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公共卫生学院,其建设和发展经历了雏形发展期(1985-2003)、改革发展期(2004-2007)和创新改革进展期(2008-至今),2009年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现有教师78名,其中专职教师51名,兼职教师27名,另有校外兼职教师39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分别为53.9%、34.6%和11.5%,硕博率83.3%,平均年龄37.9岁。近3年承担各级教学科研项目192项。获部省级荣誉5项、其他荣誉54人次;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委员21人次、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委员48人次,政府和卫生部门专家25人次。中心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型和专业型)、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8个国家和5个省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平台。中心实验室面积2452m仪器设备95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273万元,组合配置较合理、数量较充足,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融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教学理念,务实推进实施“三三四”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四模块”教学模式,在“联合教学”、“地方病防治”、“产学研一体化”特色上下功夫,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中心面向20个本科专业开设实验课程22门,年实验人时总数243570,建设期开发新实验项目44项;每年尚承担39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500余名硕/博士生30门课程、139个实验项目、36542人时实验教学。近3年中心教师获教改项目38项,发表教改论文23篇;主编出版创新性实验教材2部,副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10部;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近3年培养学生中有5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6人次获省级奖励、229人次获校级奖励,发表论文84篇。学生就业率100%,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多媒体形态学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9月,面积约1322.14m。2002年12月通过省教育厅双基实验室验收合格,2006年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5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1人。我室是开放型的实验室,为全院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法医学、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等学科提供一个科学、规范、整洁的实验场所。以“三结合”、“五意识”(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团队意识,系统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为指导,因地制宜,以创新性的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每年在我室学习的学生约15000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实验室建设”的理念,率先在省内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大平台,形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四大模块,创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内在统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大幅提升我校实验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具体规定,总的情况是硕士要求发一篇核心期刊,博士的话要发一篇SCI。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一般要而且要求很高,具体还要看学校的规定
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到三篇的学术论文,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
对于研究生来说,在开学的第一天上硕士导师变会告诉学生最基本的研究生毕业要求,我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三年的读研期间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但是对于每个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以及发表期刊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规定,一般来说是高校都会有自己认可的期刊库,只有在这些期刊上面发表相应的论文才能够算是达到毕业的要求,而不是那些为了评选奖学金而发表的一些没有营养的论文。
研究生介绍:
研究生(Postgraduate)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
在中国,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按照学位类型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学术型研究生一般是指拥有学术型学位的人员,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8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所以sci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另外sci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不管关于哪个专业,这是非常高的水平了。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智能工程与先进设计理论 (专业)17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机器人学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机电液磁一体化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5)精密制造与摩擦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20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微机电系统与摩擦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仿生机械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生物力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机器人技术 (专业)10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机械设计方法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机械系统动力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柔性传动技术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5)机械振动与噪声 查看 北京化工大学 (003)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机械系统结构与现代设计理论
4篇。硕士研究生能发表3至4篇一区的sci论文确实很厉害了。但是说对比其他人而言,是不是就存在很大差距,未必。首先一点,明确专业领域所属。
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具体规定,总的情况是硕士要求发一篇核心期刊,博士的话要发一篇SCI。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一般要而且要求很高,具体还要看学校的规定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公共卫生学院,其建设和发展经历了雏形发展期(1985-2003)、改革发展期(2004-2007)和创新改革进展期(2008-至今),2009年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现有教师78名,其中专职教师51名,兼职教师27名,另有校外兼职教师39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分别为53.9%、34.6%和11.5%,硕博率83.3%,平均年龄37.9岁。近3年承担各级教学科研项目192项。获部省级荣誉5项、其他荣誉54人次;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委员21人次、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委员48人次,政府和卫生部门专家25人次。中心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型和专业型)、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8个国家和5个省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平台。中心实验室面积2452m仪器设备95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273万元,组合配置较合理、数量较充足,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融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教学理念,务实推进实施“三三四”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四模块”教学模式,在“联合教学”、“地方病防治”、“产学研一体化”特色上下功夫,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中心面向20个本科专业开设实验课程22门,年实验人时总数243570,建设期开发新实验项目44项;每年尚承担39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500余名硕/博士生30门课程、139个实验项目、36542人时实验教学。