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浙江农林王汉伟发表的论文

浙江农林王汉伟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浙江农林王汉伟发表的论文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作者:高亮之(作者)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平装: 344页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16ISBN: 9787308090582条形码: 9787308090582商品尺寸: 22.6 x 16.4 x 2.6 cm商品重量: 499 g 高亮之先生《爱的哲学》一书,其突出之处首先在于它敢于和极“左”思潮相抗衡,敢于挑战权威,理直气壮的从哲学高度为人类这一高尚的情感正名,论证爱的根据,宣扬爱的作用与爱的伟大。《爱的哲学》一书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开创性地对哲学史上的这些论述进行一次大梳理,将它们加以罗列、分类、分析、比较,其资料丰富翔实。除此之外,高先生还在大梳理的基础上,谈了自己对爱,对爱与本体、认识、伦理价值、美等关系的看法,大胆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不少有创意的真知灼见。 高亮之,1929年生,福建长乐人。1946年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投身于革命学生运动。194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1948年赴皖西解放区,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历任南京农业学校教导副主任,华东农林干部学校三部副主任,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院长、党委书记,中共江苏省七届省委委员,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第四届副主席,江苏省老科协副理事长,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理事,并任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高亮之先生的学术专著有:《江苏农业气候》、《水稻与气象》、《水稻气象生态》、《农业系统学基础》、《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农业模型学基础》、《高亮之文选》等;参与写作《中国水稻栽培学》。作为副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气候与农业》、《中国农业气象学》。先后共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14名。曾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和省科学大会奖一项。199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亮之先生在从事农业科学之外,又是哲学爱好者。他离休后,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哲学原著,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2005后,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哲学著作,得到各地读者好评。 前言第一篇 什么是爱?第二篇 爱有哪几种?要对自己好一点(自我之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情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夫妻之爱)世上只有妈妈好(对子女之爱)百善孝为先(对父母之爱)同胞手足一世情(手足之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爱)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众之爱)比尔·盖茨为什么退学?(事业之爱)我们万众一心!(祖国之爱)人人都想懂科学(科学之爱)大家都爱文艺腔(文艺之爱)若为自由死,一切皆可抛(自由之爱)山水情深(自然之爱)仁者爱人(人类之爱)第三篇 西方人谈爱柏拉图论爱亚里士多德论爱中世纪哲学家论爱斯宾诺莎与休谟论爱康德论爱叔本华与费尔巴哈论爱弗洛伊德学派论爱辛格论爱西方人关于爱的观点综述第四篇 中国人谈爱老子论爱孔子论爱墨子与庄子论爱曾子与孟子论爱汉代哲学家论爱魏晋唐代思想家论爱宋明思想家论爱中国近现代思想家论爱中国人关于爱的观点综述第五篇 爱,有科学依据吗?爱的科学探索爱与人脑的组成情感的意义亲密关系的生理基础人的记忆与爱第六篇 宗教与爱有什么关系?宗教的根基在于爱基督教中的爱伊斯兰教中的爱佛教中的爱道教中的爱第七篇 爱是一门哲学爱的基本特征爱的本体论爱的认识论爱的价值论爱与美学第八篇 爱与我们的生活爱与政治爱与经济爱与和谐参考文献

2021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Business Activity);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增值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业行为均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以下是我整理的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你参考借鉴。

[1]王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关税征收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徐莉.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刘茜.京郊农户电子商务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农学院,2019.

[4]李倩.C2B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5]刘万立.京津冀区域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6]李雪.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7]苏旭.美妆产品B2C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同质化竞争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8]孙艳秋.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补救悖论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9]王银萍.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0]高雨平.网络交易价格监管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9.

[11]牛明阳.网络交易平台消费者保护法律责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2]周璇.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2019.

[13]操相亮.国美零售盈利模式转型的财务绩效评价[D].湖北经济学院,2019.

[14]张文.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2019.

