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1705)是唐甄遗世的唯一著作,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起初名叫 《衡书》,初刻只有13篇,署名唐大陶。后来逐渐增加到97篇,并改名《潜书》,署名唐甄。唐甄在其书的《潜存》篇中说,他撰述此书“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言学者系于上篇,凡五十篇;言治者系于下篇,号日《潜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据有关资料考证,《潜书》的刊刻时间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刊刻行于世,这是最早的原刻本。此后有1883年的李氏刻本和1905年的邓氏刻本,均是原刻本的翻版。新刻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1955年版本,1963年又出版了增订本,1984年又第4次印刷。 《潜书》是唐甄的论文集,在体例上模仿汉代王充的《论衡》。全书的内容不在于引经注典,更不同于汉后诸儒的文字章句之学,而在于针对时弊,吸取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的教训,提出一系列抨击君权专制和倡导以民为本的进步的政教观点和主张,旨在善政养民,摒弃程朱理学,以实学济世扶危,治国平天下。《潜书》97篇,分上、下篇,上篇又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上共21篇,自“辨儒”至“劝学”;上篇下共 29篇,自“取善”至“博观”。下篇亦分为上、下两部分,下篇上自“尚治”至“柅政”共24篇;下篇下自“惰贫”至“潜存”共23篇。全书主要是政论文,一部分是教育著作。论述教育的有:辨儒、宗孟、法王、知行、 性才、自明、敬修、讲学、劝学、取善、五经、得师、 太子、明悌、诲子、博观、用贤、教蚕、全学、审知等诸篇。《潜书》上述诸教育篇所阐述的教育主张,是以其反对君权专制政治和宋明理学空谈心性学风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主政治倾向和崇尚尊重个性与实学学风的价值取向。《潜书》教育篇章中,论述的教育主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尽性达才”、“明功辨义”的观点重新解释儒家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在《辨儒》篇中,唐甄指出:“圣贤之言,因时而变,所以救其失也”。儒家学说是以明道计功而有用于世治的,“儒者不言功”的观点是对儒学的歪曲。“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也”,如果事不成,功不立,儒学及其教育又有什么用呢?他批评宋代以来的所谓儒学家,空事圣人之言,而“树功则无闻焉”。什么叫做功呢?唐甄以为兵、农、刑、谷利于百姓,能治乱安邦,能使百姓安居乐,能“广济天下”,即是实功。针对宋明理学家只讲修心养性,以致“端居恭默”、“无所施张”、空知无行的流弊,指出光知“性德”而不知“性才”是不知儒学真谛的。所谓“性才”就是通过“良知”的“自修”,由道德本体之“心”所焕发并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才能。“如火有明,明有光”。光的大小和明暗不同,人的“性才”亦有大小,但作为教育来讲,唯在“尽性达才”。他认为:“性统天地,备万物。不能相天地,不能育万物,于彼有阙,即己有阙”。“性之为才,故无不周。何以圣人乃能周世,后儒不能周身?盖善修则周,不善修则不周”。宋明理学只讲“尽性”而不言“尽才”,故无实功可树。他说:“后世之为政者,心不明,则事不达;事不达,则所见多乖,所行多泥。徒抱空性,终于自废,何以性为!”在理论上批评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论是一种未能“尽性达才”的错误教育理论,并指出这种教育实践是弃 “仁”之教。相反,阳明的“致良知”之教,“一以贯之,明如日月,涉险履危,四通八辟而无碍也。其见于行事者,使人各当其才,虑事各得其宜;处患难而能全其用,遇小人而不失其正,委蛇自遂,卒保其功”,是“尽性达才”“明功辨义”的真儒学之教。唐甄主张废宋明程朱理学之教,代之以阳明致良知之教,这一主张是对明末清初所奉行的理学独尊文教政策的一个挑战,反映了他对儒学及其教育价值观的改造。 其二,提出“全学”教育内容,把传统学校教学内容由单纯的书本知识扩大到现实生活与生产以及军事知识技能范围,以培养“全学人”为教育目标。在《全学》篇,唐甄指出:“学者善独身,居平世,仁义足矣,而非全学也”。所谓“全学”,即包括仁、义、兵三方面的内容。仁与义是历来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提倡的,但兵则为儒者所不齿。唐甄说:“君子之为学也,不可以不知兵”。“不知兵,则仁义无用,而国因以亡矣”。他批评宋明理学教育只讲仁义而耻于言兵,结果忠臣孝子虽多,但一遇社稷不幸,“君臣震慑”,为“不仁”、“不义”者虏,国破家亡。由此,他说:“所贵乎儒者,伐暴而天下之暴除,诛乱而天下之乱定,养民而天下之民安”。在《教蚕》篇中,唐甄认为三代以下,官吏不知教民田桑,“废海内无穷之利,使民不得厚其生,乃患民贫,生财无术”。有鉴如此,他主张广教民学习种桑养蚕以及饲缫之法,使“有禾之土必有桑焉”。在《劝学》篇中,他批评后世儒者,将儒家学说裂为文学、事功、道学殊途,“习为迂阔无用于世,是以有薄而不为”,丧失了儒学及其为学的根本。他反复强调学以致用,应当把教育内容扩大到现实政治、生产与生活中来,不要囿于心性道德一途。他尖锐指出:“国家五十年来,为政者无一人以富民为事,上言者无一人以富民为言”,是不知“立国之道”“惟在于富”,以致“四海之内,日益贫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因此他主张以“生养之道”作为教育内容,移风易俗,使国与家富强。 其三,提出尊师重傅以加强皇太子教育的主张。在《得师》篇中,唐甄称誉伊尹教太甲、周公训成王,提出“君德必成于学,而学必得师保”的命题。他以为一国政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君王的德智才学,因此皇太子的教育尤其重要。如何教太子呢?唐甄在《太子》篇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原则与方法:(1)尊师重傅,即天子以身作则尊重师傅,只有树立师傅的尊严,才能使太子抑尊处卑。在作法上,打破南面临师傅,把师傅作为下属之臣看待的传统,真正使太子处于学生地位,“进退唯命”。(2)让太子接触社会实际,“春使视耕,夏使视耘,秋使视获,冬使视藏”,从而知道生养之道。除了了解农业外,还应当观于桑、牧、牢、泽、圃、山、肆、市、道等,从而知道衣服、车乘、鼎俎、鱼鳖、果蔬、材木、器用等来之不易,知道商人、兵士、劳役等的劳苦。(3)注意教育环境,不要异宫而处,异庖而食,异笥而衣,生活上不搞特殊化,同时还要禁止同宫女、宦官的接触,因为女色伤身,宦官害政,这是明代政治腐败最惨重的两个方面。