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闫安昨晚听了CAFF50秘书长董克用教授主持,德国安联集团资深养老金专家Michael主讲的德国养老体系分享。深有共鸣。就象有次CAFF50论坛原全国社保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先生所言,“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社会保障具有共通性、普适性、公共性。养老医疗健康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就如互助本源与古埃及金字塔同时诞生一样,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甚至源于动物进化互助行为与组织分析。 讲座共鸣最多的是130多年德国养老体系建设与国家社会保障的目的和目标始终如一;政府主导引领规制不断完善;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和建立合作博弈机制等。 相比我国养老金领域 “反复试点”(“试点总结”还缺乏独立第三方成效评估机制)。此次讲座,M先生关于“德国养老体系”的现身说法,就是美玉无价。国际视野看,称得上养老体系典范的只有德国、英国、美国、智利等国家。 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人赔偿法》,1889年实行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英国《贝弗里奇报告》“普遍性、统一性、保基本、权利义务对等”四原则,成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典范。美国三支柱养老金入市推动了数十年长期资本市场繁荣。智利在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并与退休领取年金相结合基础上,近年类似德国吕鲁普计划的“团结储蓄养老保险”。各国养老金体系虽然修修补补,但没有止步不前。 所谓“保障体系”,既包括了疾病、工伤、养老、健康等保障内容,包括了此次讲座养老领域“垂直生态体系”。如德国养老体系制度定位目的目标、受托责任主体,以及不断完善的多层次治理模式等。典型如植入第一层基本养老的针对个体劳动者吕鲁普计划(2004),以及植入第二层补充养老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李斯特计划(2001)等。 德国不仅仅养老体系领先,而且在医疗保障领域也是满意度很高,走在世界前列。医疗、工伤、健康领域还有其特殊性。正如德国医疗体系中,私立医疗并不意味着营利性商业,还包括社会慈善组织经办的私立非营利医院。医保是医疗保障中枢。2017年德国46家健康险公司中,股份制健康险公司与相互(互助)制健康险公司均衡发展,后者有21家,市场份额41.5%。 “上医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新冠疫情让世界头号医疗资源大国美国私有化、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一地鸡毛”。但瑕不掩瑜。会员利益最大化和健康为中心的美国凯撒医疗互助保险一体化组织HMO模式(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Group),早在2011年是原卫生部医改方案的核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战略等明确了医疗公益化、健康产业化发展原则,“中国版凯撒医疗互助保险HMO模式”正逐步走向台前落地。这不同于业界推崇的,同样源自美国的商业化、私有化经营的,“为病而病”“为保而保”联合健康集团模式(UnitedHealth Group)。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典范,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养老医疗,但养老医疗是人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的核心,也是我国内循环大健康养老的主体,需要统筹关注。围绕讲座,首先,M先生特别强调了德国养老保障体系的 “目标Purpose” “目的Ambition”。是宗旨,也是制度“发心”,政府核心主导作用责无旁贷。 德国养老体系“目的”“愿景”是社会保障与政府责任,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是“富人俱乐部”,所以针对原先未覆盖的个体劳动者植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层面的吕鲁普计划,以及植入第二层补充养老性质的针对低收入家庭人群的李斯特计划。 反观我国,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规模覆盖率与基本养老10.3亿人、6万亿相比,参加人员只7%,只有7200万人参加。但基金规模已达4.5万亿,占比75%。形成事实上的“富人俱乐部”效应。包括克强总理说的“6亿人、月入1000元”在内的9亿多人,实际上没有参加和享受补充养老保障。 正在落地推进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同理,我国需要充分研究和借鉴德国吕鲁普计划、李斯特计划,英国国民养老储蓄信托,智利团结养老金等针对社会自雇人士、灵活就业、弱势群体的补充养老保障等养老金体系建设成功经验和教训。否则,就是容易陷入“贫富”马太效应,也有违社会保障公平与共同富裕目标。 M先生强调的“目的Purpose”,就是德国政府对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标准与退休前一样,而设定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约在70%左右,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发展,都围绕此目标,不断完善和优化。始终保持养老替代率目标,一旦低于目标水平,政府政策制度的干预责任和义务。“缺什么补什么”。不是“为补而补”,或是金融行业的财富新蛋糕、业务新蓝海或者行业自身的“政策红利”。 M专家讲的“目标Ambition”,追求的是“积极的、正向的收益”,是社会保障广覆盖,替代率目标可实现。包括基本养老层和补充养老层。对比德国一二层次补充性、广覆盖的吕鲁普计划、李斯特计划,中德之间差距显著。