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nature论文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nature论文

发布时间: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nature论文

一、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广西医科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空间广阔。学校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学校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三所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学校现拥有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国际医药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五象校区,在建)4个校区,其中南宁-校本部总用地面积571.2亩,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22号;南宁-武鸣校区总用地面积1428亩,位于南宁市武鸣区武华大道武鸣段336号;玉林校区规划用地总面积900余亩,位于广西北流市与玉东新区交界处,玉林市教育东路延长线南侧、四所二队东侧、南流江西侧;国际医药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五象校区)规划用地总面积约351.84亩,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玉岭路以东、凤凰路以南、楞仙路以西、玉成路以北。4个校区共占地约3300亩。 教学机构完善,实践基地齐全。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学校现有139个实践教学基地(含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3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21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函授站(其中区外函授站1个,社会函授站5个),5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武鸣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附属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第九附属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第十附属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民族医院(广西民族医院)、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附属柳铁中心医院(柳州市铁路中心医院),以及正在建设并准备运营的附属埌东医院,其中,“三甲”医院15所、三级医院1所、综合医院13所、专科医院3所,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临床教学示范培训中心”)、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引领了壮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 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图书及信息化资源丰富。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公共设施,学校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临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广西医科大学集教学、培训、考核、科研、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是广西最大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平台,总面积12000平方米,设备设施2000余台件,建设有院企合作创新实验室、智能化OSCE中心、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区、专科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区、虚拟内窥镜训练区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1.67万多册,电子图书179.67万多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73个。学校教学科研信息网络功能优良,“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覆盖全校区及直属附属医院。 师资队伍素质高,生源质量好、来源广。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40人,其中正高职称555人,副高职称623人;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690人;国家“*”人选3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13人;入选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其中副主任委员1人),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1个;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人、“八桂学者”及“八桂青年学者”9人、“特聘专家”11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3人、广西优秀专家32人,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人,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759人,其中本科生11141人、硕士研究生3676人、博士研究生345人、留学生864人,高职专科生9480人(其中校外教学点“2+3”护理专业学生6681人)。博士后在站人员53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32个国家。197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留学生来源国已达74个,是全国招收东盟留学生数量排名前列的学校之一。 培养体系完整,学科实力强劲。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国家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1个、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1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其中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广西院士工作站10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和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9个。 专业设置优化,建设成果丰硕。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8个,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实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英语、翻译、运动康复、卫生检验与检疫、助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信息工程,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校设有高职专科专业(方向)7个,分别是: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 优势特色鲜明,科技成效显著。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优势,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如在区域高发肿瘤防治、地中海贫血防治、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研究领域。学校现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BSL-3)实验室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6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7个。“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项目数和资助额均居广西高校前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79篇,“十二五”以来新增119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自然科学奖共274项,“十二五”以来新增180项。学校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和《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3种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国际影响力日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6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或医疗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搭建研究平台,先后推进生物靶向诊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际中心、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希腊等“一带一路”国家及东盟各国签署多方合作协议,在大健康、海洋药物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果。定期举办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相关国家的高端国际会议,如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卫生青年论坛、中国—东盟医院管理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再生医学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护理论坛、地中海贫血防治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等,与“一带一路”和东盟各国共享科技成果。正在积极筹建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项目和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预计2020年建成,着力增进学校与东盟地区国家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打造东盟医学留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地学校。

现有作物比如小麦是不是安全的。答是现有作物的安全性是怎样得出的,除了理论支持之外,有没有试验证据,能证明不是现有作物的原因导致人类的老化,寿命超不过150岁。答不排除所以说安全是相对的,所有未发现致病机理的食物都是安全的。答是转基因从理论上讲是和普通作物一样安全,那么为什么转基因让人恐慌。答转基因作物是从没有过的东西(失败),转基因有害论是有试验数据的(继续)能不能列举一些数据。答XXXXX打断,假设这些数据是真实的,一种有害物质其致病机理是稳定的,那么造成伤害必定是一致的,为什么数据里转基因伤害是多样的,有导致不育的,有导致器藏损伤的,每人实验的结果都好像不太一样,这样的数据不可靠这个些损害性数据比重是多少。答数值MM过大,用转基因食物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没出现明显的转基因中毒为基础,说明这个数据不真实。M过小,把M归结到正常范围内就行可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2.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清华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3.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北京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4. 中国科学院 (CAS):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5.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声誉。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 Nature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cns论文

cns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期刊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在国内,国际上的期刊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常见的是SCI期刊、EI期刊、SSCI期刊等,实际上国际期刊还有很多。最近有很多人问:cns是什么期刊?和SCI是什么关系?好发表吗?

