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填空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填空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填空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简介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如何避免编辑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数据处理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认识误区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适度标准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论文署名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学术履历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中国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中国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

1、抄袭:抄袭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方法、数据等进行呈现。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同时也违反了学术道德。

2、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指人为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结果、图片等,以获得所需的研究结论或论文发表资格。

3、不当引用:不当引用包括对文献的误读或故意曲解,或使用来源不可靠或无法核实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潜规则:潜规则是指不公开的、隐性的规定或原则,通常存在于某些专业领域、机构或群体中,并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发表、奖励等方面。

为避免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学术诚信:要坚守学术诚信,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意识,避免各种不端行为。

2、加强引用管理:严格按照引用规范和标准进行引用,确保所引用的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3、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增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更具有学术竞争力。

4、熟悉相关规定:了解并遵守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发表规定,避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退稿或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

5、加强交流讨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互相监督和提醒,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之,要保持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注重严格遵守引用规范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了解相关规定,加强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欧阳马田(厦门人学社会学系,fi}建厦门361005)摘要:酉方越轨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川一创阶段、以默顿为代表的正统越轨社会学阶段和以标签学派为代表的新越轨社会学阶段,研究对象也从违规行为转变为社会定义和标签依据研究对象、理论内客和逻斩结构,可以将酉方越轨社会学划分为结构功能、社会解组、亚文化群、社会控制、标签、口常生Ilr方法、冲突等一七人流派预测其米来发展趋势中上阶级违规问题、巾一位违规问题、跨学派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等将成为币要研究领域}(lJ社会控制学派和冲突学派将上升为主导学派关键词:酉方越轨社会学:犯罪:社会控制:冲突学派中图分类号:C91- 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 0460( 2002104- 0077- 07越轨是既占老又现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学中所谓的越轨.简中一地说.包括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对越轨现象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开始」几西方国家。首先是一些西欧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If1J美国后来居上.成为当代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大木营。我国山」几社会学恢复的时间还不长.越轨社会学研究还处」几起步阶段。fll木文的主要日的是想概括西方越轨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评价现代西方越轨社会学的几个基木流派.JI在此基础上对西方越轨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为我国的越轨社会学研究提供借鉴。一、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二个主要历史阶段关」几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日前流行两种一分法。国外(主要是美国)流行的一分法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水岭.将其划分为正统阶段和新越轨社会学阶段。f21国内流行的一分法.以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为分水岭.