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发布时间: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应该是乾隆皇帝发表得最多。若问古代中国,谁是作诗最多的人,第一名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皇帝一辈子写诗大约40000多首,单论数量是完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大文豪的。当然说道质量,乾隆皇帝的这些诗歌可能都不能算得上是诗。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皇帝,他的爷爷康熙帮他解决了外患的问题,他的爸爸雍正皇帝帮助他解决了内部财政问题,并且留下一大笔钱供乾隆皇帝挥霍,而且乾隆皇帝时期,整个天下还算太平,也不需要他怎么操持国政,因此乾隆皇帝的一生就是吃喝玩乐,六下江南,建圆明园,修四库全书。

一般的文人墨客,首先要考虑都是自己的生计问题,他们必须要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因此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做诗。而乾隆皇帝,人家投了个绝世好胎,出生于帝王之家,25岁登基,他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之中也是一帆风顺,而且他还有超长待机能力。先后当了60年皇帝,后来退休之后又当了三四年的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

这么长的时间之内,他完全不用为生计,国事发愁,一门心思吃喝玩乐,而且他还喜欢附庸风雅,先后作诗40000多首,如果有知网,他还不每天发表N篇论文,反正无论他写得怎么烂,下面绝对有一大堆文人墨客,满清大小官员,给他评价绝世珍品,比肩李白杜甫,千古圣君,之类的评语,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乾隆再接再厉,创造更多的作品。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则简称他为雷利勋爵。他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既在实验物理方面,又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经典物理学方面,可是他晚年对于近代物理学,如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发表过重大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说,雷利勋爵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科学家。他于1842年11月12日生在伦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从1865年在剑桥大学毕业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为止,前后五十多年的科学活动,一共写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学论文,后来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一部巨著,两卷本《声学理论》,成了物理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雷利虽不是数学家,却善于利用数学解决物理学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他对于实验工作十分仔细认真,所以一生取得了丰富的实验研究成果。他在剑桥大学毕业后,26岁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就到欧洲大陆去旅行,接着又去美国考察。他在1868年,购买一些实验设备带回来,设立了一座私人实验室,成为英国当时很有名的物理实验室。他在1871年29岁时结婚了。结婚以后到埃及去旅行,同时就开始写他的《声学理论》一书。这部书一直经过六年的写作时间,到1877年才写完初次出版。1873年31岁时,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里,进行声学和光学的实验研究,使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著名的声学专家。他还引用光学理论来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的方向有关,并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光学上著名的“雷利散射公式”。在组成阳光的七种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波长较短。而蓝光在空气的微小尘粒中的散射能力,却比红光强十倍以上。无云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蔚蓝色,就是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受到强烈的散射而造成的。他在家庭实验室里,研究光学仪器的光栅,这项工作使他对前人发明的光谱仪大加改进。从1870年起,光谱仪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学元素光谱的重要仪器了。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雷利本来想就在家里作一辈子的科学研究工作了。可是剑桥大学杰出物理学教授麦克斯韦尔(J·C·Maxwell)于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岁的雷利被剑桥礼聘为教授。他在剑桥大学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使学基础物理学的学生,都必须做实验。从此在欧美的大学里普遍实行起来。后来,由于他不愿意太多的外务,到1884年42岁为止,就不再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了。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利用准确的仪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于电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欧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确数值,进行了仔细研究计算。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物理学界长期使用的基数。由于他感觉到基本单位准确的重要性,他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国立物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1900年成立起来了,至今仍然是国际上的重要标准化机构。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公推雷利为英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就在这一年,这个促进会到加拿大去开年会。这使雷利又有机会和美国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学家,发生了更密切的友情。他回到英国以后,仍然在自己家里,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尽管他从1887年到1905年还兼任过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时间在伦敦停留一下,做几次短小精干的讲演。