(4) 严格要求,“有过必挞”。唐甄主张如果太子不接受师教,不尊师傅,不敬不礼大臣,知而不行,不知农事农穷,不知物土人劳,受了教育而无实际行动,都应当 “挞之”。实行严格教育是使太子成为治国之君的必要条件。在《得师》篇中指出,太子身贵,但“心无贵贱”,“是故天子学同于士,惧而笃学,当百于士”。唐甄打破君权神授的天命论,从建立理想的国家政治目的出发,寄希望于储君的教养,在思想和理论上都有超越前人之处。 其四,提出治化之源在于吏治的政教思想,批评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这一观点是针对明末东林党人过份夸大学校教育的政治作用而提出的。东林党人 封建私塾顾宪成认为兴学校以教天下是治乱之本,学校教育对上有正君正职官的作用,对下则有“洽于乡里”使“民易使”的效果。所以他们主张在野之士广结盟社,兴书院,造成一种以学校议政监政和改变社会的风气。唐甄在《尚治》篇中指出,这种观点虽是“善言”但不能行。原因在于“讲学必树党,树党必争进退,使学者扳援奔趋而失其本心”。认为读书人以讲学来干预政治的想法和行动,在客观上根本达不到目的,相反只能使“议论害治”,“使人尚浮夸而丧其实”。因为国家政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加之所御各级官吏极力维护君主独裁,所以知识分子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学校教育的政治作用也是很有局限的。在《富民》篇中,唐甄指出人民之所以贫穷,国家之所以不得治,不是教育无功,而是贪官之害不除。官吏之贪有甚于执刃的盗贼,“夫盗不尽人,寇不尽世,而民之毒于贪吏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在《考功》篇中指出;“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是举天下之父兄子弟尽推之于沟壑也,欲得治乎?”所以,治国富民的关键在于整顿吏治,除天下贪官。但如何达到吏治呢?唐甄并没有找到什么有效措施,却又回到教育问题上来。他提倡通过教育使上自君主下至百官要以民为本,以身作则,去贪养廉,论功举贤,足食以养民。显然,这些也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幻想。总之,《潜书》所散论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治立场和观点基础上阐发的,带有浓厚的政论性色彩。在上述观点中,提倡实学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指陈教育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和批评宋明理学教育流弊等方面,确有朴素的民主主义政治倾向和开创实学教育风气的作用。但在其他篇章中,唐甄反复强调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在有关家教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男尊女卑、君权至尚等倾向,加之阶级的局限,看不到劳动者的力量,并且着意贬低士林清议政治的作用,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如果剔除这些消极因素,在今天,《潜书》中的进步教育主张对于启发人们认识和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是有帮助的。
这篇关于高中议论文素材:学与思,是 高中作文频道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点 思考与勤学结合则事半功倍。 正有成就的人是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种必备能力。 只有经过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 思考问题要坚持自主原则。 自己通过思考接受知识比被动的学习更富有成效。 思考有时是一种乐趣。 没有思考就没有判断和创造。名言 经过自己仔细的研究、思考,与从来不动脑筋而请教别人,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松下幸之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王夫之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 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培根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少年好学,将成大器。——林肯 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二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普朗克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成就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弄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歌德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聪明的人好学习,愚蠢的人好为人师。——契诃夫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蔡尚思典型论据“惟一的腿” ——思考是灵感的源泉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可是有一次为了描绘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心上人,苦思冥想了两天,还是一无所获。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又想得头昏脑涨,在睡梦中,他忽然吟出了下面的诗句: 我将保护和疼爱 你的身体, 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 对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爱护着 他惟一的腿。 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惟一的腿”,形象生动,感情深沉,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孤独和惆怅。所以如果你在写作时埋怨自己没有灵感,那只是因为你缺少了苦苦思索。史丰收与快速计算法 ——从思考到发明 我国青年速算专家史丰收赛过电子计算机。