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西电硕士不是一定要发表论文的。只有毕业论文决定了你是否能毕业。不过平时最好发表一些,毕竟学习科研是自己的事,研究生阶段没发表过论文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要求有以下几点。1、须在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至少3篇,其中至少发表有1篇被SCI检索的英文期刊论文,或者2篇被EI检索的英文(或第一外语)期刊论文。2、有自己的发明专利。3、在参加学校的重要的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科研结果已通过鉴定。
一、简历赵力强 1971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2005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体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1997年,晋升为工程师;200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5年至今,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5年,聘为副教授;2005年,评为硕士生导师。二、联系方式通信地址:赵力强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9信箱 710071电子邮件:办公室:科技楼A510室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和关键技术、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移动自组织网络和MIMO-OFDM。四、课程信息《MIMO系统与OFDM传输技术》硕士生课(0122211)《科技英语》本科生课五、科研获奖六、论文专著期刊论文:[1] Liqiang Zhao, Changxin Fan, Enhancement of QoS Differentiation over IEEE 802.11 WLA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August 2004, Vol. 8, Issue. 8, pp. 494-496.[2] Liqiang Zhao, Changxin Fan, M-PCF: modified IEEE 802.11 PCF protocol implementing QoS, Electronics Letters, November 2002, Vol. 38, No. 24, pp. 1611-1613.[3] Liqiang Zhao, Hailin Zhang, and Yi Liu, A MAC Protocol to Support Hybrid Antennas in a Wireless LAN, Accepted by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hina).[4] 赵力强、张海林,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TCP性能分析与改进,《计算机学报》,2005年11月,Vol. 28, No. 11, pp. 1934-1938。[5] 赵力强、李璟、赵晓东、张忠灏,IEEE 802.11e 增强型分布式协调功能的性能分析,《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12月,Vol. 26,No. 12,pp. 1879-1882。[6] 赵力强、李璟、赵小冬、张忠灏,基于接入控制机制的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电路与系统学报》,2005年2月,Vol. 10,No.1,pp. 103-106。[7] 赵力强、樊昌信,支持智能自适应阵列天线的无线局域网媒体接入控制协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8月,Vol. 31,No. 4,pp. 602-607。[8] 赵力强、杨军、樊昌信、李建东,公用无线局域网的位置管理策略,《计算机学报》,2004年2月,Vol. 26,No. 4,pp. 270-274。[9] 赵力强、樊昌信,ADCF:IEEE 802.11 DCF协议的自适应简便算法,《电路与系统学报》,2003年8月,Vol. 8,No. 4,pp. 100-102。国际会议论文:[1] Liqiang Zhao, Jing Li, Zhonghao Zhang, and Xiaodong Zhao, Pakcet-based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in WLANs,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China (ChinaCom 2006), October 25-27 2006, Beijing, China.[2] Liqiang Zhao, Jing Li, Zhonghao Zhang, and Xiaodong Zhao, OCSMA/CA: a MAC Protocol to Support OFDMA in Wireless LAN,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 – 2006 (ICWMMN 2006), November 2006, Hangzhou, China.