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sci发表论文共一

sci发表论文共一

发布时间:

sci发表论文共一

要看刊物的具体规定,也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有些刊物是默认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第一作者,也有很多是认可共同第一作者的。

还看要这些并列的第一作者是否都充分发挥了第一作者应有的作用以及对文章的贡献,因此署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合情合理,刊物又认可,这样就没有问题。

共同一作的情况其实很正常,几个作者贡献是否完全一致恐怕很难用尺子去准确衡量,但如果贡献“相当”的话,署共同第一作者也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关注共同第一作者的问题,主要还是从职称条件出发的。不少人觉得共同第一作者,加上通讯作者,是占了大便宜,由于杂志社并没有明确限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人数,很容易鼓励研究者去争共同一作。

因此,目前很多学校在职称评审办法上面对共同一作或共同通讯都做了限制。比如有的学校,共同一作可以有,但有几个共同一作,这篇论文就认几分之一。

另外,都是本校的通讯作者,只认第一个。如果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非同一个人,那其中一个人已经用这篇文章来参评职称了,另外一个人就不能用其来评职称。

这些办法不一定科学,但可以有效地杜绝成果一文多用,降低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等在职称评审中的功效,对这类行为不明确限制,但也绝不鼓励。

当浏览期刊杂志的时候,当评职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希望成为第一作者。因为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当然,应当清晰与通讯作者、第二、三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署名权的问题。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有用。共同第一作者的写作和发表sci论文是不可避免的,许多sci期刊也认可共同第一作者的存在。因此,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但它不如sci的第一作者有用。

sci论文作者可能只有第一作者,也可能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和通讯作者。与许多作者相比,重要的作者位置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谁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更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而言,我国认可sci的第一作者大于通信作者。再加上sci论文的国际地位,第一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sci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中,如果两个人的贡献相当,都达到了第一作者的签名标准,就会有共同的第一作者。如果你的sci论文是共同的第一作者,在选择期刊时,你应该选择允许签署共同第一作者的sci期刊,同时注意如何标记sci共同的第一作者,以避免错误。

与sci第一作者相比,sci的含金量必须打折。但第一作者也是第一作者,其地位或影响力难以与其他作者相比。也就是说,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

另外,共同第一作者不仅仅只能有2人,可以根据期刊要求一篇sci论文可以有几个第一作者的相关规定来合理安排人数。

sci共同第一作者是如今很常见的现象,虽然不是所有的sci论文都出现了共同第一作者,但一旦出现了,就要按照规定要求来正确标注,以免共同第一作者不被认可。另外,sci论文发表可选择的sci期刊有很多,不同的'期刊之间,对于共同第一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关于sci共同第一作者,有的期刊认可,有的不认可。作者在筛选sci期刊时,要注意关注这方面的规定,以免选错期刊,实现不了共同第一作者的目的,甚至不得不另选其他期刊,耽误时间。

二是认可共同第一作者sci期刊,对此也有相应的管理规范。比如有的sci期刊会在作者须知中,明确说明共同第一作者标注的方法,作者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共同第一作者标注。还有的sci期刊可能并未提及,作者可以参考该期刊往期共同第一作者标注方法,来完成自己论文的标注,或者采用常用的标注方法。

共同一作可以有,但有几个共同一作,这篇论文就认几分之一。另外,都是本校的通讯作者,只认第一个。如果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非同一个人,那其中一个人已经用这篇文章来参评职称了,另外一个人就不能用其来评职称。这些办法不一定科学,但可以有效地杜绝成果一文多用,降低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等在职称评审中的功效,对这类行为不明确限制,但也绝不鼓励。

