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南安普顿大学sci论文发表

南安普顿大学sci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南安普顿大学sci论文发表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du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主要著作: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主要学术论文: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的学术论文: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刘青松,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9-1996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4年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5年度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05-2007年,作为欧盟Marie-Curie Fellow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地球科学系及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作研究;2007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地球科学系被聘为Lecturer;2007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性等领域的综合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

王义平,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现为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渭源县摄影学会理事,渭源县旅游协会理事,渭源县文联会员,并担任《青少年摄影报》驻渭源记者站副站长。中文名: 王义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3年6月 职业: 摄影 主要成就: 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 代表作品: 《双门踩浪》、《长虹卧波》、《十里画廊天井峡》、《则岔石林》 目录一、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二、近代画家三、近代作曲家四、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编辑本段一、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王义平,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现为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渭源县摄影学会理事,渭源县旅游协会理事,渭源县文联会员,并担任《青少年摄影报》驻渭源记者站副站长。本人自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多次率领渭源摄影家采风团深入甘南藏区等地进行创作活动,作品《双门踩浪》在2001年《甘肃卫视“天气预报”》栏目中作预报画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书画摄影展”中,作品《草原金秋》荣获二等奖。在“建党八十周年影展”中,作品《长虹卧波》荣获一等奖。作品被《渭源县志》、《渭源文史资料选编》、《渭源党史资料选编》等书大量采用。上百幅作品在《甘肃日报》、《甘肃广播电视报》、《定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2002年,创作的《十里画廊天井峡》、《则岔石林》、《贡唐宝塔》等十一幅作品在《走进甘肃》大型画册上发表。编辑本段二、近代画家王义平,字焕章,别署清槐馆主,江苏武进人。工画,擅人物、花卉,书法恽南田,居上海。摘自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书画家汇传》。编辑本段三、近代作曲家王义平,1919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学时代即学习作曲,任广雅中学铜管乐队队长,以后向郑志声并通过函授向巴黎音乐学院诺埃尔.格隆教授学习作曲。二十一岁起担任过广西省立艺术馆音乐部、重庆国立歌剧学校作曲教师兼国立音乐学院实验管弦乐团团员,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作曲副教授。 建国后,先后在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擅长写作管弦乐,主要作品有大型纪录片音乐《民族万岁》,管弦乐曲《貔貅舞曲》、《长江三峡素描》、《中国民间儿童玩具》等。其中《长江三峡素描》在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良奖。作品结构严谨,旋律优美,配器细腻。编辑本段四、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义平,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63年11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辽宁省委党校研究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新金县税务局专管员、副所长、副科长、科长,普兰店市税务局税政科科长,1995年1月任普兰店市国家税务局组成员、副局长,1997年4月任党组书记、局长,2003年3月任大连市国家税务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2005年6月任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2006年10月任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 分管征管和科技发展处、纳税服务处、票证中心。 五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领域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义平博士、教授、博导、男、1971-07-15出生于重庆。2012年1月受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依托光电工程学院组建光纤传感技术创新团队。近10年先后在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耶拿光子技术研究院(IPHT)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ORC)从事光纤传感等领域的研究。获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人才基金奖、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6项奖励,授权中国或美国发明专利5项,主持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人才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全国优博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资局基金等9项科研课题。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OSA Senior Member),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主要是光纤传感技术、光纤光栅、微纳光子器件、光子晶体光纤、微纳光纤、光纤通信器件等。首次利用CO2 激光在空气芯光子带隙光纤(air-core photonic bandgap fibers)中写入了长周期光纤光栅(Y. Wang, et al., Opt. Express 16, 2784-2790, 2008),该成果被J. Appl. Phys. 2010年108(8)期选为封面图片高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6篇(SCI收录76篇、SCI总引用700余次、h-index系数为15),合著《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1部。2篇论文被Photonics Spectra作为新闻重点报道。2010年被国际权威期刊J. Appl. Phys.特邀撰写光纤光栅综述论文(Review of 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s written by CO2 laser),并被选为期刊封面文章。10余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分会主席和会议TPC。 教育背景2000,09–2003,06 重庆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8,09–2000,06 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工学硕士。1991,09–1995,07 西安工业大学(原西安工业学院),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学士。 科研工作经历 2012,01–今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校级特聘教授、博导。 2009,09–2011,12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 (Opto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玛丽·居里学者(资深) (Marie Curie Fellow (Experienced))。 2007,07–2009,08 德国耶拿光子技术研究院 (Institute of Photonic Technology),洪堡学者(Humboldt Fellow)。2005,06–2007,06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 和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2003,07–2005,05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副教授,2005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评定具备副教授任职资格。 1995,07–1998,08 重庆华光仪器厂计量处,技术员。