他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想到了一个“怪”问题:读、看、写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为什么要从右往左,从低位算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此,他把玩的时间都用到思考和计算中。正是这种强烈的兴趣,使史丰收创造了快速计算法。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每时每刻都要思考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它,自定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外语,天天泡在图书馆。他沉浸在数学王国里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有一次,管理员临走时大声叫喊,问里面还有没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景润啥也听不见,于是被反锁在里面。等他想离开时发现大门紧锁,只是毫不在意地笑一下,又不知疲倦地回到书堆中去了。还有一次,陈景润边走路边思考,一不小心迎面碰到了对面的树干上,他还以为撞到了什么人,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小高斯巧解算术题 ——思考才能找到办法 高斯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小时候他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聪明孩子。 还是上小学时,一次一位老师想治一治班上的淘气学生,他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从 1+2+3 ……一直加到 100 为止。他想这道题足够这帮学生算半天的,他也可能得到半天悠闲。谁知,出乎他的意料,刚刚过了一会儿,小高斯就举起手来,说他算完了。老师一看答案, 5050 ,完全正确。老师惊诧不已,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 高斯说,他不是从开始加到末尾,而是先把 1 和 100 相加,得到 101 ,再把 2 和 99 相加,也得 101 ,最后 50 和 51 相加,也得 101 ,这样一共有 50 个 101 ,结果当然就是 5050 了。聪明的高斯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苹果落地的思考 ——科学发现是深入思考的结果 1666 年秋季,牛顿为避鼠疫回故乡暂住。一天傍晚,牛顿正坐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一个苹果“噗”地掉了下来。此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一会儿便有好几个苹果先后落地。这引起了牛顿的注意,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是垂直往地上掉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深入思考,最后引导他发现了的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的思考 ——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金钥匙 爱迪生幼时就爱观察、爱思考,同时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上学不久,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对学生说:“二加二等于四。”他站起来发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呢?”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老师不仅不认为爱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反而认为爱迪生是在捣乱。因此,他上学才三年就因“成绩不佳”被勒令退学。然而他凭着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终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卷有益 ——学习贵在坚持 宋太宗赵匡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如攻坚 ——学习如征战 在学习中,许多人视难题为敌人,视读书为攻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出“八面受敌”法,将学习对象当作敌人从八面分割包围。此法曾受到毛泽东赞扬。毛泽东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说过,学习中要“攻书”,把书本上艰深的问题看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 董必武在诗中曾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也是提倡用进攻精神读书。集中表达了这一观点的还有叶剑英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王安石的指点 ——写诗须先勤读书 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写诗的诀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陆游的书巢 ——处处皆有书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箱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孙中山酷爱读书 ——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酷爱读书。他流亡国外期间,虽然仍在为革命奔忙,但只要一有空暇时间,他就一头钻进书里。在伦敦时,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 看书。他的生活费也经常用于买书。有一次,他的钱用完了,衣食无着,还是几位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凑些钱给他。但是不到三天钱又用完了,因为他又买了一些急需阅读的珍贵书籍。