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发表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发表

张文杰教授是国内第一位提出“综合物流管理”理论的著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工程、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等。研究和创新了物流系统分析与区域物流规划理论,在国内物流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为建立全国第一个“物资流通工程”博士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培养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及MBA研究生近百名。课题、论文及著作近年来张文杰教授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安徽省以芜湖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规划研究”获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微机局部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研究”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参加了“国际物流会议”、“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会议”、“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等学术研讨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主要有《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中国流通经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实证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供应链竞争力内涵与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基于交易效率的物流产业地理集聚分析》生产力研究、《物流企业组织变革系统动力学分析》物流技术、《现代物流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研究》物流技术、《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网络设计研究》物流技术、《发达国家快运企业成功的关键》物流时代、《北京奥运物流:打造一个新的奥运记录》中国发展观察等;主要著作有《物资管理系统工程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线性规划》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管理数学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运筹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管理运筹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物流管理(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物流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回顾2009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共推物流业发展。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促进物流业发展纳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极大地提振了全行业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规划》的“九大工程”以贴息贷款方式予以支持。商务部组织开展了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创建和评审工作,首批46个示范城市名单已经上网公示。财政部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聚集功能区专项资金,对农村物流、商贸物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都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研究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 第二,物流市场总体上企稳回暖,结构性变化明显。 2009年,是我国物流业应对危机走向复苏的一年,也是物流格局加快调整的一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前低后高,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三季度转为增长2%,四季度增长15%。在社会物流总额构成中,进口物流总额同比下降13%;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8%。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物流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等物流需求大幅增长;农产品、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等物流需求稳定增长。 第三,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扩展。 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形式多样,步伐加快。中小型物流企业探索新型联盟模式,实行组合式营销。一些物流企业与大客户结成战略联盟,在承包物流业务的同时,参与客户营销活动。通过物流资源要素整合,物流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许多物流企业的创新型业务和增值型服务,如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保税物流等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产业物流加快融合互动。 200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27.74万亿元,因此带来流通业物流量快速增长。传统的各类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物流功能,连锁零售企业重构物流系统,新兴的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期货交割等业态,越来越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物流予以重点关注,提出了具体政策。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区把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动。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2009年,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国铁路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超过“九五”和“十五”的总和;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年全社会公路水路民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1%。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8万公里;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96个;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192公里;民用机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增加66万平方米。2009年,我国新修通高速公路4719公里。到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万公里,继续居世界第二位。在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背景下,物流园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的《2009年-2011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基本定稿,一批新的行业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已有743家。被评为物流行业A级信用的物流企业已有92家。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定期发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受到国务院领导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开设物流专业的各类院校发展到2000余所,在校生突破100万人;超过10万人参加了物流师资格培训,近7万人取得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资格。物流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仅第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就收到论文860篇,研究课题112个,国内外各界近千人参加了年度物流学术盛会。 我国物流业发展 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根据物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实际,2010年,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物流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因此,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幅将会高于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估计会有15%左右的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增长可达10%上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将会继续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物流业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等,都会加快调整的步伐,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第二,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化速度加快,物流服务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从供需结构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严重不足。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将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配套,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融合,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第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兼并重组加速。 按照目前情况分析,国际油价进入上升通道,通胀预期增强,人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继续升高,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各种要素价格呈上涨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服务价格难以相应提高。