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刘彩平发表的论文

刘彩平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刘彩平发表的论文

近五年发表文章列表: Wei Jiang,* Jiaping Qiu, Wei Qiu, Shaojun Yuan, Houfang Lu and Bin Liang,Wall-loaded Pt/TiO2/Ti cataly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mmonia oxidation reaction in microchannel reactor,RSC Advances, 2016, 6, 26637 - 26649 (C级期刊,IF= 3.708) Wei Jiang*, Ya Zeng, Xiaoyan Wang, Xiaoning Yue, Shaojun Yuan, Houfang Lu, Bin Liang,Preparation of Silver Carbonat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Visible Light-driven Photocatalyst Without Sacrificial Reagent.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15, 6, 1315-1323 (E级期刊,IF= 2.266) Wei Jiang,* Jian He, Feng Xiao, Shaojun Yuan, Houfang Lu, Bin Liang,Preparation and Antiscaling Appl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Anodized CuO Nanowire Surfac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5,54,6874-6883 (B级期刊,IF= 2.235) Wei Jiang*, Zhaomei Wu, Xiaoning Yue, Shaojun Yuan, Houfang Lu, Bin Liang,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g2S under irradiation with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and its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 RSC Advances, 2015, 5, 24064-24071(C级期刊,IF= 3.708) Wei Jiang*, Xiaoyan Wang, Zhaomei Wu, Xiaoning Yue, Shaojun Yuan, Houfang Lu, Bin Liang, Silver Oxide as Superb and Stable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Irradiation and Its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5, 54, 832?841(B级期刊,IF= 2.235) Wei Jiang*, Hong Zou, Chengyu Fu, Jiao Lei, Houfang Lu, Bin Liang, Continuous Biodiesel Production Catalyzed by Trace-Amount Alkaliunder Methanol Subcritical Conditions,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4,53:12971-12982(B级期刊,IF= 2.235) Wei Jiang*, Jian He, Jiemin Zhong, Jiuyun Lu, Shaojun Yuan, Bin Liang,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ZrO2 nanotubes fabricated with anodization process,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4,307:407-413 (C级期刊,IF=2.538) Rong Zhao, Ranfeng Ding, Shaojun Yuan, Wei Jiang*, Bin Liang,Palladium membrane on TiO2 nanotube arrays-covered titanium surface by combination of photocatalytic deposition and modified electroless plating processes and its hydrogen perme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1,36:1066-1073 (C级期刊,IF=2.93) Wei Jiang*, Jiaping Qiu, Shaojun Yuan, Ying Wan, Jiemin Zhong, Bin Liang, Fabrication of Hematite Nanowire Arrays on Pure Iron via Anodization Process for Superhydrophilic Surfaces, Protection of Metals and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es, 2015, 51, 435–440 (E级期刊,IF=0.683) 徐晓波,蒲学令,袁绍军,蒋炜* ,梁斌,Pt/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氨催化剂氧化中的应用,分子催化,2014,28:75-81 (EI) 王小燕,王捷,蒋炜* ,梁斌,两步法合成磷酸银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14,42:108-110(中文核心) 岳晓宁,龙雨谦,黄韬,蒋炜* ,陈建钧,梁斌,四氯化硅催化氢化合成三氯氢硅机理研究,分子催化,2013,27:279-286(EI) 刘彩平,何坚,蒋炜*,陶家明,梁斌,周泉水,溴化锂-氨-水吸收制冷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3,32:98-102 谭小敏,蒋炜* ,王昊,梁斌,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乙炔气相法生产醋酸乙烯产物,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32:1129-1132(中文核心) 邹鸿,鲁厚芳,雷姣,蒋炜*,梁斌,微量碱催化亚临界甲醇-菜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中国油脂,2012,37:44-48(中文核心) 刘良政,王荣福,肖尤兰,鲁厚芳,蒋炜*,梁斌,黏度法快速测试生物柴油连续生产酯交换反应转化率,中国油脂,2012,37:72-75(中文核心) 钟捷敏,赵蓉,鹿九云,蒋炜*,梁斌,银改性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及光催化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12,40:64-67(中文核心) 万莹,赵蓉,宋筱露,刘国娟,蒋炜*,梁斌,阳极氧化法原位合成氧化铁纳米表面及其润湿性能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40:137-140 赵蓉,丁冉峰,蒋炜*,梁斌,多孔钛片上二氧化钛纳米管束的制备和表征,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877-882 齐涛,鲁厚芳,蒋炜*,梁斌,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中国粮油学报,2010,25:78-83(中文核心) 王荣福,鲁厚芳,陈晓,蒋炜*,梁斌,小型生物柴油连续生产装置的设计和运行,化工设计,2010,20:41-45 Wei Jiang*, Hou-fang Lu, Tao Qi, Shu-li Yan, Bin Liang,Preparation, appl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Zn/Al complex oxides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under sub-critical conditions,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0,28:620-627 (B级期刊,IF= 8.905) Rong Zhao, Ranfeng Ding, Wei Jiang*, Bin Liang,Reparation of Palladium Membrane over Anodic TiO2 Nanotube Arrays on Porous Titanium,Inorganic Materials, 2010, 46:1321–1324(E级期刊,IF=0. 