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但是你写信号处理方面的论文时候要注意一点。第一,尽量避免和数学等有关系的东西扯上边儿去了,因为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好看。其次在内容安排上也需要多加考虑一下,不能太过于单调(当然主题还是很重要,没准你就从那个地带出来呢)。
1.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F:2.655)一年6期。在信号处理领域杂志影响因子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能够拥有这样的影响因子足见这份杂志的威信。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现阶段这份杂志似乎不是象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灌水”的地方啦,呵呵,够直白吧,不过仰望仰望还是可以的啦。这份杂志是双月刊,版面是彩色的,看起来比较爽,所发表的文章就我个人感觉来说都是一些很新的并且很热门的东西,其中有一部分似乎是邀稿专区,当然接受邀稿的都是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些大牛啦,呵呵,写写他们怎么样做研究,怎么样写论文啊什么的。比如提出MLT变换(也就是MDCT,主要应用在音频里面)的H.S. Malvar就在这个杂志上发过两篇文章: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ips on Technical Writing( ... mp;isnumber=4490183)Lead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isnumber=36051)另外一部分似乎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这个太广泛了我就不多说了,其实我想说也说不过来,呵呵,有好多东西我听都没听说过呢。对于这份杂志,我还想再说两点比较有意思的东西:(1)我对这份杂志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题目非常的吓人)Signal Processing: is the future bright? ... &isnumber=31384这个名字够响亮吧,所以我就记下来了,呵呵,所以说写文章标题还是很重要啊。(2)前两天浏览这份杂志时发现同我们实验室紧密合作的法国LTSI实验室,在2008年在上面灌了一篇(当然我不知道以前是不是还发过),这个应该好好祝贺一下的。题目是ICA: A Potential Tool for BCI Systems ... mp;isnumber=44048532.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TSP)-- (IF:1.57)一年12期,不过有的时候一期可能有2个Part。这也是信号里面非常好的一份杂志。哎,说起这份杂志我就感觉比较遗憾,差点就在上面灌一篇长文了,没办法,第一次写文章就往这份杂志上投,还太嫩了点,想想被拒也比较正常。我同这份杂志直接打过两次交道(投过两次稿,都被拒,全部转投其他杂志),总体感觉这份杂志要求的非常严格,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在给你的文章“挑刺”。特别是那些评审对于科研的严谨态度真的是一览无余。记得其中有位评审在评审我们的文章时竟然把我们的文章打印出来,用红笔改好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扫描成PDF文档,通过副主编以附件的形式传给我们,让我们照样子修改,现在想起来都还比较感动。个人感觉这份杂志从60年代到90年代出了很多关于变换(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但是现在要想再在这份杂志上出相类似的文章似乎比较困难了(除非文章确实有比较大的创新,而且效果是所有方法中最好的)。如果是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不是感觉自己写的文章有很强的创新性还是不要投这份杂志的好,免得负责你这篇文章的副主编直接建议你撤稿,呵呵,我投的第二篇文章就碰到了这种尴尬的情况。这份杂志的审稿似乎很快,我的第一篇文章第一审只用了一个多月,不过第二审用了3个多月。一般是3个审稿人,如果一个审稿人持反对意见,那么再送第四个审稿人。当评审的结果出现2:2时,稿子还可能被拒(我的第一篇文章进入二审之后就是这样被拒的)。3.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 (CAS-I)---(IF:1.139)一年12期。呵呵,很奇怪吧,这份电路与系统的杂志竟然也能够发变换(Transform)快速算法方面的文章。我的第一篇文章被TSP拒后,增加了好多新的内容,然后就转投了这份杂志,今年8月份被接收了,呵呵,挺高兴的,作者简介是带着相片的。这份杂志感觉审稿周期太长了一点,投稿的时候就会回复一封信告诉你稿子至少要6个月后才能有初步的结果,说实话,挺打击积极性的。(后来我跟踪了一下自己稿子的状态,确实是要到5-6个月后才给稿子分配副主编,才开始正常的审稿程序。)这份杂志好像只安排2个审稿人,如果评审的结果出现1:1时,不知道是不是由副主编决定?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个人感觉这份杂志的审稿似乎没有TSP那么严格,不过话又说回来,严格与否最关键的还是评审。哦,还记起了一点:这份杂志的投稿系统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呵呵。[关于这个杂志审稿时间我想再补充一点:前不久帮助导师审了一篇这个杂志的稿子,处理周期非常短,作者是9月27号提交的,10月8号竟然就到了评审的手中了,汗颜。。。当然后两个作者名气比较响亮,一个是该杂志现在的副主编,一个是曾经的主编,呵呵,看来人际关系也直接影响了你的稿子的审稿周期的。]4.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IF: 1.109)一年10期。这份杂志我没有投过稿,不过看了几篇文章,感觉质量好像还蛮高的。主要好像是偏向于图像方面的文章。5.IEE Electronics Letters (IF:1.063)这份杂志一年25期,发表的文章都非常非常短(排成双栏格式,可能就2-3页的样子),就是简短的报道一下你研究的最新进展。可能对创新性的要求比较高吧,呵呵,没有投过稿,不是很清楚。6.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Express Briefs (CAS-II)---(IF:0.922)一年12期。我的第二篇被TSP拒的文章转投了这份杂志,去年12月份被接收的,现在已经刊出来了。这份杂志一般也只安排2个审稿人,感觉审稿也挺严格的。一审的时间2-3个月吧,但是感觉不是很爽的就是一审似乎只告诉你根据评审的意见需要做修改,并不表示一定会接收你的文章(这个让人心里有点悬)。7.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IF: 0.889)一年6期。没投过稿,不过看过几篇文章,感觉还不错,呵呵。8.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SPL)---(IF: 0.722)一年12期。这份杂志尽管我还没有被接收一篇文章,但是应该算是老朋友了,呵呵,投了3篇被拒了3篇。最近才有一篇二作的文章被这个杂志接收了。个人感觉这份杂志要求的篇幅短(双栏4页),但是对创新性的要求很高。而且可供评审对你的稿子的评价就两个:要么接收,要么拒绝。需要做大修改就是拒绝,当然你可以做完大修改之后作为一篇新的文章再投。这份杂志的审稿周期比较短,貌似是承诺3个月之内一定给答复,但是往往是1-2个月就可以给答复了。因为杂志给评审的审稿时间是3个星期。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效率比较高的杂志,尽管被拒的比较多,但还是比较爽,因为你从投稿开始很快就能知道结果了。[关于这份杂志我也再补充一点: 这份杂志貌似现在只出电子版了,而且只有卷号(Volume),没有期号(Issue)了。稿子最终被接收后不但要提供电子版,还要邮寄纸质版的。(以前只要电子版就行了)]。9. Signal Processing (IF: 0.669)一年12期。这份杂志创刊时间很长,也算是老朋友了,呵呵,有一篇一作和一篇二作的文章发在这份杂志上。个人感觉这份杂志的审稿没有SPL这么严格,好像是重点看你的文章有没有亮点。个人比较喜欢这份杂志,审稿挺快的,对于Correspondence审稿一审可能2个月左右吧,对于Regular Papers 的审稿一审可能3-4个月吧。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对这份杂志的命中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100%),呵呵,这个让自己心里蛮舒服的,也很乐意去投。10. IET Signal Processing貌似2007年才创刊,但是是IEEE Explore里面的杂志,2007年出了4期,正开办的杂志
