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在58同城 干了5年6个月。王鑫是在2016年9月加入的优信集团,58同城优信首席市场官在5月31号宣布辞职。王鑫说是因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原因,优信集团也充分尊重王鑫的个人意愿,表示同意他的辞职申请。优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戴琨肯定了他为优信集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对他的辞职表示遗憾。
58王鑫现在还很好,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拥有自己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58王鑫现在正在努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并且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1/20【题 名】项目管理如何应用在涂料企业新产品研发中【作 者】陈千贵【刊 名】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4).-48-50,522/20【题 名】和谐发展与知识共享——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研究【作 者】曲红[1] 周远成[2]【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3).-141-1433/20【题 名】项目管理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作 者】倪静云 卞鹰 王一涛【刊 名】中国药业.2006,15(21).-13-154/20【题 名】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浅议【作 者】淮宗安 李惠萍 柳永强【刊 名】陕西林业科技.2006(4).-10-125/20【题 名】基于项目管理的软件产品研发管理研究【作 者】胡红艳 刘咏梅【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2006,25(11).-99-1026/20【题 名】我国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作 者】樊智勇【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11S).-114-1157/20【题 名】浅谈研发流程与项目管理之关系【作 者】刘铭【刊 名】科技智囊.2006(E09).-40-428/20【题 名】国际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对我军装备研发管理的启示【作 者】王巧兰[1] 刘冬[2]【刊 名】军事经济研究.2006,27(9).-50-529/20【题 名】基于产品设计研发项目管理的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的构建【作 者】许翰锐【刊 名】现代制造工程.2006(8).-24-2610/20【题 名】汽车研发中的现代化项目管理【作 者】邵春晖 胡善龙【刊 名】上海汽车.2006(8).-11-1411/20【题 名】论游戏研发的项目管理【作 者】唐臣【刊 名】程序员:游戏创造.2006(8).-53-5512/20【题 名】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微软式管理控制——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案例解说系列(四)【作 者】栾跃【刊 名】程序员.2006(7).-76-7913/20【题 名】产品研发联盟使用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研究【作 者】王鑫[1] 罗佳君[2]【刊 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6-1014/20【题 名】军事装备研发中的项目管理“三控制”【作 者】毕明光 黄应清【刊 名】国防科技(湖南).2006(6).-73-7715/20【题 名】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RCPMIS)研发的思考【作 者】韩秀媛【刊 名】铁道建筑.2006(5).-102-10516/20【题 名】办公自动化软件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作 者】杨妆 王立国 宇然【刊 名】办公自动化.2006(3).-8-917/20【题 名】农业科研机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作 者】郑业鲁 黄梁 陈琴苓 李俊生 闫慧勇【刊 名】农业科技管理.2005,24(6).-74-7718/20【题 名】中国移动研发中心综合项目管理平台的模型研究【作 者】李海英【刊 名】项目管理技术.2005(10).-65-6919/20【题 名】电力系统软件研发项目管理【作 者】武兆彪【刊 名】大众科技.2005(12).-56-56,6120/20【题 名】计算机软件研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敏捷开发方式【作 者】叶心敏【刊 名】陕西建筑.2005(8).-44-45
当然是王教授,这是王教授发表的。
男孩= 王代哲 王代晗 王代涵 王代宇 王代丞 王代谦 王代琦 王代鑫女孩= 王代琪 王代雯 王代迪 王代菲 王代欣 王代馨 王代煦 王代瑜
boy 王代阳 王代杰 王代礼 王代欧 王代凯 王代育 王代天 王代新 王代培 王代磊 girl 王代宁 王代颖 王代惜 王代芸 王代雨 王代典 王代思 王代缘 王代蕾 王代杏
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
大家知道文科生的论文致谢有多浪漫吗?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致谢词,仅供大家的参阅。
文科生的论文致谢有多浪漫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四女生王鑫的论文致谢写到潸然泪下,也让人读得热泪盈眶。
“时间像一头野驴,生猛地扎进生活的泥坑里,我没拽住。” “文学稀释人的复杂,抵达天真。”
让人看了不禁感慨:不愧是文学生!