0.51) Shaojun Yuan, Juntao Gu, Yu Zheng, Wei Jiang, Bin Liang, S.O. Pehkonen, Purification of phenol-contaminated water by adsorption with quaternized poly(dimethylaminopropyl methacrylamide)-grafted PVBC microspher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3: 4620-4636 Shaojun Yuan, Jia Yin, Wei Jiang, Bin Liang, S.O. Pehkonenb, Cleo Choongc, Enhanci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urface-grafted chitosan with immobilized lysozyme on bioinspired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3, 106: 11– 21 Qiong Shang, Jiao Lei, Wei Jiang, Houfang Lu, Bin Liang, Production of Tung Oil Biodiesel and, Variation of Fuel Properties During Storage,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12, 168: 106-115 Qiong Shang, Wei Jiang, Houfang Lu, Bin Liang, Properties of Tung oil biodiesel and its blends with 0(#) diesel,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01: 826-828 Yingying Liu, Houfang Lu, Wei Jiang, Dongsheng Li, Shijie Liu, Bin Liang,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Crude Jatropha curcas L. Oil with Trace Acid Catalyst,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 20: 740-746 Houfang Lu, Mingyan Chen, Wei Jiang, Bin Liang, Biodiesel Processes and Properties from Jatropha curcas L. Oil, 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 2011, 5: 546-551 Xiao Chen, Houfang Lu, Wei Jiang, Liangyin Chu, Bin Liang, De-emulsification of Kerosene/Water Emulsions with Plate-Type Microchannel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0, 49: 9279-9288 付骋宇,李莹,梁靓,吴兆美,蒋炜,快速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试油脂组成,中国粮油学报,2014,29(6):104-107 龙雨谦,刘颖颖,叶龙泼,付勰,蒋炜,周齐岭,梁斌, 四氯化硅催化氢化制备三氯氢硅,工业催化,2012,20:26-30 雷姣,邬皓,尚琼,蒋炜,鲁厚芳,梁斌,水分和材质对生物柴油与0#柴油混配物B5水分含量和酸值的影响,化工进展,2011,30:503-508

刘加平发表的论文

刘加平(1956.11.5--),建筑热工与节能专家。陕西省大荔县人,中共党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在西部低能耗与绿色建筑模式,地域性民居建筑再生与发展,太阳能富集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果。出版《建筑物理》、《城市环境物理》等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世界人居奖优秀奖2项。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学术带头人。1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住房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我国的建筑业加大了房屋建筑设计的规模和力度。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篇1 浅谈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做为我国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当下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节能建筑做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被提上日程。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概念、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几点策略,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被破坏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能源的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1节能建筑概念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目前节能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几乎占到了7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 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和优势 2.1节能建筑研究及应用现状 节能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在中国,节能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目前对于节能建筑研究较多的是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应用,而对外墙、屋顶以及楼地板的研究较为欠缺。另外,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较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研究多,主要是因为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和空调能耗均较高,节能设计需同时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想达到既保温又隔热的目的,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2.2低碳节能建筑的优势分析 2.2.1采用地毯式的建筑能使能耗显著降低。据统计,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可消耗50%的能源,并产生34%的环境污染物。节能建筑则大大减少了能耗,和既有建筑相比,它的耗能可降低70%~80%。所以低碳式建筑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2.2节能建筑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一般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大同小异、千城一面,而节能建筑强调的是突出本地的文化、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自然、本地的气候条件,这样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建筑美学。节能建筑向大自然的索取最小,这样的建筑,让人在体验新建筑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2.2.3节能建筑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传统建筑多是在建造过程或使用过程中,考虑到环境问题,而节能建筑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理念贯彻始终,强调建筑要对全人类、对地球负责。 3 推进节能建筑的措施 3.1 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3.1.1 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1.2 正确选择朝向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3.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分(屋顶、外墙、门和窗、遮阳等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与用户所处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 3%~6%,而节能却可达 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3.2.1 屋顶节能 屋顶是住宅第五立面,对建筑造型起着重要作用。住宅做斜坡顶屋面,可借助屋面坡度与日照斜率相接近的特点,可再降低住宅顶层的层高。在维持平屋面住宅日照间距的条件下,既取得了改变建筑轮廓、有效地解决了屋面防水和扩大屋顶部位使用空间的效果;也减少了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节约了建设用地。平屋顶可采用北向的退台,既获得露天活动空间,也可缩小日照间距。 3.2.2 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功能主要是承重、防水、防潮、隔热、保温。