他曾经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通用公司服务客户的故事 ——思考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有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客户服务部收到一封信,“这是我为同一件事第二次写信,我不会怪你们没有回信给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样别人会认为我疯了,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我家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餐后,都会以冰淇淋来当饭后甜点。由于冰淇淋的口味很多,所以我们家每天饭后才投票决定要吃哪一种口味,决定后我开车去买。 但自从我买了新的庞帝雅克 ( 编者注:这是通用旗下的一个牌子 ) 后,我去买冰淇淋的这段路程问题就发生了。 每当我买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买其他口味,发动就顺得很。我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尽管听起来很猪头:为什么当我买了香草味冰淇淋它就罢工,而我不管什么时候买其他口味,它就一尾活龙 ? 为什么 ? ” 事实上,客服部的总经理对这封信还真的心存怀疑,但他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当工程师去找这位仁兄时,很惊讶的发现这封信是出自一位事业成功、乐观、且受了高等教育的人。 工程师安排与这位仁兄的见面时间刚好是在用完晚餐的时间,两人于是一个箭步跃上车,往冰淇淋店开去。那个晚上投票结果是香草口味,当买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又秀逗 (SHUT DOWN) 了。这位工程师之后又依约来了三个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车子没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也没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秀逗”。 这位思考有逻辑的工程师,到这时还是死不相信这位仁兄的车子对香草味过敏。 因此,他仍然不放弃继续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工程师开始记下从头到现在所发生的种种详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开出及开回的时间…… 根据资料显示,他有了一个结论,这位仁兄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为什么呢 ? 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口味中最畅销的,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将香草口味特别放置在店的前端;至于其他口味则放置在后端。 现在,工程师所要知道的疑问是,为什么这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秀逗 ? 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师很快地由心中浮现出,答案应该是“蒸气锁”。 因为当这位仁兄买其他口味时,由于时间较久,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花的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戴震问学 ——思考,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真正学有成就的人是在学习中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清代大学者、思想家戴震 10 岁才上私塾。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 《右经一章》 ,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 ? 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 ”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 ”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 ”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 ”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 ”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 ” 老师无言以对。 戴震学习肯于动脑,对疑惑的问题,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也不迷信孔子、曾子。后来他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对经学、语言学做出重要贡献。洗澡得到的启示 ——触类旁通,启发思考 古时候,叙拉古国王亥厄洛让金匠为他制造一顶金冠,制成后,他怀疑黄金被金匠偷走了部分,又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把阿基米德找来,请他帮忙。阿基米德很快得出结论:假如黄金里掺进了白银,制成的王冠一定比同重的纯黄金的要大一些,只是王冠表面不平整,不容易从外表判断,为此,他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一天,他去洗澡,当把身体浸入盛满水的浴盆时,水从盆沿溢出来一部分,他连忙跳出,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浴盆中溢出的水不正好与自己的体积相同吗 ? ”就这样,他完成了国王的任务,同时发现了的浮力定律。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反复研究、思考,发现科学规律 当戴维·本生、基尔霍夫等化学家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实验,发现了 63 种元素时,门捷列夫试图从理论上做一些思考。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他潜心思索,反复揣摩,把每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写在 9 张牌上。这副牌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堆五彩乱纸,花花绿绿,实际上有两条暗线将它们串在一起,第一条暗线是原子量,可以根据原子量的大小将它们排成一条长串,第二条暗线就是每列元素的化合价相同。这 63 种元素原来就是暗暗地由原子量这条线串起来,又分成不同的族,每族有相同的化合价,按周期循环,这就是周期律。