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鲁迅1907年发表论文

鲁迅1907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鲁迅1907年发表论文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作品: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滕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作品集简况: 1、 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杂文集16部: ⑴《热风》;⑵《坟》;⑶《华盖集》;⑷《华盖集续编》(1926);⑸《而已集》(1927);⑹《三闲集》;⑺《二心集》(1930);⑻《南腔北调集》(1922—1933);⑼《伪自由书》;⑽《准风月谈》;⑾《花边文学》;⑿《且介亭杂文》(1934—1936);⒀《且介亭杂文二集》;⒁《且介亭杂文末编》;⒂《集外集》;⒃《集外集拾遗》 6、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1、《呐喊》:⑴《狂人日记》;⑵《孔已》;⑶《药》;⑷《明天》;⑸《一件小事》;⑹《头发的故事》;⑺《风波》;⑻《故乡》;⑼《阿Q正传》;⑽《端午节》;⑾《白光》;⑾《兔和猫》;⑿《鸭的喜剧》;⒁《社戏》。 2、《彷徨》:⑴《祝福》;⑵《在酒楼上》;⑶《幸福的家庭》;⑷《肥皂》;⑸《长明灯》;⑹《示众》;⑺《高老夫子》;⑻《孤独者》;⑼《伤逝》;⑽《弟兄》;⑾《离婚》。 3、《故事新编》:⑴《序言》;⑵《补天》;⑶《奔月》;⑷《理水》;⑸《采薇》;⑹《铸剑》;⑺《出关》;⑻《非攻》;⑼《起死》;⑽《怀旧》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祝福》这篇小说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故事说,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数月后被卫老二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他们婚后生子阿毛,本来一家人过得不错,可是,后来贺死于伤寒,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佣。由于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在极度的精神恐惧中,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做替身,以赎‘罪孽’。到冬至祭祀时,主人仍大声呵斥,不许祥林嫂沾手。从此,她失魂落魄,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终于被鲁家撵出去,沦为乞丐。在一个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 鲁迅的这部小说在1946年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剧,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1956年,小说由夏衍改编成电影,上演后在国内外反响热烈。 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鲁迅的创作: 《人之历史》(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 《域外小说集》(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 《古小说钩沉》(理论专著,1919,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怀旧》(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明天》单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与车夫 《头发的故事》“看 / 被看” 《风波》1920,七斤 《故乡》1921,闰土 《阿Q正传》1921、12,连载于《晨报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节》 《白光》知识分子形象陈士成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铭 《长明灯》“看 / 被看” 《示众》“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尔础 《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 《伤逝》1925年,涓生、子君,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 《离婚》1925年《语丝》,爱姑,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补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采薇》1935、12,“看 / 被看” 《铸剑》1927,原名《眉间尺》,“看 / 被看” 《出关》 《非攻》 《起死》1935、12, 《怀旧》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抒情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1919,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风筝》1925 《影的告别》 《过客》 《这样的战士》 《复仇》 《求乞者》 《死后》 《雪》 《秋夜》 《腊叶》 《颓败线的颤动》 《一觉》 《好的故事》 B、《朝花夕拾》:叙事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1926.9 《藤野先生》1926.10 《阿长和<山海经>》 《范爱农》 《无常》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狗·猫·鼠》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 《热风》1925,北京北新书局,包括《随感录》 《华盖集》1926,北京北新书局 《坟》1927,未名社出版,包括: 《文化偏至论》(1908年,《河南》月刊,理论专著) 《摩罗诗力说》(1908年,《河南》月刊,理论专著) 《我之节烈观》(1918,《新青年》) 《我们现在怎样作父亲》(1919,《新青年》) 《春末闲谈》(1925,《莽原》) 《灯下漫笔》(1925,《莽原》) 《论睁了眼看》(1925,《语丝》)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6,《莽原》) 《华盖集续编》1927,北京北新书局,包括: 《一点比喻》(1926,《莽原》) 《记念刘和珍君》(1926,《语丝》) 《而已集》1928,上海北新书局,包括: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 《略论中国人的脸》(1927,《莽原》) 《三闲集》1932,上海北新书局 《二心集》1932,上海青光书局,包括: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萌芽》)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1930,《萌芽》)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30,《萌芽》) 《“友邦惊诧”论》(1931,《十字街头》) 《伪自由书》1933,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包括: 《现代史》(1933,《申报·自由谈》) 《文章与题目》(1933,《申报·自由谈》) 《二丑艺术》(1933,《申报·自由谈》) 《南腔北调集》1934,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局出版,包括: 《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现代》) 《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花边文学》1936,上海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1937,包括: 《病后杂谈》(1935,《文学》) 《弄堂生意古今谈》(1935,《漫画生活》) 《阿金》(1936,《海燕》)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包括: 《死》(1936,《中流》) 《半夏小集》(1936,《作家》) 《女吊》(1936,《作家》) 《集外集拾遗》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1906年鲁迅发表的论文