近3年中心教师获教改项目38项,发表教改论文23篇;主编出版创新性实验教材2部,副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10部;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近3年培养学生中有5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6人次获省级奖励、229人次获校级奖励,发表论文84篇。学生就业率100%,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多媒体形态学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9月,面积约1322.14m。2002年12月通过省教育厅双基实验室验收合格,2006年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5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1人。我室是开放型的实验室,为全院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法医学、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等学科提供一个科学、规范、整洁的实验场所。以“三结合”、“五意识”(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团队意识,系统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为指导,因地制宜,以创新性的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每年在我室学习的学生约15000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实验室建设”的理念,率先在省内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大平台,形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四大模块,创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内在统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大幅提升我校实验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实民俗文化贯通于各个学科,你也不必拘泥于一定是民俗专业,比如考古、历史等
2000年-2015年3月,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54项,其中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8项,独立主持和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独立主持教育部等各类项目28项,省级各类项目145项,省教育厅各类项目290项,曲靖市各类项目24项,校级各类项目540项,横向课题83项;出版专著、编著、艺术作品集和主编教材209部,发表论文696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成果奖71项,省部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奖105项,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3项,曲靖市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24项 。2011-2013年,学校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1018项,新增各级各类项目立项2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5项,省级项目46项,省院省校合作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教育厅项目74项,横向项目16项,学校新增项目研究经费2004万元,至2014年1月,在研科研经费数已达3106万元。2012年“云南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获得云南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实现了省级社科重大招标课题的零突破。发表论文总数及核心期刊论文、SCI、EI、ISTP三大检索、授权专利数、成果评奖等,与过去相比,均有大幅增长。教师以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130余篇,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66部,SCI论文84篇,EI论文56篇,ISTP论文42篇;获得专利授权11项;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云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7项,曲靖市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15项。共结项课题13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6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20项,市厅级109项 。注:图册资料来源 2011-2013年,校院两级共举办学术讲座356场,其中邀请校外专家主讲207余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08篇。举办承办各级学术会议32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不断扩大,与国家、省、市共建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了省院省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与师宗一中等地方中小学开展了多项形式多样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
8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所以sci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另外sci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不管关于哪个专业,这是非常高的水平了。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公共卫生学院,其建设和发展经历了雏形发展期(1985-2003)、改革发展期(2004-2007)和创新改革进展期(2008-至今),2009年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现有教师78名,其中专职教师51名,兼职教师27名,另有校外兼职教师39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分别为53.9%、34.6%和11.5%,硕博率83.3%,平均年龄37.9岁。近3年承担各级教学科研项目192项。获部省级荣誉5项、其他荣誉54人次;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委员21人次、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委员48人次,政府和卫生部门专家25人次。中心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型和专业型)、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8个国家和5个省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平台。中心实验室面积2452m仪器设备953台套,固定资产总值1273万元,组合配置较合理、数量较充足,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融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教学理念,务实推进实施“三三四”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四模块”教学模式,在“联合教学”、“地方病防治”、“产学研一体化”特色上下功夫,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中心面向20个本科专业开设实验课程22门,年实验人时总数243570,建设期开发新实验项目44项;每年尚承担39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500余名硕/博士生30门课程、139个实验项目、36542人时实验教学。近3年中心教师获教改项目38项,发表教改论文23篇;主编出版创新性实验教材2部,副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10部;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近3年培养学生中有5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6人次获省级奖励、229人次获校级奖励,发表论文84篇。学生就业率100%,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多媒体形态学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9月,面积约1322.14m。2002年12月通过省教育厅双基实验室验收合格,2006年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5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1人。我室是开放型的实验室,为全院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法医学、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等学科提供一个科学、规范、整洁的实验场所。