熊仁根共发表sci论文一万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干细胞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在十二五及创新2020期间,研究所将力争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细胞谱系建立和转化的功能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对炎症/肿瘤的调控”等三项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 2009-2011年,研究所新增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共184项,获得竞争性经费3.73亿元 。 重大科研项目(2009-2011年)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历史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 干细胞战略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战略先导专项中唯一的生物专项,是“创新2020”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执行期5年(2011-2015),总合成经费9.2亿元 生化与细胞所积极承担专项科研任务,景乃禾研究院担任专项项目一“细胞谱系的建立于发育调控”负责人,13位研究员担任专项一、二、四学术骨干,获得子课题合同经费共计1.07亿元。自2011年初专项启动以来,至2012年,专项取得重大进展,至2012年7月,已发表Cell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Cell Stem Cell 1篇, Nature Cell Biology 1篇,Developmental Cell 1 篇,Molecular Cell 1 篇 。 SCI论文发表(截止2015.01.31) (生化与细胞所发表文章必为重要科研进展,均为英文文章。 基础研究文章不同于社会科学等文科论文,无灌水抄袭一说,请阅者尊重那些辛勤的科学家)2015年,共计8篇,其中,Nature 1篇。2014年,共计64篇,其中CNS(即Cell 、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领域三大顶尖杂志)及子刊文章共计6篇。2013年,共计66篇,其中CNS 文章5篇。2009-2012年7月,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88篇 ,其中:*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包括Cell 2篇,Nature 3篇,Science 1篇。*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9篇,包括Cell Stem Cell 2篇,Development Cell 3 篇,Molecular Cell 1篇,Blood 2篇……2001-2011年生化细胞所发表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是表征文章重要程度(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关于其正确与否存有争论,但需知在中国,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即被认为是极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绝大数发表的SCI文章(包括国内主办的一些杂志)影响因子往往在零点几,甚至无影响因子可言。 2001-2011研究所发表的影响因子>JBC(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4.60 )文章占全部SCI论文比例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2001-2011年所获得的科研荣誉部分 获奖成果(2001-2013)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单位/排序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201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2012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2012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2011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2003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空间细胞电融合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1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2012年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申请的专利 授权专利号专利名称授权发明人专利类型200710040600.0蓬乱蛋白和β-连环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剂2012-12-19李林 甘肖菁 王计勇 席莹王伟发明专利200710044543.3胆固醇代谢调节蛋白及其用途2012-11-07宋保亮 曹剑 王江 戚炜缪红华发明专利200910051737.5抗桥骨蛋白OPN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9-12孙兵 等发明专利200710043800.1一种胆固醇代谢调控药物筛选系统及方法2012-09-12宋保亮 唐静洁发明专利200910055694.8抑制癌细胞侵袭性的方法和试剂2012-09-12金由辛 史毅 赵波涛发明专利200910051760.4CK19单克隆抗体 其制备方法及用途2012-09-12孙兵 潘荣 曹刘丽 季永镛田林发明专利200810202412.8一种利用单层培养技术制备和分离定型内胚层细胞的方法2012-09-12王欣 徐晨欢 吕晓雯发明专利200910045147.1一种抗病毒相关蛋白及其用途2012-09-12王琛 阳凯 石贺欣 刘心义单玉飞发明专利200910198665.715-氧代绣线菊内酯抑制Wnt信号途径的新应用2012-09-12李林 王伟 郝小江 刘海洋发明专利200810042946.9稳定表达细胞周期因子FoxM1的体系及其医药用途2012-08-15王欣 何志颖发明专利200810200483.4一种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制备和分离方法2012-08-15王欣 丁小燕 李福明发明专利200710038085.2α-突触核蛋白在筛选帕金森症药物中的应用2012-08-15胡红雨 谢圆圆 林东海发明专利200410025464.4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异种核糖核蛋白K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25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200810207233.3抑制TM4SF4表达的干扰分子及其应用2012-07-25赵慕钧等发明专利200610031028.7一种体外酶催化合成腺苷甲硫胺酸的方法2012-07-18赵辅昆 罗赟星 袁中一发明专利200910051004.1一种固相化SUMO化系统及固相化去SUMO化系统2012-07-18杨淑伟 程夏楷发明专利200810203005.9一种重组表达可溶性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的方法2012-07-04王纲 黄燕 姚潇 杨冠珍发明专利200410025465.9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原癌蛋白18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04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US8193162B2肝再生2012-06-05赵慕钧 刘章武 秦佳 李载平发明专利200810200207.8转基因构建物及其在制备时空可调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应用2012-05-02王欣 胡晓发明专利200810033254.8天花粉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2012-05-02孙兵 王媛 毛开睿发明专利200810033086.2非洲爪蟾XPAPC基因启动子及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2012-01-11丁小燕 王金虎 娄鑫发明专利200810037362.2抗H5N1来源的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1-04孙兵 庄筱筱 季永镛发明专利200810041219.0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用途2012-01-04陈江野 逯杨发明专利200510029160.X已酮糖(磷酸)激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65.2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1非ATP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55.9CD59糖蛋白的应用2012-01-04曾嵘 李辰 周晓 袁新雨发明专利国际专利(2009-2011)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得的重大国际专利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3. 身心健康。二、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半。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为生物学,学科专业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主要核心,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为主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以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为核心,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为主线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四、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经过2-3个实验室轮转学习,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2.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所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研究生根据开题报告的评议意见进入论文工作。3.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按照硕士生培养,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转博考核,即博士生资格考核。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获得导师推荐,由导师小组在考核前对研究生的课题工作给予指导,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在学成绩和研究课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可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者半年后可以有第二次考核机会。最终没有通过者改作硕士培养或退学处理。4. 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在博士二年级开始时由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课题工作进展进行考核和指导,即相对标准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可以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建议硕士毕业。5. 研究生在博士三年级按照生科院的要求完成专业综述,以加强对其研究领域的深层次认识。同时研究所组织一次工作进展考核。如果研究生在考核前已达到研究所毕业答辩的发表论文要求的,可以不参加工作进展考核,届时需提出申请并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建议其硕士毕业或退学。6.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研究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不得少于6次,并于每学期末提交每次报告的题目,时间,报告人以及100字左右摘要或体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 年级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博生研究生一220022003100二240024003400三260031003800四3400五3800注:1 以上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年级的平均数 2 所有在读研究生部收学费3 自2014年下半年始,奖学金略有提高。4 奖学金由国科大和实验室共同承担,以二年级2500元(2015年)为例,国科大 500元,余下由实验室发给。5 中科院研究生除基本奖学金外,还有诸多竞争性的奖学金和各种福利。

