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来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杜甫:《石笋行》石笋,这是成都市历史上的遗迹,是过去的象征。星际之间高级智慧生物的联系,这是科学的设想,是未来的象征。然而在我最近的一项工作中,这两者却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按照这件事发生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让我先从石笋的来历讲起。石笋的发现成都,古老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成都!在它20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多少名胜古迹,记下了多少诗人的吟咏。而这两者之间,又往往是互为因果的:附会着动人传说的古迹往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而诗人的华章,又更加使这些古迹名扬天下。无怪有人将成都称为古迹之城,诗人之城。在这种以古迹作为题材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石笋行》了。石笋是成都古城最古老的一处遗迹。在晋代(公元5世纪左右)的一部历史书籍《华阳国记》中,就有了记载,据说当时成都共有石笋“三株”。到了唐代(公元8世纪左右),石笋只剩下了两株。根据杜甫亲眼看到的情况,他的描绘是:“成都子城①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谁都知道,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绝对没有自然的巨石。这样,高耸的石笋就成了人们的神奇附会的对象。在唐代,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石笋底下有“海眼”,如果有人搬动了石笋,那么洪水就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杜甫是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所以他写了这一首《石笋行》,推测石笋可能是古代卿相坟墓前面的标记,他希望有壮土能将它掷到天外去,来破除这个迷信。但是,雨后往往从石笋下面冲出一些碧珠(瑟瑟),杜甫也认为难以解释。①古代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子城)两部分。大城在东,子城在西。根据另一部名叫《道教灵验记》的古书记载,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刘胜的太尉,“好奇尚异”,想叫工人凿下一块石笋来做石砚。“椎琢之际,电闪雷鸣,工人倒地不起,如此者三,公知其灵物,乃已之,以粗铁链将二石笋相连。至今所刻之迹在焉。”到了宋代,石笋似乎就不见了。当时有一个文人名叫何培度,他曾经专门去调查过石笋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在他所写的《成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子美(杜甫字子美)《石笋行》云:在成都西门陌上……今遍问故老于西门外,竟无有也。”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石笋。除了历史记载以外,现在只剩下成都西门的一条“石笋街”,叫人回忆起这古代的遗迹。我之所以对石笋的情况如此清楚,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成都石笋考》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解放以后我们在川西平原发掘周代蜀国大基的规律,发现蜀国的统治者确实有在墓前树立大石的习惯。加上《华阳国记》又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①。每王薨②,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这样,我就完全同意杜甫的推测,肯定石笋就是古代蜀国王公贵族墓前的“墓志”,也就是纪念碑的意思。雨后冲出来的碧珠(瑟瑟),我认为是墓里随葬的装饰品。至于五丁力士,不过是指蜀国的广大奴隶,他们从邛峡山中将巨石开采出来,运到成都,这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天长日久,他们的劳动成果成了神话,他们自己也就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论文发表以后,学术界也都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我自以为石笋之谜,已经可以说是解决了。①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公斤。