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是北航的王牌专业之一,未来的就业前景,主要去航空院所,也可以去做空调行业. 呵呵,尖端科学领域,到时硕博一起读完,那就是
“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因为我看见了圆形;然后,又看到它还是立体的。当我往下看时,……看到印度洋上船舶拖着尾波前进,非洲一些地方出现灌木林火,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席卷了澳大利亚1000英里的地区,呈现出大自然的一幅立体风景画。” 这是航天员在谈到从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情景时的一段描述。航天技术发展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业之一,它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活动的领域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宇宙空间。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集成,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航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制导与控制技术,热控制技术,喷气推进技术,能源技术,空间通信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生命保障技术,航天环境工程技术,火箭及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航天器的发射、返回和在轨技术等。由多种技术融于一体的航天系统是现代高技术的复杂大系统,不仅规模庞大,技术高新、尖端,而且人力、物力耗费巨大,工程周期长。时至今日,航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探测等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人类很早就有遨游太空、征服宇宙的理想。宇宙的星球对人类一直充满着吸引力和神秘感,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空间奥秘的心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航天飞行的历史是从火箭技术的历史开始的,没有火箭也就没有航天飞行。追溯源头,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火箭”这个词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就出现了。不过那时的火箭只是在箭杆前端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由弩弓射出,故亦称为“燃烧箭”。• 随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出现,火药便取代了易燃物,使火箭迅速应用到军事中。公元lO世纪唐末宋初就已经有了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这时的火箭虽然使用了火药,但仍须由弩弓射出。真正靠火药喷气推进而非弩弓射出的火箭的外形被记载于明代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中,见图1.1。这种原始火箭虽然没有现代火箭那样复杂,但已经具有了战斗部(箭头)、推进系统(火药筒)、稳定系统(尾部羽毛)和箭体结构(箭杆),完全可以认为是现代火箭的雏形。中华民族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还最早应用了串联(多级)和并联(捆绑)技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明代史记中记载的“神火飞鸦”就是并联技术的体现;“火龙出水”就是串、并联综合技术的具体运用,如图1.2所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坐火箭上天的“航天员”也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纪末期,中国有位称为“万户”的人,两手各持一大风筝,请他人把自己绑在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背后装有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又称“起火”)。他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气动升力来实现“升空”的理想。“万户”的勇敢尝试虽遭失败并献出了生命,但他仍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的力量进行飞行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箭才又重新蓬勃地发展起来。近代的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勇于探索的航天先驱者,其中代表人物K.3.齐奥尔科夫斯基(~OHCTaHTHH3ayap且oBHq UHOaKOBCKHfi),R.戈达德(Robert Goddard),H.奥伯特(Hermann Oberth)。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从事利用火箭技术进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论点。 1、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航天学的基础。 2、首先肯定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器最适宜的动力装置,论述了关于液氢一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能性,为运载器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这些观点仅仅几十年就成为了现实。 3、指出过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并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以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 4、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他建议使用燃气舵来控制火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到燃烧室中,以及用仪器来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和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戈达德博士在19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发表的《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中,阐述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 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并研究了利用火箭把有效载荷送至月球的几种可能方案。 德国的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1932年德国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到3 km。1942年10月3日,德国首次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ª¡ªV¡ª2(A4型),并于1944年9月6日首次投入作战使用。V-2的成功在工程上实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天技术先躯者的技术设想,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火箭专家,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V-2的设计虽不尽完善,但它却是人类拥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工具,成为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O.58 m,外伸4根条形天线,质量83.6 kg,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3个月。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飞跃。 •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的“水手2号”探测器第一次成功飞越金星。• 1969年7月20日,美国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在月球静海西南角着陆,成为涉足地球之外另一天体的首批人员。他们在月球上安放了科学实验装置,拍摄了月面照片,搜集了22虹月球岩石与土壤样品,然后自月面起飞,与指挥舱会合,返回地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人轨成功,其质量约18 t,总长14 m,轨道高度200~250 km,轨道倾角51.6。,成为人类第一个空间站,完成了有关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科研计划,考察地球资源和进行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技术实验。•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了木星和深远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它携有表明人类信息的镀金铝板,经过11年飞行,于1983年6月越过海王星轨道,而后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人造天体。• 1975年6月8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9号¡±探测器,实现了在金星表面着陆。• 1975年7月18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与前苏联¡°联盟19号¡±飞船在大西洋上空对接成功(视频资料)。• 1975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海盗1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火星表面着陆成功(视频资料)。