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现有四个校区: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1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1.9万余人,以及来自98个国家的留学生2500余人。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悠久历史铸就郑大特色文化。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形成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融合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立德树人形成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制定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全体郑大人将坚持扎根中原大地办大学,秉持求是,勇敢担当,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强力推动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

发表SCI论文的共同第一单位

有用。共同第一作者的写作和发表sci论文是不可避免的,许多sci期刊也认可共同第一作者的存在。因此,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但它不如sci的第一作者有用。

sci论文作者可能只有第一作者,也可能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和通讯作者。与许多作者相比,重要的作者位置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谁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更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而言,我国认可sci的第一作者大于通信作者。再加上sci论文的国际地位,第一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sci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中,如果两个人的贡献相当,都达到了第一作者的签名标准,就会有共同的第一作者。如果你的sci论文是共同的第一作者,在选择期刊时,你应该选择允许签署共同第一作者的sci期刊,同时注意如何标记sci共同的第一作者,以避免错误。

与sci第一作者相比,sci的含金量必须打折。但第一作者也是第一作者,其地位或影响力难以与其他作者相比。也就是说,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

共同一作可以有,但有几个共同一作,这篇论文就认几分之一。另外,都是本校的通讯作者,只认第一个。如果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非同一个人,那其中一个人已经用这篇文章来参评职称了,另外一个人就不能用其来评职称。这些办法不一定科学,但可以有效地杜绝成果一文多用,降低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等在职称评审中的功效,对这类行为不明确限制,但也绝不鼓励。

