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司猛发表的论文

司猛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司猛发表的论文

经典回顾:组织行为学(罗宾斯)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一、个体行为的基础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仅仅靠人格特点一个方面能够预测各行各业的高成就者吗?显然不能。但是,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确实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匹配性,从而保证员工的流动率降低和工作满意度提高。我们已经知道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对这些特质进行测验,并在选拔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将会使工作更为有效。一个接受规则、遵从权威、依赖性得分高而经验的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可能更适合从事的工作是:高结构化的装配线工作,医院的保卫人员或大型公共机构的行政官员;而不适合于做研究人员或从事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学习。根据定义,任何行为中可观察到的变化都是学习已经发生的初步证据。在这里,我们希望确定的是,学习概念对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提供了什么见解。积极强化是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管理层可以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在学习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尽管惩罚比消极强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暂时的,而后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因此,我们建议管理者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最后,管理者应知道员工把他视为榜样。如果自己经常上班迟到,要用两小时吃午饭,将公司的办公用品挪为私用,则员工必定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相应模仿他的行为。二、群体行为基础群体绩效。要预测群体绩效,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群体都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招聘程序、奖酬体系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运作提供某种有利或不利的气氛。例如,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组织中的群例又可能会形成一些限制员工努力和产出的规范。因此,管理人员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群体,而应该看到群体的外部环境给群体以多少支持和鼓励。显然,一个处于成长型组织之中,外部资源丰富,受到高层管理人员支持的群体,容易提高生产率。同样,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备完成群体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于群体共事的个性特点,这个群体就容易提高生产率。有几个结构性因素与群体绩效相关,最主要的有:角色知觉、群体规范、地位不平等、群体规模、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群体任务和群体凝聚力。角色知觉和员工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积极关系。在对待雇员工作的态度上,员工和上司之间的一致程度,影响着上司对员工的评价。如果群体规范支持提高产出,管理者就可以期望员工个人的绩效远大于群体规范是限制产出的群体。同样,在群体中,什么样的缺勤率可以接受,也由群体规范决定。地位不平等,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对群体生产率和员工留在组织之中的愿望有不利影响。对于那些对平等比较敏感的个体,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其动机降低,并寻求可能带来公平的其他途径(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群体任务的类型。大型群体对于发现事实之类的活动更有效,而小型群体对于采取行动类的任务更有效。我们对社会惰化现象的认识表明,如果管理人员使用大型群体,应提供衡量群体成员个人绩效水平的手段。我们发现,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是决定个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更具体些说,如果群体成员的年龄相近,或进人工作群体的时间相近,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响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是群体任务。群体任务越复杂,依赖性越强,群体互动过程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员工满意度。与角色知觉和绩效的关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员工对员工工作的认识一致,员工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同样,角色冲突与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意有联系。大多数人喜欢和地位等级与自己相同或高于自己的人沟通。这样,我们可以预测,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够使他们减少和地位比他们低的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满意度会提高。群体规模和满意的关系我们凭直觉就可以想像得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满意度越低。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同时,群体成员越多,群体内部就越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并形成小集团。所有这些都会使群体成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三、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的内部结构可以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员工所属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认为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很明显,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明确工作内容,澄清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提出的"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我向谁汇报工作?""如果我有问题,去找谁来帮我?"这类问题,这就对员工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当然,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员工的所作所作为。例如,如果组织的正规化、专门化程度很高,命令链很牢固,授权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窄,员工的自主性就较小,这种组织控制严格,员工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小;相反,如果组织的专门化、正规化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宽,能给员工提供较大的活动自由,员工的活动内容相对也就丰富得多。策略、规模、技术、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结构类型。为简洁起见,我们可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两种: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组织结构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与员工的个人喜好有关,受个体差异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最后一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像工作专门化、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化的结构变量,是组织研究者能够测量的客观变量。我们在本章所提供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实际上是这些研究者们工作的直接结果。但是,员工们往往不能客观地来测量这些结构特征。他们以一种不太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一切,然后形成他们自己隐含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机会,自己必须接受多少人的面试?自己那个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册吗?如果有,每个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吗?公司员工都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办事吗?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在新闻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员工对于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及同事的看法,会形成员工对组织结构的主观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可能与组织的客观结构格格不人。员工们对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十分重要。人们行为反应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现实。例如,有关研究证明,许多结构性变量和与之直接相关的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个体差异。但另一种导致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对客观特征的多样化的认识,或者说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研究者通常关注组织结构的实际水平,但如果人们对同一要素的解释不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员工是如何认识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对于有效预测员工行为而言,这比组织结构的客观特征本身更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点评)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他的有关论文发表在《商界视野》、《国际管理》。《管理评论》以及《管理教育》等杂志上。近年来,罗宾斯博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撰写管理教科书上。他的著作包括:《管理学》(第五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四版)、《人际技能培训》(第二版)、《组织理部(第三版)、《今天的管理》等。这些书被美国许多大学用作管理教科书,还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几百所大学用作教材。《组织行为学》是罗宾斯的代表作,这本书首次发行于1979年,至今已再版七次。除了在美国众多大学被作为教科书外,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墨西哥、荷兰、斯堪的纳维亚拥有大量的读者。它是一本全球通用的教科书,是一本才华横溢的学者撰写的充满睿智的教科书。本书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和欢迎,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体例独特。全书分五篇18章,分别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每章均有要点、学习目标、复习题和讨论题。尤其新颖的是在每章的末尾,作者设计了"自我认识练习"、"与他人共同练习"用于读者自我评价;根据每章所讨论的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辩论题,包括正方和反方,让读者在争论中自己总结答案;每章的开头,都用范例引入,激发你的阅读兴趣;在正文中,作者设计了两个专栏"新闻中的组织行为学"和"从概念到技能",帮助读者领会和消化教材的内容。第二,观点新颖。本书从大量研究数据中归纳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关于整体冲突的观点,传统的看法是冲突不利于组织的运作,而本书作者却认为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利于改善组织的运作绩效。第三,文献丰富。本书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参考文献,据不完全统计,从各种学术刊物和报刊上引用文献上万篇。其中既有纯粹的学术研究报告,也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流行故事。第四,语言流畅。本书语言生动活泼,不像是传统的教科书,而是用对话的口气来书写,读起来轻松愉快,有时你甚至可能觉得在与作者对话。对于初涉组织行为学领域的读者,不必担心自己的知识背景,作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笔触足以使你在读完本书后顿感掌握一个全新的人类行为世界;对子已经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耕耘多年的专家学者,你不必担心没有发现和收获,书中引用的大量研究报告、翔实的研究数据和结论以及分析中的独到见解,不仅会丰富你原有的理论知识,而且很有可能会打开新的视野;对于产业界的实际工作者,你不必担心本书枯燥乏味或理论阐述,众多的案例结合理论分析会使你觉得该书就是为帮助你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撰写的。本书给/二以知识、技人方法、教人思考、令人入迷。