②薨(hong),古代皇帝或大官死了叫薨。198X年4月4日,我记得是个星期日,我在书屋里和一位老朋友闲谈。他姓贾,是我的同行,也是搞考古工作的,是研究部的主任。老贾平日不大修边幅——这是考古学家的通病。戴深度近视眼镜,瘦削的脸颊,门齿有点外露,经常是胡子拉碴的,不分冬夏都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工作服,看样子更像一个老师傅而不像一个老学者。其实他是一个极有野外发掘经验的实干家,又是国内有数的研究战国文字的专家。当时我们的话题,又扯到了石笋。这是因为老贾刚从青川县发掘了一座西汉墓回来,在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①,据估计,是一部早已佚失的古书。老贾曾经在野外粗略地看过一遍,发现其中提到了石笋的传说。听到这里,我当然十分高兴,希望他尽快让我看看这宝贵的资料。老贾说技术室刚好把竹简的照片印了一套出来,他回去就叫人送来给我过目。①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这种写着字的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牍”。事情就像编小说似的凑巧,我们刚谈到这里,外面就有人敲门。我去把门打开,一个头发蓬松、脸色黝黑、敦笃结实的小伙子就冲了进来。他穿了一件染满尘土的卡其布中山装,不过这衣服的穿法就像别人穿夹克衫一般,领口大敞着,那上面两颗纽扣是从来不扣的。此人是我过去的学生小叶,现在和老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最近成都市重新规划,在西城进行街道建设,这一带恰好就是杜甫诗中“子城”的所在地,古物很多,所以文物考古部门派出了一些干部,经常住在工地,准备配合基建工程,随时处理发现的文物古迹。我知道近来小叶一直在参加这项工作。不过他星期日急如星火地来找我,却是为了什么?都当了几年的干部了,可是这青年人急躁的脾气似乎依然如故。他人还没有坐定,就兴奋地叫起来,那嗓子震得人耳朵发响:“老师,我们找到石笋了!”我没有回答,皱起了眉头。凡是我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一种警告,意思是说:“别先下结论,证据呢?”“老师,我……我的意思是说,这极可能是石笋。”小叶改口了,在他写毕业论文时,曾经多次接受过这种警告,“不过地点、形状确实都和记载相符合。”老贾开口道:“什么时候发现的?”小叶这才看清老贾在座:“啊,贾主任,你也在这里。我们是昨天发现的,弄了一天才把周围的土清理干净。”“哦,怪不得我都不清楚。谈谈情况吧!”老贾说。小叶搔搔头:“我们只找到了一座,是横倒在土里的。我觉得周围的现象有点反常,你们最好能去看看。”现场之谜我们很快赶到了现场。这里原来是石笋街的中段。新规划中的两条大街正好在这里相交,所以周围100多米的旧民房都被拆除了,准备修一座漂亮的街心花园。“石笋”就是在清理地基时发现的。它被埋在2米深的土里,底下压着秦汉时代的文化层①。小叶的工作效率很高,现在周围20米的土都用推土机推开了,所以“石笋”已经全部暴露出来,躺在土坑的底部。它实际上是一根粗大的石柱,不过一端尖锐,一端齐平,长约6米,直径1.5米,看样子确实像一根庞大的石笋,杜甫说它“高丈余”,可能是指露出地面的部分。①“文化层”是考古学上的术语,这是包括古代人类活动面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我们下到土坑的底部,蹲在“石笋”旁边仔细观察了一番。首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它的表面令人难以置信地光滑。在我20年的考古生涯中,尽管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止一次地使我感到意外,但是这一次我仍然无法想象这种表面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其次,它的石质致密,呈灰白色,看上去有点像花岗岩,这又是罕见的现象。因为在蜀国的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都是青铜器,不能加工坚硬的石头,所以我们过去发现的“墓志”都是红砂石的,像这种坚硬的石头,确实是头一次见到。我用询问的眼光看看老贾,他摇摇头,表示无法解释。小叶把我领到“石笋”的另一侧,指着一个被凿坏的洞给我们看。这个洞位于靠近底端约2米的地方,长约30厘米,宽10厘米,形状很不规则,看来就是唐代那位刘太尉干的事。从位置上看,它当年刚好在露出地面的部分。现在我可以同意小叶的判断了,这的确是古代的石笋。洞里面塞满了积土。我做了一个手势,根据野外工作的默契,小叶立刻知道了我的意思,他拿来一柄手铲,很快地将洞里的积土掏出来。看来这个洞深超过10厘米。土掏干净以后,小叶还伸手进去摸了一下,就在这时,只听见他大叫一声,就像劈头挨了一棒似的摔倒在地。我和老贾吓了一大跳,赶紧上去将他扶起来,幸好他还没有受到其他的伤害,只是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我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只说自己是触了电,我们在周围检查了一下,没有发现任何电源。