去期刊官网看介绍啊
《信号处理》杂志是中国新闻出版署在1985年批准创刊的,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信号处理分会承办的学术性刊物。是国内唯一的有关信号处理专业的一级学术月刊,每月25日出版。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0530CN:11-2406/TN邮发代号:18-143现用刊名:信号处理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你可以到郑州期刊之家的,有兴趣扣扣
这个一般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只要文章写好的话,一般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具体发表也可以上品 优 刊 了解的,或许是可以很好的帮助到您。
1.作者自助在线投稿或者电子邮件投稿(推荐),若没有网络可以邮寄手写或者打印稿件。2.收到稿件后3-6天内回复,如果需要修改则回复修改意见。3.邮寄用稿通知书,收到录用通知后,与杂志社核实后付款。
侯朝焕 男,于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历任中科院信息技术学部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技术科学部主任。侯朝焕院士在声学和信息处理领域成果卓越,发表论文300多篇,先后完成12项国家重大项目,其中三项获国家发明奖,四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含中科院特等奖一项)。侯朝焕院士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混响-噪声场统计特性的研究,1965年获国家科委聂荣臻主任签发的发明证书。70年代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和总体设计。80年代主持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13.2亿次DSP-l 阵列信号处理机研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1993年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达到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侯朝焕院士曾经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党员。 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和优化设计。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 阵列信号处理机。由60个运算节点并行处理,运算速度达13亿次/秒。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0亿次/秒。从事兼有CPU和PSP功能的芯片研究,并已在国家973计划立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侯朝焕走出北京大学的校门,从一颗品学兼优的“青苗”,到主管国家高技术发展的“863”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到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水声学、水声信号处理、水声工程、并行阵列处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信号处理应用等领域成果卓著,为祖国声学和信号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3年,侯朝焕教授签约四川大学软件学院。侯朝焕院士表示,加入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后,将与全院师生团结协作,共谋学院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尤其在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倾力而为。
吴仁彪,1966年2月生于武汉市。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首届教改试点班(五年半本硕连读)毕业,199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四次以博士后、访问教授、国家首批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工作近五年。现任中国民航大学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首批三位特聘教授之一,中国民航总局首批特聘专家,天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自适应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现代谱估计及其在雷达、导航、通信中的应用。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50余篇发表在IEEE和IEE会刊上,被SCI,EI和ISTP收录100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姓名: 周性伟 所在院系: 数学学院 招生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主要职务: 简历: 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长期从事函数论、调和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讲授“Fourier分析”及“小波分析”等研究生课程。指导的博士生叶万洲获2003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研究方向: 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小波框架理论,采样理论,利用小波分析进行图像压缩,图像加密压缩算法 研究成果: 1、Sampling theorem for wavelet subspaces: error estimate and irregular sampling, 2000, 48(1), 223-226,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与孙文昌合作) 小波分析专著”Wavelets and other orthogonal Systems” 第9.7节所述的主要结果出自上述论文。其中写道:在孙和周的论文中的结果看来是最全面的。 2、Reconstruction of band-limited functions from local averages, 2002, 18(2), 205-222, Constructive Approximation. (与孙文昌合作)美国《数学评论》(2003b:41002)的评价:对所有研究逼近论、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信号和图象分析的数学家来说,这是一篇好文章。 3、Wavelet frames with irregular matrix dilations and their stability, 295(2004), 97-106,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与杨德运合作)国外审稿人评述:“……而本文则是高维情况下关于这些问题的第一个结果。