人们正是据此规律又发现了不少种元素。善于质疑的笛卡尔 ——打破教条,独立思考 凡是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著称于世的。法国科学巨匠笛卡尔,就是其中之一。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除了学好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的科学书籍。在学习中他从不墨守成规、信奉书中的教条、盲从书本上的见解,而是大胆地怀疑一切,甚至怀疑自己已经学过而且记牢了的东西。在他看来,怀疑是无处不存在的。正因为他在权威学说和传统观念面前能敢于破除迷信和不盲从,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才在科学的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成为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并创立了解析几何理论。独立思考 ——思考是创新的前提 清代初年进步思想家唐甄初为举人,在山西长子县任县令,造福社会,深得民心。丢官之后,生活艰苦,常常无以果腹,只得采枸杞叶煮着吃,衣衫褴褛,但他排除困难,埋头研究学问,著有《衡书》共 97 篇。全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语发内心,而又联系实际,有许多创新见解。他认为皇帝也是常人,“天子之尊,非天帝天神也,皆人也”。他认为历代皇帝中,励精图治者少,大都是暗君、情君、邪君、暴君。他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是杀人的罪魁祸首。他还把君主看成“公仆”,“匹夫”才是“上帝”。他还提出了“富民”的经济制度,反对“虐政亟行,厚敛日加”的压迫和剥削。这些民主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反映了他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的学习精神和创新勇气。李渔治学 ——治学要勤于思考 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幼时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讲到《孟子》里的“虽褐宽博”一句时,说:“宋朝的朱熹说了,褐,即贫贱人家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李渔听了,觉得不对头。既然褐衣是贫贱人穿的衣服,那就应该做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什么反而做得又肥又大呢 ? 他就去问先生,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威严地教训他:“朱老夫子的话是不会错的,你照着念就行了。”李渔非要弄清楚不可。许多年以后,就去到孟子说的穿褐衣的地方,向当地居民请教。当地居民答道:“我们生活艰苦,只有这一件衣服,白天当衣,晚上当被。如果不做得肥大一些,就盖不住全身。”李渔终于明白了,朱熹的解释是对的。朱熹谈学 ——学则须疑 南宋时期的教育家、学者朱熹谈读书经验时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读书,从不能提出问题,到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走完了这一过程,才算真正把知识学到了手。三角形的思考方式 ——思考挽救了企业 日本的坪内寿夫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坪内寿夫发迹前在日本的四国经营电*,因为经营得法,坪内寿夫小有所获,于是他便想扩大自己的经营。 这时候,“自由船公司”想廉价出售自己的造船厂,坪内寿夫在朋友的劝告下买下了这个造船厂,创办了“来岛船坞”。 坪内寿夫对于造船业并不在行,开始的时候,船坞入不敷出。坪内寿夫思来想去,觉得要发展自己的船坞,还必须把目光对准附近的渔民。这些渔民的渔船很陈旧,只能在近海捕捞,如果能造出一种强马力渔船,到深海去捕捞,捕捞量会极大地提高,这是渔民们所希望的。 但是,渔民们手中没有钱,不可能购买坪内寿夫所设想的那种强马力的渔船。 坪内寿夫想到了分期付款:渔民们驾船去捕鱼,卖掉鱼后用赚来的钱分若干次付款。坪内寿夫很快就发现,即使是这样,渔民们对于购买一条价格昂贵的渔船也有困难。因此,必须设法把渔船的售价降到最低。最后,坪内寿夫想到应该造出一只样品船,当渔民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之后,立刻会产生一种“占有”感——“我要买的就是它!” 人们把坪内寿夫的这三个交错的想法称为“三角形的思考方式”。 “三角形的思考方式”使坪内寿夫把“来岛船坞”变成了一个最能赚钱的船坞。一条裙子触发灵感 ——思考产生灵感 罗特是美国一家制瓶厂的工人。他有一位女友,身材健美且爱好打扮。有一天,女友穿了一套膝盖上面部分较窄,腰部显得很有魅力的裙子。在路上,人们频频回头欣赏着这条裙子。 罗特也注意起这条裙子来了。他越看越觉得线条优美。他马上联想到,要是制成这条裙子形状的瓶子也许销路不错。想到这里,他马上转身跑了回去,连声“再见”也没说。女友也感到十分奇怪,骂了一声“神经病”就独自回去了。 罗特回到住处就在图纸上画了起来。经过实验,这种瓶子不仅美观,而且里面的液体看起来比实际分量多。 不久,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种瓶子,以600万美元的高价收买了这项专利权。追本溯源 ——思考也要另辟蹊径 在“二战”后,日本大阪有一家食品公司,经理是山本佑久次,一位名叫森秋广的专务理事加入了该公司。那时,日本的姑娘都很喜欢从美国进口的口香糖,甚至跟在美国士兵后面转。森秋广很会动脑筋,他同经理说:“咱们生产日本的口香糖,销路肯定很好。” 于是,他们找来百科全书,上面写着“口香糖是橡胶液中加白糖、薄荷的一种具有弹性的食品”。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做口香糖原料的橡胶。 要生产出自己的口香糖,必须摆脱现有产品的束缚。森秋广把注意力集中到抽象功能——“有弹性”上来,“能不能用其他材料替代橡胶呢?”他们使用松脂和冬青树胶等进行试验,多次失败也毫不气馁。当时,有一家公司生产乙烯树脂,其液体酷似橡胶液。他们灵机一动,用乙烯溶液代替橡胶液,再加入薄荷与砂糖,终于发明出日本式的口香糖,畅销市场。别把聪明打碎了 ——勤于思考,发现规律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有!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之后,你会发现: 10 ~ 100 克的最少, 1 ~ 10 克的稍多, 1 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是 16 ∶ 1 ,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 16 ∶ 1 ,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 16 ∶ 1 ,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 16 ∶ 1 。