我怀疑问题还是出在石笋上。因此弯下腰去,再一次检查了那个凿开的洞,土掏完以后,在它的底部,露出了黑色的里层,闪着一种金属的光泽。难道石笋是双层?只有外面是石质的,里面是金属的?我试探着将手伸进去,老贾和小叶担心地望着我。我先摸摸石壁,没有什么感觉。再将手往里伸,一接触到黑色的里层,顿时一种强烈的电击感觉传遍了我的全身。我不由得“哎呀”一声,幸好小叶扶住了我,才没有跌倒。我们几个人满腹疑团,面面相觑。这石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真是杜甫诗中的石笋(我对此已经不再怀疑了),那么,另外一座又在哪里?既然刘太尉曾经用铁链将它们相连接,那么彼此间的距离就不会太远。还是小叶打破了沉默:“老师,你再来看看这里。”小叶把我们领到离石笋20米左右的一处地方,指着一块刚清理出来的地面说:“这个现象也是不好解释的。”这是一块直径5米左右的凹地,虽然刚刚从地底下暴露出来,但平整、光滑,看上去就像表面涂了一层釉质似的。但是等我用手铲吃力地撬开它旁边的一块泥上,从剖面去观察时,我发现这不是涂抹的什么东西,而是直接由高温烧成的。看来这块地面曾经历过极高的温度,以致表面的土壤、砂石都熔化了,以后就凝结成了一整块。在离表层5厘米以下,还看得出一些半熔化的砂石。甚至连30厘米以下的土,都被烧成了砖红色。没有3000℃以上的高温,哪能将土壤烧成这样子?而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获得这种高温的?他们究竟在这里烧过什么东西?在凹地的周围,我发现了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的绿色的釉珠。原来在这一带,密布着一些秦汉时代的绿色釉陶片,其中有一些似乎是被烧化了,又被什么力量喷射到空中,落下来后,在砂土中凝固,就成了这种样子。我看了一下罗盘,这块凹地和横倒的石笋在正南北线上。无论从方向、从距离来看,如果另外一根石笋确实曾经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竖立在这块凹地的位置上。要是情况真是如此,它又到哪里去了呢?这样大的石柱,即使破坏了,也该留下点痕迹吧?我只感到这现场充满了难解的谜。我过去自以为解决了石笋之谜,但是,当石笋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它却引出了更多的谜。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我所能回答的。小叶征求我们的意见,下一步该怎么办。老贾和我商量以后,决定先将石笋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再请各方面的专家来共同研究。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任何文物古迹,只有在尽可能恢复当年的状态的情况下去研究它,才是最有效的。小叶与星期日还在加班的建筑工人联系了一下,他们处理这样的事情很有办法。在一辆大吊车的帮助下,一个小时以后,石笋就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了。分手的时候,老贾戏谑地对我说:“以后的事,与考古无关,这是你们这些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发挥灵感的时候了。”讲句很不好意思的话,我虽然是一个大学讲师,但是在业余时候,却爱写点科学幻想小说。如果我的业余爱好是种花、养鸟、下棋,甚至养蟋蟀,在旁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仅仅写点小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之前还要加上“科学幻想”四个字,似乎就有点“那个”了。在同行的朋友中,我经常是要成为善意的嘲笑对象的。我只有笑而不答。在离开土坑之前,我最后看了石笋一眼,此刻它那灰白色的身影映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真是“挺然耸峭”,不像古代的遗迹,倒有点像一枚即将破空飞去的火箭。虽然这印象在我的脑中仅仅是一闪而过,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正因为我在这个星期日的下午缺少了一点科学幻想,我已经错过了可能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铸成了工作中的一次大错!石笋的失踪我回到家时已经很累,浑身灰尘。我洗了一个澡,随便吃了点晚饭。刚刚放下碗,老贾已派人送来了一叠新发现的竹简的照片。这个人的作风是绝对科学的:说一不二,一丝不苟。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研究照片。看来老贾在野外已经作了初步的整理工作。竹筒是按顺序排列摄影的,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墨写的古隶①倒还清晰。