受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更多地向物流企业注资,推动物流企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城镇化对物流业的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密集出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在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对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重视区域物流一体化和城镇化发展,适时调整物流服务布局。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同城化发展地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对物流业的影响。 由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客运专线建成投用,铁路运能将快速释放,为客货分线创造了条件。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公路运输格局将有新的调整。公路为铁路和水运集疏运功能进一步显现,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面临重新布局。各地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建设将会加快进度。如何按照《规划》的要求,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六,“低碳经济”对物流业的影响。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我国政府为此作出庄严承诺,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低碳经济”的要求已对“绿色物流”形成某种倒逼机制,物流运作模式必须做出重大改变。 1. 企业内部物流向专业化社会化物流转变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管大小均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自己内部的物流组织,配备相应的设施,尽管企业内部运输任务十分有限,也得购置一定运输车辆和装卸设备等。据悉,工业企业36%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靠自己运输解决,供货方承担达46%,真正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运输任务的只占18%。流通领域内企业货运自理占24%,有望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承担占59%;而第三方物流低于16%。商业企业自理和供货送货上门分别为76%和17%,靠物流企业完成货运只占7%。这样多数企业内部物流设施保有率较高,使用率很低。这种自我服务的物流组织形式影响了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不利于物流装备充分使用和专业物流人员等资源合理流动,同时企业内部缺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和手段,因此,随着行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设法精简或剥离企业内部物流,使之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已成物流业发展的必然。 2. 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向立体化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转变的趋势。现有国内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非常有限,经 营水平低,物流方式单一,有效手段较少、较原始,组织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公路物流企业共计274万户,注册卡车542万辆,平均每家公司只有1.97辆,拥有百辆车的企业屈指可数,只有中远、中外等少数企业。集中拥有较大运力、高水平设施、发展为相当规模的物流企业极少,同样存在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的合理规程等问题。那些物流小企业交运设施总体规模小、物流集散储运能力差、水平低,易造成货物损坏,有的小企业维护保养力量有限,交通工具时常带“病”工作,交通安全问题时而发生,难保高附加值货物运输安全。而且,由于物流各地自成体系,由于部门和地区利益格局限制,往往与跨区域的物流缺乏相互沟通协商,联办事宜较难,一方面低水平小规模的物流企业还在注册增加,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运力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于是成千上万家物流专业公司盲目的低层次的市场竞争,造成物流资源极大浪费。而立体化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手续简便、安全迅速、运价合理、服务质量改善,这是一种高效的物流方式,可极大地增强物流系统企业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这种先进物流方式不仅对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单一方式都有利,而且也是货主及承运人共同企盼的。 3. 要从传统的装运卸原始物流向现代绿色物流一体化转变。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这不仅利于自然、利于社会,而且也是提高物流质量的内在要求。传统物流只要能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即可,至于运输方式、手段无人过问。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生产消费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能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衡量物流业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物流系统的重要标准,因此,物流系统内的车辆使用、港口码头和场站建设、设施使用等均要以此标准衡量好坏,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人把那些大功率柴油车满街乱跑、吐着浓浓的黑烟,发出刺耳的噪音,满车来,空车去,装卸完了满地包装物,污油杂物遍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物流系统称为黑色物流。上海、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也有此类现象,由于受无序竞争影响,整体竞争能力低下,码头、运输工具等物流资源滥用低效和道路、港口、机场重复建设现象同时存在,这就与生态平衡不协调。建议有关地 区和主管部门应以大局为重,采用市场无形手和政府的有形手共同协调整合物流资源。首先要有统一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地区的物流定位,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地区的共同目标;其次要努力创造条件构建绿色物流的共同化平台,使物流信息共享,港口、场站、交通工具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加强物流信息沟通和货源统一管理,禁止集卡货车轻驶空放,引进电动车,使用混合气体的低公害车辆,减少卡车数量,改进包装(多次使用),减少商品体积,达到节能运转,提高运输效率,净化生态环境,要用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来约束和改造传统物流业使其向绿色物流改变,这是提高物流内在质量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步骤。绿色物流是质量物流,是科学物流,是大势所趋。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 【摘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发展物流业的作用及怎样发展物流业。 【关键词】 城市物流 物流城市 关系 发展定位 国际贸易是一个关于物的流通的学科,物流是国际贸易离不开的重要一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这样的话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上离不开物流活动。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是商品流通――从空间位移和从时间推移,也就是商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由此可见,物流并不改变物品的大小、形状、外观等物理性质,但是它却克服了需求方和供给方在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创造了物品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物流的空间效应是指在商品流动过程中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产生的效应。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空间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或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体现了“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的过程。 二、我国的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政府发布经济工作重点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其中,不少议题特别提出要扶持重点企业的物流建设。 企业现代物流以及服务于社会的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点,而单独对城市物流、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讨论却比较少;同时由于我国物流技术、管理水平发展起步较晚,在国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南沿海城市的企业认识、发展了现代物流,从物流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了企业的活力,而西部、北方城市的企业由于地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企业的物流管理大部分停留在过去粗放型的物资供应、储存、运输、中转、装卸等单一的流程操作管理上,没有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城市物流发展定位――城市物流和物流城市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述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完成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宏观布局。现在不仅是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竞争愈演愈烈。从争做金融中心,争做经济中心,争做产业中心,到现在开始了对物流中心位置的争夺。每个城市都力图成为该省,该地域,甚至全国的物流中心。 一个城市发展物流需要一个清晰的宏观定位,其中有两种定位就是城市物流和发展物流城市。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或者是城市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属于中观物流领域;城市物流流动的物质资料,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废弃物等;城市物流的流量比企业物流大。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中国,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以满足本市及与周边地区的物流需要。