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因为地幔的状态不是所谓简单的单一判断,而是一个复杂的,不均一的状态。地幔可根据性质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上、下地幔,而上地幔又进一步划分为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这其中岩石圈地幔为固态;软流圈地幔则多为亚固相的状态(但不绝对,既存在固相,也存在部分熔融产生的液相,总的来说很复杂不可简单一概而论),通常是高温高压使得该区域地幔物质接近熔点但未达至熔点的过渡相,因此会在地震波测速上呈现不同的特征,而这里也多为岩浆的发源地;更深的下地幔则是位于更高压环境物质密度更大的液-固相,因此地震波速更大;地震横波在地下2900km消失是因为核幔间-外核的液态层,而不能证明你说的地幔不是流体(实际上地幔中是包含流体的)。而且板块学说是建立在众多大洋科考、钻探、古地磁、岩石学、古生物学等证据之上的,它不完美,尚有一些不能说明的问题(如近些年提出的地幔柱学说就是为了解释传统板块学说不能较好解释的部分问题,如LIPs的形成等),但它确实是近代地球科学的伟大革命与进步,并非像你一言而断的那般不堪,如果你真的对板块学说感兴趣,建议你多读读相关文献,例如郑永飞院士19年在JAES期刊上发表的俯冲带地球化学一文,这还仅仅只是对板块学说其中的俯冲作用的综述,不包含威尔逊旋回中其他的几个过程。如果你不了解它,那就不要武断地去批判他,除非你取得了推翻它的铁证,这个铁证铁到能无视我上面提到的众多地质领域的证据。

地心说到板块学说的500年历史轮回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最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2] 板块学说把地球划分为6大板块,认为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大陆边缘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可以解释得通,但大陆内部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就无法解释。为了解释大陆内部的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板块学说的专家们又把大陆划分成近百个小板块。仅中国就划分成华南板块、华北板块,羌塘板块、西藏板块等板块,而且还划分出许多微陆快和地体。尽管板块划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可是随着发现的蛇绿岩带越来越多,山脉的形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释。板块学说作为板块碰撞的重要标志蛇绿岩带不是出露在造山带的隆起带,而是沿河谷分布,这是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连有些板块学说的专家都感到勉为其难了。从地心说把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到板块学说把大陆划分成近百个板块也不能解释大陆内部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仅经过了500年,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地球膨裂说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规律。自然科学的实践证明,一个理论只有对发现的所有事实作出合理的解释,才能称其为理论。板块学说不但不能解释大陆内部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对大陆内部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板块漂移的动力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板块学说必然象500年前的地心说一样被历史所淘汰。科学史就是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的发展史。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新的理论必然会代替旧的理论。地球科学的发展史也是如此,一个能对所有事实作出合理解释的地球膨裂说必然会代替板块学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作者:赖柏林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矿产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海洋地质资料】是指在海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是指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千米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是指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地震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是指在地质、矿产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专项研究地质资料】是指在专项研究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和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是指运用地质理论,通过勘查工作后,用文字、图表、数字、实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矿产资源客观情况的物质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和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探矿权人完成勘查项目设计任务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科学依据。国家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

【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包括文本式地质资料如野外地质记录和图件、原始编录、底稿底图、化验分析报告等,以及实物资料如岩心、矿心、测试样品和各种标本、勘查标志等。对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保存。

【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指地质人员根据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后编写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资源普查报告和矿床勘探报告等。

【矿产勘查报告】是指根据《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规,由探矿权人提交的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可供矿山建设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是整个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地质矿产资料,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研究后形成的工作成果报告。勘查报告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不同工作阶段的报告。

【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开发规划或者地区开发规划的要求,对矿山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结论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含有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是矿山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和审批计划任务书的依据。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地震沉积学是近年来新兴学科,它是一门在地质模型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和技术研究有关沉积体的三维构成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基于三维地震、环境分析、露头、岩心联合反馈,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构成和沉积过程,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曾洪流等(1998)在对墨西哥湾北部中新世地层Tiger浅滩地区高频层序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体三维构成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Schlager(2000)、Eberli、Masaferro和Sarg(2004)等进一步完善了地震沉积学概念;2005年2月,在美国休斯顿召开了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2006、2007年国际沉积学大会,地震沉积学都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和露头古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尤其在高精度等时框架中动态地恢复沉积体系的三维空间展布及其演化,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帮助解决储集体在多重控制因素下的演化,具动态建模的意义。首先,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提供了建立精细的等时格架和分层手段,为储层建模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框架。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沉积体系分析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的动态分析,不仅可以揭示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Lamers和Carmichael,1999)、古地形和地貌变化(Smallwood和Gill,2003;Morgan,2004),还可以揭示各种沉积体系在等时格架中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迁移变化规律(Long等,2004;Cartwright 和Huuse,2005)。这些动态的概念模式对储集体的展布及其储集物性提供了更好的预测。此外,由于层序识别分辨率的提高,对储集相带划分也日益精细。

总体说来,地震沉积学是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支持下对典型沉积体进行精细刻画的过程,目的是更为精细的、更为精确的描述沉积体三维空间展布。因此,地震沉积学应用体现在对高级别层序界面、高频单元、高精度沉积体的识别和刻画。

(一)高级别界面的识别技术——构筑地质体界面

1.多元参数精细标定

多元标定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为储集砂体的精细解释提供标准格架,所用关键技术是多元标定技术。其实质是将地质、测井、钻井等多种信息与高品质三维地震剖面结合,实现“点-线”的统一。

2.相位转换

在地震数据体中,零相位数据体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最大振幅)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只有在海底、主要不整合面、厚层块状砂岩顶面等单一反射界面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而且,零相位地震数据中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存在许多薄地层互层时,要建立地震数据和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常用的方法主要是90°相位转换,但是,在特殊的地区相位角的转换度数要根据目的层位高频层序界面对应的地震相位角来决定。

(二)高频单元划分技术——构筑地质体序次

1.分频技术

研究表明,低频地震资料中的反射同相轴更多地反映岩性界面信息,而高频资料中的同相轴更多地反映时间界面信息。基于这一认识,采用分频解释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地质目的使用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地震沉积学中使用的分频解释是基于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控制了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倾角和内部反射结构这一原理。一般而言,地震子波的频率越高,相应的地震资料与测井信息就吻合得越好,此为分频解释的基本依据。因此,运用分频解释技术是地震沉积学对地震频率控制同相轴倾角和内部反射结构这一认识的一个反映。

2.时频三原色技术

地震资料中连续的频率变化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不同级别的地质层序体对应着地震剖面上的不同频率特征,仅采用分频解释方法还不能将这类信息充分利用起来,而时频分析方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时频分析即频率时间扫描,它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间域的地震记录转化到频率域,利用时频分析技术按不同频率进行扫描分析可以识别出由大到小的各级层序体,从而得到一些地震剖面上没有的信息。由于纵向上频率变化的方向性代表了岩性粗细的变化,所以时频分析不但可以用于地层层序解释,还可以用于划分沉积旋回和推断水体变化规律及沉积环境变化。因此在地震沉积学的研究中,分频解释与时频分析技术应结合起来使用。

(三)高精度沉积体系精细刻画技术——构筑地质体空间配置关系

1.测井约束反演技术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和砂体描述中是不可缺少的技术,在砂岩岩性油藏描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学家李庆忠院士曾指出“波阻抗反演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最终表达形式”。目前,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已经成为处理常规目标的一种手段。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涉及测井曲线校正及归一化处理、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子波提取、建立低频模型等相关方法。