以前看到别人论著后面“才疏学浅” 、“感谢……”之类的话,都者自我谦虚、恭维亲友的客套格式,这次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这篇论文,从开始考虑到现在完稿,差不多花了我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仍很不尽人意,但还是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这让我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斤两。知识的贫乏、思维的局限、谋篇布局的捉襟见肘、行文的漏洞百出,常常使我力不从心,如果说以前还曾经时时自命不凡的话,这次就真的被打回原形,不得不把谦虚谨
慎当作终身的教条了,这也许是三年的北大生活和这篇论文给我的最大礼物。
这篇论文的完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让我明白了感激的意义。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导师于迎春教授,三年以来,于老师传道授业,指点门径,使我受益终身。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于老师更是不辞劳苦,逐字逐句地详加批注,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于老师的学识、人品将深深影响我今后的人生。其次,要衷心感谢常森老师、蓝旭老师和刘瑛老师,在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三位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刘瑛老师是研究《左传》方术的专家,更是对我的论文不吝赐教、热心指导。没有各位老师的批评帮助,这篇论文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再次,要衷心感谢高新华、孙顺、韩海泉、许中科、叶博、杨音、唐明华等师兄弟的热心帮助。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当然也包括我的家人,他们的支持是我永恒的动力。
三年的燕园生活即将结束,这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谨以这篇并不算完美的文章献给那些逝去的青春吧!
读研三年一晃而过,让我感慨良多。在此,我谨向对我完成论文给予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首先感谢百度公司,正是由于百度公司的提供的百度搜索引擎为我完成论文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信息数据库,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资料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我都得到了百度搜索的大力帮助和无私奉献,特别是百度开设的学术搜索、文库资源下载让我受益终生,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还要特别感谢读秀网、知网、万网、超星、瀚唐、国学宝典等学术文献数据库,正是有了你们才让我不用往返于图书馆和阅览室之间,直接可以使用你们提供的资源就可以完成复制、粘贴,并且可以轻松地查到页码和浏览书本扫描原件。还有众多的特色文献网站,比如汉典、 Richard Sears 架设的字源网站、维基百科、国图书目检索等系统,也对你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清华同方知网开发的 PMLC 系统,正是由于你们开发的这个系统,才让我懂得了如何使用词语替换,语句调整,才让我明白了如何把别人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成果,避免戴上抄袭的绿帽。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正是你们出钱出力,才能让我用上如此方便的网络资源。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正是您的辛苦指导才让我不至于因OCR 导致的别字错字满篇,还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我想,人是聪明的,三年的学习生涯让我懂得了如何能让一切变得更加容易,让我的学术之路走得更加坦荡,悠然自得。我会一如既往地挑战未来,战胜一切牛鬼蛇神。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回望过去,恍如一夜。从准备考研到后来的调剂,从第一次来桂林到即将离开桂林,有过彷徨、恐慌和失落,更有执着、欣慰和喜悦,这些点点滴滴助长了我的心智,成熟了我的思想,而后我心域更宽,视野更广。
历时近一年的写作,论文终于可以付梓了。纵览全文,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总体上还是符合自己的写作初衷,涵盖了两年多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心得,心里还是多了一份喜悦和成就感。
写作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稿后的修改是在深圳和桂林两地完成的,工作的忙碌和旅途的奔波使得论文更加来之不易,当然更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在写作初期参考了许多高老师好的建议,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高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为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辛劳换来了我强有力的经济支柱,使得我在读研的三年里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我的父亲,日渐衰弱的身体并没有停止他辛勤的劳动,我暂且无以为报,这篇论文也算是给他的最好回报,我更希望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更多的财富报答我的父亲母亲。
爷爷、奶奶在读研期间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奶奶的耳提面命,让我沉得住气,安得下心做学问;爷爷的只言片语,却让我脚踏实地,谦虚谨慎。
我的家人包括姑姑、姑父、二叔、三叔和婶婶们都给了我许多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习中。
感谢我的学弟在博弈论模型写作中给予的建议,感谢同学帮助搜集金融年鉴资料,感谢同窗给予的有益参考,使我有更多时间花在论文写作的其他方面,感谢我所参考和引用文献的作者们。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xx ——最先给我读研信念的人。
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而学习仍将继续,生活还要前行。
您好,我很高兴能够回答您关于58王鑫的问题。58王鑫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他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多年。他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誉为“计算机视觉之父”。58王鑫现在仍然在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他也是著名的投资家,投资了多家创业公司,并参与了多个创业投资项目。
58王鑫现在还很好,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拥有自己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58王鑫现在正在努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并且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目前58王鑫仍在担任百度网站总裁,致力于将百度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专注于促进知识共享与科学发展。
