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pnas发表一篇论文

pnas发表一篇论文

发布时间:

pnas发表一篇论文

PNAS:婴儿早期记忆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近日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Silvia Benavides-Varela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婴儿早期记忆的研究,这一工作使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了40名健康的婴儿在具有干扰刺激情境下的词语记忆及其相关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半侧化优势记忆功能神经网络,而且婴儿对某些特定词语的记忆并不受无关干扰刺激的影响。 事实上,Silvia Benavides-Varela教授早在2011年[1]时就在PLOSON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婴儿记忆的文章,该研究发现婴儿在经典的习惯化范式下可以记住一个单词(比如连续重复或者非连续重复),但是如果在测试前的休息阶段给予干扰词语刺激,那么婴儿往往无法记住之前重复出现过的单词。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婴儿的语词记忆只有在单独呈现靶子词时才能成功发挥作用?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了解决这一个疑惑,与2011年那篇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范式不同的是,在这一研究中Silvia Benavides-Varel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过去使用的经典习惯化范式稍微做了改进:在编码阶段给婴儿呈现靶子词的同时还呈现了无关的干扰词,与此同时观察和记忆任务、注意指向任务以及语言发展相关的额叶(LF, RF)、顶叶(LP, RP) 和颞叶(LT, RT) 皮层区域的血氧含量的变化,进而探讨这些区域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参加实验的婴儿年龄范围在38-42周之间,包括14名男婴和26名女婴,这些婴儿的父母均是意大利母语者。为了方便血氧含量的监测,他们选择了头围在33.5-36.0厘米之间的婴儿参加实验。实验材料仍然使用的是2011年研究中的实验材料:3个意大利语中的假词 -- mita , pelu, 和noke,其中mita和pelu作为靶子词,而noke作为干扰词。 图1(A)灰色正方形方块代表的是通道的位置,白色的椭圆形代表的是兴趣区,包括额叶、顶叶以及颞叶皮层区域。 实验被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间隔阶段以及测试阶段。编码阶段包括10个block。每个block中给婴儿按照随机顺序呈现8次词语录音,其中靶子词(即高频词,high-frequency word, HF)和干扰词(即低频词,low-frequency word, LF)分别播放6次和2次。一半被试的靶子词是mita,另一半被试的靶子词是pleu。在测试阶段给其中一半被试播放编码阶段出现过的词语 (same-word 组),另一半被试播放完全陌生的词语(novel-word 组)。每一个词语重复出现8次,词语和词语之间播放的时间间隔是0.5秒或者1.5秒,不同的block之间的时间间隔在25秒到30秒之间变化(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B)实验设计流程图。LF:低频率词(干扰词),Target:高频率词(靶子词)。 实验结果发现,在编码阶段same-word组和novel-word组血氧变化差异不显著(置换检验, p = 0.49)。随后将编码阶段的所有数据合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左侧额叶 (LF)的氧合血红蛋白(OxyHb)出现显著的降低([ R 2= 0.671; y = –0.01x ( P = 0.002) +0.06( P = 0.018, Bonferroni-corrected)].,并且这种降低在前三个block最显著。当以左侧额叶为感兴趣区进行单个被试的回归分析时,结果和群体水平分析结果一致。但是在其它的感兴趣区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 图2(A)不同被试在左侧额叶中的OxyHb相对变化的时间进程。横坐标表示的是组块(block)数,纵坐标代表OxyHb变化值,误差条代表平均值的标准误. 接下来对编码阶段变化最显著的前三个组块(block)进行有效性连接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了和习惯化效应相关两个系统性改变(如图2B所示):1)左侧额叶(LF)和其它三个兴趣区的功能性连接均在变弱(左侧颞叶组块1到组块3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880,0.433,-0.683;右侧颞叶组块1到组块3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908,0,-0.475;右侧顶叶的组块1到组块3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562,-0.062,0);2)左侧和右侧颞叶之间功能连接增强(组块1到组块3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0.238,0.476)。 