数十位国内AI大牛参与的论文被指严重抄袭,哪些地方有抄袭嫌疑?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回复谷歌脑部的知名生物学家NicholasCarlini对一项中外合资大中型学术研究论文因涉嫌抄袭的控告称:“大家早已注意到对《ARoadmapforBigModel(关于“大模型”的路线图)》一文的怀疑,已经对有关情形开展核查,智源研究院激励学术研究自主创新和学术论坛,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相关进度将尽早通告。”

先前4月8日,这篇数十位国内AI大神参加论文被指比较严重抄袭,NicholasCarlini公布发文,控告一篇于2022年3月26日发表在论文预印网址Arxiv的论文《关于“大模型”的路线图》(ARoadmapforBigModel)一文因涉嫌比较严重抄袭。

该文是不久前世界各国好几家高校和公司互相配合的将近200页的学术研究具体描述论文,有高达100名作者,各自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哥伦比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海外高校,巨量引擎、华为、京东、腾讯等公司及其中科院和北京智源等组织。

NicholasCarlini在文章内容《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抄袭案例》(“ACaseofPlagarisminMachineLearningResearch”)中则详尽例举了该论文存有一大段抄袭别的论文的行为,直接证据是规模性的文字重合,疑是被抄袭的论文也包含他自己的论文“DeduplicatingTrainingDataMakesLanguageModelsBetter”。

先前3月31日,北京智源社区发文以《如何炼大模型?200页pdf100+位作者19家单位!北京智源清华唐杰等发布》详细介绍该篇论文:“伴随着以深度神经网络为象征的AI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型的练习运用方式慢慢由‘大炼模型’向‘炼大模型’变化。

大模型科学研究在近些年进步快速,模型的参总数以令人吃惊的速率拓展。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近期公布的《ARoadmapforBigModel》由禅悟大模型科学研究项目经理,智源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专家教授唐杰带头,从大模型基本资源、大模型搭建、大模型核心技术与大模型运用探寻4个方面考虑,对15个实际行业的16个有关主题风格开展全方位详细介绍和讨论。十分需要关心。”

来自清华、北大、上海交大;腾讯、华为、京东、字节跳动,和炙手可热的AI研发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十多家知名机构的数十名国内AI大牛参与署名的论文,被Google Brain的一名研究员指出严重抄袭。被指控的论文名为《A Roadmap for Big Model》(下称《大模型》)。名叫Nicholas Carlini的研究员近日在其博客中直接罗列了大量该论文与他更早发布的“Deduplicating Training Data Makes Language Models Better”论文一摸一样的段落。而且,他还表示,被抄袭的可能至少还有其他十余篇论文。查阅预印本服务器arXiv可以发现,谷歌大脑研究员的论文上传时间为去年七月份,而《大模型》的上传时间在今年三月。Nicholas Carlini在其博客中表示:“很可能只有少数作者参与了这种抄袭,一小部分作者的不当行为不应该被用来指责大多数行为良好的作者。”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猛发表的机电论文