2.地层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统计学特征的具体(特殊)测量值。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会造成地震反射速度、振幅、频率等的相应变化。当目标地区的地震地质确定的情况下,只要储层或流体性质变化的特征参数达到某一相应的限度,地震剖面就会有表现为波形、能量、频率、相位等一系列基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的地震属性的明显的变化。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尚无法找到地震属性与地质目标间一一对应的成因联系,但通过大量油气勘探实践和经验的统计结果表明,井点处的储层性质与地震属性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线性或非线性统计关系。据此可以推断,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井之间储层性质和地震属性也同样符合这种统计关系,这也是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前提条件。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震构造解释、地层分析、油藏特征描述以及油藏动态检测等各个领域,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常用的属性有振幅属性(波阻抗、反射系数、速度、吸收)和相位属性,同时近年来还发展了相干分析结束、频谱分解技术、AVO技术和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遵循“建立地震解释和属性分析的工区→进行层位解释和闭合→依据研究任务筛选和提取相关的地震属性→地震属性优化”流程。

3.地层切片分析技术

通过三维地震的水平成像(即时间切片)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沉积相图像。常用的切片类型包括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时间切片是沿某一固定地震旅行时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切片显示,切片方向是沿垂直于时间轴的方向,它切过的不是一个具有地质意义的层面;沿层切片是沿着或平行于地震层位进行切片,它更倾向于具有地球物理意义。

要注意的是,切片和属性分析必须要具有地质含义,不但可最大限度地识别并刻画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且可证实砂体的物源方向。

(四)典型沉积体地震沉积学研究实践

利用前文所述的地震沉积学方法技术,对东营凹陷发育的东营-永安镇三角洲进行解剖,尝试从更精细的角度刻画储集体空间展布形态。在前文的地层格架构建过程中,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识别出9个进积单元(图3-14),10个层序界面(2个三级层序界面,8个4级层序界面)。

图3-14 东营三角洲进积体刻画剖面图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东营三角洲区受多物源影响(潍北凸起物源、青坨子凸起物源、北部物源),断层多且交互影响,如果采用传统的沉积学研究手段,很难将多个方向的物源体系解剖清楚,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分区统计、精细解释手段,对不同的物源区进行单独解剖和分析,阐明各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属性分块时尽量避开断层复杂区域;同时利用分频技术、时频三原色技术、小波变换、地层切片技术、地震正演等地球物理方法,建立不同层位地震反射特征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1.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

利用区域层序地层分析中合成记录建立的速度场,精确标定了研究层位的两个关键界面——T4、T6。T4、T6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的顶、底界面,也是一个三级层序的顶、底界面。T4界面在东营凹陷西北部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特征,向东逐渐演变为连续性差的弱振幅反射,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整体上移”的特征;T6界面由于油页岩的大面积出现,在整个工区内都非常稳定,表现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至东—东南部,接近物源供给区,为一系列进积反射的底界面,界面之上下超特征明显。

2.高频单元识别与划分

(1)常规地震剖面识别方法。常规地震剖面中,四级层序界面用内部强轴反射特征、顶底接触关系、上下结构差异、内部进积结构等4个原则进行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常规变面积剖面中,强轴的出现意味着波阻抗差异的增大,而在三角洲进积区,则可能意味着上下进积期次岩性上的差异性,分布较稳定的强轴可将进积体划分为多个单元(图3-15)。

图3-15 利用稳定的强反射同相轴进行进积单元的划分

(2)分频技术在四级层序界面识别中的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

东营凹陷内的东部叠前三维工区的主频为20Hz,带宽为10~40Hz,在研究中将原始剖面进一步细化为10Hz、20Hz、30Hz和40Hz的剖面(图3-16),对比发现:低频剖面中,地震同相轴数量减少,三级层序界面(如T1,T2,T3等)强振幅、连续性好的特征被进一步地凸显出来,且每一期进积单元的顶底界面处顶超和下超特征清晰;高频剖面中,地震同相轴与原始剖面相比增多,对于界面的识别具有干扰的作用。

在分频的基础上,利用10Hz剖面进行沙三中层序内部进积单元的识别和划分,通过与原始剖面对比研究发现,10Hz的分频结果,能滤去弱轴、短轴的干扰影响,界面连续,内部进积特征清晰,可将东营三角洲砂体进积形态完美地刻画出来(图3-17)。

图3-16 原始剖面、分频剖面与时频三原色剖面的对比(T1842测线)

如前所述,高频剖面(如40Hz剖面)中地震反射同相轴数量增多,则意味着地震剖面的分辨率得到“相应的增强”。本次研究中,通过对40Hz剖面进积单元的同相轴划分与单井岩性、钻井资料及测井的对比,发现三者对应关系良好,因此认为东营三角洲进积主体区域可运用40Hz高频剖面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图3-18)。

(3)时频三原色技术在四级层序界面识别中的应用。为了有效利用地震频率信息,合理显示每个样点的优势频率,研究中使用Geoscope软件中的RGB模块,分别用红、绿、蓝3种颜色,表示低、中、高分频信息,然后按照小波分频能量比较结果做色彩叠加显示,时频三原色剖面中三角洲进积特征也非常清晰。

从时频三原色剖面中发现:断层的形态更加清晰,地震同相轴形态清晰,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凸现出来,如T4界面处的下切河道、呈波状反射特征富含油的浊积体以及T6界面的油页岩等特征均可明显地观察到。

3.基于属性分析技术的沉积体刻画

由于东营凹陷中央受北部物源、东营三角洲物源和永安镇三角洲物源的共同影响,整体属性提取效果较差,因此,研究工作需要分区进行,分别提取各物源影响范围内的地震属性并进行分析(图3-19),以期获得比较可信的沉积信息。通过对圈定的范围内提取的属性对比,发现总均方根振幅(Total ABS Amplitude)属性对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下面将以第4套进积单元(Z4)为例进行说明。

图3-17 利用低频剖面(10Hz)进行进积单元的划分(T1842测线)

图3-18 利用高频剖面(40Hz)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T1842测线)

图3-19 东营三角洲沉积区内2个区块属性提取

1)东营三角洲属性特征分析

在该区层间总均方根振幅属性图上能够清晰地识别出东营三角洲前缘范围(主进积区)(图3-20)。沿三角洲进积方向可进一步划分出三角洲平原区和三角洲前缘区(图3-20)。在三角洲前缘的前端,存在一些范围不大的异常体(图3-21),通过对比钻井资料(图3-22),认为这些异常体均为浊积体。

图3-20 东营三角洲区沙三中第4套进积单元东营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的划分

图3-21 东营三角洲区沙三中第4套进积单元浊积体平面范围

图3-22 沙三中第4套进积单元浊积体钻井特征

左边为官116井,右边为史128井

此外,通过其他属性特征在三角洲前缘中可识别出一套异常体,初步认为该异常体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通过将水下分流河道的平面位置与第4套进积体的时间厚度图相叠加,平面范围位于时间厚度60ms左右,因此,研究人员选择沿第4套进积体顶界面向下开50ms时窗的方式进行属性提取,这样,就能将水下分流河道特征更加清晰地刻画出来。钻井的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也进一步证实该区域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东营三角洲区属性综合划分和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图3-23)。

2)永安镇三角洲属性特征分析

利用层间 Total ABS Amplitude属性图能够清晰地识别出永安镇三角洲范围,从其剖面特征上可以看出其差别,向南表现出高角度进积-加积特征,向西进积特征明显(图3-24)。

永安镇三角洲主体进积区在地震剖面和钻井上都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进积单元。在进积体内部等比例内插了3个界面,划分出4个进积单元分别提取平面属性,这样可以清晰的观察三角洲朵体迁移特征(图3-2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即可获得永安镇三角洲区属性综合划分和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图3-26)。

3)区域沉积体系拼接

在单独分析了东营三角洲区和永安镇三角洲区各自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后,需要将不同区块的沉积体拼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沉积格局。利用反演剖面作为纽带,链接起各区块的沉积体。

图3-23 东营三角洲区属性综合划分和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图3-24 沙三中第4套进积单元永安镇三角洲区属性(层间Total ABS Amplitude)及剖面特征