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一般情况下,单一墙体材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保温、隔热要求,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其一般做法是,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 3.3 建筑材料节能设计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3.4 利用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的应用、自然通风的应用、地下水的应用、地热(冷)的应用等。 3.4.1 太阳能的应用地球拦截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两个方面。 ①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采暖用电作为辅助能源,驱动用太阳能加热的水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向房间供热。 ②太阳能制冷 太阳能制冷主要包括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太阳能压缩式制冷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太阳能有效地转换成电能,再用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是将系统中的加热器和冷却器去掉,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吸附床合二为一,冷却功能则利用夜间室外空气的自然冷却来完成。 3.4.2 自然风的应用 自然风的供冷是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室外空气的焓值和温度低于室内时,在供冷期内就可以利用室外风所带有的自然冷量来全部或部分满足室内冷负荷的需要。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供冷期的过渡季和夜间,可采用的方法为新风直接供冷和夜间通风蓄冷。由于利用了自然风提供建筑所需要的冷量,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在运行中不用电或少用电,既节约能源,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 3.4.3 地下水的应用 地下水由于地层的隔热作用,其温度受气温影响很小。在暖通空调中,有些地下水可以直接作为冷源,更是热泵良好的低位热源。所以水源热泵有着良好的节能前景。 4 结束语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削减能源负荷是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建筑设计中应用节能技术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最好回应,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打方向,建筑节能工程作为建设领域的新方向已成为我们既定的基本国策,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相适应的设计,努力使建筑能耗最低化,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加平,武六元. 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 [2]周炜.小议建筑节能设计[J]陕西建筑,2008 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篇2 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摘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析其二者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谈起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引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含义归纳:“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 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从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 二、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 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但与建筑设计仍有质的区别。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则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沙里宁在《论城市》中提出城市体形环境设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相互协调的原则”。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艺术中强调的“互协调要素”,并加以发展,指出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类建设新城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在沙里宁的实践中,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我认为这不是单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三、 结语 中国的许多城市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现今的体制使许多建筑师成为克隆的高手,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让人们辨别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内陆与沿海的不同,千年的文化被百年的新城整合成一个模板。河北省许多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楼都是按同一份图纸盖出来的,只不过城市不同而已。KPF 的高科技与细腻,拉尔夫的楼梯间遍布大江南北,漂亮是漂亮,但缺少了味道。建筑本来是一种展现个性魅力的艺术创作,但现在成了表现城市共性的主要元素。 城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纵观当今世界,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无文化底蕴,至多是一架经济机器,发展动力显然不足。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 猜你喜欢: 1.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 2.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3. 毕业论文建筑工程设计 4.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平朔刘玉发表过的论文

1. Fulong Wu, Chris Webster,Shenjing He and Yuting Liu, 2010. Urban Poverty in China.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ress. ISBN:1847209696,259 pages2. Samara, Tony, He, Shenjing, Chen, Guo (eds.) 2013 Locating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the Global South: Transnational urban governance and socio-spatial transform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63564-6, 316 pages 1. He, Shenjing, Chen, Guo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Interrogating unequal rights to the Chinese c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2. He, Shenjing, Lily Kong, George CS Lin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China’s New Urban Space, Urban Geography (forthcoming)3. He,Shenjing, George CS Lin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Producingand Consuming China's New Urban Spac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Urban Studies (forthcoming)4. 何深静, 中国新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演变,《人文地理》专栏主持,20125. 何深静,大事件与城市发展,《规划师》论坛主持, 2010(12) 1. He, Shenjing, 2013 Evolving enclave urbanism in China and its socio-spatial implications, the case of Guangzhou,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forthcoming).