南安普顿大学发表论文

刘青松,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9-1996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4年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5年度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05-2007年,作为欧盟Marie-Curie Fellow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地球科学系及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作研究;2007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地球科学系被聘为Lecturer;2007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性等领域的综合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

英语要求:本科学习:托福 560-600 分;雅思 6.0-6.5 分。大学预科:雅思 5.5 分 或托福 530 分以上。研究生学习: TOEFL 最低分数为 600 分;雅思 6.5 分。学术英语精修课程: IELTS 4.0 ; TOEFL 450 。所有商科专业研究生课程 , 至少要求 IELTS5.5, 无英语成绩 , 不发 offer,IELTS5.5 可加 Pre-Sessional English,每 0.5 分至少加一个月,读完 Pre-Sessional English 之后无须再考IELTS, 只要通过内部考试即可。大部分课程要求雅思达到 6.5 或托福 600 分以上。理工科类如工程,数学等要求雅思 6.0 ;其他学科则要求雅思达到 6.5 以上。所有申请必须附 IELTS 原件,或要考试中心寄到国际办公室, 或要考试中心寄到国际办公室, 申请时可先用复印件, 但决定要去时必须要用原件。

您好,这个您可以去学信网上去查一下,归国人员的学历认证这方面的规定,谢谢采纳~

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定位,看看别人和你情况类似的同学申请的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借鉴参考。