[3] Liqiang Zhao, Jing Li, Zhonghao Zhang, and Xiaodong Zhao, Hybrid DCF Supporting Hybrid Antennas in a WLAN, Multi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 (CESA2006), October 2006, Beijing, China.[4] Liqiang Zhao, Xiaodong Zhao, Jing Li, Hybrid DCF Supporting Smart Antennas in WLANs,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TS Telecommunications (ITST2006), June, 2006, Chengdu, China, pp. 617-620.[5] Liqiang Zhao, Changxin Fan, A Multi-service Dynamic Reservation Scheme for Multimedia over IEEE 802.11 Ad Hoc Wireless LANs,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2003, pp. 218 -222.[6] Liqiang Zhao, Changxin Fan, A Multi-cell Dynamic Reservation Protocol for Multimedia over IEEE 802.11 Ad Hoc Wireless LAN, Proceedings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3), 2003, pp. 798-802七、研究生信息(招生意向)Master Students我是西电的本科生,感觉还不错吧 ,想到西电,你可以去西电好网上看看,那上面有很多资料
高。西电数院硕士达到学习年限后,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发表论文并被检索,或者获得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西电是国家211工程名校,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是比较严的,需要完成合格的论文才可以毕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力强基本信息赵力强教授/博导博士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9信箱710071电子邮箱::**办公电话:**-8501办公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楼A501个人简介1971年4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9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92~2005年,主要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新型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体制和关键技术。2005年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晋升教授;次年,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目前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与空间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的论文20余篇、EI检索的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科研课题,欧盟FP6、FP7计划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华为基金等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宽带无线通信的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技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高效组网与传输技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系统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空间通信与异构网络融合: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动态网络环境下高效组网机理、信息传输理论与方法;探索支持无线移动网络和空间网络相互连通有效融合的一体化组网与传输技术纳米网络:针对生物信息分子传输特性,融合生物分子物理学、信息与通信技术,探索分子通信理论与方法。