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取母亲鲁瑞的姓,“鲁迅”意为“愚鲁而迅速”,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同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疼痛,便弃医从文。 以上是我们所熟悉的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今天,我想介绍的鲁迅是作为国学传承人、科普达人、美育教师、翻译家。 鲁迅重视传统国学,在校勘、整理、收藏古籍和古代石刻方面用力甚勤。鲁迅当年辑校的古籍、石刻、抄录的碑铭、墓志,已被集成两部煌煌巨著——《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笔迹工整,一丝不苟。 在鲁迅整理的众多古籍中,《嵇康集》是他用力最勤的一种,前后耗二十余年心血,校勘十余次,使之成为当时最精当的版本。但凡写错一字,就被鲁迅废掉了,他一笔不苟地写成了此集。 鲁迅痛恨许多祖国珍贵的艺术画像、有价值的碑刻被外国人盗走,为做抢救工作,他又积极投身于汉画像的搜集之中。他对碑刻拓片造诣很深,收藏颇丰,对汉画像尤有精深的研究。 鲁迅认为:要从事文艺运动,中国文艺中,小说对人的滋养、影响很大,所以首先应该从小说入手。于是鲁迅开始花大量的精力搜集中国的早期小说、古籍。如鲁迅辑录唐宋传奇作品45篇,加以精校,辑成《唐宋传奇集》。以前的人往往只注重古籍中的书法字体,加以研习,但鲁迅还把它们当作早期历史研究的史料来看待。 《古小说钩沉》,鲁迅于1909年秋至1911年末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小说36种,是研究唐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 鲁迅将在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时所收集的史料,加以整理,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即《小说旧闻钞》。《中国小说史略》原为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编写的讲义,原名《中国文学史略》,1938年易名《汉文学史纲要》印入《鲁迅全集》。本书内容虽只及两汉,但仍体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见解。 鲁迅是一位科学达人,一生从未放弃过科学普及。 鲁迅发表了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科学论著。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鲁迅就多次到青龙山煤矿进行实地学习,还常常下矿洞,采集矿石标本。20世纪初,清政府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对中国的矿山资源进行掠夺,具有地质矿物专业知识的我感到责无旁贷,于是鲁迅编译撰写了万余字的《中国地质略论》,系统介绍本国矿产。 1906年,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鲁迅和同学顾琅合作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中国的矿产丰富,却无自己国人的著述,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所以鲁迅和同学顾琅特搜集资料,编写了这本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全国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并附有《中国矿产全图》。 在南京求学时期,那时看新书的风气在知识界很流行,鲁迅正是在这时开始接触到新的进步思想,并阅读了大量的近代西方的书籍。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鲁迅熟读《天演论》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天演论》等书宣传的新思潮对鲁迅形成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鲁迅是中国最早介绍居里夫人的人之一。1898年,居里夫人发表论文,论证了新的放射性物质的存在,随后她不懈努力,终于在1902年从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纯镭,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1903年,鲁迅写了一篇名叫《说鈤》的科学论文,刊登在《浙江潮》杂志上。“鈤”今译为“镭”。文章叙述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经过,以及镭的科学价值,使国人开始了解居里夫人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翻译科幻名著最早的人之一。23岁,鲁迅在东京留学,刚学日文一年,从当时的刊物上知道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觉得很有意思。想来以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可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于是鲁迅开始尝试翻译。 1903年10月,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发行;1906年3月,《地底旅行》由上海普及书局、南京启新书店发行。现在这两本小说的通俗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 1904年到1906年初,鲁迅还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学等。 1909年,鲁迅回到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时,除了讲授《生理学》《胚胎学》,还编写了11万字的《人生象敩》讲义。 在杭州教学期间,鲁迅担任日籍植物学教员的课堂翻译,这使鲁迅对植物学产生了兴趣,经常带领学生到钱塘门外实地采集植物标本,著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鲁迅一向非常注重美术教育,是中国提倡美育的先驱者之一。他对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提倡美育和“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相当认同和支持。1913年,鲁迅在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认为美育对于改变国民精神,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914年4月鲁迅积极参与筹办了第一个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从查看展出场地、征集展品到布展,前后历时一年,1914年6月展出结束后,鲁迅还从中选出展品百余件,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鲁迅大力提倡中国新兴版画,他认为木刻版画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1931年8月,鲁迅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木刻讲习班,专程请来日本的内山嘉吉先生授课,自己则在一个星期内冒着酷暑赶往讲习班义务为青年翻译。鲁迅积极引进国外式样多样的优秀木刻版画作品,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兴木刻青年,因此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各式笺纸300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可宝贵之文籍”。 鲁迅重视翻译,他认为翻译与创作一样重要,积极介绍苏联、东欧、北欧、以及西方国家进步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翻译生涯始于1903年,到1936年去世,除1909年归国后约十年埋头抄古碑外,几乎没有停止过,翻译贯穿了鲁迅从文的一生。鲁迅所翻译和撰写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文字,比他的创作文字还多。 鲁迅精通日文,使用德文熟练,借助词典能够翻译英语,能够熟练读出俄语读音并书写。他的翻译方式大部分是通过日语“转译”,少部分通过德语和英语。他一生大约翻译了300万字的译作。 鲁迅最早的译作是1903年发表在《浙江潮》第5期上的《斯巴达之魂》和法国雨果的短篇小说《哀尘》。鲁迅以一种翻译与创作混合的方式(即改译)开始他的译作生涯。这种翻译手法受到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翻译家林纾为代表的翻译模式影响。