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

指的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数学家和考古学家都算是吗?

有以下十多个:

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特写集《飞筐》和话剧集《布谷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结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及《林斤澜小说选集》。其中《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 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于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曾任《温州日报》社记者、编辑,后辞职创办温州市里仁电脑有限公司,现任上海市里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七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2003年温州市“十大数字人物”等称号。2004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主要从事中文信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父亲沈克成教授一起发明了汉字表音码(又名沈码),在软件界有一定的影响。该编码1993年在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输入法。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包括主编与合著)下列专著: 《表音码汉字输入法应用手册》 (浙江科技出版社) 《沈码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 《沈码汉字输入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汉字部件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化人换笔》 (东南大学出版社) 《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功夫中文商务汉语教程》 (东方影音出版公司) 《功夫中文小丛书》 (中国市场出版社) 《温州话》(宁波出版社) 姜立夫是温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民国时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据说那时数学所正式研究员仅三位,其他为兼职研究员或工作人员,三位研究员中两位是温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苏步青,另一位是华罗庚。南开大学数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均为姜立夫先生创办。 苏步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国数学学报》主编,一九五二年调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系著名的数学家。 谷超豪,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生院院长。后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姜伯驹,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院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朴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 李锐夫,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后任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长,系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还有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陆善镇;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兴华等。 一地(温州)一校(温州中学)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巨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温州的“数学家之乡”并非虚名。 数学是温州的强项,其他学科也不差。伍献文,巴黎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兼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水生生物学家。在葛洲坝工程和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前进行论证时,曾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这工程会破坏长江的生态,鱼类的廻游繁殖成了问题。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将会灭绝。伍献文先生作为鱼类专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议。 张肇骞,中国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长。张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国蒙不利亚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王国松,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李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研究所所长。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业部常委,著名的地质学家。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著名的气象学家。孙义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张淑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声学家。施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学家……这个名单继续下去,可以写得很长很长,他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 至于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就更多了,郑振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月报》主编,曾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文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承焘,一生研究词体,词律和词史,被誉于“一代词宗”。赵超构,《新民晚报》社社长,全国晚报协会会长。还有旅居台湾的马星野,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林尹,台湾“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旅居香港的王书林,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南怀瑾,著名学者、哲学家,美国维吉州东西方文化学院院长。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戏曲家。苏渊雷,华东师大教授。周予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还有诗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吕人俊、叶坪、高崎……;作家林斤澜、黄宗英、金江、叶永烈、渠川、何琼玮、戈悟觉、张思聪、杨奔……;画家、书法家马孟容、汪如渊、方介堪、马公愚、张光、徐启雄、林羲明、周昌谷、陈天龙、赵瑞椿、林剑丹、谢振瓯、黄加善、汪廷汉、马亦钊……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还会有很长,不同的学科、艺术门类、文学品种,温州人作为带头人的还有不少呢,再写“闲说”成了“忙说”了。麻烦采纳,谢谢!

古代:1.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2.王瓒(1448~1504),字思献,号瓯滨,一号环庵,浙江永嘉华盖乡李浦村人(今温州龙湾区永中殿前村)。曾任明高官(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副部长)。3.徐照(?-1211),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4.翁卷(生年不详),字续古,又字灵舒,温州乐清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生平未仕,终身布衣,以诗游士大夫间。5.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温州市区松台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6.赵师秀(1170-1219,字灵秀,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近现代:1.戴家祥(1906-1998),字幼和,温州市瓯海区上田乡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2.南怀瑾(1918-2012),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3.沈志勋(1962-),温州人,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高级材料X射线实验室主任。4.马骅(1937-),笔名莫洛。温州人,知名作家。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5.林剑丹(1942-),温州苍南人 。知名书法家。6.何元龙(1945-),温州人。知名书法家。师从著名金石篆刻家方介堪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先后毕业于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浙江美术学院。ps:如想深入了解某个人物可百度百科,再次不再赘述,谢谢理解!