[15]隋亮.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16]宋祎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地方政府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9.

[17]王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18]项铭晓.C2C模式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海关学院,2019.

[19]朱辉辉.高并发电商评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9.

[20]傅哲宁.“淘宝村”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1]艾金金.电商平台客户流失预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2]臧新宇.技术发展与新型电商群体的社会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3]王晓琼.微商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4]朱菲.泰兴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本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5]乔艺波.多维邻近性视角下淘宝村创新知识的扩散与升级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6]许甜华.用户画像技术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7]许凤翔.用户行为分析技术对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8]许率(HEOSOL).O2O模式下中韩广告营销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9]曹常影.基于TAM模型的家用医疗器械O2O电商模式用户接受意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0]翟曼蔓.自营型跨境电商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1]薛航.跨境电子商务论坛马云演讲汉英模拟交传实践报告[D].吉林外国语大学,2019.

[32]陈文静.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税收管辖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安徽大学,2019.

[33]赵壮壮.刷单炒信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4]程璐.美国公众点评类网站名誉侵权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5]沈馨.电子商务C2C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36]牛姗姗.涡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7]任璐璐.我国跨境电商食品诉讼案件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9.

[38]徐诺.第三方支付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山东财经大学,2019.

[39]刘常兰.网约车行业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40]丁颢钰.睢县制鞋产业集聚区竞争力提升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1]许涛.社会资本对生鲜电商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42]于兆青.公平关切下电商供应链的决策与协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43]张春霞.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电子商务平台双边网络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4]郝涵星.基于系统动力学M生鲜电商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5]刘天雨.时间窗口约束下社区团购生鲜第三方平台仓配模式优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6]段永晓.跨境电商背景下粮油设备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7]黄鹭.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8]胡安琪.互联网服务格式条款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9.

[49]李东方.改进的聚类算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

[50]朱涛.先天禀赋、网络关系与农村电商产业集群[D].南京大学,2019.

[51]任晓晓.淘宝村时空演变特征、区域效应及不同发展路径对比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2]靳字含.石家庄信息辐射能力与网络交易距离的耦合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3]苗青.新零售供应链的数字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54]袁琳静.关联分析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5]冯萌.中日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56]郑灿灿.基于网络购物直播情境的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9.

[57]王福斌.百事食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沈阳大学,2019.

[58]周宗超.M电子商务公司自营物流优化研究[D].沈阳大学,2019.

[59]陈力.基于Java的会员制商品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0]俞春.基于Android的“掌上团购”App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1]徐天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服务站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2]王晓.“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浙江地区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3]倪红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探讨[J].文教资料,2006(01):45-46.

[64]张旭力.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5]朱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及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9.

[66]赵丹阳.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9.

[67]袁飞.淮安市众创空间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8]杨永佳.M电子商务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沈阳大学,2018.

[69]聂灵磊.大连市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0]方安诺.电商专业大学生农村电商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9.

[71]金水丰.临安区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实践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72]楼杰.安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73]杨锐.乡镇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4]徐楚翘.大连市甘井子区跨境电商营商环境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5]孙月玲.电子商务运营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8.

[76]汤成.J电商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7]吴融.Y公司电子产品B2C平台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8]郑大哲(JEONGDAECHEOL).中韩电子商务企业比较[D].浙江大学,2018.

[79]闫晗.具有推荐功能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0]余婷.电子商务合同的效力和证据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1]潘俊文.微商法律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2]胡邓飞.我国中小型进口跨境电商物流渠道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3]刘伯丹.海湾公司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管理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8.

[84]张小良.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保护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5]尹丽娟.京东商城物流策略优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86]宋雪丽.郓城县农村电子商务扶贫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7]张志红.深圳市锦隆城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8.

[88]王宇光.甘肃淘一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8.

[89]刘超.奢侈品频道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9.