• 1977年9月,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探测器,对天王星、海王星进行探测。•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垂直起飞、水平着陆、可重复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转向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的新阶段,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时代又上了一层楼,进入了航天飞机时代。至2000年10月,航天飞机已成功飞行100次。 • 1986年2月,前苏联¡°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发射成功,它成为目前人类发射的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超过15年。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被引入大气层销毁,完成了其辉煌的历史使命。 • 目前,更大规模的国际空间站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欧洲空间局的合作下,正在进行在轨组装建设¡¡人类就是以如此快速的步伐冲击着宇宙大门! • 不难看出,从公元10世纪的中国火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V一2导弹,人类是出于军事需求发展了火箭技术,而这恰恰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航天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日臻完善。我们可以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基础的不断增强,航天技术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并更趋完善。 • 航天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研究试验阶段到7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广泛实际应用阶段。其中60年代以来,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种科学卫星与应用卫星得到了很大发展。至70年代,军、民用卫星已全面进入应用阶段。一方面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天文观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 回顾近50年来航天技术应用的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列举如下:• 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斯科尔号¡±;• 1960年4月,美国先后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和导航卫星¡°子午仪1B号¡±;• 1963年7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1964年8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1965年4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号¡±,正式为北美与欧洲之间提供通信业务,它标志着通信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 1972年7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 1982年11月,美国航天飞机开始商业性飞行;1984年11月,美国航天飞机成功地施放了两颗卫星并回收了两颗失效的通信卫星,第一次实现了双向运载任务;• 1983年4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 1999年,由66颗小型卫星组网形成的美国¡°铱¡±星全球电话通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全世界各领域普遍应用的定位导航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继1970年4月24日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并顺利回收;•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 至2000年10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发射62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技术应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以及资源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综上可见,从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算起,迄今仅40余年,航天技术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发展,航天活动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军事意义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这种社会和经济效益又进一步推动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航天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实现如何把航天器送人空间,并在那里进行活动的工程技术。它主要包括航天器、运载工具和地面测控三大部分。为了便于了解,我们首先对航天器进行分类。• 同一个航天器可兼有数种任务,故机械地、绝对地分类,是不可能的。同一类航天器,往往包括了几种系列,而每一系列又可分成数种不同的卫星系统或型号。• 航天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与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探测器两类。它们又可以进一步按用途分类,如图1.3所示。 • 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90%以上)。它们的轨道长度由i00多公里到几十万公里。按用途它们又可分为: 目前的载人航天器只在近地轨道飞行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飞行。今后将出现可以到达各种星球的载人飞船,以及供人类长期在空间生活和工作的永久性空间站。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可分为: 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面和高度在1000 km以下的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航天器。 3.宇宙探测器 旅行者1号 旅行者2号• 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更加有利。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下列几种典型的用途。 在各类应用卫星中侦察卫星发射得最早(1959年发射),发射的数量也最多。侦察卫星有照相侦察和电子侦察卫星两种。 资源卫星是在侦察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器获取地面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然后把它传送到地面,再经过处理,变成关于地球资源的有用资料。它们包括地面的和地下的,陆地的和海洋的等等。海洋卫星的任务是海洋环境预报,包括远洋船舶的最佳航线选择,海洋渔群分析,近海与沿岸海洋资源调查,沿岸与近海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灾害性海况预报和预警,海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浮标、台站、船舶数据传输,海上军事活动等。• 当然,作为观测站的卫星远不止以上几种,预警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天文预测卫星(如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均属于这一类。虽然它们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基本观测原理都是相似的。2.中继站 利用卫星进行通信和平常的地面通信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①通信容量大; ②覆盖面积广; ③通信距离远; ④可靠性高; ⑤灵活性好; ⑥成本低。广播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电视广播的通信卫星。这种广播卫星不需要经过任何中转就可向地面转播或发射电视广播节目,供公众团体或者个人直接接收,因此又称为直播卫星。目前普通的家庭电视机配一架直径不到1m的天线就可以直接接收直播卫星的电视广播节目。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是通信卫星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是利用卫星来跟踪与测量另一颗卫星的位置,其基本思想是把地球上的测控站搬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形成星地测控系统网。 3.基准站 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它测轨非常准确。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4.轨道武器 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它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其系统的结构、外型和功能干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系统组成都是一致的。典型航天器都是由不同功能的若干分系统组成的,其基本系统一般分为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 1.有效载荷 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飞行任务的部件、仪器或分系统。有效载荷种类很多,随着飞行任务即航天器功能的不同而异。