第一,西电是传统的通信名校,其研究几乎包括所有通信领域的问题,特别是编码、密码学、MIMO等都是极为厉害的,不过西电通院学生发表论文数量远远落后于电院,综合实力也早已被电院超越。最新的学科评比西电通信已由一直占领的老二位置被成电追上,现在是与成电并列第二。北航虽然不是专门做通信的,但是其航空学院和通信所在的电子学院一直是考上北航学生中的首选两大院,其生源质量在北京工科领域仅次于清华。北航的通信基本都是与航空航天相关,大多是做军工项目,属于通信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要求的知识比普通民用领域更为复杂和尖端。北航的通信在全国应该也排进了前十名,二者均属于第一梯队。第二,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及雄厚的工科实力,北航的生源质量没的说,这方面西电要稍微逊色。985的头衔使得北航每年从国家拿到的款项是西电无法比拟的。近水楼台,资源丰富。但这些极具诱惑力的优势是以高手扎堆为代价的,加上北京是大家公认的旱区,而西安是著名的水区,所以考上北航的难度稍大。尽管如此,考西电的童鞋虽然考得普遍较高,但是上线分数也被相应拉高,难度也不小。第三,西电通信每年招生人数较多,好处是考上的概率比较大,坏处是毕业生质量有所损失,找工作的时候明显的僧多粥少,让普通学生倍感压力。北航招生人数较少,相应较难考上,但毕业生质量保证,就业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你想留在北京且找到能解决户口,工资又高的工作还是相当有难度。个人感觉,西电的性价比比较高,相对较容易考上,毕业出来也是通信名校。但是假设两个学校都给我发录取通知书我一定选北航。考上帝都本来就不容易,加上还是帝都里面强校中的强校,热门专业中的热门专业~哈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学院有很多优秀的导师,但是最值得跟随的导师应该是在自己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这样的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技能以及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模式。此外,这样的导师还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和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这样的导师还应该具备耐心和毅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助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果。
西电机电学院好。学校的学习氛围好,无论是就业前景还是薪资待遇都很好,老师讲课也很认真负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到学校1960年成立的雷达技术系,1979年改称为电子机械系,1994年更名为电子机械学院,1999年,由原电子机械学院、原检测与仪器系、原电子工程学院的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和电气技术三个教研室合并成立机电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分析的论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Ku频段卫星通信的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该馈源阵列可应用于单反射面或双反射面的卫星通信天线中,实现对通信卫星的小角度、高速、高精度电子波束扫描和跟踪,降低卫星天线对机械伺服结构精度和动态跟踪的要求,从而大幅降低伺服系统成本,拓展动中通卫星天线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馈源阵列;动中通;微带天线
1引言
星地动中通天线系统满足了用户通过卫星在动态移动中传输宽带数据信息的需求,使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可实时跟踪卫星,不间断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1][2]。目前,动中通天线主要用Ku频段与固定轨道卫星进行通信[3],需同时覆盖上行/下行频段,其中上行频段为13.75-14.5GHz,下行频段10.95-11.75GHz、12.25-12.75GHz,上行和下行频段为双正交的线极化。为保证卫星与地面移动设备间的流畅通信,动中通天线要实时指向通信卫星,同时为避免天线发射时对邻近卫星的干扰,移动设备在运动中天线的跟踪误差要小于0.1°,并且馈源也要进行旋转跟踪,接收和发射间的极化隔离度要大于30dB[4][5]。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推出了动中通天线产品,如以色列RaySat公司的多组片天线、美国TracStar的IMVS450M产品等[6]。为满足天线对卫星的高精度实时跟踪对准的要求,上述动中通天线中均包含有自动跟踪系统,在初始静态情况下,由GPS、经纬仪、捷联惯导系统测量出航向角、载体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及相对水平面的初始角,然后根据其姿态及地理位置、卫星经度自动确定以水平面为基准的天线仰角,在保持仰角对水平面不变的前提下转动方位,并以信号极大值方式自动对准卫星。在载体运动过程中,测量出载体姿态的变化,通过数学运算变换为天线的误差角,通过伺服机构调整天线方位角、俯仰角、极化角,保证载体在变化过程中天线对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使卫星发射天线在载体运动中实时跟踪地球同步卫星。高精度的伺服系统始终是传统动中通天线系统的关键部分。通常情况下,由于动中通天线具有较大的口径(一般约为0.8~1.2m)及重量,造成了高精度伺服系统具有较高的成本。目前,应用于动中通天线的高精度伺服系统成本动辄数万、甚至超过十万,占整个动中通天线系统成本的很大部分,限制了动中通卫星天线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5]。
2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