一、cns是什么期刊?

1、CNS刊物对于很多作者来说似乎是陌生的,不了解的作者容易理解为某一特定类别刊物,其实不然,cns是一个英文缩写,全称是cell nature science,指的是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CNS)这三本杂志。确切说是三个刊物的名称首字母缩写。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所以cns并不是一大类期刊,而是特指这三个刊物。

2、CNS刊物特指三个刊物,Cell、NATURE、SCIENCE,这三个刊物在国际学术界可谓大名鼎鼎,可以算是学术期刊的金字塔尖了。

二、cns和SCI是什么关系?

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而cns也是国际上有名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三本期刊的缩写,既然同属于国际性的刊物,必然是有一定联系的。

2、事实上,SCI与CNS可以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CNS三个刊物都是SCI期刊。SCI检索收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的学术期刊,CNS三个刊物是所有SCI期刊中的佼佼者,可以发表CNS的作者必然是在专业领域中做出了极为突出贡献的人,或者所写作的文章基友超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很少有人可以发表CNS刊物。

如果一个实验室发表Cell,Nature,Science(CNS)论文10篇以,就称“CNS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发表CNS论文是正常的,常规的,一年通常是有几篇。

CNS(Cell,Nature,Science)是美国Cell(《细胞》)、英国Nature(《自然》)及美国Science(《科学》)三大举世公认的顶级科学期刊简称。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

扩展资料:

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三者分别是: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Magazine。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31.477。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为36.101。

《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31.95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很高。广西医科大学坐落于广西南宁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根据学院官方声明:博士毕业要求为:必须以第一作者(如有共同第一作者需排名首位)在影响因子3.0及以上SCI期刊或中科院JCR期刊分区Ⅱ区及以上SCI期刊发表1篇专业论著,sci论文是学术界水平最高学术价值最大的学术论文,发表难度比较高;因此做到这个难度是很高的,只有极少数博士生可能在科研方面非常厉害,那么才会将博士顺利毕业。

广西医科大学最新论文发表

《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赵云志医师,擅长对胃肠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参加编写了《中医诊断治疗学》与《现代疾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赵云志,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20世纪30年代,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体质羸弱,卫生知识缺乏,疾病广为流行,疟疾、血吸虫病、天花、霍乱、结核病、肝癌等疾病肆虐猖獗,而全省无一所 *** 办的医院,约15万人之中才有一名医生,疾病死亡率在30%以上。该校创办人戈绍龙博士向 *** 建言:"广西民众羸弱,急需高等医生"。于是,省 *** 第105次会议通过设立广西省 *** 卫生委员会,指派雷殷、戈绍龙、雷沛鸿为卫生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备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增聘张镕、李祖蔚、孟宪荩等教授协助。

1934年7月,广西省立医学院成立,10月开始招收六年制本科生,开创了广西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之先河,是全国建校最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此后,校名先后四次变更,校址七次迁移,师生颠沛流离,在借用的民房、戏院、会馆和自搭的草棚中坚持办学,"造本省之才,为本省之用",一切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和"强国、救省、健民"为办学方针,致力培养广西高级医学人才。

1937年2月,广西军医学校先后增设军医、司药、看护和担架军士及毒气疗法训练班等支持抗战。

1944年春,由于学院医学专家、教授人数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被教育部电令嘉奖,誉为全国第三。

1944年夏,日寇南侵,桂林告急,师生疏散到三江、八步等地。每迁一地就继续开诊、复课,直到1945年8月,日敌签降,抗战胜利,于同年10月省令复员回桂。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建立新秩序,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组织土改和抗美援朝医疗队;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

1954年,校址迁回南宁津头村。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教学、科研取得新进展。 "文革"和极"左"路线时期,学校工作深受影响。于1961年试行《高校六十条》,学校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是当时全国9所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医学院校之一。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4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点。

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2年,正式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截至2018年5月,校本部共设有20个学院(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学校共拥有2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药学、康复治疗学、法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儿科学、医学实验技术、精神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英语、翻译、社会工作、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套用统计学、运动康复。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官网)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国家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5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肿瘤学