图2(B). 在编码阶段的前三个组块中左侧和右侧额叶、颞叶以及顶叶的有效连接。通过使用AMOS进行模型构建发现不同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对前三个组块的数据进行拟合。其中Block 1, χ2 (df = 2)  = 1.377, P  = 0.502; block 2, χ2 (df = 3) = 4.03, P = 0.258; block 3, χ2 (df = 3) = 1.195, P = 0.754。 通过对测试阶段的血氧含量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和编码阶段一致的是,左侧额叶(LF)的氧合血红蛋白(OxyHb)也出现显著的降低[R2 = 0.876;y = –0.01x (P = 0.02) + 0.004 (P = 0.58)]。对每个兴趣区进行置换检验发现在same-word组和novel-word组中右侧额叶在组块1中出现显著的差异(图3A右上)。陌生词语组的婴儿比相同词语组的婴儿们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血氧反应。而且功能连接分析模型比较发现在陌生词语组和相同词语组具有明显不同的功能结构(χ2= 1,365.39, df = 14, P <0.0001);所有的路径中有两条路径组间差异显著(LF与RP之间以及LT与LP)。而且RT和RF之间的连接只有在熟悉词语组中才存在(路径系数为0.53)。在陌生词语组中兴趣区之间功能连接的特点是LF和LT之间的连接(路径系数为0.5),RT与RP(该区域在组间差异显著)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但是这些连接并没有出现在熟悉词语组中。 通过组块2中的ROI血氧含量分析也发现在RP区域在两组出现显著差异,LT区域也出现类似的趋势( P = 0.01,Bonferroni corrected, P = 0.12),和先前的对婴儿记忆研究结果一致的是,陌生词语组的RF区域的血氧反应强于相同词语组。功能连接分析也发现,陌生词语组和相同词语组具有明显的功能结构(所有的路径在组间差异均显著,χ2= 1,365.39, df = 14, P <0.0001)。和组块1中分析结果一致的是,RT和RP之间的有效连接只有在熟悉词语组中才存在(路径系数为0.53)。而且只有在陌生词语组才存在LF和其它三个兴趣区的连接,路径系数分别是LF-LT:0.416;LF-LP:0.067;LF-RP:0.738。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婴儿在再认阶段时所作出反应时的脑功能连接,我们使用了2011年那篇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同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和本研究一致: 在陌生词语组LF和LT之间以及PT和RP之间的存在非常强的耦合(路径系数分别为0.62和0.57),但是在RT和RF之间没有出现强耦合(路径系数为0)。先前研究中的左半球兴趣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本研究中的更强(LF to LT Δ = 0.281, P = 0.001; RT to RP Δ = 0.16, P = 0.058)。和本研究类似的是,在相同词语组中,我们发现RT和RF之间的有很强的连接(路径系数0.73)但是LF和LT之间不存在。先前研究中的右半球兴趣区之间的连接更强(RT to RF Δ = –0.132, P = 0.035)。先前研究中相同词语组中RT和RP之间的路径系数是0.84,但是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    本研究最大的突破和创新点就在于把干扰词呈现在习惯化过程中而不是习惯化之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为婴儿的词语记忆功能网络提供了证据,如图4A和4B显示,在编码阶段颞叶和左侧额叶之间会相互作用,而在再认阶段颞顶联合区和右侧额叶之间会相互作用。 图4. 婴儿的词语记忆网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蓝色的线条表示的是在记忆的两个阶段中功能连接最强的脑区。其中A代表的是在编码阶段颞叶和LF之间的相互影响,B代表的是颞叶、顶叶和RF之间在再认阶段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Benavides-Varela S, et al. (2011) Memory in the neonate brain. PLoS One 6:e27497.[2]Benavides-Varela, S., Siugzdaite, R., G?3Mez, D. M., Macagno, F., Cattarossi, L., & Mehler, J. (2017). Brain regions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supporting early word recognition in the face of input vari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4(29), 7588-7593. 微信搜索“思影科技”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脑影像资讯

