烯的同位旋波梅兰丘克效应
作者:Yu Saito, Fangyuan Yang, Jingyuan Ge, Xiaoxue Liu, Takashi Taniguchi, Kenji Watanabe, et al.
链接:
摘要
在此,我们展示了一种机制来描述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中自旋和波谷同位旋的有限温度动力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超晶格填充因子 1附近,高温时电阻率出现峰值,而在低温极限时则没有出现相应的相。倾斜磁场的磁输运和面内磁矩的热力学测量表明,电阻率峰值与系统发展为有限同位旋极化的有限场磁相变有关。这些数据提示了一种波梅兰丘克型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相对于同位旋未极化的费米液相,铁磁相中的无序同位旋矩的熵在更高的温度下使相稳定。
Abstract
Here we show that a similar mechanism describes the finite-temperature dynamics of spin and valley isospins in 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Notably, a resistivity peak appears at high temperatures near a superlattice filling factor of 1, despite no signs of a commensurate correlated phase appearing in the low-temperature limit. Tilted-field magnetotransport and thermodynamic measurements of the in-plane magnetic moment show that the resistivity peak is connected to a finite-field 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at which the system develops finite isospin polarization. These data are suggestive of a Pomeranchuk-type mechanism, in which the entropy of disordered isospin moments in the ferromagnetic phase stabilizes the phase relative to an isospin-unpolarized Fermi liquid phase at higher temperatures.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of polymer membranes with ion solvation cages
基于离子溶剂化聚合物膜的多样性取向合成
作者:Miranda J. Baran, Mark E. Carrington, Swagat Sahu, Artem Baskin, Junhua Song, et al.
链接:
摘要
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种面向多样性的微孔聚合物膜合成策略,以识别具有FVEs的候选材料,作为锂离子的溶剂笼。
这一策略包括通过曼尼希反应使双联邻苯二酚单体多样化,从而在FVEs中引入锂离子协调功能,加强拓扑聚合使FVEs进入不同的孔结构,以及多种多样的孔几何和介电性能的聚合物反应。
具有离子溶剂化笼的候选膜比控制膜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更高的阳离子转移数,其中FVEs具有特异性,表明可以克服常规的膜渗透性边界和离子转移的选择性。
Abstract
Here we describe a persity-oriented synthetic strategy for microporous polymer membranes to identify candidates featuring FVEs that serve as solvation cages for lithium ions (Li+). This strategy includes persification of bis(catechol) monomers by Mannich reactions to introduce Li+-coordinating functionality within FVEs, topology-enforcing polymerizations for networking FVEs into different pore architectures, and several on-polymer reactions for persifying pore geometries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membranes featuring ion solvation cages exhibited both higher ionic conductivity and higher cation transference number than control membranes, in which FVEs were aspecific, indicating that conventional bounds for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for ion transport can be overcome.
地球科学 Geoscience
A 200-million-year delay in permanent atmospheric oxygenation
延迟了2亿年的永久大气氧化
作者:Simon W. Poulton, Andrey Bekker, Vivien M. Cumming, Aubrey L. Zerkle, Donald E. Canfield & David T. Johnston
链接:
摘要
早期大气氧化发生在以多次全球冰期为标志的长期极端气候不稳定时期,氧浓度最初上升到目前大气水平的 10- 5 以上的时间则推定为24.3亿年前。然而,随后大气氧含量的波动一直持续到大约23.2亿年前,这代表了大气中不可逆氧化的估计时间。
在此,我们通过南非德兰士瓦尔超群的海洋沉积物,对古代早期最后两次冰期的大气和局部海洋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高分辨率重建。利用多重硫同位素和铁-硫-碳系统,我们证明了大约23.2亿年前之后大气氧水平的持续振荡,这与海洋氧化还原化学和气候的主要扰动有关。
因此,在大约2亿年的时间里,氧气水平在目前大气水平的 10- 5 的阈值上下波动。永久的大氧化事件比目前估计的晚了大约1亿年。
Abstract
Early atmospheric oxygenation occurred over a protracted period of extreme climatic instability marked by multiple global glaciations, with the initial rise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above 10- 5 of the present atmospheric level constrained to about 2.43 billion years ago. Subsequent fluctuations in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 have, however, been reported to have occurred until about 2.32 billion years ago, which represents the estimated timing of irreversible oxygenation of the atmosphere. Here we report a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of atmospheric and local oceanic redox conditions across the final two glaciations of the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era, as documented by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Transvaal Supergroup, South Africa. Using multiple sulfur isotope and iron–sulfur–carbon systematics, we demonstrate continued oscillations in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 after about 2.32 billion years ago that are linked to major perturbations in ocean redox chemistry and climate. Oxygen levels thus fluctuated across the threshold of 10- 5 of the present atmospheric level for about 200 million years, with permanent atmospheric oxygenation finally arriving with the Lomagundi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at about 2.22 billion years ago, some 100 million years later than currently estimated.