普林斯顿大学论文发表平台

你知道吗?即使你的手机关闭GPS定位,你的位置信息也会被追踪到。这是因为你的手机会向你附近的手机信号塔显示个人标识符,这样运营商就知道了你的位置,并且你的位置数据可能会因此被泄露给第三方的数据收集行业。美国南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能够阻止蜂窝网络泄露隐私的方法,能够使手机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网络连接的同时,保护用户的位置数据等隐私信息。研究人员称,所有运营商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只需要简单的软件升级就可以实现用户位置信息的保护,而不必去改变任何硬件设备。这项新技术名为“优良手机加密(Pretty Good Phone Privacy,PGPP)”,于8月11日在USENIX安全会议上展示,研究论文已于2020年9月18日预发表在论文预发表平台arXiv上,论文以该新技术命名。论文链接:一、你的位置被手机信号塔“出卖”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刚刚到达一个新城市,就会收到运营商的问候信息?运营商是怎么知道你在哪里的?没错,就是你身边的信号塔“出卖”了你。每张SIM卡都拥有一个永久的ID号码,被称作“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你的手机如果想正常工作,它就会向附近的信号塔出示自己的IMSI,这样运营商就可以知道你是谁、你有没有缴费以及你在哪个信号塔附近。“当你的手机接受或发送数据时,无线电信号会从你的手机发送到手机信号塔,然后进入网络。网络可以获取所有的数据并将其出售给第三方公司或者出租信息的中间商。即使你禁止应用程序跟踪你的位置,手机仍然可以与信号塔交换数据,这意味着运营商随时都可以知道你在哪里。”论文的作者之一,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Barath Raghavan说。在美国,没有任何一条联邦法律限制第三方使用用户的位置数据,因此专门买卖用户数据的“数据经纪人”和运营商可以从用户的位置信息等数据中获利。据美国媒体WIRED报道,美国的主要运营商们尽管承诺不会销售用户数据,但仍然在暗地里将这些数据出售给第三方,直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AT&T、T-Mobile、Verizon等运营商做出了合计近2亿美元的罚款才停止了这种行为。二、给手机的“身份证”加密,让用户匿名上网为了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Barath Raghavan同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Schmitt一起开展了研究。他们发现,在手机联网过程中,身份验证环节可以和后续的联网相分离,也就是说,用户个人的身份信息不必接入网络。PGPP通过打破用户手机和手机信号塔之间的直接通信线路来工作。通过这一方法,手机不会向手机信号塔发送个人身份信息,而是发送加密令牌。用户上网过程的身份认证工作交由PGPP网关来完成,而不必被上传至网络。手机通过传统方式上网与通过PGPP上网过程区别示意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想匿名,该怎么让运营商知道你已经缴了费。在我们开发的协议中,用户支付账单后可以从服务提供商那里获得具有加密签名的令牌,用户可以通过令牌认证身份上网。我们的方法让用户的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相分离,这样就能使用户在接入网络的过程中匿名。”Barath Raghavan说。PGPP的目标是避免使用唯一标识符来验证客户和授予网络访问权限。通过这项技术,网络通过匿名令牌识别用户,而运营商可以为全部用户发放相同的IMSI号码或者其他任何随机ID,这样就可以避免用户被人通过网络追踪。Barath Raghavan和Paul Schmitt在实验室中用几部手机、一台运行Linux系统的电脑以及一个无线电平台USRP B210制作了原型系统,并在手机中安装了可编程的SIM卡对PGPP技术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这种新技术跟传统方式相比几乎没有增加任何网络延迟,也没有给网络连接增加多余的负担。运营商采用这种技术后,可以在单个服务器上处理数千万用户的匿名联网需求,并且通过现有网络无缝地部署给客户。另外,由于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防止信号塔识别到用户身份,从而隐去用户的位置信息,因此其他基于位置信息的网络服务仍然可以正常使用。研究人员组成的测试平台三、PGPP让第三方获取的用户数据失效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好的在美国的电信公司内推广,Barath Raghavan和Paul Schmitt创办了一家名为Invisv的初创公司。他们说,运营商想要采用这种新开发的技术很容易,但是就算一切顺利,在全美推广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他们认为只要有几家运营商采用了这一技术,情况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如果一部分用户的位置数据变得不准确,那么包含这些数据的整批数据都没那么可靠了,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对于想要获取用户信息的第三方来说将变得没有意义。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被主流的运营商所采用。“地球上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被实时追踪,我们不得不默默地接受我们对自己数据控制权的丧失。我们相信,这项技术能够使我们恢复一部分控制我们个人数据的权利。”Raghavan说道。结语:让运营商放弃既得利益,PGPP推广充满波折长期以来隐私保护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隐私泄露问题时有发生。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针对面部识别进行立法,以保护公众的面部数据隐私。关于用户上网过程中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等泄露问题正引起更多的重视。美国部分运营商曾被爆出出售用户信息获利,如果PGPP能够得到推广,这条利益链条便会被斩断,显然这些运营商们不会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因此,PGPP要得到推广必定会充满波折。发布于 2022-05-2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身份证可以定位吗身份证不具备定位功能,是不能定位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他们以为是对癌症如何在体内扩散---癌症转移---的直接调查却发现了液-液相分离的证据:这个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物物质的液体团块如何相互融合,类似于在熔岩灯或液态水银中看到的运动。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21年3月的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论文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Yibin Kang说,“我们相信这是首次发现相分离与癌症转移有关。”

他们的研究不仅将相分离与癌症研究联系在一起,而且融合后的液体团块产生了比它们的部分之和更多的东西,自组装成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器(本质上是细胞的一个器官)。

Kang说,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是革命性的。他将其比作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的星球。“有些细胞器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年或更久,然后突然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

论文第一作者、Kang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Mark Esposito说,这将改变人们对细胞是什么和做什么的一些基本看法,“每个人上学,他们都会学到‘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但是如今,我们对细胞内部的经典定义,对细胞如何自我组装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经典定义开始出现转变。我们的研究标志着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具体的一步。”

这项研究源于普林斯顿大学三位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这三位教授是Kang、Ileana Cristea(分子生物学教授,活体组织质谱学的领先专家);Cliff Brangwynne(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工程计划主任,生物过程中相分离研究的先驱)。

Kang说,“Ileana是一名生物化学者,Cliff 是一名生物物理学者和工程师,而我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刚好是一个让人们联系和合作的美妙地方。我们有一个非常小的校园。所有的科研部门都紧挨着。Ileana实验室实际上与我的实验室在Lewis Thomas的同一层楼! 这些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于非常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让我们能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入技术,让我们能够突破性地理解癌症的代谢机制--它的进展、转移和免疫反应--也能想出新的方法来靶向它。”