[90]姚斯晨.海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1]邢磊.牡丹江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2]常雨昌.电子商务背景下J市邮政公司实物传递网络流程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3]金洋.绥芬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4]段紫兰.A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

[95]林元昱.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产品电商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

[96]王义峰.仪征市马集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8.

[97]邱钰博.泗洪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18.

[98]朱静荷.电子商务模式下苏宁易购主要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的`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9]程国凯.京东白条消费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0]徐慧.恒源祥集团电子商务业务发展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101]于忠齐.基于个性化推荐的电子商务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8.

[102]桑林.长治市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3]薛皓巍.吕梁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4]刘长兴.基于供需融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5]王书艺.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博弈分析及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9.

[106]温海林.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8.

[107]胡琪.C2M电子商务模式下基于学习效应的人因可靠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8.

[108]彭剑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9.

[109]王红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创业胜任力培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10]OlaMohamedElsayedIbrahimMadi.电子商务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8.

[111]郁云宝.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对顾客契合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8.

[112]王岩.内蒙古多伦县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113]杨彩霞.保山市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114]王筱.基于4C理论的浙江妮素公司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115]AnastasiiaKameneva.DevelopmentofE-commerceinChinaandinRussia[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16]朴美玲.传统诚信观在我国电子商务中的运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8.

[117]金石.基于运营商管道大数据的智能电商推荐系统[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18]王力.电子商务领域中大数据的质量及预测分析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19]葛飞.社会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微博用户购买意愿与信任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20]范习佳.电子商务企业盈利能力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21]裴一蕾,薛万欣,李丹丹.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3):256-258.

[122]柴兴文,廖薇.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模式存在问题的研究——以贵阳学院为例[J].经贸实践,2018(03):330.

[123]吴卫群.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4(12):95-96.

[124]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02):127-131.

[125]钟武俊,叶依如,叶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3(05):86.

浙江农林大学论文发表

浙江一高校鼓励创业:创业实践报告可替代毕业论文 新华社杭州6月17日专电(记者周竟)毕业论文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吗?浙江农林大学为减少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创业实践报告能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该毕业生就能免写专业论文。 应届毕业生王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刚刚得到消息,他的创业实践报告《杭州简玩——打造大学生最有格调的旅行社交活动平台》通过了答辩委员会认定,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王帅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121班的学生。从底开始,他与另外4名同学携手成立了临安梦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特惠旅游产品的微信平台“简玩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草莓采摘烧烤游、百元苏州一日游、厦门鼓浪屿半自助游等近10项旅游产品,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如今,王帅的公司入驻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孵化园,月销售额近10万元人民币,各高校代理近50人,合作景区商家超过30家,更有风投公司找上门来。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正当王帅准备暂停创业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得知学校今年出台了新政策,便进行了尝试。 根据该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本科生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修订)》,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其完成相关的实践报告,经创业学院——集贤学院答辩委员会答辩与审核,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可以申请以创业实践报告替代毕业论文。 “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感谢学校的支持。”王帅说。 该校教务处处长梅亚明表示,学校出台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据介绍,该校从2006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通过开设创业班、建立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经费、提供创业法律援助等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该校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近百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不少学生毕业前正式成立了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