例如,科学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天文观测卫星上的天文望远镜,侦察卫星上的可见光相机、CCD相机、红外探测器、无线电侦察接收机,气象卫星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地球资源卫星上的电视摄像机、CCD摄像机、主题测绘仪、合成孔径雷达,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生物科学卫星上的种子和培养基等,均属有效载荷。• 单一用途的卫星装有一种类型的有效载荷,而多用途的卫星可以装有几种类型的有效载荷。• 2.保障系统• 用于保障航天器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各种类型航天器的保障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分系统:(1)结构系统:用于支承和固定航天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器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声)以及空间运行环境。对航天器结构的基本要求是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因此航天器的结构大多采用铝、镁、钛等轻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制造。通常用结构质量比,即结构重量占航天器总重量的比例来衡量航天器结构设计和制造水平。 (3)电源系统:用来为航天器所有仪器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现代航天器大多采用太阳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系统。 (4)姿态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姿态。常用的姿态控制方式有重力梯度稳定、自旋稳定和三轴稳定。 (5)轨道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轨道控制往往与姿态控制配合,它们构成航天器控制系统。(6)测控系统:包括遥测、遥控和跟踪三部分。遥测部分主要由传感器、调制器和发射机组成,用于测量并向地面发送航天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工程参数(212作电压、电流、温度等)和其他参数(环境参数和姿态参数等)。遥控部分一般由接收机和译码器组成,用于接收地面测控站发来的遥控指令,传送给有关系统执行。跟踪部分主要是信标机和应答机,它们不断发出信号,以便地球测控站跟踪航天器并测量其轨道位置和速度。除了以上基本系统组成外,航天器根据其不同的飞行任务,往往还需要有一些不同功能的专用系统。例如,返回式卫星有回收系统,载人飞船有乘员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交会与对接系统,航天飞机有着陆系统等。一个刚体航天器的运动可以由它的位置、速度、姿态和姿态运动来描述。其中位置和速度描述航天器的质心运动,这属于航天器的轨道问题;姿态和姿态运动描述航天器绕质心的转动,属于姿态问题。从运动学的观点来说,一个航天器的运动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3个位置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另外3个绕质心的转动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姿态运动。航天器的控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 1.轨道控制 轨道控制包括轨道确定和轨道控制两方面的内容。轨道确定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有时也称为空间导航,简称导航;轨道控制是根据航天器现有位置、速度、飞行的最终目标,对质心施以控制力,以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有时也称为制导。轨道控制按应用方式可分为四类。 (1)轨道机动: 指使航天器从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的控制。例如,地球静止卫星发射过程中为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在其转移轨道的远地点就须进行一次轨道机动。(3)轨道交会:指航天器能与另一个航天器在同一时间以相同速度达到空间同一位置而实施的控制过程。 (4)再人返回控制:指使航天器脱离原来的轨道,返回进入大气层的控制。2.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也包括姿态确定和姿态控制两方面内容。 姿态确定是研究航天器相对于某个基准的确定姿态方法。这个基准可以是惯性基准或者人们所感兴趣的某个基准,例如地球。 姿态控制是航天器在规定或预先确定的方向(可称为参考方向)上定向的过程,它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姿态稳定是指使姿态保持在指定方向,而姿态机动是指航天器从一个姿态过渡到另一个姿态的再定向过程。姿态控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概念。 (1)定向:指航天器的本体或附件(如太阳能电池阵、观测设备、天线等)以单轴或三轴按一定精度保持在给定的参考方向上。此参考方向可以是惯性的,如天文观测;也可以是转动的,如对地观测。由于定向需要克服各种空间干扰以保持在参考方向上,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加以保持。 (2)再定向:指航天器本体从对一个参考方向的定向改变到对另一个新参考方向的定向。再定向过程是通过连续的姿态机动控制来实现的。 (3)捕获:又称为初始对准,是指航天器由未知不确定姿态向已知定向姿态的机动控制过程。如航天器人轨时,星箭分离,航天器从旋转翻滚等不确定姿态进入对地对日定向姿态;又如航天器运行过程中因故障失去姿态后的重新定姿等。为了使控制系统设计更为合理,捕获一般分粗对准和精对准两个阶段进行。 (4)粗对准:指初步对准,通常须用较大的控制力矩以缩短机动的时间,但不要求很高的定向精度。 (5)精对准:指粗对准或再定向后由于精度不够而进行的修正机动,以保证定向的精度要求。精对准一般用较小的控制力矩。(6)跟踪:指航天器本体或附件保持对活动目标的定向。 (7)搜索:指航天器对活动目标的捕获。 总之,姿态控制是获取并保持航天器在空间定向的过程。例如,卫星对地进行通信或观测,天线或遥感器要指向地面目标;卫星进行轨道控制时,发动机要对准所要求的推力方向;卫星再人大气层时,要求制动防热面对准迎面气流。这些都需要使星体建立和保持一定的姿态。姿态稳定是保持已有姿态的控制,航天器姿态稳定方式按航天器姿态运动的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类。 (1)自旋稳定:卫星等航天器绕其一轴(自旋轴)旋转,依靠旋转动量矩保持自旋轴在惯性空间的指向。自旋稳定常辅以主动姿态控制,来修正自旋轴指向误差。 (2)三轴稳定:依靠主动姿态控制或利用环境力矩,保持航天器本体三条正交轴线在某一参考空间的方向。 3.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的关系 航天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控制对象,一般来说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密切相关。为实现轨道控制,航天器姿态必须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当需要对航天器进行轨道控制时,同时也要求进行姿态控制。在某些具体情况或某些飞行过程中,可以把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分开来考虑。某些应用任务对航天器的轨道没有严格要求,而对航天器的姿态却有要求。航天器控制按控制力和力矩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1)被动控制:其控制力或力矩由空间环境和航天器动力学特性提供,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 4.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航天器主动控制系统,无论是姿态控制系统还是轨道控制系统,都有两种组成方式。(1)星上自主控制:指不依赖于地面干预,完全由星载仪器实现的控制,其系统结构见图1.4 (2)地面控制:或称星一地大回路控制,指依赖于地面干预,由星载仪器和地面设备联合实现的控制,其结构见图1.5。
《航天器环境工程》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361期刊网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航天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唯一学术、技术性期刊,广泛报道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主要涉及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效应和模拟以及材料科学等。
别听楼上瞎讲,该专业由于专业性太强,在中航工业内,就业范围比较窄。最对口的单位是南京609和襄樊610,也可以进主机厂和主机所。但是本科生进主机所有难度,除非特别优秀。进主机厂现在还可以。不进中航工业的话,可以进民用空调行业,外资公司,如hamilton sundstrand ,honeywell等。硕士就业宽度相对还好一点,可以进主机所,也有进中国航天的。博士生进主机所应该是没有问题,一般大家也都进中航工业。当然上述推荐的单位都是本行业的。如果跨行业的话,那就业宽度就相当宽泛了。这几天本科就业前景一般,硕士就业还可以,博士不清楚,应该就业没有问题。
期刊从投稿,审稿,校稿,编排,美工,印刷等都需要时间,一般国家级的期刊比较快的一个月左右,慢的3-4个月。
sci论文投稿方式及周期1、找专业机构SCI期刊投稿到见刊:3-5个月左右如果您想要sci期刊投稿到见刊快一些,建议作者选择专业就够操作,因为专业机构数学sci期刊投稿流程,操作期刊比较简单,节约时间,比作者自己操作节约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评职称着急,建议作者选择这种方法投稿期刊,以免影响之前评审。2、sci核心期刊投稿到见刊时间为3-6个月左右sci期刊投稿到省级或是国家级刊物,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稿效率也较高,审核时间为15-20天,而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相对较长,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3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而sci发表周期一年多也并不罕见,一般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一般是3-6个月。最快也要3个月左右发表,由此可见,发表周期还是很长的,再次提醒各位作者要提前准备,以免耽误您的晋升之路。