①古隶是西汉时流行的一种书写体。略一浏览,我就知道这确实是一部早已佚失的书,名叫《汉流星行事占验》。记载西汉历史的《汉书》在《艺文志》部分①记有《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将它列入“天文”一项,并且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记吉凶之象。”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将天文现象和人世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的观察就特别细致。《汉流星行事占验》是一部根据流星的方向、颜色来判断吉凶的书,所以也保留了汉代以前很多流星的记载,在天文学上无疑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下面这几句话:成都石笋,其数有十,周懿王时流星堕地所化。二百年亡其一。人不可触,触之不祥。耆老相传云:石笋来自天河。去至天河也。①《艺文志》就是当时的图书目录。整整有几分钟之久,我坐在桌前,只感到浮想联翩,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石笋是“流星堕地所化”,我想起了它那光滑的外壳和流线型的形状。“人不可触,触之不祥”,我想起唐代刘太尉叫工人去凿取它时,“电闪雷鸣,工人倒地不起”,还有我和小叶都体验到了的那种强烈的触电感觉。石笋本有10座,“二百年亡其一”,而根据记载,公元5世纪时还有3座,公元8世纪时有2座,现在只剩下了1座。当然,从唐代到现在并不止200年,这又是什么缘故?石笋“来自天河,去至天河”,我想起了那高温的烧过的地面……一种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的设想突然攫住了我。我喘了一口气,暗中告诫自己,不,这不可能,千万不能往那方面去想。朋友们的嘲笑是对的,我是科学幻想入迷了,而且别人还会说这不但不是科学,甚至不是科学幻想,这是胡思乱想。我会受到世人讥笑的。但是这种念头一经出现,就顽固地在我头脑中盘旋不去。它像夏天里一只讨厌的蚊子,赶走了又飞回来,赶走了又飞回来……我上床时已经快12点了。我终于决定明天约几位搞自然科学的朋友去看看石笋,这并不是要证明什么假设,仅仅是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带着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情,我入睡了。我被小叶吵醒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他那捶门(不是敲门)的声音,恐怕把我们这幢楼房的居民全惊动了。我以为是哪里失火了,赶快披衣开门。小叶冲了进来,衣服只扣了一颗纽扣,头发是直竖着的。他一看见我,张口就说:“老师,石笋不见了!”“什么?!”我怀疑我听错了。“石笋不见了,失踪了!”“怎么会失踪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不知道。是一个上早班的建筑工人告诉我的。他发现昨天竖起来的石笋不见了。我跑到现场一看,果真不见了。我通知贾主任以后,拔腿就赶到你这儿来了。”我到达石笋街时,老贾已经在那里等我。虽然时间还早,工地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七嘴八舌,都在议论这旷古未有的怪事。老贾找了几位建筑工人当纠察,不许闲人走下土坑。其实只要站在坑边一瞧,事情就清清楚楚的了。石笋已经无影无踪,原来竖立它的地面,已经凹了下去,泥石全烧化了,成了一层釉质,就像另一座失踪的石笋留下的痕迹一样。那么,昨天晚上这附近有没有发生异常的现象呢?周围的居民很快就提供了情况:虽然离石笋最近的几座民房都在100米以外,但是凌晨2时左右,这一带的居民都感觉到了地面震动,窗外闪起了一片白光,然后听到了一阵轰轰的声音。有的居民以为发生了地震,曾经走出房子观察过,他们看到了一个迅速离去的飞行体尾部喷出的火花。银河茫茫当我和老贾、小叶再一次谈起石笋的时候,那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在这两个月中,老贾又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出去抢救一座石墓,前几天才回来。而我和小叶则夜以继日地守在曾经保存过石笋的现场,和工人们一道用细网筛筛选从石笋旁边推开的浮土;这种浮土堆得就像一座小山似的,要一筐一筐地仔细检查,真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但是我知道如果找不到证据,那么我们对石笋研究的结论就永远会留下一个缺陷。这真是一场拼意志、拼耐力的工作,我们每天在炎炎的烈日下,在尘土飞扬之中,一筐又一筐地筛着土,把最后剩下的小石块、碎砖全捡出来,用放大镜一块一块地检验。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经过一个多月单调而繁重的劳动,我们终于找到了我所想要找的东西,并且很快就收到了化验的结果,这结果与我事先的推测是符合的。