您好,58王鑫现在很好,他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他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奖项。他还担任多家公司的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他还是一位技术演讲家,经常在国内外技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与同行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您好,我很高兴能够回答您关于58王鑫的问题。58王鑫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他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多年。他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誉为“计算机视觉之父”。58王鑫现在仍然在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他也是著名的投资家,投资了多家创业公司,并参与了多个创业投资项目。
新证据显示:多国最早新冠病毒感染时间提前
关于新冠病毒的最早感染和传播病例,近期各国出现了多例时间提前的研究和报道。昨天,美国一位市长自曝去年11月已感染新冠,检查出体内已有IgG抗体的消息还牵动着人们的视线;今天,又有论文证实法国去年12月已出现病例的报道在各大媒体“刷屏”,引发舆论关注。
研究:新冠病毒已在美国和欧洲衍生出“超强突变株”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吸引了“紧急关注”的新冠病毒突变,因为它使该病毒更具传染性,并且已经在其到达的地方(包括美国的部分地区)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使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的突变株已经“统治”了美国和欧洲,而研发中的疫苗可能对它起不了足够的“抵御”作用。
《自然》:欧洲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合成新冠病毒
当地时间5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来自瑞士、德国、俄罗斯多家科研机构的一项研究。团队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首次在试验中通过反向遗传学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构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
人体基因差异可预测感染新冠病毒的严重程度
美国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研究员里德·汤普森和同事发现特定HLA基因与新冠病毒感染程度存在密切关系。汤普森称,携带一种叫做“HLA-B*46:01”的突变基因更容易感染SARS病毒,就像之前证明的新冠病毒易感情况一样,相比之下,HLA-B*15:03突变基因可能提供一些保护。通过识别某人的HLA基因特征,可以快速、廉价地完成测试,可能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疾病感染程度
新冠病毒感染者或容易出现脑梗塞?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篇报告表示,今年3月23日到4月7日的2周多时间里,在对被确诊为脑梗塞的33岁至49岁的5名男女进行检测后,发现5人均感染了新冠病毒。研究小组认为,新冠病毒侵入心脏及肺部血管的细胞,引发炎症等,使血液中容易形成血栓,这很可能是造成脑梗塞的原因。
新冠患者恢复两周内持续产生抗体 免疫反应各异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感染病毒后恢复的新冠患者显示出广泛的免疫反应,目前研究中约有一半在两周之内显示出持续的抗体产生。他们发表的结果,表明了病毒的哪些部分最有效地触发了免疫反应。具体而言,研究人员们发现,刚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大多数新出院患者会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但不同患者的反应却并不完全相同。
吉利德:将在多国产销瑞德西韦
当地时间5月5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宣布,将与其他制药公司一起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生产和销售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瑞德西韦,以确保该药供应能满足全球需求。吉利德称,公司正在与多家制药和化学制造公司进行商谈,希望能在至少2022年之前获得欧洲、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瑞德西韦生产许可。
俄载人航天总设计师患新冠肺炎病逝
据俄罗斯媒体5日报道,俄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能源火箭太空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米克林因患新冠肺炎,救治无效病逝。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说,米克林于4月中旬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采取了隔离措施并接受了必要的治疗。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新研究将揭示美国儿童新冠肺炎感染率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网站4日报道,该机构下属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当日启动了一项新研究,旨在确定美国儿童新冠肺炎感染率。这项名为“人类流行病学和对新冠病毒反应(HEROS)”的研究将从美国11个城市招募2000个家庭,共6000人。为加快招募工作,NIAID将从NIH资助的其他儿科研究中挑选试验对象,包括健康儿童以及患有哮喘或其他过敏疾病的儿童。
科学家首次发现人源性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
近日,来自乌得勒支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一种完全人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培养的细胞,他们将之称作是开发治疗或预防由新冠病毒全人源化抗体的第一步。这一发现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网站上。
辉瑞和BioNTech联手合作开展新冠疫苗试验
5月5日,辉瑞和德国制药公司BioNTech联合宣布,他们的新冠病毒疫苗5月4日起在美国开始人体测试,测试将在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进行。如果试验成功,该疫苗最早将能于9月做好在美国紧急使用的准备。
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关键特征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在新冠病毒用以和细胞结合进而侵入人体的S蛋白中发现了一种结构循环,这个循环的4个氨基酸序列不同于其他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病毒谱系,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得如此之快。此外,他们还指出,在灵长类动物外,猫、雪貂和貂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动物种类。
抗病毒智能手机屏10分钟内可杀死90%冠状病毒
2020年5月5日,一家屏幕保护膜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Nanoveu宣布,其含有抗病毒分子的智能手机屏幕和手机壳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可在10分钟内杀除90%的存活或感染性冠状病毒颗粒。此次的试验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杨潞龄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进行的,该公司也在美国进行同样的对比试验。
学术期刊Chest首次发表中国医生抗疫诗