从1880年后期起,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广,包括光学、流体力学、声学、电学以及热力学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学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他对于研究所得数字是十分认真负责的,这使他后来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发现了氩气。这本来是化学方面的问题,所以他和化学家合作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稀有气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问题。雷利从空气取得的氮气的密度,同从氨气里得到的氮气不完全相符,虽然数字相差只是在小数点第三位上。气体密度就是1L气体的质量,以克数计算。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所以必须规定,气体的密度是在零摄氏度和一个大气压下,每升的质量。空气中的氮气,经多次测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从氨化合物分解出来的氮气,密度却都是每升1.2508 g。当时有人劝他,先找一找前人的著作。雷利就重新翻读了1795年卡文迪许手稿,卡文迪许曾经用静电仪放电来氧化氮气,发现尽管放电时间很长很长,总是留下一点点不能化合的气体。读了这个报告以后,雷利就相信空气里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一定还有另外的一种气体。雷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气的研究结果则使人不解。他由氨制得的氮总比从大气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后所得的氮轻千分之五左右。于是他将这事实刊登在英国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请读者解释,可是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雷利勋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种可能的解释:(1)由大气中所制得的氮,或者还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制得的氮,可能稍微混杂了氢;(3)由大气中所得的氮,或许含有类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经分解,因而把气体的密度降低了。第一个假设是最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极微,必须杂有极大量的氧,才可以用来解释千分之五的差异。雷利又用实验证明了由氨所制得的氮,其中绝不含氢,第三个解释也是不足置信,因为他采用无声放电,使之通过这种气体,也未发现氮的密度有所增高。雷利最初就使用感应线圈使氮气氧化,但是这个工作进行得相当缓慢。于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议不再用放电的办法,改用化学方法。因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们两个人在1895年就共同写成一篇论文,在英国科学促进大会上宣读。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气体当时并没有命名,大会主席建议名为Argon,来自希腊文“懒惰”之意,中文音译成氩。由于雷利知识十分渊博并且和其他科学家接触很多,所以他在19世纪后期,已经开始感觉到物理学上有好多实验,很难用经典理论去解释,例如光谱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他对于经典物理学感觉有问题,他却还没有放弃希望,总是使用经典物理学去试图解释新的现象。他对量子理论并不太热心,他觉得这个理论提出得太突然了。由于他们共同发现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这个发现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论发表前几个月,所以他对量子学更不大重视。他也曾经想利用经典学说来解释原子光谱。例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他最后不得不承认,他的尝试是失败的。波尔提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理论时,他又觉得这种学说太激进。雷利对于相对论虽是相当信服的,但同时还提倡以太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1881年经过迈克尔孙(Michelson)的实验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对迈克尔孙的实验也表示怀疑,他认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释许多现象了。由此可见,他对于经典光学理论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实验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败了。从此,他对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十分佩服了。雷利在晚年始终没有放弃物理学的实验工作。他在最后十五年中,还一共发表了九十篇论文之多。其中有一篇关于声波理论的论文,大大改进了前人的工作。他的《声学理论》一书,经过多次的修订,达到了二十世纪的高水平。他除了对于理论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以外,还对于科学团体和政府提出的科学问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辈子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为科学而献身。雷利在1873年被选进皇家学会,并且从1885年到1896年,他担任了皇家学会秘书。他在学会里很重视提拔青年科学家,例如:苏格兰有一位青年学者对于气体的分子理论,发表了很重要的见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视了。雷利重新审查了被埋没的论文,很重视这位苏格兰科学家,特别把别人所轻视的论文送交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在1905年,雷利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他认真地负责一直担任到1908年,他对学会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视的工作。在1896年,他担任了三育学会(Trinity House)的科学顾问,雷利在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义务工作。在这里,他用光学理论,解决了被浓雾挡住光线的问题。雷利在其他公共事业方面,也有很多的贡献。例如,他担任过国防部一个重要小组的组长,又担任过伦敦煤气公司改进工作的顾问。尽管他担任大学教授的时间不太长,却曾经担任国家的好几个教育机构的董事。从1908年到1919年逝世为止,他是剑桥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在1904年接受诺贝尔物理奖金时,把奖金全部捐给剑桥大学。他一生得过好多名誉学位,共计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学会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个名誉会员的称谓。雷利和当时欧洲其他物理学家不大相同,并不热心于提新理论。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学问题,用物理实验方法去设法解决。从他一生的行动,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和顺可亲的一位学者。