将其划分为占典阶段和现代阶段。f31木文综合这两种划分法.将整个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划分为二个主要历史阶段.即:以迪尔凯姆(E.Durkhei间为代表的开创阶段.以默顿(R. K. Melton)为代表的正统越轨社会学阶段.以莱默特( E. M . 1}emert)、西考尔(A. V. Cieourel)和昆内(R.Quinney)等为代表的新越轨社会学阶段。(一)西方越轨社会学的开创阶段西方越轨社会学产生」几19世纪末的西欧。比利时的凯特莱(1,. A. Quetelet)、意大利的菲利(E. Ferri)和法国的迪尔凯姆是西方越轨社会学开创阶段的二个主要代表。凯特莱是犯罪统计学的鼻祖.菲利是第一个使用“犯罪社会学”术语的人。f41然If1J.西方越轨社会学真正的奠基者是迪尔凯姆。迪尔凯姆主要活跃」几19世纪末的法国.他的贡献是多方而的.最主要的是系统地阐述了越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If1J他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又树立了一个成功研究越轨问题的典范。他在名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895年)中提出社会学方法的实质是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If1J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态中去挖掘o00 } s} } Pss}迪尔凯姆在《自杀论》( 1897年)中.实践了这一方法论准则.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社会中自杀率的变化If1J不是自杀的个别案例.接着用社会整合的水平来解释自杀率的变化。fOl根据他的理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过强或不足时.自杀的危险就增加了。,> } 7} } Pss3}今人看来.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研究是否正确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用社会变量来解释另一个社会变量这一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越轨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它使西方越轨研究从过去主要关注生理和心理因素.转向更多地关注社会因素。因此.迪尔凯姆《自杀论》的出版应该视为西方越轨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性标志。不仅如此.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还影响到20世纪许多越轨行为社会学流派的形成。在20世纪.“许多越轨行为社会学流派的建立.不是迪尔凯姆观l从和见解的进一步完善.就是他这种观l从和见解的反响。,> } g} } Ps6>20世纪是西方越轨社会学空前发展的一个世纪。如果说西方越轨社会学在19世纪末是迪尔凯姆一枝独秀.那么20世纪则是百花齐放.其中.美国成为越轨社会学研究的大木营。整个20世纪的西方越轨社会学又以60年代为分水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二)正统越轨社会学阶段20世纪的前60年.西方越轨社会学诞生了结构功能派(Structu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Chicago/ Disorganization Perspective)、亚文化群学派(Differential AssociationPerspective)和社会控制学派(Social Control Perspective)。其中结构功能派和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在很大的意义上是迪尔凯姆越轨理论的延仲。“默顿关」几越轨行为的颇有影响的结构理论显然意在发展迪尔凯姆的旱期论断。,> } g} } Ps6>默顿用一个社会结构功能失调的程度来解释越轨率的变化.7{用社会结构功能失调引起的日标与手段的差距作为他的越轨行为类型说的基础。If1J迪尔凯姆自杀类型说的基础则是社会整合程度。显然.默顿的越轨行为类型说不但受到迪尔凯姆自杀类型说方法上的影响.Ifu N_是对其基木观l从的继承。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也受迪尔凯姆的影响.把现代社会越轨行为的增加归结为宏观的原因.即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他们都认为欧美社会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减弱了社会控制.从Ifu导致越轨行为的增加。60年代以前的各越轨社会学流派都假设存在着稳定和一致的规范.这种规范被作为标准来判别越轨行为。If1J当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人们的规范发生冲突时.力量强大的群体的规范就会作为判定行为的标准。甚至亚文化群学派的学者一也假设存在着,片主导地位的文化.JI目_把他们的研究重l从放在人们如何被越轨亚文化同化的过程上。建立在上述基木假设的基础上.60年代以前的传统越轨社会学把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违规行为。(三)新越轨社会学阶段从60年代开始很多越轨社会学家开始强调社会规范的变化性和矛盾性从If1J开始质疑传统越轨社会学关J几社会规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基木假设.步{进Ifn怀疑建立在这一基木假设基础上的各种传统越轨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如果缺少一个稳定和清晰的判别行为的}h标的话.那么.定义和研究违规就是不可能的.或至少是存在问题的。所以一从}o年代开始.许多社会学家开始把越轨定义为某些人们和团体用来描述他人行为的一种社会定义.步{开始把越轨社会学的对象定义为研究这些社会定义”。f 21( P22o)从把越轨作为一种违规行为来研究到把越轨作为一种社会定义和标签来研究.表明西方越轨社会学己从默顿式的传统阶段.迈入了新越轨社会学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二个新学派的崛起。这二个新学派是标签学派(labeling Perspective)旧常生活方法学派(Fthnomethodology Perspective)和冲突学派(Con-flict Perspective)。[2}统治越轨社会学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结构功能学派和同一时期的其他二个学派.