北京时间5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Chest(《胸》)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李佳的现代诗“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样)。这也是Chest首次发表中国医生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
美卫生高官举报“羟氯喹治疗新冠”推广细节:存在官商勾结
5日,美国联邦政府高级科学家瑞克·布莱特说,政府高官多次向他施压,要求他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合同交给一名人脉广泛的咨询顾问。上月,布莱特被解除了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署主任职务。他宣称,这是因为他不愿意将未被证实有效的羟氯喹等药物推广给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日媒:安倍称日本政府抗疫援助规模“世界第一”引发争议
近日,安倍晋三有关日本政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商户提供援助的言论引起争议。安倍晋三称,日本政府提供的援助措施“在世界上是最优厚的”。共同社指出,日本网络上接连出现对该言论的批评声音,共同社也未找到日本官方援助“世界第一”的明确证据。
35亿人或将在50年后深陷“高温烘烤气候”
5 月 4 日,中、美、欧科学家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中指出,除非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否则在 50 年后,35 亿人居住环境将不宜生存。研究认为,若碳排放持续增加,截至 2070 年,普通人生活环境的气温将上升 7.5℃。气温快速上升和全球人口变化意味着 50 年后全球约 30% 的人口将生活在平均气温将超过 29℃ 的环境下。
血管为何会衰老?长寿基因在作祟
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超2.9亿人。血管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导致血管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5月5日,中国学者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绘制了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揭示了长寿基因FOXO3A的表达下调是血管衰老的驱动力。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家提出“分子拉链”独特概念
高性能弹性体因其在柔性电子、人工致动器和刺激响应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近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曲大辉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分子拉链”的独特概念,在超分子聚合物弹性体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
新研究助力破译植物细胞壁形成机制
多糖氧乙酰化在植物细胞壁发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知之甚少。来自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异性氧乙酰转移酶(XOAT1)的结构信息和工作机制,为破译植物细胞壁形成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成果4月30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
MIT:对外星生命的想法应更大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虽然我们的地球大气中氢气含量微乎其微,但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氢气氛下生存和生长。因此,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环境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将培养的大肠杆菌和酵母暴露在100%的氢气氛下,发现二者可以正常繁殖,只是繁殖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4日的《自然-天文学》上。
中国科学家找到实现高阶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依据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乔振华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合作,在理论预言低维体系高阶拓扑绝缘体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科学家发现乙酰胆碱调控大脑学习记忆新机制
学习记忆是大脑最迷人的智能活动之一,在清醒时,大脑进行学习记忆活动,在休息时(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阶段),大脑对所学的内容加以记忆的巩固。5月6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龙年教授团队在最新研究中阐述了乙酰胆碱调控大脑学习记忆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
利用引力透镜“称重”宇宙总质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称,宇宙学家们利用引力透镜,重新确定了宇宙物质的密度和结构,进而可以为宇宙的总质量“称重”。而目前表现出和以往的较大差异,可能预示着宇宙学标准模型的缺陷。该成果属于欧洲的“千平方度巡天”计划,相关报告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上。
陈发虎团队揭示晚渐新世中亚干旱环境分异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全球环境事件如新生代全球降温等,与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隆升、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联,而这种联结的纽带是亚洲季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院士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质学》杂志。
揭示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徐蕾、苏丰硕士等在王发国、庄萍副研究员等的指导下,在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表明,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槐叶萍和野荸荠组合可以有效地去除轻度受污染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从而建议此植物组合可以运用到富营养化废水的植物修复。
秋季物候决定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春季物候变化并不显著,秋季物候显著延迟,生长季长度显著延长;黄枯期对生长季长度变化的贡献为69.3%,是返青期贡献的2倍多,秋季物候而非春季物候决定了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农业与森林气象学》上。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将于8日返回