方柏山,由分批培养数据估算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和能学参数,生物工程学报,2⑷: 54-60,1986.俞俊棠,张嗣良,方柏山,Retrospect of Practic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industry,Horizon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P306- 316,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87.方柏山,林金清,A New method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Fermentation Kinetics,Presented at 2nd international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 Asian Pacific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May 6-9,1990,Seoul,Korea (Eng).方柏山,应用单纯形法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及能学参数的估算,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July 8-10,1989,Beijing China. 生物工程学报,7⑶: 257-262,1991;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7⑶: 223-228,Allerton Press,Inc,New York (1991).方柏山,林金清,分批发酵动力学参数估算,生物工程学报,8⑶: 283- 287,1992 ;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8⑶: 203- 210,Allerton Press,Inc. New York (1991).Fang Baishan,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the Process Predication of Penicillin Fermentation in Fed-Batch. 205 th ACS National Meeting,March 28- April 2,1993,Denver,Colorado,U.S.A.方柏山,林金清,谷氨酸发酵最佳操作曲线的确定,华侨大学学报,15⑶:331 -334,1994.方柏山,补料分批培养过程摸拟,生物工程学报,10⑶,1994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⑶,Allerton Press,Inc. New York (1994).Fang Baishan,Application uniform design in training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roceedings of SCI'94,Systems,Control,Information Methodologies & Applications,Vol. Ⅱ,932-935,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Wuhan,Hubei,China (1994).Fang Baisha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estimation of volumetric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The 1st Global Conference of Young Chinese Biochemical Engineers,July 7-10,Dalian China (1996).方柏山,胡宗定,青霉素补料分批培养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生物工程学报,12(增刊):215-218,1996.Fang Baishan and Chen Hongwen,Parameter estimation of dynamic model in batch ferment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Frontiers in Bioprocess Engineering,159-160,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China (1997).Fang Baisha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of volumical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Biochemical Engineering: Marching Toward the Century of Biotechnology,Vol. 2,1205-1208,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方柏山,S. Sirisansaneeyakul,木糖醇发酵过程状态估算、预测与优化,生物工程学报,1998 , 14⑴: 81-86方柏山,谢晓兰, S. Sirisansaneeyakul ,胡宗定,木糖醇发酵过程检测的 “ 软传感器 ” 开发,天津大学学报,⑸: 2000.Fang Baishan,et al,Process optimization of Xylitol fermentation in Candida mogii,5 th Asia- Pacific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Dec. 13–15 ,1999,Thanland.方柏山,陈宏文,胡宗定,基于遗传算法的木糖醇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第五届全国生化过程模型化与控制会议,杭州, 1999 年12 月。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⑵: 2000.方柏山,陈宏文,谢晓兰,万宁,胡宗定等,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木糖醇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0,16⑸:648-650Fang Baishan,H. Chen,X. Xie,N. Wan,Y. Mei,Study on xylitol produc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coupling neural networks:Ⅰ. Medium optimization,Process Biochemistry,38⑺:979-985,2003方柏山,郑媛媛 . 酶体外定向进化:1. 突变基因文库构建技术及其新进展,华侨大学学报, 2004,25⑷:337-342方柏山,洪燕,夏启容. 酶体外定向进化:2. 文库筛选的方法及其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⑵:113-116Fang Baishan,Chen Hongwen,Xie Xiaolan,Zhang Weiwei,Wan Ning,Hu Zongding. Model and optimization for xylitol ferment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The World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3-8,Sept. Berlin,2000.Chen Hongwen,Fang Baishan,Hu Zongding.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for k ey enzymes accumulation of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5,25:47-53陈宏文,方柏山等. 木糖醇发酵动力学研究,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2.21⑹: 579-582陈宏文,金福江,方柏山. 发酵过程中细胞浓度在线检测系统,微生物学通报,2003 ,30⑶:39-43陈宏文,王蔚,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生产1,3- 丙二醇关键酶发酵条件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4,18⑸:621-627陈宏文,许传鹏,张媛,方柏山,胡宗定 . 莫格假丝酵母微胶囊化生产木糖醇的研究,食品科学, 2004,25⑼:92-95陈宏文,王蔚,方柏山,胡宗定. 克雷伯杆菌生产 1,3- 丙二醇关键酶酶活分析方法研究,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 , 20⑶:5-9陈宏文,洪其文,徐晶,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利用甘油有氧发酵生产 3- 羟基丙醛的研究,现代化工, 2004,24⑾:36-39陈宏文,陈瑜丽,兰凤英,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 微胶囊化生产 1,3- 丙二醇 的研究,现代化工, 2004,24(增刊):138-140陈宏文,吴雅红,吴振华,方柏山,胡宗定 . 克雷伯杆菌甘油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5,⑵谢晓兰,方柏山,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于木糖醇发酵液脱色过程研究,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 ⑹: 2000.万宁,方柏山,李维成,苏志国. 细胞粗提液中木糖还原酶的催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华侨大学学报,2001 ,22⑵: 194-198梅余霞,谢晓兰,万宁,方柏山. 木糖醇发酵液脱色的优化工艺,华侨大学学报, 2000 , 21⑷: 394-398Zheng Yuanyuan,Cao Yang and Fang Baishan*.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dhaT gene of the 1,3-propanediol regulon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6:251-255(2004)Cao Yang,Zheng Yuanyuan,Fang Baishan. Optimiz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ed conditions using the uniform design method .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4,79:910-913Cao Y,Xia QR& Fang BS. Optimization of expression conditions of dha T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Escherichia coli using the methods of uniform desig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2006,81,109-112曹阳. (2005) 多序列比对程序及使用技巧 . 生物学通报 40 ⑴: 11-12.曹阳,郑媛媛,方柏山. (2004)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风信子 HPI1 基因及其产物蛋白. 生物信息学 2 ⑷: 25-29.Zhang GY,Fang BS,Discrimination of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41:552-556.Zhang GY,Fang BS,A uniform design bas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for predicting optimum temperature in G/11 xylanase,Process biochemistry,Accepted,in revision.Zhang GY,Fang BS,Application of amino aci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equence for discriminating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proteins. 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1792-1798.Zhang GY,Fang BS,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discrimination of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 based on amino acid composition,Protein & Peptide Letters,2006,13⑽,965-970.Zhang GY,Fang BS,LogitBoost classifier for discriminating thermophilic and mesophilic protein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Accepted,available online.Zhang GY,Fang BS,A uniform design based BP-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optimum pH in G/11 xylanase,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81 ⑺: 1185-1189.Zhang GY,Fang BS,The influence of dipeptide composition on optimum temperature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6,39:811-816.张光亚,方柏山,嗜热和常温蛋白模式识别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5,21⑹:960-964.张光亚,方柏山,基于二肽组成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⑵: 293-298.张光亚,方柏山,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其最适pH的神经网络模型,生物工程学报,2005,21⑷: 658-661.张光亚,方柏山,基于Boosting机制的决策树集成分类器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⑹:1026-1031.张光亚,方柏山,主成分分析的神经网络及其在G/11家族木聚糖酶最适pH建模中的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22⑼:749-752.张光亚,刘桂兰,方柏山,基于支持向量机识别嗜热和常温蛋白的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23⑻:707-710.张光亚,李猛,方柏山,乙醇脱氢酶氨基酸组成和最适温度均匀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23⑽:张光亚,方柏山,宏基因组——生物催化剂的新来源,生命的化学,2005,25⑷: 278-281.张光亚,方柏山,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及改造,生命的化学,2006,26⑶: 258-261.张光亚,郑兰香,方柏山,BYSJ软件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信息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6,27⑴:105-107.张光亚,方柏山,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最适温度的模型,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⑵: 191-194.张光亚,方柏山,两种超嗜热菌基因组中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分析,华侨大学学报,2006,27⑵:193-196.张光亚,方柏山,闵航,好氧同时硝化-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⑵:226-228.彭益强,方柏山. 酶膜反应器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化工时刊,2004,18⑴:13-17彭益强,方柏山等.植酸酶的激光诱变改性与分离纯化. 精细化工,2005,22⑻:586-588彭益强,方柏山. 甲克素脱乙酰酶作用机理及基因克隆表达研究进展. 中国医工业杂志2005,36⑾:716-719彭益强,方柏山.中性植酸酶放菌的激光复合诱变筛选,激光生物学报,2006,15⑵:195-197彭益强,方柏山等.膜反应器中辅酶再生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2006,⑶:264-270彭益强,方柏山. 激光诱变在热稳定植酸酶筛选中的应用,激光生物学报,2006,15⑷:405-409彭益强,方柏山等.可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食品科学,2007(已录)李夏兰,魏国栋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芥菜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⑻:104-106.魏国栋,李夏兰,王昭晶,方柏山. 均匀设计法优化芥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⑵:53-56.李夏兰,魏国栋等. 包心芥菜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及其醇沉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6,27⑸:123-125李夏兰,魏国栋等. 芥菜茎中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22⑵:72-75.罗巅辉,方柏山. 酶定向进化的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2006,4⑴:,9-15夏启容,方柏山,洪燕. 酶体外定向进化:3. 展示技术及其应用,华侨大学学报,2005,26⑷:333-337洪燕,李雯君,张燎原,夏启容,方柏山.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β亚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技术,2006,16⑷:1-4.洪燕,张燎原,李雯君,夏启容,方柏山.甘油脱水酶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信息学,(已录用)张燎原,曹阳,夏启容,洪燕,方柏山. 来源于克雷伯氏菌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同源建模.生物信息学2006,4⑶:102-104刘飞,方柏山. 微生物产氢机理的研究进展. 工业微生物,2007,2.刘飞,方柏山. 克雷伯杆菌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生产氢气和1,3-丙二醇的菌种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11: 1-4Fei Liu,Baishan Fang.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ne encoding NiFe-hydrogenase from Klebsiella pneumoniae.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Fei Liu,Baishan Fang. Optimization of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biodiesel wastes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Biotech Journal,(in press).兰琳,林锡煌,彭益强,方柏山.耐高浓度甘油的1,3-丙二醇生产菌的诱变选育.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林锦霞,张光亚,方柏山.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⑶:101-103.林锦霞,张燎原,张光亚,方柏山.计算机模拟短小芽孢杆菌木聚糖酶与底物木聚糖的对接.[J]生物工程学报,已录用Li Wenjun,Fang Bashan,Hong Yan,Wang Xiaoxia,Lin Jinxia,Liu Guilan.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Glycerol Dehydratase Reactivase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已录用)李雯君,方柏山,洪燕,王晓霞,林锦霞,刘桂兰.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06,22⑹:950-955刘英丽,李夏兰,余晓芬,方柏山.微波辅助酸水解麦糟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J].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余晓芬,刘英丽,李夏兰,方柏山.麦糟水解液中单糖及脂肪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王晓霞,郑晨娜,王飞飞,方柏山. 共表达木聚糖酶和木糖还原酶生产木糖醇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已录用)王晓霞,方柏山,李雯君. 乳糖诱导木糖还原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活性表达.华侨大学学报(已录用)王晓霞,方柏山,罗菊香,李雯君,张燎原. Candida shehatae木糖还原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12