《天文学报》编委会由30位目前天文学各领域的资深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其中外籍编委3人,形成了包括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及天文学史、人造卫星、太阳、行星物理、恒星及星际介质、星系与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天文仪器等学科编委审稿负责制的体系。主编由从事天文学前沿领域研究的专家担任,负责办刊政策,保证刊物学术质量,实现刊物的科学定位。编委会同时聘请了6位熟悉天文学科内容及出版业务的专家,以协助并指导本刊的发展。 《天文学报》第十届编委会名单主编:甘为群 副主编:冯珑珑 李向东 周济林 黄光力(常务) 编委:丁明德 马月华 韦大明 王力帆史生才 邓李才 卢炬甫朱紫吴学兵 李爱根 吴斌 陈阳林 隽杨戟 胡友秋 赵长印侯金良 高煜 常进 崔向群韩金林鲁春林 楼宇庆 褚耀泉樊军辉 顾问:方成 陆本魁 黄天衣 唐玉华曾琴 熊大闰 投稿须知1 摘要中文摘要(1) 每篇论文正文前应附有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要陈述,其内容应包括: 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2)摘要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文摘.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引用正文中的图、表、公式.摘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中文摘要的篇幅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适当加长英文摘要的篇幅,以满一页为限. 2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人名应姓前名后分写,姓全大写,双、单名首字母大写,双名在两个汉字的拼音字母之间加连字符“-”,复姓全部大写.示例: 单名LIU Bing双名 LI Wei-hang复姓 OUYANG Hai 3 标题标题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二级或三级,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标题末不加标点符号.各级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取左顶格编排格式. 二、三级标题的编号数字之间用下圆点“.”,例如“1.1”,“1.1.1”. 4 关键字选自A&A每年第一期. 5 参考文献列入参考文献的必须是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包括私人通讯等)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必要时可作为脚注处理.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国人名取首字母并须大写.作者之间不用“和”或“and”.每条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前3人,后加“等”或“et al.”.期刊名须缩写,并与ADS上保持一致,请登陆网址查询。如果所引用的论文被选译发表在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引用时应作为两条文献独立引用. 6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格式专著 作者. 书名. 版本(第一版不标注).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 页码示例1:易照华,孙义燧. 摄动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15-17示例2: Sanderson R T. Chemical Bond and Bond Energ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6: 23-30期刊作者.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起始页码示例1: 王家骥,陈 力,赵建洪,等. 天文学报,1996,37: 68示例2: 龚树模. 天体物理学报,1997,17: 337示例3: Bardeen J M,Bond J R,Kaiser N,et al. ApJ,1986,304: 15析出文献文献作者. 文题名// 专著主要负责者. 专著题名.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示例1: 白书农. 植物开花研究 // 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6-163示例2:Weinstein L,Swertz M N. 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 // Sodeman W A Jr,Sodeman W A.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 of Disease. Phiadelphia: Saunders,1974: 745-772 7 图、表中的文字请统一用英文表述. 图题和表题须中、英文并列且一致. 凡在正文中已说明的事项,在图题和表题中不必重复.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中科院院士、天体力学家。浙江瑞安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孙义燧教授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和证明了不具辛结构的近可积系统中不变环面的存在性,由此否定了拟遍历猜测和珀欣猜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教委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四次。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为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特写集《飞筐》和话剧集《布谷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结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及《林斤澜小说选集》。其中《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于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曾任《温州日报》社记者、编辑,后辞职创办温州市里仁电脑有限公司,现任上海市里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七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2003年温州市“十大数字人物”等称号。2004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主要从事中文信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父亲沈克成教授一起发明了汉字表音码(又名沈码),在软件界有一定的影响。该编码1993年在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输入法。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包括主编与合著)下列专著:《表音码汉字输入法应用手册》 (浙江科技出版社)《沈码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沈码汉字输入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汉字部件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文化人换笔》 (东南大学出版社)《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功夫中文商务汉语教程》 (东方影音出版公司)《功夫中文小丛书》 (中国市场出版社)《温州话》(宁波出版社)姜立夫是温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民国时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据说那时数学所正式研究员仅三位,其他为兼职研究员或工作人员,三位研究员中两位是温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苏步青,另一位是华罗庚。南开大学数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均为姜立夫先生创办。苏步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国数学学报》主编,一九五二年调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系著名的数学家。谷超豪,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生院院长。后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姜伯驹,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院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朴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李锐夫,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后任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长,系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还有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陆善镇;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兴华等。一地(温州)一校(温州中学)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巨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温州的“数学家之乡”并非虚名。数学是温州的强项,其他学科也不差。伍献文,巴黎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兼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水生生物学家。在葛洲坝工程和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前进行论证时,曾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这工程会破坏长江的生态,鱼类的廻游繁殖成了问题。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将会灭绝。伍献文先生作为鱼类专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议。张肇骞,中国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长。张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国蒙不利亚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王国松,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李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研究所所长。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业部常委,著名的地质学家。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著名的气象学家。孙义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张淑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声学家。施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学家……这个名单继续下去,可以写得很长很长,他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至于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就更多了,郑振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月报》主编,曾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文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承焘,一生研究词体,词律和词史,被誉于“一代词宗”。赵超构,《新民晚报》社社长,全国晚报协会会长。还有旅居台湾的马星野,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林尹,台湾“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旅居香港的王书林,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南怀瑾,著名学者、哲学家,美国维吉州东西方文化学院院长。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戏曲家。苏渊雷,华东师大教授。周予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还有诗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吕人俊、叶坪、高崎……;作家林斤澜、黄宗英、金江、叶永烈、渠川、何琼玮、戈悟觉、张思聪、杨奔……;画家、书法家马孟容、汪如渊、方介堪、马公愚、张光、徐启雄、林羲明、周昌谷、陈天龙、赵瑞椿、林剑丹、谢振瓯、黄加善、汪廷汉、马亦钊……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还会有很长,不同的学科、艺术门类、文学品种,温州人作为带头人的还有不少呢,再写“闲说”成了“忙说”了。

