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

发布时间: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

徐福东渡日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了山东沿海的琅琊(今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与一些人士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三座神山,请求秦始皇派童男童女和他一起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派数千童男童女乘船随他出航。经过几年,花去了许多费用,并没有得到神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幸琅琊时,徐福恐怕受到责备,便编造谎言,说是蓬莱药由于海中有大鲛鱼,受到阻难,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困难。这次秦始皇又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徐福航海到达日本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队在抵达北九州的大岛后,进入濑户内海,远达纪伊半岛。 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洲。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附近迄今还有徐福古墓、古祠和徐福碑文,以纪念他率男女、携种粒和耕作农具,开垦种植,养育后代之功。 徐福东渡日本是中国由大陆走向海洋的开端。

用好一点的纸 交点油上去再给太阳照射10-15分钟或用吹风机用热风吹20分钟。油纸,是加工纸的一种。用较韧的原纸,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性油制成。具有耐折及防水性能。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答: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2。郑和是干什么的?答:是太监(??、)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邮箱

身世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长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1 水平算比较高的2 因为昆明罗浩宇是一位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先后在国内外多个重要比赛中获得过金牌和奖励,证明了其在乒乓球方面具备较高的实力和水平。3 此外,昆明罗浩宇也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参与了很多青少年的培训和指导,对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所述,昆明罗浩宇在乒乓球方面的水平和影响力都比较高。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 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复遣“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与 16国使者偕行。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队之意)而行。永乐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还。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闰十二月,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索马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宣德实录》卷六七)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队)船回洋。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徐福东渡日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了山东沿海的琅琊(今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与一些人士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三座神山,请求秦始皇派童男童女和他一起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派数千童男童女乘船随他出航。经过几年,花去了许多费用,并没有得到神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幸琅琊时,徐福恐怕受到责备,便编造谎言,说是蓬莱药由于海中有大鲛鱼,受到阻难,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困难。这次秦始皇又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徐福航海到达日本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队在抵达北九州的大岛后,进入濑户内海,远达纪伊半岛。 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洲。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附近迄今还有徐福古墓、古祠和徐福碑文,以纪念他率男女、携种粒和耕作农具,开垦种植,养育后代之功。 徐福东渡日本是中国由大陆走向海洋的开端。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电话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 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复遣“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与 16国使者偕行。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队之意)而行。永乐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还。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闰十二月,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索马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宣德实录》卷六七)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队)船回洋。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昆明罗浩宇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雕塑、装饰艺术、摄影等艺术领域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他绘画中多用水彩、油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当代美学思潮与我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色彩,表达出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雕塑方面,他的作品多以铜为基础,把不同的材质混合在一起,制作出富有现代感的雕塑,其作品细腻、真实,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装饰艺术方面,他善于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出生动的装饰空间,他的作品在空间布局、色彩运用、材料搭配上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充分表达出他对艺术的理解。摄影方面,他善于捕捉瞬间的美,他的作品富有情感,画面简洁而又充满艺术气息,让观众在细腻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氛围。总之,昆明罗浩宇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有非常高的水平,他的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1 水平算比较高的2 因为昆明罗浩宇是一位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先后在国内外多个重要比赛中获得过金牌和奖励,证明了其在乒乓球方面具备较高的实力和水平。3 此外,昆明罗浩宇也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参与了很多青少年的培训和指导,对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所述,昆明罗浩宇在乒乓球方面的水平和影响力都比较高。

罗浩宇: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昆明市第四届、第五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昆明市中考语文命题专家组组长,“春城教学名师”、“昆明市优秀园丁”荣誉获得者,云南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著有专著《我们一起读名著》。此课例是罗浩宇老师在2019年“全国名校名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专家示范课。 环节一:导入师:一转眼,同学们进入中学已经一年了。统编版教材给同学们推荐过很多部名著,这一年你们读过哪些名著?请同学们分享。生:《小王子》《西游记》《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湘行散记》。师: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不仅阅读了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还阅读了其它书目,我想你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肯定能在课上收获满满。那么同学们会用哪些方法阅读名著呢?生:读精彩的部分。师:你喜欢跳读这种读书方法,所以你能很快掌握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那你还会用其他方法吗?生:做笔记,写赏析。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你说的做笔记、写赏析就是我们学过的“圈点批注”,你的阅读方法既保证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深度。同学们读名著真有妙招,刚才大家说的方法,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    屏幕显示:        精读与跳读:《西游记》        圈点与批注:《骆驼祥子》师:接下来我们要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让我们尝试着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来阅读吧!一本书的书名就像我们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能洞察人心,也能洞察书的内容。首先推荐第一种名著阅读方法:观书名、猜内容。【评点: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先由熟悉的名著及阅读方法导入,通过回忆,引入阅读前经验,消除陌生感。一个“猜”字,激发参与热情。“听、读、猜、想”也是名著陌生化导读的基本策略。】 环节二:观书名、猜内容师:请同学们大声读小说书名,同桌互相猜一猜小说会写什么内容?    (同桌间互相讨论)生:我猜这本书是讲炼钢经过的。    (听课教师、全班同学笑)师:老师小时候看到书名时也有这样的想法,后来仔细看了封面又有了新的想法。    (学生看书名,看封面)生:我猜这本书是讲战争故事的。生:我猜这本书是讲修铁路的。生:我猜这本书是讲塑造人物品格的、人的成长的。师:同学们的猜测很有趣,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呢?大家浏览教材的导读部分,可以大致了解本书的内容。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教材导读材料,将介绍本书内容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屏幕显示:    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师:从教材的导读材料中,同学们读到了很丰富的信息。上面的三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大家最想了解哪个内容?生(七嘴八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吧。【评点:第一个“猜读”环节,是在“书名”和“第一印象”之间架设桥梁,对于学生的猜想,罗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借助于教材导读材料,并在教材导读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名著的核心信息,进而引出第二个猜读环节。】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徐福东渡日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了山东沿海的琅琊(今诸城东南),齐人徐福与一些人士上书秦始皇,声称海中三座神山,请求秦始皇派童男童女和他一起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派数千童男童女乘船随他出航。经过几年,花去了许多费用,并没有得到神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幸琅琊时,徐福恐怕受到责备,便编造谎言,说是蓬莱药由于海中有大鲛鱼,受到阻难,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困难。这次秦始皇又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徐福航海到达日本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队在抵达北九州的大岛后,进入濑户内海,远达纪伊半岛。 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洲。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日本和歌山县新宫町附近迄今还有徐福古墓、古祠和徐福碑文,以纪念他率男女、携种粒和耕作农具,开垦种植,养育后代之功。 徐福东渡日本是中国由大陆走向海洋的开端。