以城市多个物流中心为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网络,合理组织物流。物流中心网络体系就是多个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合理分工、合理衔接的结果,同时也是情报信息网络,城市物流也是发展物流城市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城市发展物流的基础。 物流城市,即它是一个物流的城市,即物流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如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区域物流枢纽等。当城市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内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可以发展为物流城市,一个城市,通过出台实施各项政策,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兴建的力度,加速引进各种具备实力的物流公司,通过建设各种物流中心,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如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优势,支持城市物流发展,使该城市的物流能力极大提高,辐射力加强,成为周边城市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利用强大的物流能力成为地区内的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城市相继建成各种物流中心,谋划在新世纪站企制高点,成为商品流通的中转集散地,在城市经济推动中加入物流这一充满活力的重要环节。 四、物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发展物流对城市的作用 首先,发展城市物流,可以减低城市内物料流通的效率,减低城市的运营成本,减少物耗,有效整合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运转的速度,并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发展成为物流城市,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就可以更多地吸引商品进入该市享受物流服务,从而使城市的贸易量增加。一个物流区域中心,必然是周转中心,一定会带动仓储、交通、消费方面的增长,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由此带来的人流的增加,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个区域物流中心,供应商或者生厂商或者电商自己,为了节约成本,必然尽量的在物流城市设工厂或者是物流增值服务,例如包装、非主要工序的加工等,这就会带动生产企业进驻。这个乘数效应无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城市竞争力的下降、比较优势的减弱、经济发展的增长要求及物流带来的种种好处,使物流成为城市间的热门话题。 2、城市发展物流的动力 纵观全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发现,城市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物流城市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必要环节,即便是占尽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也需要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原因有三点:首先,当今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间在政策方面的差距越少,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在政策方面并无法再凝聚太多的眼球;没有太大的优惠。其次,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减弱。以前沿海城市的廉价劳动力是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而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中国内陆城市及其他国家如越南等在这方面开始具备了比较优势,虽然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劳作水平不高,但假以时日,他们将同样扮演以前沿海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再次,世界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表明,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一直处于产业链上最低端的加工地位,不仅无法取得更高的利益,更危险的它将失去所有活力,而将城市的发展决定权完全交出去。近几年国家开始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城市的转型。那么在当前各城市发展普遍出现瓶颈,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发展物流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 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中,举广州为例,广州市是中国传统的贸易中心,多年对外贸易的经验和积累,使城市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品集散地,加上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的网路建设,保税园区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广州城市内的物流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区域概念来看,广州是华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物流中心,是区域物流城市的佼佼者。在国外市场受全球经济拖累的今天,广州依然可以依靠物流的能力,支撑扩大内需求增长的要求。 3、如何发展区域物流城市 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物流城市,物流城市需要具有先天地域中心的先机,需要有通达的城际网络,省际网络,以及国际网络。首先必须对城市定位,是否能成为物流城市,应该成为哪个级别的城市。这个定位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即地域、行政级别、影响辐射能力、交通辐射、经济发展程度、本地的主要经济类型等。一旦定位为物流城市,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上有所完善。 软件上,政策,包括第三方企业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政策、商贸政策。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也必定是区域零售批发中心周转城市,如广州的白马衣服市场,深圳的华强北。因此必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节点,推进集群发展。规划设立一批现代商贸物流节点,建立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机制和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带动作用,吸纳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商贸经营者入驻,推进商贸物流集群发展。 硬件上,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以转化区域优势为导向,加快构建商贸物流、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区域服务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调整提高、发展占位,适时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城市进行产业衔接,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城市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支撑。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机制,引导企业既兴建现代专业市场,又积极投身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企业向开发建设与发展产业并重转变,形成“企业+市场+产业”的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以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项目带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开发好高质量的项目、核心项目、前瞻性项目和大项目,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流通企业通过自由连锁、挂大靠优等形式扩大投资,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在政府层面,消除城市发展物流和区域发展物流城市的障碍。首先,政府的重视不应该在理念上,而应该付诸行动,如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废除阻碍物流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政策法规来支持城市物流发展,加强城市物流的研究与规划。其次,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统一协调城市的物流发展,改变城市物流无人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整合物流资源。如在现有交通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扩大和延伸其职能,把全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配送服务的能力统筹统管起来。政府对本市的这些物流设施资源,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制定政策法规,控制其运作,规划其发展,使其为城市物流的总体优化服务。再次,大力吸引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政府创造环境,而经济的主体,经济的活力来源于企业。所以物流的发展,最终还是得这些物流企业来实施。政府只是做好保姆,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最后,人才是21世纪的根本。就世界范围而言,物流发展到今天,其价值的创造已经形成一大产业;其知识体系已构成一门学科;其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物流企业家、物流专家和物流学者。然而,在我国这一切的发展距离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其中,物流知识的普及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二项重要使命。政府要做好这个工作,吸引培养物流人才,提供人才给企业。在经济受外部市场影响的今天,发展物流城市对区域经济是机遇,对企业是机遇,对政府同样是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斌:物流的时空效应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S8). [2] 张文杰:城市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J].北京商业,2000(3). 看了“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 2. 关于物流毕业论文范文 3. 物流论文范文大全 4. 物流论文范文 5. 关于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获奖论文,评职称不算科研奖励!这个获奖证明在职称评审中起不到具体的作用。