文章写的好。作者考虑不规则小波框架及其稳定性,既是对以往一维结果的一个重要改进,也适用于高维情形。” 获奖情况: 1987年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 电话:Email: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论文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指据生物医学信号特点,应用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从扰和噪声淹没的观察记录中提取各种生物医学信号中所携带的信息,并对它们进步分析、解释和分类。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 生物医学信号是人体生命信息的集中体现,深入进行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探索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新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物医学信号 信号检测 信号处理
1 概述
1。1 生物医学信号及其特点
生物医学信号是一种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信号本身特征、检测方式和处理技术,都不同于一般的信号。生物医学信号可以为源于一个生物系统的一类信号,这些信号通常含有与生物系统生理和结构状态相关的信息。生物医学信号种类繁多,其主要特点是:信号弱、随机性大、噪声背景比较强、频率范围一般较低,还有信号的统计特性随时间而变,而且还是非先验性的。
1。2 生物医学信号分类
按性质生物信号可分为生物电信号(Bioelectric Signals),如脑电、心电、肌电、胃电、视网膜电等;生物磁信号(Biomagnetic Signals),如心磁场、脑磁场、神经磁场;生物化学信号(Biochemical Signals),如血液的pH值、血气、呼吸气体等;生物力学信号(Biomechanical Signals),如血压、气血和消化道内压和心肌张力等;生物声学信号(Bioacoustic Signal),如心音、脉搏、心冲击等。
按来源生物医学信号可大致分为两类:(1)由生理过程自发产生的主动信号,例如心电(ECG)、脑电(EEG)、肌电(EMG)、眼电(EOG)、胃电(EGG)等电生理信号和体温、血压、脉博、呼吸等非电生信号;(2)外界施加于人体、把人体作为通道、用以进行探查的被动信号,如超声波、同位素、X射线等。
2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及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是对生物体中包含的生命现象、状态、性质和成分等信息进行检测和量化的技术,涉及到人机接口技术、低噪声和抗干扰技术、信号拾取、分析与处理技术等工程领域,也依赖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信号检测一般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见图1)。
①生物医学信号通过电极拾取或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②放大器及预处理器进行信号放大和预处理;③经A/D转换器进行采样,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④输入计算机;⑤通过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信号分析处理,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包括:(1)无创检测、微创检测、有创检测;(2)在体检测、离体检测;(3)直接检测、间接检测;(4)非接触检测、体表检测、体内检测;(5)生物电检测、生物非电量检测;(6)形态检测、功能检测;(7)处于拘束状态下的生物体检测、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生物体检测;(8)透射法检测、反射法检测;(9)一维信号检测、多维信号检测;(10)遥感法检测、多维信号检测;(11)一次量检测、二次量分析检测;(12)分子级检测、细胞级检测、系统级检测。
3 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研究从扰和噪声淹没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特征并作模式分类的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目的是要区分正常信号与异常信号,在此基础上诊断疾病的存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广泛地采用了数字信号分析处理方法:如对信号时域分析的相干平均算法;对信号频域分析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和各种数字滤波算法;对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功率谱估计算法和参数模型方法;对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短时傅立叶变换、时频分布(维格纳分布)、小波变换、时变参数模型和自适应处理等算法;对信号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如混沌与分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
3。1 频域分析法
信号的频域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将时间变量转变成频率变量,帮助人们了解信号随频率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性。信号频谱X(f)描述了信号的频率结构以及在不同频率处分量成分的大小,直观地提供了从时域信号波形不易观察得到频率域信息。频域分析的'一个典型应用即是对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研究信号所包含的各种频率成分,从而揭示信号的频谱、带宽,并用以指导最优滤波器的设计。
3。2 相干平均分析法
生物医学信号常被淹没在较强的噪声中,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对这类信号的高效稳健提取比较困难。最常用的常规提取方法是相干平均法。相干平均(Coherent Average)主要应用于能多次重复出现的信号的提取。如果待检测的医学信号与噪声重叠在一起,信号如果可以重复出现,而噪声是随机信号,可用叠加法提高信噪比,从而提取有用的信号。这种方法不但用在诱发脑电的提取,也用在近年来发展的心电微电势(希氏束电、心室晚电位等)的提取中。
3。3 小波变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传统傅里叶变换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号分析工具。目前,小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分析、模式识别、量子物理及众多非线性科学等应用领域,被认为是近年来在工具及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小波分析有许多特性:多分辨率特性,保证非常好的刻画信号的非平稳特征,如间断、尖峰、阶跃等;消失矩特性,保证了小波系数的稀疏性;紧支撑特性,保证了其良好的时频局部定位特性;对称性,保证了其相位的无损;去相关特性,保证了小波系数的弱相关性和噪声小波系数的白化性;正交性,保证了变换域的能量守恒性;所有上述特性使小波分析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小波变换在心电、脑电、脉搏波等信号的噪声去除、特征提取和自动分析识别中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3。4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元结构和神经信息传递机理的信号处理方法。目前学者们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其共性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单元(神经元)相互广泛联接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其特点是:(1)并行计算,因此处理速度快;(2)分布式存贮,因此容错能力较好;(3)自适应学习(有监督的或无监督的自组织学习)。