在过去的30年里有着不同的命运。结构功能学派在经历了克劳伍德(R. A. Claward) ,奥林(l.. E.Ohlin)和艾里克森(K. T. Frikson)等人的理论扩充后. 70年代以来.基木上没有新的发展.其主导地位也受到了挑战。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则衰落得更旱。Ifn亚文化群学派和社会控制学派在进入70年代以后.仍依然有突破性的发展。亚文化群学派的代表萨瑟兰(E. Sutherland)」几70年代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他的理论。社会控制学派中的)卖限理论在70年代后迅速发展.使社会控制学派成为四个较老学派中唯一一个可以与60年代后产生的二个新学派争雄的学派。主要形成」几60年代和60年代以前的四个较老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社会解组学派、亚文化群学派和社会控制学派)和主要形成」几60年代后的二个新学派(标签学派旧常生活方法学派和冲突学派)一起构成了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中的七大学派。一珍二、现代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七大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最显著的特l从是把社会视为一个整合和有序的系统.从Ifn假设社会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和非常一致的日标.Ifn社会结构则实现和维持这些价值和日标。在这样一种基木假设之卜.结构功能主义者就有充分的理山把越轨定义为违规.即对社会公认规范的违反。结构功能主义者对越轨的研究集中在二个问题上:(1)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子}一么?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越轨行为产生的宏观原因;他们把社会秩序的互解.特别是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作为越轨产生的原因。yo}(2)越轨行为的类型。默顿从人们解决日标与手段的差距的方式出发.划分了革新、反叛、形式主义和退却主义四种越轨行为类型。yob ( 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这一方而的工作是山艾里克森系统地完成的。f21结构功能学派的旗手是默顿。默顿的越轨理论统治西方越轨社会学的时期也正是整个结构功能主义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如日中人的时候。这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包括亨律(A. F. Henry)、肖特(J. F. Short) ,克劳伍德、奥林和艾里克森等。f21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社会解组学派又叫区位学派。它是20世纪最旱诞生的一个越轨社会学流派。这一学派假设越轨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他们研究了会控制弱化的区位条件.如竞争、人口流动和移民等.分析了这些区位条件产生的宏观原因.即大规模的和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f21其旱期主要代表是沃斯(1,. Wirth)、弗需齐尔(F. F.Fr azier、肖(C. R. Sha}}-)和麦凯(H. D. Mcka}) ,后期代表是兰德(T3. Dander)。f 111亚文化群学派。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发展亚文化群的概念以图取代城市解组概念。这些学者认为都市社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甚至冲突的文化.JI重l从研究了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心理过程。他们指出越轨行为是学习得来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对越轨态度和越轨技术的学习。亚文化群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萨瑟兰。f 121这一理论的旱期代表还包括塞林}T. Selling ,后期代表则包括格拉瑟}D. Glaser) , }一勒时(S. Dinitz)、鲍吉斯( R. l.. T3urgess)和艾可( R. 1,. Akers)等。这些人或试图修改或发展萨瑟兰的理论。f21社会控制学派。“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旱出现在迪尔凯姆和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旱期代表的著作中。20世纪中叶一些越轨社会学家对越轨亚文化的存在和研究越轨亚文化的价值以及默顿越轨理论的解释力提出质疑。这些学者继承了旱期芝加哥社会解组理论关J几越轨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的观l从.发展出了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假定是社会控制阻遏了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一学派内部又分为中和化派(Neutralization theory)、威‘限派(Deterrencetheory)和综合派。中和化派着重」几对内在控制的研究[f31,主要代表是马查(D. Matza)和塞克斯( G. M. Sykes)。威慑学派则完全忽略了人们的内在控制.只强调外在控制.只强调惩罚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特别是山国家执行的惩罚。因此.)卖限派主要研究违法.Ifn不一般地研究违规;其主要代表是吉伯斯o f 131综合派重视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的结合.主要代表是赫希(T.H irschi)和瑞克勒斯( W. C. Reckless)。f 141日前.这二个亚学派以威慑派的影响最为巨大。威慑派把人假定为合理化动物.Ifn犯罪是人们合理地计算违法的代价与收益的结果。)卖限派山此推论.犯罪的代价越高.那么犯罪率就会越低。山J几惩罚是犯罪的主要代价.威慑派据此推论说惩罚水平越高.则犯罪的水平就会越低。山」几惩罚水平和犯罪水平这两个关键变量都比较容易测量.所以)卖限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验研究。这些经验研究在系统性和精确性方而明显地超出其他各流派所进行的研究。标签学派。