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真正解决石笋之谜的一切证据,都已经搜集齐全了。老贾回到成都的当晚,就跑到我这儿来打听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新的进展,刚好小叶也在我家商量写科学报告的事,因此我将各方面汇集来的情况作了一次介绍。我们都坐在书房外的凉台上,宁静的夜空如同一面黑色的天鹅绒的天幕,覆盖着我们这个孤独的地球,覆盖着我们这些在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十分渺小的人类。闪烁的星星,就像嵌在天幕上的一颗颗晶莹的钻石;若隐若现的银河,仿佛是被从天幕背后射来的神秘的光芒所照亮的微微波动的飘带。凉台上放着的几盆茉莉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叙述:“所谓成都的石笋,不过是从宇宙空间向地球发射的10台自动观测器。看来确实是每隔200年自动飞回去一台,将它搜集的资料带到某一颗星球上的高级智慧生物那里去。每飞走一台,就留下一块烧坏的地面,还有熔化以后又被喷射气流冲开的绿釉陶粒,这就成了杜甫误会的碧珠。在公元8世纪中期,杜甫还亲眼看见了最后剩下的2台,在这以前,已经飞走了8台,这就是说,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1600年。从8世纪初期往前推1600年,大约是公元前900年,正是西周懿王的时代。这与《汉流星行事占验》的记载是相符合的。”“这种自动观测器,实际上是装在一枚自动火箭上的。这种火箭里层是金属,外层是某种耐高温的材料,这是抵抗火箭穿过地球大气层产生的高热所必需的。由于它的颜色、质地都像石头,所以人们一直误认‘石笋’是石质的。关于这一点本来极难证明,但是感谢那位刘太尉,他叫人凿坏了一枚火箭的外壳。只是由于金属机体带有电荷,才避免了进一步的破坏。这种电击的滋味,我和小叶都尝过了。我想,当年凿下的碎屑,一定还保留在石笋附近的泥土中,所以我们干了一个多月的笨活,硬是把几块残片找了出来。经过化验,证明这是一种有机硅的材料,目前我们地球上的科学技术水平还难以复制。它可以耐高温,但却比较脆,所以用普通的钢凿可以凿下来。”小叶说:“当老师最初向我谈到这一推测时,我根本不相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唐代到现在已经是1000多年,为什么最后一枚火箭延至现在才飞走呢?”我接着讲下去:“我承认这也是使我最迷惑不解的一点。但是当我回忆我们发现石笋的情况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时石笋是横躺着的。看起来,这种火箭里面有一台水平控制仪,只有当火箭与地面垂直时,它才能发射。我们将它竖立起来了,这就帮了它一个大忙,而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最好的研究宇宙信息的机会。”“看起来我们真该多读点科学幻想小说。这种事有谁想得到呢?”小叶开了一句玩笑。回忆起发现石笋那天,老贾确实提到过科学幻想小说,大家笑了一阵。老贾把话拉回到了正题:“如果发射火箭的生物有这样高的智慧,难道他们不会采取什么预防措施,使火箭不致倾倒?因为只要发生了这种事,火箭就飞不回去,他们的努力也就自费了。”我回答说:“当火箭降落时,自动仪器一定保持它是直立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你忘了吗?刘太尉在凿坏石笋以后,曾经‘以粗铁链将二笋相连’,这样,当其中一枚火箭起飞时,就牵动了另外一枚。虽然铁链很快就被拉断了,但是这猛烈的力量已经足以使它倾倒下去,这当然是火箭设计者原来估计不到的。从时间上推算,这一次发射,大约是在公元10世纪初,那是五代十国的时代,四川正是前蜀王建割据称王,情况混乱,所以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石笋倒下以后,很快就被尘土封没。到了宋代,人们自然就找不到它的痕迹了。”“那天下午我们将它竖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它没有当场飞走,而要等到夜深人静呢?难道自动仪器也会故作神秘吗?”老贾又问。“据火箭专家的意见,这么重一枚火箭的起飞,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仪器的调整,某些部件的预热、润滑,机件的测试,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真是不可思议!”老贾摇摇头。“这一点你是无法怀疑的,”我笑了,“4月5日凌晨2时,全世界的雷达站都观察到了一枚火箭在成都地区升空的情景。这两个月来,国外科学单位议论纷纷,一直在猜测我们为什么会在大城市里发射火箭,由于研究工作没有结束,我们的新闻报导一直保持沉默。此外,我们还化验了火箭发射地点的泥土,发现其中的放射性很强,证明了这种火箭,至少是在地球大气层这一段旅途中,启动的是原子发动机。还有那被火箭尾喷管喷出的高温烧化了的泥土,这不是可以说‘证据确凿’了吗?