研究中采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目前,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已经成为处理常规目标的一种手段,它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在垂向上的分辨力和地震资料在横向上的连续性以及所包含的丰富的岩性和物性信息,研究储层特征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的分布特征。东营三角洲区存在大量灰质泥岩,由于灰质泥岩的声波速度与砂岩的声波速度十分接近,导致常规流程的反演结果无法区分开灰质泥岩和砂岩层段。因此研究中利用自然电位曲线代替声波曲线,利用初始模型产生的低频数据体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产生的高频数据体代替波阻抗类型数据体进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研究过程中选取三条反演剖面(EW3,NS1,NS2)建立假三维立体图,反演结果显示第4套进积体与沉积平面图的沉积相非常吻合(图3-27,图3-28)。

利用本次研究所得反演剖面,将自不同物源区的沉积相图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东营凹陷区域上的沉积体系展布图(图3-28)。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李四光

(一九七○年六月)

在最近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发生了毁灭性地震,一九六○年智利大地震以来,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有愈加频繁的趋势,我国不在例外。邢台地震和通海-峨山地震,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亲切关怀下,根据周总理一再具体的指示,我们发动了当地广大革命群众,在解放军大力支持下,两次树立了大打人民战争的光辉范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以顶天立地的气概,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英勇奋战,很快就扫平了废墟,进而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并且在大震以后,余震频频发生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土办法和土洋结合的办法,创造了许多土仪器和土洋结合的仪器,为预测地震的工作,打下了群众性的基础。

地震之敌,在全国某些地区,还在伺机而动。我们今后一定要站好岗,放好哨,做好准备。准备任何时期都能够更出色地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为此,我们的地震工作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如何又普及又提高?办法只有一条:即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地震地质工作,对我们来说,还是生疏的。为了能保证正确地贯彻执行上述伟大教导,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地震的发生,经常有个震源,震源的位置,绝大多数在某些地质构造带上,特别是在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带,是地应力按一定的条件,在岩层中作用的反映,若干不同性质的构造带在一定的地区中的分布、排列和配合往往呈现某种规律,它反映应力场在那个地区中作用的特点。如若应力场稳定了或者消失了,构造带也就稳定了或者僵化了;如若应力场加强了,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稳定的构造带就会重新活动,乃至有所发展,或者产生新构造带。

长期地震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地震震中(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与活动地质构造带不可分离的。那种活动构造带,有的暴露在地面,有的隐伏在地下,为较新的、平敷的岩层所掩盖。

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它总要把它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够发动震动。震波有的属于高频率弹性波,也有的属于低频率、破坏性较大、传播范围较小的塑性波,震源大多数在地壳中,少数在地幔中,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关键之点,在于震动之所以发生,可以肯定是由于地下岩层,在一定的部位突然破裂,岩层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机械的力量)在那里不断加强,直到超过了岩层在那里的对抗强度,而力量的加强,又必然有个积累的过程,问题就在这里。逐渐强化的那股地应力,可以按上述情况积累起来,通过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于当地岩层结构软弱或者沿着已经存在的断裂产生相应的蠕动,或者由于当地地块产生大面积、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后两种情况下,积累的能量可能逐渐释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发生。因此,可以说,在地震发生以前,在有关的地应力场中必然有个加强的过程,但应力加强,不一定都是发生地震的前兆,这主要是由当地地质条件来决定的。

地应力加强活动,不仅会引起地震,还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引起其他许多物理的变化。譬如说,大地电流、电位场、磁场、重力场、地下水位和某些气体冒出等等异常现象,但反过来说,这些异常现象的产生,并不一定意味着局部地应力场的变化。它们产生的原因太复杂了,当然,也不能排除地应力作用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地震地质工作是地震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寻找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特别是危险地区的工作中,它应该起先行作用。在茫茫大地上,如果我们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带或地区,完全无所察觉,我们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和措施,将从何着手?反之,一旦我们获得了确凿证据,证明某些地带或地区,确有发生地震的危险,那就不仅在地理上(空间的意义)起了预报的作用,而且对地震预报观测台站的部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起来看,地震地质工作,也和一般地质构造工作一样,不能离开在空间调查,即静态的观测,而且还要进行构造带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动态的观测。第二项要求,指出了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

根据上述地震地质工作的一般要求和特点,我们当前的任务概括起来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哪里有活动构造带?它是怎样活动的?

第二个问题:

构造带的活动是怎样引起地震的?

先就第一个问题,分几点扼要地回答如下:

1.查明活动构造带的所在,追索它伸展的方向和范围。

一个构造带活动不活动,通过一般地质观测方法,包括涉及新第四纪地层、A近冰碛物、冰水沉积、冲积层以及古代人居住遗址和坟墓等等现代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面形变或裂隙,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是可以初步鉴定的,但对地震地质工作的要求来说,用这种方法作出的鉴定,大都不够肯定,不够精确,还需要辅以仪表观测,才能达到要求(详见下第2条)。

对一个构造带,譬如说一个断裂带,在一般地质观测工作中,大都只限于它大体上展布的范围,很少严格地要求查明一条断裂带达到何处才完全消失,一条断裂带两头的终点和断裂带中发生曲折的地点附近,看来,地震之敌往往是隐藏在活动构造中的据点,也就是说,可能是潜伏的震源所在(理由详下)。

2.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的程度和频度。

用普通地质观测的方法,例如在一个断裂带的两盘,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标志,它们标志着两盘相对移动的平错距离或垂直断距,如果在那种标志上也标志着它们存在的时间,那更可以确定在某一时期中,有关的活动构造带两盘,发生了相对位移的方向和错距。

我们可以用人为的标志来测定断裂两盘活动的程度和频度。例如在一条断裂的两旁,建立几个横跨断裂的固定观测站,经常测定两盘相对位移的数值,再辅以流动观测站,探明断裂带全部各段活动的程度。有种种办法可以采用,如钢弦测距、倾斜仪、光速测距、地面三角测量和水准测量等等,最后一种办法,对地形变与地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量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如若用来预测地震,一般是缓不济急的。

构造带的活动,有间歇性的,也有连续性的,连续活动,有随时间而发生缓急的变化,也有活动的程度均匀地持续下去,也有极为缓慢但长期继续下去的变动,称为蠕动。这些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构造运动的测定,在地震地质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些特殊宏伟、深入地下的断裂带,如东亚大陆东部边缘与太平洋相连接的地带,从堪察加半岛东部边缘,沿着千岛群岛,到北海道东部和本州东北部边缘,直到横断本州的大断裂向太平洋伸展的处所,分为两支:一支往南偏东沿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伸展,另一支沿着日本本州西南部、琉球群岛,经过我国台湾东边,转向菲律宾东部边缘伸展;又如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沿岸,沿着北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和太平洋连接的地带等等,长期以来,相当强烈的构造运动,看来是在不断地进行,或断断续续地进行。断裂的深度和长度,不是大陆上的断裂所可比拟的。因此,在这些地带,地震频度之大、震源之深、震级之高,也不是大陆上其他大断裂带所可比拟的。

3.鉴定活动构造带的性质。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单一的断裂,也可以是由若干断裂组合而成的复式断裂带,更可以由褶皱和断裂夹杂在一起组成的褶皱带,也有时由单一的破碎带组成。不管活动构造带属于哪一类型,如果有地震震源或潜伏震源存在其中,断裂总是活动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压性的,可以是张性的,可以是扭性(剪切性)的,也可以是压扭性的或张扭性的。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面往往出现呈雁行排列的裂隙群,沿着那些裂隙伸展的方向,在大震正在进行的时候,地面往往反复剧烈摆动,同时在水平面上产生大距离的错动,断裂两盘垂直的相对位移,一般较小于水平相对错距。精确观测活动断裂带,在一定的时期内,两盘相对平错和起落的距离,是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鉴定活动构造带性质的重要手段。

前述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大断裂带,无疑是挤压性和剪切性的,东非大裂隙的性质,虽然还有争论,看来主要是张裂性的。是不是挤压加剪切的断裂带比张裂带更容易引起强烈的地震?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为什么在地震地质工作上要注意断裂的性质。

4.尽可能找出和一个活动构造带有切密联系的其他构造带。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活动构造带的存在,也不可能是孤立的。究竟一个构造带和哪些构造带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个实际问题,必须联系实际情况,才能获得解决。当我们对一个活动构造带开展工作时,我们必然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查明哪些地带属于可能发生地震的同一危险地区。明了了这一点,对一个地区全部地震工作,才好作合理的部署。

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由于都是受同一地应力场的控制,它们的各别形态、性质、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布,一般有规律可循。就是说,如果发现某一条构造带有活动的迹象,我们就得注意属于有密切联系的同一构造体系的其他构造带,很可能也有些相应的活动。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在野外的工作,就有了线索可循,危险区的圈定,就可以落实到一个活动构造体系分布的范围。通过地质观测实践经验,我们认识了一些类型的构造体系,通过模拟实验,也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在一定的介质中作出类似在自然界产生的某些构造体系,从而得以了解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野外地质观测和重点应力解除的结果,并参考模拟实验所提供的旁证,进行地应力场的分析。这对地震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和地震预测方法,也是打基础的工作。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即怎样通过活动构造带中哪一点或哪些点的活动引起了地震?