以“三结合”、“五意识”(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团队意识,系统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为指导,因地制宜,以创新性的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每年在我室学习的学生约15000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实验室建设”的理念,率先在省内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大平台,形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四大模块,创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内在统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大幅提升我校实验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智能工程与先进设计理论 (专业)17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机器人学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机电液磁一体化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查看 北京交通大学 (006)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5)精密制造与摩擦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20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微机电系统与摩擦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仿生机械学 查看 北京理工大学 (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生物力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机器人技术 (专业)10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2)机械设计方法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3)机械系统动力学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4)柔性传动技术 查看 北方工业大学 (002)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5)机械振动与噪声 查看 北京化工大学 (003)机电工程学院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机械系统结构与现代设计理论
罗慰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男,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内科呼吸专业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45年,对内科呼吸病如结节病、肺军团菌病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较多的研究。对呼吸病学的理论、检诊技术和治疗学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能够处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症。罗慰慈教授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留学资格审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主编,《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辑,《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和《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国际刊物《Respirology》编委。1996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呼吸学会主席。2006年罗慰慈教授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为推动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与国际呼吸学界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 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1955~195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1957年任主治医师,1979年任主任医师,198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1985~198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1960年曾在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两年。1983年曾在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医学院和俄立冈医学科学中心任访问学者。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留学资格审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主编,《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辑,《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和《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国际刊物《Respirology》编委。1996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呼吸学会主席。2006年罗慰慈教授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为推动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与国际呼吸学界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大师风范将永远为呼吸内科学界的后生晚辈所景仰。 罗慰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家和临床医学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呼吸内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已经有50余年,对内科呼吸病如结节病、肺军团菌病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当归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国家教委博士点研究课题,“血管活性肠肽对低氧性肺动脉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伯舒螺旋体,Borrelia burgdoferi,与结节病病原学的研究”。已经发表论文84篇,主编《内科临床指导》、《现代呼吸病学》、《协和医学词典》,参加编写吴英恺教授主编的《胸部疾病》,朱贵卿教授主编的《呼吸内科学》,陈敏章教授主编的《中华内科学》,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以及叶世泰教授主编的《变态反应学》等专著。曾经获得1984年和199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999年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57年和198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后来罗慰慈教授被评为有贡献的医学专家而接受国家特殊津贴。曾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由中央军委后勤部颁发)。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 罗慰慈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呼吸病学领域和内科学领域均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呼吸病学的理论、检诊技术和治疗学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能够处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症。应诊的病例多来自全国各地,善与诊治过的患者保持不断地联系,勤于随访病情发展并给予治疗康复建议,虽然工作繁忙,仍然多次走访病人家庭,受到患者的欢迎。罗慰慈教授常说:“作为临床大夫要尽量把病人的处境体会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有些想法和态度就会有不同,处理事情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有时病人为看病远道而来,如果能够多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他多想一想,就可以为病人缩短检诊时间,省下住宿等费用;有时你只需多解释几句话,就可以避免病人走好多冤枉路。医患关系紧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病人和医生没有相互体谅”。现在罗慰慈教授年事已高,但仍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出门诊、查房。近来曾参加重大医疗任务工作,早晚主持会诊和查房,对重要医疗措施作出必要的决定,深受多方面赞扬。罗慰慈教授特别重视医学教学,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次复课,由于医学教育中断多年,困难重重。罗慰慈教授亲自主管医大教学,克服困难,拨乱反正,从讲义到教室一一安排妥当。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罗慰慈教授亲自邀请美国著名教授来医科大学讲学。年轻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讲课难以受到欢迎,罗慰慈教授一方面传授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亲自走上讲台,作出表率。他善于在不同场合结合临床进行教学,能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鼓励并诱导受教者独立思考,课堂上往往通过实例举一反三,授课内容精而明,尽可能使学者在离开教室时记住其要点。获得“协和之友”教师奖,坚持为八年制医本科讲课,曾受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医本科讲座授课。罗慰慈教授经常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1989年应邀参加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出席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善与国内外学者交流,能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罗慰慈教授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留学资格审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主编,《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辑,《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和《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国际刊物《Respirology》编委。1996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呼吸学会主席。2006年罗慰慈教授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为推动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与国际呼吸学界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大师风范将永远为呼吸内科学界的后生晚辈所景仰。