赵晓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大校园内曾活跃着一批自发性学术性团体,福柯小组就是其中之一,在圈内颇有名气。小组的主要成员来自北大的各个院系,鼎盛时有十几人。二十年后,小组成员们早已星散各处,大多成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李猛、渠敬东、应星、李康、赵晓力、强世功、吴飞、杨立华、张旭等等,都是学术界闪闪发光的名字。 98年百年校庆那一期的卷首语大概是唐文明兄写的,提到了那个在农园读福柯的小组。农园的环境很好,地方很大,很安静,门口有一尊老子像,但石像的手指头不知碍了谁的事,被敲去了几根。这地方是杨立华找汤一介先生借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也没有机会向汤先生道谢。也不晓得汤先生是否知道有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曾经在那里读那些离经叛道的东西。《学刊》的很多编辑和作者,我就是在那个小组认识的。在我的印象里,组成这种跨系的读书小组,应该是在96年。以前,我、强世功、郑戈在法学院有一个读书小组,李猛、李康、应星、周飞舟,还有他们的大哥,毕业回了内蒙古的,在社会学系的有一个小组,但是彼此之间并无来往。我们法学院的和其他学哲学人文社科的,就更不认识了。我记得第一次和李猛打交道,是我要用一本巴泽尔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但书被借走了,图书馆的周慕红老师(一个非常、非常负责的图书馆员),帮我查到这书是李猛借走的,说我可以找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让我先用。那时图书馆借书还是用卡片的,谁借了书,就在最后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从学号中能看出系别、年级。我找到社会学系住的四十六楼,李猛很爽快就把书给了我。后来他说,其实他们也经常从一本书的借书卡片上,查这本书被谁读过,看能不能找到同道。 96年夏天硕士毕业,大家一起到三角地柿子林摆摊卖旧书,就渐渐熟起来了。李猛的硕士论文原来的计划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框架,好像要把帕森斯以后的理论家一网打尽,但后来写出来的还是福柯。这论文我读了一个礼拜,发现根本读不懂,又请李猛过47楼给我解释了一个晚上,仍然不是很懂,不由非常沮丧。96年暑假我开始到安徽等地做实地调查,又发现自己学的那套经济学的同义反复根本无法解释实践中的微妙之处——我曾经在《学刊》96年第1、2合刊上写过一篇书评,谈科斯定理的“同义反复”是“真知灼见”。是的,人是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者在互相博弈,但他们究竟怎么最大化,为什么博弈,恰恰是实地调查中最关心的。搞懂社会理论,找一个实质性的分析工具,可能是我参加福柯小组的最直接动机。 97年第3期《学刊》上强世功那篇“乡村社会的司法实践:知识、技术与权力——一起乡村民事调解案”和我的评论“知识和雷格瑞的命运”,已经可以看出福柯的影响了。此前,96年冬天在陕北的调查,最终使我和强世功放弃了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的概念,转而使用福柯的权力/知识概念分析乡村司法实践。 到了该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微观权力的分析技术似乎又不够了。在描述个体化权力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处理总体化权力关系的概念。我、强世功和应星的博士论文,都或多或少使用了福柯的另一个概念——治理术(governmentality)。不过,为了避免在答辩评审的时候被不知就里的评委放翻,我还是删去了论文中引用福柯的字句。几年之后,强世功又在《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法律》一书的自序中,猛烈批评了“治理术”范式:“国家转型不仅要从治理技术意义上理解,尤其要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国家转型的动力来自国家的政治主体意识。晚清以来的国家转型必须放在中西文明撞击的意义上来理解,这种撞击实际上体现了两种文明在中国争夺政治领导权的斗争。” 福柯在“治理术”一文中曾经讲到,“实际上有一个主权-纪律-治理的三角”,并打算用这个三角关系的消长来理解西欧近代的国家转型,从封建时代的司法国家,到15、16世纪由边界和领土定义的行政国家,直到后来由人口来界定的治理国家。毋宁说,世功在这篇自序中,补足了那个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三角形的第三边:主权。去年,世功因为在报纸上发表对乌克兰大选风波的看法而被人在网络上攻击,就是因为他谈到了一个如今很不讨人喜欢的概念:主权。也许回顾一下福柯在“治理术”中的论述还是有帮助的。福柯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运用自然、契约和公意这样的概念提出一种关于治理的普遍原则是如何可能的,这种原则给主权的法律原则,和治理艺术能够通过这些原则得以界定和描述的那些因素都留出了空间。因此,一种新治理艺术(甚至那种越过了政治科学阈限的治理艺术)的出现并没有消除主权,恰恰相反,主权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 我在这里回顾这些学术故事,但我不想说这个读书小组是一个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的作者)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我理解,学术并不是大家跌跌撞撞摸到一起来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真正的原因。现在,小组的成员已经星散,或者又在其他的地方另行集结起来,大家也久已不读福柯。如果非说小组是什么,那么,我宁愿小组是一个友爱共同体。我们在那里接受了相互之间的教育,并学会了自我教育。是北大这个无与伦比的地方使这些成为可能。对仍然呆在这个学园里的学弟学妹,《学刊》现在和未来的编者和作者,祝愿你们也有这样的幸运。就像我的朋友席亚斌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有时你透过曲折的门廊 看见里头一闪而过的舞蹈 这时你正走过这一年龄的夜晚 选自《搜狐·读书》

