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设计基础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根据当下我国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实际举例这些方案该如何运用与机械设计,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个人技术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能给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在工科类大学中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该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个人操作能力,并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作用极大。因此机械设计课是工科学生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均可以在该课程中得以提高。但是,在当今我国的机械课程教学当中,仍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让机械设计课程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1实验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中暴露的问题

1.1实验过于偏重验证性

我国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中虽设计有多项实验,例如带传送实验、机械运动的图像绘画、机械的参数测量等。但是这些实验绝大部分都是作为验证性试验出现在课本之上,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认为课本上的这些设计实验往往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因此,当前高校的机械设计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自己今后的工作相结合。

1.2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

高校中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往往在单个的实验中缺乏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实验设计均是围绕了单一的理论知识点,没有进行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运用。单纯注重实验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会让学生在实验当中枯燥地证实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1.3实验类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评定之中分数比例较低

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能力的综合评定时,各大高校往往都较为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之中,往往得分只占其中的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得分均在于理论知识的书面表达。这样偏重记忆的教学方式,背离了机械实验课程重视实验的初衷,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也不能起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并且受到这种“重视理论,轻视操作”的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往往不愿意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无法增强机械设计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技能的使用能力。

2机械设计课程中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

2.1实验课程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变现有的以老师作为机械设计实验中核心的教学方法,使用开放式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实验设计要求,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档案,并独立设计实验模型。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进度,进行发问,并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杜绝学生之间验证性机械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实验课上,老师公布实验课题为“水平结构的运动数据的综合测试试验”,要求学生利用当前所学的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一套传动系统,如曲柄的滑块结构。在设计好这个结构之后,故意改变该结构中的一个参数,查看该参数的变化对整个实验数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改变曲柄的长短的影响,连杆长短的影响。并让学生记录于自己的实验报告之中,并浅谈在该实验中如何选择最佳的参数,并通过相关的理论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实验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所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

2.2考核办法的改革

当下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依旧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造成了机械设计课程就好像高中的物理一样。只要学生会相应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往往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需要改进当下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让机械课程的教学目的回归正轨。例如,在考核标准中,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老师提供的要求,独立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如连杆机构等。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要求作出相应的实验实物和实验报告,并根据该实验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有关的阐述,这个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60%。另外,平时的课堂表现占学生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20%。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动手操作,让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真正让学生做到重视实验的目的,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补充

机械实验课程在进行相关的改革之后,伴随着而来的是对教学工作者的要求提高。相关教师要对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有更高的重视,领会新教材的创新内涵,将自己的教学重心从理论教学逐步偏向实验指导。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旧过于保守,并且不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的发展。学生无法在该课程之中培养自己的个人技能素养,针对这一些问题,有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严肃重视起来。实验的课程改革,相关的考核办法,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打磨。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到最好,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元林.大工程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1:14-16.

[2]陆凤仪,徐格宁,孔祥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2:81-83+89.

[3]高世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77+279.

一、改革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它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械行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于机械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度自动化、高标准质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方向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素质高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不完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没有形成系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同时对学生缺乏创兴能力的培养,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都阻碍了对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对专业教学改革背景的分析,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1)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同时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微电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训练并具备各种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专业技术人才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规格有明确的指导,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以达到整体教学计划的最优化。建立科学的现代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的选修课和学校的公共课,这些课程从横向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2)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的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学校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与科研平台的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多组织一些科技设计大赛和科技宣传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文化的氛围,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又锻炼和展示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采取多样化方式,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把理论进行应用的关键环节,在加深理论感性认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的建设,不仅仅要在实验室进行学习,还要把课堂搬到工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的水平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研发时间和经济效益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械设计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新思路

摘 要: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们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有很多局限性,因此笔者提出了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设计;新思路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传统模式是采用手工计算及绘图,虽然现在已有不少设计人员使用了计算机绘图但基本上还停留在计算机绘图的初级阶段段有将计算机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优化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使设计的准确性较差池因为设计思路的老套化,使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出现问题设计不断地修改、修正就使其效率更低。

1、设计核心思想――创新思维

1.1运用创造思维

设计者的创造力是多种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自控力、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它是社会前进、科技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其中想象力和思维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将观察、记忆所得信息有控制地进行加工变换,创造表达出新成果的整个创造活动的中心。设计者不是把设计工作当成例行公事,而是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掌握必要创新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启觉开发创造力,成为一个符合现代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创造力的开发可从培养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士曾加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