期刊的稿件录用流程大体为:
作者将文章作为附件通过电子邮件投稿;
编辑对作者的文章进行初审并做出处理意见;
通过作者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回复作者,如作者的文章被杂志社采用则同时发送电子版《用稿通知书》;如文章未被采用,也同样通知作者;
收到《用稿通知书》的作者须按照《用稿通知书》上的要求办理汇款及其他相关手续;
杂志社收到汇款后,会发送“收款确认函”给作者,并通知作者文章发表的具体时间及期数;
根据作者的要求,提供书面的《用稿通知书》、收据等证明资料;
杂志社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编辑、加工及印刷;
杂志出版后,杂志社通过邮寄寄赠当期杂志给作者。
具体时间周期因期刊不同会有差别,半年到一年都属于正常现象。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建议至少提前18个月准备。相比起国内的医药卫生类期刊,大部分SCI期刊审稿周期较慢,而且对文章审查非常严格。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是冷门的研究方向更是如此。常笑医学里有很多关于SCI期刊投稿的干货,对投稿很有帮助的
hhhjjhyujuyu6uuy78996676672542455142524224222521542156.25221459967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 绕月高度:100公里 飞行时间:120小时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嫦娥二号肩负十大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此外,嫦娥二号还承担了4个科学探测使命: 一是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二是探测月球物质成分;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四是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嫦娥二号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的 工作人员将长征三号丙火箭固定在发射塔内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了。在飞行后的1534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携带仪器 一、CCD立体相机 二、X射线谱仪 三、γ射线谱仪 四、激光高度计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六、微波探测仪 七、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向媒体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孙辉先透露,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3]编辑本段发射目标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 嫦娥二号的任务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4]编辑本段研制过程 1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 固定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我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科学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在发射完嫦娥二号卫星以后,就要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大家看到这个一比一的月球着陆器的模型,这个是月球车的模型,在这里它可以模拟月球着陆器释放月球车的全过程。 专家告诉记者,月球着陆器可以对月球表面进行月壤分析,月球车可以在距离着陆器5公里直径的范围内进行巡视探测。主要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月面巡视技术,同时还有月面巡视的无人自主导航技术。 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1] 中国探月工程显示图[5][1]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编辑本段“奔月”时刻表 2010年10月1日11时:正式进入发射程序 今日11时许,正式进入发射程序,也就是不可逆程序。同时举行最后一次气象“大会商”,做出可执行气象报告。 13时30分:为火箭加注液氢 气象报告出炉,如果可以按期发射,那么在火箭发射前5.5小时(也就是10月1日13时30分许),开始低温为火箭加注液氢。为保证火箭的动力,加注工作要维持到发射前最后两分钟才断开。 嫦娥二号在发射塔内17时:进入射前系统 17时许,真正进入射前系统。此时,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此时开始不断传达、下发。这一节预示着火箭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18时20分:塔架平台展开 倒计时40分钟(18时20分),2号塔架回转平台从上而下逐级展开。 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 倒计时15分钟(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最后一批勤务人员离开2号发射塔架,撤离到塔架附近的山洞掩体。 18时58分27秒: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倒计时90秒(18时58分27秒),开始转电。即从地面供电转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将连接在系统上的电缆插头拔掉。 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倒计时60秒(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18时59分17秒: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倒计时40秒(18时59分17秒)01号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 倒计时10秒(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01号指挥员开始读秒。 18时59分57秒:点火 倒计时0秒(18时59分57秒)点火。 19时整:嫦娥起飞 3秒后(19时整)火箭托举“嫦娥二号”爆炸。 19时25分53秒:星箭分离 (火箭升空1553秒后)火箭和卫星成功分离 19时57分36秒:宣布发射成功 指挥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编辑本段飞前准备 2010年9月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透露,目前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进展顺利,包括嫦娥二号卫星、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等在内的五大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在做发射前的测试准备,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实施飞行试验任务。合成演练 2010年9月25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了发射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这意味着嫦娥二号发射已 承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进入了倒计时。10月1日,嫦娥二号有望开始奔月之旅。昨天记者获准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距离”接触了嫦娥二号,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做最后的发射准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离西昌市区大约60公里,记者驱车将近一个小时,经过多道关卡检查后,才到达发射核心场地——发射平台。 “昨天下午,发射基地已经对嫦娥二号进行探月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所有发射前的检查、调试都进行完毕,现在就等着对火箭进行加注燃料了。”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嫦娥二号奔月已经进入倒计时,如果天气允许,本周有望发射。 经过三次测试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已被转移到2号固定平台内,进入待命状态。 “一旦决定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将从平台内迅速转移到塔楼内,进行点火发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人届时能在现场欣赏到嫦娥二号的完美升空,有关部门已经在离发射平台3公里外搭建了一座现场观测点,“那里可以容纳1000多人观看。” 据介绍,“嫦娥二号”的飞行程序和“嫦娥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200公里,这次计划把它降到100公里,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且其飞赴月球的时间将比“嫦娥一号”缩短,估计不到5天即可到达月球轨道。燃料加注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