李猛,男,漳州市东山苏峰中学任教,漳州市首届学科优秀教师。多年来,李猛老师本着“事无大小,尽心而为,求真求善”的教学态度,以严于律己的治学精神、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实践。积极投身课改、教研工作,主动承担县级公开课教学,积极参与市级、县级试卷命题,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外媒对猛禽的评价论文发表

在研火箭发动机参数对比,请注意推重比这项数据(发动推力和自重的比值),现在是由梅林拔得头筹,猛禽和BE-4还不知道,但据传猛禽的体积与梅林基本一致,结构质量也不大,因此猛禽极有可能接班成为世界上推重比最大的火箭发动机。ITS火箭上的42台发动机,只有中央的7台发动机具有摆动(矢量)机构,能够调节方向,其余35台都是固定的,这种设计省去了大量摆动机构的重量,从而进一步减重箭体;结合差动推力后(N1就用了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火箭调姿转弯的需求,也能够完成反推回收的任务

日前,Ram1500的TRX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发布,这台车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竞争福特F-150猛禽而存在的。也正是如此,其TRX的命名就取自英文T-rex缩写,翻译过来是霸王龙的意思。而福特F-150猛禽的英文名称Raptor则代表一种小型的可飞行的羽毛恐龙,所以Ram给自己这款车命名TRX的深刻含义不言而喻。

并且,Ram 1500 TRX的出现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福特、Ram、雪佛兰三大巨头之间的竞争关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台洪水猛兽,那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福特也不是任由Ram宰割的羔羊,面对霸王龙的挑衅,猛禽准备正面硬刚。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福特正计划为2021款猛禽增加两款发动机,其中一款就是福特野马谢尔比GT500的5.2升V8引擎,它将为猛禽提供725到750匹马力和840N·m左右的扭矩,如果这件事情成为现实,那么猛禽就将拥有胜过Ram 1500 TRX的性能参数,不过估计这款V8猛禽同样会以限量形式发售。另外一款发动机将会是一台V6混动发动机,最有可能的选项就是林肯飞行家的3.0升双涡轮V6混动发动机,可以输出494匹马力和465N·m扭矩。

根据实际情况而言,外媒所报道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可能,福特作为皮卡行业的霸主,皮卡是其主要营收板块,福特一定不会希望自己被老对手打败,因此对猛禽进行重大升级的可能性其实非常高。毕竟根据此前曝光的消息显示,2021款猛禽已经换上了多连杆后悬,因此福特为其提供V8发动机来进一步提升实力也是顺理成章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Fringillidae (Aves: Passeriformes) Using Mitochondrial tRNA Gene Sequences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2006,14(1) (in press). (SCI 收录)2.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口腔腺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 遗传学报,2005,32(10): 1045~1052.3.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a+/k+ ATPase: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for the Genesis of Multi-isoforms of Protein Complex. 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2005,13(3): 299-312. (SCI 收录)4. Phylogeny of the Bears (Ursidae) Based o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Gens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4,32:480-494.(SCI收录)5.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Mammalian Order Carniivora Indicated by Sequences of Two Nuclear DN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4,33:694-705.( SCI收录)6.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Sequences of Asio flammeus and Asio otus and Comparative Analqsis. Science in China Ser. C,2004,48(1):1-11. ( SCI收录)7. Research on the Salivary Gland Secretion of Lampetra japonica. Progress Biochemistry Biophysic,2004,31:199. ( SCI收录)8. Investigation of the Chomical Constituents of Roots of Potentilla anserine L. in Tibet.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03,55:179-184. ( SCI收录)9. Freauency of the mtDNA 9-bp deletion in Chinese ethnic group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1,11(5):358-365. ( SCI收录)10. 鸡卵清蛋白基因启动子调控GFP基因在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表达.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1):154~158.11. 嵌合体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生物物理学报,2005,21(2):90~93.12. 鸮形目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研究,中国科学C辑,2004,34(6):527-536.13. 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蛋白(ZRBP)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29(1):138.( SCI收录)14. 精子干细胞转染法制备转基因兔的研究,高科技通讯,2001,10:17-21.(EI收录)15. 猛禽类15种鸟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及二级结构的比较研究,遗传学报,2004,31(4):411-419。16. 鸡卵清蛋白基因转录起始点的确定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遗传学报,2004,31(2):151-158.17. 鸻形目15种鸟类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动物学报,2003,49(1): 61-67.18. 鸻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遗传学报,2003,30(5) : 419-424.19. 人工栽培蛹虫草退化现象的分析,菌物系统,2003,23(2):277-282.20. 精子介导转基因动物的制备,遗传,2003,25(3): 283-290.21. 雀形目10种鸟类线粒体DNA变异及分子进化,动物学报,2002,48(5):625-632.22. 鹰科四种鸟类线粒体DNA差异和分子进化关系的研究,遗传,2001,23(6):529-534.23. 鹰科11种鸟类线粒体DNA分子进化研究,动物学报,2000,46(2):209-220.李庆伟,男,1955年5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实施的 “百千万人才工程”全省32人之一。细胞生物学博士点方向学术带头人,辽宁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校一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庆伟教授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鸟类细胞和分子进化的研究,先后完成了280余种鸟类染色体核型和部分种类的G、C带型的研究。2000年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七鳃鳗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并对其重要功能基因和蛋白进行了生物制药的研发研究。先后主持过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海洋“863”项目,1项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省市级项目20余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8名。主编、参编学术专著4部,申请专利已获授权4项。先后获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2008)等多项奖励或荣誉。负责科研工作、外事工作;分管科研处、国际交流处、实验中心、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国际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猛禽点火试车视频在此,初次点火,时间不长,只有几秒,视频中的马赫环(也叫马赫盘)正是稳定燃烧的标志,马斯克很庆幸第一次点火没有炸掉发射台第一部分:猛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动机?它厉害在哪里?书接上回,SpaceX已有的梅林(Merlin)系列发动机在面对未来的载人火星登陆任务时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这样一来,SpaceX就需要开发一款新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来支撑宏伟的火星殖民愿景,同时摆脱SpaceX发动机技术水平低下的形象,根据这些需求,我们曾在猛禽正式曝光之前,也就是本连载的中篇末尾预测了猛禽发动机所需达到的一些指标,幸运的是预测几乎都得到了应验,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预测需求:猛禽比梅林的推力更大,推力至少是200吨级别,甚至更高,否则无法满足规划中的重型火箭BFR(也就是现在的ITS火箭)的要求,因为发动机数量的简单堆砌是有限度的,当面对几千吨(事实是上万吨)的起飞推力时,用80吨级别的发动机来凑数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实际情况:SpaceX正式发布的猛禽发动机参数为海平面推力311吨(3050kN),真空推力357吨(3500kN),这远超过了之前各路媒体预测的230吨的推力水平;采用预先冷却的液氧-甲烷推进剂组合,燃烧室室压高达30MPa。如果投入使用,将使猛禽成为世界上推力第四大的现役液体火箭发动机,仅次于天顶火箭的RD-171(7904 kN),宇宙神5火箭的RD-180(3830kN),还有德尔塔4重型火箭所采用的RS-68A(3137 kN,只比猛禽的3050kN大一点儿)