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只要有这个规律在,便可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片推测它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思考的威力!这位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不慎打碎花瓶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身边淘气地溜走的时候,我们拥抱过它吗?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与思考也打碎了!哲理材料别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蜜蜂的蜂蜜吧终于开张了,生意特别红火。顾客来自各个领域,山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蜜蜂高兴地不停招呼,忙得不亦乐乎。不久,他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在山坡、水边和森林里开几家分店,把生意做大的好主意。 一天,游乐场的场主蝴蝶从从容容地前来拜访蜜蜂。 “蜜蜂,我工作累了,出来和你聊聊,你有没有时间啊 ? ”蝴蝶轻松愉快地问。 蜜蜂又好气又好笑,边团团转地忙碌着,边回答说:“我现在忙得连思考‘有没有时间' 这个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了。你没有看到我正忙着开几家蜂蜜吧吗 ? 我至少也要忙完这个周末 ! ” “你这不是有时间开几家分店吗 ? 我看你不仅有时间,而且时间多得是,只是没有想问题的时间罢了。” 蜜蜂听后看看自己,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在不停地旋转,而蝴蝶在说笑的工夫想出了在蜜蜂的蜂蜜吧旁开一家游乐分场的好主意。灵感只垂青善于思考的头脑 一位孤独的年轻画家,在屡经挫折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工作。他住在废弃的车库里,深夜常常听到一只小老鼠吱吱的叫声。久了,小老鼠竟爬上他的画板嬉戏,他与它享受着相互依赖的乐趣。 不久,画家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有关动物的卡通片,一开始,他的工作进度很缓慢,他常常为画些什么而苦思冥想。终于,在一个深夜,他回忆起那只在画板上跳舞的老鼠。于是,灵感如泉水涌出,作品一气呵成。 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极负盛名的沃特·迪斯尼先生,他创造了风靡全球的米老鼠。上帝给了他一只老鼠,让他的大脑储存了珍贵的灵感。丢失的怀表 一个城市里的有钱人,到乡下收田租,到了佃农的谷仓,有钱人东看看,西看看,不知何时把心爱的怀表弄丢了。有钱人心急如焚,佃农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把村里所有人找来搜找怀表。翻遍谷仓,但是怀表依然不见踪影。 天色渐渐晚了,有钱人一脸失望的神情,村里的人也一个个回家去了,但是有个人留了下来。我有把握找到你心爱的怀表。这人告诉有钱人,信心十足。 只见这个人再走到谷仓,找定位置后,静静地坐了下来。一切都安静了,悄然无声,但是有个小小的声音从谷仓的右后方角落传来。滴答,滴答,滴答…… 这人轻轻的像猫一样,踏着几乎无声的脚步,循声向右后方角落走去。到了附近,这人伏身下来,耳朵贴地,在一堆稻草中找到了怀表,他走出谷仓,露出得意的微笑,朝有钱人走去。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节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 ? 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创新论证思考不能漫无边际 两千多年前,庄周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觉得恍恍然,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庄子之为蝴蝶,还是蝴蝶之为庄子?不得而知。” 古代杞国有个人成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虽然毫无根据,他却以为总有这么一天,因此食不甘味,睡不宁席,整日忧心忡忡,终于过早死去了。这个故事被人们总结成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用来形容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担心忧虑的人。试想,我们如果整天想着天会不会塌下来,火星会不会撞地球,这些遥不可及的事情,又怎么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快快乐乐地生活呢? 所以,思考也要选对主题,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光阴虚度。
美国人怎么看得懂《甄嬛传》?《甄嬛传》确实拍得不错:美女成群,才艺过人,服饰美,道具美,语言美,人更美。皇宫辉煌,故事跌宕起伏,曲径通幽,有缠绵悱恻,令人肝肠寸断,又有刀光剑影,扑面腥风血雨,把个后宫争斗和虚情假意写得入骨三分,奇巧绝伦,绕来绕去,云山雾海。难怪中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台湾那边的中国人更是疯狂入迷,齐声叫绝。但是现在《甄嬛传》准备拿到美国去了,我就十分担心美国人怎么看得懂《甄嬛传》了。我一直说,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一部阴谋诡计史;中国人唯一擅长的就是阴谋诡计。擅长者胜,实干者死。几千年年下来,耍阴谋,玩权术,搞诡计,使心计,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玩到了让你被害死了还要永远感谢他的地步。玩到了令西方人,美国人就永远搞不懂,永远望尘莫及的地步。举个例子,比如打拳。美国人就是直勾勾一拳猛轰过去,几百斤的力气,打中了就是令你如死鱼摔到地上,直挺挺起不来。打不中,就再打。而中国拳术,蹦蹦跳跳,起起伏伏,前前后后,晃晃悠悠,左右飘忽,上下晃动,直搞得你头晕眼花,不知东南西北。再举例。看了几部西方所谓谍战、斗智斗勇的影片,如007系列之类,若论“高科技”,设备装备,那没得说,——一流。但感觉那“顶峰”的诡计,恐怕只有中国小村镇刀笔师爷的水平。