标签学派是20世纪}o年代诞生的一个新学派。这一学派的基木立场是把社会假设为一个多兀化结构.在实际研究中又含蓄地假设存在着某些最低限度的作为定义违规参照l从的社会共识。这一学派批评过去的越轨理论用解释初次越轨的因素来解释连续越轨的企图。在区分了初次越轨和一次越轨(连续越轨)概念的基础上.这一学派重l从分析了越轨标签引起连续越轨的过程与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结构机会、互动网络和自我概念等)o f lsl主要代表是莱默特、贝克(H. T3ecker)和斯觉(E. M. Schur)。f21日常生活方法学派。“日常生活方法学派是与哲学上的现象说相联系的。0> } 2} } P14a)日常生活方法论者试图将现象说与社会学联结起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用现象说的理论去研究越轨现象.从Ifn导致了越轨社会学中日常生活方法学派的诞生。和标签学派一样.这个新学派也把越轨理解为一种社会定义。在日常生活方法论者看来.越轨是人们、组织和社会的一种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前提卜.日常生活方法论者主要研究某些行为被定义为越轨以及某些人被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以及人们、组织和社会在定义越轨和越轨者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f lOl这使得日常生活方法论在研究重l从上与标签论明显地区别开来了.后者主要研究被标签为越轨者后对被标签者未来越轨和违法的影响程度。日常生活方法论的产生城市社会解组和社^}} }h卡fi'R出谷了Il}r坦刀口5}对甲一1}.违)h! R}J}JI-'}i,。现1戈社公走n度Ill织起米}'S社公.大AIS少少现1戈社会成员都在中一位中工作和生活。因此.中一位违规问题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派的关注和研究.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未来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重l从之一。3.跨学派的研究领域。过去的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过分1}1」几学派的门户对立Ifu缺少跨J货派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虽然.产生某种越轨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派的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但组织一些交叉和综合研究对西方越轨社会学来说是可行和必要的.在某些领域还是急需的。比如标签/惩罚对被标签者/被惩罚者未来越轨的影响就是一例。标签理论和威慑理论从逻辑推论上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互相对立的.这就需要交叉研究。虽然.从60年代以来.己经有不少学者卷入这一研究.但他们的结论和解释却彼此不同。有一些结论支持标签理论也有一些支持)卖限理论.这表明这一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另一个关键的涉及不同学派的问题是对社会控制的研究。虽然西方越轨社会学中有社会控制这一学派.但社会控制学派至今未能发展出一种较系统的社会控制理论。赫希(T. Hirschi)试图结合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他的工作是对社会控制问题的一次综合性研究的尝试。但是他的研究没有能充分吸收威慑派和中和化派这两个亚学派的观l从.也未能吸收其他各大流派的成果。因此.他所代表的社会控制综合派还很不成熟。总之.社会控制问题呼唤跨学派综合研究。4.越轨和犯罪的国际比较研究。过去的西方越轨社会学主要是研究美国社会的越轨和犯罪问题.非常缺少国际比较研究.特别是缺少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越轨和犯罪的研究。这不能不严重影响了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和理论的发展。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增加.国际比较研究有望成为西方越轨社会学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二)未来西方越轨社会学各流派相对地位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学派,片据着西方越轨社会学的主导地位。然Ifn.这一时代旱己结束。60年代以后的西方越轨社会学基木上是各大流派争雄的时代。展望21世纪初的西方越轨社会学.在以违规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四大流派(结构功能学派、芝加哥社会解组学派、亚文化群学派和社会控制学派)中.社会控制学派最有可能,片据主导地位。因为只有社会控制学派能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使得社会控制学派能在系统性和精确性方而明显地优」几其他学派。Ifn在把越轨作为一种社会定义来研究的各流派(标签学派旧常生活方法学派和冲突学派)中.冲突学派最有可能,片据主导地位。在冲突学派内部.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又将,片据上风。事实上.旱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冲突学派内部就己经发生了这一转变。越来越多的冲突学派学者(以昆内为代表)注意到经济秩序与犯罪的关系的重要性.Ifn倾向」几借用马克思的概念和方法去分析越轨和犯罪。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在理论的系统性方而不但优」几冲突派内部的其他亚学派(如文化冲突论).Ifn目_一也明显优」几其他把越轨作为社会定义来研究的学派(标签派和日常生活方法派)。其他五个学派的相对地位将会卜降。但这7{不意味着这些学派在某些重要领域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例如.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属」几结构功能主义范畴)和芝加哥社会解组理论.可以应用」几正在快速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越轨与犯罪研究;标签理论.可以扩展它对中上阶级和中一位违规的研究;{笋瑟兰开创的社会心理学流派在内在控制和非正式控制的分析方而很有前途。只有日常生活方法学派的未来比较难以预测.它在西有丧戊勤补个J争石开穷中的帅价可台份像结耘i功台份伞份那样汀夕可日卜一巾右可台份开胜山新的无帅

