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氮肥化学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氮肥化学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发布时间:

氮肥化学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 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 2.1内部因素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 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 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 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 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 2.2外部因素 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 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 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 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 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 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 3.1 施肥措施 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 3.1.1 合理施用氮肥 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 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 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 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 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 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21.9% ~34.7%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 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 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 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0.2:0.5,长季节蔬菜为l:O.5:0.6。[14] 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0.1% ,NO3-量下降33.O%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 3.1.4 叶面喷施微肥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 3.2 改善生态条件 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 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 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 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109.9%~174.8%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19.4%~ 25.0%,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 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 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 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 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 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 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氮肥一般常见的有尿素、碳酸氢铵、硝铵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能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使叶片生长,提高植物对营养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

扩展资料

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氮肥

这个视频介绍了氮肥的作用,以及怎样施好氮肥。

摘要:本文综述了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措施及其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蔬菜;硝酸盐;影响因素;栽培措施1前言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2.1内部因素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2.2外部因素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3.1 施肥措施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3.1.1 合理施用氮肥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21.9% ~34.7%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0.2:0.5,长季节蔬菜为l:O.5:0.6。[14]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0.1% ,NO3-量下降33.O%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3.1.4 叶面喷施微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3.2 改善生态条件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109.9%~174.8%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19.4%~ 25.0%,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5 小结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中氮肥发表论文

通信电源技术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我整理了通信电源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通信电源技术探讨

摘 要 通信电源由直流供电系统,交流供电系统,接地系统,监控系统,防雷系统组成。电源的安全、可靠、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蓄电池组,高频开关电源,UPS是通信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蓄电池组;高频开关电源;UPS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035-02

1 蓄电池组

1.1 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蓄电池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存储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

1.1.1 蓄电池的充电

蓄电池充电时,负极会析出氢气,正极会析出氧气。析出的氧气到达负极,与负极起下述反应。正极析氧,在正极充电量达到70%时就开始了。

充电过程2PbSO4+2H2O=Pb+PbO2+2H2SO4

1.1.2 蓄电池的放电

蓄电池作为应急备用能源,其价值和性能是通过放电来实现的,蓄电池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放电过程Pb+PbO2+2H2SO4=2PbSO4+2H2O

1.2 蓄电池的维护

在维修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蓄电池的外观,极柱。若发现电池槽,盖发生破裂,以及结合部渗漏电解液,极柱周围出现爬酸现象要及时更换电池。2 V蓄电池在投入运行后的前五年,12 V蓄电池在投入运行后的前两年,每年应以实际负载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放出标称容量的30%-40%。2 V蓄电池在投入运行后的第六年起,12 V蓄电池在投入运行后的第三年起,每年应进行一次容量试验。

2 高频开关电源

2.1 开关整流器监控单元的原理

开关整流器监控单元的单片机电路对电源参数进行实时采集。缺相检测和网压检测电路对三相交流输入进行缺相检测和电网电压检测,检测到的缺相信号和电网电压信号送给单片机电路进行处理。单片机接受键盘指令,采用LCD显示电源实时数据和控制菜单。辅助电源提供开关整流器内部控制电路所需要的各种电源。温度检测电路检测主散热器温度,送给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根据主散热器温度,通过风扇控制电路控制风扇的工作状态。

2.2 负荷均分的概念

一套高频开关电源系统至少需要两个高频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工作,大的系统甚至需要多达数十个电源模块并联工作,这就要求并联工作的电源模块能够共同平均分担负载电流,即均分负载电流。目前高频开关电源均采用PWM型均流方式,是一种数字式调整均流方式,具有均流精度高,动态响应特性好,抗干扰性较好,模块控制数多的优点。

2.3 负荷均分的原理

US为系统取样电压,Ur为系统基准电压,两者比较后产生误差电压UD,UD与三角波比较产生一个脉宽调制方波信号,其波宽受UD大小控制。这个方波信号送至每个整流模块,通过模块内光耦,隔离,整形,放大后与模块电流比较。这个比较信号再与模块内的预先设定参考电压值相叠加,调整模块的输出电流,改变模块的输出电压,使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相等。

3 UPS电源

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UPS)是能够持续稳定不间断向负载供电的一类重要电源设备。从广义上说UPS包括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和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长期以来,已习惯于把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称为UPS。

3.1 UPS原理

交流市电电源输入由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源。逆变器将此直流电源或来自电池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提供给负载。市电中断时,由电池通过逆变器给负载提供后备电源。市电电源还可通过静态旁路向负载供电。需要对UPS维修保养时,可将负载切换到维修旁路供电,负载电源不中断。