解决疾病。在2019年11月23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篇研究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团队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有助于逆转实验动物中风样神经损伤,该研究有朝一日可能会将人类从痛苦的神经疾病中解救出来,这项工作基于一系列涉及线粒体的突破性研究。

发表二篇PNAS论文什么水平

水平。核心期刊是属于某学科的主要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并且能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所以是高质量水平。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也是中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

pnas是国际顶级期刊。JACS是化学类顶级期刊。PNAS是老牌综合性期刊,一般作为中高档的分水岭。因为文章发行量比较大,发表流程也比较特别,因此进入了各领域研究顶级水平后,会用PNAS作为保底选项。在积累声望期间,PNAS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对象,如果被接受,也可以看作是到达某一档次的象征。JACS可以说是每个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可以说是化学类杂志的龙头。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

我觉得这个博士发表的论文应该是一个中上等水平,属于高水平的论文了。

pnas发表论文

Pnas投稿需求是:涵盖科学各领域,包括物理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等,所有文章皆需“能让科研大众读者理解”。

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百年经典期刊。

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发表标准:

PNAS发表“前沿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科研重要性”的论文。

PNAS发表的论文需归属于下列类别其中之一,研究报告、信函 (letter)、前辅页 (front matter)、评述文章 (commentary)、前瞻性文章 (perspective) 和研讨会文章,其中前两项仅接受由编辑部邀请的投稿。

PNAS论文审稿流程:

每一篇投稿都会指派给编辑部31个分支或期刊定义的领域中的成员,如果稿件通过初步审查,会再交给另一位编辑成员,负责寻找专家审稿人并评估审稿建议,最后的决策在编辑部成员手上。

PNAS良好发表实践:

PNAS有相当快速的审稿周期大约 40 天就可以出结果,论文接收至见刊约为一个月,自投稿到发表(包含印刷版)期间不到六个月。

PNAS的文章可在发表六个月后免费获取,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放。

pnas是国际顶级水平。PNAS是国际顶级跨学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涵盖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数学、生态学等。在该研究中,青年教师荆玉谱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周树堂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伦杰、硕士研究生张慈等为共同作者,河南大学为独立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全称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百年名刊”之一,同时作为国际期刊界的“四大天王”(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于1914年创刊,出版频率是周刊。

pnas论文发表

pnas是国际顶级水平。PNAS是国际顶级跨学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涵盖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数学、生态学等。在该研究中,青年教师荆玉谱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周树堂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伦杰、硕士研究生张慈等为共同作者,河南大学为独立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全称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百年名刊”之一,同时作为国际期刊界的“四大天王”(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于1914年创刊,出版频率是周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 2010年影响因子为9.771。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为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二: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又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 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 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类稿件与Track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 三:投稿策略: 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 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在pnas发表论文

Pnas投稿需求是:涵盖科学各领域,包括物理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等,所有文章皆需“能让科研大众读者理解”。

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百年经典期刊。

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PNAS发表标准:

PNAS发表“前沿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科研重要性”的论文。

PNAS发表的论文需归属于下列类别其中之一,研究报告、信函 (letter)、前辅页 (front matter)、评述文章 (commentary)、前瞻性文章 (perspective) 和研讨会文章,其中前两项仅接受由编辑部邀请的投稿。

PNAS论文审稿流程:

每一篇投稿都会指派给编辑部31个分支或期刊定义的领域中的成员,如果稿件通过初步审查,会再交给另一位编辑成员,负责寻找专家审稿人并评估审稿建议,最后的决策在编辑部成员手上。

PNAS良好发表实践:

PNAS有相当快速的审稿周期大约 40 天就可以出结果,论文接收至见刊约为一个月,自投稿到发表(包含印刷版)期间不到六个月。

PNAS的文章可在发表六个月后免费获取,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放。

pnas是国际顶级水平。PNAS是国际顶级跨学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涵盖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数学、生态学等。在该研究中,青年教师荆玉谱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周树堂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伦杰、硕士研究生张慈等为共同作者,河南大学为独立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

pnas是世界四大名刊之一,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全称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百年名刊”之一,同时作为国际期刊界的“四大天王”(Nature,Science,Cell,PNAS)之一,于1914年创刊,出版频率是周刊。

  • 索引序列
  • pnas发表一篇论文
  • 发表二篇PNAS论文什么水平
  • pnas发表论文
  • pnas论文发表
  • 在pnas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