参考文献
[1] 邢国泉,徐洪波。生物医学信号研究概况。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0:459~460。
[2] 杨福生。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研究的学科发展战略。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2,4(15):203~212。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论文关键词:数据通信;原理;分类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1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2 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3 数据通信的分类 3.1 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 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4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5 结语 总之,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学习、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处理下实际问题的信号, 发实际问题对应的专业期刊,范围广些 Eleserver中的期刊: Signal ProcessingInformation SciencePattern Recognition 都是SCI的 IF都该挺高IEEE 期刊有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 in Communucations 这些都是No.1级别的另外 IEE 和欧洲的期刊也有E Journal on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EE Communucations国内的只有两个电子学报引文版中国科学
因为现在的雷达图像技术已经有了自己非常高的成就了,想要在取得一些好成绩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些新的成就来去发一些文章。一定要确定自己做的东西是有用的,如果仅仅为了发文章而做研究,你的日子会很难过,遇到困难也不容易坚持,所以现在做科研也是要讲究一份恒心的,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一定要去努力的开发自己的潜能,去取得一些成就,然后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而且现在的科研环境也是相对于以前来说比较好的,有人自己的充足的科研资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天线和雷达都是有用的电子设备,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天线是一种可以把电磁波转换为电流或电压的电子设备。它的优势是可以接收和发射信号,并且能够收到较弱的信号,可以用来发射电波或接收射频信号。缺点是可能会受到外部干扰和发射的功率有限,没有指示器来表明传输信号的方向。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它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探测和定位物体。它有很多优势,比如它可以探测到较大距离的目标物体,并且可以分析目标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指示方向。缺点是可能会受到外部干扰,而且传输的信号强度也受限。总的来说,天线和雷达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设备。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出生,江苏南通人。
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1984~199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因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长"。
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
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位讯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出0.5us和0.2u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程式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套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致力于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和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概念和方法。
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历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协副主席。
现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
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与教育经验丰富,是我国该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者。
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七十年代初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点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电力部门的一大难题。七十年代中期研制出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之后又研制出0.5μs和0.2μs数字动目标检测器,对国内数位讯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起了开拓性作用。八十年代中期研制出可程式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和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九十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的研究,该项研究当时处于国际前列,已在雷达系统、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套用。同时,还在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ISAR)研究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概念和方法。随着我国系统方面的发展,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SAR)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他非常注重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的发展,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指导的博士生已毕业六十余名,其中有两名博士的论文分别被评为2000年和2002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一名博士的论文获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他的十多项主要科研成果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早期著有《数位技术在雷达中的套用》、《脉冲技术基础》等,合著有《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通信信号处理》(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雷达成像技术》(2005年)。