这项最新的突破性研究,以这种尚未命名的细胞器为特色,为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增加了新的理解。Wnt通路的发现导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Eric Wieschaus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Wnt通路对无数有机体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从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到人类。Wieschaus已发现,癌症可以利用这个通路,从本质上破坏了它的能力,使其以胚胎必须的速度生长,从而使肿瘤生长。

随后的研究揭示,Wnt信号通路在 健康 的骨骼生长以及癌症转移到骨骼的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Kang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Wnt、一种名为TGF-b的信号分子和一个名为DACT1的相对未知的基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时,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细胞器。

Esposito说,把它想象成风暴前的恐慌购物。事实证明,在暴风雪前购买面包和牛奶,或者在大流行病即将到来时囤积洗手液和卫生纸,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它们也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下面是它的作用机制:惊慌失措的购物者是DACT1,暴风雪(或大流行病)是TGF-ß,面包和洗手液是酪蛋白激酶2(CK2),在暴风雪面前,DACT1尽可能多地抓取它们,而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则把它们囤积起来。通过囤积CK2,购物者阻止了其他人制作三明治和消毒双手,即阻止了Wnt通路的 健康 运行。

通过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拼凑出了整个故事:骨肿瘤最初会诱导Wnt信号,在骨骼中传播(扩散)。然后,骨骼中含量丰富的TGF-b激发了恐慌性购物,抑制了Wnt信号传导。肿瘤随后刺激破骨细胞的生长,擦去旧的骨组织。( 健康 的骨骼是在一个两部分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的:破骨细胞擦去一层骨,然后破骨细胞用新的材料重建骨骼)。这进一步增加了TGF-b的浓度,促使更多的DACT1囤积和随后的Wnt抑制,这已被证明在进一步转移中很重要。

通过发现DACT1和这种细胞器的作用,Kang和他的团队找到了新的可能的癌症药物靶点。Kang说,“比如,如果我们有办法破坏DACT1复合物,也许肿瘤会扩散,但它永远无法‘长大’成为危及生命的转移瘤。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Kang和Esposito最近共同创立了KayoThera公司,以他们在Kang实验室的合作为基础,寻求开发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癌症患者的药物。Kang说,“Mark所做的那类基础研究既呈现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能带来医学上的突破。”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DACT1还发挥着许多他们才开始 探索 的其他作用。Cristea团队的质谱分析揭示了这种神秘细胞器中60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谱分析可以让科学家们找出在显微镜玻片上成像的几乎任何物质的确切成分。

Esposito说,“这是一个比控制Wnt和TGF-b更动态的信号转导节点。这只是生物学新领域的冰山一角。”

Brangwynne说,相分离和癌症研究之间的桥梁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他说,“生物分子凝聚物在癌症---它的生物发生,特别是它通过转移进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甚了解。这项研究为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和凝聚物生物物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将开辟新的治疗途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Mark Esposito et al. 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1-w. 2.Kiran D. Patel et al. Condensing and constraining WNT by TGF-β.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9-2.