5日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随后召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季启明表示,被长征五号B送入太空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将于8日返回,为充分发挥首飞任务的综合效益,火箭搭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以及10余项实验载荷。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排3D打印等三大科研项目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5日傍晚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送入预定轨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本次任务中,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安排有在轨精细成型实验、材料摩擦行为实验、微重力测量试验等三项科学实(试)验,旨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营以及走向更遥远的深空,进行前瞻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
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发射4艘载人飞船 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在5日晚召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透露,我国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其间将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靠“脑补” AI将卫星“废片”变成高分辨率地图资源
近日,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介绍,在高性能云计算的支持下,通过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制作完成了首套中国30米逐日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以及逐季节土地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的数据集,让“拼图无解”的卫星“废片”能够成为高分辨率的地图资源。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5月6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结束,取得圆满成功。“海洋动态压井混合装置”和“储层改造地面试验与工具现场技术服务”课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关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高度认可,为试采成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端”揭晓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线揭晓。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广东交通集团:虎门大桥振动系涡振现象
广东省交通集团6日凌晨通报称,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记者在虎门大桥管理中心实时监控画面看到,大桥仍有肉眼可见的轻微振动。
中国气象事业步入“芯”时代
“十年磨一剑!数值预报中心成立十年来,终于有了我国自主的可为全国和全世界服务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是中国成为世界气象中心之一的主要科技支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说。数值预报是基于数学物理学方法客观定量计算未来天气演变的预报技术,是业务天气预报的支柱,作为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被誉为气象事业的“芯片”。
“中国智造”预警技术“出口” 印尼首次预警破坏性地震
记者6日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高新减灾所获悉,当地时间5月3日14:06分印尼巽他海峡附近发生5.3级地震后,安装在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的地震预警接收终端发出23秒倒计时预警。这是该所地震预警技术支持建设的印度尼西亚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破坏性地震预警。
“四新”教学资源建设撬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称,经研究,决定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探索基于“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理念的教学资源建设新路径,旨在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中科院2020年第1季度两类亮点工作筛选结果发布
中科院2020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已最终确定。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包括“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多类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新冠病毒研究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3项,包括全球首套规模化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科院研发新冠病毒体外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中科院与安徽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在“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上举行共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签约揭牌活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活动并讲话,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主持活动。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安徽省领导邓向阳、陶明伦、虞爱华、宋国权,中科院副秘书长汪克强出席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张乾二院士逝世
5 月 4 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张乾二于 2020 年 5 月3 日 20 时 33 分辞世,享年 93 岁。张乾二院士毕生致力于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教学、科研工作。在配位场理论方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图形方法、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多电子理论的群论方法、价键理论方法等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抛弃,可纵然如此我还是在梦中惊醒,在夜里哭泣,度日如年般度数着这一段不再与你相关的分秒岁月。10、没有足够的语言能表达我对你的爱,没有足够的方式能表示我对你的关怀,没有足够的春宵能与你共度,明媚的早晨,温馨的夜晚,对你我有无限的思念!——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坚持大规模外送和本地消纳、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能源,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50%。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快推动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机制。依托鄂尔多斯和乌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化风光制氢,探索氢能供电供热商业模式,建设绿氢生产基地。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进煤基多联产示范,加大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综合利用。——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老旧小区改造)、居民领域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实施数字能源工程,推进大型煤电、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建设智慧电厂,所有生产煤矿建成智能煤矿,推进能源生产、储运、消费等环节数字化转型。——实施灵活电网工程,打造蒙西电网“四横五纵”、蒙东电网“八横两纵”主干网