2010年9月29日,。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1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 固定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我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科学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1] [1]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2010年9月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透露,目前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进展顺利,包括嫦娥二号卫星、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等在内的五大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在做发射前的测试准备,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实施飞行试验任务。 嫦娥一号四大科学工作,第一,观测月球表面获取三维立体图象。第二,探测月球表面有哪些元素,可以供给人类使用的。第三,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厚度、土壤特性。第四,测量地球空间和月球空间。这次嫦娥二号也有四大科学目标,它和嫦娥一号不一样为以后的嫦娥三号做准备,嫦娥二号探测器是下一步嫦娥工程第二期工程的先导器,为下一步软着陆巡视做准备,实验一些关键技术,这里从工程目标上来说,首次用运载火箭嫦娥二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嫦娥一号因为当时用长征三号甲火箭,能力还不够,不足以把嫦娥一号直接送入轨道,先围绕地球运行,近地点达到不了38万公里,近地点只有5万多公里,靠嫦娥一号自己的推进器、能源使轨道远地点一点一点增高,最后达到38万公里,这是嫦娥一号。这次运载火箭的力量增强,现在用的长征三号丙,与长征三号甲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三号甲的火箭下面近地点加了两个助推器,推力更打了,能够把2.3吨左右的嫦娥二号直接送到奔月轨道,不需要再围绕地球运行,直接一次推到20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的速度达到奔月所需要的速度每秒10.8。这是和嫦娥一号的不同,用运载火箭直接将嫦娥二号送到奔月轨道。合成演练 2010年9月25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了发射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这意味着嫦娥二号发射已 承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进入了倒计时。10月1日,嫦娥二号有望开始奔月之旅。昨天记者获准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距离”接触了嫦娥二号,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做最后的发射准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离西昌市区大约60公里,记者驱车将近一个小时,经过多道关卡检查后,才到达发射核心场地——发射平台。 “昨天下午,发射基地已经对嫦娥二号进行探月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所有发射前的检查、调试都进行完毕,现在就等着对火箭进行加注燃料了。”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嫦娥二号奔月已经进入倒计时,如果天气允许,本周有望发射。 经过三次测试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已被转移到2号固定平台内,进入待命状态。 “一旦决定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将从平台内迅速转移到塔楼内,进行点火发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人届时能在现场欣赏到嫦娥二号的完美升空,有关部门已经在离发射平台3公里外搭建了一座现场观测点,“那里可以容纳1000多人观看。” 据介绍,“嫦娥二号”的飞行程序和“嫦娥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200公里,这次计划把它降到100公里,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且其飞赴月球的时间将比“嫦娥一号”缩短,估计不到5天即可到达月球轨道。燃料加注 三艘"远望号布阵太平洋 静待嫦娥升空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日期日益临近,记者昨日获悉,承担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3艘远望号卫星测量船已经全部到达预定海域,一切准备工作都已部署妥当,同时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还制定了数千项应急预案。目前,远望测量船队在太平洋的风浪中等待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承担本次海上测控任务的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远望五号和远望六号3艘卫星测量船。这三艘船经过数十天的航行,目前已经分别到达太平洋的预定海域。待卫星发射升空后,整个远望船队将通过“接力”的方式承担嫦娥二号卫星太阳帆板展开、卫星状态切换及监视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远望五号航天测量船 发射场百余项技术改进迎接嫦娥二号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陶钟山28日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嫦娥二号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百余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 陶钟山说,在成功发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后,发射场系统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包括更新测量雷达、更新遥测系统、改造光学仪器、优化加注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 在这期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进行了10次发射,把一系列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和广播电视卫星等送入太空。陶钟山说,这些发射进一步丰富了发射场工作人员的经验,对程序优化、岗位优化、人员训练等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此外,这个中心还先后通过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两个国家标准的认证,并于2009年再次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编辑本段发射窗口“零窗口”发射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零窗口”一直是关键词之一。所谓“零窗口”,即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 在“零窗口”发射时火箭的发射时间几乎没有调整的余地,通常采用定时控制火箭点火的办法来实现“零窗口”的发射。如果火箭不能准时发射,则要推迟发射,等待下一次发射窗口,甚至要推迟一天或若干天才能发射。所以“零窗口”发射对火箭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九项条件 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网站了解到,早期火箭的发射窗口是根据光学观察条件来确定的,发射时间一般选择在凌晨或傍晚,这时太阳处于地平线的位置上,阳光能照射到火箭,而大地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产生较大的反差,形成较好的光学观察条件,以便对火箭飞行进行光学测量研究。 应用卫星出现后,卫星对发射条件的要求更为复杂,这时光学观察条件成为极为次要的条件。由于卫星的功能、用途各不相同,各类卫星对运载火箭发射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相应发射窗口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发射窗口主要有下列约束条件:太阳照射卫星飞行下方(星下点)地面目标的光照条件(如气象、资源等卫星);卫星太阳帆板与太阳光线的相对关系(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要求);卫星姿态测量精度要求的地球、卫星、太阳的几何关系;卫星温度控制要求太阳只能照射卫星某些方向;卫星处于地球阴影内时间长短的要求(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要求);着落回收时间的要求(如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等);对卫星轨道面的特定要求(如移动通信卫星星座、轨道交会、轨道拦截等);地球与目标天体相对位置的要求(如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其他如地面跟踪测量条件、气象条件等。 确定发射窗口,实际上是根据约束条件来确定飞行轨道与特定对象(如太阳、月球、交会对象等)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也选择适当的发射环境条件。发射窗的规律 根据各项约束条件,各类卫星的发射窗口也各有规律。 资源卫星、照相侦察卫星、中轨道气象卫星等,要求对地面目标区域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发射窗口要选择在白天。载人飞船除了要对地观察外,同时要求在白天返回着落场,因此发射窗口也在白天,其发射窗口宽度则要受到姿态测量和温控的制约,另外卫星运行区域和载人飞船着落场区的气象条件也是发射窗口需要考虑的因素。地球同步卫星(包括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等)的发射窗口主要取决于太阳角、地影、日地张角、地面测量等约束条件,因此它与太阳位置、卫星姿态、轨道、卫星控制方式(自旋稳定方式或三轴稳定方式)、轨道变轨方式、卫星的布局形式以及地面站位置等有关。 对不同的卫星即使轨道相同,发射窗口也有可能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说,由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火箭发射段的航程较长,发射点所在的子午面与转移轨道主轴(轨道近地点与远地点的连线)的夹角较大,而卫星的变轨操作等都是在转移轨道的远地点进行的,如果为了满足太阳角和日地张角等的约束,远地点应处在白天环境下,这时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就要在晚间进行。发射窗口宽度一般为1小时左右。 