3.2 UPS幷机系统特点

并联UPS软件和硬件与单机模式完全一致。幷机系统的配置可通过参数设置软件实现。幷机系统各单机的参数设置要求一致。幷机控制电缆形成闭环连接,为系统提供可靠性和冗余。双母线控制电缆连接在两个母线的任两个UPS单机之间。智能幷机逻辑为用户提供最大灵活性。例如,可按任意顺序关闭或启动幷机系统中的各单机。可实现正常模式和旁路模式之间的无缝切换,并且可以自动恢复。即过载消除后,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运行模式。可以通过各单机的LCD查询幷机系统的总负载量。

3.3 UPS单机并联的要求

多个单机并联组成的UPS系统相当于一个大的UPS系统。但是具有更高的系统可靠性。为了保证各单机使用度相同并符合相关配线规定,应满足以下要求。

1)所有单机必须容量相同并且并接到相同的旁路电源。

2)旁路电源和整流输入电源必须接到相同的中线输入端子。

3)如安装漏电检测仪器(RCD),必须正确设置并且安装在共同的中线输入端子前。或者该器件必须监控系统的保护地电流。

4)所有的UPS单机的输出连接到共同的输出母线上。

3.4 UPS特殊工作模式

3.4.1 旁路模式

正常模式下,如遇逆变器故障,逆变器过载或手动关闭逆变器,静态开关将负载从逆变器侧切换到旁路电源侧。如此时逆变器相位与旁路相位不同步,静态开关将负载从逆变器输出切换到旁路电源输出,但会出现负载电源短时中断。该功能可避免不同步交流电源的并联引起大环流。负载电源中断时间可设置,通常小于3/4周期。例如:频率50 Hz时,中断时间小于15 ms:频率60 Hz时,中断时间小于12.5 ms。

3.4.2 并联冗余模式

为提高系统容量或可靠性,或既提高系统容量又提高可靠性,可将数个UPS单机设置为直接并联,由各UPS单机内的幷机控制逻辑保证所有单机自动均分负载。幷机系统最多可由4个单机并联组成。

3.4.3 频率变换器模式

UPS可设置为频率变换器模式。提供50 Hz或60 Hz的稳定输出频率。输入频率范围40 Hz-70 Hz。该模式下,静态旁路无效,电池为可选。根据是否需要以电池模式运行来确定是否选用电池。

3.4.4 自动开机模式

UPS提供自动开机功能,即市电停电时间过长,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导致逆变器关机后,如市电恢复,经过延时后,UPS会自动开机。该功能及自动开机延时的时间可由调试工程师设置。

3.4.5 电池模式

由电池经过电池升压电路通过逆变器给负载提供后备电源的运行模式为电池模式。市电停电时,系统自动转入电池模式运行。负载电源不中断。此后市电恢复时,系统又自动切换回正常模式,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并且负载电源不中断。

3.5 UPS高级功能

UPS提供电池维护测试功能。电池定期自动放电,每次放电量为电池额定容量的20%,实际负载必须超过UPS标称容量的20%。如果低于20%,则无法执行自动放电维护。自动放电间隔时间30天-360天可以自行设置。电池自检可禁止。

在线式UPS中,无论市电是否正常,都由逆变器供电,所以市电故障瞬间,UPS的输出不会间断。另外由于在线式UPS加有输入EMC滤波器和输出滤波器,所以来自电网的干扰能得到很大的衰减。

参考文献

[1]孙法文.浅谈化工生产供电系统UPS的选配[J].中氮肥,2005.

[2]金灵伟.基于DPS的串并联在线补偿式UPS的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4.

[3]曾建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最佳性能的实现[J].蓄电池,2006.

[4]刘南平.通信电源[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通信电源技术论文

75-57-01-01专题报告.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1990

蔡述明,马毅杰等.三峡工程与沿江湿地及河口盐渍化土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陈吉余,沈焕庭等.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初步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50~368

陈启生,戚隆溪.有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研究.水利学报,1996,1:38~46

陈亚新,史海滨,田存旺.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动态模拟.水利学报,1997,5:77~83

程竹华,张家宝,徐绍辉.黄淮海平原三种土壤中优势流现象的试验研究.土壤学报,1999,36(2):154~161

冯绍元,张瑜芳,沈荣开.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试验及其数值模拟.水利学报,1996,8:8~15

冯绍元等.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及其数值模拟.水利学报,1996,8:8~15

冯绍元等.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氮肥转化与运移模型.水利学报,1995,6:16~22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第二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黄冠华,叶自桐,杨金忠.一维非饱和溶质随机运移模型的谱分析.水利学报,1995,11:1~7