三天以后,科学院就将在成都举行一次盛大的科学报告会,正式向世界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了。”“我不是怀疑这个。我只是想,在这万点繁星之中,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在作这种观察?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思想又是怎样的?2000年的时间,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观察周期,那么他们的计算时间的单位又是怎样的?谜,这宇宙间充满了多少未知之谜啊!”老贾举目望着夜空,他的眼中有一种迷惘和惶惑的神色。多少个世纪以来,当人类想到宇宙,想到永恒,想到人生的有涯和时间的无涯等等难以解答的问题时,通常都是要露出这种神色来的。当我再开口说话时,这种情绪似乎也感染了我。我的声音变轻了。我似乎是在讲给旁人听,也像是讲给这幽静的夜空听:“迄今为止,我们都是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但是我们当前所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就足以概括宇宙的全部真实呢?是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或者用科学的名词来说,在‘超太空’里,存在着另外一种时空观念?譬如说地球上的2000年,可能只相当于他们的一个多月;若干光年的距离,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超越。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时空场共振理论’,至少已经证明这种现象是可能存在的。说不定正在观察地球的智慧生物,就是这样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宇宙间的奥秘太多了,有谁知道呢?”沉默。大家都怀着肃穆而又期待的心情,遥望太空。银河茫茫……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我们经常会在超市或者菜市场看到有卖竹笋,那么关于竹笋有哪些宣传广告词呢?下面是我带来关于竹笋的宣传广告词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竹笋的宣传广告词摘抄 1. 吃笋口福,美味富农。 2. 未出土时先入口,自然爽嫩真滋味。 3. 维护笋香正义。 4. 口味千变万化,绿笋一心一意。 5. 笋营养,齐分享。 6. “笋”间,发现美味在身边。 7. 开发竹美食圆食客口福,大兴竹食尚让特产富民。 8. 笋香食尚,正牌能量。 9. 领导竹笋加工,带动农民致富。 10. 竹笋天下鲜,健康在人间。 11. 健康有道,为笋智造。 12. 产业为王,竹笋富强。 13. 敢做竹笋大王,成就农民梦想。 14. 黑包子笋品,脆嫩美食佳。 15. 食尚新鲜,美味自然。 竹笋的宣传广告词欣赏 1. 天然竹笋王,美味包黑子。 2. 重庆包黑子,味美来品知。 3. 天然好笋包黑子,健康生活一辈子。 4. 笋香鲜爽包黑子,口味真有两下子。 5. 绿色新鲜,分享自然。 6. 笋招牌,赢未来。 7. 万平生态园,一品麻竹笋。 8. 笋脆爽口,嫩到尖叫。 9. 笋香天下,味美万家。 10. 自然鲜竹笋,首选黑包子。 11. 笋香有道,真材实料。 12. 品天然美食,享受自然的味道。 13. 竹笋大王,相伴健康。 14. 食代新形象,百变笋花样。 15. 青山绿笋,真芯食益。 竹笋的宣传广告词精选 1. 清白做人,真芯制笋。 2. 自然好竹笋,新鲜零距离。 3. 山水美如画,竹笋香天下。 4. 笋动万家,食安天下。 5. 好食材,好味道。 6. 民富产业强,竹笋远名扬。 7. 缔造竹笋天地,维护美食正义。 8. 好笋,就是好笋。 9. 笋香天下,脆嫩宜人。 10. 天然黑包子,美味代代传。 看了竹笋的宣传广告词的人还看: 1. 最新最全休闲食品广告语大全 2. 特产广告词大全 3. 经典怀旧食品广告词 4. 食品类优秀广告词 5. 食品广告语 6. 最新经典休闲食品广告词 7. 食品类广告文案
发抖音怎样写雷竹笋文字文案如下:雷竹,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竹子品种,其名前为雷,也许是因为春末夏初一场雷阵雨后,竹笋纷纷破土而出吧!多余的雷竹笋可以制成美食,其味鲜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
1、这天,爸爸掘来不少笋,我就争着去剥笋壳。这不光因为嫩笋鲜美可口的味道吸引了我,还因为我想研究研究它。
2、冬笋肉质更细密,有一点涩麻有一点鲜甜,口感很丰富;而春笋因为已经长出地面,就像树芽一样,所以更嫩滑爽口,但少了冬笋的丰富口感,但偏老的春笋容易纤维过多而吃着有点渣。
3、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和春笋、夏笋相比,冬笋品质最佳,营养最高。
4、寻笋如寻宝,并非竹林底下遍地皆有;寻宝还需有缘人,挖宝也得懂得。挖笋讲究轻探、轻挖、不碰伤它,最好的味道是冬笋的完整无缺。