省级重点学科(10个): 儿科学、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博士点(9个): 儿科学、肿瘤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耳鼻咽喉科学 、内科学、外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硕士点(33个):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98名,正高职称531名,副高职称582名,博士生导师171名、硕士生导师63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9名;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名、“八桂学者”7名、“特聘专家”7名;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73名,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13人,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百名,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 高枫、赵永祥、张健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 黎乐群、熊君福、王植柔、唐步坚、何巍、李力、张健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2名): 赵永祥、张新华

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 仇小强、黎乐群、唐安洲、黄光武、刘华钢、张志勇、谢小薰、杨莉、农光民

截至2018年5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临床医学(含肿瘤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方向)、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 组织学与胚胎学

省级精品课程(29个): 妇产科学、卫生统计学、妇科肿瘤学、医用物理学、口腔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环境卫生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临床检验基础、眼科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生物化学、实验生理科学、生理学、儿科学、病理学、外科学各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药理学、内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

谢小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团队

唐安洲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

莫书荣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

谢小薰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

张志勇

药理学教学团队

黄仁彬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

周 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

吴耀生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官网)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

临床医学院

2006

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

公共卫生学院

2007

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院

2007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08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官网)

2004-2014年,该校选用优秀教材比例平均达82.62%,选用新出版教材比例平均达90.76%;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共10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9部、主编14部;承担教改课题499项,其中,省级以上的课题立项155项;二次获省级优秀教材奖15项及优秀教材等立项项目8项;其中3部视听教材先后中标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2部教材的先后版本连续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自行研制、引进、改进的多媒体课件854项,其中自制多媒体课件672项;曾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获得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组织奖和历届广西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组织奖。

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

2008-2014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2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09项;申报专利30项;在国核心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478篇,其中SCI收录62篇。

2011-2014年,该校大学生发表论文258篇,其中国核心心期刊发表33篇,SCI期刊收录10篇,由本科同学撰写的论文在英国外科学杂志发表(SCI收录,2007年影响因子4.092);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30部。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省级以上课题166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2项,获得项目和资金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38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25件,发表SCI论文957篇。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画)15个等。

广西科技大学发表论文

10594是广西科技大学的学校代码。

广西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

1、2008年至2013年5月,该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鉴定成果等其它科研成果170余项。

2、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

3、教师研发的50多项科研成果,被广泛用于汽车、机械、建筑、制糖、电子、化工、国防、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和单位,实现利税超亿元。

4、2013年,该校共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21项,获资助经费共110万元,资助的项目数量与经费总额分别是2012年度的2.3倍和2.5倍。

广西科技大学简介:

1、广西科技大学是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学校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2、学校前身原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