鲁迅自称:“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 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可称得上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抛弃了“林译小说”翻译方法,第一次采用“直译”方法。 在文学界“意译”盛行之时,鲁迅大胆竖起了“直译”的旗帜。包括人名、地名、专名用音译之法,部分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的名词翻译,小说篇章结构、小说形式样式、人物对话、翻译单位、小说虚实情节的照译等,力图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异域情调。“留其音响”呼唤一种新的翻译规范,在翻译方法上开创了新的范式。 《域外小说集》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家和地区人民挣扎和反抗的文学作品。鲁迅从《域外小说集》开始了“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之路。 1892年鲁迅入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读书认真、刻苦,准时上学。有一次,因家事迟到,受到塾师寿镜吾的严厉批评。为告诫自己以后再不迟到,他悄悄地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小刀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他要求自己读书不能死记硬背,在书签上写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自12岁到17岁,鲁迅在“三味书屋”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旧式传统文化的教育,堪称中国封建文化源头之精华的“十三经”,鲁迅几乎全部学过。在“三味书屋” 鲁迅打下了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不久改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1902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被派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江南班”学习。在那里,鲁迅结识了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并加入了爱国团体光复会。不久,鲁迅毅然剪去了象征着民族压迫的长辫,拍“断发照”留念。 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对维新的信念,鲁迅得知,日本的振兴是从学习西方的医学开始的,为“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专学医。仙台地处日本的东北部,气候寒冷。但是担任解剖学课程的藤野严久郎先生对鲁迅学业的关怀,却使鲁迅倍感温暖。他为鲁迅的课堂笔记作详细的修改,使鲁迅深为感动。二十年后,鲁迅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深情回忆了藤野先生的师恩。他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随着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深入,有感于同胞的愚弱,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当时他曾看到这样一部幻灯片。由于细菌学这门课的教学是借用幻灯来显示细菌形态的,教学间隙,有时就穿插放些时事或风景的幻灯片。这时,正值日俄交战,两个军事强国正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角逐。这天银幕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人,一个被绑在中间,据说是因为替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军斩首,但是,站在他边上的许多中国同胞神情麻木地围观着。这使鲁迅痛切地感到,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加重要。他后来回忆道:“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 1906年,鲁迅与朱安结婚。 自1907年12月至1908年12月,在东京留学生办的《河南》月刊上,鲁迅接连发表了代表他早年思想和文化结晶的五篇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这些文章既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思想,又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当时国内抱残守阙的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更重要的是“首在立人”这一鲁迅为之毕生奋斗的思想,在这时就已明确提了出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由“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而立国首在“立人”,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1909年鲁迅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先后任部员、科长、佥事等职,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在这时期,他一面积极投入社会教育活动,筹建了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大量阅读了古代历史、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经典,深入研究了古代石刻、墓志,抄录的古碑,收集的碑铭、辑录校勘的古籍,后来被集成煌煌巨制的两部大书——《鲁迅辑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 1918年5月,鲁迅《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鲁迅写下了不朽之作《阿Q正传》。 1918-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以及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等。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等8所大中学校兼课。通过在大学的教课,鲁迅和青年人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和亲密的友谊。鲁迅积极支持、具体指导青年学生发起和组织的文艺团体。 1924年,鲁迅和林语堂、周作人等创办《语丝》周刊,接着又创办并主持《莽原》、《未名》等新刊物。 在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鲁迅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结识了一位女性——北京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她后来成为了鲁迅的终生伴侣。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请愿队伍悍然开枪,导致大批学生伤亡,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他把这一个血腥的日子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后来,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因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遭段祺瑞政府被免职并被通缉。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后转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4·12”上海发生大屠杀,广州从“4·15”起,许多革命群众、青年和共产党人也被国民党逮捕和屠杀。中山大学的学生领袖毕磊等不少学生被捕杀。当天,鲁迅出席中山大学的紧急会议,力主营救学生,但毫无结果。聚集了种种忿懑的鲁迅,愤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9月底,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一起奔向上海。10月3日抵沪,入住闸北的景云里23号,从此度过了他最后的十年。定居上海后,鲁迅不再执教,专门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并指导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2月,深受鲁迅激赏的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被当局秘密杀害。