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能源形势与和平发展战略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在我们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状况恶化、资源耗费巨大而回收率低等。目前,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关系到我国和平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一、国际国内能源形势严峻 现在人们可利用的能源主要为化石燃料、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天然能源。其中,又以化石燃料为主,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然而,地球上的化石燃料毕竟是有限的。 (一)世界能源形势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21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据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披露,探明的石油储量2006年比2005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微降1.3亿桶,为1208.3亿桶。但全球每天消费石油增为8370万桶,每年则为305多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总储量只可供应40年,天然气总储量只可供应63年。煤炭储量略为丰富,也不过供应147年左右。 与此对应的则是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从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还可以看出,除北美地区外,其它地区仍维持较快增长,如亚太地区一次能源消费增长4.9%,中东地区4.O%。另外,多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其自身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据《纽约时报》报道,多个石油出口国将改变身份,成为进口国,这种现象已在印尼出现,墨西哥5年内也可能开始进口石油,接下来将轮到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美国莱斯大学的石油分析家贾菲说:“今天我们靠主要石油出口国。为全球供应石油,可是再过5年、10年,它们大多不是净出口国,这样的威胁非同小可。” 石油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资源。IEA估计,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此时,石油生产又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公司的手里,石油有可能成为较昂贵的能源。 (二)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形势 多年以来,都说我国地大物博。现在,“博”已变成了稀薄的“薄”,而不再是广博的“博”。按人均资源拥有量计算,我国的资源状况确实令人心忧。在储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占1.3%,煤炭占12.6%。而我国拥有世界1/5还多的人口,人均可采储量就更低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除煤炭情况稍好点,石油和天然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再从绝对数量上看,国土资源部对全国油气田的储量进行了初步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截N200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万亿立方米,煤炭1145亿吨。2006年我国能源产量中,石油1.84亿吨,天然气586亿立方米,煤炭生产量突破24亿吨。如维持现在的产量,石油仅11年、天然气42年、煤炭48年供生产之用。 上面的数据令人担忧。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以及处理好和平发展与能源需求极速增长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能源形势严峻下的中国和平发展 (一)和平发展必伴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 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当前,我国也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在高速增长。我国2002年和2003年的能源消费分别增长14.5%和13.5%,2005年和2006年,这些数字分别为10.6%和8.4%。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幅虽然出现放缓的迹象,但依然占到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 另外,中国电力联合会最新发布的一项预测显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都使能源需求在未来几年保持增长的态势,未来三年,我国社会用能量消费将持续保持10%左右的增速。 (二)能源形势增加了和平发展的紧迫性 国际与国内能源形势的严峻性,成为我国和平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和平发展的紧迫性。从历史角度看,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都会伴随着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现在的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都排在前列,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独占世界21.4%的能源消耗。而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不例外,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15.6%。等到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候,鉴于我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那时我国能源消费肯定会占世界总消费的30%以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过程肯定是一个能源消费不断快速增长的过程。而我国能源储量少,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能源资源有非常大的依赖,2006年,我国石油的依存度已达到47%,并且肯定还会不断地增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早就已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能源的角度看,几十年后,能源将成为稀缺资源,将使得能源价格奇高,而对国外资源的高依存度,将使得能源问题成为阻拦我国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另外,假设我国不能有效抓住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战略机遇期,而让其他国家,特别是让某些人口大国抓住,那等他们崛起后,其能源消费将占世界总消耗的30%以上。而世界能源的有限性(除非有革命性的能源出现,如聚合反应的实际应用,但现在看来还非常遥远),就潜在地排挤了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三、和平发展下的能源解决方案 (一)摒弃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国家崛起”道路 近现代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自然资源的掠 夺史。从近现代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兴衰,都与战争和扩张有关。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会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但是自二战以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国的崛起不一定要通过战争扩张的方式。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潮流,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力量去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必须摒弃历史上列强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资源的能源解决方案,而应该立足国内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国外资源,走科学能源解决之路。 (二)优化能源结构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6中国煤炭消费量比2005年有所减缓,但增幅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8.7%,占世界煤炭消费增长的70%多,从绝对数量来看,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38.6%。 2007年我国煤炭生产超过24亿吨,接近我国煤炭生产的极限。前几年不断迭出的矿难,就与我国煤炭企业的超负荷生产有关。煤炭的大量使用,还直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这种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压力,造成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 1 适当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比例。2006年我国进口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折合标准煤)2.979亿吨,我国石油进口量占能源进口总量的87.1%,煤炭占9.2%,天然气占3.7%。200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仅占世界天然气贸易量的1.2%。我国没有充分利用国外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进口在我国能源进口中所占比重过小,这与我国能源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很少。适度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压力,对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石油消费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对增加天然气的进口有一定的条件和保障。 2 大力发展水电。水电资源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我国虽然储量丰富,但开发不够。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4.02亿千瓦。