震源有时在活动构造带中流窜,位置不定;也有时偏向于大致固定在活动构造带上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不能没有客观存在的规律。不掌握这条规律,光讲活动构造带,对我们的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在那样的部位往往是构造脆弱的处所,也往往是应力集中的处所。

2.活动构造带的两头,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因为活动断裂带,在应力加强而被迫向外发展的时候,它的两端是按过去构造运动的轨道,进一步推动它继续发展最有利的部位。

3.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断裂交叉的处所,断面多半崎岖不平,或者有大堆破坏了的岩块聚集在一起,容易导致应力集中。

4.前面已经提到,当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活动断裂带上的整个段落,有时呈现沿着那一段落反复摆动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断裂两盘如果极为平滑,或者断面上只有一些容易铲平的岩块疙瘩,在剧烈的运动中就被铲平了,如果断面上有较大的岩块伸出,或者断裂带中有许多断裂,不是彼此互相平行,或是雁行排列,而是犬牙交错,在那里两盘的相对运动,就会被阻止,由于被阻止,局部的应力就越来越集中,到了阻止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抵挡不住那一段断裂带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的一瞬间,轰然一下,阻挡了的岩块或犬牙交错的断裂被粉碎了。地震就可能在那里发生。这样去理解强震地段在地震正在进行的短时间中,有时连续不断发生强震的现象,看来是符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辩证逻辑的。

5.曾经发动过一两次破坏性强烈地震的处所,一般是脆弱的,构造带中那种剧烈的破坏,不是短短的历史时期中可以恢复的,因此,在几百上千年的时期内,在那里不允许地应力高度集中以致再一次发生破坏性的强烈地震,而只能够继承那种已经造成的弱点,在地应力加强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一系列小型破裂,从而发生一群或几群小震。

然而这种推论,不能适用于太平洋西岸那样的大断裂带,在那些地带,大规模的构造运动,现今还在不断地进展,因而大型裂缝不但沿主断裂的两侧蔓延,而且可能向地球深部发展。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事实,也没有作过深入的钻研,不能把上述各种情况,说成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更不能把活动构造带中已经发动过或潜伏的震源,都归纳到上述的一些特殊部位,在这里只能指出这样一个看法:即把活动构造带中某些具有特殊构造形式的部位,当做可能发动地震的危险地点看待,这不是什么“庸人自扰”。

我们对地震地质工作,现在还缺乏经验,缺乏依据,搞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办法,在现阶段也不应该提出什么工作规范之类的东西,来束缚自己的手脚,但是即使仅仅迈出第一步,也得要有个方向,有个办法,有个步骤。在此仅仅是试探性作了一些初步经验的小结,征集了各有关方面的一些意见,其目的是为了供地震战线上广大革命战士的参考,以便结合各自的经验和看法,进行讨论、补充和改正。

(引自《地震战线》,1970年,第7期)

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一、个人自我介绍

本人考研目标为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备考一年后顺利上岸。在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备考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院校情况

院校考研情况:

就近几年的考研情况来看,受大的国际情势影响下,石油行业不是很热门,所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每年报考上岸的竞争压力还相对较小,并不像金融、计算机那样竞争激烈。同时,该专业也是国家照顾专业,国家线也享受同等理工专业减10分的政策,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好考。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9年招生指标98人,其中推免生24人,一志愿上线考生83人。这也就是说一志愿报考上线考生中只有9人不能成功被录入。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0年招生74人,一志愿上线考生77人,录取考生中初试分数最低266分。这也就是说一志愿报考上线考生中只有3人不能成功被录入。

根据近两年的考研报考和录取情况来看,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相对来说竞争压力不大,历年分数线也不高,报录比高,比较容易上岸。

三、初试复习经验

(一)专业课部分

石油地质综合(Ⅰ)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为石油地质学和油矿地质学这两本书;另一种方案为水文地质学基础和水文地球化学这两本书,这个具体就看考生所学的专业来定了,我本科学的石油地质学和铀矿地质学两本书,所以考研就选择了这两门专业课,我也具体只介绍这两门专业课。

截止2020届考研为止,考研大纲依然使用的是2018年7月22日发布的考研大纲。其中石油地质学和油矿地质学都为第四版课本。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题(约30分)、填空题(约30分)、简答题(约50分)、综合题(约30-40分),判断题近几年未涉及。满分150,其中石油地质学部分占90分、油矿地质学部分占60分。

石油地质学部分考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石油天然气运移)、第六章这5章内容,考纲里涉及的内容都要当做重点来背。油矿地质学部分考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这三章的内容。

初试时候资料收集比较重要,像学长学姐的考研资料、历年考研真题都是很有用的,像考研文库里就有很多学校的考研真题,很方便。结合相关有效资料然后踏踏实实背的话专业课成绩很好拿分的,基本都能上120分。找不到学长学姐的话可以去新祥旭考研,他们的老师都是直系学长学姐,可以给你提供很多帮助。

至于专业课复习时间的话我觉得因人而异。像基础比较好的可以晚一点着手复习,基础差的当然最好早点着手准备。一般8月底到9月份开始比较合适,前段时间还是得把大量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的备考当中。开始专业课复习的时候最好定个学习计划,每天挑个记忆状态最佳的时间段,3—4个小时最好,要保证效率。我当时复习因为数学和英语底子比较弱,所以专业课10月份才开始复习,后来时间也还够用,最终考了120多分,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油气勘探与评价复试指南:

第一部分

掌握油气勘查和资源评价的概念、相关的基本理论和通用原则。了解油气勘查、勘查技术和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第二部分

熟悉油气勘查技术,包括油气勘查中各类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运用原则和达到的目的,以及各类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第三部分

掌握油气勘查程序和油气勘查阶段,包括油气勘查的程序、勘查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特点,各阶段的任务和技术布置的原则和安排。

第四部分

掌握油气资源的评价,包括油气资源评价的目的及意义、资源分类和评价的通用方法。

第五部分

熟悉盆地概查和评价,包括盆地研究和勘查的目的意义,盆地勘查评价技术的部署和使用,盆地早期评价方法以及描述、模拟和资源量计算方法等。

第六部分

熟悉区带祥查和评价,包括区带概念、勘查目的及意义,区带勘查技术的部署和使用以及区带描述和资源量计算的主要方法。

第七部分

熟悉圈闭预探和评价,包括圈闭的识别方法和相关的勘查技术手段,圈闭的描述方法、圈闭风险分析和圈闭资源量计算等。

第八部分

熟悉油气藏勘探和评价,包括油气藏勘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勘探方法的使用和部署,油气藏描述方法、建模技术和储量计算方法等。

第九部分

了解油气勘查决策,包括油气勘查的风险性和科学性、勘查决策的内容及以勘查决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十部分

了解油气勘查经济评价,包括油气勘查经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不同勘查阶段和对象的经济评价模型。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复试指南:

1.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包括构造因素分析、岩浆活动因素分析、地层、岩相、古地理因素分析,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分析、变质作用因素分析、人为因素等内容。这一部分不用特别了解,基本不怎么会问(导师说的)。