鲁迅和中共地下党友人一起出版了一期“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一时期,鲁迅出版了杂文集《三闲集》和《二心集》。 1931年,鲁迅开始大力提倡木刻版画。 1933年,鲁迅参加了进步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10月22日,上海民众为鲁迅举行“民众葬”,数万人的送殡队伍步行十余里,落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上海民众敬献绣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帜,由宋庆龄等人覆盖在鲁迅灵柩上。1956年鲁迅墓迁葬于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参考资料: 上海鲁迅纪念馆官网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附: 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是一个独立的左翼作家。他1904年9月赴日本仙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是东北大学 (日本)医学部学医,此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03年3月从学校退学,1909年从日本归国.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平教育部任职.在经历一段思想苦闷,对国民党、社会改革失望的痛苦后,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任教授、北京大学任讲师。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这或许是把他定位为自由作家的论据之一。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同时对美术也颇喜好,他是中国版画的发起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上海民众与全国各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主要作品鲁迅:鲁迅全集 论文和讲义:坟(论文集) |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 | 汉文学史纲要(讲义) 杂文集: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杂文集: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短篇文集:呐喊(小说集) | 彷徨(小说集)| 野草(散文诗集) | 朝花夕拾(回忆录集) | 故事新编(故事集) 诗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其他:集外集拾遗补篇 | 古籍序跋集 | 译文序跋集 | 两地书 [编辑]鲁迅曾用笔名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 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 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 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 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 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 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 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容、楮冠、 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燕客、霍冲、孺牛、小孩子、丰之余、韦士繇、 邓当世、白在宣、华约瑟、齐物论、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 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 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ELEF、旅沪记者、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闲书屋。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在3天公开吊唁中,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近万人。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由治丧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巴金、萧军几位作家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白绸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 1906年发表《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抨击康、梁改良派,1909年 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编务工作。同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发表《阿Q正传》等小说,出版了《呐喊》、《热风》等专集,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很大影响。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北洋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转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愤然辞职。同年10月移居上海,此后创作了大量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深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1930年以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生前著作、著译甚丰。 在逝前的一个月,鲁迅于9月5日,在题为《死》的文章中,给妻子许广平写下了如下遗嘱: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3)不要作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原来计划创办文艺杂志《新生》,终因人力物力的限制,没有办成。他一面埋头翻译北欧和东欧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和他弟弟周作人合作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一面又在留学生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的论文如《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等。他非常喜爱果戈理、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同时又引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浪漫主义诗人为同调,介绍他们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他既反对贵族地主洋务派的“竞言武事”,“不根本之图”,也不满官僚集团维新派的主张“制造商估立宪国会”,对于新起的买办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同样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恶,认为他们提倡的是假民主,“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鲁迅把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作为实践任务,作为理论推理的出发点,并且根据上述认识,从西方思潮里取精用弘地吸收他所需要的材料。他相信进化论,在日本读了许多介绍进化论的书籍,进化论给予鲁迅要求社会变革的理想以很大的支持,使他坚定地相信未来,不惮前驱。他反对资本主义物质弊害的戕贼,要求“张灵明”,也不满守旧群众和习惯势力的约束,倡议“排众数”。他以个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个性主义和进化论是他前期思想中很重要的部分。