康普顿发表的论文

波长越短,能量越高,使电子能够跃迁,再次跃迁,放出光子,得到光电方程,但用爱因斯坦解释光子说才能解释。射线方向和强度的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得散射波长为:即Δλ=λ-λ0=(2h/mc)sin^2(θ/2)△λ为入射波长λ0与散射波长λ之差,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m为电子的静止质量,θ为散射角。这一简单的推理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早已成为普通常识,可是,康普顿却是得来不易的。这类现象的研究历经了一、二十年、才在1923年由康普顿得出正确结果,而康普顿自己也走了5年的弯路,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不平坦历程。从上式可知,波长的改变决定于θ,与λ0无关,即对于某一角度,波长改变的绝对值是一定的。入射射线的波长越小,波长变化的相对值就越大。所以,康普顿效应对γ射线要比X射线显著。历史正是这样,早在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伊夫(A.S.Eve)就在研究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性质时,首先发现了康普顿效应的迹象。镭管发出γ射线,经散射物散射后投向静电计。在入射射线或散射射线的途中插一吸收物以检验其穿透力。伊夫发现,散射后的射线往往比入射射线要"软"些。( A.S.Eve,Phil.Mag.8(1904)p.669.)后来,γ射线的散射问题经过多人研究,英国的弗罗兰斯(D.C.H.Florance)在1910年获得了明确结论,证明散射后的二次射线决定于散射角度,与散射物的材料无关,而且散射角越大,吸收系数也越大。1913年,麦克基尔大学的格雷(J.A.Gray)又重做γ射线实验,证实了弗罗兰斯的结论并进一步精确测量了射线强度。他发现:"单色的γ射线被散射后,性质会有所变化。散射角越大,散射射线就越软。"(J.A.Gray,Phil.Mag.,26(1913)p.611.)所谓射线变软,实际上就是射线的波长变长,当时尚未判明γ射线的本质,只好根据实验现象来表示。实验事实明确地摆在物理学家面前,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释。1919年康普顿也接触到γ散射问题。他以精确的手段测定了γ射线的波长,确定了散射后波长变长的事实。后来,他又从γ射线散射转移到X射线散射。钼的Kα线经石墨晶体散射后,用游离室进行测量不同方位的散射强度。通过康谱顿发表的部分曲线可以看出,X射线散射曲线明显地有两个峰值,其中一个波长等于原始射线的波长(不变线),另一个波长变长(变线),变线对不变线的偏离随散射角变化,散射角越大,偏离也越大。康普顿的学生,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和检验有很大贡献,除了针对杜安的否定作了许多有说服力的实验外,还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他测试了多种元素对X射线的散射曲线,结果都满足康普顿的量子散射公式。康普顿和吴有训1924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被轻元素散射时钼Kα线的波长》。( A.H.Comptonand Y.H.Woo,Proc.Nat.Acad.Sei,10(1924)p.27.)他们写道:"这张图的重要点在于:从各种材料所得之谱在性质上几乎完全一致。每种情况,不变线P都出现在与荧光MoKa线(钼的Kα谱线)相同之处,而变线的峰值,则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出现在上述的波长变化量子公式所预计的位置M上。")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R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爱因斯坦在肯定康普顿效应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1916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光量子理论。根据他的建议,玻特和盖革(Geiger)也曾试图用实验检验经典理论和光量子理论谁对谁非,但没有成功。当1923年爱因斯坦获知康普顿实验的结果之后,他热忱地宣传和赞扬康普顿的实验,多次在会议和报刊上谈到它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还提醒物理学者注意:不要仅仅看到光的粒子性,康普顿在实验中正是依靠了X射线的波动性测量其波长。他在1924年4月20日的《柏林日报》副刊上发表题为《康普顿实验》的短文,有这样一句话:"……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把投射体的性质赋予光的粒子或光量子,究竟还应当走多远。"(R.S.Shankland(ed.),Scientific Papers of A.H. Compton,Univ.of Chicago Press,(1973))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光的波粒二象性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我精心为你整理了关于吴有训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康普顿教授领导下的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一举成名。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的散射时,利用新发展的波长测量技术,意外地发现经过散射的X射线波长变长了,这便他陷入困惑之中。经过思考,康普顿提出假说:假定一个光子撞击一个电子,电子在反弹时吸收了光子的一些能量,从而使光子波长变长,这样光子就像粒子一样。牛顿早年提出过光的粒子说,康普顿使粒子说复活了。康普顿1923年到达芝加哥大学时,吴有训已在芝加哥大学两年了。在康普顿的小组里,吴有训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验证了某些X射线经散射后波长的变化。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了《经过轻元素散射的铝(Ka)射线的波长》,因此,物理学界把某些X射线经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康-吴效应在现代物理学发展迸程中有重要地位。康-吴效应导致了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命题:既然光波呈粒子效应,那么粒子为什么不能具有波的效应呢?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理论;当薛定蹲知道了“物质波”理论时又迅速将其发展力量子波动力学,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可以说,在普朗克、玻尔等人开创的现代物理学中,吴有训作出了杰出贡献。

吴有训回国后,192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他连续发表有关X射线散射的论文50多篇,并积极组织开展现代物理学课程,亲自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他很注意实验课教学,培养了一批中国物理学的精英。

吴有训1948年任上海交大教授,1949年任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交大的学生受他的教育培养,后来涌现出了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