黄冠华.大尺度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随机模型及有效参数的解析结构.水利学报,1997,11:39~48

黄冠华.土壤水力特性空间变异的试验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1999,10(4):450~457

黄康乐.求解二维饱和—非饱和溶质运移问题的交替方向特征有限单元法.水利学报,1988,7:1~13

黄康乐.求解非饱和土壤水流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水利学报,1987,9:9~16

黄康乐.求解非饱和纵向弥散系数的一种简便方法.水利学报,1987,2:51~54

黄康乐.野外条件下非饱和弥散系数的确定.土壤学报,1988,25(2):125~131

黄康乐.原状土等温吸附特性的试验研究.灌溉排水,1987,6(3):26~29

黄元仿,李韵珠,陆锦文.田间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Ⅰ.水利学报,1996,6:9~13

黄元仿,李韵珠,陆锦文.田间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Ⅱ.水利学报,1996,6:15~23

康绍忠,李晓明等.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康绍忠,刘晓明,张国瑜.作物覆盖条件下田间水热运移的模拟研究.水利学报,1993,3:11~17

康绍忠.土壤水动态随机模拟研究.土壤学报,1990,27(1):17~24

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雷志栋,杨诗秀.非饱和土壤水一维流动的数值模拟.土壤学报,1982,19(2):141~153

李恩羊.渗灌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拟.水利学报,1982,4:1~10

李法虎.土壤中水、热、溶质运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灌溉排水,1994,13(1):7~9

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李韵珠,陆锦文,黄坚.蒸发条件下粘土层与土壤水盐运移.1985,济南,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6~190

李韵珠、李保国.土壤溶质运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刘亚平,陈川.土壤非饱和带中的优先流.水科学进展,1996,7(1):85~89

刘亚平.稳定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的研究.1985,济南,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12~225

罗秉征,沈焕庭等.三峡工程与河口生态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戚隆溪,陈启生,逄春浩.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预报研究.土壤学报,1997,34(2):189~198

启东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南通市农业局,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江苏省启东县土壤志.1985

任理.地下水溶质运移计算方法及土壤水热动态数值模拟的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博士论文,1994

任理.有限解析法在求解非饱和土壤水流问题中的应用.水利学报,1990,10:55~61

邵爱军,李会昌.野外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水利学报,1997,2:68~72

邵明安,杨文志,李玉山.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土壤学报,1987,24(4):296~304

邵明安.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综述).土壤学进展,1986,14(3):6~15

沈荣开,任理,张瑜芳.夏玉米麦秸全覆盖下土壤水热动态的田间试验和数值模拟.水利学报,1997,2:14~21

沈荣开.非饱和土壤水运动滞后效应的研究.土壤学报,1993,30(2):208~216

沈荣开.土壤水运动滞后机理的试验研究.水力学报,1987,4:38~45

石元春,李保国,李韵珠,陆锦文.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石元春,李韵珠,陆锦文等.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6

史海滨,陈亚新.吸附作用与不动水体对土壤溶质运移影响的模拟研究.土壤学报,1996,33(3):258~266

史海滨、陈亚新.饱和-非饱和流溶质传输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评价.水利学报,1993,8:49~55

水建高,张瑜芳,沈荣开.不同渗漏强度条件下淹水土壤中NH4+-N转化运移的数值模拟.水利学报,1996,3:57~63

隋红建,曾德超,陈发祖.不同覆盖条件对土壤水热分布影响的计算机模拟:Ⅰ—有限元分析及应用.地理学报,1992,47(2):181~186

隋红建,曾德超,陈发祖.不同覆盖条件对土壤水热分布影响的计算机模拟:Ⅱ—数学模型.地理学报,1992,47(1):74~79

孙菽芬.土壤内水分流动及温度分布计算——耦合型模型.力学学报,1987,19(4):374~380

王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土壤盐分动态规律.水利学报,1991,1:1~9

王亚东,胡毓骐.裸地蒸发过程土壤盐分运移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灌溉排水,1992,11(1):1~5

魏新平,王文焰,王全九,张建丰.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灌溉排水,1998,17(4):58~63

席承藩,徐琪等.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谢森传,杨诗秀,雷志栋.水平入渗条件下溶质含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和土壤水盐运动综合扩散系数Dsh(θ)的测定.灌溉排水,1989,8(1):6~12

徐绍辉,张佳宝.土壤中优势流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6:27~30

徐绍辉.土壤中优势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8

薛泉宏,蔚庆丰等.黄土性土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土壤学报,1997,34(2):113~122

