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资料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援;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资料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资料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物件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物件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物件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物件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援,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物件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范文二: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发表教育心理学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资料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援;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资料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资料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物件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物件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物件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物件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援,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物件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范文二: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后进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具体做法

1.1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交谈有目的的了解谈话物件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找到其“后进”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与后进生谈话首先要营造平等交谈的氛围,切莫教师一言堂,安静的聆听较之一味的说教更能让人开启心扉,触及心灵;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物件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态的变化因势利导,根据其性格特征确定谈话的态度、语气、表情和动作;最后,后进生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心理,谈话中应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让其感到格外亲切知心,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谈话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基础,是取得后进生的信任和成功转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耗时长、见效慢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讲究语言的艺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转变思想上出现偏颇的暂时落后的学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比较含蓄间接地对教育物件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运用暗示法时,首先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为在他人暗示中,特别是语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暗示,在师生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运用该方法;其次,要恰当运用暗示法的载体,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从其优势领域中着手,并以此为切入点,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带动学习上的进步。例如,笔者曾有一个迷恋网路型的后进生,他是个电脑高手,利用这个特长,让其做院报的美编,在老师的信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终于戒除网瘾,成绩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终顺利毕业。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积极暗示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这说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师可以把暗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奖惩法

奖惩法即用强化的方法分化行为的正误,促进人的行为向更正确的方向活动。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惩罚可以校正人的错误,这是教师常用的两种强化手段,对于后进生尤为适用。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当发现她他的点滴改变时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增强其坚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为其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够的,还需继续加强努力。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前,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奖惩,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1.4最佳心态教育法

最佳心态教育法即及时把握教育物件的心理变化,选择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生有特殊的经历,当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这往往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应当全面掌握和分析后进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时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育。例如,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后进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当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时,担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无心学业,于是抓住时机,劝慰他的同时,鼓励其振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结果从此他再没有不及格,学习成绩平稳上升,并顺利毕业。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因为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比如;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自身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

方法是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后进生的情况大多是复杂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运用某一方法,而应灵活地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发挥他们的整体效果,获得理想的效果。

2.3教育者本身应该克服常见的心理现象

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情绪的控制等等。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物件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物件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物件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物件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物件。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物件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物件”;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物件”;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物件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物件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物件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物件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物件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络,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物件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络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正规化。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正规化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字教育正规化,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正规化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路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正规化是经典教育学正规化,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络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物件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资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物件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正规化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正规化。正规化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正规化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物件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资料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物件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群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充套件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资讯科技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巨集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资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教育心理学论文发表

中文还是外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后进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具体做法

1.1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交谈有目的的了解谈话物件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找到其“后进”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与后进生谈话首先要营造平等交谈的氛围,切莫教师一言堂,安静的聆听较之一味的说教更能让人开启心扉,触及心灵;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物件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态的变化因势利导,根据其性格特征确定谈话的态度、语气、表情和动作;最后,后进生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心理,谈话中应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让其感到格外亲切知心,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谈话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基础,是取得后进生的信任和成功转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耗时长、见效慢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讲究语言的艺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转变思想上出现偏颇的暂时落后的学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比较含蓄间接地对教育物件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运用暗示法时,首先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为在他人暗示中,特别是语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暗示,在师生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运用该方法;其次,要恰当运用暗示法的载体,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从其优势领域中着手,并以此为切入点,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带动学习上的进步。例如,笔者曾有一个迷恋网路型的后进生,他是个电脑高手,利用这个特长,让其做院报的美编,在老师的信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终于戒除网瘾,成绩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终顺利毕业。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积极暗示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这说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师可以把暗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奖惩法

奖惩法即用强化的方法分化行为的正误,促进人的行为向更正确的方向活动。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惩罚可以校正人的错误,这是教师常用的两种强化手段,对于后进生尤为适用。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当发现她他的点滴改变时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增强其坚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为其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够的,还需继续加强努力。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前,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奖惩,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1.4最佳心态教育法

最佳心态教育法即及时把握教育物件的心理变化,选择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生有特殊的经历,当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这往往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应当全面掌握和分析后进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时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育。例如,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后进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当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时,担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无心学业,于是抓住时机,劝慰他的同时,鼓励其振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结果从此他再没有不及格,学习成绩平稳上升,并顺利毕业。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因为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比如;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自身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

方法是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后进生的情况大多是复杂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运用某一方法,而应灵活地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发挥他们的整体效果,获得理想的效果。