3、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广西科技大学。

5、截至2022年,广西科技大学位列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第397名。

广西科技大学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城市——柳州市,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确定为2013-2018年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以工为主,包含工、管、理、经、文、法、艺术、教育、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学校于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截至2013年5月,学校有东环、柳石和柳东(规划建设中,规划用地2000亩)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644.85亩,已用地3244.85亩。校舍建筑面积88.13万平方米。设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4个教学部,4所附属医院,14个研究所(中心),有64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面向29个省(市、区)招生,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5900余人、各类研究生1200余人、专科生8500余人校史发展学校前身广西工学院1958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宁筹建广西工学院。1960年11月,自治区党委同意将广西化工学院、广西水电学院、广西邮电专科学校合并建立广西工学院,并将南宁化工学校、广西工业干部学校并入学校。1961年8月,自治区区直工交系统大中专学校调整,学校本科停止招生,1962年7月,学校停办[2]。1982年6月,自治区党委批准将广西轻工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恢复建立广西工学院。1984年5月,在保留广西工学院牌子的基础上并入广西大学[3]。1985年7月,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工学院迁到柳州市办学。并在广西大学柳州分校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柳州分院的基础上兴办,院址在鱼峰区东环路。1989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工学院归属自治区管理。1994年4月,柳州市人民政府积极倡导,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市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广西工学院董事会”。1997年,广西工学院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5]。2003年9月,广西工学院本科全日制在校生突破10000人。2006年2月,广西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51年7月11日创办时,校址在今鱼峰区马鞍山脚下,称“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 。招医士专业1个班,学生74名,学制二年。1953年,玉林、宜山、 梧州和桂林医士学校先后并入学校,改为广西省柳州医士学校。8月,校址迁到今城中区东台路,在校生437人。1958年,学校升级办大专,改为柳州医学专科学校,由柳州专区、柳州市领导, 校址迁到窑埠街。在此期间,同时招中专生,开医生和卫生医士班,学生200人,学制四年。1962年,停办大专班,校名改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属自治区卫生厅领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学校停课,连续6年不招生。1969年8月,与柳州专区农校、柳州专区师范学校合并,在鹿寨县雒容公社成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由柳州专区领导。1971年底,3所学校各回原处,广西柳州卫生学校恢复。后改属自治区卫生厅领导。1980年11月、1994年8月、2000年5月,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家教委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8]。2003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成立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合并建校2009年6月,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校、市共同推进“大学”建设工作委员会。201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向教育部申办广西科技大学。2011年12月,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申办广西科技大学接受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2012年3月29日,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申报筹建广西科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期限为1年[10]。2012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广西科技大学[11]。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建立广西科技大学学校概况学校设有3个校区,即东环校区(本部)、柳石校区和柳东 鹿鸣湖畔(本部)新区(建设中),占地面积4644.85亩,已用地3244.85亩,校舍建筑面积88.1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4个教学部,4所附属医院,14个研究所(中心),学校目前共有64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专科专业。201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部批准,正式步入了中外联合办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队伍。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5900余人、各类研究生1200余人、专科生8500余人。学校现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6个,其中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10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1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艺术、教育、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 体育馆(本部)学科结构。学校1990年开始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6年2月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有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等3个工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工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个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此外,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等2个理学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的建设已通过自治区学位办验收,工商管理、数学等2个一级学科获列入自治区财政资助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3年,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工商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等3个一级学科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支撑学科。学校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及控制技术”团队成为广西高校首批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与制造创新研究团队”获得自治区级立项建设。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在近两届教学质量评估审核项目上获广西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近5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4%以上,就业率名列全区同类高校前列,每年被评为“自治区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在全国全省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学术论文竞赛、CCTV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类比赛中屡获嘉奖。学校有专任教师14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53%。学校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19%。一批教师成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广西八桂名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广西优秀教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柳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有广西创新研究团队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现有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与企业共建国家级汽车质量检测中心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259万元。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200余万册、电子图书180余万册。校园网、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建设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不断强化科研的先导地位,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工作的激励和引导,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8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鉴定成果等其他科研成果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日本、越南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及学术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柳州市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12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10次荣获“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学校党的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宗元大讲堂”等平台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与柳州高新区、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工信委等单位共建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国家质检总局检测中心1个,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与柳州市、企业共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是“广西汽配联盟技术转移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和合作包括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广西科技大学正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质量立校、科技强校和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全面协调发展、区域特色和办学特色鲜明、若干学科国内知名、广西一流的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积极为服务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战略和建设“五美五好”柳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西高校(或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车辆结构工程、车辆排放与噪音控制、车辆微系统技术与应用、车辆动态仿真与控制。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的建设紧密结合汽车产业是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特点,以服务柳州和广西汽车产业为出发点,努力打造汽车及其零部件研发人才队伍和研究基地,在汽车零部件产品及技术开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有长期的科技合作,在柳州乃至广西汽车地方产业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及应用、高能束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装备设计与制造。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面向柳州市机械工业这一支柱产业,结合柳州市是广西机械工业重镇、“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特点,致力于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平台和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与柳工、柳柴动力等大中型企业有长期合作,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地方冶金、制糖、机械、汽车、环保等行业的生产建设和传统设备、工艺改造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物化工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生化过程检测与控制、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应用,微生物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广西的甘蔗、木薯、中草药、果蔬等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学科服务于广西的生物化工产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制糖工业、制药工业、茧丝绸产业、化学工业、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在生化过程检测与控制、生物质能源开发及产业化、糖业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精细化学品研发、中草药资源开发及中药现代化、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凝聚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多项成果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推动了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结构工程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控制与动力检测、新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及加固理论与方法、桥梁结构分析与工程控制。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在围绕研究方向进行建设的,重点加强科研能力与水平提高。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资助立项研究,还在“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产品检测”等方向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为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结构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与竞争秩序,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积极为柳州地方经济服务,与柳州市各类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反倾销策略以及企业发展与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地解决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如何保持组织的活力与成长性,如何制定战略及实施战略,如何规避战略风险,获得并增强竞争的战略能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装置、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复杂系统的建模和优化及分析、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特色和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广西工业发展的实际以及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以研究控制理论为先导,以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自动化装置的设计研发和技术改造为重点,致力于解决广西及柳州工矿企业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在理论及应用上都取得较好成效,对广西和柳州的机械、汽车、制糖等重要行业的科技进步、产品测试技术和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做出了应有贡献。■应用数学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无穷维动力系统、可积系统与孤立子;生物数学;值分布理论及其应用。 ●特色和优势:本学科侧重于非线性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复分析等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运用非线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无穷维动力系统、可积系统与孤立子、生物数学等领域。另外,在差分计算、随机微分方程、运筹学及其应用、宏观经济学方向的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资助立项研究。校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应用、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等。●特色和优势:该学科面向柳州市机械、汽车产业,针对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开展模块化设计、快速设计、优化设计等设计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针对旋转机械系统开展动力学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对提高地方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系统。 ●特色和优势:该学科根据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研究,获得了发明专利《遥控器》、实用新型专利《安全型电热膜加热器》、《交通流信息的传输装置》等多项专利。发明专利《遥控器》已经投厂生产,研究成果《交通流视频检测及自协调智能交通系统》已在柳州、北京等城市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学科继续发挥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存储网格、可信计算、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方向优势,积极建设与广西工业“14+4”框架体系、西江经济带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急需的相关研究方向,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制造业信息化、汽车电子智能化、交通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特色和优势:该学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建设,寻求错位发展,发挥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新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和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深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实践大众化的要求。近几年,四个研究方向都承担了省部级课题,五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奖,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现实性。■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公司战略、产业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优化。●特色和优势:该学科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背景,发挥跨学科综合优势,重点探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与区域产业及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提出了以规范企业竞争为基础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实现产业良性发展、以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预警为基础调整产业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从知识经济角度配置资源和实现产业现代化等问题,不仅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注意开展横向服务,为广西及柳州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发展转型等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广西科技大学下设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财经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鹿山学院(独立学院),医学院。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妇幼保健系),护理学院(护理系,助产系),药学院(药学系),口腔学院(口腔系),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管理系,卫生监督管理系),医学生物技术学院(医学影像系,医学检验系)。广西科技大学下设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财经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鹿山学院(独立学院),医学院。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妇幼保健系),护理学院(护理系,助产系),药学院(药学系),口腔学院(口腔系),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管理系,卫生监督管理系),医学生物技术学院(医学影像系,医学检验系)。