杨邦杰,隋红建.土壤水热运移模型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杨金忠,蔡树英.土壤中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和蒸发模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89,22(4):157~164

杨金忠,蔡树英等.区域水盐动态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报告,1993

杨金忠,叶自桐.野外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速度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水科学进展,1994,5(1):9~17

杨金忠,叶自桐等.野外非饱和土壤中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水科学进展,1993,4(4):245~2

杨金忠.一维饱和与非饱和水动力弥散的实验研究.水利学报,1986,3:10~21

杨金忠,蔡树英,叶自桐.区域地下水溶质运移随机理论的研究与进展.水科学进展,1998,9(1):84~98

杨培岭,郝仲勇.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的发展动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67~73

姚其华,邓银霞.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及其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1992,23(3):142~145

尤文瑞.土壤盐渍化预测预报的研究.土壤学进展,1988,16(1):1~8

张妙仙.次生盐渍化土壤潜水系统水-盐-作物产量动态模拟及调控.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

张明炷,黎庆淮,石秀兰.土壤学与农作学(第三版).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张蔚榛,张瑜芳,沈荣开.排水条件下化肥流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水科学进展,1997,8(2):197~204

张蔚榛.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农田排灌及地下水土壤水盐运动理论和应用论文集,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2,244~263

张蔚榛等.地下水与土壤水动力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张效先.饱和条件下田间土壤纵向及横向弥散系数的试验和计算.水利学报,1989,1:1~7

张效先.求田间土壤横向弥散系数的一种实验和解析解.水利学报,1989,6:29~35

张瑜芳,刘培斌.不同渗漏强度条件下淹水稻田中铵态氮转化和运移的研究.水利学报,1994,6:10~19

张瑜芳,张蔚榛,沈荣开等.排水农田中氮素转化运移和流失.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张瑜芳,张蔚榛.垂向一维均质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工程勘察,1984,4:51~55

张瑜芳.土壤水动力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研究生教材.1987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朱学愚、谢春红等.非饱和流动问题的SUPG有限元素数值法.水利学报,1994,6:37~42

祝寿泉,单光宗等.三峡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土壤盐渍化演变的影响及其对策.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54~462

左强,陆锦文.裸地水、汽、热昼夜变化规律的模拟与分析.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下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左强.改进交替方向有限单元法求解对流-弥散方程.水利学报,1993,3:1~10

Aboitiz M et al.Stochastic soil moisture estimation and forecasting for irrigated field.Water Resour.Res.,1986,22(2):180~190

Bear J.Dynamics of fluid in porous media.American Elsevier,New York,1972.(中译本,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J.贝尔著,李竞生、陈崇希译,孙纳正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Bouma J.Soil morphology and preferential flow along macropore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81,3:235~250

Brandt A et al.Infiltration from a trickle source:Ⅰ.Mathematical models.Soil Sci.Soc.Am.Proc.,1971,35:675~683

Bresler E.Simultaneous transport of solutes and water under transient unsaturated flow conditions.Water Resour.Res.,1973,9(4):975~985

Bresler E.Simultaneous transport of solutes and water under transient unsaturated flow conditions.Water Resour.Res.,1973,9:975~986

Chandra S P O,Amaresh K R.Nonlinear root⁃water uptake model.J.Irrig.and Drain.Engi.,1996,122(4):198~202

Chung S,Horton R.Soil heat and water flow with a partial surface mulch.Water Resour.Res.,1987,23(12):2175~2186

Clothier B E,Kirkham M B,Mclean J E.In situ measurements of the effective transport volume for solute moving throughsoil.Soil Sci.Soc.Am.J.,1992,56:733~736

Clothier.Diffusivity and one⁃dimensional absorption experiment.Soil Sci.Soc.Am.Proc.,1983,47:641~644

Cushman J H et al.A Galerkin in time,linearize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wo⁃dimensional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drainage.Soil Sci.Soc.Am.J.,1979,43:638~641

De Smedt F,Wierenga P J.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with immobile water.J.Hydrol.,1979,41:59~69

De Smedt F,Wierenga P J.Solute transfer through columns of glass beads.Water Resour.Res.,1984,20(2):225~233

de Vries D A.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porous media.Eos Trans.AGU,1958,39(5):909~916

Elrick D E et al.Estimating the sorptivity of soils.Soil Sci.,1982,132(2):127~133

Eric K,W,Mary P A.Simul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in tree⁃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conductivity fields with realistic internal architecture.Water Resour.Res.,1996,32(3):533~545

