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论文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等。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第二、三作者: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区别:
1、分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3、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通讯作者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作者题在自己的文章、著译、美术作品、音像出版物上的名字,就印刷出版物说,指印在书籍封面、内封或版权页,以及文章、图片等题目下的作者姓名。
署名不仅是作者的权利,也是作者的责任。《孟子·万章下》有“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的话,说明读者了解书籍作者的重要。中国先秦时的子书,大多用作者的姓氏作书名,如《庄子》、《荀子》;汉代的著作就有了作者署名,如司马迁的《史记》。
后来发展到作者化名在作品上署名,其中尤其是戏曲、小说等作品,因为被当时社会轻视,作者大多用化名,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署名“云亭山人”;而《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至今还没有考证出他的真名实姓。
这就是后世笔名的由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家,作品上大多署笔名,如鲁迅、茅盾、巴金,甚至由于笔名流行,而他们的真姓名如周树人、沈雁冰、李芾甘,反而知道的人少了。署名的方式,有个人的,也有用单位的或集体的,都是著作者或编译者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论文署名第一的是一作,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
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宋体。
5、关键词4号宋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如下: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本科生除非是天才,一般不会有惊人的思想,这样论文就不会有太多的新意,多数情况下不会涉及专利。既然是这样,论文的目的就是学习写论文。不会影响你的研究生报考、学习。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相信“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是一位老师写的。她只要署了名,发表了,他就弱势了。你时刻可以把论文展示给别人看,别人不但看到了你论文中体现出来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了你为人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重要,这个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排在最后的一般是通讯作者,基本上是导师。剩下来的位置有用的就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即使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的人是被列为共同第一作者,排在第二、第三的人也只能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而排在第一的人可以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申请基金、课题,基本上是看重排在第一位置的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除非发影响因子十多分及以上的,那么第二、第三也可以有点用。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