书记——杜鹏程杜鹏程,男,安徽阜阳人,1964年10月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安徽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澳门管理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经管学科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安徽省产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等。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分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至8月,曾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 (UMSL) 商学院和国际留学生研究中心做访学研究。1987年至2001年在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工作,2001年至2010年在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先后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10年起在安徽大学商学院工作,任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经济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和教材9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和质量工程项目19项,参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曾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安徽大学教学成果奖、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院长——李晓玲李晓玲,重庆人,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专家、安徽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企业经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安徽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班结业。2006年德国Chinesisches Zentrum,Hannover e.V财务管理培训班结业。1982年至1993年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讲师。1993年至2000年历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会计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2001年至2004年历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2004年至2008年任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安徽大学财务处处长。2010年至今任安徽大学商学院会计学教授、院长。主要从事会计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会计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财贸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4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副书记——张子豪张子豪,男,1976年生,安徽涡阳人,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7 月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同年留校在经济学院工作。2001.2-2008.11担任工商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2008.11-2010.5任工商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2010.5-2013.4任商学院办公室主任,2013 年4月任商学院党委副书记,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2006年和2011年两次被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副院长——吴成颂吴成颂,安徽怀宁人,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1年7月获安徽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获安徽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河海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9月出站。2012年元月至2013年2月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MSL)访问学习。主要从事投资项目管理、公司金融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金融评论》、《经济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著1部,参编教材2部。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重点项目、以及省政府、省统计局等项目10余项。曾获安徽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获安徽大学董事会教学优秀奖、安徽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副院长——杨棉之杨棉之,男,安徽滁州人,1969年7月出生,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任安徽大学第一届财经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类)领军后备人才和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1993年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4年安徽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博士毕业,获管理学(财务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证券投资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和业务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与资本运营。在《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和财务总监系列丛书之一《违规的代价》。近两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多项横向课题。曾获安徽大学2008,2009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副院长——汪传雷汪传雷,男,安徽人,1970年9月出生,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邀理事等。1992年大连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至1994年中国扬子集团公司工作。1997年至1998年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系助教。1998年至2003年历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2007年至2010年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2010年至2013年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系主任。2013年起任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技术经济及管理、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情报学报》、《管理现代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情报科学》、《物流技术》、《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8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中国物流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等。工会主席-鲍宜忠鲍宜忠,男,安徽歙县人,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副教授,安徽大学商学院工会主席。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工业会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2001—2003年在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曾先后担任过省财校财会教研室主任、教务科副科长、合工大财经学院会计系主任、安大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党支部书记、当涂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任安徽省中专财会教研会副理事长、安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安徽省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工程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欧洲地中海管理学院DBA工商管理博士兼职导师,中国物流学会顾问、北京物流协会顾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网“物流系统设计”专家主持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被评为中国铁道学会学科带头人,2006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物流专家。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要求