Feddes R A,Kowalik P J,Zaradny H.Simulation of field water use and crop yield.Centre for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and Documentation,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1978,19~20

Flury,Markus,Hannes Fl hler Susceptibility of soils to preferential flow of water.Water Resour.Res.,1994,30:1945~1954

Gardner W R.Dynamic aspects of water availability to plant.Soil Sci.1960,89:63~73

Gardner W R.Relation of root distribution to water uptake and availability.Agron.J.,1964,16:41~45

Gardner W R.Solution of the flow equation for the drying of soils and other porous media.Soil Sci.Soc.Am.Proc.,1959,23:183~187

Gaudet J P.Solute transfer,with exchange between mobile and stagnant water,through unsaturated sand.Soil Sci.Am.J.,1977,41:665~671

Gerke H H,van Genuchten M Th.A dual⁃porosity model for simulating preferential movement of water and solutes in structured porous media.Water Resour.Res.,1993,29(2):305~319

Germitza,Page E R.An empirical mathematical model to describe plant root system.J.Appl.Ecol.,1974,11(2):773~781

Ghodrati M,Jury A W.A field study using dyes to characterize preferential flow of water.Soil Sci.Soc.Am.J.,1990,54:1558~1563

Gureghian A B.A 2⁃D finite⁃element scheme for the saturated⁃unsaturated with applications to flow through ditch⁃drained soils.J.Hydrol.,1981,50:333~353

Hanks R J,Bowers S A.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oisture flow equation for infiltration into layered soil.Soil Sci.Soc.Am.Proc.,1962,26:530~534

Hanks R J,Klute A,Bresler E.A numerical method for estimating infiltration,redistribution,drainage,and evaporation of water from soil.Water Resour.Res.,1969,5:1065~1069

Herkelrath W N,Miller E E,Gardner W R.Water uptake by plant:Divided root experiment.Soil Sci.Soc.Am.J.,1977,41:1033~1038

Hillel D,Talpaz H,Van Keulen H.A macroscopic scale model of water uptake by an nonuniform root system and salt movement in the soil profile.Soil Sci.1976,121:242~255

Hornung V,Messing W.A predictor⁃corrector alternating⁃direction implicit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unsteady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in porous media.J.Hydrol.,1980,47:317~323

Jaynes D B,Logsdon S D,Horton R.Field method for measuring mobile/immobile water content and solute transfer rate coefficient.Soil Sci.Soc.Am.J.,1995,59:352~356

Jones M J,Watson K K.Movement of non⁃reactive solute through unsaturated soil zone.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Technical Paper No.66,1982

Jury W A,Bellantuoni B.Heat and water movement under surface rocks in a field soil:Ⅰ.Thermal effects.Soil Sci.Soc.Am.J.,1976,40(4):505~509

Jury W A,Bellantuoni B.Heat and water movement under surface rocks in a field soil:Ⅱ.Moisture effects.Soil Sci.Soc.Am.J.,1976,40(4):509~513

Lantz R B.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numerical diffusion(Truncation error).Soc.Petr.Eng.J.,1971,11:315~320

Li Yimin,Ghodrati M.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solute through soil columns containing constructed macropores.Soil Sci.Soc.Am.J.,1997,61:1308~1317

Mahrer Y,Katan J.Spatial soil temperature regime under transparent polyethylene mulch:Numerical and rxperimental studies.Soil Sci.,1981,131:82~87

Mantoglou A,Gelhar L W.Stochastic modeling of large⁃scale transient unsaturated flow system.Water Resour.Res.,1987,23(1):37~46

Mantoglou A.A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modeling unsaturated flow in spatially variable soils:Effective flow models in finite domains and nonstationarity.Water Resour.Res.,1992,28(1):251~267

Milly P C D.Moisture and heat transport in hysteretic inhomogeneous porous media.Water Resour.Res.,1982,18(3):489~498

Mohanty B P et al.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nitrate to a tile drain in an intermittent⁃flood⁃irrigated field:Model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Water Resour.Res.,1998,34(5):1061~1076

Molz F J,Remson I.Extracting term models of soil moisture use of transpiring plant.Water Resour.Res.,1970,6:1346~1356

Molz F J.Models of water transport in the soil⁃plant system:A review.Water Resour.Res.,1981,17:1254~1260

Molz F J.Water transport in the soil⁃root system:Transient analysis.Water Resour.Res.,1976,12:805~807

Mualem Y.A modified dependent⁃domain theory of hysteresis.Soil Sci.,1984,137:283~291

Murali V.Competitive absorption during solute transport in soils.Ⅱ.Simulations of competitive absorption.Soil Sci.,1983,135(4):203~213