历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1、袁隆平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钱学森

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3、华罗庚

华罗庚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4、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竺可桢

竺可桢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刘 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 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采用我的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历史上发表论文最多人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马大猷,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两年完成博士论文的人,40年代27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55年40岁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第一个声学试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的创建人,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者在八月19日科学时报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只是在落后国家中较强,研究工作水平不断下降,国际科学前沿够不上,新高技术主要靠引进,这使我国科技人员愧对国际同行,愧对国外华人科学家。我着急呀想给大家提个醒”。自然杂志对93-01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论文统计,按照论文引用排序,中国名列19位,我国论文占全世界论文的比例也就为2%多一点。美国或者欧盟一个人发表的论文大约等于中国5个人,日 本相当于中国三个,中国科技人员产出太少,质量更是相差悬殊。全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4000人,中国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现代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马院士说中国新技术产品较为发达,但是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国缺少第一流科学大师和科学领袖人物,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同样的教育国内的科学家到了国外就和国内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绩,原因是环境改变了,科研体制不同了。一个自费留学美国的的中国科学家29郭申元岁离开了人间,去世前五年间在《细胞学》《生物化学学报》《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篇极具震撼力的生命科学前沿成果论文,29岁死于癌症,克林顿给它的父母发来慰问信,苏步青、周光召、谈家桢等先生为其题词。美国准备捐献给复旦大学一尊塑像以示纪念。郭申元的父母认为放在学校不可能,放在系里海是可以的,结果系里一位干部一口回绝说,它不是公派出国的自费出取得,它的研究成果是在美国实验室作出来的。其父母想将骨灰放在陵园,管理人员问是哪一级干部,听说是科学家说不是干部,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配放在这里。著名学者王元化说:当今中国门阀等级制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利时上最为严重的魏晋时期还严重,这样下去,何来民主何来自由,社会如何进步,人格如何尊重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他生前发表的著作与论文有560余种。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杨晓京总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此外,据了解,他还是国内外多种数学期刊的审稿人和编委。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

如果古代就有知网,我认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或者是屡试不中,而偏偏又很有才华的人,比如姜宸英,李白。

虽然理论上讲,李白是唐太宗的得意小跟班,游山玩水写写诗,吃喝不愁的,然而却不要忘了他的真实身份,毕竟都姓李,虽然是隔代之间没有什么大联系,但是隔代恩仇照样牵连的。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岁仍科举的姜宸英。他是康熙帝时著名的才子,文章在当时名满天下,备受当时文人推崇,就连皇帝也特别喜欢他写的文章,在当时也是大力推荐,只可惜他一早就成名,偏偏每次科举就考不上,也不知是不是跟过早成名有关,还是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发挥失常,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虽然一直没考中,但从未放弃。到最后连康熙帝,每年都要忍不住问一下,问他考上了没有?

事实证明,坚持不懈还是有回报的。在他70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探花。虽然仅仅是第三名,但是好歹榜上有名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然而他的目标却不止如此,直到百岁也还是来考试。

在他100岁那年,他让孙子在前面提着灯笼,他步履蹒跚的一步一停,进去考试,灯笼上面写着有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在当时也是被传为佳话,此等爱学习刻苦的精神,多被后世拿来举例鼓励自己的儿子。坦白而言,他百岁仍然参加科举,其实为了已然不是名次,而是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如果古代就有知网,这样展示才华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到100岁,更别提是一位研究学术一直研究坚持到100岁的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在是太多了,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我想每个人都会拼命地去发表自己的论文和观点的。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知网收录的是期刊论文,而中国古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较文学方面较少,发表的大部分可能是文学方面的。至于是谁发表,中国浩瀚千年人才济济,研究文学的大家数不胜数,不好界定最多是谁