2.找矿标志研究

包括地质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生物标志和人工标志等内容。

3.成矿规律

包括矿物质来源规律、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和矿床共生规律等内容。重点关注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矿床空间展布规律和共生规律。注意成矿建造和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的概念,成矿模式的预测找矿意义;成矿规律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方面。

4.找矿技术方法及信息提取

4.1找矿技术方法:

(1)地质找矿方法

(2)地球化学找矿法

(3)地球物理找矿法

(4)遥感找矿法

(5)工程技术方法

(6)找矿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

4.2矿化信息提取:

(1)矿化信息的基本概念

(2)各类矿化信息的提取与评价

包括遥感地质信息研究、矿化露头的地质信息研究、化探信息的研究和评价、物探异常的研究和评价以及矿化信息的综合评价。

4.3找矿模型建立:

(1)建立找矿模型的意义

(2)找矿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建模程序

(3)找矿模型分类:经验找矿模型、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P”地段逐步逼近法、预测普查组合、“三部式”的找矿模式)

5.成矿预测的概念

包括成矿预测概念、工作分类、一般程序。

6.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包括相似类比理论、地质异常理论、定量组合控矿理论、成矿预测的基本准则。

7.成矿预测方法

基本方法分类,类比法、归纳法、趋势外推法、综合法;地质统计预测法,基于GIS的成矿预测方法;这里要注意,大数据的时代对于这一部分考察也会比较重视。

8.不同尺度成矿预测的任务,要求和主要方法

包括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区域性远景预测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矿区局部预测的任务,要求和方法。

(二)数学

考研数学我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的,我考研数学主要跟的是汤家凤老师,跟着汤老师的基础班开始,结合他的1800题,每节课学完了就做1800题上基础部分对应的练习题。基础班学完了就接着强化班和冲刺班,然后到10月底左右开始着手历年真题,把每套真题都严格按照考研时间来做,然后对照答案,总结错题。自我感觉汤老师的数学讲的还是很不错的,方法也很有用,比较推荐。

(三)英语

英语二的难度比英语一低一截,个人感觉占比最大的阅读比上海高考最难的一篇再略难一点点,而且都是常规题型且不考听力。由于工作的需要,平时也会接触专业方面的英语材料,但英语写作的机会很少,而且部分应试的高频词在考完六级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英语复习依旧是先从单词入手,词汇是所有题型的根基,生词问题不解决,即使再明白出题套路也无用武之地,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烈推荐众凯英语教研组编写的高频词汇总与保命必备词,其兼顾了词性含义和例句,不仅相当一部分历年阅读反复出现,而且很多次词用在写作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词汇解决之后,翻译部分也比较容易,尤其是李老师的碎片翻译法特别好用,把句子打成最小可以理解的意群,再用通俗汉语表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是英语的写作部分,虽说众凯总结模板很好用,保底的平均分肯定有,但还是要针对不同的题目勤加练习,最好能把几个模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模板。对于真正追求高分的同学,包括语感在内的扎实英语功底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四)思想政治理论

政治我复习的比较晚,是9月初才开始复习的,我是结合徐涛老师的视频讲解,对应着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复习的,每节视频看完后练习对应的题,刚开始只练选择题,1000题练完后结合历年真题自我检测。大题部分是等到后面肖八和肖四出来后才开始背诵,就是直接拿着肖四和肖八的答案背诵。历年考研真题在肖四和肖八里边都会有4道左右。

四、复试准备经验

其实复试部分我感觉不用太担心,因为通过这几年的录取情况看,过线的基本都录取了,每年刷的考生还是很少的。当然也不是说不准备,这个一般学长学姐那都会有相应的复试资料的,而且我发现这个专业的复试题目每年基本都是那些固定的内容,复试流程也基本没变过。

复试包括三个环节,一般第一个环节为三到四分钟英文自我介绍;第二个环节为专业课题问答环节,这个一般是随机抽取一组题目,一组题包含3道专业题,复试环节的专业题范围较广,包含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震部分的知识,所以考生还是得提前准备;第三个环节为专业英语翻译,这个一般就是给考生一段专业方面的英语,让考生翻译成中文。

五、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1)考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坚持,切记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要做好每天的规划,适量即可,每天要坚持完成。

(2)复习备考任务量还是很大的,我感觉效率也很重要,不能只一味地只追求学习时长,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长以及中午半个小时午休还是很重要的。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当放松缓解一下,最好不要硬着头皮学,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多大收获。

(3)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就是学校每年的六七月份一般都会举行一次夏令营活动选拔优秀的学员。各位考生要抓住这个好机会。通过夏令营的学生都会对应的拿到学校的预录取协议,这也就意味着到时候可能只用准备初试,初试成绩过线就确定录取了,不用再辛辛苦苦准备复试的工作了。我们那一届(2019年)参加夏令营的条件为专业前30%,2020年的这次条件为专业前80%,条件越来越宽松,大多数考生都是符合要求的(夏令营的选拔环节就跟复试的流程是一样的)。

考研相当于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可能三点一线的生活会很让人产生反感,但都是这样过来,这里推荐找一个考研的小伙伴,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加油鼓劲,而且如果选择考研了,那么就不要多想其他,目标专一才能终得胜果,希望你们都能拿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加油!

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都能顺利上岸!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闻学泽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摘要四川西部900km长的主干走滑活动断裂带,呈现强烈的左旋断层作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发震带之一。本文将地质和历史地震资料相结合用于定量评估该断裂带的地震潜势。重新计算或估计了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并根据断层几何形态以及历史地震破裂的时-空图像,将该带划分成16个段落。根据估计的同震滑动量、历史和史前地震时间资料,使用时间可预报和更新模型,作者估算出每一断裂段的地震平均复发时间。进一步使用时间相依的概率危险性评估模型计算了未来发生段破裂地震的概率。主要结果表明:①至2026年,16个断裂段中有6个具有较高的累积发震概率(>0.45),这6个段落均位于沿断裂带至今已至少100年没有发生破裂的空段中;②由于这6个段落的多数具有较长的平均复发时间或者具有相对于平均复发时间较短的离逝时间,故未来30年内(1996~2026年)并非均有较高的发震条件概率;③不同段落发震概率的比较表明:乾宁—康定(段8—段11)和石棉—西昌(段14和段15)两个地区应属于该断裂带未来的相对危险区。

关键词地震潜势活动断裂四川西部

1引言

本文研究的断裂带由北西向南东纵贯整个四川西部地区(图1),全长约900km,由4条断裂组成,它们是:甘孜—玉树断裂、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自从晚第四纪以来,这些断裂均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断层作用[13]。该断裂带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发震带之一,自18世纪以来,至少20次震级大于或等于6.5级的地震沿该带发生。

本文尝试以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以及时间相依的概率模型为基础,定量地评估出沿这一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地震潜势。

图2是本文研究步骤的流程图,其表示的技术路线类似于那些已由有关研究者或研究小组在板块边界上使用过的技术路线[8,19~21]。作者一直在从事将这样一种技术路线应用于中国大陆板内环境的一些活动断裂[15~18],本文是这些努力的一部分。

2断层平均滑动速率

尽管从80年代以来已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研究断裂带滑动速率的估值,但结果中的差别依然存在。本文仔细分析前人报道的资料[1,3,5·6,14,18,22],然后重新计算或估计了平均滑动速率及其标准差。重新计算或估计的平均滑动速率示意于图3。图3中有9个地点可获得可靠的地貌断错量和沉积物的断代数据,因而可得到计算的平均滑动速率及其标准差;图3中另外3个地点的平均滑动速率及其不确定范围(括号中的数字)是合理推测的结果。

图1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断裂带索引图表示研究的断裂带与中国大陆其他主要活动断裂的区域关系

图3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具有较高的滑动速率,达10~14mm/a,但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滑动速率仅在5.5~6.5mm/a之间。由图1看到:在安宁河以及则木河断裂的周围有较多的次级分支断层。一种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这种次级的分支断层分散了断块的水平运动量,从而减小了沿安宁河以及则木河主断裂形迹的滑动速率。