Murali V.Competitive absorption during solute transport in soils.Ⅱ.Simulations of competitive absorption.Soil Sci.,1983,135(4):203~213

Neuman S P et al.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flow in soil considering water uptake by roots.Ⅰ.Theory.Soil Sci.Soc.Am.Proc.,1973,37:522~527

Niber J L,Walter M F.Two⁃dimensional soil moisture flow in a sloping rectangular region: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Water Resour.Res.,1981,17(6):1772~1730

Nielsen D R,Biggar J W.Miscible displacement in soils:Ⅰ.Experimental information.Soil Sci.Soc.Am.Proc.,1961,25:1~5

Nielsen D R,Biggar J W.Miscible displacement in soils:Ⅲ.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oil Sci.Soc.Am.Proc.,1962,26:216~221

Nielsen D R et al.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process in unsaturated zone.Water Resour.Res.,1986,22(9):89~110

Nimah M N,Hanks R J.Model for estimating soil water,plant and atmosphere interrelations:Field test of model.SoilSci.Soc.Am.Proc.,1973,37:522~527

Olsen S R,Kemper W D.Movement of nutrients to plant roots.Adv.Agron.,1968,80:91~151

Parlange M B et al.Physical basis for a time series model of soil water content.Water Resour.Res.,1992,28(9):2437~2446

Philip J R,de Vries D A.Moisture movement in porous materials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s.Eos Trans.AGU,1957,38(2):222~232

Pickens J F et al.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ransport of water and solutes in tilo⁃drained soils.J.Hydrol.,1979,40:243~264

Selim H M,Kirkham D.Unsteady two⁃dimensional flow of water in unsaturated soils above an impervious barrier.SoilSci.Soc.Am.Proc.,1973,37:489~495

Smiles D E et al.Hydrodynamic dispersion during absorption of water by soil.Soil Sci.Soc.Am.J.,1978,42:229~234

Smiles D E,Philip J R.Solute transport during absorption of water by soil:Laboratory studies and their practicalimplication.Soil Sci.Soc.Am.J.,1978,42:537~544

Stephens D B,Neuman S P.Free surface and saturated⁃unsaturated analysis of borehole infiltration tests Above water table.Adv.Water Resour.,1982,5:111~116

Van Genuchten M Th.A closed⁃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Soil Sci.Soc.Am.J.,1980,44(5):892~898

Van Genuchten M Th.A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one⁃dimensional unsaturated⁃saturated flow and mass transport equations.Adv.Water Resour.,1982,5:47~55

Van Genuchten M Th.An Hermitian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equation.Adv.Water Resour.,1983,6

van Genuchten.M.Th.Mass transfer studies in sorpting porous media.Ⅱ.Experiment evaluation with Tritium(H2O).Soil Sci.Am.J.,1977,41:272~285

Wu G,Chieng S T.Modeling multicomponent reactive chemical transport in non⁃isothermal unsaturated/saturated soil.Part 1.Mathematical model development.Transa.ASAV,1995,38(3):817~826

Wu G,Chieng S T.Modeling multicomponent reactive chemical transport in non⁃isothermal unsaturated/saturated soil.Part 2.Numerical simulations.Transa.ASAV,1995,38(3):827~838

Yeh T⁃C J et al.Stochastic analysis of unsaturated flow in heterogeneous soil:1.Statistically istropic media.Water Resour.Res.,1985,21(4):447~456

Yule D F,Gardner W R.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in unsaturated plain field sand.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8,14(4):582~589

Zhang R,Huang K,van Genuchten M Th.An efficient Eulerian⁃Lagrangian method for sovlving solute transport problems in steady and transient flow field.Water Resour.Res.,1993,29(12):1431~1438

Zhang Weizhen,Zhang Yufang.The crop root uptake model and the simulation of the soil water movement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rop growt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Groundwater Flow and Pollu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China,1991.3~12