1.2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以欲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思维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通过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求出多种不同的答案,才从中选出最优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例如若提出“将两个零部件联结在一起”的问题,常规的办法有焊接、胶接、铆接、捆绑、螺栓连接等各种各样的常规方式。但运用发散思维思考以后,就可得到利用电磁力、摩擦力、压合力、抽真空、冷冻等等方法。利用发散思维可能会找到更好的更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3运用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各类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在外界信息激励下,将各种信息重新综合集成产生新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2、科学地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2.1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设备中的各种机构和构件及它的各种运动功能,都是通过机械零部件的精心设计、绘制出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图和各部件的装配图再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精细加工及各合格零部件的组合装配得以实现了机械设备的设计功能。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机械设备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阴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的综合质量对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精度、加工及装配工艺性、维修、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

2.2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故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及计算准则。

常用的计算准则如下: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速运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四是耐热性准则。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有效的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会导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零部件的失效。

2.3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其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应用最广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故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

2.4全面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

要充分运用机械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机械结构强度学、传动机械学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不断发展,对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能作出很好的处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准则和方法正在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设计过程环节,用计算机完成选型、计算、绘图及其他作业的现代设计方法。

CAD技术促成机械零部件设计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CAD技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CAD;CAD系统集成化,CAD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集成系统(CAD/CAM);动态三维造型技术;基于并行工程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DFM);分布式网络CAD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月强:《现代机械产品的零部件设计创新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06)

[2]谢志坤/路平/史科科/刘伯聪:《轻量化技术在机床设计中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2(12)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探讨

摘要:本文对机械自动化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智能化的机械设计制造成为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上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多功能的有点,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多元化需求。本文中论述了机械自动化的设计的原理、优点与效益以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原则发展方向

1 机械制造自动化符合设计的原则

1.1 满足对机器的功能要求。

任何一种产品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求为目的的,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能。任何机械设计都要能够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处理,输出需要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机械自动化系统也应该具有这种功能,能够对物质、信息和能量进行处理。机械自动化系统包括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作为产品, 又包含着设计、 制造和特定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要求,而功能是由其内部有机联系的结构所决定的。

1.2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

根据产品或系统的功能不同,可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分类。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系统称为加工机。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的系统,称为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

机械自动化系统除了具备上述必须的主功能外,还应具备其它内部功能,即 控制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构造功能。基于上述的功能构成原理,既有利于设计或分析各种机械自动化的产品,又有利于开拓思路,便于创造发明和创新。

2 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2.1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信息自动控制和自动处理的功能,其检测的精度和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保证机械的能按照计划完成动作,使制造过程不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实现了工作自动化,所以生产力大大提高。

2.2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械自动化系统都有报警、监视、诊断和保护等功能。如果在工作中遇到过流、过压、过载、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够自动停止工作,保护机械设备的完好,避免或减少人身事故,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机械自动化产品由于采用电子元器件,减少了机械产品中的可动构件和磨损部件,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故障率降低,寿命得到了延长。

2.3调整和维修方便,使用性能改善。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械自动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和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4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机械自动化产品自动化程度高,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可以加速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交通自动化甚至是家庭自动化,从而可促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3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 世纪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减速、 电动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 图像处理、 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 这样, 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也可扩大生产规模。

3.3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体,企业间的竞争也趋于全球化。机械自动化的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测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

3.4微型化。

微型化指的是机械自动化向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或微机械自动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cm3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械自动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 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4结论

现代机械自动化在设计和制造上具有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所以机械的设计、制造都是围绕着机械自动化来进行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设计人员不能只热衷于技术引进,不能仅仅安心于作为新技术的传播者, 而应该作为新技术产业化的创造者,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吴俊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45-46.

[2]罗碧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8):105-106.

[3]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6):66-67.