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实在不清楚的话,去找壹品幽刊问问了。

各个地方可能会有差异,仅以江苏省为例:

1、论文数量

要求3篇,起码2篇发表

2、论文人称要求

必须是第一人称或者独著

3、论文发表时间要求

起码提前一年发表且能检索

4、论文检索要求

在维普、知网、万方、龙源等主流数据库检索到

5、杂志要求

省级及以上刊物,且能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检索到

这些内容在我写的《职称申报指南》里都有提到,要是对其他方面有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对于高工的论文要求各个省份不一样,发表文章前如果有相关文件,先详细阅读再根据要求安排。如果没有文件,高工的大范围要求是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3篇或以上

级别的问题,要求是国家出版部门确认的重要专业公开刊物,即省级、国家级均可。鉴于后续的评审和答辩,可安排国家级,更为保障。

一,中级职称:

一般中级职称论文还是比较好发表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文章是原创的,抄袭率不能超过30%,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般杂志社都会查抄袭率的;

字数不宜太多,3000字左右,正好一个版面为佳;

期刊必须有CN或ISSN刊号的,在新闻出版总署网可以查到的期刊。具体对期刊的选择最好是符合当地相关单位要求的;

关注一下当地评职称相关文件,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例如有些地方发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加分是不同的;

需要注意下发表时间,有些专业性强的期刊发表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应提前几个月准备;

还有你在中级职称时发表的文章是不能用作评高级职称的,也就是说评高级的时候还要发表新的文章,并且对期刊要求更高了。

二,高级职称:

首先,核心期刊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对送审的文章的专业性,思想性,前詹性以及创新要求会比较挑剔。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论文,那最基本应该附图表说明。另外,国内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较长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投稿的话,杂志社可能给你安排到明年七八月才可以见刊。这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其次,国家级期刊发表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偏低,但是也要求是正规的学术论文格式,具备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国家级论文发表投稿相对容易,但也经常出现投稿一个月没有消息回复的。具体看杂志社的办事效率。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机构