孙义燧,1936年12月20日生,浙江省瑞安市人。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组织委员会委员。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现为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共发表了论文七十余篇并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1986年、1988年和1995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孙义燧教授当选为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并任大会招待主席;1997年任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的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想不起的曾祖父印象说到孙义燧就不能不提他的曾祖父孙诒让,可是孙义燧却说这是他的惭愧,对祖上的许多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听叔叔孙师敬说,祖父是孙诒让的儿子。不过他还记得老家原来居住在城关的太平石(今瑞安城关一中校址),与玉海楼相隔不远。上世纪50年代初,家里的老房子被国家征用作学校用地了,一家就迁居到玉海楼居住。当时年幼的孙义燧,仅知道玉海楼二楼是藏书的,小孩不能随便上楼,因此在他的记忆中没有上去过。而对曾祖父孙诒让的印象一点儿也没有,更不知道他的学问做到什么程度。而当孙义燧真正了解曾祖父时,已经是“文革”后期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王气中教授是孙义燧的忘年之交,并且是好邻居。一天,他问孙义燧,你是浙江瑞安人,又姓孙,是否知道瑞安有位大学问家孙诒让?孙义燧说,他是我曾祖父。王气中大吃一惊,连说,大学问家、大学问家啊。这才引起孙义燧的留意。可倘若问到孙家的家训,孙义燧说这好像没有什么记忆,只是家里的子女读书一般都是比较用功的。问不停的好奇少年“我从事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动力,就是拥有一颗好奇心,活到老、好奇到老。”两鬓斑白的孙义燧一开口就是一阵爽朗大笑,智慧的双眸熠熠生辉。孙义燧1936年出生于瑞安,在17岁赴南京大学求学前,一直在家乡土生土长。在中学同学眼里,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的他不仅特别聪明,还是个爱给人家取绰号、爱玩爱闹的淘气男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可有时也惹老师生气,到了高中阶段懂事多了。可孙义燧还是经常给同学取绰号,时间长了,有的同学的名字实在记不起来了,可是绰号仍还记得,如什么“大头”“畚斗”“芝麻”等。可对事物无尽的好奇心使中学时代的孙义燧,似乎就有了些科学家爱动手、爱考究的天性:自己跑到田里抓青蛙做解剖来了解动物心跳;用灯泡玻璃、铁丝和马粪纸自制显微镜观察苍蝇的带菌情况;用马口铁和漆包线捣鼓出能发出火花的小小电动机……正是这种好奇,让孙义燧在天体力学研究上不断深入到过去没有人尝试过的领域,取得了天体力学、轴性理论和非线性力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今,少年虽然已经白首,好奇心却不见少,最近又开始了外太阳系天体运动和系统成因的探索,并冀望从中寻找地球外文明的蛛丝马迹。孙义燧说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其实自己并不是个天文爱好者,但却对数学、物理都喜欢,两门功课的成绩都不错。当时瑞安中学的张德坤老师是数学和物理老师,他希望孙义燧能报考理科,并具体建议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或南京大学天文系。这样就考进了南京大学天文系。所以张德坤老师就是他走上科学道路的指路人。在孙义燧看来,读天文专业是很艰苦的,首先录取是百里挑一的,即便进入天文系,也有人中途转系。他的最大体会是,兴趣非常重要,强扭的瓜不甜,选择专业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的兴趣。1954年,孙义燧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天体力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又长期担任南大研究生院院长,并承担国家及“九五”攀登计划和“973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1997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舍不下的科学事业孙义燧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为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另一部分为非线性天体力学.在天体的三体和多体问题方面,他彻底解决了天体中三体轨道形状的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并得到了多体天体系统惯量矩参数和惯量矩的允许区域与禁区之间的分界线.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研究天体总碰撞流形成领域内的运动性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论,而且在航空航天、人造卫星、宇宙星际探测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非线性天体力学方面,孙义燧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汉密尔顿系统理论提出有力的挑战。他首先对汉密尔顿结构的保守系统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最本质和最重要物性质,即在椭圆型不变闭曲线领域内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和周期性不变曲线,并用平均方法给予理论上的解释。随后,会同法国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对他的发现进行了严密的数学证明,从而在国际上第一次证明没有汉密尔顿结构的近可积保守系统也具有充分多的不变环面,全面否定了著名的保守系统的拟遍历猜测。孙义燧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国外著名的学者称孙义燧的发现"对三维不可压缩周期流产生根本上新的效果",是天文学研究领域"近两年中的重要进展"。孙教授还将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彗星等天体的运动性研究之中,发现了天体运动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得到了彗星运动中有界混沌区存在的临界参数值,从而得彗星由彗星云形成的条件,并首次将保守系统的映射方法推广到近保守系统,提出构造这类系统映射的思想和方法。如今,孙义燧虽然卸去不少行政职务,但还要带研究生、做科研课题和指导年轻教师,因此依然过着每周工作6天、每天7小时的忙碌生活。“什么是幸福,除了有好的身体、有好的家庭,还要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生活中的孙义燧,是个颇有情趣的快乐老人。听二胡《二泉映月》、琵琶《十面埋伏》,看历史散文、武侠小说,游泳,陪老伴散步,看中央台的《动物世界》,都是孙义燧的业余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科学与人文精神书互通的,就像天体力学和毕加索画作都能体现多维空间一样。割不断的爱乡之情作为温州近代教育开拓者孙诒让先生的后人,孙义燧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情感。温籍十院士联名提议合并组建新温州大学,少不了他的功劳。2005年4月,在南京的瑞中校友讨论校庆献礼时,南京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彭云楼提出让瑞安中学的名字随着小行星“上天”的建议,得到校友的赞同。因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领导及很多研究人员都是我们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对此事给予积极支持。他们也的确非常努力地促成此事。他们也认为:瑞安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我国最早的数学专门学校之一,一个多世纪来办学业绩突出,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具备申报小行星命名的条件。去年9月9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上报了“瑞安中学星”的申报材料,并得到了批准。这次孙义燧看到由校友捐资兴建的“瑞安中学星”纪念碑落成了,很高兴。瑞安中学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命名小行星的中学。为给家乡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出谋划策,他又破例接受了温大城市学院名誉院长的聘请,决心今后在延揽专家、促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尽己所能。“温州人是特别恋家乡的,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只要家乡需要。”孙义燧说,在外面听到关于温州的正面消息是最高兴的,听到别人批评温州时则觉得很伤心。几年前孙义燧与几位温州籍院士一起倡议创办了温州大学,如今温州大学正式挂牌了,这是温州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温州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孙义燧也一直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大学实行开门办学是可以的,把有真才实学的企业家请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但是,他总觉得一定要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企业家。前段时间,有的大学把一些名作家聘为教授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这个道理。综合性大学有它自己的培养目标,与高职还是有区别的。“只会做题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孙义燧说,和他快乐的童年比起来,现在的孩子要累很多,好奇、喜爱和恒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条件,希望家乡的青少年朋友们在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起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因为未来创新型温州的发展,正需要这样一批有好奇心的人才。