1904年鲁迅发表的论文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生平与创作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1920年 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翻译介绍外国文学。1926年8月在军阀迫害下,离京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专事著述。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30年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其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在上海期间,陆续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卒于上海。 成就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集1部,1400多封书信,还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现有1959年版《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等。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对于鲁迅思想和创作的研究,是从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后开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汇编了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鲁迅研究专家的多种专著。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多的吓倒你:

鲁迅是18年发表的论文吗

严格来说,1903年在杂志上发文章,1918年以笔名鲁迅发表《狂人日子》,1918年到1926年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最为成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应该在1921年12月发表。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发表论文

1908年鲁迅发表的科学史教篇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精神信仰。1908年鲁迅发表的科学史教篇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精神信仰。1908年鲁迅发表的科学史教篇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精神信仰。1908年鲁迅发表的科学史教篇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精神信仰。

《朝花夕拾》‎⌯'ㅅ'⌯

坚持写作的他,从1207年底到1208年,先后在《河南》杂志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其中包括《人间之历史》,介绍生物进化论;1208年,发表《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他的救国思想表现得更明朗,更强烈了。

1908年鲁迅发表的科学史教篇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的精神信仰《科学史教篇》是鲁迅早期所作的一篇重要科学论文,也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关于科学发展史的最早专论之一。该文写于一九零七年,最初发表于一九零八年六月出版的《河南》月刊第五号上,署名令飞。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以进化论的发展观,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西方自然科学思潮的演变。

  • 索引序列
  • 鲁迅1907年发表论文
  • 1906年鲁迅发表的论文
  • 1904年鲁迅发表的论文
  • 鲁迅是18年发表的论文吗
  • 鲁迅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