在出任校长期间,正值我国改革经历着重大考验而又迅猛向前发展的时期,他勇于负责,真抓实干,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的工作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长期以来,还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电子科技的管理及决策咨询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对雷达技术和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5年被评为电子部和陕西省优秀教师,198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千里科技工作者,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9年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据《通州志》上记载,通州姓保的人不少,历史上保家曾有个在吏部做过大官的"保天官",通州有其"天官府"。到了二十世纪,南通保家又出了个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电子学家、被誉为"雷达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保铮院士于1927年12月出生在南通。
童年时的保铮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0岁的保铮正在上国小五年级,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到了第二年,南方沦陷后,保铮无法正常上学,只好随家人迁到乡下。然而在沦陷区的日子里,保铮心中慢慢地萌发出了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一种科学救国的思想,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把战火推到中国,最根本的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
当抗日战争结束的讯息传到南通时,18岁的保铮欣喜若狂,实现他"科学救国"的机会来了。高中还没毕业的保铮考上了南通河海专科学校,就读土木工程专业。谁知没有读多久,他却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时间。1948年9月,保铮以优异成绩考上南通学院的纺织学院。可是上了几个月的纺织学院后,他才感到自己对纺织专业并不感兴趣。
1949年7月随着上海的解放,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高校纷纷在上海招生,保铮偏偏选择了离家千里、且知名度并不那么高的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的电讯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我同时考取了几所大学,最后选择了大连大学,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高中开始,有一种科学救国的热情,而面对残酷的现实感到前途渺茫。家乡解放已半年多, *** 和人民 *** 使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相信在解放区建立的大学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二是该校有一批名师,都是解放军渡江前辗转进入解放区的。此外,家庭经济困难也是个原因,因为大连大学的学生可享受供给制待遇"。保铮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作出了最好的抉择。
1951年底,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大连大学电讯系(当时已改称为大连工学院无线电系)奉命搬迁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大学三年级的保铮成为一名军校学生。1953年7月保铮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没有想到从此就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一生都在做着雷达的梦。
保铮是一个国小没有毕业、中学没有上完的学生,但就是偏偏爱上了雷达技术。攻坚克难中抒发报效祖国情怀
保铮涉足教坛不久,就在教学和科研上崭露头角。建国初期,电子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在雷达专业任教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参加工作后的近10年里,他几乎涉足雷达专业的全部课程,担任讲课、编讲义、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把数学等基础知识打得更扎实,同时还广泛涉猎新的专业知识,如网路理论、振荡理论、随机信号分析和资讯理论等。因而保铮讲课独具特色,思路开阔、启发性强,深受学生爱戴,听过他讲学或报告的人至今印象深刻。在五六十年代,他先后编著了《雷达指示设备》、《脉冲技术》等教材,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保铮一直坚持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与实际结合。1958年他率领一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气象雷达研制,不到半年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经测试证明其主要技术性能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相当。1970年他在"下放劳动"中了解到电力部门长期为地下电力电缆故障的测寻问题而伤透脑筋,这一难题令当时电力工业部的一位副总工程师都无能为力。保铮经过两个多月的跟班劳动,搞清了问题的要害,凭借他在雷达技术方面的深厚基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冲击闪络法"技术方案,并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使寻找故障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甚至更长)缩短为几个小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电力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在1973年北京举办的英国工业展览会上,保铮发现一个电缆故障测试仪,只能测几十米以内的电缆故障,而保铮发明的可以测试1公里多的电缆故障。直至1974年,德国一家杂志上才刊出一篇文章介绍他们发明的电缆故障测试仪。保铮的发明早于国外三、四年,这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应是理所当然的。