崔若飞 陈同俊 钱进 赵虎 李仁海 毛欣荣
(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221008)
作者简介:崔若飞,1954年生,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应用地球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电子信箱:,通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邮编:221008。
摘要 三维P波地震勘探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属于岩性地震勘探的范畴。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地震勘探。两个理论是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六项技术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利用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并配合其他地质手段,建立煤层气(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煤层气勘探 岩性地震勘探 地震反演 方位AVO 方位各向异性
CBM Seismic Survey Technology
Cui Ruofei,Chen Tongjun,Qian Jin,Zhao Hu,Li Renhai,Mao Xinr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Abstract:3D P-wave seismic survey is the lithological seismic method which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ques for CBM survey.Based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successful oil/gas survey experiences and the features of CBM surve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BM seismic survey should be directed by the two theories and six techniques.The two theories mean both two-phase and anisotropic medium theories.Six techniques include seismic attribute,seismic inversion,azimuth AVO,azimuth anisotropy,non-linear inversion of coalbed thickness and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MAPGIS.Using CBM seismic survey combined with other geological methods,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BM accumulation area whi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eological basis for CBM exploitation.
Keywords:CBM exploration;lithological seismic survey;seismic inversion;azimuth AVO;azimuth anisotropy
1 煤层气勘探的意义
煤层气(瓦斯)是由煤化作用形成的赋存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体。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加速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开发利用可弥补我国常规能源的不足。我国是煤层气资源大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对煤层气的成因、储层特性、赋存状态、成藏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是,相应的勘探与开发技术相对滞后。今天,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把研究重点放在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
其次,瓦斯突出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灾害性问题。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死亡2157人,占全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36%。在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起数占69%。事实上瓦斯已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关键在于煤矿在开采前和开采过程中,对地下瓦斯富集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就使煤矿在生产和开采过程中,无法根据瓦斯分布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目前,晋城矿区为了抽排瓦斯,只能以一定的密度均匀布置钻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瓦斯在开采前抽放掉。但是这样做又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要将瓦斯尽可能地排放干净,就必须将钻孔布置得相当密集,成本就会增加;如果要控制成本,就要降低钻孔密度,可能无法保证瓦斯浓度在安全指标以下,即可能会导致瓦斯事故的发生。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为煤矿查明煤层瓦斯富集区域,是当前煤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最后,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甲烷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30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可见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效应。
总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大事。
2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
今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煤矿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
现行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利用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来解决构造问题,而煤层气(瓦斯)地震勘探属于岩性地震勘探。在影响煤层气成藏的5个主要因素中,利用地震资料和其他地质资料可以查明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但是,不能对煤层和围岩的透气性做出评价,即无法确定含裂隙裂缝介质(构造煤的分布与厚度)的性质。