据我所知,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是一本专注于微量元素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其停刊原因可能有多种可能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学术期刊的出版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编辑、印刷和分发等费用。如果杂志的资金来源不足,就可能无法维持下去。2. 缺乏足够的稿件和读者。学术期刊需要不断地吸引作者投稿和读者阅读,才能维持其发展。如果杂志的稿件和读者数量不足,就可能无法维持其正常运营。3. 编辑团队变动。学术期刊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来负责审稿、编辑和出版等工作。如果编辑团队发生变动,就可能导致杂志的出版质量和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停刊。4. 学术水平不足。学术期刊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声誉,才能吸引高水平的稿件和读者。如果杂志的学术水平不足,就可能无法吸引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稿件和读者。总之,学术期刊停刊原因可能有多种可能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据我所知,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于2017年宣布停刊。停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资金支持:科学杂志的出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印刷、发行、编辑和管理等方面。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科学杂志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也不例外。2. 缺乏投稿:科学杂志需要不断地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章进行投稿,以保持其学术水平和读者群体。然而,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在近几年中缺乏投稿,导致其内容质量和学术价值下降。3. 竞争压力:科学杂志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微量元素科学领域。许多其他的杂志出版商也在推出类似的杂志,吸引了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的读者和作者。4. 缺乏创新:科学杂志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读者和作者的需求。然而,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在近几年中缺乏创新,导致其内容陈旧,难以吸引读者和作者。总的来说,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停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金短缺、缺乏投稿、竞争压力和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需要出版商和编辑们努力解决,以保持科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
论文发表时间多是说见刊时间。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发表论文作用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法律分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每年的七月至八月出结果。
法律依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1年度课题指南》 十一、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作如下限定:(1)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在研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1年3月15日之前的,或在3月15日前已向我办提交结项材料的,可以申请本年度项目。后者具体日期以各地社科管理部门寄出结项材料时间或在国家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中审核提交的时间为准)。(3)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也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选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申请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同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不得通过变换责任单位回避前述(1)—(4)条款规定,不得将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申报材料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6)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说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7)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8)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凡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
发论文的时间要早于结题的时间,没有公开发布的论文如果结题呢。
国自然一年结题。申请国自然基金是为了更好的探究我们的科研课题,而对于所获得的资助我们需要将探究的成果展现给资助方。所以,在完成课题的相关探究之后,结题报告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关于国自然基金项目结题报告,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一)项目负责人事项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1.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撰写结题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报告内容与电子版一致。2.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资金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3.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应当使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果在线”收集本项目发表的论文等成果。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报告内容。4.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npd.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报告全文。(二)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于2016年2月24日-3月1日(16时以前,2月27-28日不办公)期间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1.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在规定的结题材料报送时间内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结题项目清单和《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2.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结题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结题材料报送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结题,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三)《结题报告》由摘要、正文、研究成果统计数据表和研究成果目录、项目资金决算表和决算说明书、签字及审核意见表、电子附件目录和电子附件材料等组成。1.摘要。