孙剑发表的论文

1、孙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2、孙剑、孙文建、龚自立.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分析.商业研究,2010(5)3、孙剑、孙文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9)4、孙剑、龚自立.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建筑经济,2010(4)5、孙剑、陈永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运行效率评价研究.商业时代,2010(10)6、孙剑、孙静、王世辉.施工合同成立、生效以及无效合同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辨析.建筑经济,2009(11)7、孙剑、李启明、邓晓鹏.DBO模式及其合同条件分析.建筑经济,2008(8)8、孙剑、李启明.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基于江苏十三个城市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9、陈永高、孙剑.基于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的并行设计管理.中国港湾建设,2007(6)10、孙剑主编.工程项目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1、参编教材《建设法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孙剑老师对整个 AI 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毋庸置疑,ResNet,Faster RCNN 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关于他的贡献,孙剑教授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产业上,都做得非常好。任何一个搞CV算法,尤其是DL相关的人,都很难绕开孙博这个节点。

学术上:孙剑教授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被引超过了25万次,并且在2009和2009两次获得CVPR计算机视觉年会的最佳论文。产业上:孙剑教授加入旷视科技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他在2017年带领旷视研究院击败了谷歌、脸书、微软等科技巨头,获得了COCO&Places图像理解国际大赛三项冠军,拥有超过40多项专利。

大学里任何一位老师,只要获得孙剑教授学术上的成就或者产业上的成就,就属于凤毛麟角,孙剑教授在学术上和产业上成就显著,由此可见孙剑教授多么优秀,没想到如此杰出的一位教授,在年仅45岁的时候就不幸因病去世,真的是太让人惋惜了。孙老师是在公司内经常被人提及的名字。孙老师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极大的,能力是极高的,就算是在旷视这种天才云集的公司,孙老师也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孙剑博士是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CV领域TOP级别的人物,何凯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导师,最著名的ResNet通讯作者。他带领旷视研究院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应用。只要从事深度学习基本上都知道他的重量级存在。孙老师的科研哲学理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论坛邮件里有大量关于做科研和工作的心得。

在很多平台上面发表了学术论文,将近发表了100多篇,而且还获得了最佳论文奖,而且也是很多国家重点计划的重点负责人,也培育了很多人才。

带队力压微软、谷歌、FB三大巨头夺得全球竞赛冠军,孙剑是著名的图像识别深度残差网络ResNet发明人之一,拥有超过40项专利,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据科技宣布讣告,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广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45岁。 作为资深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孙剑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 孙剑主要研究计算机摄影学、人脸识别等技术,他发明的残差网络技术力压微软、谷歌、FB三巨头,在世界大赛中胜出。 此外,孙剑还拥有40多项专利技术,发表权威论文100多篇。 孙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习。