(SSCI)2. He, Shenjing and Chen, Guo, 2012 Interrogating unequal rights to the Chinese c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794–2800(SSCI)3. He, Shenjing, 2012 Two waves of gentrification and emerging rights issues in Guangzhou,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817–2833(SSCI)4. Qian, Junxi and He Shen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2012 Rethinking social power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midst China’s emerging urbanis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 2801–2816 (SSCI)5. Liu, Yuting, He, Shenj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 Wu, Fulong 2012.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in Nanjing, China,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64(4)554–571(SSCI)6.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10 “Social groups and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s urban villages: An i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Housing Studies 25(5), pp 671 - 691. (SSCI)7. He, Shenjing 2010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in central Shanghai: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6(5): pp 345–361. (SSCI)8. He, Shenjing, Wu, Fulong, Webster, Chris &. Liu, Yuting. 2010 “Poverty concentration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s urban low-income neighbourhoods and social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4(2) pp 328-349.(SSCI)9. Wu, Fulong, He, Shenjing & Webster, Chris. 2010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neighbourhood effect: urban poverty in impoverished neighbourhoods in Chinese cit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2, pp 134-152 (SSCI)10. Liu, Yuting, He, Shenj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10 “Urban villages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unregulated assets and transitional neighbourhood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4(1), pp 135-144. (SSCI)11.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ebster, Chris & Wu, Fulong. 2009 “Property rights redistribution, entitlement failure,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 landless farmers in China” Urban Studies 45(9), pp 1925-1949 (SSCI)12.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9 “China’s emerging neo-liberal urbanism, perspectives from urban redevelopment”. Antipode 41(2), pp 282–304(SSCI)13. Liu, Yuting, Wu, Fulong & He, Shenjing. 2008 “The making of the new urban poor in transitional China: market versus institutionally based exclusion”. Urban Geography 29 (8) pp 811-834(SSCI)14. He, Shenjing, Webster, Chris, Wu, Fulong & Liu, Yuting. 2008 “Profiling the urban poverty in a Chinese city: the case of Nanjing”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 1(3), pp193-21415. He, Shenjing, Liu, Yuting, Wu, Fulong & Webster, Chris. 2008. “Poverty incidence and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urban China, a case of Nanjing”. Cities 25 (3), pp121-132. (SSCI)16. Liu, Yuting,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8. “Urban pauperization under China's social exclusion: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30(1), pp21-36. (SSCI)17. He, Shenjing 2007. “State-sponsored gentrific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Urban Affairs Review 43(2), pp171-198. (SSCI)18.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7. “Socio-spatial impacts of 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 on China’s urban neighbourhoods”. Cities 24(3), pp194-208. (SSCI)19. He, Shenjing, Zhigang Li and Fulong Wu 2006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ties, Geographers’ Perspectives”. China Information 20(3), pp429-56.20.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5. “Property-led redevelopment in post-reform China: a case study of Xintiandi redevelopment project in Shanghai”.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7(1), pp 1-23. (SSCI)21. Wu, Fulong & He, Shenjing 2005. “Changes in Traditional Urban Areas and Impacts of Urban Re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ree Neighbourhoods in Nanjing, China”.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96(1), pp 75-95. (SSCI) 1. He, Shenjing 2009. “Book review: Smart Urban Growth for China. Edited by Yan Song and Chengri Ding”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 He, Shenjing 2008. “Book review: 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 By John Logan (Ed)” City and Community 7(4), p399. (SSCI)3. He, Shenjing 2007. “Book review: Unemployment,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Urban China. By S. Li and H. Sato (Eds.)” China Information 21 (3).4. He, Shenjing 2006. “Book review: Emerging Land & Housing Markets in China. By C. Ding and Y. Song (Eds.)” Urban Studies 43 (1), pp241-2. (SSCI)5. He, Shenjing 2006. “Book review: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By John Friedmann”. China Information 20 (2), pp326-9. 