对于卫星星座、轨道交会、轨道拦截等发射任务而言,由于要求将卫星送入惯性空间中预定的轨道面,因此对发射时间有更严格的要求,发射时间由轨道面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轨道升交点赤径)确定,在一天24小时内都有可能。发射窗口的宽度取决于轨道面的误差要求。 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主要取决于目标天体(月球或行星)的位置,发射必须在地球与目标天体处于一定的相对位置之时间范围内进行。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地球与目标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相应要调整火箭的发射方位角或飞行路线。 嫦娥二号第1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北京时间6日11时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副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近月制动是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嫦娥二号卫星飞行到月球附近时,其相对月球的速度大于月球逃逸速度,如果不减速,卫星将飞离月球。要实现绕月飞行,必须进行制动,将其飞行速度降低到月球逃逸速度以内,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11时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嫦娥二号发出指令,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32分钟后,正常关机。对各项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介绍,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实施近月制动时距月面更近、速度更快、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进而影响近月点轨道预报、轨道控制精度和近月点捕获后快速定轨的精度。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二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航天测控“月球精密定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据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于近日择机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一次轨道平面机动和两次近月制动,确保卫星进入周期118分钟的“使命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展科学探测活动。编辑本段迄今的月球探测活动 全球迄今进行了127次月球探测活动 这127次探月活动中,美国57次,苏联64次,日本、中国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4次、失败63次,成功率50%。 从1958年至1976年,美国共发射了7个系列54个探测器:先驱者系列(5次发射,1次成功),徘徊者系列(9次发射,3次成功),月球轨道器系列(5次成功发射),勘察者系列(7次发射,5次成功),阿波罗系列(11次成功发射),“艾布尔”系列(3次发射,全部失败),“探险者”系列(3次发射,2次成功)。 日本月亮女神发射升空1958年至1976年,苏联共发射了4个系列64个月球探测器:月球系列(43次发射,24次成功),探测器系列(14次发射,5次成功),“宇宙”系列(6次发射,全部失败),联盟L3号(失败)。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多的国家开展了月球探测,共进行了7次: 1990年1月,日本发射飞天号月球轨道器,成为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飞天号接近月球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未获得探测成果。 1994年1月,美国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绘制月球表面数字地形图,发回180万张图片。 1998年1月,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进行遥感探测,并于同年7月撞击月球寻找月球存在水冰证据。 2003年9月,欧空局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采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成功完成预期月球探测任务,并于2006年9月撞月。 2007年9月,日本“月亮女神”(SELENE)月球轨道器发射成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受控撞月,结束为期2年左右的探测任务。 2007年10月,我国嫦娥一号发射,圆满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于2009年3月受控撞月。 2008年10月,印度的“月船1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对月球进行了全球成像,并进行了矿物和化学测绘。2009年8月,“月船1号”在轨工作312天后,与地面失去联系。 2009年6月,美国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和“月球坑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10月9日LCROSS成功撞击月球,发现了水。LRO目前仍在轨工作。 2010年10月,我国嫦娥二号发射,后续工作正在进行。 印度月船1号发射升空编辑本段总师访谈卫星系统总师 黄江川 发射场系统总师 周凤广 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初步建立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 “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技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试验室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在“绕”“落”“回”均成功实现以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计划。嫦娥三号有望文昌发射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征地工作正式启动,“嫦娥三号”有望在文昌发射。 今天上午,文昌市委、市政府举行征地工作初征仪式,全市共有18个征地工作队开赴龙楼镇、东郊镇等地进行土地调查摸底,并将在半年时间内确定最终的征地方案,为航天发射中心的顺利运转做好准备。征地工作将按照“和谐征地,自愿拆迁”的原则进行,在确保国家大局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据了解,征地工作完成后,被转移的当地群众将被妥善安置在航天发射中心的附近,政府将出资为群众建造住房和铺面,并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进行培训,保证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和发展。 另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获悉,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有望发射和“嫦娥三号”,届时,文昌和海南人民将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编辑本段成功发射 西昌发射场在距离卫星发射1小时前拉响人员撤离警报,现场所有人员将撤离到2.5公里之外。据最新天气预报,发射区域降雨会在晚8点左右,无碍火箭发射。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发射后,途经四川、重庆、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已于1500秒成功升入太空。 中新网遂川10月2日电(何柳斌 李建平 刚明 华山)10月2日上午,中新网记者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了解到,“嫦娥二号”卫星整流罩于10月1日晚上19时11分许分别坠落在该县境内的2个自然村,当地人武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此次卫星整流罩分别坠落在遂川县茶乡汤湖镇的南屏、横圳两个村,一处距汤湖镇政府以北南屏村1公里处的农田里,农田砸出了一个大坑,坑深达1.5米;另一处距镇政府横圳7公里处。 据当时在汤湖镇政府值班的武装部张姓副部长介绍,1日晚19时11分许,传来前后两声“砰”声巨响,周围几公里有比较强烈的震感,当地群众按照传来声响的方向找过去,分别发现两块整流罩,并立即报告镇政府。 接到群众的准确报告后,汤湖镇武装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报告,同时派出民兵到现场维护秩序,等待上级部门回收。由于卫星整流罩陨落的落点均位于农田中,所以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今年6月份以来,先后有北斗四号、鑫诺六号、嫦娥二号三颗卫星的整流罩落在遂川县境内。(完)编辑本段“奔月”进程“奔月”目标 [7]“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系列,本次航天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任务是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8]嫦娥二号成功星箭分离 嫦娥二号在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9:26成功星箭分离,19时56分许展开了太阳能电池板。嫦娥二号传回首幅地月成像照 北京时间10月2日凌晨3点39分钟左右,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嫦娥二号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2日早上8点49分,随着卫星的第一组数据回传,这幅对地球成像的照片也已经被传回,会在不久之后对外发布。嫦娥二号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北京时间10月2日中午12时2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准时响起口令声,“嫦娥二号”卫星按照原定计划开始了第一次中途修正。