1999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后,原园林系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开展学科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6月成立了设计艺术学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于2006年3月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7月成立了美术学学科。2006年2月成立了服装设计学科和摄影学科。学院现有设计学、美术学、摄影、服装设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文化(茶文化)等7个学科,涵盖艺术学、文学、法学三大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和生态文化(茶文化)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占11.64%,副高19人、占21.84%,中级53人、占60.92%;博士10人、占11.49%,硕士48人、占55.17%;50岁以上7人、占8.05%,35-50岁35人、占40.23%,35岁以下45人、占51.72%。1、设计学学科 设计学学科成立于2001年6月,是在1994年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创立而成,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获得副高职称评审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包装与企业形象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告及书籍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近三年来有关教师先后在《装饰》、《中国陶瓷》、《浙江林学院学报》、《陶瓷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学科带头人:何征教授2、美术学学科美术学学科成立于2002年7月,初创于1986年的美术教研室。美术学学科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摄影、园林、园林艺术、广告学等专业的基础支撑学科。目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学基础理论、美术创作、绘画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等。近五年来,该学科教师在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发表艺术作品130多幅。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大展并获奖。有5位教师分别在“活力钱塘-2005杭州油画大展”和“月映浙潮-2005浙江油画大展”中获奖。每年有教师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了《华海镜书画集》、《黄小金油画集》、《何启陶专集》、《中国历代线描》、《画像砖艺术鉴赏》和《画像石艺术鉴赏》等专著2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2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2人。学科负责人:吴学峰教授3、服装学科服装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 2001年艺术设计专业增设服装设计方向招收本科生,2002年筹建服装设计实验分室,2003年增设服装设计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2005届和2006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在浙江世贸中心举行,2007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于2007年5月在校活动中心剧院举行。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学科负责人:彭景荣教授4、摄影学科摄影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2001年面向园林专业开设《风景摄影》课程,2002年增设摄影专业招收本科生, 2003年增设摄影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摄影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摄影史、摄影批评史、摄影造型艺术论等摄影创作研究:主要包括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等数字影像艺术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传播等影视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影视摄影、影视编辑、影视理论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共计11项,科研经费达10多万元。学科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达20多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共8部。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学科负责人:曾立新教授5、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科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0%。教师中有2名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名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得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担任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浙江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广告教育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近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获各类科研奖励22项。学科负责人:孙文清教授6、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于2005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生态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教师划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二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研究,三是外国生态文学研究。近年来,学科教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学科负责人:高旭国教授。7、生态文化(茶文化)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2人。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嗯,咋的了?你要问什么?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 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1999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后,原园林系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开展学科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6月成立了设计艺术学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于2006年3月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7月成立了美术学学科。2006年2月成立了服装设计学科和摄影学科。学院现有设计学、美术学、摄影、服装设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文化(茶文化)等7个学科,涵盖艺术学、文学、法学三大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和生态文化(茶文化)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占11.64%,副高19人、占21.84%,中级53人、占60.92%;博士10人、占11.49%,硕士48人、占55.17%;50岁以上7人、占8.05%,35-50岁35人、占40.23%,35岁以下45人、占51.72%。1、设计学学科 设计学学科成立于2001年6月,是在1994年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创立而成,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获得副高职称评审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包装与企业形象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告及书籍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近三年来有关教师先后在《装饰》、《中国陶瓷》、《浙江林学院学报》、《陶瓷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学科带头人:何征教授2、美术学学科美术学学科成立于2002年7月,初创于1986年的美术教研室。美术学学科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摄影、园林、园林艺术、广告学等专业的基础支撑学科。目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学基础理论、美术创作、绘画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等。近五年来,该学科教师在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发表艺术作品130多幅。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大展并获奖。有5位教师分别在“活力钱塘-2005杭州油画大展”和“月映浙潮-2005浙江油画大展”中获奖。每年有教师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了《华海镜书画集》、《黄小金油画集》、《何启陶专集》、《中国历代线描》、《画像砖艺术鉴赏》和《画像石艺术鉴赏》等专著2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2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2人。学科负责人:吴学峰教授3、服装学科服装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 2001年艺术设计专业增设服装设计方向招收本科生,2002年筹建服装设计实验分室,2003年增设服装设计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2005届和2006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在浙江世贸中心举行,2007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于2007年5月在校活动中心剧院举行。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学科负责人:彭景荣教授4、摄影学科摄影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2001年面向园林专业开设《风景摄影》课程,2002年增设摄影专业招收本科生, 2003年增设摄影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摄影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摄影史、摄影批评史、摄影造型艺术论等摄影创作研究:主要包括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等数字影像艺术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传播等影视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影视摄影、影视编辑、影视理论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共计11项,科研经费达10多万元。学科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达20多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共8部。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学科负责人:曾立新教授5、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科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0%。教师中有2名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名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得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担任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浙江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广告教育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近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获各类科研奖励22项。学科负责人:孙文清教授6、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于2005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生态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教师划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二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研究,三是外国生态文学研究。近年来,学科教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学科负责人:高旭国教授。7、生态文化(茶文化)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2人。