虽说共同第一作者也是第一作者,两者对文章的贡献是差不多的。但是在评职称等作用上,sci共同第一作者用来评职称,有的单位可能就只会认可排在首位的作者,所以这也就可能会使排在第二位的共同第一作者评职称无效,作用会不大。因此,就算是共同一作,也一定要将位置标注清楚,在署名前与其他作者、杂志社、单位进行沟通与确认,在署名时做好相应标注,以免因署名问题影响到sci论文发表。

在学术论文发表中,作者的署名顺序至关重要,关系到每一位作者的切身利益,其实不单单是作者署名,作者单位署名同样重要,单位的署名也是有一些规则需要我们遵守的, SCI作者单位署名顺序规则是什么?SCI论文的发表不单单是作者个人学术水平的象征,同时也可以代表单位的科研水平,因此单位的署名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 SCI论文由于其发表难度高,常常涉及一些大型科研项目,通常是由团队协作发表,即便不是团队协作也是由若干作者共同完成的,独著的SCI论文相对少一些,若干作者就涉及署名先后的问题,作者所在单位的署名也有先后顺序的问题需要考虑,与作者署名一样,单位的署名位置也关系到单位的利益,高校和科研单位通常都非常重视单位的科研成果,单位署名靠前意味着单位的科研能力较强,同时也关系着该科研成果归属于哪一个单位。 单位的署名原则其实与作者署名很相像,对文章的贡献越大,参与度越高,单位的署名位置越靠前,通常来说第一单位在SCI论文发表中是最为关键的,该科研成果通常也是归属于第一单位的,在SCI论文中第一单位往往就是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这是因为一些作者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单位,SCI刊物一般默认排在最先的单位就是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第一单位拥有该篇文章的版权。 其他合作单位的顺序按照贡献大小依次向后排序即可,第一单位也有可能与第一作者没有直接关系,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另外提醒第一作者,当有一个以上单位署名时,第一作者最好按照杂志社的要求对单位进行标注,比如第一单位右上角标注A或者数字1,具体要看杂志社的要求,以此来对单位加以区分和排序。

论文发表共一

当sci论文中出现公共作者的情况,一般会在共同作者名字的右上角做上相同的记号来标记,例如:#、&等。并且还要在作者名字下方进行说明:# 作者A and作者B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具体的怎样标注还要看期刊方是怎样规定的,若投稿须知中没有,可以咨询期刊的编辑或者看看所选期刊往期论文中有没有共同作者的情况,他们是怎样标注的。想要署名sci共同作者的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能允许出现共同作者的情况,对于想要共同作者的要看所选期刊是怎样规定的,避免期刊达不到共同作者的效果。②另外发表sci论文的一部分作者有的是为了评职称,职称评审大部分会要求参评人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如果是共同一作的话要看单位是否能够认可。有的只认可排名在前面的共一作者那位。有的会将排在后面的共同作者按照第二作者处理,还有的不认可共同作者的情况。

是的,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共同一作承认。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办法》(修正于2018年12月1日)的相关条例,在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申请中,如果多人合著一份论文或者出版物,则应当将这些人都列为共同作者。

论文共一发表

含金量非常非常非常高natur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期刊之一,由英国nature集团出版发行,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综合类科学期刊。往往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大量的工作,因此,如果两个作者的贡献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就有共同第一作者的提法。作为该杂志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基本上奠定了你的科研成果是世界级。含金量非常高

Nature共一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出版和编辑服务,它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资源和服务,包括科学文献、新闻、研究资源、科学数据库、编辑服务等,这些资源和服务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出版工作。

答:不可以哦。几乎每个学校的学位授予要求都写得很清楚,只有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达到篇幅的要求或者影响因子类和的要求才可以毕业共同第一,作者其实并不属于真实文章的第一作者,只是说明你对文章的贡献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但仍然其实算是第二作者的,如果你是和导师同意的话,那就是另当别论了,但一般也是会按导师是通讯或者你是一作来算。

  • 索引序列
  • sci发表论文共一
  • 熊仁根共发表sci论文一万
  • 发表SCI论文的共同第一单位
  • 论文发表共一
  • 论文共一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