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为自己发展着想,大学生们不但要树立良好的择业价值观,还要按照职业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使职业规划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进入社会提供明确的方向。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价值观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它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一、职业规划的必要性职业是人们实现自己事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搞好职业规划和做好职业选择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只有善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自我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是:以已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突破并塑造清新的自我;准确评估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将个人、事业,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激发大学生追求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很多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则感到非常迷茫,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显得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不少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人生责任。因此,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大学生有必要对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通过规划采取实际的具体行动。2·帮助大学生确定人生发展目标,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规划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随着你把规划一步一步转变为现实,就会有不断的成就感。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努力达到目标的时候,你就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其中,建立一种自我激励机制,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真正从内在的方面来激励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为。3·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做好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可以指导一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人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人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由自己来把握。因而,大学生的生活形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将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二、把握职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处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职业准备阶段和职业选择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目标,并为就业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找到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制定方案和措施,评估、修正等内容和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它建立在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及对环境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为大学生出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应把握大学这一特定时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即职业的合理定位。1·职业定位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和关键从本质上看,准确定位自己就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和性格等做一个全面地了解,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首先,职业定向。在一般情况下,职业方向是由本人的兴趣及所学专业确定的,但也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现实中,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去从事自己本来就不喜欢的工作,但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所紧缺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就是有前途的。其次,就是职业地点定位,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仅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高低是不够的,更要注意的是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就业地点是定位自己的题中之义。最后,确定自己的主观位置。即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心理承受程度,兴趣爱好等全面分析,确定自己的主观位置。这个位置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在自己的职位方向中,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定位才是比较科学的。因此,大学生应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职业价值观。那些虽然目前的工作条件比较差,但发展空间较大,并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发展潜力大的、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2·职业定位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大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想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就要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要主动出击,毛遂自荐,乐于竞争,不能一味的“等、靠、要”。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与职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为职业服务,职业对专业起导向作用。大学生应树立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并重,终身学习和发展职业并行的学习观和就业观;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把大学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将来就业的目标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待遇与机遇的关系。工资待遇的高低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待遇固然重要,也十分现实,但选择机遇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所以,大学生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酬、高福利。三、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原则1·社会需求原则社会需求决定了一段时间内社会职业方向的主流。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把社会需求作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准则。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是社会的职业活动,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职业的分工,从而使职业岗位的选择成为现实。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如果其选择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就有实现的可能。因而大学生择业时一定要做到个人需求服从社会需求,当个人择业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及时调整个人的择业目标,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2·发挥自身优势原则每个人在处事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方式都不尽相同,因为人们的气质类型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对细节敏感,有的人关注整体;有的人善于决断,有的人灵活多变等。个性的本身并没有好与坏的分别,只是当它们与具体的工作相联系的时候,才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3·有利于成才的原则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应以有利于自己成才的意识来选职业岗位。大学生职业定位时应意识到,基层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向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人才拥挤,而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到基层去,才是大学生成才的最佳之路。在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实事求是,进行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还要注意的是个人的职业计划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也就是说,个人需要借助于组织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个人的职业计划必须是在为组织的奋斗的过程中实现。合理选择就业单位是每位毕业生求职的追求目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自身条件的认识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对自己合理定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职业的合理选择。“职业规划”能否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态度。大学生应从自我管理,争取进步和追求成功的需求出发,正确认识,尽早规划,积极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结论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不断变换的、贯穿一生的过程。传统社会,人的职业都是终生职业,终生定位。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趋势已经明显,社会变迁加快了,职业不断被调整,新的职业和就业方式不断出现,很多职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淘汰。如果持终身就业观,就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因此,毕业生要学会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找出偏差,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调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丰富自己的就业准备,在职业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责任编辑:应策(上接43页)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经营单位除了以财务目标为主制定各分目标后,还要对其工作绩效和经营结果进行考核、评价。要以成本、利润、资金回收与占用等财务指标为主考核其目标完成情况。即使是产量、质量、安全、效率等指标,最终也要折算成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考核。五、作好各项管理的协调发展由于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论发展还有待完善,人们对财务管理中心地位还没有达到高度的共识,所以,在某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上还有待转变。1.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是忽视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只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它以价值管理的观念指导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并且对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综合反映),这才决定了它在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但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实施。离开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便成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指导,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便是盲目的。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如果认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那就大错特错了。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办好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就能够解决的。企业的决策和计划最终要由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