在毕业后,他进入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担任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摄影学和人脸识别等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孙剑的不断创新和奋斗下,逐渐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并得到业界的认可,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剑于1976年10月~2022年6月14日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

生前是矿山首席科学家,世界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世界技术开发,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 在孙建博士的指导下,矿石研究院开发出包括移动端在内的高效卷积是神经网络。 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天元AI生产力平台等多项创新技术引领前沿人工智能APP应用。 孙剑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摄影学,拥有40多项专利,2022年以来在顶级科学学术研讨会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孙建博士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孙革发表的论文

提起寻觅“辽宁古果”的过程,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90年的夏天,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黑龙江鸡西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3亿年的被子植物的化石。孙革教授从中分析出了13粒原位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国著名孢粉学家布莱纳教授认为这就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当时世界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打开达尔文谜宫的钥匙。在从1990年到1996年前后6年的时间里,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辽西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洒下了更多艰辛的汗水,先后采集了600多块植物化石,从中发现了一些类似在蒙古发现的“似被子植物”,但真正可靠的被子植物还没能发现。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刚从辽西野外回来的同事为孙革送来了3块化石。由于当时比较忙,所以他只是将标本暂时放到了抽屉里。两天后,当他在研究室里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纸包裹着的化石时,他被眼前的第三块化石吸引住了:在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50多岁的孙革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他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确,在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他又把化石置于显微镜下更加仔细地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种子被保藏在果实之中。“这是确凿无疑的被子植物。”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了下来。1997年的初春,课题组再征辽西,到达了发现化石的辽宁北票黄半吉沟。他们先后共采集到了1000多块化石,并从中发现了8块“辽宁古果”化石。 虽然1996年“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下来,但是为了保持科学的严谨性,课题小组还是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更加详尽地研究和考证。在1996年到1998年这两年时间里,课题小组得到了孙革教授的老朋友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迪尔切的许多帮助。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萌生了将这一成果公布于美国《科学》杂志的想法,他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个世界顶尖的科技类杂志来了解中国的“辽宁古果”、来了解世界花的起源。由于《科学》杂志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密程序,它要求对于所刊登的文章具有绝对的首发权,所以在1998年11月之前,中国国内媒体上 几乎从未报道过“辽宁古果”的一点一滴,人们更无法知道广袤的辽西原来曾孕育过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在经过了严格的专家审查后,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等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从而使“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孙革等科学家对有关“辽宁古果”及其伴生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在最新的专著中,科学家们以“辽宁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为引线,系统、综合地深入研究了我国辽西地区晚侏罗纪时期植物群的性质、组成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生的地质、地理背景等。以辽西或辽西—蒙古一带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应被视为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关于被子植物的研究对判断地层、找寻煤和油等沉积矿藏具有实际意义。 这一发现不但将裸子植物想被子植物进化的时间提前了1500万年,而且证明了被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就在中国的东北区。这个重大科学发现,选入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和“199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辽宁古果”证明地球上第一朵花开在中国背景:辽宁西部的化石宝库属于“热河生物群”,这里古生物化石被保存得非常完整。“热河生物群”绝对称得上是一批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珍品。而辽宁的朝阳地区无疑是这些珍品的精华所在。这里保存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原始的陆相生态系统。1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喧嚣的湖畔和森林中,曾“龙飞凤舞”,布满了绚丽多姿的白垩纪的“鸟园”、“龙园”和“兽园”。古老辽西的天空,飞舞的不仅是美丽的蜻蜓,各色各样的鸟类,还有形态各异的翼龙。远古的朝阳火山活动频繁,不时掀翻了往日的深湖静水。今天看到的一个四五米高的岩层断面上,居然记录着多达十几次的火山喷发!这里保存了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化石,它们罕见地记录了一个生命演化时代的悲壮和惨烈:哺育幼仔的恐龙一家瞬间被火山灰埋葬;肉食的恐龙与其它爬行类相互厮杀;普通鸡蛋大小的翼龙和鸟类的胚胎还没有来得及破壳而出,就和那些争艳的花一同被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这里保存着无数的奇迹,其中就有地球上“第一朵花”!记者: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的重要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破解“讨厌之谜”吧?孙革: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因为它们是真正的花。被子植物和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医疗所需的药品,建筑所需的木材,乃至平常看到的各种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被子植物。可以说,被子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现在的权威观点认为,植物是4亿多年前从海洋登上陆地的,但最初它们繁殖能力较差;后来逐渐产生了孢子以至种子,繁殖能力逐渐增强。起初,植物界只有裸子植物,它们的种子裸露,很容易遭到破坏,这直接影响了后代的繁衍。后来,随着植物界的进化,种子有了包被(果实),易于保护;植物能够开花和结果。花朵的出现标志着被子植物的诞生,先进的繁殖方式使它们迅速地占领了地球,大自然进入了被子植物时代,从此大地才真正变得绚丽多彩。哺乳动物也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正因为被子植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并始终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记者:您能介绍一下“辽宁古果”是怎么发现的吗?孙革:1996年,一位同事给我送来3块他们采自辽宁北票黄半吉沟的标本。在看到第三块化石时,我感到十分震惊。这是一个样子很像蕨类的分叉状枝条,但它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像是叶片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是种子;在主枝和侧枝上螺旋状排列着几十枚像豆荚样的果实(蓇葖果),每个果实中包藏着2-4粒种子;种子清清楚楚地被包藏在果实之中。这是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就被确定了下来。由于当时东北已经冰雪覆盖,我们没办法到当地采集。第二年初春,我们课题组赶到北票黄半吉沟,但开始并没采到古果化石;后来还是课题组的郑少林教授和他夫人又赶到那里精心采集,一下子发现了3块“辽宁古果”。化石标本立即带到南京,我在实验室里分析出了表皮细胞,后来又发现了原位花粉。从此,“辽宁古果”化石的总体被子植物特征才逐渐被认识。记者:有人说,“辽宁古果”没有花瓣,是个“丑陋的花”,您怎么认为?孙革:的确。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辽宁古果”的花瓣。我们通常见到的花是由雌蕊、雄蕊、花瓣、花萼这4部分组成的。但“辽宁古果”这朵花有雌蕊,也有雄蕊,但是它没有花瓣,也没有花萼。这可能与它们是水生的被子植物有关,因为许多水生被子植物本身就不具有花瓣,像现在的泽泻目等植物就是这样。但或许也可能由于“辽宁古果”这类早期的被子植物太古老,花瓣和花萼还没有演化出来。但不管怎么说,“辽宁古果”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朵“丑陋的花”。但是没有这样古老的、丑陋的花,也就没有今天这些美丽的花。记者:听说“辽宁古果”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科学界是如何认同的?孙革:1998年11月27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牵头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由于“辽宁古果”具有典型而又原始的被子植物特征,其产出的时代又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因此一直得到国际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公认。国际最著名的古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迪尔切院士认为“辽宁古果”是“迄今惟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真像一位“大使”,代表我们国家也代表了辽宁,走向世界。记者:您后来又发现了“中华古果”化石,它与“辽宁古果”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孙革:2000年7月,地质科学院的季强教授在凌源发现了两块互为正负模的化石,送来让我研究,化石产出的层位与“辽宁古果”大致相同。这一化石保存得更完整,雌蕊、雄蕊以及叶子都与“辽宁古果”相似。但它的蓇葖果(心皮)更细长,包藏的种子更多,是8-12枚;而“辽宁古果”每个蓇葖果包藏的种子一般是2-5枚。它们都是距今大约1.45亿年的早期被子植物,属于同一个“古果属”,又都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但它是一个新种。我提议命名为“中华古果”,得到了课题组同事们的赞同。“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犹如“姊妹花”,既有同科、同属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种的特征和差别。它们共同为科学家们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最宝贵的化石资料,也为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记者:通过对古果的研究,您得出什么重要结论?孙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植物学特征的原始性和它们的水生草本习性,为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目前众多的化石证据分析,被子植物很可能起源于古老的、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它们的起源地很可能是以包括中国辽西和蒙古在内的东亚地区。有花植物从这一地区发源,而后主要是向东北方向辐射、迁移和发展。所有这些正在有力地验证我们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的推论。当然,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但未来找寻较之“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更早的被子植物的路可能还会很长。作为古植物学工作者,我们为此而努力,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不管怎么说,“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发现,像一把奇妙的钥匙,将达尔文的“迷宫”之门慢慢地打开了。这一研究成果对全球生命演化、特别是植物界的演化研究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古果为古果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它们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这是复原图 :