瓦斯作为气体,如果要在煤层中储存和运移,那么煤层及其顶底板中就必须要有相互联通的裂隙裂缝。总之,裂隙裂缝的存在是瓦斯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搞清煤层瓦斯富集带的关键。因此,对于煤矿开采而言,研究煤层及其顶底板裂隙裂缝的分布和连通情况极其重要。瓦斯突出及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煤层及其顶底板中的裂隙裂缝。由于裂隙裂缝是瓦斯富集、存储、运移的场所,因此查明采区内断层、裂隙裂缝的分布便能够对煤层及其顶底板(围岩)的透气性做出正确评价。于是,煤层气(瓦斯)地震勘探的核心是查明煤层及顶板中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利用地震资料研究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便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是碳酸盐岩是一个有利的高产油气层,世界上约有60%左右的油气来自碳酸盐岩储层,而碳酸盐岩储层与裂隙裂缝的关系极为密切。大量的研究工作和观测数据表明,含裂隙裂缝介质的性质可以用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国内外学者把重点放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双相介质的各向异性和检测裂隙裂缝方面,其主要方法有三类:①多波多分量裂隙裂缝检测技术;②S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③P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由于P波地震勘探成本低,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球物理学家把目光转向P波勘探,用P波代替S波/转换波检测裂隙裂缝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煤田地震勘探的情况也是如此,1993年P 波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开始得到应用,1998年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引入煤田,并陆续在10余个煤矿进行试验工作,希望综合利用P波和转换波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开采技术条件问题。但是,事与愿违,时至今日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今天,回过头来分析煤田转换波地震勘探的得失时,不能忽略煤层埋藏浅、P波的信噪比高和分辨率高这一鲜明特点,而转换波的信噪比较P 波相差1~2个数量级。因此,煤层气勘探开发应该以三维P波地震技术为主,同时配合其他地质手段。
3 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
利用P波进行煤层气地震勘探,目的是利用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研究小型压性与压扭性构造、煤岩层岩性,特别是查明煤层及顶板中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煤体结构破坏程度)、构造煤的厚度。
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地震勘探。
两个理论是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六项技术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
3.1 地震属性技术
地震属性指的是由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地震属性技术是指提取、显示、分析和评价地震属性的技术,在煤层气地震勘探中包括地震属性的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利用地震属性区分构造、岩性并进行目的层预测。
煤层气储层是典型的双相介质,与单相介质相比,地震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后,各个频率成分的能量分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地震波能量向低频方向移动。这种地震波场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为预测瓦斯富集带提供了理论基础。杨双安博士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图1为六层介质模型,其中第四层中部为双相介质,代表瓦斯富集区。合成记录见图2。
图1 模型示意图
图2 合成地震记录
从图2 中看到有两组反射波,在100ms 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1 形成的反射波,在200ms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2、界面3、界面4和界面5形成的复合波。对200ms附近的复合反射波进行分频处理,得到不同频率成分的能量。在图3中,中间的双相介质区域表现出:①时间发生延迟、反射波连续性较好的运动学特征;②低频能量增强、高频能量衰减的频率特性;③与正常反射波相位相反的相位特征。总之,具有双相介质特征的瓦斯富集区与单相介质区域有明显的差异。
图3(a)标准低频成分(1~10Hz)的能量;(b)高频成分(35~45Hz)的能量(据杨双安)
图4 淮南张集煤矿西三采区13-1煤层的主频带能量百分比
图4是淮南张集煤矿西三采区13-1煤层的主频带能量百分比,可以发现主频带能量的变化规律。
3.2 地震反演技术
波阻抗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
通过波阻抗反演,可以预测煤层及顶底板的岩性特征。图5显示的是某区13-1煤常规地震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图5(b)不但能清楚地显示煤层,而且对煤层顶底板的岩性也有较清楚的显示。因此,可以对方位地震数据体进行反演,从方位反演数据体中提取有关剖面属性并进行各向异性分析。
图5 某区13-1煤常规地震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对比
3.3 方位AVO 技术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并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而方位AVO分析则是将宏面元按多方位等分,再在不同的方位上做AVO分析的一种技术。
影响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介质的泊松比,其次是速度。因此,AVO响应实际是地层泊松比异常的反映。通常,煤的泊松比值为0.37~0.45,含气砂岩的泊松比值可降到0.1。因此,可以根据CDP道集记录中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来勘探气层。图6是方位AVO分析示意图,图6(a)是宏面元方位划分方法,图6(b)是宏面元方位AVO曲线。
图6 方位AVO分析示意图
由于AVO曲线可以下式进行近似:
AP(θ)=P+G*sin(θ)
因此,对每个宏面元的每个方位AVO曲线用上式进行拟合,即可以得到每个方位的 P 属性值和G属性值。同样,可将每个宏面元内每个方位的 P 值和G值进行椭圆拟合,计算出方位各向异性(图7)。
图7 P波属性的方位各向异性
3.4 方位各向异性技术
含裂隙裂缝介质的性质可以用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进行解释,而传统的地震理论仅研究各向同性介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正演计算证明了反射P波在裂隙性地层中表现为方向各项异性。主要表现在叠前P波数据的振幅、速度和旅行时差随炮检距或方位角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反射P波对裂缝性地层所表现出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很敏感,所有的P波属性分布函数均为椭圆,如图7所示。图8中显示的是某区4号宏面元的方位CDP道集。图8中将宏面元按等方位地划分为18个区,每个方位的道集依次排列,红色箭头的位置为目的层。从图8中可以发现宏面元的每个方位道集的振幅强弱是不同的,将它们提取并做椭圆拟合,将椭圆的长轴方向作为裂隙的主方向。这样就可以得到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图9中箭头方向表示裂隙裂缝的方向,箭头长度表示裂缝的密度,箭头越长表示裂隙裂缝越发育。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宏面元的各方位CDP道集做速度分析,得到层速度随方位的变化关系,同样也可以拟合出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