1. Liu Yuting & He, Shenjing 2010. “Chinese urban villages as marginalized neighbourhood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Fulong Wu & Chris Webster (Eds.) Marginalization in urban Ch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p177-200.2. He, Shenjing & Wu, Fulong 2007. “Chapter 10: Neighbourhood changes and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hanghai” in Fulong Wu (Ed.) China's Emerging Cities: The Making of China’s New Urbanism. London: Routledge, pp185-209. 1. 何深静、钱俊希、徐雨璇、刘斌,2012 乡村绅士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基于广州小洲村的实证研究,地理学报。(CSCD)2. 陈嘉平、何深静 (通讯作者),2012 广州旧城区传统绅士化现象及其机制研究——以荔湾区逢源耀华社区为例,人文地理(CSSCI)3. 何深静、钱俊希、吴敏华,2011, “学生化”的城中村社区—基于广州下渡村的实证分析,地理研究30(8),1508-1519。(CSCD)4. 何深静、钱俊希、邓尚昆,2011,转型期大城市多类绅士化现象探讨—基于广州市六个社区的案例分析,人文地理 2011 (1),44-49。(CSSCI)5.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Chris Webster,2010,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度和贫困决定因素,地理学报65(12),1464-1475。(CSCD)6. 何深静、袁振杰、李洁华,2010,广州亚运会旧城改造项目对社区居民影响研究,规划师, 2010(12),21-27。7. 何深静、刘玉亭2010,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地理科学30(4),493-502。(CSCD)8.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2010,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地理研究,29(4),703-715。(CSCD)9. 刘玉亭、何深静,2009,英国的社区规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规划师, 2009(3),85-89。10. 刘玉亭、何深静,2009,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南方建筑,2009(6),79-81。11. 何深静、刘玉亭,2008,中国城市贫困的国际研究新进展,国际城市规划, 2008(4),7-11。 (CSSCI)12. 刘玉亭、何深静,2008,中国大城市农村移民居住问题的国际研究进展, 国际城市规划, 2008(4),19-23。(CSSCI)13. 何深静、刘玉亭,2008,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更新—我国现行城市再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人文地理 2008(4),6-11。(CSSCI)14. 刘玉亭、何深静,2008,论城镇体系理论框架的新走向,城市规划2008(2),41-44。(CSSCI)15. 刘玉亭、何深静,2007,市场转型期南京市的住房分异,中国人口科学,2007 (6) (CSSCI)16. 刘玉亭、何深静,2007英国的住房体系和住房政策,城市规划 2007(8) ,54-63。(CSSCI)17.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李志刚,2006,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2006 (3) (CSCD)18. 刘玉亭、何深静,2005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中国人口科学,2005(7)(CSSCI)19. 何深静、刘玉亭,2005,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国际城市规划,2005 (3) (CSSCI)20. 李志刚、吴缚龙、何深静,2004,打造城市规划的黄金时代—彼得霍尔的城市世界, 国际城市规划2004 (4) (CSSCI)21. 刘玉亭、何深静、陈果,2003,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1)22. 刘玉亭、何深静,2003,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城市问题,2002(5)23.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2002,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护与延伸,人文地理,2002(1) (CSSCI)24. 刘玉亭、何深静,2001,反思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现代城市研究,2001(5)25. 何深静、刘斌、刘玉亭,中国城市老城区公共住房升级改造探讨,中国名城,2012(10) 1. Wenner Gren symposium Crisis, Value, and Hope: Rethinking the Economy September 14-20, 2012, Sintra, Portugal (invited speaker)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Production and Mutation of China’s New Urban Spac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17-18 Dec. 2011,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3. 2011 annual conference of Urban Geography Committee,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ers, 8-9 August, 2011, Wuhu, Anhui Province, China. (Invited speaker)4.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um, 27th September 2010, Gu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hzou, China. (invited speaker)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Geography, 26th – 28th August 2010,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6.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Association (IUPEA), 3rd – 6th August 2010,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reviewer)7.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4 – 18 April 2010, Washington DC, US (session organiser)8. The fourth China-Japan-Korea Geographical Conference, 9-11 Dec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9. 2009 Symposium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Foreign Studies in Urban Planning & The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4 -6 December 2009, Chongqing, China10. DFG-SPP projects meeting – 2009 Guangzhou workshop: Urban Informality in PRD – The state, key actors, determinants and trends, 23th Nov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11. The Second Sino-German Symposium on Geographic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1-22 November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 (organiser)12.