1950年,吴有训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新华社1960年7月3日伦敦电: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在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的带领下,参加该会成立300周年庆祝大会。英国科学技术大臣会见了代表团。

1977年12月7日,吴有训在京逝世,终年80岁。1988年,邮电部发行邮票纪念这位我国现代物理学的先驱。邮票背景图案正是有名的康-吴效应,正面面容清灌的科学家正注视着我们。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康普顿效应发现于1922年,这一发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经典物理观念根深蒂固,康普顿效应一经提出,就遭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有人认为实验证据不够充分,提出新的实验结果,作出新的解释。向康普顿的结论挑战。 为了取得更全面的实验证据,康普顿所在的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吴有训工作最有成效。他以高超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认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有训是1921年底赴美,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 访问学者 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1923年,他正式成芝加哥大学教授。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获得了明确的资料,但终究还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难以令人信服。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七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 曲线 ,并于1925年发表论文,有力地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

吴有训进一步研究康普顿效应,并且把康普顿效应的理论向前推进。有一段时期 前苏联 学者鉴于吴有训的工作对肯定康普顿效应有功绩,因此将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吴有训却公开表示不同意,表现了一位科学家求实的态度和谦虚的美德。

1897年出生的吴有训,父亲吴起辅在城里给人家经营稠布庄,母亲邓宝贤在家里操持家务管理孩子,吴有训是家里的次子,可是长子夭折,吴有训就成了长子,家里人都宠爱他,吃穿优先,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江西荷山石溪吴村没有私塾,父亲就找本家兄弟吴起瑞教吴有训并兼办私塾,这样吴有训就有了学上,先是三字经,再是百家姓,他都背过了,他总是询问老师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教他已经力不从心了,四年过去了,恰巧当时村里一个名人退休回家,吴有训的父亲有找到他,并且资助他继续办学,教授吴有训和同村里的孩子,这个吴起銮在外见识广博,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既等旧学又明新学,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让学生学国语,十二岁的吴有训跟着他学习起来,这时候吴有训如饥似渴的学习,让他父亲给他买书籍,夜以继日地读,都累病了。

1911年,吴有训已经成了一个堂堂少年,这时候辛亥革命爆发,社会变好,高安县隶属瑞州府,民国改元废府 ,瑞州和府学堂改为瑞州中学,扩大招生广纳学子,吴起銮极力推荐怂恿吴有训参加考试,吴有训笔试过关,面试时的考题是和物竞天择有关,他的爱好得到了发挥,不怯场对答如流,监督老师以为他是县立高等小学的学生呢,就这样成了瑞州中学的学生。

两年后瑞州中学奉命并入省学,吴有训以优异成绩转入省立第二中学继续就读,就这样17岁的吴有训离开家乡到了省城南昌上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吴有训放弃了报考名牌大学的心愿,就近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可以免收学生学宿膳费。就这样22岁的吴有训顺利的从省立第二中学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1919年结婚,1921年,生了儿子的吴有训以特别优秀的成绩考取官费留学美国。1922年12月,吴有训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报到。跟康普顿学习。

吴有训,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

吴有训说,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来看这位清华物理化学的故事

抗战时期,吴有训教授(1897-1977)一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地质系学生胡伦积请他题写赠言,吴有训欣然写下:“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40多年后,胡伦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这两句话在我学习地质科学中,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这是老科学家自己学习实践的总结,也是老科学家对后辈科学工作者的诚恳希望。”从吴有训教授的治学与科研来看,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

吴有训,于1897年出生在江西高安,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后于1921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并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大学习期间,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于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的实验和严格的计算、分析、整理,终于获得了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他的实验不管是在精细度还是在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形成了对康普顿效应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康普顿效应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接受,1927年康普顿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的工作也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随之而闻名中外。

1928年,学成归国两年的吴有训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清华执教期间,他注重为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作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吴有训教授在讲授《普通物理学》等基础课程时注重深入浅出,将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激发学生们钻研探索的精神。他还特别注重实验科学,在清华创建了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是我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他不辞辛劳,诲人不倦,亲自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以严谨的作风培养出王淦昌、赵九章、余瑞璜、翁文波等许多优秀学生。