大学生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的很多,现在的大学生,就为业压力很大,为了工作,要去学习很多知识,考很多的证书,对于拿那个文凭,就是想着混出来的。只要能拿到证,根本就不想去写那些论文,导致现在很多人都宁愿出钱买,也不愿自己写。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实他如果不用来发表,或者不用来赚钱的话,也不能算侵权,具体的以后再和大家探讨,现在有事要先走了。

你妹...LZ怎么总感觉这个像是个论文或者考试题目呢

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

请交给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该中心是由深圳企业家匿名赞助成立,旨在巡查大陆地区学者发表的论文,打击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制我国国际学术声誉的下滑,维持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该中心的微博:“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唯一通信方式:请材料齐全

论文发表中越轨行为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简介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如何避免编辑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数据处理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认识误区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适度标准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论文署名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学术履历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中国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中国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主要有剽窃、伪造、篡改,具体表现如下:

请交给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该中心是由深圳企业家匿名赞助成立,旨在巡查大陆地区学者发表的论文,打击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制我国国际学术声誉的下滑,维持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该中心的微博:“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唯一通信方式:请材料齐全

1、处罚机制的缺失对于曝光的国内学术剽窃事件,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监督和处罚机制的缺失。要根绝类似的现象,社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厉的处罚体系,让所有的人不敢“以身试法”。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代表表示,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要及时行动起来,共同捍卫学术尊严,让剽窃、造假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指出:“我建议政府采取严厉的措施,在打击学术腐败方面一定不能手软。今天容忍一个偷窃,明天就有十个偷窃。”目前,我国对论文剽窃的处罚手段还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基本标准。国内对待大学生抄袭和剽窃的处罚案例经常见之报刊。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出台了《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论文作弊的学生不再手下留情。北大决定本科生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以开除学籍: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的;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的[10]。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杜绝剽窃行为。无独有偶,2006年6月,暨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因为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被认定为抄袭,被学校开除学籍。暨南大学认为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行使管理和奖惩权。条款明确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后来,当地法院支持学校决定,驳回原告的上诉。除高校学生之外,高校和科技界对学者抄袭行为建立处罚制度设想也很多:例如,为了杜绝高校学术和科研腐败,教育部2002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为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中国科协起草了《科学家行为准则》,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制订科学道德公约和规范,建立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同月,教育部宣布将要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给有关单位参考。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有类似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明确规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我们需要一个统一、客观的第三方监控机制,对抄袭、剽窃的认定有基本的定性,当然我们要求量化指标,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认定。在这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论文的剽窃区分得很详细,列出剽窃的5个层次,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美国还在1989年初成立“科学求实办公室”负责处理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也专门成立“研究诚实办公室”,负责处置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情节、处罚决定。一旦某个人“榜上有名”,其学术生涯基本宣告结束。2、学术道德的缺失 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中国古人认为,诚是真实、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说人文本质是“求善”,艺术的本质是“求美”,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也强调“学术道德是一项基础工程”,并以此呼吁学术者要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北京大学校长许志宏院士也呼吁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指出“学术的本质是发扬真理,学术一旦腐败了,真理就失去存在的空间。大学一旦出现了学术腐败,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会丧失。”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3、对策和思考 (1)建立客观、科学的监督机制 仅仅靠道德的力量去维持学术的纯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科学的学术规范机构,专职调查和处理学术领域的违规行为。美国的类似机构我们可以借鉴:1989年,美国建立“科学求实办公室”,从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加以防范,例如,从选题、研究、论文发表、成果公布等阶段监管。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有“研究诚实办公室”,调查和处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的造假行为,最近几年接连曝光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的不诚实行为、南卡罗纳医科大学博士的论文捏造数据行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研究报告造假行为、密苏里大学教授研究成果的变造行为,令这些越轨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人从此失去了学术生命。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处置,由这样一个机构做出客观、中肯的报告,依照规定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接受人们的申诉,公布越轨情节,展示具体证据,让人们口服心服。同时公布违规者姓名和情节,通过处理给更多的人以警示。让所有的学术界人士明白一个道理: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研和学术研究。 (2)加大相关立法和处罚力度 要杜绝科技造假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去制止。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呼吁采取有效的立法手段预防和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我国目前还没有惩治剽窃他人成果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着手考虑如何制订一部有效的行政法规或著作权法规的具体细则,在学术和科技领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局面。此外,加大目前规则的处罚力度,让人知道应该“有所不为”。美国现有的处罚措施是相当严厉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的“诚实办公室”一旦发现学者涉嫌造假,随时公布其姓名,并与越轨者签署“自愿排除协议”。在未来3―5年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所有项目,同时向被侵权者公开道歉和赔偿。美国的一些杂志处罚的力度也相当厉害,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规定:未注明出处地全文复制一篇论文,将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吊销违规者在(IEEE)刊物上发表权利达五年;未注明出处的大量复制(达一半篇幅的),处罚同上;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的,可能在该文章记录中列入违规,必须向原作者道歉以避免吊销发表权利3年。