大氮肥论文发表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7,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cultivars.Euphytica,2008,160:241-248 95.FENG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序号 作 者 标 题 刊 物 发表时间1 李秋祝、赵宏伟* 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主要生理参数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2 赵宏伟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6(3)3 赵宏伟、李秋祝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主要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6(3)4 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专刊5 陈洋、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及其组分形成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0)6 王洪预、李秋祝、赵宏伟*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处理对春玉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1)7 杨亮、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3)8 陈洋、赵宏伟* 不同品种春玉米籽粒蔗糖积累规律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4)9 王强、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积累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5)10 赵宏伟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3)11 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玉米子粒蛋白组分形成积累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6)12 陈洋、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8(1)13 王强、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8(5)14 宋海霞、杨亮、 李国、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籽粒脂肪及其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1)15 于秋竹、孔宇、杨亮、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2)16 赵宏伟、孔宇、 于秋竹、杨亮 密度对饲用玉米蔗糖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9(5)17 曹玉军、赵景云、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5)18 高扬、 刘化龙、 杨亮、 刚爽、臧家祥、赵宏伟*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6)19 曹玉军、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甜玉米籽粒蔗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7)20 赵景云、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8)21 陈莹晶、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垦粘1号籽粒灌浆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9)22 赵宏伟、于秋竹、 孔宇、杨亮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和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4)23 孔宇、 王霞、 杨亮、赵宏伟* 密度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3)24 于秋竹、孔宇、 杨亮、赵宏伟* 不同氮素用量对三个饲用玉米品种蛋白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2)25 宋谨同、赵宏伟* 氮肥用量对芸豆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0(5)26 赵宏伟、赵景云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0(3)27 曹玉军、 刘春光、王晓慧、赵宏伟* 施钾量对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0(5)28 刚爽、王敬国、 杨亮、 高扬、 臧家祥、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寒地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2)注:*代表通讯作者近五年发表教学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1、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第一作者,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6月2、加强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第一作者,华章,2009年8月3、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第一作者,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4、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杨亮、赵宏伟、马春梅,华章,2009年7月5、浅谈如何加强农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杨亮、赵宏伟、龚振平,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4月6、建设作物标本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杨亮、赵宏伟,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7月7、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张艳菊、赵宏伟,实验室科学,2009年4月近五年出版著作2部。1、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主编,第二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5月2、特种玉米栽培与加工利用,副主编,第四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6月

大氮肥发表论文

太高难度你应该发表到大学的论坛上去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 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 2.1内部因素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 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 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 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 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 2.2外部因素 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 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 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 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 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 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 3.1 施肥措施 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 3.1.1 合理施用氮肥 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 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 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 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 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 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21.9% ~34.7%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 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 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 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0.2:0.5,长季节蔬菜为l:O.5:0.6。[14] 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0.1% ,NO3-量下降33.O%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 3.1.4 叶面喷施微肥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 3.2 改善生态条件 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 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 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 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109.9%~174.8%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19.4%~ 25.0%,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 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 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 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 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 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 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7,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cultivars.Euphytica,2008,160:241-248 95.FENG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怎样在大氮肥上发表论文

期刊论文的发表有好多种类,有的纯属爱好,有的是各方面需要,如个人鉴定、职称的评定等等。个人爱好的一般是不希望付出任何费用,所以一般都是寻求一些可以得到稿酬的刊物。然而其他的则是要付出一定的金钱为代价的。条件嘛,也是视具体刊物而定的,一般的程序为:1.投稿(部分刊物需要审稿费)——审阅以及文章的修订——获取审核结果:录用——汇相关费用——排版出刊 未采用——结束

评职称很多人会选择发表职称论文,这就涉及到了期刊的选择,作者们在学术领域可能非常权威,但是对于发表论文来说,很多人可能还是个小白,有些作者文章是发表了,评职称时却不能用,白白浪费了时间,具体我们说一说以下几种情况~1、单位对期刊发表的要求先了解清楚自己所在单位的评定细则,根据职称文件的加分细则,再去找相关的期刊投稿。比如有些单位评中级职称要求至少发表2篇省级期刊论文。那我们就只满足“省级2篇”这个要求就好。不同的要求,期刊属性都是不同的,如果你不清楚如何自己适合发哪种期刊,可以找小刊详细咨询!评职要想顺利,首选肯定是知网、万方或者维普收录的期刊,如果要求没那么高,像龙源、期刊网的期刊也可以。(具体还是要看当地的评审文件要求)2、过于追求核心期刊,错过评职核心期刊大家也都了解,确实是学术质量更权威,所以有很多作者也是奔着发表核心期刊准备的,但是小刊在这里跟大家说清楚,不一定你发表的论文就一定要选择核心期刊,如果你的文章水平没够到,你投稿也是会被拒的,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发表文章符合单位评审要求,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普刊也有很多优秀的期刊,不一定非追求核心期刊。(如果有要求必须发核心,大家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年去准备,核心的评审周期长,审核也较为严格。)3、综合期刊和专业期刊的区别?综合刊是对论文专业没有太多限制的刊物,许多专业的论文都能安排发表,而专业期刊只能发表相应专业领域的论文,所以相比较来说,发表在专业期刊的论文是要比发表在综合期刊上的论文更有价值的,能够更好的起到指导学术的作用。(如果没有写明必须要本专业的期刊,可选择综合期刊,出刊较快,价格也更合适。)4、假刊、套刊一定要清楚大家一定要提起注意,避免发到假刊、套刊上,建议大家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查询,能查出的肯定就是正规期刊,没有信息的那就是假刊,大家要警惕,文章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毫无价值,浪费精力和时间。大概流程就是写作、投稿、审核、发表、出刊、上网。