为了克服现有的动中通天线跟踪伺服系统所需精度高、成本高等缺点,我们开发了一种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可应用于单反射式或卡塞格伦式卫星通信天线中,结合后端的多通道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DBF)技术实现天线系统的机电融合跟踪,最终通过“大角度低精度机械跟踪”与“小角度多通道DBF精确跟踪”相结合,在实现天线系统对卫星的高精度跟踪对准的同时,降低对伺服系统的精度要求,从而降低伺服系统的成本。此馈源阵列为中心对称式结构,阵列的中心放置在单反射式或卡塞格伦式天线的焦点处,当对阵列中不同单元进行馈电时天线将辐射不同指向的高增益波束,此时再结合后端的高精度DBF技术可实现小角度范围内高精度的波束指向控制。馈源阵列采用基于微带印刷电路板的“法布里-帕罗”天线形式,阵列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底层为带金属地板的微带反射板,中间层为微带形式的天线结构,顶层为一块起增强定向性作用的纯介质板。
2.1底层结构
馈源阵列的底层为一侧附铜并开有8个馈电孔的介质板,SSMA以及空心铜柱通过馈电孔焊接在底层介质板上,发射天线馈口和接收天线馈口分别有4个馈电孔。图2为底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2.2顶层结构
顶层介质板是将覆铜板全部刻蚀掉的介质板,构成了“法布里-帕罗”的上层结构。图3为顶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2.3中间层结构
中间层电路板两侧分别刻蚀了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及其附属馈电线路,其中,为焊接方便,焊盘均在一侧。为隔绝表面波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天线阵列由格状金属条带分割,电路板两侧均有金属条带,并由金属化通孔相互导通。图4为中间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中间层电路板上的微带阵列单元采用一对交叉的金属偶极子结构分别实现收/发的功能,两金属偶极子分别印刷于中间层微带介质板的正面与背面,分别工作于收/发(下行/上行)频段,并且交叉偶极子结构可对应实现收/发所要求的两正交线极化。阵列单元通过同轴底馈的方式实现馈电,其中偶极子的两臂分别与同轴接口的内芯以及外壁通过一段印刷细导线相连,这里采用细导线以减小馈电结构对收/发间隔离的影响。为进一步减小馈电结构对收/发间隔离所带来的影响,在设计中将同一位置处的两偶极子结构通过一段印刷细导线相连,通过其长度、粗细等参数可利用合适的对消手段来实现收/发之间的高隔离。通过在阵列单元周围引入一圈密集的金属化通孔结构,并且在电路板上设计金属附加结构以隔离介质中的表面波,从而降低阵列单元间的互耦。
2.4馈源阵列的装配
馈源阵列的三层电路板由数个尼龙螺柱进行固定,图5是馈源阵列的立体分解及整体装配示意图。在馈源阵列结构中,通过调节金属偶极子的'臂长,可调节天线的工作频率。通过调节顶层介质基板与中间层电路板间的距离,可方便地调节辐射增益以适应不同反射面尺寸及焦距的需求。
3仿真及实测效果
馈源阵列的端口1、端口3、端口5、端口7为接收端口,端口2、端口4、端口6、端口8为发射端口。图6是馈源阵列的仿真和测试回波损耗结果图。由图6可见,接收端口和发射端口回波分别在12.25-12.75GHz和13.75-14.5GHz范围内小于-10dB,达到了良好匹配。图7是馈源阵列在工作频点12.5GHz的仿真及实测接收方向图。由图7可见,工作于12.5GHz时,天线在天顶方向的增益为15dB,副瓣比主瓣低10dB(仿真)/18dB(实测)。图8是馈源阵列在工作频点14.1GHz的仿真及实测发射方向图。由图8可见,工作于14.1GHz时,天线在天顶方向的增益为15dB,副瓣比主瓣低11dB(仿真)/10dB(实测)。
4结束语
本馈源阵列采用微带印刷电路板结构,简单紧凑、工艺成熟、加工简单、成本较低且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相比于传统的波导口、波导喇叭等馈源结构,可在较小的面积内实现多个单元以及收/发通道,从而利于实现更高精度的波束指向控制。同时,馈源阵列采用的对消技术可在天线结构端实现同一位置处接收/发射通道之间30dB的隔离度,减轻了后端器件的压力。从实际应用来看,天线馈源阵列与主反射面配合,实现了动中通卫星天线对Ku频段通信卫星的小角度、高速、高精度电子波束扫描和跟踪。采用这种技术,大幅降低了天线对伺服系统精度和动态反应速度的要求,把伺服系统的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有助于推动卫星天线在天地一体化通信中的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烨烽.创新引领、精进发展、规模应用-谈动中通天线发展新趋势[J].卫星与网络,2013,09:39-40.
[2]LouisJ.,IppolitoJr著.孙宝升译.卫星通信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
[3]MiuraA.,Yamamotos,Huan-bangLi,etal.Ka-BandAeronauticalSatelliteCommunicationsExperimentsUsingCOMETS[J].IEEETra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02,51(5):1153-1164.
[4]刘昌华.移动载体卫星通信系统天线跟踪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3-4.
[5]汤铭.动中通伺服系统的设计[J].现代雷达,2003,25(4):51-54.
[6]阮晓刚,汪宏武.动中通卫星天线技术及产品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06,3:34-37.