图2活动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估的技术路线框图

3历史地震及其破裂的时—空图像

对于该断裂带来说,除了两个部分外,其余部分均有历史地震资料。图4的一组平面图将18世纪早期至今的历史震源空间分布分5个时期分别绘出。各震源的尺度是根据地震时的重破坏区范围圈绘的。

在过去250余年中,断裂带的炉霍—道孚部分已重复发生过2~3次历史地震(图4),这一断裂部分也正是整个断裂带中具有最高滑动速率(13~14mm/a)的部位(图3)。因此,沿该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越高,地震的复发率也越高。

如果将震源的长度取作为相应的破裂长度,并将这些破裂长度作为时间的函数,即可得到历史地震破裂的时-空图像(图5)。图5说明:

(1)在该断裂带的马尼干戈附近部分,存在着一个无文献地震记载的时空域,其意味着对于该断裂部位,除了有一次地震(大约发生在公元1506年前后)是根据粗略的考古学方法确定年代之外[3],得不到有关18世纪之前的、有文献记载的地震资料。然而,在该断裂带的冕宁—西昌之间的部分,具有500年长的地震历史记载。

(2)历史地震破裂往往在原地重复发生,但在空间上相邻的破裂之间的重叠量相对于破裂长度来说是较小的。

(3)可识别出沿该断裂带的3个地震破裂的空段。这3个空段均自从上一次地震以来至少已有100年没有发生过段破裂地震事件。

图3沿研究断裂带左旋平均滑动速率的新近估计结果滑动速率单位:mm/a

4断裂分段

该断裂带的分段是为了将它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破裂单元。在确定段落的边界时,考虑了以下几点:①沿断裂带的大规模几何不连续,例如羽列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者较短的断层分支(持久性段落边界);②已经重复过不止一次历史破裂的、相邻断裂部位的接合区(相对稳定的段落边界);③历史上仅分别破裂过一次的两断裂部分之间的连接区(不确定的段落边界);④如果同一断裂部分发生过不同破裂长度的历史地震,则考虑其中的最长破裂的端点(不确定的段落边界)。

图6提出了研究断裂带的分段模型,该模型共分出16个断裂段并分别用S1,S2,S3,…表示。

图4历史地震震源沿断裂带的空间分布分5个时期分别绘出从18世纪早期至今的震源,震源的大小根据地震的重破坏区面积圈绘

图5研究断裂带历史地震破裂的时-空关系纵轴表示沿断裂带走向从南东到北西的空间位置,垂直虚线段表示不确定的破裂延伸

图6研究断裂带的分段图

5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用于估计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方法如下:

对平均滑动速率、同震平均滑动量均可得到或可估计出的断裂段,平均复发间隔据“时间可预报模式”[10]和“更新模式”[21]进行计算。

对于时间可预报模式,有: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Tm为平均的(或中位数的)复发间隔;σd为Tm的数据不确定性;u为最晚地震的同震平均滑动量;Su为u的标准差;v为断层平均滑动速率(不包括蠕动速率);Sv为v的标准差。

对于更新模式,有: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um为n次同震滑动的平均值;Su为um的标准差;n为原有地震滑动的次数,当仅可测得最晚地震事件的滑动量时,n=1;σ1为复发间隔的内在不确定[见(10)式]。

对于大多数断裂段,同震平均滑动量用这样的方法估计[18]:将地震的面波震级M、破裂长度L、以及最大同震滑动量Dmax分别输入一组表示(u·L)与M,及u、M、L和Dmax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得到最晚地震事件同震平均滑动量的若干种估值,然后假定每一种估值的权重反比于相应估值的方差,取加权平均作为最佳估值。

16个断裂段之一的石棉段(S14),可得到的是过去4次古地震事件的14C年龄[9]。本文由这些年龄和下式[8,18]重新计算了平均(或中值的)复发间隔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Tav为n次事件复发间隔的算术平均;μ为复发间隙对数正态分布的均值[见(9)式];T为事件之间间隔时间的中值;5为T的标准差,当地震为历史事件时,S=0;n为地震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的样本数。

用于计算16个断裂段的平均复发间隔及其不确定的数据均已在表1中列出。与上次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一道,计算出的平均复发间隔将用于计算段破裂地震的发生概率。

表1用于计算16个断裂段平均复发间隔的数据

续表

6段破裂地震概率的计算

评估单个断裂段长期地震潜势的方法是基于一种具有这样假定的模型:沿一个断裂段发生一次地震的概率随着自上一次地震以来的离逝时间而增加。该模型也称为时间相依的概率模型[8,21]。本文计算了两种概率:条件概率和累积概率。条件概率Pc是在已知在时刻Te之前地震未发生的条件下,一次地震在时间区间Te至Te+DT内发生的可能性: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f(T)是随机复发间隔T的概率密度,0是相对时间的起点,设在上一次地震的发生时间。Te是从上一次地震的时间到1996年1月1日的时间段,DT是一个设置的预测时间段,取为30年。

累积概率F是在从上一次地震后直到Te+DT的时段内发震的可能性: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本文假定f(T)是一种对数正态型的密度函数,并采纳了具有如下密度函数形式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的通用分布[7,8]: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其中μ(=-0.01)是该分布的均值。总不确定性σN由两个部分:数据不确定σd和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σ1组成: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数据不确定σd来源于估计平均复发间隔Tm中的不确定性,内在不确定σ1(=0.21)来源于上述通用分布。

7未来段破裂地震的震级估计

对于走滑性质的断裂段,未来段破裂地震的震级由一组选择的经验关系式作粗略估计: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假定一次未来的特征事件将使一个长度相应为L的断裂段发生破裂,由以上4个公式可得到该事件震级的4种估值。取这些估值的平均作为未来地震震级的最佳估计。

编号为S4的朱倭段是所有16个断裂段中唯一的非走滑性质的断裂段(参见图6),该段位于甘孜拉分区南东缘。这一断裂段曾在1967年发生6.8级地震时表现出北东向正断层作用[1,18]。因此,该段的未来震级采用全球范围正断层地震的关系式[11]进行估计: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8概率地震潜势的分析

表2列出了计算的未来段破裂地震的概率和预测的特征震级。由于采用了时间可预报和更新两种复发模型,得到多少有些差别的概率值,因此,采用这两种模型得到的概率值的平均作为最终结果。

图7说明了计算得到的概率。从图7看出:至2026年,有6个断裂段具有较高的、大于或等于0.45的累积概率。这6个段落均处于根据历史破裂时-空图像鉴定出的地震空段的位置(参见图5和图7)。然而,并非这6个段落在未来30年内均有较高的发震条件概率。实际上,如果一个断裂段具有较长的至下次地震的复发时间,例如长于300年,则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区间,例如DT=30年,无论自从上一次地震以来的离逝时间较长还是较短,计算的条件概率均不会高。这有些不同于板块边界构造环境的情况,板块边界断裂的高活动性使得那里的大地震或巨大地震平均的复发间隔往往仅几十年或者在100~200年之间[8]。

在中国大陆板内环境,分析断裂段的长期地震潜势时不仅参考条件概率,而且还应参考累积概率可能会更好。例如,S2段和S6段在未来30年内具有相同的条件概率(Pc=0.16),但是S2段的累积概率(至2026年,F=0.71)要比S6段的累积概率(至2026年,F=0.19)高得多,从而在未来30年内,S2段要比S6段具有更高的地震潜势。

表2计算的16个断裂段发震条件概率Pe(1996~2026年)和累积概率F(至2026年)

根据不同断裂段概率值的相互比较以及从长期预测的观点,作者提出两个地区:乾宁—康定和石棉—西昌(参见图6和图7),应考虑作为未来30年的主要危险区。前一地区包括断裂段S8—S11,后一地区包括断裂段S14和S16。

9讨论

本文对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潜势进行了评估。这里认为应强调以下几点:

(1)本研究仅仅是一初步的努力,结果中明显存在有不确定性,并主要是由地质数据的不确定所引起的。这些地质数据包括断层滑动速率、同震平均滑动、古地震断代以及若干段落的离逝时间等。

(2)结果中的不确定性也有由模型不确定引起的部分。特征地震的通用复发时间分布[7]是针对板缘地震资料而建立的,是否能将该分布应用于像中国大陆这样的板内构造环境仍然是一个问题。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使用该模型所得结果只是一种近似。

(3)无论本文所得结果有多粗糙,但其对于研究区的长期地震危险评价仍然是有用的。具有较高累积概率的断裂段均指示了长期缺震空段的事实,暗示了尽管使用了不确定的数据和模型而得不到精确的发震概率,但至少得到了那一断裂段相对于其它断裂段具有更高或更低地震潜势的信息。

图7计算得到的、代表断裂段未来地震潜势的概率图解地表的细线是四川省的边界,粗线代表研究的断裂带;柱体的高度与概率值成正比

参考文献

[1]C.R.Allen,et al..Field study of a highly active fault zone:The Xianshuihe fault of southwestern China.Geol.Soc.Am.Bull.,1991,103:1178~1199.