《机械设计》投稿须知 一、本刊主要栏目 1.设计领域综述(含动态、方针政策、随笔等);2.专题论文(含设计方法、CAD、模块化设计、有限元、可靠性、失效分析、优化设计、并行设计、疲劳设计、反求工程、价值工程、人机工程、智能工程、专家系统、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结构、传动、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等);3.应用技术与实例分析(含专题论文中各种设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分析与经验);4.新产品介绍(为单位及个人介绍新产品);5.小改小革(小创造、小改革、小发明);6.学习园地(讲座、标准、书评、名词解释等)。 二、来稿须知 来稿一式二份为打字稿或用方格稿纸誊写(最好是激光打印稿);稿件用第三人称书写;字迹清楚,标点符号正确,文字符合“简化字总表”;外文字母要写清楚,易混字母请用铅笔加注;上、下角标位置标注要清晰;插图按工程图标准绘制,插图要简明、清晰、说明问题,去除不必要的多余部分。其大小一般比出版图大一倍,在正文中的位置用三行空格画一框线留空,图框下标注图号(用阿拉伯数字)、图题;图注放在图题上方。文中所用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GB3100-93),物理量符号应符合GB3101-93,数字用法符合GB/T15835-1995。来稿一般请控制在5 000字以内。各种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请标明项目名称与编号。稿酬35元/版(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来稿收到后,我刊立即通知作者稿件编号,半年内通知作者审查结果。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如不录用,本刊恕不退稿。稿件如被录用,必须提供与稿件内容完全相同的3″磁盘。 文章按以下顺序抄写:1 题名2 作者姓名3 作者工作单位、邮编、Email地址4 中、英文摘要(内容包含a.与文章同等量之主要信息,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200字右左为宜;b.题名、全拼音作者姓名、单位名称和关键词等)5 正文6 参考文献7 基金项目要写明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8 第一作者简介9 标明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导[R];标准[S];专利[P]10 中图分类号 文章正文层次书写格式:1 ×××××(编号从1开始,一律用阿拉伯数字)1.1 ×××××1.1.1 ×××××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GB7714-87):1.专著:[顺序号]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书名[参考文献类型].其他作者(如译者).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2.连续出版物:[顺序号]作者.题名 [参考文献类型].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3.论文集: [顺序号]作者.题名[参考文献类型].见(英文用In):主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顺序号]作者.题名:[××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类型].地点:学位授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5.专利:[顺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参考文献类型].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顺序号]起草责任者(可略).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参考文献类型].出版地(可略):出版者(可略),出版年(可略).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网站

给您一建议:出版周期短的刊物一般录用率比较高。至于这些刊物名称与投稿邮箱,您可以去万维书刊自助投稿网上看看,上面都是真实的杂志社投稿信息,尤其是基本都有编辑部的投稿邮箱。2011版中文核心刊物,在这个网站上有标注。您去看看吧,自己选要比问别人靠谱的多!

机械毕业设计可以去优秀毕业设计网的机械栏目看看,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机械毕业论文,内容很详细也很专业,包含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论文说明书、cad图纸,应该可以帮到你的。

一、 设计课题分析 1. 产品功能分析 织机导板是横机中重要的零部件,在横机中起到走针线路的作用。 2.零件的加工面 零件的加工面有:外圆、2*¢8孔、内外轮廓、键槽 3.零件分析 确定加工表面的可加工方案:该零件下方属于回转类零件,其外圆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适合以车削加工来完成,其他的方法有精车、磨削、或以车代磨等等,这主要以零件外形及加工要求来决定以何种方法来完成加工,前提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以最快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工件的加工。对于一些孔的加工无法以车磨加工,可以以另外的加工方法来完成,例如,钻削,铣削,铰削等等。一般以孔轴线的位置来确定,与外圆轴线重合的,可在铣床上加工。加工特殊表面,主要是零件的内外轮廓加工,主要以铣削完成,也可以用加工中心完成,其余适情况所定采用车、铣、磨等加工。 零件结构工艺性:零件形状小,加工困难,其加工工艺不能一味的以普通的加工来确定工艺。由于该零件的轮廓下表面存在带槽的台阶圆柱,不易进行一次性加工,所以先加工轮廓下表面(两个圆柱)再对上表面轮廓进行铣削。(零件技术要求分析:1.零件精度要求:从零件图纸上看,工件的尺寸要求并不大,表面粗糙度也不高,但工件使用有一定的要求,故在加工时应相应提高一点。φ15.9的圆与走针表面有垂直度要求,而且在该表面上钻两个φ8的通孔,在加工时有一点困难。2.零件的热处理要求:加工完毕后进行真空淬火处理其硬度为HRC62-64,还需要振动研磨,可以看出对零件的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工件要求强度好)。 4.从生产条件分析看,生产设备、生产批量等。该零件加工工艺采用普通车床和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及工序分散形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在本次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以我院现有的数控机床为可选择的加工设备,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生产纲领为:400个/批,生产周期为两周(包括热处理)。数控加工与普通加工相比具有的优点是:工序高度集中,可减少很多复杂的工装夹具,可减少工件的装夹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件在装夹中的累积误差。 5.设计任务分析 第一周:针对课题,收集资料,了解织机导板零件功能及工作场合,熟悉产品图纸及相关技术要求并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周:进行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并填写数控工艺卡片; 第三周:编制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程序; 第四周:用仿真软件调试数控加工程序,并学习CAPP相关知识; 第五周:编制导板类零件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构架; 第六周:设计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夹具,绘制并完成夹具装配图; 第七周:绘制夹具零件图,整理设计说明书; 第八周:毕业设计答辩。 二.工艺规程设计说明 1.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1)熟悉和分析制订工艺规程的主要依据,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确定零件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 (2)确定毛坯,包括选择毛坯类型及其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计算总余量、毛坯尺寸和材料利用率等。 (3)拟订工艺路线。 (4)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绘制工序图。 (5)选择切削用量和计算时间的定额。 (6)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7)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8)编制工艺文件 1.毛坯的确定和材料分析 由图纸尺寸可定为毛坯尺寸为外圆直径为110mm,长度为65mm。材料主要为Cr12MOV,由于该零件用于切削加工,故应选用结构钢来用作该零件材料的选择范围。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硬度HRC38;零件属于机加工。 (1)硬度HRC38:硬度要求靠热处理来保证,具体安排在工艺的哪个位置,应该在工艺加以说明,原则是既要切削性能好,又要工艺合理,且要工艺成本降倒最低。 (2)硬度要求主要根据热处理来保证。 (3)该零件材料:属于难加工材料。 (4)切削能力要好:切削性能的好坏是零件加工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切削用量的选择,热处理的选择。对零件最后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说法,零件的材料,直接决定工件的热处理成本,而且工件的机械性能也跟热处理用直接的关系, 硬度,强度塑性,韧性,都是决定工件获得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因素,最好选择易加工材料如45钢等。但由于该零件的特殊原因,可能导致其热处理后性能会有弹性变形的存在。因此在切削加工之前就有良好切削能力,而不是在预先热处理之后切削性能,可以减少零件加工完毕后产生较大的变形。 本文来自: 免费毕业设计资料网( ) 详细出处参考: 希望采纳