我国基本养老实现了“广覆盖”,突出矛盾更在于补充养老层,因此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定位与“目的”需要多层次养老协调发展,而非财富效应本身。 体现在政策、制度、监管都明显滞后。比如M先生说,德国第二层次覆盖率在30%还“嫌低”,着力扩大覆盖面。而我国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占比仅仅为7%。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空白,而德国直接通过吕鲁普计划,精准的将个体劳动者直接“植入”到第一层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里面。 完全积累型的吕鲁普计划依据2004年德国政府《老年人收入法》实施的,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层。与植入第二层补充养老保险的李斯特计划,都属于完全积累型。实际上已经将原有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重新定义为三层次体系,即强制性、补充性、商业性,围绕“目的”“目标”,多层次养老体系协调可持续发展。 类似德国针对弱势群体的吕鲁普计划(向无法享受国家基本退休福利的个体劳动者提供政府大数额、高比例退税)和李斯特计划(较少储蓄就能得到全额补助),政府强势介入补充扩面,其他国家典型如英国、智利。 英国强制性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制度,在2008年《养老金法案》中针对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建立“全国职业储蓄信托”(NEST,National Employment Savings Trust)。 智利在原先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型AFP基础上,2008年,出台非缴费型“团结养老金计划”,对低收入社会人群(包括在智利居住至少20年同时家庭收入属于后60%范围内的智利居民),“兜底式”在退休时都可以获得一份按月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其次,在多层次养老金替代率和广覆盖“目的”和投资完全积累“目标”抱负基础上,是M先生认为的关于“个人与集体”最重要的话题,即“Individual&Collentive”养老金体系建立路径问题。他认为集体系统要优于个人系统。 实际上强调的是“受托”责任主体,是受托人或养老基金独立董事会,“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受托人和养老基金董事会关键在于“独立”“专业”,还不仅仅是自动加入、自主选择,或者投资默认等“技术手段”。 受托治理模式,这不仅仅是德国经验,也是国际经验。 例如美国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基金运作的唯一目的是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基金治理采取了以受托人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受托人拥有了基金管理的绝对排他性的权威。在这种模式下,受托人的内部构成、投资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基金业绩和参与会员的利益。(李曜、袁争光,2006年《证券市场导报》) 受托责任主体更多是法律保障、制度定位、管理机构。正如美国2006《养老金法案》中的养老金投顾同样要承担“受托责任”。英国、日本等海洋法系国家承担受托责任即为受托人的“受托群”。不同于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的可兼职、非独立的“法人受托机构或内部年金理事会”。受托主体责任明确也有利于缴费确定型DC养老金计划管理。 与之配套的,正如中国基金业协会研究报告《德国养老金体系的研究与反思》指出“2013年德国《养老金完善法案》要求吕鲁普养老金(Rürup)和里斯特养老金(Riester-Rente)的提供商使用相同的产品信息表。统一产品信息表的引入,使保险公司、银行、基金公司、住房互助储金信贷社提供的税优产品变得更加透明,增强了产品之间的可比性。”同时,统一监管层面“德国针对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将银行监督局(BAKred)、保险监督局(BAV)、证券监督局(BAWe)三家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监管组织——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负责监管。”(中国基金业协会,2018年3月13日)第三,保险业在德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发挥。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保险业是金融体系三大支柱力量之一,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金融属性、保障属性、科技属性、服务属性。是“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 M先生开场部分介绍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金、康复、失业、工伤、护理等。因为主题所限,没有言及同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与德国养老体系共通之处,在于配套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保险行业可借鉴的深度介入社会保障的实践经验。 “上医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想起1997年自己在担任中国平安与德国DKV健康保险“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项目经理时,德方专家和企业方需求是“七分预防保健,三分保障”,而当时受各种因素局限,初始介绍补充保险方案正好相反,即“七分保险,三分健康服务”。