[2]M.G.Bonilla,et al..Statisticol relations am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urface rupture length,and surface fault displacement.Seis.Soc.Am.Bull.,1984,74,2379~2411.

[3]蔡长星等.甘孜-玉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92091号研究报告.1994.

[4]邓起东等.地震地表破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研究.活动断裂研究,第二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47~264.

[5]李天祒等.色拉哈—康定—磨西断裂晚更新世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研究,第二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14.

[6]李天祒等.折多塘断裂的新活动与1955年7.5级地震,活动断裂研究,第二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5~23.

[7]S.P.Nishenko and R.Buland.A generic recurrence interval distribution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Bull.Seism.Soc.Am.,1987,77:1382~1399.

[8]S.P.Nishenko.Circum-Pacific seismic potential:1989~1999,PAGEOPH,1991,135(2):169~259.

[9]Qian Hong et al.,Prehistoric earthquake on the north segment of Anninghe faul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eismological research,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993,7(4):330~341.

[10]K.Shimazaki and T.Nakata.Time-predictable recurrence model for large earthquakes,Geophys.Res.Lett.,1980,7:279~282.

[11]D.B.Slemmons.Determin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magnitudes for microzonation,In:3r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Microzon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82,199~130.

[12]闻学泽等.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地震地质,1985,7(3):23~34.

[13]Wen Xueze.The main active strike-slipfault system in western Sichuan,In: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Symposiumon Earthquake Prediction,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1987,119~137.

[14]Wen X.et al..Recent slip rates,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and strong seismic hazards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988,2(4):432~451.

[15]闻学泽.鲜水河断裂带未来三十年内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中国地震,1990,6(4):8~16.

[16]闻学泽.活断层的定量研究与长期地震潜势的概率估计问题.活动断裂研究,第一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4~183.

[17]闻学泽.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与断裂带分段发震概率估计.中国地震,1993,9(4):289~300.

[18]闻学泽.活动断裂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19]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Probabil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California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U.S.Geol.Surv.Open-File Rep.,1988,88-398,66.

[20]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Probabil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Region,California.U.S.Geol.Surv.Circ.,1990,1053:51.

[21]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Seismic hazar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Probable earthquakes,1994~2024.Bull.Seis.Soc.Am.,1995,85:379~439.

[22]Zhao Guoguang,et al..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nd segmentation of the Xianshuihe active fault zone.In:Proceedings of the PRC-USA Bilateral Symposium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Seismological Press.1992,41~57.

胜利油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为解决油田勘探及开发所需电力问题,拟于近期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2万×20万千瓦的自备燃煤火力发电厂。因此,利用遥感信息对山东北部,包括河北及天津部分地区在内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别具有活动性状的断裂构造,进行分析并综合地震地质资料提出稳定性评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认为:就区域构造背景及地震地质条件来说,胜利油田区完全有营建大中型电厂的地质基础,其中预选的广利区和五号桩区均属较稳定地区之一。

一、图像资料及处理应用

评价地区座标在东经117°~120°、北纬36°~40°之间,面积约为10万km2。基本包含在131—33(天津幅)、131—34(惠民幅)及130—34(莱州幅)三幅图像之内(见图版ⅩⅤ—1)。

主要用以解译的图像是由MSS的数字磁带经几何校正、常规拉伸处理后的彩色标准片。其时相分别为1976年、1977年及1981年冬季。解译时参考了中国科学院农业委员会及遥感应用研究所1985年编“黄淮海平原地区卫星影像图”,其中的130—34(莱州湾幅)又参考了1981年2月、1985年的TM图像和部分国土卫片。因此,就图像资料来说,信息丰富,来源可靠,质量优良。

二、区域地质背景简述

胜利油田是渤海湾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台漫长地史演化的后期产物,而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㝉的和最稳定的地台之一。其基底由前古生代变质岩组成,其中,部分变质岩系为太古宙时形成。如登封群、大别群和泰山群,绝对年龄大于1.7Ga,为中国东部最早河淮陆核的组成部分。

在变质岩系之上,中新生界之下发育一套较为稳定的地台型沉积物,下部以碳酸盐岩为主,上部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其中的中、上奥陶统和下石炭统因受加里东和海西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台曾一度整体上升,遭受剥蚀而缺失。三叠纪的印支运动波及了本区,使区内地壳受到挤压而逐渐隆起。而强烈的燕山运动使本区转入了以断块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崭新构造发展时期。这就是区内绝大多数中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燕山运动之后,华北地台整体抬升,经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长期剥蚀夷平,形成了北台期准平原面。始新世起,华北平原由于地壳的拉张作用,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并逐渐奠定了现今的构造面貌。

由于地台刚性基底的性质,因而决定了它后期以断裂活动为其主要形式的特点。就本区而言,东部、西部发育有近于平行的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兰聊—沧东断裂带,北部海域又有唐山—蓬莱断裂带、南部尚有与之平行的德州—泰安断裂。上述断裂恰好构成长轴呈北北西向的菱块状结构,而评价区位于其中的东部。但从遥感资料提供的信息看,有一条天津—淄博北西向断裂带斜贯本区,其规模并不亚于上述的其他断裂带(图1),这是一条值得注意的新断裂。

图1区域断裂带及菱形断块示意图(据黄淮海平原卫星影像图解译)

三、遥感图像的断裂解译

遥感图像是不同地物的不同波谱特性的记录,它是地物按一定比例的缩影,具有宏观、形象和真实的特点。对地质界来说,可以直接从露头区的图片上正确获得不同地质体的几何形状及其空间分布的资料。如郯庐断裂带的地面部分,以宏大的规模,醒目的色调特征,生动地反映在图片上。覆盖区(主要指平原地区)则是利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地学规律,通过微地貌特征,水系异常分布、不同土壤类型及植被、湿度等因素的分析而获得间接地质信息。断裂构造由于形态简单、明了,因此是图像分析中易于掌握的地质要素之一。它们常常由色调差异、影纹结构差异、地貌及水系的异常变化反映出来。根据上述因素及其综合分析,对评价区的区域断裂进行了解译,同时对预选厂区的外围还作了块状地质结构的解译。据统计共解译了各种断裂、断裂带或线状地质体及大型地质结构面共135条(见表1),块状地质结构若干(见附图)。断裂或线状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大组系为主,不但规模大,而且数量也多(图2、图3),南北及近东西向的断裂也有反映,但十分微弱,数量也少。块状地质结构则与重力场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浅色块状影像反映重力高或相对高的重力斜坡,而深色块状(或圆形)影像则与重力低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块状影像结构在本区可以认为是基底结构的反映。