图8 某区4号宏面元的方位CDP道集
图9 利用P波属性得到的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
把上述观点进行延伸,研究多个地震属性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利用地震属性参数随方位角变化的特征提取裂隙属性,从而确定岩溶裂隙带的空间分布,这种技术称方位各向异性技术。
3.5 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
传统的煤层厚度计算是利用钻孔资料的对比、内插获得的。然而在任何勘探区内,钻孔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其计算的煤厚值可信度很低。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特别是从数据密度很大的三维地震资料中获取煤层厚度信息。
人们提出了多种煤层厚度的定量解释方法,从理论上讨论了煤层反射波的形成机制,研究了它的地震特征(包括波形、振幅与频率)随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为利用煤层反射波的地震属性参数进行煤层厚度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些方法基本上只利用了一类地震属性参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都要求煤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煤层反射波属性参数呈线性变化关系,即它们都属于煤层厚度线性反演方法。然而,煤层反射波属性参数与煤层厚度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煤层厚度的非线性反演方法。
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属于统计分析方法,即利用某些地震属性参数与薄层厚度的统计关系来预测构造煤层的厚度变化。首先利用谱分解技术对地震剖面进行分解得到窄带频率剖面,然后从低频剖面中提取有关地震属性参数,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煤层厚度反演。
3.6 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
由于瓦斯富集与裂隙发育程度、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煤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要对煤层瓦斯富集带进行准确预测就必须将上述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可以发现,提取了上述几种因素的有关属性后,上述因素的属性数据量将相当大,相互关系将相当复杂。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上述因素的各种属性,选择了GI S作为平台,将各种属性和空间数据相融合,生成各种专题图件,最终确立合理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于煤矿生产的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图10显示的是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和综合分析过程。
图10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和综合分析
4 结论
煤层气地震勘探的总体目标是:将地球物理技术、基础地质勘探手段、数学地质分析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应用于煤层气(瓦斯)富集带的预测与评价。
煤层气地震勘探的技术特点是:
(1)将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与煤田地震资料的特点相结合;
(2)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提取地震P波对裂缝性地层所表现出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并从地震属性参数随方位角变化的特征中提取煤层和围岩的裂隙属性;
(3)利用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获取构造煤的厚度信息;
(4)利用GIS作为平台,把煤层和围岩的裂隙属性、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等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后,建立煤层气(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子敏,张玉贵.2005.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杜,4~54
[2]董敏煜.2002.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31~53
[3]曲寿利,季玉新,王鑫.2003.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检测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
[4]杨双安.2006.双相介质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预测瓦斯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
[5]王晓波.1997.地理信息系统在南屯煤矿瓦斯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
[6]Christopher Juhlin,Roger Young.1993.Implications of thin layers for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AVO)studies,Geophysics,58(8):1200~1204
[7]Antonio C.B.Ramos et al.1997.3-D AVO analysis and modeling applied to fracture detection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Geophysics,62(6):1683~1695
[8]Perez MA,Gibson R L,Toks MN.1999.Detection of fracture orientation using azimuthal variation of P-wave AVO response,Geophysics,64(4):1253~1265
[9]A.Grechka and J.Michelena.1999.Fracture detection in a carbonate reservoir using a variety of seismic methods,Geophysics,64(4):1266~1276
[10]Willian L Soroka.2002.Successful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3-D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The lessons learened,Geophysics,67(2):379~389
合作关系。新湃传媒王鑫资助王一博拍摄电视剧,所以是合作关系。王鑫,新湃传媒CEO,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内知名青年投资人,谙熟海内外资本市场。王一博,1997年8月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