良性生态正是现如今健康中国战略的“围绕医疗做公益,围绕健康做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关键在医保支付改革)”。 近年中国保险学会发表的 《德国医保治理及商业健康保险融合发展的研究》一文 ,作者为留德博士中国太平洋人寿首席医学官邵晓军及泰康养老健康保险部冯鹏程、厦门大学赵正堂博士等。德国医保与养老一样,社会保障、人均寿命、社会满意度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篇深度报告中,对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分析结论,指出“医保在德国医疗卫生体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带动了医院、医生、医药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发挥着基础性“牛鼻子”作用。”“核心机制是以医保资源为支点,以医保支付方式为杠杆,以利益激励为传导动力。构建社会协商为基础、利益博弈机制为遵循的共同规则。” 实际上,就是美国医疗健康服务与互助保险一体化HMO组织。我国而言,有利于实践“四个整合”。一是健康保险支付方与医疗健康服务方的整合,通过“保险+服务”,赋能实体经济;二是互助保险方与投保人会员“二合一”整合,会员利益最大化;三是互助保险组织会员(患者)与医疗健康服务方整合,以健康为中心,“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建立正向激励关系;四是医院医生纵向横向整合,纵向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整合,横向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家庭康复之间整合。 正如德国住院与门诊分设,全科医生“守门员”制度,“首诊只能去全科诊所,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去医院”。也如深圳罗湖医院“双向转诊”成功经验。全科与专科、门诊与住院纵向合作,同类医生、同类医院则横向竞争。 遗憾的是,《德国医保治理及商业健康保险融合发展的研究》一文作者,仅统计分析了股份制和相互制健康险公司市场主体发展情况,但没有进一步分析和指出股份制健康险和互助制健康险发展变化的“原因”。 “1960年,德国有97家健康险公司(股份制健康险公司7家,相互制健康险公司90家),股份制健康险公司保费收入占33.7%,相互制健康险公司保费收入占66.3%。之后,相互制健康险公司数量和市场份额逐步缩小。2017年,德国有46家健康险公司,股份制健康险公司增至25家,占据58.5%的市场份额;相互制健康险公司有21家,市场份额下降至41.5%。”数据可见,股份制与相互制健康险公司是均衡发展的主流保险形式。 ——原因和答案在于,德国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内容“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供单间病床、镶牙、选择性治疗、心理疾病治疗等。”是商业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不是围绕健康管理提供服务。 中德差别在于,中国银保监会《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鼓励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体现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也符合《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公益化、健康产业化”原则。这是我国的后发优势所在。总之,德国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参与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作为有130多年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国家,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值得充分学习与借鉴。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
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院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仅有的两个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近五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16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厦门大学读博士承认通讯作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硕博连读选拔的,还需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和厦门大学为论文,和学生的第一署名单位在二类及以上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博士是承认第二作者的。
为帮助大家了解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通知 ,全文如下:
管理学院2017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安排详请见附件:
会计学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246327.pdf);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332152.pdf);
市场 营销 学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317203.pdf)。
旅游管理专业(待定)
请参加本批次答辩的学生,按已安排的场次和顺序,请特别注意本人参加场次的开始时间,提早30分钟-1小时到答辩现场并测试PPT。(电脑若出现故障,请致电学院机房:2187137 纪老师、李老师)
友情提醒:
1、答辩PPT及介绍环节请不要提及导师姓名及职称!