1972年保铮担任了教研室主任,他敏锐地看到60年代开始发展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和数字动目标检测是雷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决心在这一领域跟踪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1973年10月,正在陕西眉县"五七"干校劳动的保铮,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让他去南京参加四机部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当时我国民航部门从法国进口了一部航管雷达,虽然对方将雷达卖给我们,但不卖信号处理机,我国只有通过自己研制解决。参加会议的保铮看过国外的方案,认为其设计过于复杂,决定自己设计一台数字动目标显示器,而且要比国外进口便宜。1974年末,在几年不搞科研、缺少研究设备的情况下,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悄悄地从事著神秘的科研工作,开始数字动目标显示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制出颇具特色的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不久又研制出0.2微秒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推动了我国雷达数位讯号处理的发展。在他的主持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雷达信号处理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雷达领域内的尖端技术一项接一项地被攻破。198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和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系统;1986年又研制出可程式动目标检测器。这两项成果当时属于国内外首创,由此引起了轰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
1984年,保铮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当时正值我国改革经历着重大考验而又迅猛向前发展,他勇于负责,真抓实干,积极推行改革开放,狠抓学科建设,调整和拓宽专业结构,加强高层次办学基础,倡导从细微之处体现精神,提出"管理从严,学术搞活",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任职8年,学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各项教学评估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他强调科研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调整科研体制,建立一系列专职科研机构。博士点由1个发展到5个,硕士点由6个发展到18个,相继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的科研经费增加了近5倍,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数目逐年增多,科技实力和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作为电子学家的保铮从1984年起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学校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放手让研究生工作,同时又亲自做细致指导和严格要求,研究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多数人在学期间就已成为科研的主要力量。他根据雷达信号处理发展的新动向,先后选定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为雷达信号领域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和年轻人合写的论文就有100余篇,这个集体在雷达信号处理新领域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
在教学和科研中,保铮坚持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对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由模拟信号处理到数位讯号处理的更新换代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8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4年又获光华基金特等奖。
保铮院士把科学救国思想融化于雷达技术研究中,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他的身上,脚踏实地的精神,严谨科学的作风,热心育人的风范,无不体现出他的铮铮爱国心…
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
作者:保铮1927.12~著
出版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年份:1998
页数和开本:446页;26cm
主题:随机信号-信号分析(0)
中图分类号: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雷达成像技术
雷达成像技术ISBN:7121010720
作者:保铮1927.12~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年份:2005
页数和开本:13,336页:图;24cm
丛编项:雷达技术丛书
主题:雷达信号(1)>成象原理(2)
中图分类号: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内容简介:本书分8章,主要内容有:雷达高分辨的原理和实现的处理方法,一维距离像,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在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合成孔径中的套用等。
培养一个优秀博士生,首先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密切相关,时势造英雄。邹承鲁院士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所谓的火炉效应。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有好的学术气氛,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年轻人在这个氛围中,自然会受到薰陶,成长就比较快。
第二,年轻人要把基础打好。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快慢,和自己的基础知识有关系。基础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要学习和培养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有洞察力。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但是都被表面现象盖起来了,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只要我们坚持多思多想,洞察力就可以提高。 第三,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文章,不断提高自己。不仅要重视国际会议,还让重视诸如任务、方案等的论证会。在这些会议上,可以向搞工程套用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知识。光看书,仅仅只有书本知识,这样是不行的。该发表文章就要发表文章,发表文章是一个成果,是对社会的贡献。不发表文章,对自己交流也不利。不光是在国内,还应该在国外发表文章,这是一种竞争力,有竞争力就是有水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