院校简介:
西安电力机械造公司机电学院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我国最大的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企业—中国西电集团,是一所可以独立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专科证书的成人高等学校。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院狠抓教学管理、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大多数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目前,学院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技能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作为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的机电学院,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该学院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教学设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
同时,该学院还与企业紧密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总之,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机电学院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院,值得大家前来就读。
1998年7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光电科学技术系,接着进入新型光电子器件国防重点实验室参与真空光电子器件的研制工作。2003年4月,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取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获取工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十杰”。现主讲研究生“光电成像系统仿真与评估”和“现代光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从事科研工作近十年,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共10余项,其中国际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2项,博士点基金1项,863高技术项目1项,国防预研项目2项,及横向合作4项。在J. Opt. Soc. Am. A.、Applied Optics、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毫米波学报、光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20篇,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委员。 1、光电系统设计、建模、测试与评估——针对不同波段光电探测及成像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研制数字仿真样机、半实物仿真平台、性能测试平台,评价及预测不同应用条件下的系统性能,从系统特征的结构、效应、技术及工艺等方面优化系统模块设计参数。2. 数字成像与新型遥感技术-研究多光谱成像遥感器系统集成设计理论、高分辨率影像关键技术、遥感图像融合、标定、探测、分类、定位及识别技术等。3. 微光机电成像与显示技术――研究微光机电成像系统的设计理论、制作工艺、驱动技术、表征技术及应用。4、光电对抗技术——研究多光谱侦察告警、新型激光雷达、对抗干扰等相关技术及评估理论。
吴成柯教授和李云松教授共同主持研制的实时图像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并列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十一五”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撰写并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52部,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及优秀教材奖多部。12本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期间,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100余篇,先后有25项科技成果在获省部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61项。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国家纵向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863计划、国防装备预研、国防装备型号)项目540余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520余项,五年内累计科研经费近2.5亿元。在宽带无线通信、密码理论与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通信工程学院2006-2010年获奖概况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等级 获奖人员 获奖时间 高速信息网络的高速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等 2006年 密码算法与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中国通信学会奖 一等 胡予濮、马建峰、李晖、高军涛、董丽华、王保仓、权益宁、陈杰、沈玉龙 2007年 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马建峰、郑志彬、吴昊、黄迎新、李晖、沈玉龙、裴庆祺、杨力、杨超、李兴华、马卓 2009年 FDMA/CWTDW卫星通信体制及其抗干扰通信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奖 三等 易克初、田红心、田斌、王永超 2009年 高效图像压缩技术及其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 国防科学技术奖 二等 李云松、谭贤红、刘凯、郑小松、肖嵩、李立、吴成柯、张建华、王珂俨、蒙红英 2010年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刘勤、杨家玮、李维英、赵林靖、王小军、黄鹏宇、王陈春、李红艳 2010年 《串行级联空时码的研究与设计》 2007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李颖 2007年 《OFDM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08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任光亮 2008年 专利、著作及三大检索情况 年份 专利 著作 SCI EI ISTP 检索论文合计 2006 5 7 53 169 61 283 2007 7 15 60 228 42 330 2008 12 12 71 200 53 324 2009 17 8 114 436 83 633 2010 20 10 121 418 62 6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要求有以下几点。1、须在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至少3篇,其中至少发表有1篇被SCI检索的英文期刊论文,或者2篇被EI检索的英文(或第一外语)期刊论文。2、有自己的发明专利。3、在参加学校的重要的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科研结果已通过鉴定。
买张cnki卡,可以下载所有的中文学术论文在里面查:人民币升值可以得到大量你想要的可以得到足够充分的来龙去脉
学校还行。。。大学毕业后是太原理工的毕业证
同煤塔山矿负责人史文哲在调度指挥中心室,希望能帮到您。
孙继平 ,男,1958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和安全生产行业标准16项(其中作为第1完成人14项);主持制(修)订《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通风安全监控和第九章电气;出版著作及教材10部,其中《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已发行2万余册、《煤矿电气安全》已发行3.6万册;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检索40余篇);专利11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4项);培养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40余名,硕士90余名。作为国务院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参加了河北省唐山市刘官屯煤矿“12.7”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公司焦家寨矿“11.5”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西省临汾市洪洞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12.5”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安信煤业有限公司“6.13”特别重大炸药爆炸事故、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7.14”特别重大炸药燃烧事故、河南省登封市新丰二矿“9.21”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山西省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2.22”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和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四矿“9.8”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工作。获中国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原煤炭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煤炭系统科技拔尖人才,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原煤炭部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原煤炭部直属机关杰出共产党员,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专家组组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专家机电组组长,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煤矿安全监控委员会主任,国家“653”工程煤矿机电领域首席专家和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与信息化方向首席专家、全国黄金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矿专用设备通信与监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黄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