2、不论答辩次序,均需在本场次开始前1小时到达答辩现场。
注意:
一、参加答辩的学生应着正装出席。个人答辩完毕后不要离场,请在场内旁听其他同学的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果和答辩结束后方可以离开。
二、答辩学生可自带相机拍照。
三、拟于2017年6月授学位的同学将以下材料交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成枫楼309)研究生教学 秘书 :
1、5月23日前需提交的材料清单:
1)学位基本数据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位申请与授予模块下的学位申请功能中打印基本数据表并签字。
2)研究生科研成果一览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信息模块下的科研成果信息功能中打印并签字。
3)提交科研成果复印件(1份)。
须提供申请学位所需的、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的复印件(须包括刊物封面、目录和论文全文)或出版的专著、教材(目录,含版权页)或已获得的专利授权书等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的复印件。
2、5月25日前需提交的学位论文要求与清单
1)学位论文简装本5本。
论文有无需修改的同学都需提交。(论文中《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请按要求签名。),(答辩后需进行修改的同学,按答辩委员会决议要求进行论文修改,修改后经相关老师签字后提交;论文无须修改的同学直接提交)。
2)学位论文光盘2张(一式二份)。
论文为最终版WORD版,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_本专业代码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3)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
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发邮件给各系研究生教学秘书,论文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 _本专业代码 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以上1、2项材料可合并为5月23日前一起提交,但不能合并为5月25日以后交)
四、其他事项
1)学位证照片电子版(1份)
在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学位申请时,须上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若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将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学位申请)。
学位证电子版照片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四”。
2)进研究生院系统进行学位申请过程中若遇任何问题,可致电研究生院严老师(2181463)。
“学位申请与授予网上操作说明(含学位证照片电子版上传指南)”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五”。
五、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其他相关事宜咨询,请及时联系本系研究生教学秘书。
原文地址:
一般是需要的,据我所知,化学化工学院和经济学院都要求。至于级别,据影响因子而定;高的话不要求是第一作者。附:化学化工学院的相关条款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应至少以第一作者(当导师为第一作者时可为第二作者)署名发表一篇科研论文(包括被全国性学术会议录用并正式出版的论文)或有一篇科研论文被核心刊物录用(以上论文不包括综述性论文)。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全新领域的课题,由导师提出申请,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具有其它成果者,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可不受此限制。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
本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6药事管理的,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认为我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给题主略作解答。
戴胜云:成绩优异、硕果累累、美貌与才华兼于一身的女孩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分析学专业。
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六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获得奖励及荣誉:她在2019年获得了岐黄杯第十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在2018年 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2018年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在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还获得了2013-2018年四次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等奖学金。
徐冰: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专业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专业。
他在2016年9月-2017年8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篇,参与书籍编写一本;负责校级研究生自主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北京市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2项。
张志新:女,汉族,共青团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
她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Waters联合实验室优秀青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
还有的北中医学生发了7篇SCI,还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北中医还有一个超厉害的小哥哥,两项专利还参与了一本书籍编写!北中医的翘楚还是很多的!
谢谢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现有职工405人,其中研究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8人。许健民董超华 蔡 斌 卢乃锰 黄 签钱建梅 师春香 施进明 杨 军 杨忠东张凤英 张其松 赵立成 赵风生许健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他非常重视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许健民院士在长期工作中,为了解决大量的气象资料存储难的问题,提出并实施完成了 “实时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专用程序库”。为此,他撰写出版了“用磁带交换资料的技术”一书,对气象人员使用国外资料起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我国远程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他提出在常规气象资料十分匮乏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利用非常规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并在中央气象台创建了我国热带天气分析业务系统;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期间,他主持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服务,及时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措施,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为灭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扬;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提出了用气象卫星资料客观有效地监测洪涝,得出了87个县淹没情况和受灾严重程度的比较表,为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受到国家防洪指挥部表扬;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高精度定位的难题,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像元级,全面实现了实时、全自动、高精度,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在2001年10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9届会议上,该项工作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了卫星云导风产品快速算法和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分别受到了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会议和国际云导风会议的高度评价。许健民院士被世界气象组织聘任为卫星专家工作组成员,在促进气象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卫星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撰写出版著作2本;翻译出版和审核出版译著5本。研究方向: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董超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9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卫星大气探测遥感理论、反演方法和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云对卫星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国家“八五”台风暴雨攻关和国家“863”项目有关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课题。在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一本,译文十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司局级自然科学奖一等1项和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承担的项目和课题:FY-3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负责;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重点科研项目“风云三号(FY-3)卫星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仪性能指标和模拟试验研究”等。研究方向:气象卫星遥感反演理论、反演方法和资料应用研究。