由于受入轨偏差、万有引力、宇宙环境等因素影响,在38万公里的“奔月”旅程,特别是漫长的地月转移轨道中,“嫦娥二号”卫星需要择机实施轨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顺利踏上近月点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三小时后,北京飞控中心就已经拿到了第一次中途修正的测控数据,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汪赛进随后证实,“嫦娥二号”第一次中途修正已经获得成功。 嫦娥二号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取消第二次轨道修正 由于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效果非常好,卫星运行一切正常,原计划于昨天中午进行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取消。据专家介绍,轨道中途修正的目标就是把卫星在原有轨道上的速度增量拉下来,把增量控制在10米每秒以下,根据2号下午的数字来看,这个速度增量还不到1米/秒。 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要进行三次轨道修正,由于首次修正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目标,第二次的修正就没有必要了,在今后几天要择机进行第三次修正,目的就是要把卫星调整到抵达月球100公里近月点进行制动时的速度,因而中途修正是这次关键太空“刹车”的基础。据了解,从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到抵达距月球100公里的时间大约为5天。嫦娥二号取消第三次轨道修正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5日告诉记者,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预计将于6日进入预定环月轨道。 据朱民才介绍,在10月2日实施的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中,北京中心对姿控扰动建立了精确的补偿模型,通过认真计算、反复复核,对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从对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分析来看,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所以,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2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这标志着我国航天轨道测定及控制技术达到精确水平。接连取消中途轨道修正,将为嫦娥二号卫星节约部分燃料,为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绕月探测工作提供更多动力支持。嫦娥二号发回第一轨数据 在奔月的天路上飞驰112个小时后,10月6日上午,“嫦娥二号”在近月点100公里处踩下刹车,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这标志着“嫦娥二号”由地月转移轨道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环月轨道。从追月者到绕月者,“嫦娥”姑娘完成了直上九重天后最关键、最华丽的“变身”。 10时30分,“嫦娥二号”伸展筋骨,开始了制动前热身——调整姿态,卫星的490牛发动机耗时25分钟,在太空中翻了个“跟斗”,为降速做好准备。上午11时06分35秒,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第一次制动指令,“嫦娥二号”放缓疾行的脚步,运行速度慢慢降到2.4公里/秒以下。据介绍,月球的引力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速度快了卫星可能飞跑,速度过慢卫星可能会撞上月球。1942秒后,“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它立即关闭490牛发动机,回到巡航状态。 当看见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粉红色和绿色的轨道线完全重合时,总工程师童斌喜极而泣。吴季说,太阳要活动,你也不可能把它抑制住,只能是抵抗它。可能会发生一些临时性的故障,这些故障可能会对卫星的飞行造成影响,比如卫星被迫转入安全模式。 吴季说,如果太阳发生大的爆发,所有的卫星可能都要失效。 万一我们的卫星在太空中遇到了大的太阳风暴,该怎么办呢?吴季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关机,只留一个最小系统维持卫星的生存,比如能接收到发出的信号。其他只要能关掉的全部关掉,等太阳风暴过去再打开。吴季说,太阳爆发的时间基本上是可以预计的,因为太阳爆发有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什么时间物质会喷发出来,是不是向着卫星来的,这些都能预计,准确率在70%至80%。
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编辑本段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编辑本段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2]编辑本段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公里 降轨后高度:15公里编辑本段携带仪器 一、CCD立体相机 二、X射线谱仪 三、γ射线谱仪 四、激光高度计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六、微波探测仪 七、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编辑本段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编辑本段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向媒体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3]编辑本段发射目标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 嫦娥二号的任务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4]编辑本段研制过程 1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 固定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我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科学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在发射完嫦娥二号卫星以后,就要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大家看到这个一比一的月球着陆器的模型,这个是月球车的模型,在这里它可以模拟月球着陆器释放月球车的全过程。 专家告诉记者,月球着陆器可以对月球表面进行月壤分析,月球车可以在距离着陆器5公里直径的范围内进行巡视探测。主要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月面巡视技术,同时还有月面巡视的无人自主导航技术。 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1] 中国探月工程显示图[5][1]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编辑本段“奔月”时刻表 2010年10月1日11时:正式进入发射程序 2010年10月1日11时许,正式进入发射程序,也就是不可逆程序。同时举行最后一次气象“大会商”,做出可执行气象报告。 13时30分:为火箭加注液氢 气象报告出炉,如果可以按期发射,那么在火箭发射前5.5小时(也就是10月1日13时30分许),开始低温为火箭加注液氢。为保证火箭的动力,加注工作要维持到发射前最后两分钟才断开。 嫦娥二号在发射塔内17时:进入射前系统 17时许,真正进入射前系统。此时,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此时开始不断传达、下发。这一节预示着火箭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18时20分:塔架平台展开 倒计时40分钟(18时20分),2号塔架回转平台从上而下逐级展开。 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 倒计时15分钟(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最后一批勤务人员离开2号发射塔架,撤离到塔架附近的山洞掩体。 18时58分27秒: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倒计时90秒(18时58分27秒),开始转电。即从地面供电转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将连接在系统上的电缆插头拔掉。 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倒计时60秒(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18时59分17秒: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倒计时40秒(18时59分17秒)01号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 倒计时10秒(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01号指挥员开始读秒。 18时59分57秒:点火 倒计时0秒(18时59分57秒)点火。 19时整:嫦娥起飞 3秒后(19时整)火箭托举“嫦娥二号”成功起飞。 19时25分53秒:星箭分离 (火箭升空1553秒后)火箭和卫星成功分离。 19时57分36秒:宣布发射成功 指挥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编辑本段飞前准备 2010年9月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透露,目前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进展顺利,包括嫦娥二号卫星、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等在内的五大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在做发射前的测试准备,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实施飞行试验任务。