一、学科概况及现有基础 广西师院开展民俗学科研究工作历史悠久,早在1985年7月即成立了“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1997年9月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本专业硕士授权点于2002年12月获批。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2003年开始招收培养民俗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广西高校文科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正式成为重点学科。目前,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15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2人,兼职人员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曾获广西“铜鼓奖”4项,省部级奖5项。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南方习俗与现代化研究、信仰民俗学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四个比较稳定且颇具影响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中国女神》、《台湾民间文学》、《壮族麽文化研究》、《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现代民族学》、《歌谣的魄力》、《佛学逻辑比较研究》、《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中国佛教社会思想研究》等标志性成果。目前正立足“南方”,面向东南亚,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民俗学三级学科中“区域民俗学”、“应用民俗学”“民俗宗教学”等学科优势。目前,有关部门在民俗学科挂牌建立的有“广西民俗学会”、“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学科成员中,过伟教授是中国民俗学界的知名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桂秋教授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光荣教授是广西民俗学会会长。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与同类学科相比,我们的优势:一是生源的多民族、多省区。二是学科兼容性强。三是学术队伍由多民族高学历人才构成。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的较稳定且具特色的四个方向,在国内高校中的影响正在扩大,尤其是“区域民俗学”和“信仰民俗学”或是广西独有,或在广西处于领先地位,前景看好。目前,本学科形成四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南方习俗与现代化研究、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习俗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民俗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原广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现为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于瑮教授。主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越边境文化艺术考察研究” 和广西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转型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对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广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等方面,都作了独到的探索。出版了《南行边关——中越边境民族文化艺术考察札记》、《中越边境民族文化艺术考察研究》等著作,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发表了《民族文化建设三大主题》等学术论文近40篇,被《新华文摘》转载一篇,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广西信仰民俗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黄桂秋研究员,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委会成员。已出版《水族故事研究》、《壮族歌谣与民俗文化》、《布洛陀寻踪》、《桂海越裔文化钩沉》等著作,发表论文48篇。近年他主持翻译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出版后,被誉为壮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最近出版的《壮族麽文化研究》、《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等著作,填补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专题研究的空白,奠定了他在广西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的领先地位。近年,黄桂秋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研究》已结题,广西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壮族巫文化考察与研究》课题结题时被评为优秀等级。 广西民俗宗教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黄志强博士、教授是广西高校百名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二项和广西社科基金多项课题,主要从事广西民俗宗教文化及中国佛教史研究,近年来独著和与他人合著了《近现代居士佛学》、《佛学逻辑比较研究》等四部专著,在广西民俗宗教文化、佛教史与佛教逻辑研究方面见解独特,获得多项科研奖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被评为“优秀”的结项课题。发表1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46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刊物全文转载。曾获得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广西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和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9项省级以上奖。 文化产业研究方向带头人是何 颖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学院社会热点调查研究中心负责人。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广西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员。近年来,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08XGJ003,2008年),另主持省厅级课题5项,参与课题8项,发表论文20多篇。他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中国—东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开辟了“博览会文化研究”的领域,在博览会文化特性、文化系统、博览会文化力及其对广西文化发展的影响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被权威的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其他专业网站转载,并被广西日报等媒体分篇连载,主要观点被新华社、广西电视台等媒体的进行专访和报道,产生较大反响,成为博览会理论研究较有影响的研究者,对于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除了学术带头人以外,导师成员中,刘亚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室主任,其主要成果《南方史诗论》《荒野上的祭坛》《神话与诗的“演述”》等奠定了他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研究中的权威地位。王光荣研究员是广西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出版了《彝族歌谣探微》、《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那坡彝族开路经》、《歌谣的魅力》、《现代民族学》、《弓场神韵》等著作。参与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等。以上学术骨干及其研究成果,已形成显著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国内学术界已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