建议找杂志社问问,现在网上发表论文特别乱,我是投稿到这个邮箱的,已经收到杂志了,并且在知网也可以查到,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时间

大概2~3个月左右的时间。 本科的论文相对来说难度是比较低的,在字数方面只要求5000~8000字左右,在时间方面的话,基本上本科生用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设计基础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根据当下我国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实际举例这些方案该如何运用与机械设计,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个人技术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能给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在工科类大学中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该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个人操作能力,并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作用极大。因此机械设计课是工科学生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均可以在该课程中得以提高。但是,在当今我国的机械课程教学当中,仍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让机械设计课程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1实验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中暴露的问题

1.1实验过于偏重验证性

我国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中虽设计有多项实验,例如带传送实验、机械运动的图像绘画、机械的参数测量等。但是这些实验绝大部分都是作为验证性试验出现在课本之上,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认为课本上的这些设计实验往往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因此,当前高校的机械设计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自己今后的工作相结合。

1.2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

高校中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往往在单个的实验中缺乏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实验设计均是围绕了单一的理论知识点,没有进行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运用。单纯注重实验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会让学生在实验当中枯燥地证实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1.3实验类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评定之中分数比例较低

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能力的综合评定时,各大高校往往都较为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之中,往往得分只占其中的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得分均在于理论知识的书面表达。这样偏重记忆的教学方式,背离了机械实验课程重视实验的初衷,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也不能起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并且受到这种“重视理论,轻视操作”的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往往不愿意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无法增强机械设计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技能的使用能力。

2机械设计课程中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

2.1实验课程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变现有的以老师作为机械设计实验中核心的教学方法,使用开放式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实验设计要求,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档案,并独立设计实验模型。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进度,进行发问,并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杜绝学生之间验证性机械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实验课上,老师公布实验课题为“水平结构的运动数据的综合测试试验”,要求学生利用当前所学的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一套传动系统,如曲柄的滑块结构。在设计好这个结构之后,故意改变该结构中的一个参数,查看该参数的变化对整个实验数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改变曲柄的长短的影响,连杆长短的影响。并让学生记录于自己的实验报告之中,并浅谈在该实验中如何选择最佳的参数,并通过相关的理论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实验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所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

2.2考核办法的改革

当下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依旧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造成了机械设计课程就好像高中的物理一样。只要学生会相应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往往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需要改进当下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让机械课程的教学目的回归正轨。例如,在考核标准中,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老师提供的要求,独立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如连杆机构等。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要求作出相应的实验实物和实验报告,并根据该实验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有关的阐述,这个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60%。另外,平时的课堂表现占学生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20%。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动手操作,让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真正让学生做到重视实验的目的,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补充

机械实验课程在进行相关的改革之后,伴随着而来的是对教学工作者的要求提高。相关教师要对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有更高的重视,领会新教材的创新内涵,将自己的教学重心从理论教学逐步偏向实验指导。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旧过于保守,并且不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的发展。学生无法在该课程之中培养自己的个人技能素养,针对这一些问题,有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严肃重视起来。实验的课程改革,相关的考核办法,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打磨。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到最好,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元林.大工程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1:14-16.