在发现了“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基础上,孙革带领课题组把有关“古果属”的研究迅速向前推进。在迪尔切院士的指导和亲自参与下,一项以古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开始了。著名分子植物学研究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尼克松博士也参与了这项合作。他们分别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不同角度来研究“古果属”的原始特征,其研究结果却令人惊奇的吻合:无论“辽宁古果”还是“中华古果”,其形态特征均反映了“古果属”在整个被子植物“大家族”中的原始性。“古果属”在被子植物分支序列中一直处在“最原始”类群的位置,比近年来植物学界认为最原始的阿波尔叶和睡莲目还要原始。据此,他们决定新建的“古果科”代表着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类群。这一新的研究进展,对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推动。辛苦、汗水和心血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就。孙革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艰苦探索,他和他的课题组建立了原始被子植物类群“古果属”和“古果科”,完成了在《科学》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这一成果也是他和美国迪尔切院士等科学家合作的结晶。5月3日,大洋彼岸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科学》再一次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教授的科学研究论文“古果科:一个新的基本被子植物类群”,向国际学术界宣布: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类群———“古果科”诞生了!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揭示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地点和其祖先类群等问题,向传统的“热带起源说”等提出了挑战,进一步验证了“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提出了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可能是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使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而“古果属”属于草本水生的新发现,是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又一重要新进展。同时,“古果属”研究结果提出的被子植物至少起源于距今约1.45亿年的晚侏罗纪时期。这便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起到了难能可贵的重要作用。2002至2004年,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带领项目组成员从长白山到兴安岭,从乌苏里江到内蒙古草原,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大范围的地质考察,完成了艰苦的野外化石采集及地层工作,为找寻K/T界线剖面并开展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为了拓宽研究领域,他在感冒和心脏病同时发作的情况下,带领课题组年轻成员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从事科学研究。