再再举例。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主题各异,哪一部不是以阴谋诡计为核心主线?就算是表面情意绵绵,文质彬彬的《红楼梦》,内地里也是惊心动魄的叫人惊叹的阴谋诡计。再去看看当今电视剧,哪一部不是讲阴谋诡计?哪一部不是说此门中高手得胜?一部《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我看外国人想扁了脑袋也想不明白怎么回事。直到今天,我的同学从外国回来,还是说:“外国人太好,一一个准”。再看看当今美国国务卿的水平,与清朝和珅比比,如何?可以差几个数量级。可见中国人这方面的复杂厉害,可见外国人的简单肤浅。就是这么厉害的中国人,每次和外国人打交道,似乎都是诡计得逞,全胜回朝,屡屡占得便宜,外国人得眼睛直勾勾的,至今始终搞不明白中国是怎么回事。所以,美国人怎么看得懂《甄嬛传》呢?至多也就看到:“啊呀,甄嬛真美丽”,“哟,那服饰美极了”,“天哪,皇宫真辉煌,虽然住着不一定舒服”,“嗯,他们说话(英语)我怎么听不明白?”最后,实在搞不懂皇帝怎么就死了。甄嬛的“官”越做越大,最后也睡着了。我估计,美国人看《甄嬛传》充其量也就看到这个水平。他们能看得出甄嬛身上的江青的影子吗?他们能看得出女人和女人之间,女人和皇帝之间的文质彬彬的生命拼搏吗?但是中国人尽管这么高明,这么有计谋,这么会搞阴谋诡计,而且事实上在战术上也屡屡得胜。但是实在令我很郁闷的是:中国人玩了五千年,一直玩到今天,却连许多最基本的事情也没解决好。而外国人虽然简单,但是基本面普遍要比我们好得多。
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同一个人写的,但是由于导演不一样,还有就是演员的演技也不一样,所以最后拍出来的效果也不同。
因为里边的剧情非常的新颖,看点也非常的多,非常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人们看了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
甄嬛传在当时能够风靡一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演出了很多人的这个传统的一种观念,而且就是甄嬛的这种励志的精神,让大家非常的感慨。
有没有一点点,出自《甄嬛传》第六十四集。沈眉庄在安陵容侍女故意给她传话皇上误会甄嬛与温实初有奸情后,急忙跑去皇后的景仁宫中,听闻温实初自宫,受到惊吓造成产后大出血后,与温实初所说,问温实初对自己有没有过一点真心,哪怕一点点。(沈眉庄被皇上一系列神操作搞得心寒,这个时候是温实初在照料她,两个人日久生情,瞒着皇帝有了这个孩子,但是温实初与甄嬛是青梅竹马,对甄嬛心生爱慕,沈眉庄就以为自己是一厢情愿,所以才会这样问,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导读】:抖音翠嘴打烂她的果是什么梗?翠嘴打烂她的果什么意思?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都知道,翠嘴打烂她的果出处是甄嬛传第33集,甄嬛传翠嘴打烂她的果表情包图片了解一下。
这个梗的出处是电视剧《甄嬛传》第33集中,其实原本电视剧中说的是“翠果打烂她的嘴”,从剧情背景来看,是在生气状态下说出的一句话。居然想打嬛嬛,胆子也忒大了点。故事背景是甄嬛流产失宠,无意冲撞齐妃,被罚跪在地,然后被侍女翠果打烂了嘴。
甄嬛传翠嘴打烂她这个梗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表达愤怒生气的情绪,不过被这么颠倒过来一说,给人一种又气又好笑的感觉。其实主要还是网友用来调侃的意味比较多,目前在抖音,微博,贴吧各大地方评论区看到的比较多。
相应的网友也制作了一批表情包,嬛嬛都被玩坏了,还有没有人出来管管啊!不过这表情包,用起来,也是相当应景,真香啊!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应该对这个梗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六个级别(类):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4)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5)凡收录于教育出版社、书号为“ISBN”类论文专集(或其它刊物)的与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凭发表原件按区级内刊折半计分。(6)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7)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①与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非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评论、文摘、短篇报道、科普文章、文艺、新闻等作品,以及会议简报、动态、讲座等资料性质的材料;②刊号中含有H、HK等由香港出版发行且未被认定准许或不能确定是否准许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
期刊级别划分如下:核心、本科学报、专科学报、普刊核心又分为南核、北核、CSCD、统计源核心(也叫做科技核心)核心期刊审核1-3个月,从投稿到出刊整个时长基本1年+,而且对作者的单位、学历都有门槛限制,本科和研究生能过稿的寥寥无几,基本不用想,本科学报大体也差不多,有些即使要发也要带导师二作,本科学报也大体差不多。ps:核心里还有SCD核心和RSSCE核心,比较小众,没有上面提到的四种认可度高,费用比较便宜些,周期也稍短,这里就不多说了。专科学报对作者基本没要求,主要看文章,不过周期也比较长,审核时间1周-1个月不等,版面费比普刊略贵,两千-五千之间都有。普刊就是大家常发的一类了。对普刊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期刊收录网站来的,国内主流收录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网假刊比较多,超星小众化,认可度比较低,龙源听说目前在整改,所以个人不建议发只被这三个网站收录的期刊,但是,这三个收录的期刊比较便宜,所以如果你们单位对期刊完全没要求,那也完全可以发。剩下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收录网站,认可度和知名度依次降低,也因此,费用、审核难度、周期也是依次降低,一般来找我咨询的,如果单位对期刊收录网站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是这几个主流的网站即可,我都建议他们按照“就低原则”来选择期刊——维普能用的,不要选万方;万方满足要求,就不要选知网。