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vitalising Built Environments: Requalifying Old Places For New Uses', 12-16 October, Istanbul, Turkey.1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2 – 27 March 2009, Las Vegas, US14. The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Research Network of Private Urban Governance and Gated Communities, 30 March- 2 April 2009, Santiago, Chile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Research, 6 – 8 January, 2009,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hzou, China16. International Sociologist Association - Research Committee 21 Tokyo Conference 2008: Landscapes of Global Urbanism, 17-20 December 2008, Tokyo, Japan17. Workshop on “Dealing with our industrial pasts, 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China” 29-30 November 2008,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organiser)18. Workshop on Informal Dynamics of Global Cities, 13-14 November 2008,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19.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Urban Marginalization and Poverty Studies” 12 -13 June 2008,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UK (organiser)20. Workshop on New Town Planning and Self-Organisation, focusing on China, 27-28 May 2008 International Newtown Institute, Almere, the Netherlands. (Invited speaker)2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ning, Law and Property Rights II, 13th -15th February 2008, Warsaw, Poland22. “Perspectives on Development V: A University of Wales Colloquium ‘Global and Local Agendas’” 23 – 25 January, 2008, Gregynog Hall, Newtown, Powys, Wales, UK (Invited speaker)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3-15 December 2007,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24.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New-Build Gentrifications: Forms, Places and Processes’, 15 -16 November 2007,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Switzerland. (Invited speaker)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and City Planning, 28-30 June 2007, Cardiff, UK. (organiser).26. Workshop on ‘City B/lights: Narratives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Physical Regeneration’ Centre for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Bristol, 28 February 2007, Bristol, UK. (Invited speaker)27. Annual Conference of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1 August- 2 September 2005, London, UK. (Acted as coordinator for organizing conference sessions).28.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5th-9th April 2005, Denver, CO, USA.29. UCRN Conference, Cities in China, The Next Generation of Urban Research: Part 3, 12th-14th Dec. 2004,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30. Urban China studies seminar, Oct. 200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31.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16th -20th Aug. 2004, Glasgow, UK.

女,现任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心理学系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UTSA)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职业健康心理学 、员工自杀意念与干预、企业反生产行为与管理、工作-家庭冲突与主观幸福感等。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刘和平教授发表的论文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刘和平(1955-),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本科毕业,在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获得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目前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口笔译工作。翻译发表《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街心花园》、《世界六十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等多部著作,并发表翻译研究论文多篇。

刘翔平发表论文

1.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期刊有三种: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科学进展》 前两种为我国心理学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心理学权威索引《心理学文摘》的来源期刊。后一种主要刊载心理学各领域最新进展的综述性论文。2.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的杂志有两种: 《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心理科学>3.由中国心理学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或由省级心理学会主办的刊物主要有: 《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四川心理科学》等。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心理学》,也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卷)。有关工效学的杂志也有一两种,如《人类工效学》。还有心理学的通俗性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等。

你现在才大二 不着急就关注选导师 想想自己是否真是要考心理学的研究生 考研的意义是什么 你从上研究生中得到什么 你对自己以后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决定要考心理学研究生 那么你先对心理学做个了解, 了解心理学有哪些学科分支 学校有哪些 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如何 只有你理清这些思路,确定自己的考研之路 就准备初试 对于导师 你先关注自己的发展方向 看想走哪个方向 然后再关注导师 因为只有过了初试才是选导师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导师一般都是复试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初试是没有必要选择导师的。当然多了解一些是没有问题的。推荐你关注我们网站北师大考研版。

  • 索引序列
  • 刘彩平发表的论文
  • 刘加平发表的论文
  • 平朔刘玉发表过的论文
  • 刘和平教授发表的论文
  • 刘翔平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