5、立冬过后,宁化的菜市场已经开始有冬笋卖了。爱吃冬笋的朋友有福了。
6、刚剥开的冬笋就像豆腐一样白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鲜!嫩!剥开后的冬笋要尽快食用,在最鲜的时候食用,口感绝佳。
7、冬笋的食用方法颇多,烧、炒、煮、炖、煨等,皆可成佳肴。冬笋炖排骨清香爽滑;冬笋炒腊肉脆嫩酱香,略有回甜;冬笋红烧肉香味浓郁;用冬笋蒸鸡炖鸭,味道非常鲜美。
芦笋由来已久,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里就曾这么描写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可以说喜欢吃芦笋的人爱到骨子里,但也有人因为无法忍受吃了芦笋排出的那股很重的尿味儿而讨厌吃芦笋。 近年来,芦笋因为其功效独特广泛,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每年春天四五月份芦笋大量收获的季节,也为饭桌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芦笋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成份高于一般的水果和蔬菜,价格也相对高于其它的蔬菜。 1.绿芦笋 绿芦笋是目前市面上最普遍最常见的芦笋,直径大约30cm左右。 但是在日本,芦笋种植者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已经培育出一种直径大约60cm长、含水量高并且不会分枝的食用巨型芦笋。2.白芦笋 白芦笋在国内市场很少见到,以山东地区栽培的白芦笋居多。 但是白芦笋在欧洲较为常见,而且常常被做成罐头出售。每年4-6月,是德国本土白芦笋出产的时节。在德国,白芦笋有着和松露齐名的美誉,其价格远超于牛肉的价格。因为长期生长在黑暗且严格遮蔽的空间里面,杜绝接触阳光所以才形成白芦笋。在收获时,为了避免芦笋摄入太多光而变色,所以采摘者也只凭借头部配戴的小灯进行收割。 3.紫芦笋 国内市场上紫芦笋的身影极其罕见,紫芦笋也被称为水果型芦笋,是唯一一种既名贵又能生吃的芦笋。1.经医学研究证明,芦笋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丰富的硒元素,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作用。 2.芦笋具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对高血压、心脏病、膀胱炎等都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芦笋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1.相比其他蔬菜来说,芦笋生长慢收获期短,兜售量较低价格也更为昂贵。 2.上述三种芦笋中,以白芦笋的价值与功效最高,而且白芦笋只能凭借人工收割,所以价格相当不菲。 1.中国人吃法 中国人喜欢的烹饪方法是煎炸煮炒,对于芦笋的常见处理方法一般是清炒或者搭配虾仁等其他食物来炒,又或者是焯水凉拌。 2.德国人吃法 德国人通常用水煮的方法来烹饪白芦笋,先在锅里放入足够的水,然后加少量的盐或者黄油,待水开后加入削去皮的芦笋,一般煮十几分钟就可。也可以准备一口高的汤锅,将芦笋捆绑起来头朝上竖在锅里煮。 3.法国人吃法 法国人很擅长炖各类浓汤,通常会用牛奶、鲜奶油、白芦笋、蛋黄、土豆、鸡肉等食材一起熬成浓稠的汤。 4.日本人吃法 日本料理受法国料理影响很深,所以既保留日式传统做法,又很擅长法式炖芦笋汤的烹饪方法。
芦笋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非常的高,是每个家庭都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它的营养成分也非常的高。
它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但是许多人却因为不知道该怎样来做这道菜,所以购买的人却比较少,卖的人也少。
芦笋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而且芦笋当中富含非常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而且也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而且芦笋也可以刺激肠道的蠕动,所以能够预防便秘,促进消化,而且也有利于减肥,同时也能够起到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并且也能够降血脂。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IPTC是国际石油石化会议。可能会被EI SCI检索,但不是百分百检索。也可能会被EI会议检索。