sci期刊投稿数量猛增

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是一种代表国际水平的检索数据库。被SCI收录的期刊称为SCI期刊。要说怎么发表,就是写好你本专业的论文,然后你要知道并熟悉你那个专业的一些期刊,然后找一个适合你水平的期刊,投稿过去,然后等着消息就行了,通过了就等着发表,没有通过,继续修改继续再投稿。就是这么个流程。如果你着急发表,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看下,那边可以协助发表,但是主要是理工科的。如果文章质量比较高,建议你选择合适自己的期刊投稿试试。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关於语言问题,完成之後可以找专业的润色公司如英论阁 协助语言。SCI论文写起来也不是那么难。

很正常,请耐心等待,下面是关于审稿时间的一个解读,希望能帮到你:审稿时间对于作者来说是比较关注和疑惑的问题,长时间的等待,让很多作者摸不清头脑,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审稿时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国外的权威期刊由于审稿流程比较严格,不过不会让你等待太久,那么审稿时间的产生是由怎样的流程构成呢?审稿时间是由编辑初审时间、审稿人审稿时间、编辑给出意见的时间组成的。 (1)编辑初审时间:编辑部收到稿件后,有的杂志是都给了主编,由主编安排副主编去找审稿人,有的则由某个编辑直接找审稿人。指定审稿人之前,这些编辑都必须先审审稿子,主要是看稿件是否符合该刊物的办刊原则,另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稿件涉及的领域,好找相关审稿人审稿。编辑初审时间一般在1-2周,但有时也会更长些,比如公众假期、编辑出差等(英美的公众假期特别多,人家休假你也没法)。近年来,国内往国外投稿的数量猛增,其中稿件良璓不齐,编辑的一个任务就是,对于太差的稿件,直接就拒稿,不给审稿人增加负担。 (2)审稿人审稿时间:稿件一般会被安排2-3个审稿人审稿(个别刊物审稿人会多些),很多杂志给审稿人的审稿时间一般是:通讯2-3周,全文3-4周,过了这个时间,编辑最多催一下,不能要求审稿人怎样的,审稿人只是义务,没有责任的。如果审稿人一直没有审稿,编辑部可能重新找审稿人,这样的话,稿件的审稿时间就会特别长。 (3)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 只有两种情况审稿时间会特别快,一是稿件特别好,二是稿件特别差,而稿件投稿一个月以内仍然没有消息也是正常的,作者不必过于担心。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sci重复率太高被退稿时,需要对论文进行充分的修改和改进,才能再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文改进:

1、修改和删除重复内容,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2、增加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丰富研究内容和深化研究结论。