历史学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生前对于文学界做出来的贡献学非常巨大的,这位历史学家,在文学见发表了很多关于历史方面的著作业发展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历史的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有那么多的大诗豪,像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还有那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可能也会在知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献,让其他人看中他。

陈志强,天津人,祖籍沈阳市,1994年毕业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院,取得历史与考古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学院院长,世界史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以来遴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长,曾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雅典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等从事合作研究和讲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拜占廷历史与文化、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基督教史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著作包括《拜占廷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拜占廷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和《巴尔干古代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等,曾获得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Chen Zhiqiang, born in Tianjin in 1952, graduated in Philosophy School of Aristotelian University, Thessaloniki, Greece, 1994, gained Ph.D. degree in History of Archaeology; Professor of History, Dean of History College, Director of Department of the World History,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astern Europe and Byzantine Studies, Vice-director of 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 President of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in Tianjin, Vice-President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 History Studies; researching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Athens University, Helsinki University and Duisburg-Essen University; focused on the Byzantine studies, European studies, Christianity studies and some topics of the medieval world history, publish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articles in these areas on the academic magazines such as Historical Research, World History, and books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2003), Ancient History of the Balkans (2007), Research of Byzantinology (2001), Byzantine Civilization (2001), History of Byzantine Culture (1999),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997), Development of EU (2002); awarded several prizes on his books and articles。 1、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欧洲文化的兴起及其世界影响”;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尔干古代史研究”;3、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拜占廷国家史”;4、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晚期罗马帝国的危机和拜占廷帝国的形成与发展”;5、国家教育部出国人员启动项目“拜占廷帝国简史”;6、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7、国家教育部青年科研项目“拜占廷帝国军事史”;8、 国家外交部重点项目“外交大词典”(希腊和意大利部分);9、广东省重点出版项目“世界大通史”(第七卷和拜占廷通史部分);10、 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11、天津市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两大通史教学改革研究”;

吴才兴,男,江西临川人,学历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本科期间所学专业为历史学(师范),曾做过班级宣传委员以及院学生会宣传干事;成绩优良,曾获专业滚动奖学金二等奖,被评为“校科研活动先进个人”、“校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团员”;并获得2010年免试攻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资格。研究生期间担任了学院历史学专业团支部组织委员。曾经在《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中学历史报》《文史精华》《历史学习》《党史纵横》《党史纵览》《党史文汇》《党史文苑》《党史博览》《钟山风雨》《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古今谈》《文教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也参与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子项目《初高中新课程历史地图册》(新课标版)的编写以及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主编《国共谈判九十年》一书的编写。 主要发表论文有: (1)《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对话》,发表于《党史文汇》2011年第1期,《文史精华》2011年第2期; (2)《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3)《正确区分‘邦联’和‘联邦’》,发表于《中学历史报》2010年第11期; (4)《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10期; (5)《对光荣革命的正确理解》,发表于《历史学习》2010年第9期; (6)《李富春与“八字方针”》,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5期; (7)《重要起步的转变——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发表于《钟山风雨》2010年第3期,《党史博览》《党史文苑·纪实版》《党史文汇》《党史纵览》《党史纵横》2010年第5期; (8)《历史教材上的“第一”与“最”》,发表于《新高考·政史地》2010年第2期;(9)《三省六部制从何而来?》,发表于《历史学习》2009年第10期; (10)《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发表于《文教资料》2009年第23期; (11)《1949年春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发表于《古今谈》2009年第10期,《党史纵览》2009年第9期; (12)《正视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谈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3)《春日兴怀》,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报》2010第6期;

  • 索引序列
  •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 历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 历史上发表论文最多人
  • 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
  • 历史学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