论文发表的越轨行为

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为使科研人员的行为适应科研活动的一般要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科学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广为接受的科研道德规范。它是约束科研人员的有感情色彩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规定了科研人员的一般行为方式。那么这种科研道德规范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的约束,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时代,恶俗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心态浮躁,关注表面问题,什么吸引眼球关注什么,网络让人们迷失,精神空间变得空虚,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件搞创新的事情,而搞创新需要人们冷静的思考,通力的合作和全面的投入,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大的难度。在如上所述的时代大背景下,踏踏实实搞科学研究的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科研不端行为自然而然的就多了。笔者认为这才应该科研不端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从科学研究价值的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现今人们对待科研的态度和从事科研给人们利益密切相关。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初,科学倾向于被认为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追求真理,科学知识应属于全人类,科研人员不应以科学成果为自己谋取利益。即使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总结出的四条科研人员行为规范中,科学知识公有性和不谋私利性仍作为理想化的规范。而技术的日的确实是一直追求经济效益,包括为自己谋取利益。随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技术之中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人们看待科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科学真理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是荣誉和利益的集合体。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失去了原来的客观、公正和清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甚至出现了在科研当中混饭吃的“包工头”和“打工仔”现象 ,以致出现在这种极端功利的价值观影响下的科研成果的滥用等问题。创新是在表达一些新思考,新想法,这些新想法往往来自灵感的不经意闪现,不可能在社会人群中大量的出现,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科研者有的论文发表数量,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得到升级和评职,但是这样的科研者(包括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各个层次的学术人群以及搞科研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太多,所需的论文量太巨大,出于利益的驱使,不得不铤而走险,出现科学研究的越轨行为。另外,科研创新属于新事物往往都不够完善,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严格的论文表达格式,这种格式、框架和语言对新想法的限制影响是极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扩大化。

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

1、抄袭:抄袭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方法、数据等进行呈现。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同时也违反了学术道德。

2、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指人为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结果、图片等,以获得所需的研究结论或论文发表资格。

3、不当引用:不当引用包括对文献的误读或故意曲解,或使用来源不可靠或无法核实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潜规则:潜规则是指不公开的、隐性的规定或原则,通常存在于某些专业领域、机构或群体中,并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发表、奖励等方面。

为避免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学术诚信:要坚守学术诚信,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意识,避免各种不端行为。

2、加强引用管理:严格按照引用规范和标准进行引用,确保所引用的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3、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增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更具有学术竞争力。

4、熟悉相关规定:了解并遵守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发表规定,避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退稿或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

5、加强交流讨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互相监督和提醒,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之,要保持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注重严格遵守引用规范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了解相关规定,加强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加我 原创的 要就尽快

道德方面:1、抄袭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修养和伦理,违背了诚信、严谨的学风,败坏社会道德;2、抄袭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信力,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所顾虑,从而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3、抄袭将导致不正之风在学校蔓延,加大学校的教育和监管难度。法律方面: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抄袭属于侵权行为,会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严重时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个人认为抄袭主要影响还是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毕竟现在的免费论文这么多,网络这么发达。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论文发表越轨行为

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为使科研人员的行为适应科研活动的一般要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科学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广为接受的科研道德规范。它是约束科研人员的有感情色彩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规定了科研人员的一般行为方式。那么这种科研道德规范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的约束,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时代,恶俗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心态浮躁,关注表面问题,什么吸引眼球关注什么,网络让人们迷失,精神空间变得空虚,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件搞创新的事情,而搞创新需要人们冷静的思考,通力的合作和全面的投入,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大的难度。在如上所述的时代大背景下,踏踏实实搞科学研究的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科研不端行为自然而然的就多了。笔者认为这才应该科研不端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从科学研究价值的层面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与现今人们对待科研的态度和从事科研给人们利益密切相关。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初,科学倾向于被认为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追求真理,科学知识应属于全人类,科研人员不应以科学成果为自己谋取利益。即使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总结出的四条科研人员行为规范中,科学知识公有性和不谋私利性仍作为理想化的规范。而技术的日的确实是一直追求经济效益,包括为自己谋取利益。随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技术之中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人们看待科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科学真理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是荣誉和利益的集合体。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失去了原来的客观、公正和清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甚至出现了在科研当中混饭吃的“包工头”和“打工仔”现象 ,以致出现在这种极端功利的价值观影响下的科研成果的滥用等问题。创新是在表达一些新思考,新想法,这些新想法往往来自灵感的不经意闪现,不可能在社会人群中大量的出现,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科研者有的论文发表数量,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得到升级和评职,但是这样的科研者(包括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各个层次的学术人群以及搞科研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太多,所需的论文量太巨大,出于利益的驱使,不得不铤而走险,出现科学研究的越轨行为。另外,科研创新属于新事物往往都不够完善,而我们的论文制度要求严格的论文表达格式,这种格式、框架和语言对新想法的限制影响是极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扩大化。

请交给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该中心是由深圳企业家匿名赞助成立,旨在巡查大陆地区学者发表的论文,打击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制我国国际学术声誉的下滑,维持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该中心的微博:“华夏反学术不端中心”唯一通信方式:请材料齐全