图2鲁北地区遥感地质构造解译略图

表1线性构造统计表

图3鲁北及邻区卫片线性构造玫瑰图

四、关于稳定性地质结构的分析

(一)区域稳定性分析

在上述图像分析与解译的基础上,又根据地质体埋藏浅(对第四纪沉积物来说),形成时代新,作用强烈,对地貌、水系控制程度高,则图像上的异常特征明显的原则,确定了部分可能具有活动性或挽近地质时代有过活动的断裂。如控制鸭淀(湖)—北大港水库—南大港水库的北北西走向之天津—淄博断裂带、控制山东潍河的北北东走向之郯城—营口(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断裂带等,在卫片上都有清晰的反映。由于它们具有活动性,所以制约了大面积的地貌特征,尤其控制着近代水系的分布。如黄河众多的角状拐点,都是断裂交点的反映。据兰考—平阴段河道变化统计,其方位变化约50余次,拐点50余个,绝大部分是受北北东15°与北东75°两组断裂及其交点所控制(见38页图6)。

1.郯庐断裂带(图1)

是中国东部著名的剪切深断裂带,以20°左右的方位纵贯山东中部。传统的看法,它起自安徽省太湖县的大别山麓,向北经庐江穿巢湖、骆马湖及郯城、沂水、潍坊而达莱州湾,全长大于800km。但从遥感图像上看,其延伸已远远超过上述范围,而且从江苏地区遥感资料研究来看,郯庐断裂带在骆马湖一带被北西向断裂左行错移,移距约11kmo该断裂的带状磁场特征明显,在山东境内由四条以上近于平行的大断裂构成,并将山东地区分为鲁西和胶辽两大断块。而郯庐断裂带的主体发育于鲁西断块上,它不但有复杂的地质历史,而且由于中生代的强烈构造活动而形成了复杂的地堑、地垒型构造。地堑中充填了巨厚的中生界,而地垒是由太古宙变质岩组成。该断裂带至现代仍有活动,是控制强震发生的活动断裂带之一。1668年8.5级强烈地震就发生在这条断裂带的道口附近(王若柏、徐煜坚,1986)。醒目的遥感信息特征,也说明了这是一条具有很大活动能量的断裂带。

2.兰聊—沧东断裂带(图1)

这是一条位于论证地区西侧的潜伏大断裂,方位约20°,它构成前述巨型菱形块体的西部边界。从遥感图像上分析,南起自河南的西华、向北经兰考,聊城、沧州到达天津的西侧。南段构成东濮凹陷的东界,北段为沧县隆起与黄骅坳陷的界线。这是一条以压性为主的深断裂带,深震资料表明,它已切穿地壳而达上地幔。因此,沿带有大量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兰聊一带从地震及钻井资料看,断面呈西北倾,倾角最大达60°。西侧有巨厚的第三系分布。而东侧在古生界之上仅有厚度不大的新第三系覆盖。以古生界界面计算,其落差最大可达9000m。据天然地震震源机制研究,该断裂在20km以下,断面呈东南倾斜,而且自1520年到1948年的近430年间曾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50余次。因此这也是一条具有发震机能的活动断裂带。

3.德州—泰安断裂带(图1)

走向北西,是鲁西断块上的地面断裂向华北平原第四系或第三系之下的潜伏延伸部分,研究程度较低,除南段与郯庐断裂带交汇附近有过地震发生的记录外,其他段落未有资料说明。从遥感图像上看却为明显的色差,即深色与浅色的分界,控制了部分水体的分布和微地貌界线,这虽是一条潜伏断裂,但已有活动的迹象。因此,对它的重视在工程上是不无好处的。

4.唐山—蓬莱断裂带(图1)

呈北西向伸展,为遥感图像上显而易见的浅色带状影像,它反映了地面及浅表的断裂,其渤海的水下段落,被近年物探工作所证实,它是一条地震多发带,1969年7月7.4级地震就是发生在该带与郯庐断裂带的海上交汇处。唐山附近的地震活动与本带也有一定的关系。

上述情况表明,地震的分布与大断裂,特别是活动性断裂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重大工程建设活动中了解这些断裂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对制订工程建设的具体施工方案是有参考意义的。

上列活动性断裂带,尽管规模较大,地震分布也较为集中,但它们都是评价地区所在菱形断块的边界。这些边界对菱形断块来说,当其受到构造运动冲击时,能起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释放能量,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稳定断块的作用。对由古㝉结晶基底构成的断块本身来说,虽然也存在一些活动性断裂,但从发震的情况看(图4、图5)影响不大。另外据研究,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周期约300年以上。就第三次地震活跃期来说,已经历了1830年、1888年、1937年、1966~1969年、1975~1976年等多次7~7.9级地震活动高潮,它们都与上述菱形断块的周边断裂活动有关。因此,从区域地质背景、地震条件上分析,断块东部油田所在范围内完全有可能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图4山东1970~1985(ML≥0.1)地震分布图

(二)厂区地质稳定性分析

油田电厂的预选厂址,一在黄河口以北的五号桩地区,另一在黄河以南的广利地区。

图5山东及邻区1966~1979年3~7.9级地震分布图

1.五号桩厂区

濒临渤海。从图像上看,位于浅色块状影像的东部,浅色块状影像为对应的重力高。预选厂区距离1969年7月16日海区发生的7.4级地震震中约60km。东距遥感信息解译的北北东向一般性活动断裂6.5km,南面3km处尚有一条一般性断层,历史上未有地震记录。

五号桩地区从地质构造上看,是处于沾化第三系凹陷的东北抬升部位,重力高是古生界凸起或隆起的反映。如果将浅色块状影像所包含的地质结构看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则该块状影像反映的块状地质结构,在地质构造变动的长河中,起了“安全岛”的作用。

但厂区东侧北北东向推测活动断裂,从影像上看为显著的深和浅色调的界线。浅色为河流或海流砂质沉积物,水份不易保持,尚未有大量植被生长的可能;而深色影像则为较细的潮间沉积物,含水丰富,适宜植被生长。这种线形差别说明了上述潜伏断裂对地表条件的控制,尽管反映在微地貌特征上,但标记了它的存在和影响。何况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已对伸入厂区附近的另一条潜伏断层作出第四系之下存在150m落差的结论,并指出第四纪也有较弱继承性活动的表现(第四系底部构造图上有7~14m落差)。因此,尽管历史上没有地震的记录但引起对上述推测活断裂的重视是有益的。

2.广利厂区

位于东营市东南15km处。距离1967年7月16日海区7.4级地震震中约70km。厂区挟持于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条向北分开的相交断裂之间,与两条断裂垂距约2.5km,距断裂交点7km,此外未见其它影像异常,历史上也未有地震记录。

但必须指出,该预选厂区与五号桩预选厂区一样,也在其东侧存在一条北北东向推测活动断层。该断层在影像上较为醒目,表现为断续的浅色带状特征,虽然具有深源结构特点,但其规模较五号桩地区北北东向推测活断层要大一些。值得欣慰的是,浅层地震尚未发现第四系继承性的活动迹象,历史上也未有地震记录,而造成上述影像特征的可能是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压差的反映。

五、基本结论

据上述地质、地震资料,从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上分析:评价区,基底古㝉,地貌单一,是被活动性断裂所围限的巨大菱形块体。块体周围多为地震发震区,而块体上却极少有地震的记录。因此,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至于两个预选厂区,在5km范围之内均未发现断层。但应当指出:

(1)预选厂区距离郯庐断裂带较近(垂直距离一为87km——五号桩厂区,另一为77km——广利厂区),而该带为地震多发带,其发生强震时,有可能波及厂区。

(2)该两厂区正位于河口生长性陆地的前沿地带,不但晚第三纪以来沉积物厚达1000~1500m,而且新沉积物含水量高,又极为松软,正处于成岩作用的初期阶段,因此它的地面负荷是极为有限的,也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参考文献

马宗晋.华北地区的地震地质分析.地震战线,1975,(5).

虢顺民等.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地质科学,1977,(4).

王若柏等.沂沭断裂带(南段)地震地质背景.地震地质论文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地震地质投稿期刊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常见的: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中国地震等地震类 、石油物探、一些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大等等较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最容易发表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次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都是重要期刊。

  • 索引序列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
  • 地震地质投稿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