一般是3篇,学校或有些地方要求核心,其他的在规定目录内就行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石油化工方向有哪些期刊审稿快发表容易怎么投稿 石油化工类的期刊杂志有: 2.《中国标准化》:《中国标准化》创刊于1958年,由国家质监局主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的标准行业权威学术期刊。宣传重点是政府的标准化方针和政策;标准化基础理论;标准化技术动向;介绍呼类标准制定、实施的情况和经验;报道国内外标准化动态和热点;企业在生产、经销、检验工作中的标准化情况;合格评定工作动态;质量检验和抽查;科技和标准化基础知识等。 3.《石化技术》:是由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主办的石油化工综合性技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1994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3477/TE,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6-0235,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发行,国外代号1352Q。 4.《石油和化工设备》:本刊是国家一级协会——中国化工机械动力技术协会会刊,是国家级科技信息型刊物,现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石油、化工设备及防腐技术的最新动态;交流设备管理经验;介绍石油、石化、化工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管理和防腐技术,石油、石化、化工设备和防腐蚀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是一本全面反映石油、石化、化工设备及防腐技术的综合性专业期刊。 …………评职称发表论文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发表论文前首先是要了解当地职称政策或者是学校的有关规定,比如对发表论文是否有特殊要求(字符数、文章类型、刊物要求等) 2、 注意时间,不要耽误递交材料的时间。 一般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出刊再到邮递杂志到手,之间需要1-2个月的时间。杂志一般为定期出刊,但不定期截稿,部分投稿较多的杂志截稿会比出刊时间提前2-4个月。 3、鉴别杂志,非法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无效。 正规期刊当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里可以查询到,凡查询不到的,均为非法期刊。作者选择杂志的时候,应当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询后再决定,以防发表论文到非法期刊上而使论文发表无效。 4、控制字符数,杂志都有版面字符要求。 普刊一般在2400-3000字符数1版,如果论文字符数太多,版面要增加,费用就要翻倍。字符数太少,内容不够,审稿通不过。投稿前了解杂志的字符数要求是必要的。 5、论文写作应规范。 论文要有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没有可无)等。论文内容要有论点,一些解题类,课堂备案类的文章是最不容易通过审核的。 6、注明联系方式,让编辑能随时与你沟通。 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需要说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这涉及到了杂志邮递,文章沟通等问题。这类联系方式内容是不会被刊登出来的,但必须要添加,一般都添加在文章的最后。
石油类比较好发的期刊有如下两种:
1、《石油化工》1970年创刊,由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报道石油化工领域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包括裂解分离、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石油化工新材料、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催化剂制备及表征、分析测试、化工数据测定、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化工设备、技术改造等。
2、《油气储运》1977年创刊,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主要刊载石油、天然气、成品油以及其他介质输送和储存工程等方面的科技文章。
本刊面向全国的石油、石化系统,国防、民航、铁路、交通的油气储运部门;市政供排水、煤气、热力管网等单位以及有关设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