蔡斌,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风云三号应用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70年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我国卫星气象的业务、科研技术工作。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工学院进修,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NOAA工作。70年代,气象卫星、卫星遥感是国际前沿课题。急国家所需,广泛调研,深入探索,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卫星遥感仪器确定技术方案进行了开创性工作。提出、落实卫星技术要求,进行仪器机载飞行试验,多次参加气象卫星发射,提出地面系统总体方案,参加地面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建设。先后担任极轨卫星总体室主任,FY-1卫星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任命为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目前正从事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卫星及遥感仪器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评估工作;紫外、可见、红外、微波星载仪器的定标工作;FY-3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和专业包括卫星总体技术、卫星遥感、遥感仪器及定标、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卫星数据接收与地面系统运行控制。曾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发表科学技术论文十多篇,联合撰写出版著作二本。卢乃锰,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学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国家环境卫星资料和信息服务局工作,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降水工作组(IPWG)成员。独立提出了“多通道协和降水反演”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蓝通道植被指数”的概念。开发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降水估计业务系统和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业务系统;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微波辐射校正场预先研究”、“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数据共同反演云系内部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场参数”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研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专项“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的卫星遥感研究”、国家973项目中“新型卫星遥感资料的红外和微波降水估计方法研究”专题等。研究方向:大气参数反演,微波辐射校正黄 签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同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遥感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1985-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研究室工作,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任学科负责人。曾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NOAA卫星中国小比例尺假彩色影像地图的制图试验”课题成功研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幅结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地图制图学、符合国家地图规范的中国小比例尺卫星影像地图,作为国家地图产品由测绘出版社发行。分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最佳展示成果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该产品著作权人。1996年承担科技部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3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课题,负责“国家级基本资源环境与遥感动态服务体系”中极轨气象卫星深加工产品运行子系统的研制和运行,提供以季度为周期的全国最低云量影像数据基底和植被指数系列产品。1999年参加海洋863-818-11-02“大洋渔业遥感”项目,负责多种气象卫星海表温度反演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主要代表性论著和作品有:“A Photomap of China with NOAA AVHRR Data”和“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 – 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to map China”(英文、国际会议文献)、“中国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出版社、著作权人)、《风云纵览 -- 风云一号C星图集》(气象出版社、编委、图像美工处理)、《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图》(北京科技周)等。目前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制图应用和环境遥感应用分析工作。现阶段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十五863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EOS/MODIS中国1/100万影像地图系列产品化”课题、国家十五863资源与环境领域-海洋监测主题“大洋渔场环境信息获取和应用技术”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卫星遥感研究”项目子课题。钱建梅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一直从事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软件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应用工程设计和实施,包括国家重点引进项目NOAA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国家重点工程风云二号、风云二号(02)批、风云一号(02)批、风云三号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存档管理、实时业务调度与控制、数据分发、卫星高速数据接收与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在FY-1(02)批气象卫星存档管理系统建设中,在国内首次使用大型自动磁带库实现气象卫星数据自动存档和下载服务业务系统,并提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层管理方法,提出以数据库为纽带,元数据为核心,从主机到存储进行端到端数据管理的设计思路,解决此前卫星资料存取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卫星数据的使用效率。曾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30多篇/册气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技术报告。研究方向:数据存档与管理、系统集成。师春香,研究员 1990年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静止和极轨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从事的领域包括: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中国之暴雨”项目中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GEWEX/GAME/ HUBEX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开发了FY-1C/D和FY-1C/1D全球SST、FY-2C大气可降水业务产品、云湿度廓线、高云检测业务产品。研究了卫星云图神经网络客观云分类方法、卫星云图云系自动提取方法,卫星云图面降水估计神经网络方法等。利用卫星数据对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研究;对98年夏季长江流域中小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对98年武汉特大暴雨进行了研究;用MODIS和GMS5云分类数据分析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等。在FY3地面应用系统中任“产品质量检验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应用示范系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参加了三部论著的翻译和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课题的主要参加人员获得2005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施进明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百科全书分编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科技企业星地通公司总经理。197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同年分配到航天部17所,从事软件研发工作。1985年因建设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需要,调到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至今。多年来担任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设计国家级遥感卫星地面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存储系统,并主持软件工程实施工作。主要成就: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卫星资料存档与检索”等多个科研课题,负责编写《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国家军用标准,担任科技部国家MODIS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组成员,目前负责嫦娥工程运行控制系统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曾获中国气象局通令嘉奖、立功、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多次。