曾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8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周国模同志不再担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职务,保留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教育部高等学校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部共建),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林业碳汇与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森林经理学》负责人。

2020年4月,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1年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8年入选浙江省 "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9年获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2011年入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作为森林碳汇方面的专家,自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以来,连续九年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多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1位、第2位、第4位),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1位),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位),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1位)。近十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项。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IEEE TGRS》、《Energ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自2002开始,开展了竹林与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在竹林固持CO2的特征、动态与功能,碳储量遥感估算技术,竹林生态系统经营增汇技术,竹林全生命周期的碳汇功能评价,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8组织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毛竹碳汇林的建设,2010年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单位。2012年起,其团队开始在南美、非洲等地区进行竹林碳汇研究成果的推广,并在肯亚、衣索比亚等国家开展竹子碳汇造林试点,为非洲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中国智慧。2014年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随后开发的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2017年项目"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套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些工作为推动国际社会深化对竹林碳汇功能的认识,开辟并推动我国竹林碳汇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8000字以上,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30000到50000字。本人就是浙农林的。

嗯,咋的了?你要问什么?

2009年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0篇,授权专利368件,出版专(编)著229部。学校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等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完成开发项目1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800多种,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中国基本古籍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资讯行(ChinaInfoBank)、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告厅、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成果库、万方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 。 学术刊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原《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园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简报。学报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Biosis),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是全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此前曾获首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1年本科历史。经过51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 经济学、法学、医学等 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院坐落于杭州西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学院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包括浙江林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浙江林学院理学院、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林学院体育军训部等。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院工会、学院团委等。行政系统:包括院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 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 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计,总规划用地124.4万平方米(1866亩),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 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2009年,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 学校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授予点2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8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94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42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70篇。《浙江林学院学报》影响因子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5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人;硕士生导师19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院任教。浙江农林大学风景

浙大王伟教授发表论文

鸟鸣涧,山居秋暝、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

一、代表性论文1、王伟,马友华,石润圭,黄文星,王桂苓 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价值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安徽为例 生态经济2010.10 (学术版) ,ISSN 1671-4407,CN53-1193/F;3、王伟, 吴仝美子,姚莉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问题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4、刘新跃,王伟 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高校理论战线》2010.3 ISSN 1002-4409)5、冯庆水,王伟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术界2010. 2 ISSN 1002-1698)6、王伟,王先林反垄断法视野中的反倾销问题 法学家 2007.2,ISSN 1005-0221)7、王伟 科学创新与科学创新管理——卡文迪什实验室对我国科学创新的启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 ISSN 1001-50198、王伟 科学信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2005年6月30日,CN 11-0026) 注:此文入选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

男,1958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8月至1998年3月,在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8年3月至目前,调入内蒙古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主任药师,职务:所长。学术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和协作完成省部级、企业重大科研项目7项,200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优秀党务工作者。 现担任 《药物分析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目前在研的项目:“蒙药材草乌、水银和瑞香狼毒的特殊炮制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课题主持人),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2007-2010年)。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四物汤及其有效部位对血流变学影响的研究”、“HPLC法测定蒙成药苦参七味胶囊中栀子苷的含量”、“中药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理论识别”、“四物汤中多糖部位的分离和分子质量分布测定”。研究方向是:天然药物及药物分析。

  • 索引序列
  • 浙江农林王汉伟发表的论文
  • 浙江农林大学论文发表
  •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 浙大王伟教授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