截止2013年,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有专任教师29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0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135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 秦小云女,汉族,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首届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任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担任广西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广西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并担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广西医学” 编委和“华夏医学”编委。先后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2项;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1项,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类)1项。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广西卫生厅和教育厅科研课题各2项;广西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课题4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A类课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课题1项。 冯丽华,女,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医疗系系临床专业,研究生学历。现任广西科技大学(筹)教务处副处长、柳石校区教务办公室主任。从事医院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28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管理经验和科研能力。兼任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内科学(内科护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电教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西医学职业教育研究会内科学(内科护理学)教研会会长、卫生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卫生人才评价专家、柳州市教师资格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5项卫生厅、教育厅的教改科研课题,参与13项;主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获自治区级教改成果2项,全国电教协会教学课件一等奖1项、教育厅教学课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撰写临床、教改、科研论文38篇;主编全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及校级教改教材1部,参编(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荣获“广西高等学校先进教学管理工作者”(2010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2007、2009、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广西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柳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2012年)、“柳州市2010-2012年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柳州市“五一巾帼标兵”(2005年)、柳州市“1+1”民族职业教育之星“优秀导师”(2010年)“柳州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4、2006年)等称号。 吴文其,男,教授,临床医学系主任。1985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医疗系,获得学士学位,在我校及附属医院长期从事皮肤科临床和教学工作,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带头人,皮肤性病学学科带头人。我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临床基本技能》负责人; 2009年带领临床实训中心获得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011年带领临床医学专业获得自治区高校急需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和2011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三项,已经全部结题。现参与省厅级课题研究6项,担任多本教材主编或副主编。2011年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唐荣兰,女,1975年高中毕业,同年下乡插队劳动,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广西医学院77级医疗系,1983年1月毕业分配来校工作至今。1990年晋升讲师,1996年晋升高级讲师,同年确认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1996年到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半年,2004年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课题研究一年,并受聘为北大医学部研究生副导师。现任医学院影像口腔检验系主任,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任教以来承担了护理专业、临床专业、预防专业、检验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医免疫学检验》、《医学遗传学基础》、《临床免疫学》等学科教学。先后主持了城市空气细菌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电子游戏室的卫生学调查、瓜子细菌污染状况分析、市售调味食品细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柳州市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柳州市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HEV)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柳州市血清学标志阴性急性肝炎的戊型肝炎病毒核酸(HEV RNA)检测及序列分析,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公共卫生》、《环境与健康杂志》等国家级杂志;主持的区卫生厅立项课题1项已经结题, 现正主持广西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会议二次,国家级会议四次。《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改的思考》等多篇论文在国内公开杂志发表或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交流。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工作者和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等称号。 黎卫文,男,1992年7月湖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2003年获副教授职称。2006年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计算机教研室主任。1994年至今,一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1999年起同时从事数字校园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实践研究。多年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校率先实行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作业管理、课程考试、成绩管理、评教评学、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入新技术,加强和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2005以来,组织编印校级教材3套,主编并组织教师参编计算机基础规划教材3套共6本。重视教学改革、骨干培养和梯队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逐年上升,曾多次名列全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前列。积极开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先后主讲全校的教育技术培训18期,协助和指导校级网络课程建设32门。2003年至今,先后获自治区级、校级、全国一级学会等先进(优秀)个人荣誉奖共13项,获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等奖励证书共21项,社会兼职4项。主持厅级课题3项、参与4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参与4项。 杨燕初,男,分别毕业于广西柳州卫生学校、同济医科大学,2001年参加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继续教育学习。1975年参加专业技术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病理学教学及临床活检工作;1991年起任病理教研室主任,现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兼病理教研室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学督导组成员;柳州市医学会病理学组副主任;柳州市医疗事故鉴定病理学专家。从事病理教学与临床病理活检三十余年,较为扎实地掌握了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病理诊断技能。连续五年年均授课约250学时。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教书育人为已任,认真备课,悉心指导,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将“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的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能力;紧跟形势发展,改变“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多方面(临床活检、尸体剖验等)收集、整理、制作了实体教学标本,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着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在临床病理活检工作中,主持完成学校附院的临床活检工作和柳州市医疗纠纷剖验鉴定工作,为临床治疗和柳州市卫生行政管理、司法部门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极具参考作用的依据,工作业绩得到柳州市医疗卫生行业的认同。曾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第一作者3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本。运用病理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多项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对甲状腺肿瘤的研究,其课题《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研究》,该课题经专家鉴定获得“国内领先水平”结论。 叶琳,女,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参加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34年。具有教师资格和临床执业医师“双师”证书。中华医学会中医内科分会会员、柳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级“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师”、“卫生行业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员”。先后参加编写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五年一贯制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中西医结合专业用《中医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要点提示与习题》(人民军医出版社),均已公开出版。并注重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在省级以上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广西高等教育教改课题和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科技立项项目5项。 蓝琼丽,女,心理学教授。现任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柳石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行,学校心理健康学术带头人,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师,广西心理学会、广西社会心理学会理事。199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第,1990年曾到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承担学校《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教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心理学教材4部。科研成果曾获得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和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西中医药大学发表论文