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获经济学学士,1987年考入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商经系研究生班,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起任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技术经济系主任,曾先后担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为北京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两个硕士点的负责人。曾多次赴英国、法国、瑞典工作和学习,为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教授,曾供职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曾任 IBM 等公司顾问,曾为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过物流方面的咨询顾问服务。1997年被评为部级专家。是物流配送领域高级研讨会、国际论坛、会议的主要演讲者之一,1997年1月15日经推荐为国务院领导讲课。为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芬兰、以色列留学生讲授过物流管理。1997担任亚太国际物流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主席、CSCMP中国圆桌副主席。1998年晋升教授。199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兼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仓储协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2006-2010年教育部普通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3-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1-2014年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特邀咨询专家2010年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商务部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专家咨询成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国家教育部高教自考经济类专家组成员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石化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物流科技》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部分):1.专著《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2.专著《物流系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参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3.主编《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4.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物流术语》,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8.5.主译《世界级供应管理》(译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部分):1.流通企业怎样选择配送中心,《名牌时报·超市周刊》,2001.1.1.2.亚马逊的配送风险,《国际商报·口岸周刊》2001.2.17.,商场现代化,2001.3.3.物流的效率:朝日啤酒公司鲜度管理案例, 《名牌时报·超市周刊》,2001.2.26.4.21世纪物流趋势猜想,《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2.25.总第18期5.冷链物流基础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2.6.从竞争对手那儿掘金-日本唱片业物流共同化案例,《名牌时报·超市周刊》,2001.3.26.7.物流先验论,《计算机世界》,2001.3.308.建立物流中心,适应药品销售,《名牌时报·超市周刊》,2001.4.30.9.单品流通成本知多少-如何采用物流成本管理技术完善单品管理,《中国公路交通信息产业》,2001.4.10.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财贸经济》,2001.5.11.如何确定配送系统的最佳供应点,《名牌时报·超市周刊》,2001.6.18.12.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中国电子商务》2001.第13期,2001.7.5.13.七种挑战,七大机遇,《中国航务周刊·现代物流》,2001.6.13,第382期14.物流概念比较及几个方面重要关系,《中国商报》,2001.8.2.第7版15.物流系统要素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1.5.16.建立中国物流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条件,《物流世界》,2001.9.17.关于物流概念与定义的说明,《物流》,2001.11.1.18.发展物流末踏误区,《中国航务周刊·现代物流》,2002.1.30,第415期19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1.20.解读物流定义,《市场与电脑》,2002.2、3、4、521.小订单的物流与客户服务系统设计,《物流》,2002.6.22.2002年中国物流教育状况透视,《军队采购与物流》,2003.3.23.Globalized Economy and Purchasing of China Paper presented on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Materials Management, Lucerne, Switzerland, June 17, 200324.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6.25.亚马逊物流促销策略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3.7.26.物流学科体系框架研究,21世纪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27.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与采购,《中国流通经济》,2003.8.28.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报告,《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04.9.出版),全球采购战略与供应链竞争国际大会,2004.7.15-16.29.我国公路超载原因与对策研究,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会议论文一等奖,2004.10.15. 8000字,与郑媛合作,本人署名第一 (部分):1.1994年被北京市高教局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997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部级专家;3.1997年被推荐到中南海为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课;4.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该项目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1996年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5.何明珂教授完成的国家教委“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建设立项《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出版),2003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何明珂教授完成的国家教委“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建设立项《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出版),2004年被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7.2005年《物流系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8.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9.2008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0.2008年其领导的物流管理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11.2008年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2.2011年获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IFPSM)颁发的学术大奖--汉斯·奥福尔宫采购研究奖(Hans Ovelgönne - Purchasing Research Award)。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起源于1909年唐文治先生创办船科所在的清政府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图书室,历经变迁,躬逢盛世,于2007年迁入上海市临港新城校区。沐恩“承德载道·厚学济世”馆训,奉行“哲仁同治·传承惠养”之道,累百年造化,本馆渐成学者的“知识圣殿·思想源泉·人文化境”,创新的“知识总后·情报总参·行业智库”。经“人文、合作、研究、发展”之途,践行“全面适应创新·育人需求,主动促建领先海事大学、积极服务海洋·物流行业”之使命,冀育“尚灵魂、贵品格、富通识、强综能、专技能”真人,期创海洋·物流惠民强国善新。现馆舍高7层、 40.2米,总建筑面积46,425平方米。内设17个主阅览室,3 500席阅览座位,520余台电子阅览和检索用电脑。每周开放93小时。至2014年底,馆藏纸质图书181万册,电子图书206万册,订有中外文报刊2,239种。拥有电子资源平台50个,数据库161个,含自建数据库3个。馆藏以海事、物流文献为特色,建有国际海事研究图书馆,含“港口、航运、物流”、“海事政策与法律”、“商船、海洋科学与工程”三大海事文献与信息集群。海事类资源位亚洲领先。本馆主办的“国际海事信息网”(SIMIC)访问量85,000/天;《海运信息快讯》电子周刊发行3000余份/周,《海运纵览》月刊3000份/月,《物流文摘》季刊1500份/季,《中国物流科技发展报告》年刊享誉国内物流界。科技查新主要面向港口、航运、物流、海事、海工行业,年查新量700余项,客户分布于国内25个省份(含香港地区),是中国物流学会指定的年度科技成果查新机构和拟授奖优秀论文相似性鉴证机构。现有20余名硕士及在职博士生,兼具情报研究员、学科馆员、科技查新员资质,毕业于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自动控制、交通运输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通信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海商法、航运经济、企业管理、图书情报等专业学科。他们积极跟踪学科和行业动态、承担着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科技查新、专利咨询、学科咨询、查收查引、文献检索与传递、信息咨询、情报研究、网站建设、期刊编撰,以及数字资源和行业信息的利用培训与推广工作;在航运情报、物流情报、海工情报、科技查新、专利情报、决策咨询、科技与学科情报领域,为全国海事行业、物流行业、海洋领域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咨询和研究服务。本馆秉承馆训,持续增强中国海事行业核心馆的服务能力,不懈提升中国港航物流文献中心的服务水平,把本馆建成高水平的行业类文献信息保障基地和情报研究中心,以海洋厚学济中华盛世。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时间

1975年上山下乡,1978年回城在湖北天门市粮食局工作,1986年开始研究粮食经济,第一篇粮食经济论文入选全国中青年流通经济理论讨论会,1993年4月20日,被评为高级经济师,1993-1996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博士学位,主攻方向:市场理论,博士论文《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联动效应理论》。1996年至今,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自1986年以来,先后在《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粮食经济》、《中国食物与营养》、《企业管理》、《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经济研究(现〈商业时代〉)》、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报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37篇,有2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自1990年以来出版专著6部出版,合著20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15个,有21篇(部)获奖。先后兼任: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流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林牧渔业学会渔业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肉牛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畜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城市农贸中心(批发市场)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农业政策性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物流学会是全国一级。根据查询中国物流学会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物流学会是全国一级专业学会级别,经民政部核准登记的全国性物流学术研究社团组织,由1万多名会员组成,总部设在北京,涵盖物流领域政产学研各界,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学会通过网站和电子邮件提供委托信息发布,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政策咨询、调查研究、科技攻关、人才推荐、课题组织等个性化服务。

  • 索引序列
  •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发表
  •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
  •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要求
  •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机构
  • 中国物流学会论文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