合成演练 2010年9月25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了发射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这意味着嫦娥二号发射已 承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进入了倒计时。10月1日,嫦娥二号有望开始奔月之旅。昨天记者获准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距离”接触了嫦娥二号,目前,有关专家正在做最后的发射准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离西昌市区大约60公里,记者驱车将近一个小时,经过多道关卡检查后,才到达发射核心场地——发射平台。 “昨天下午,发射基地已经对嫦娥二号进行探月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所有发射前的检查、调试都进行完毕,现在就等着对火箭进行加注燃料了。”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嫦娥二号奔月已经进入倒计时,如果天气允许,本周有望发射。 经过三次测试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已被转移到2号固定平台内,进入待命状态。 “一旦决定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将从平台内迅速转移到塔楼内,进行点火发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人届时能在现场欣赏到嫦娥二号的完美升空,有关部门已经在离发射平台3公里外搭建了一座现场观测点,“那里可以容纳1000多人观看。” 据介绍,“嫦娥二号”的飞行程序和“嫦娥一号”相似,关键是它的工作轨道是200公里,这次计划把它降到100公里,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且其飞赴月球的时间将比“嫦娥一号”缩短,估计不到5天即可到达月球轨道。燃料加注 模拟发射合成演练 2010年9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561控制大厅,数十位专家以及各个系统的在岗人员对嫦娥二号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总检查,嫦娥二号各个系统运转正常,经评审团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审,评审显示各个参数正常,各个系统间配合正常达标,嫦娥二号进入燃料加注发射阶段,预计在9月29日下午将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发射合成演练。 除了进行合成演练外,在正式发射前,“嫦娥二号”还将进行一项最关键的工作:加注燃料。嫦娥二号运载火箭的燃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燃料,在火箭发射前36小时内加注;另一种是低温燃料,将在火箭发射前7小时加注。水的沸点是100℃,而这些低温燃料的沸点分别为-253℃和-183℃。在空气中极易挥发,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爆炸,所以对加注燃料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记者28日下午在发射场看到,充当工作平台的活动塔与2号固定发射塔紧紧对接着,嫦娥二号被活动塔包裹在里面,接受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最后测试。 据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塔“脚”下装有64只滑轮,在进行模拟发射演练和发射前,活动塔被挪移到150米外。2010年9月29日下午,发射场将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发射合成演练,2010年9月30日下午或10月1日上午将加注最后一次燃料。 发射场全面戒严 2010年9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面戒严,当日起至嫦娥二号发射时,发射中心停止接待游客。记者当日上午在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专用公路上看到,距离发射中心10公里的路段上,4个哨卡严密审查过往车辆。 另据记者了解,2010年27日下午5时许,泽远乡召开了居民疏散动员会。 泽远乡跃进村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在卫星发射前两小时通知乡亲们自备食物和饮用水前往安置点;若是夜间疏散、雨天疏散,卫星基地、乡政府还会为乡亲们准备电筒、雨衣。 2号塔架发射原因 此次嫦娥二号为何会选择在2号发射塔架进行发射,基地一位工作人员称,今年以来,基地内的发射任务较多,一般2号和3号两个发射塔架会轮流承担火箭发射任务,此前3号塔刚执行过任务。[6]卫星测量船的准备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公里 降轨后高度:15公里携带仪器 一、CCD立体相机 二、X射线谱仪 三、γ射线谱仪 四、激光高度计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六、微波探测仪 七、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向媒体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编辑本段发射目标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 嫦娥二号的任务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CCD还是CCT变得更加清晰了,一号只在100km环月球“贞擦”而二号距月球最低点15km,图像也很清晰。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公里 降轨后高度:15公里携带仪器 一、CCD立体相机 二、X射线谱仪 三、γ射线谱仪 四、激光高度计 五、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六、微波探测仪 七、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嫦娥二号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向媒体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编辑本段发射目标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十大使命 (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八大技术 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 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在举国上下关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之际,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嫦娥二号有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相对嫦娥一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 首先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 其次,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 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 嫦娥二号的任务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 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 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 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嫦娥二号将获得的这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号将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的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据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频段的测控,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审稿周期短的航空航天类期刊是《航空学报》,《飞行力学》,《航天器环境工程》。1、《航空学报》:作为中国领先的航空学术期刊,审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2、《飞行力学》:该期刊被誉为国际上飞行力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审稿周期一般为三到六个月不等。3、《航天器环境工程》:该期刊创刊于1990年,是围绕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审稿周期一般为四个月左右。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时间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345秒发射概况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目前嫦娥2号已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15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时间确定 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号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发射“数秒期”。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天。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编辑本段发射准备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时许,[1]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五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直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