包括项目摘要和结题摘要两部分,项目摘要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内容来源于资助项目计划书;结题摘要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填写结题摘要时,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出项目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重要结果、关键数据及其科学意义等。2.正文。格式和撰写要求详见“《结题报告》正文撰写提纲与说明”。3.研究成果统计数据表和研究成果目录。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的要求,填报研究成果,进行数据统计。项目负责人不得将非本人或非参与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受资助项目无关的研究成果列入结题报告中。发表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均应如实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项目负责人可以直接(或通过ISIS系统)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果在线”(http://rol.nsfc.gov.cn),从文献库中检索研究成果或者按要求格式自行填入。请注意:将研究成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果在线”导入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目录中前,务必仔细检查所列研究成果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与受资助项目相关以及是否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项目资金决算表和决算说明书。资助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财务部门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编制说明”编报决算,并认真编写决算说明书。要真实全面反映项目资金收、支、余情况,做到账表一致、账实相符。2014年以前(含2014年)批准的资助项目填报决算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决算表编制说明”相关要求完成新旧科目衔接后再进行填报。5.签字及审核意见表。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依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应在相应位置签字或加盖人名章,依托单位应在相应位置加盖单位注册公章。6. 电子附件目录和电子附件材料。在电子附件目录中列出所有上传的电子附件材料清单。上传的电子附件材料应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取得的与资助项目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按照电子附件目录清单的顺序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上传,无需报送纸质附件材料。有关电子附件材料的其他相关要求如下:(1)提供不超过6篇代表性论文的电子版全文;其余论文或专著仅提供电子版首页和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页,其中已录用的待发表论文还应附编辑部录用证明的扫描件;研究生学位论文仅提供电子版封面;(2)大会特邀学术报告应提供相关会议邀请函和会议论文集有关目录的扫描文件;(3)如曾获国家级、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励或其他重要科技奖励,应提供奖励证书扫描文件。(四)项目负责人在线提交《结题报告》后,只需打印系统生成的PDF版本,签字后交依托单位审核。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要求认真审查《结题报告》,确保结题材料齐全,在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将电子文档和一份纸质文档统一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请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后三年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续提供与资助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并按要求提交依托单位,列入项目成果档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年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是四年结题一次,当然也可以提前或者申请延迟。它的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支持基础研究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资助规划,受理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评审,管理资助项目,促进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推荐几个代理公司给你。北京速诚文化传播中心北京金日浩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之信采编部北京速诚星天文化传播中心武汉博士文化上海正刊南京天易文化工作室嘉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可以发给我们文学社,我先看看稿子,请发我邮箱
北京新道浩达科技有限公司是2012-03-01在北京市海淀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A座25层2905号。
北京新道浩达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8590610609P,企业法人王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新道浩达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销售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文化用品。(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299471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和1000-5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2250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新道浩达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数学的文章可以发表在《数学大世界》《数理化学习》《数学学习与研究》等杂志,都是正规合法期刊,评职称很好用。
是的,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申报需要填写论文引用次数,以及论文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作者等信息。此外,申请者还需要提供论文的摘要、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内容。
论文发表时间多是说见刊时间。
发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发表论文作用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论文发表日期为见刊日期。
论文发表时间,主要是指发表一篇论文所需要的时间,由于不同作者的文章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发表的刊物是不同,所需的时间也就不同,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都是论文发表所需要的时间。
见刊就是文章投稿给杂志社,杂志社通过审核后在刊物上刊登论文,国内不同级别的期刊需要见刊的时间不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见刊发表周期大概需要半年至一年,普刊需要三个月左右,期刊的审稿时间越长,发表周期越长。
扩展资料:
论文发表的见刊时间和出版时间
杂志的出刊时间是确定的,在申请杂志的时候也会说明出版时间,但是出版时间和收到杂志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理论上来说,不能提前,只能推迟。推迟多长时间具体就看杂志的不同判断。总之发表论文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医学文章更是要提前一年半准备。
例如一本杂志为月刊,可能会选择每月15日为出版时间,但是后期设计到印刷和邮寄,因此到作者手里的杂志会有延期。如果一本杂志为双月刊,那么收到杂志的时间有可能比出版时间晚1个月以上。甚至季刊,一年只出四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