论文论著:《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再工程的战略规划及实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4.09(第一作者);《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业务中的并行计算技术》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5.09(独著);《高可用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微机接收处理系统-开发应用与发展》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总装军标出版社2002/4/24(主编著);《Internet气象卫星资料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2002Vol.29No.8 (第二作者)等。工作领域: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大型计算机、网络和存储系统。杨军 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从事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工作,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通讯、图形图象处理、遥感资料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科研工作基础。参加了我国FY-1、FY-2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科研及建设工作,任运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日本GMS展宽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研制、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摄入卡研制、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系统研制等工作。参与中国辐射校正场科研工作以及95重点攻关项目35课题。此外还参与多个业务系统开发研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及司局级一、二等奖多次。国家高技术项目:“863-308-20-02星载对地观测轻小型传感器及卫星数据处理技术”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辐射校正场:“数据库检索与存档系统研制”子专题负责人。研究方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杨忠东,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副主任。从事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和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曾参加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308-14-05”课题(1999年-2001年)“MODIS资料处理及其环境和灾害应用技术研究”的负责人之一。财政部项目(Y0101)“西北地区土壤水分、沙尘暴监测预测研究”下属专题(Y0101-01-03)(2001年-2003年)“利用新型遥感卫星资料监测西部地区地表参数和动态变化”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1AA135060课题(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原型系统”负责人。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期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工程中心下属的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MODIS数据处理与遥感信息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参加IMAPP软件包开发研制工作,合作完成MODIS云分类研究工作,独立完成“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剔除MODIS数据条带噪声”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科研论文,完成专著一本、工程技术报告3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址: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邮政编码:1000812011年10月8日, 北京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建立联合实验室,携手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高性能并发处理技术,从而为全国各级气象卫星机构和用户提供更先进的卫星数据与产品应用和服务。作为承担国家级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的权威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一直致力于拓展气象卫星数据的应用服务领域。通过建立“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将协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相关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携手,共同在云计算、大数据(Big Data)、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海量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为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未来的技术方向、总体系统架构规划和设计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及参考数据,为下一代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构建坚实的IT基础架构。“云计算正在深刻改变所有行业。“执掌商用平台云服务部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Tom Casey在其演讲中表示,”随着气象卫星数据观测技术的进步,海量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与利用给IT带来了全新需求与挑战。与此同时,微软一直在云平台上对高性能并行处理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应用进行重点投入,我们已为帮助中国气象局建立未来的IT技术储备做好准备。”微软和中国气象局的合作肇始于2005年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建设,双方在海量空间数据库应用、大规模并行运算等领域深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气象卫星工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卫星应用效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中心和重要新兴市场,很高兴看到我们与伙伴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多年来成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女士出席了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微软联合打造战略合作研发平台表示祝贺,”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研究海量数据存储、并行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共同推进气象卫星大规模并行计算、海量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发布和服务等领域的先进IT架构和技术发展,使气象卫星在国家气象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效益。 “至此,微软与中国政府在云计算领域的协作已全面扎实地展开,其中包括:超过70%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师参与全球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2010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助力中国政府、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云计算潜力的微软云计算创新中心;与上海、成都、无锡、济南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紧密合作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今天助力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
作品评价编辑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的医学翘楚有很多啦,有王琦、刘渡舟、瞿文楼、于道济、陈慎吾、王慎轩、赵绍琴、秦伯未等等,大佬云集,建校以来光名老中医就有20多位了。现在我就着重介绍一下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两位吧。
刘渡舟,著名《伤寒论》专家。14岁跟营口名医王志远学医,16岁正式拜师,前后学习六年。20岁又拜东北名医谢泗泉为师。1956年9月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古典医籍教研组组长、伤寒教研组副组长、伤寒教研室兼金匮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 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代表著作:《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挈要》、《伤寒论临证指要》、《伤寒论校注》
赵绍琴,名光滢,字绍琴。三代御医之后,自幼随其父清末太医院院使赵文魁学医。 11934年悬壶北平。1934~1939年师从太医院御医瞿文楼、韩一斋,1939~1944年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1958年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任中医内科主任。197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代表著作:《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内科学》等。
刘老对伤寒论的研究比较精深,如果希望能好好学习伤寒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刘老的著作和讲稿,真的会让自己的认识更进一步。赵绍琴老师是三代御医之后,幼时就继承家学,后来又拜多位名医为师,能力真的是杠杠滴,尤其是对温病的研究颇深,近代想要研究温病的,是怎么也绕不开赵老的。老校区这两位的雕像已经成为我们期末必须拜一拜的,毕竟伤寒和温病也是我们中医学子难啃的两座大山。
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院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仅有的两个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近五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16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进入这个页面,下载厦门大学核心学术刊物目录(2008年版)。这个目录就是我们学校认定的核心刊物,保研、评奖学金都是从这个刊物上认定的,你可以从这个核心目录里面找到会计类的刊物。比如鼎鼎大名的《会计研究》,不过这个是一类核心发表难度也很大,咱小本本就努努力,发表二类核心吧。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