至于你问的省级期刊,与之相对的是国家级期刊,之所以有这种划分,是因为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分为国家级和省级,而这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期刊质量、等级毫无关系,有些作者不明真相,总认为国家级比省级期刊好,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不然一个国家级普刊难道比省级核心好?这显然不对。如何区分国家级和省级也很简单,一般看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写着“中国、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等字眼,或者是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等主管主办的,那么就称之为国家级,这些“XX省……”就是省级。本人从事期刊投稿咨询工作,有其他不懂的,欢迎继续咨询。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级别具体分为A类论文、B类论文、C类论文:一、A类论文包括:1、SCIE检索的期刊论文: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2、EI(核心版)检索的期刊论文:工程索引(核心版)(EngineeringIndexCompendex)。3、SSCI检索的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4、A&HCI检索的论文: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5、《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文,《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6、校定A类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B类论文包括:1、EI(网络版)(EiCompendexWeb)中非EI(核心版)检索的期刊论文,SCIE检索的会议论文,EI检索的会议论文。2、ISSHP检索的论文: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IndextoSocialSciences&HumanitiesProceedings)。3、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China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三、C类论文包括:1、除了A类、B类以外,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发表的论文。2、在国外英文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公开出版发行的国际会议论文。4、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文。5、在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6、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引文数据库SCD(ScienceCitationDatabase)中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7、ISTP检索的论文: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扩展资料:1、CSCD来源期刊目录以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公布的目录为准。2、CSSCI来源期刊目录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目录为准。3、国内全国一级学会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的全国学会目录为准。4、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最新版为准。5、发表外国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不限于英文期刊。6、“公开出版发行的国际会议论文”包括有出版号的国际会议论文集。7、“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文”包括有出版号的全国一级学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增刊收录的会议论文。参考资料来源: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关于下发学校校定国内外期刊源及论文分类的通知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以在读大学研究生的身份(第一或第二作者,若为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A类表示为校定A类期刊;CSSCI、CSCD、SCD,表示B类期刊。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以上期刊的增刊,算C类期刊
流潋紫的创作生涯颇具争议性。该作者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最先发表于晋江原创网,并在连载开始后迅速建立了庞大的读者群。2006-10-17和 2006-10-26,晋江附属论坛上先后出现关于《后宫》涉嫌抄袭的投诉,引起轩然大波。《后宫--甄嬛传》终被晋江管理层判定先后抄袭《斛珠夫人》、《寂寞空庭春欲晚》、《和妃番外》、《冷月如霜》、《双成》、《春衫薄》、《枕中记-之青城外传》、《冷宫》、《红楼隔雨相望冷》、《凌妃》等网络小说,甚至包括《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文学作品。流潋紫也被要求在晋江的监督下向被抄袭的作者道歉。而流潋紫则始终认为"接近40W字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原创,出现在相关投诉帖中投诉人以及其他网友的证据都属于雷同。针对整篇文章而言,不承认抄袭",并随即离开晋江原创网,另辟私人博客继续更新至今。
不是,纯属虚构
桐华在四月天和晋江有专栏慕容湮儿的《倾世皇妃》是在新浪入V,但湮儿的新文是在起点入V(所以吧,这位作者之前是在新浪写文,现在是在起点写文)甄嬛传的首发原本是在晋江,但后来因为一些矛盾,作者离开了晋江,开始在自己的新浪博客贴文~(《甄嬛传》授权17K连载,在17K上架~流潋紫现在应该是磨铁的签约写手~《如懿传》在磨铁连载更新,目前已经上架)还有疑问可以追问~可以的话就给个采纳吧,谢谢童鞋啦~
潇湘书院,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