因为他弘扬了我国的文化啊

真正最早的船队——殷人东渡(美洲)。

中国明朝郑和领导的船队,是史上首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并比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更先发现新大陆。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邮编

真正最早的船队——殷人东渡(美洲)。

第一次: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乐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所历国家“……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今印度的阿麦达巴丹)、小柯(葛)兰、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明实录》卷八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郑和还京。郑和一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揖睦邻国,屡邀劫其来往使臣,诸番皆苦之。”(《明实录》卷一一六)这次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劫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率兵2000抄其后路,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之,成祖为维护两国人民间传统友谊,“悯其愚无知”,命释放,给以衣食,令再立其国中贤者为王。海外闻之,无不感服,而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遇大险,能镇定自若,迅速决定克敌制胜之策,具有大将风度。 第四次:明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邻各国友好来往加强了。而成祖以“远者犹未宾服”(《明史·忽鲁谟斯传》),所以再命郑和远航至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剌(卜喇哇)、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剌(似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诸国王锦绮纱罗绢等物有差。”(《明实录》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云:此行有宝船63艘,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共27670人,规模仍然很大。永乐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国。 第五次:明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国内。 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溜山、麻林等19国都遣使朝贡,辞还,命郑和等与其偕往,赐各国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应柯枝国王可亦里之请,赐其印诰并封其国之山为镇国山,明成祖并亲制碑文赐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复遣“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与 16国使者偕行。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队之意)而行。永乐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还。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闰十二月,此时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郑和年已60岁,仍率27550人的船队远航。“凡所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阿鲁、甘把里、阿丹、佐法儿、竹步(索马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其君长皆赐采币有差。”(《宣德实录》卷六七)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队)船回洋。郑和就在此归途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1433年,是处在15世纪.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 我以为,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航海实践的积累,到15世纪初发生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是应该指出,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 1、西方航海的时代 推动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因来源于欧洲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黄金、白银的追求.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是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是血腥的,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由唐中叶的发展高峰向下坡缓慢的发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还有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使明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 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对外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所以,郑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就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而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经济活动也有,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作为实现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一个内容. 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是人类活动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的海洋绝大部分还是未知海域、阻隔着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一)郑和其人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2、船舶种类齐全 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 (1)数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2)种类 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 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 3、装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 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 大家知道,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高技术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就反映了我们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到了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哥伦布曾秘寻郑和航海图 为现存最早航海图集 伟大航海家郑和 《航海日志》消失在历史中? 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是,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始终没有发现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是《航海日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像那支神秘的船队一样,永远消失了? 其实寻找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477年,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朝廷中便有人开始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当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档案时,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忠大怒,鞭苔下吏,责其三天之内寻到遗失文档,仍一无所获。”明代“职业外交官”严从简在所著《殊域周咨录》中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知道郑和的航海日志确实存在过,但如今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了。 哥伦布秘密寻找的航海图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简称它为《郑和航海图》。 图中标绘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及沿线的参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达目的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这成为了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当年竞相秘密寻找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后白银大量入华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下,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的建立。 两位教授指出,经济的高度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关系。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正是中国白银货币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法定货币资格的重要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是明代中国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和源泉,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对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 郑和舰队规模超过今日美航母舰群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展示民族雄威的朝代,而郑和率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舰队,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舰队多达200多艘,包括60多艘大宝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共载官员、士兵、商人28000人。如此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当时郑和船队中最大的一条船长151米,宽61米,与足球场大小相仿。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所率船队只有3艘船,120名船员,最长的一艘只有23米。

  • 索引序列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邮箱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电话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 昆明远航期刊投稿地址邮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