2.3教育者本身应该克服常见的心理现象

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情绪的控制等等。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物件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物件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物件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物件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物件。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物件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物件”;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物件”;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物件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物件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物件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物件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物件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络,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物件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络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正规化。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正规化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字教育正规化,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正规化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路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正规化是经典教育学正规化,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络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物件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资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物件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正规化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正规化。正规化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正规化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物件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资料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物件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群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充套件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资讯科技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巨集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资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1、《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 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 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 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0439-755X,CN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2、《心理科学》是 心理学专业学术性刊物,为我国核心期刊。反映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方面内容。设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短篇论文、应用心理、学术动态、教学研究、研究方法等多种栏目。论文被过被多家权威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光盘(Psycl NFO Database)。读者对象主要是心理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继承《心理科学通讯》(1964)。周期:双月刊, 刊号:ISSN 1000-6648 CN 31-1469/C国内邮发代号:4-317 国外发行代号:BM489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协办单位:香港大学心理学系, 编委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200062 3、《心理科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文献综述和评论。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671-3710 CN11-4766/R 邮发代号:2-938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委地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内邮编:100101电话: , E_mail: 4、《应用心理学》特点:学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发表应用心理学领域得文章,把握当代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周期:半年刊 ,刊号:ISSN 1006- 6020 CN33-1012/B , 主办单位:浙江省心理学会; 浙江大学 ,编委地址: 杭州市教工露9 号 邮编:310028 电话: 。 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为R74B84双核心期刊,办刊方向是心理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文探讨。 周期:月刊刊号:ISSN1000-6729 CN 11-1873/R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编委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邮编:100083电话:(010) , 62010890E_mail: ,出版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 7、《心理发展与教育》网址:是心理学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心理科学核心期刊之一。本刊于1998年创办,重点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重视发表与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显示问题联系密切的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应用研究成果。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001-4918 CN 11-1608/B ,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编委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电话: 8、《社会心理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刊)是全国唯一一份社会心理学专业理论刊物,具有该专业的权威性。该刊创刊于1990年,为内部准予发行的学术刊物。深受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等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欢迎。周期:季刊,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编委地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电话: 9、《心理学探新》网址: 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季刊。主要刊登实验实证研究、临床与社会调查、历史与文化分析、理论与应用创新的论文、报告、总结等。周期:季刊 ,刊号:ISSN1003-5184 CN36-1228/B邮发代号:44-108 , 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 ;理论心理学与史专业委员会 ;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 编委地址:江西南昌北京西路437号 邮编:330027电话: 。 从2009年1月起,《心理学探新》编辑部启用网络投稿、审稿系统。通用网址:。请各位作者首先点击主页左侧栏的“新作者注册”注册,然后登录“在线稿件系统”投稿。投稿之前,请阅读“投稿指南”。从2009年1月起,《心理学探新》转为双月刊发行。单本定价:12元,全年定价:72元。邮发代号:44-108。任何问题,请至电:。欢迎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爱好者和单位积极投稿、订阅!重要通知《心理学探新》编辑部 10、《社会心理科学》是我国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刊物,自1985年创刊,原名《犯罪心理研究》,是一本专门刊登社会心理研究,反映社会动态的心理学权威性杂志。注重中国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应用心理学科和实证研究,荟萃全国专家学者、实学新秀重要研究成果,赢得读者信赖,影响日益广泛。周期:季刊 ,主办单位: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 ,编委地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广源道一号 邮编:301700 电话: 11、《四川心理科学》致力于心理学学术交流与传播,刊出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等领域的论文或研究实验报告,以及一些应用方面的文字。周期:季刊 ,刊号:ISSN 1005-8621CN 51-1367/B , 主办单位:四川省心理学会编委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24号 邮编: 610041电话:,4761206 。 1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 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 1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刊号为ISSN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编辑部地址:410011 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电话: 或-2662,传真:, E-mail: 14、《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 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刊号为ISSN 1672-0628,CN 12-1348/B。 编辑部地址: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路241号,天津师范大学南院106信箱《心理与行为研究》编辑部, 电话:, E-mail: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期刊

《心理学报》 是国内心理学最顶级的期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科院心理所主办的学术期刊 官网: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官网: 心理科学 ) 《心理科学进展》(官网: 心理科学进展 ) 《应用心理学》(官网: 应用心理学 ) 《心理发展与教育》(官网: 心理发展与教育 ) 《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心理科学》 《心理学探新》《心理行为与研究》(官网: 心理与行为研究 ) 《人类工效学》(工程心理学或量表开发类可投稿;暂无官网,可投稿至邮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官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官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教育导刊》(综合版有心理部分;官网: ) 除了以上比较著名心理学杂志,还有一些杂志如《中华心理学刊》(台湾)、《华人心理学报》(香港)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美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美  《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美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行为与大脑科学英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美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个性与个体差异英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美 《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美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美 《Journal of personality》个性杂志美 最后还有一个open access(要花钱) Frotier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核心期刊如下:

1、《心理学报》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心理学报》刊号为ISSN0439-755X,CN 11-2610/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2、《心理科学》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刊号为ISSN1000-6648,CN 31-1582/B。国内外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317,国外发行代号为BM489)。

3、《心理科学进展》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

《心理科学进展》刊号为ISSN1671-3710,CN 11-4766/R。

4、《心理发展与教育》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

5、《应用心理学》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

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心理学探新》季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

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心理学教育学的省级期刊

国内心理学期刊排名1、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Psychologica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所收录。2、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

常用的心理期刊包括:(1)心理学报(2)心理发展与教育(3)心理科学进展(4)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心理学科学(8)应用心理学(9)心理与行为研究(10)心理探索(11)心理研究心理技术及其应用《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出版中国心理学家的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论文。李树目前是《心理学》杂志的主编,著名心理学家曹里刚,潘伟,徐连仓,匡培子,林仲贤,陈永明,杨玉芳,林文娟和张侃曾担任过编辑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 索引序列
  •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
  • 发表教育心理学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发表
  •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发表期刊
  • 心理学教育学的省级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