[2]陆凤仪,徐格宁,孔祥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2:81-83+89.

[3]高世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77+279.

一、改革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它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械行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于机械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度自动化、高标准质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方向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素质高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不完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没有形成系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同时对学生缺乏创兴能力的培养,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都阻碍了对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对专业教学改革背景的分析,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1)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同时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微电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训练并具备各种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专业技术人才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规格有明确的指导,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以达到整体教学计划的最优化。建立科学的现代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的选修课和学校的公共课,这些课程从横向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2)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的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学校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与科研平台的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多组织一些科技设计大赛和科技宣传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文化的氛围,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又锻炼和展示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采取多样化方式,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把理论进行应用的关键环节,在加深理论感性认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的建设,不仅仅要在实验室进行学习,还要把课堂搬到工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一般要三个月时间。

1,从投稿到审稿,再到你拿到录稿通知,大概能控制在4个月左右吧。到发表就不知道要多久了,不过很多时候,加钱都能提前发表。话说这杂志要是再努几把力,效率都快能赶上机械工程学报了...

2,对于一个没进EI的核心期刊来讲,这个时间也不算短了。而且现在收稿得1000起(以后说不定还得水涨船高),推荐论文有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持。

3,以前我投稿的时候,就最后就选了3个期刊来投:这个杂志,机床与液压,还有自己学校的学报。结果这个要3个月,1200-1300左右;

机床与液压得2个月,1100左右;

学报差不多1个来月,也没问什么价钱,稿子交上去,直接记导师账上了(不过学报类的,大部分必须有项目支持)。

机械设计期刊

好的有啊,;

机械工程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自动化仪表

制造技术与机床

都是顶好的。

一般要三个月时间。1,从投稿到审稿,再到你拿到录稿通知,大概能控制在4个月左右吧。到发表就不知道要多久了,不过很多时候,加钱都能提前发表。话说这杂志要是再努几把力,效率都快能赶上机械工程学报了...2,对于一个没进EI的核心期刊来讲,这个时间也不算短了。而且现在收稿得1000起(以后说不定还得水涨船高),推荐论文有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持。3,以前我投稿的时候,就最后就选了3个期刊来投:这个杂志,机床与液压,还有自己学校的学报。结果这个要3个月,1200-1300左右;机床与液压得2个月,1100左右;学报差不多1个来月,也没问什么价钱,稿子交上去,直接记导师账上了(不过学报类的,大部分必须有项目支持)。

那要看是哪个方面的期刊了 有液压的 机械的 材料的等等

机械类核心期刊有:《木工机床》、《轻工机械》、《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工程师》。

一、《木工机床》

(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州木工机床研究所;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木工机床分会主办。《木工机床》本刊报道制材机械、木工刀具、家具和木制品设备的设计计算、工艺装备、改装维修、行业信息、技术讲座以及国内外新产品介绍和技术发展趋势等。

二、《轻工机械》

《轻工机械》(双月刊)曾用刊名:轻机通讯,1983年创刊,是全面介绍轻工机械(主要包括:设计、制造、维修、检测、控制、使用等方面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有关行业与企业信息、广告,为轻工业各行业、轻工机械制造行业及相关协作、配套、供应行业、企业和广大读者服务。

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本刊为山西省唯一的机械类技术刊物,面向全国发行,以促进技术交流、繁荣科技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振兴机械工业为宗旨。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专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四、《机械设计与研究》

(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主办。1984-1987年4年内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6期,主编为黄步玉教授、编委会主任为沈珑教授。

五、《机械工程师》

(月刊)创刊于1969年,由黑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历史悠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科技期刊,近年来整合了工业媒体与科技期刊的双重功能,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机械制造领域一等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

以实用技术为主,关注行业发展、捕捉市场需求,为制造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为工程师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坐标。

机械设计杂志

在现代社会中,纯机械设计已经不够用了,必须扩大专业方面的渗透,据个人的爱好推荐:《机械工程学报》;《系统仿真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机床与液压》。

机械设计与制造杂志一校很慢。投稿机械设计与制造刊物,每期刊审稿周期在2-3个月。机械设计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看你问的该是要自己看得,

推荐你看;振动、测试与诊断

还带有一点娱乐性。

好中。机械设计学报发表时,可以跟编辑打电话,详细说明自己的学报好在哪里,这样机械设计学报就非常好中了。《机械设计杂志》创刊于1983年,天津地区出版,国内刊号12-1120/TH。

  • 索引序列
  •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
  •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网站
  • 机械设计小论文发表时间
  • 机械设计期刊
  • 机械设计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