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步骤:1、首先写好论文;2、选择合适的期刊,根据写的内容进行选择,可以看看参考的文献中是否有类似的,并且应该根据文章的水平选择学术水平相符的期刊;3、选择好后根据期刊的投稿要求对论文进行排版;4、把文章寄到编辑部,有些期刊需要评审费,等待文章审稿结果。有三种可能:退稿、修改、直接发表;5、第一种情况需要修改后投其他期刊,第二、三种情况根据编辑部要求进行;6、审稿时间大概1到3个月,当文章正式录用后编辑部会正式通知,发录用通知;7、交版面费,有极少期刊不收,一般大概100到200元每页。

发布论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1、通过导师介绍;

2、自主选择论文代发机构发表。

发表文章论文大致流程:

1、准备稿件

文章大家都会写,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一定适合发表,所以发表论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跟自己相关的论文作为参考。 既然是要发表的论文,就要自己提出观点,验证自己的观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文才言之有物。

而且,论文篇幅不可过长,能少的尽量不要多,期刊版面的大小固定,字数太多只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一篇好的论文可以大幅度缩短发表的时间。

2、选择期刊

准备投稿在投稿之前首先要选择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领域的期刊,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发表。我国的期刊成百上千,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要求。

通常来说,每个期刊的主页都可以下载论文写作模版和要求,作者可以根据模板和要求写论文,避免格式不符合造成直接拒稿。

3、等待初审结果选择好期刊后就要进行投稿了,大多数期刊都可以通过在线系统提交论文,投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期刊的要求,有的期刊会要求提供版权协议等材料。不同的期刊初审时间不一样,有的需要一周,有的需要一个月,只需要静心等待即可。

4、修改稿件

论文通过初审后,期刊编辑会与作者取得联系,一般来说,论文不会一次性就通过,需要多次的修改,编辑会对稿件提出意见和要求,这时只需要按照编辑的要求进行修改就可以了。

在与责任编辑交谈的时候,态度切记要诚恳,虚心请教,这样有利于拉近两个人的距离,给你提供一些更好的建议,能够更顺利的出版。

5、支付费用如果有幸走到这一步,说明论文已经投稿成功了。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是向杂志社支付版面费,要及时支付费用才能够保证论文顺利的发表。当然如果你的论文写得非常好,杂志社也会向你支付一定的稿费。

扩展资料:

发表文章论文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不要耽误l递交材料的时间。一般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出刊再到邮递杂志到手,之间需要1-2个月的时间。核心期刊和双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准备。杂志一般为定期出刊,但不定期截稿,部分投稿较多的杂志,截稿会比出刊时间提前2-4个月。

2、鉴别杂志,非法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无效。正规期刊当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里可以查询到,凡查询不到的,均为非法期刊。作者选择杂志的时候,应当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询后再决定,以防发表论文到非法期刊上而使论文发表无效。

3、控制字符数(计空格),杂志都有版面字符要求。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作者,常不了解杂志的版面要求而使文章没有通过或多花很多冤枉钱。一般杂志一个版面字符数在2200-2800字符间,如果作者文章字符太多和容易遇到高昂的版面费。

比如某杂志一个版面要求2500字符,而作者文章3000字符,多了500字符,但版面费用却要加一倍,需要付1.5或2个版面的费用。实在有点冤。而又有作者把文章写成1万多字或不足2000字符,这样的文章都不符合发表要求,常会被杂志社审核不通过。

所以,发表论文,投稿前了解杂志的字符数要求是必要的。

4、论文写作应规范。论文要有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论文内容要有论点,一些结题类,课堂备案类的文章最不容易通过审核的。尤其文章含有过多的专业公式或符号的,杂志往往考虑排版的问题儿给予否定。

5、注意联系方式,让编辑能随时与你沟通。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说明自己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这涉及到了杂志邮递,文章沟通等问题。这类联系方式内容是不会被刊登出来的,但必须要添加,一般添加再文章的最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

  • 索引序列
  • 氮肥化学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 中氮肥发表论文
  • 大氮肥论文发表
  • 大氮肥发表论文
  • 怎样在大氮肥上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