在科研工作中,吴有训坚持践行“精细与有恒”。他强调搞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精益求精,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为了验证康普顿效应,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整理了上百万字实验笔记。在公布实验结果后,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异议,声称实验无法重复。吴有训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他核对了所有实验数据,确定无误后,亲自前往哈佛大学,当场演示了实验过程。他的动作熟练而果断,实验结果准确无误,博得了在场同行热烈的掌声,精细的实验完全消除了别人的疑虑。

在清华讲授第一堂物理实验课时,吴有训教授要求学生用一根两厘米长的短尺度量一段3米的距离,度量一定要准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但要求必须精细,稍有疏忽,就会出错。他要让学生明白:在科学实验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吴有训教授经常教导学生,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平坦,要取得成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钱三强因为听了吴有训关于康普顿效应的演讲,决定一定要来清华跟随吴先生学习。1932年他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吴有训鼓励他:“你的愿望很好,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功!”钱三强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当年曾获得吴先生亲笔赠言的胡伦积,同样牢记老师的教诲,远赴东北,历任长春地质学院及东北大学教授,一干就是40多年,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23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在1923年5月的《物理评论》上,A.H.康普顿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作出解释。他写道(A.H.Compton,Phys.Rev.,21(1923)p.):“从量子论的观点看,可以假设:任一特殊的X射线量子不是被辐射器中所有电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个特殊的电子,这电子转过来又将射线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这个方向与入射束成某个角度。辐射量子路径的弯折引起动量发生变化。结果,散射电子以一等于X射线动量变化的动量反冲。散射射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线的能量减去散射电子反冲的动能。由于散射射线应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频率也将和能量同比例地减小。因此,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可以期待散射射线的波长比入射射线大”,而“散射辐射的强度在原始X射线的前进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实验测得的那样。”解释射线方向和强度的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得散射波长为:即Δλ=λ-λ0=(2h/mc)sin^2(θ/2)△λ为入射波长λ0与散射波长λθ之差,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m为电子的静止质量,θ为散射角。这一简单的推理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早已成为普通常识,可是,康普顿却是得来不易的。这类现象的研究历经了一、二十年、才在1923年由康普顿得出正确结果,而康普顿自己也走了5年的弯路,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不平坦历程。从上式可知,波长的改变决定于θ,与λ0无关,即对于某一角度,波长改变的绝对值是一定的。入射射线的波长越小,波长变化的相对值就越大。所以,康普顿效应对γ射线要比X射线显著。历史正是这样,早在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伊夫(A.S.Eve)就在研究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性质时,首先发现了康普顿效应的迹象。镭管发出γ射线,经散射物散射后投向静电计。在入射射线或散射射线的途中插一吸收物以检验其穿透力。伊夫发现,散射后的射线往往比入射射线要“软”些。( A.S.Eve,Phil.Mag.8(1904)p.669.)后来,γ射线的散射问题经过多人研究,英国的弗罗兰斯(D.C.H.Florance)在1910年获得了明确结论,证明散射后的二次射线决定于散射角度,与散射物的材料无关,而且散射角越大,吸收系数也越大。所谓射线变软,实际上就是射线的波长变长,当时尚未判明γ射线的本质,只好根据实验现象来表示。1913年,麦克基尔大学的格雷(J.A.Gray)又重做γ射线实验,证实了弗罗兰斯的结论并进一步精确测量了射线强度。他发现:“单色的γ射线被散射后,性质会有所变化。散射角越大,散射射线就越软。”(J.A.Gray,Phil.Mag.,26(1913)p.611.)实验事实明确地摆在物理学家面前,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释。1919年康普顿也接触到γ散射问题。他以精确的手段测定了γ射线的波长,确定了散射后波长变长的事实。后来,他又从γ射线散射转移到X射线散射。钼的Kα线经石墨晶体散射后,用游离室进行测量不同方位的散射强度。通过康谱顿发表的部分曲线可以看出,X射线散射曲线明显地有两个峰值,其中一个波长等于原始射线的波长(不变线),另一个波长变长(变线),变线对不变线的偏离随散射角变化,散射角越大,偏离也越大。 康普顿的学生,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和检验有很大贡献,除了针对杜安的否定作了许多有说服力的实验外,还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他测试了多种元素对X射线的散射曲线,结果都满足康普顿的量子散射公式。康普顿和吴有训1924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被轻元素散射时钼Kα线的波长》。( A.H.Comptonand Y.H.Woo,Proc.Nat.Acad.Sei,10(1924)p.27.)他们写道:“这张图的重要点在于:从各种材料所得之谱在性质上几乎完全一致。每种情况,不变线P都出现在与荧光MoKa线(钼的Kα谱线)相同之处,而变线的峰值,则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出现在上述的波长变化量子公式所预计的位置M上。”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R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爱因斯坦在肯定康普顿效应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1916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光量子理论。根据他的建议,玻特和盖革(Geiger)也曾试图用实验检验经典理论和光量子理论谁对谁非,但没有成功。当1923年爱因斯坦获知康普顿实验的结果之后,他热忱地宣传和赞扬康普顿的实验,多次在会议和报刊上谈到它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还提醒物理学者注意:不要仅仅看到光的粒子性,康普顿在实验中正是依靠了X射线的波动性测量其波长。他在1924年4月20日的《柏林日报》副刊上发表题为《康普顿实验》的短文,有这样一句话:“……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把投射体的性质赋予光的粒子或光量子,究竟还应当走多远。”(R.S.Shankland(ed.),Scientific Papers of A.H. Compton,Univ.of Chicago Press,(1973))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光的波粒二象性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1)散射光中除了和原波长λ0相同的谱线外还有λ>λ0的谱线。(2)波长的改变量Δλ=λ-λ0随散射角φ(散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3)对于不同元素的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下,波长的改变量Δλ相同。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康普顿利用光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X射线的散射是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守恒,化简后得到Δλ=λ-λ0=(2h/m0c)sin^2(/θ2)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λ=h/(m0c)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为什么散射光中还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谱线?内层电子不能当成自由电子。如果光子和这种电子碰撞,相当于和整个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传给原子的能量很小,几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变。这样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长。的谱线.由于内层电子的数目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波长为λ0的强度随之增强,而波长为λ的强度随之减弱。康普顿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长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相比拟时,散射才显著,这就是选用X射线观察康普顿效应的原因。而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所以康普顿效应不明显。 (电磁波的解释)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过程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仍成立,则由电子:P=m0V;E=m0V2/2(设电子开始静止,势能忽略)光子:P=h/λ其中(h/m0C)=2.34×10-12m称为康普顿波长。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