孙超的论文发表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1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主要负责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行业公益项目等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计算机与技术学科类EI论文30余篇、一级学报论文1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已授权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4/15),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4/10)、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测绘局,2009,3/9)、“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优秀青年贡献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3/7)等奖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1. Y.X. Liu*, C. Sun, Y.H. Yang, M.X. Zhou, W.F. Zhan, W.Y. Cheng. 2015.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s using time-series Landsat-8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0.1016/j.rse.2015.12.047.2. Y.X.Liu*, M.X. Zhou, S.S. Zhao, W.F. Zhan, K. Yang, M.C. Li. 2015.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tidal creeks from airborne laser altimetry data. Journal of Hydrology 527, 1006-10203. Y.X.Liu*, J.L. Chen, W.Y. Cheng, C. Sun, S.S. Zhao, Y Pu. 2014.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rban sprawl in a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983–2007).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8 (4), 490-5044. Y.X.Liu*, M.C. Li, L. Mao, L. Cheng, K.F. Chen. 2013. Seasonal pattern of tidal-flat topography along the Jiangsu middle coast, China, using HJ-1 optical images. Wetlands 33 (5), 871-8865. Y.X.Liu*, M.C. Li, M.X. Zhou, K. Yang, L. Mao. 201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line Method for Topographical Mapping of Tidal Flats: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China. Remote Sensing 5 (11), 6138-61586. Y.X.Liu*, M.C. Li, L. Cheng, F.X. Li, K.F. Chen. 2012. Topographic mapping of offshore sandbank tidal flats using the waterline detec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 Ridges, China. Marine Geodesy 35 (4), 362-3787. Y.X. Liu*, M.C. Li, L. Mao, L. Cheng, F.X. Li. 2012. Toward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idal fla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ith MODIS and medium-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9 (2), 438-4488. Y.X. Liu*, M.C. Li, L. Chen, F.X. Li, Y.M. Su. 2010. A DEM Inversion Method for Inter-tidal Zone Based on MODIS Dataset: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Ridges, China.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4 (4), 735-7489. Y.X. Liu*, M.C. Li, L. Mao, F.F. Xu, S. Huang. 2006. Review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classification patterns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image analysi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6 (3), 282-28810. Y.W. Duan, Y.X. Liu*, M.C. Li, et al. Reefs survey of the Nansha Islands based on Landsat 8 OLI imag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cept.11. S.Y. Zhang, Y.X. Liu*, Y.H. Yang, C. Sun, F.X. Li.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ithin Poyang Lake: Evidence from a decade of satellite data.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Accept. 10.1016/j.jglr.2015.12.01212. C. Sun, Y.X. Liu*, S.S. Zhao, M.X. Zhou, Y.H. Yang, F.X. Li. 2016. Classification mapping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salt marshes based on a short-time interval NDVI time-series from HJ-1 optical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45, 27-4113. Y.H. Yang, Y.X. Liu*, M.X. Zhou, S.Y. Zhang, W.F. Zhan, C. Sun, Y.W. Duan. 2015. Landsat 8 OLI image based terrestrial water extraction from heterogeneous backgrounds using a reflectance homogenization approach.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71, 14-3214. S.S. Zhao, Y.X. Liu*, M.C. Li. 2015. Analysis of Jiangsu Mudflats Reclamation from 1974 to 2012 using Remote Sens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9 (1), 143-15415. Y.H. Yang, Y.X. Liu*, M.X. Zhou, F.X. Li, C. Sun. 2015. Robustness assess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Beijing Subway. Safety science 79, 149-16216. K. Yang, M.C. Li, Y.X. Liu*, L. Cheng, Y.W. Duan, M.X. Zhou. 2014. River delinea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using a multi-scal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IEEE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17. J.S. Wang, M.C. Li, Y.X. Liu*, H.X. Zhang, W. Zou, L. Cheng. 2014. Safety assessment of shipping ro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afety science 62, 46-5718. Y.C. Wang, Y.X. Liu*, M.C. Li, L. Tan. 2014.