3、重新组织和调整论文结构,使其更加清晰、连贯和易于理解。

4、增加引用和参考文献,突出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贡献。

我国目前发表论文数量猛增

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分析MedPeer国内先进的医学科研服务人工智能平台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以解决未知的问题,科研论文作为传播科研成果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记录科研成果和提供学术交流的任务。论文在国际发表,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近20年里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期刊论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科研管理政策下,我国学者往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到国际期刊上,使得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的国际论文由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7年的361220篇,翻了近28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的国际论文在数量上取得了突破,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却一直遭到质疑——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研究显示大量引用是来自我国同行的“自引”,而这种来自本国同行的引用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对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了解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及自引情况,获得真实的国际影响力。1. 研究综述1.1 引用与科研影响力科研评价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Merton的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理论——科学是一个有着规范、价值和奖励的社会制度,科学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以获得同行的认可。基于这一理论,论文和著作成为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其数量也成为国外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与此同时,科学社会学理论认为,引用是施引文章对被引文章的一种标记,里面承载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评价和认识,是一种对于科研成果表示感谢的认可,所以引文也成为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Merton的规范主义理论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奠定了科研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但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Piaget为首的建构主义者却对科学知识的构建与价值提出了不同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社会环境的体验而与自然环境无关。建构主义者强烈质疑“引用等同认可”的观点,认为引用是一种说服的工具——为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在自己文章中引用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以显示其权威性。两种不同理论的存在引发了大量关于引文本质的实证研究,而两种理论都在某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或部分证实,所以很难说规范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哪个更好,哪个能更准确地解读引文的本质。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关于引文本质的理论,但规范主义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科研评价实践中——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被认为代表其学术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传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意识到传统的科研评价仅局限于对发表文章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计算,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科研成果及其影响力。Cronin说,早在2005年就提出需要将博客、网上点评、文章下载量和致谢都包括在科研评价中;Sugimoto等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表现;Desrochers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曝光度与著作权、引用和致谢一样都代表学术影响力;Priem等人于2010年提出Altmetrics这一概念,认为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收藏、分享、提及等行为所反映的影响都应该算是科研成果的另外一种影响力——社会影响力。1.2 科学国际化法国著名生物学家Pasteur在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也算是科学国际化的最早倡导者,他的这一观点被后来的学者普遍接受,并深深植入西方的科研评价理论之中——科学研究不分国界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然而,这一理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建立在国际学术出版资源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英语成为国际期刊垄断语言的背景下,并不能普遍适用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英语为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了获得所谓的国际影响力,不得不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发达国家的英语期刊上。在发表过程中,他们除了遇到潜在的语言或意识形态上的歧视,还要无偿甚至付费(开放获取期刊的版面费)将知识产权转让于人;而他们的国内同行为了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不得不向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商支付昂贵的订阅费用。科学研究为发达国家创造和传播了知识,但很多时候是以发展中国家科研成果的流失为代价的。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其他传统学术交流语言(比如法语、德语) 的文章越来越少,英语逐渐占据国际学术交流语言中的垄断地位,在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中英语论文的比例由二战前的60%增加到目前的95%。英语对于学术交流语言的垄断导致对其他语种论文的歧视,非英语期刊很难被Web of Science收录,而非英语文章较少被国际同行引用。英语对学术交流的垄断也表现在选题上,许多研究某一国家、地区的本土化选题很难在英语国际期刊上发表。在追求科研国际化的趋势下,许多学者为了发表英语文章,不得不选择一些迎合国际化的题目,这使得许多本土化的研究受到挤压,这一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在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翻了28倍的这25年里,国内论文数量仅仅增加了不到5倍,并且在2011年后出现下滑。为了满足科研考核的要求,我国学者更愿意选择国际化的选题以投稿Webof Sci-ence收录的国际期刊,而不选择只能在国内发表的本土化的选题。即使是既适合国际又适合国内发表的选题,大部分人更愿意发表到国外,从而造成国内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进而影响国内学者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1.3 科研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在传统的科研评价理论中,引文代表着引用者对于被引文章的认可与致谢,所以文章的被引数量往往被用来评价其代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我国国际论文被引次数的增长也被认为是目前科研评价体系所取得的成就之一。然而,这一统计并没有排除我国同行的“自引”——文章被本国同行引用在科研评价上并不能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以往的研究发现,因为语言和研究内容接近,在引用文献时学者们更愿意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这也导致部分国家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较高。这种自引现象在我国学者中尤其明显。唐莉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者的本国自引率高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这一结果也被后来的研究一一证实。早在1999年,Bookstein和Yitzhaki发现,本国自引率会影响对不同国家科研评价的结果;Ladle等人则提出,需要在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中排除自引;Bakare和Lewison更是提出,一个新的指标"Country Over Citation Ratio"(国家引用率) 来描述不同国家的自引率。也有相关研究探讨我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问题。Shu和Lariviere发现,我国有些国际论文被国内同行大量引用,从而形成一种国际影响力巨大的错觉;Shehatta和Al-Rubaish也发现,中国国际论文的本国自引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在衡量中国论文国际影响力时据此予以调整。然而,在我国的各项科技统计中还没有对本国自引和他引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尚不知道在排除本国自引之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这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影响力——在排除我国同行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及其所代表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在过去30年里,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排除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究竟如何?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是否因学科而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科研成果的传播不局限于期刊论文的形式,诸如图书馆借阅次数、网络浏览和下载次数等都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在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中仍然倾向于使用引文和引用次数来分别代表科研成果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每一次引用都可以视作引用人对被引文献的一种认可和致谢。3. 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取1990至2015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及其引文数据,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国家层次的自引情况,最终计算出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首先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提取1990至2015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文件类型=ar- ticle),总数为23382313篇;同时提取这些论文从发表当年到发表后3年的所有引文数据(比如2015年发表的文章在2015至2018年间的 用数据) ,因为相对较长的调查期(3年)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引用情况。所有提取的文章(包括引文)根据第一作者的国家确定文章的来源国家,无论文章有多少个合作者,合作者来自多少个国家,一篇文章只 有一个来源国家,以避免国际合作文章的来源国被重复计算。如果引用文章和被引文章的来源国相同,即可认定是国家层次的自引。与此同时,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将所有Web of Science论文分入14个一级学科(见表1),以分析不同学科自引率的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 允许将同一期刊分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中,一个期刊只能被分到一个学科中,这样也避免了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科中被重复计算的可能。为回答前文的三个问题,我们利用收集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指标。首先,通过论文的引用文章来源中本国文章的比例计算出历年各国(包括中国)在国家层次上的文章自引率,以回答第一个问题。 然后,在排除自引的数据后,重新计算历年各国(包括中国)的文章国际引用率(国际引用次数/ 发表文章总数)和国际引用比(被国际引用文章数/发表文章总数),以回答第二个问题。最后,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文章的数据,按学科分别计算出各国(包括中国)在各个学科的引用率并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回答第三个问题。4. 研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都成倍增长,被Webof Science收录的研究论文(article)数量由1990年的6044篇增长到2015年的288856 篇;而论文在发表后3年(含发表当年)被引用次数也相应地从7809次增加到2329399次,两个数据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也由1990年的44.2%增加到2015年的65.1%,而在同期内全球包括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十的论文发表大国)的自引率均有下降——全球自引率由1990年的50.0%下降到2015年的38.4%,原来自引率最高的美国在同期由63.3%下降至44.4%,而其他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自引率均已下降到40%以下。