海南大学发表sci论文

哈哈 ,还有人要强哥的论文。。考试卷子都出来了

食品学院现有1个国家水产品加工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个校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试实验室和6条中试生产线,学科实验室和导师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近3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各级各类项目73项、经费2600多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部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13项;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奖、海南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科研论文190多篇,其中SCI/EI/ISTP论文50篇,编写教材和专著20部,获得授权专利11项。 近三年来,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针对海南热带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高值化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研究,研发了一系列热带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配套加工新工艺和新产品,建立了一批加工试验与示范基地,使得原料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资源能源的节约。为企业培养了科研技术骨干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企业实现年均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创汇440多万美元,增加就业人数150余人。学院组织承担了国家商务部“非洲发展中国家热带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班”和“ 非洲法语国家热带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组织海口市卫生局食品执法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等,受到学员和有关单位的好评。学院积极拓展与天津大学、中国农大食品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全国农推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培养协作组成员。

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教授24人,副高职称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专家1人,海南省杰出人才1人、领军人才2人、拔尖人才2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6人,海南大学“十佳教师”4人,海南大学C类人才1人,D类人才3人。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显著。已在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2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截至2012年12月,学院拥有国家973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各类在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2007-2012年,学院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及编写教材30余部。 环植学院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现有环保协会、植保协会、昆虫爱好者协会、蜜蜂创业团队、宠虫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团体组织,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截至资料更新时间2012年12月,学院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学院积极深化院企合作,拓展校外学生就业基地,已于省内外近30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关系,极大提升了我院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4%,就业率和签约率在学校各兄弟院系中名列前茅,2011、2012届毕业生签约率在全校均排名第一,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 索引序列
  • 南安普顿大学sci论文发表
  • 南安普顿大学发表论文
  • 普林斯顿大学论文发表平台
  • 康普顿发表的论文
  • 海南大学发表sci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