1、处罚机制的缺失对于曝光的国内学术剽窃事件,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监督和处罚机制的缺失。要根绝类似的现象,社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厉的处罚体系,让所有的人不敢“以身试法”。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代表表示,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要及时行动起来,共同捍卫学术尊严,让剽窃、造假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指出:“我建议政府采取严厉的措施,在打击学术腐败方面一定不能手软。今天容忍一个偷窃,明天就有十个偷窃。”目前,我国对论文剽窃的处罚手段还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基本标准。国内对待大学生抄袭和剽窃的处罚案例经常见之报刊。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出台了《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论文作弊的学生不再手下留情。北大决定本科生有下列情况之一,学校可以开除学籍: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的;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抄袭事实,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的[10]。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杜绝剽窃行为。无独有偶,2006年6月,暨南大学一名研究生因为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被认定为抄袭,被学校开除学籍。暨南大学认为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行使管理和奖惩权。条款明确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后来,当地法院支持学校决定,驳回原告的上诉。除高校学生之外,高校和科技界对学者抄袭行为建立处罚制度设想也很多:例如,为了杜绝高校学术和科研腐败,教育部2002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为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中国科协起草了《科学家行为准则》,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制订科学道德公约和规范,建立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同月,教育部宣布将要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制订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给有关单位参考。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有类似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明确规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我们需要一个统一、客观的第三方监控机制,对抄袭、剽窃的认定有基本的定性,当然我们要求量化指标,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认定。在这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论文的剽窃区分得很详细,列出剽窃的5个层次,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美国还在1989年初成立“科学求实办公室”负责处理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也专门成立“研究诚实办公室”,负责处置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情节、处罚决定。一旦某个人“榜上有名”,其学术生涯基本宣告结束。2、学术道德的缺失 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中国古人认为,诚是真实、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说人文本质是“求善”,艺术的本质是“求美”,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腐败的发生并不单纯是制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在教育界的反映”。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也强调“学术道德是一项基础工程”,并以此呼吁学术者要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北京大学校长许志宏院士也呼吁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指出“学术的本质是发扬真理,学术一旦腐败了,真理就失去存在的空间。大学一旦出现了学术腐败,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会丧失。”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3、对策和思考 (1)建立客观、科学的监督机制 仅仅靠道德的力量去维持学术的纯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国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科学的学术规范机构,专职调查和处理学术领域的违规行为。美国的类似机构我们可以借鉴:1989年,美国建立“科学求实办公室”,从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加以防范,例如,从选题、研究、论文发表、成果公布等阶段监管。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有“研究诚实办公室”,调查和处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的造假行为,最近几年接连曝光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的不诚实行为、南卡罗纳医科大学博士的论文捏造数据行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师的研究报告造假行为、密苏里大学教授研究成果的变造行为,令这些越轨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人从此失去了学术生命。可以设想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处置,由这样一个机构做出客观、中肯的报告,依照规定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接受人们的申诉,公布越轨情节,展示具体证据,让人们口服心服。同时公布违规者姓名和情节,通过处理给更多的人以警示。让所有的学术界人士明白一个道理: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研和学术研究。 (2)加大相关立法和处罚力度 要杜绝科技造假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去制止。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呼吁采取有效的立法手段预防和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我国目前还没有惩治剽窃他人成果的法律,有关部门应该着手考虑如何制订一部有效的行政法规或著作权法规的具体细则,在学术和科技领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局面。此外,加大目前规则的处罚力度,让人知道应该“有所不为”。美国现有的处罚措施是相当严厉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的“诚实办公室”一旦发现学者涉嫌造假,随时公布其姓名,并与越轨者签署“自愿排除协议”。在未来3―5年内不得参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所有项目,同时向被侵权者公开道歉和赔偿。美国的一些杂志处罚的力度也相当厉害,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规定:未注明出处地全文复制一篇论文,将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吊销违规者在(IEEE)刊物上发表权利达五年;未注明出处的大量复制(达一半篇幅的),处罚同上;未注明出处地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的,可能在该文章记录中列入违规,必须向原作者道歉以避免吊销发表权利3年。

道德方面:1、抄袭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修养和伦理,违背了诚信、严谨的学风,败坏社会道德;2、抄袭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信力,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所顾虑,从而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3、抄袭将导致不正之风在学校蔓延,加大学校的教育和监管难度。法律方面: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抄袭属于侵权行为,会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严重时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个人认为抄袭主要影响还是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毕竟现在的免费论文这么多,网络这么发达。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 索引序列
  •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填空
  • 论文发表中的越轨行为
  • 论文发表中越轨行为
  • 论文发表的越轨行为
  • 论文发表越轨行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