目前我国是论文自引的第一大国,自引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自引率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见图1)。如图2所示 ,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2013年超过全球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由1990年的1.292增加到2015年的9.056,不仅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8.296),而且仅次于美、英、德三国,排名世界第四。如图3所示,在被引用文章比例上,我国国际论文也由1990年的44.1%增长至2015年的87.9%,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6.0%),而且与西方主要国家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在排除了自引之后大幅下降,我国论文的国际引用率虽然在过去30年里不断增长,但在2015年仍然只有3.161,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114),而且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28 位。而在论文国际引用比上,我国在2015年的论文国际引用比只有66.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3.8%),在全球只能排在第136位。如果我们深入分析,2015年发表的文章及其在随后3年里的被引情况,可以得到各个学科内全球和我国的自引率及其对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学科分类系统划定的14个一级学科中,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其中12个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只在临床医学 (45.4%) 和物理(41.1%)两个学科中自引率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5.7%和43.7%)。如果不考虑自引的影响,我国国际论文的引用率在一半学科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剩下一半学科中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如果将本国的引用排除在外,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在除临床医学(2.810比2.803)和物理(0.480比0.415)外的其他12个学科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不排除自引的情况下,我国有9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自引被排除后,只有艺术(20.3%比19.5%)、临床医学(70.1%比67.3%)、物理 (21.4%比20.5%)、健康卫生(72.3%比 66.7%)和社会科学(62.2%比61.1%)五个学科的论文引用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后,我们对2015年的所有论文进行引用来源追踪(见图4),发现最喜欢引用本国文献的不是我国学者而是美国学者。在所有对2015年论文的引用论文中,美国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57.5%是本国同行的文章,而中国学者引用本国文献的比例为 50.7%,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均低于40%。不同的是:因为有大量其他国家的引用,2015年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只有44.4%;相比之下我国2015年国际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自引率高达6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际论文的真实国际影响力仍然较弱。5.研究探讨以往对我国论文自引率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喜欢自引是因为对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更了解、更容易获取,而外国学者的文献由于高额的期刊订阅费用而难以获取,这使得我国学者更多地引用本国文献。也有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国际论文自引率随着可引用文章数量的增加而增长属于自然现象。但是,本研究对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的原因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5.1 国际论文占有率在20世纪,美国一直是全球自引率最高的国家——这与其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不无关系,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发表国际论文最多的国家,某些学科甚至一半以上的论文都是来自美国,考虑到美国学者的研究在大多数学科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所以美国学者许多时候“不得不”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如图5所示 ,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与其论文数量在全球的占有比例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924——美国论文的自引率基本上就是随着其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下降而下降。我们也在英国和我国的国际论文中发现了这种相关性——英国自引率也是随着其国际论文占有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670;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则是随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所占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为0.8341。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际论文自引率和占有率的相关性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国际论文的高自引率。通过比较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差异:当美国的论文自引率为60%时,其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大概为36%;而当其论文自引率为50%时,其论文数量的全球占比大概为24%;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只有1.6%时,其自引率就已经超过50%了;而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比刚过12%时,自引率就已经达到60%。当然,从这一角度来讲,自引率和国际论文占有率的相关性只能解释我国在过去30年间自引率的增长,但无法解释在同样占有率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远高于其他国家。5.2 文献的可获取度在科学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的时代,无人可以阅读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而文献的接近性和可获取性将直接影响施引者的引用行为。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同行的文章与获取国外文献的难度相关——这里的难度既包括由于高额版权费用而放弃订阅,也包括由于语言原因放弃阅读。二战之后,通过购买和兼并,商业出版社不断增加其在学术期刊市场的份额,国际学术出版市场由一个竞争的时代进入寡头垄断时代。垄断的结果就是国际期刊订阅费用水涨船高,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得不取消部分期刊订阅,许多国内学者经常为了免费下载一篇同行的论文而在网上寻求帮助。虽然现在获取国际文献已比二三十年前容易许多,但还是无法像获取国内文献那样便捷,这也导致国内学者较少引用国外文献,转而更多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章。然而,从施引文章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文献的引用其实并不少。在2015年所发表的文章中,我国国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50.7%是本国文献,相比之下美国学者的论文中有57.5%的参考文献来自美国文献。我国国际论文高自引率并不是因为我国学者只引用本国文献,而是因为我国国际论文较少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引用。5.3 目标置换效应与学科差异科学研究是为了创造并传播知识,但在科研政策的强大导向作用下这一目的出现了“目标置换效应”(GoalDisplacement Effect)。许多国际论文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无法获得其他国家学者的认可与致谢。这一点从论文引用比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排除自引以后,美国仍然有3/4以上的论文被引用,而我国国际论文只有2/3获得来自国外同行的引用。我国论文自引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国外学者的引用太少,换句话说,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确实不足。另外,科研国际化的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在研究主题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医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学者,所研究的都是类似或相关的主题,在这些学科领域我国国际论文收到的国际引用也较多;而在研究主题非常本土化的人文社科领域,本土化的研究论文很难被国际期刊录用,即使录用后也只有有着相同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本国同行会去引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国际论文的自引率超过70%,而临床医学、物理的自引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 研究总结通过分析过去30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内同行的自引而被高估,其真实国际影响力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具体的研究发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我国国际论文的自引率在过去 30 年里不断增长,目前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排除自引的影响后,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国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因学科而异,在排除自引后我国国际论文仅在临床医学和物理两个学科领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我国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科研评价导向鼓励甚至要求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却没有考虑学科差异,在评估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时没有考虑自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论文由于研究主题的原因很难获得国际同行的引用。这种学科差异应该在制定科研评价政策时予以考虑,同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不需要强调国际化,而应该立足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更多地满足国内的需求。

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首先就是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其次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再者就是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另外就是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今年已有28位两院院士去世,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什么境况。

一、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

首先就是我们国家在众多的军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在军工领域取得了很多的突破这是美国都得羡慕不已的。

二、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

其次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的地位 ,主要就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一直都是处于较早研发的状态并且不断地持续深耕。

三、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

再者就是我们国家已经可以自主生产12纳米的高端芯片了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非常利好的一个消息。

四、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

另外就是我们国家正在提升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来带动医疗水平的提升 ,这样子可以更好的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给到患者。

人民群众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在许多行业都是佼佼者,但是还有个别行业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这个还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还有很多领域都是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差距的

  • 索引序列
  • 司猛发表的论文
  • 李猛发表的机电论文
  • 外媒对猛禽的评价论文发表
  • sci期刊投稿数量猛增
  • 我国目前发表论文数量猛增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