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normal segments in HJ-1A/B NDVI time series using MODIS: a statistical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5 (23), 7991-8007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4篇1. 孙超, 刘永学*, 李满春, 赵赛帅, 周旻曦. 近25a来江苏中部沿海盐沼分布时空演变及围垦影响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9):1486-1498.2. 周旻曦,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多目标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以西沙永乐环礁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4): 677-690.3. 王加胜, 李满春, 刘永学*, 等. 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时空演化的可视化表达. 地理科学, 2015, 35(5): 608-614.4. 蒋洁, 刘永学*, 钟礼山, 李满春, 孙超. SAR影像时间序列支持下的互花米草盐沼提取——以江苏盐城东部沿海为例.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5, 32(3):271-276.5.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WebGIS 的南海历史地理情势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热带地理, 2015, 35(2): 202-207.6. 赵赛帅, 刘永学*, 李满春, 张荷霞, 孙超. 基于AHP-变异系数法的越占南沙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海洋科学. 2015, 39(6):114-121.7. 蒋洁,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岛礁风能资源及风力发电评价——基于 QuikSCAT 风场数据与 Landsat ETM+ 影像. 资源科学, 2014, 36(1): 139-147.8.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网络新闻中黄岩岛争端事件舆情研究——以新浪网“中菲黄岩岛争端”专题为例.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4, 30(2): 72-78.9.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历史地理争端空间分布与关联性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2): 249-256.10. 孙超,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近 35 年来热带风暴对我国南海岛礁的影响分析. 国土资源遥感, 2014, 26(3): 135-140.11. 蒋洁,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ENVISAT ASAR 影像与 QuikSCAT 风场数据的近海风能资源评价——以香港东南海域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2).12. 张荷霞,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AHP 和 EWCM 的部分南沙岛礁战略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海洋通报, 2014, 4: 003.13. 汪业成,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场强模型的南沙岛礁战略地位评价. 地理研究, 2013, 32(12).14. 张荷霞,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 资源科学, 2013, 35(11).15. 赵赛帅,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AHP-变异系数法的越占南沙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海洋科学, 2015, 39(6): 114-121.16. 王加胜, 刘永学*, 李满春, 等. 基于 ENVISAT ASAR 的海洋钻井平台遥感检测方法. 地理研究, 2013, 32(11).17. 成王玉, 刘永学*,李满春, 等. 基于 AHP 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南沙东部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热带地理, 2013, 33(4): 381-386.18. 张荷霞, 刘永学*,李满春, 等. 基于 JASON-1 资料的南海海域海面风浪场特征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5).19. 洪武扬, 刘永学*, 李满春, 刘敏, 童礼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5):68-73.20. 杨康, 李满春, 刘永学, 程亮, 陈焱明.基于累积相似度表面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 测绘学报, 2012, 41(2):259-265,27221. 江冲亚, 李满春, 刘永学. 海岸带水体遥感信息全自动提取方法. 测绘学报. 2011, 40(3): 332-337.22. 杨康, 李满春, 刘永学, 程亮, 江冲亚. 遥感影像道路的多点同时快速行进提取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 26(3):295-302.23. 胡炜,刘永学*,李满春,陈洁丽,毛鹍. 基于局部相关分析法的ETM+影像修复方法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5):29-32.24. 江冲亚, 李满春, 李飞雪, 李雪, 刘永学. 地理信息系统(GIS)科学体验区建设. 地理信息世界. 2010, 4(2):84-89.25. 陈洁丽,刘永学*,李满春,申成磊,胡炜,蔡文婷.一种基于遥感数据快速提取居民地信息的新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5):72-75.26. 陈洁丽,刘永学*,李满春,申成磊,张栋,蔡文婷.基于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居民地遥感信息提取.测绘科学.2010(2): 204-206.27. 刘永学,李满春,刘国洪. 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初探.遥感信息.2007(2):71-76.28. 刘永学,李满春,毛亮.基于边缘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学报.2006,10(3):350-356.29. 刘永学,李满春,高月明.基于角色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设计与实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4-6.30.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应用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法分析沙洲动态变化——以江苏东沙为例.地理科学.2004, 24(2):199-204.(学报)31.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质心分析法在小沙洲动态演化分析中的应用——以江苏辐射沙洲亮月沙为例.海洋通报.2004, 23(1):69-75.32.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淤泥质潮滩遥感影像特征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遥感信息.2004,(1):23-26.33. 刘永学,李满春,张忍顺.江苏辐射沙洲水边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学.2004, (6):42-45.34.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淤泥质潮滩地物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210-214.35. 刘永学,张忍顺,李满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湿地科学. 2004, 2(2).116-121.36. 刘永学,张忍顺等.粒径趋势分析法在细颗粒潮坪上的应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4(1):105-109,113.37. 刘永学,陈君等.江苏海岸盐沼植被演替的遥感图像分析.农村生态环境.2001, 17(3):39-41.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 索引序列
  •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
  • 孙义燧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 孙剑发表的论文
  • 孙革发表的论文
  • 孙超的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