1984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本科专业,留校任教。1988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教授。2002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2001年11月任广西中医学院院长。现任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5年4月临时主持学校党委工作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广西李卫红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毕业于中国医药科技大学

广西李卫红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是学音乐专业的。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李卫红出生在大新县城一个充满歌声的欢乐家庭里。父亲是一个语文老师,在教课之余也兼教音乐,母亲更是曲不离口。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家庭的熏陶成就了她甜脆清亮的歌喉和轻逸脱俗的气质。她从小就会唱歌跳舞,还在幼儿园时就到县广播站录歌播放了。李卫红中专毕业时参加全区声乐大赛便获得了一等奖,这一次“意外”的成功让李卫红兴奋不已,更让她坚定地走上音乐的道路。1995年,她考上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获得龚小平教授的精心指导,演唱技艺不断提高。毕业后,于1997年进入广西歌舞团,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几年来,刻苦努力的她频频在国内的各项大赛中获奖。1999年“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中,她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01年11月获第11届“孔雀奖”民族唱法金奖;2004年在获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工程奖的大型歌舞剧《八桂大歌》中担当两个独唱。2004年,李卫红作为一名优秀的壮族民歌手进入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 索引序列
  •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nature论文
  • 广西医科大学发表cns论文
  • 广西医科大学最新论文发表
  • 广西科技大学发表论文
  • 广西中医药大学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