而我国目前的已开发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量的25%,开发程度很低,与美国(82%)、法国(80%)、加拿大(65%)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再开发出2亿千瓦水电,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我国在水电方面技术成熟,在坝工与水电站建设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水电虽然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缺点,但与火电相比,对环境的破坏小、运行成本低,并且还附带有防洪、航运等效益,应优先发展。 3 加强发展核电。目前,全世界已经有400多座核电站,正在给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火电价格不相上下的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其中,法国核电装机占其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78%,日本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36%,美国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20%,韩国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42%,而在中国大陆仅占1.6%。再从绝对数量看,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只有美国的1/15,法国的1/8,日本的1/6,韩国的1/3。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核电比例及核电容量都还相当小,应该加强发展核电,特别是我国煤炭产量接近极限、水电储量一定的情况下,我国未来能源很大比例还需要核电来填充。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指出,核电将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将达到1800万千瓦。 4 其它可再生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还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我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地区可开发风能储量为7,5亿千瓦,共计10亿千瓦以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和我国的三北地区。但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相对落后,2006年,德国、西班牙、美国、印度、丹麦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前五的位置,分别占全球份额的27.8%、15.6%、15.6%、8.4%、4.2%;中国超越了意大利和英国,以2604MW的装机容量和3.5%的份额名列第六,但仅有印度的1/2.4。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取得长足发展,以年均超过25%的增速成为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亮点。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一)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能源方面能基本维持独立,如果大量依赖国外,则很容易受制于人,这点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国内铁矿石需求过大,国内难以满足,大部分依靠国际市场。虽然我国是铁矿石的绝对进口大国,但却没有定价话语权,价格只能任由国外垄断集团随意涨价而苦无对策。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则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武器,对其邻国乃奎欧洲施加影响,扩大其战略影响力。可见,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事关国家经济、军事安全,如此大量依靠国外,则国家外交,甚至国家独立都难以保障。特别是对我国来说,从中东、非洲的能源进口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安全性也要求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 其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国力来大量进口能源。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国内能源供应潜力仍很大,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还是主要依靠国内供给来满足。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的基础。应通过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利用和煤炭液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石油的依赖。虽然这样仍难以完全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但只要保证了能源的供应主体,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能源的安全性。 (二)合理利用国外资源 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要立足于国内,但也要扩大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合理、适时、适度地进口相应的能源,以保障国内的能源需求。 国际煤炭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可适度增大煤炭的进口。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采用水陆从国外进口煤炭,可以降低从内地陆路运输的费用,也可以就此减轻运输系统的压力。 我国石油供应相对不足,较大部分缺口还需要国际市场来满足。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很容易影响中国油品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甚至影响整个价格的波动趋势。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石油战略储备,以提高石油供应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已决定建立石油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规划到2010年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规模,也有专家建议应增加到90天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规模。具体需要多大的规模,其实,这里面有个储备成本和费用的问题,即石油储备的运营是有成本的,如储备的建造、运行管理、安全维护等。美国的储备主要集中在沿墨西哥湾的天热洞穴里面,维护成本比较低,而我国为储油罐方式储油,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对此,我国可以加强石油领域内的勘测,对于一些勘测成熟并易于开采的油田,可不急于开采,而作为天热储备,这样既可起到储备的目的,又几乎无需承担储备费用。 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能源供应的增长是有限的,并且代价高昂,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 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克标准煤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 在非工业能源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在建筑能耗方面,高耗能建筑还占相对大的比重,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灯具的普及率也不高;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节约意识淡漠等。 从能源需求侧管理的角度上讲,节约能源要比增加能源生产更有效益。国外的实践表明,每节约l千瓦时电量的投资,约占1千瓦时发电成本的40%;每节约1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的投资,只有不到新增1千瓦容量造价的20%。同时,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减小环境污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只有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效率,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同时,稳定了我国的能源形势与安全,对降低世界对我国能源需求的恐惧心理,驳斥海外部分媒体别有用心炮制的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减轻我国和平发展的阻力,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 六、结论 1 依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常规能源将在几十年后耗费殆尽。世界能源形势严峻,而我国的能源形势则更不容乐观。 2 严峻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更增加了我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紧迫性。从能源的角度看,丧失目前的机遇,有可能永远失掉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 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不允许我国采用武力,靠国外强夺来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现实办法。 4 我国能量利用效率低,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并且,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既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也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能源困境、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查道炯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的能源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5,(6):28-32 [2]李世泽比较法视域下的能源战略与能源税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7,(2):56-59 [3]吕庆广大国崛起的类型学分析——兼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可行性[J]江南大学学报,2006,6(1):11-17 [4]史丹,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展望[J],中国能源2007,29(1):5-12, [5]张磊,郑丕谔,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17-19。
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博弈思惟[精华] - 百度文库5页发布时间: 2022年06月03日而国际上铁矿石谈判实际上是“三家卖三方买”的多方博弈,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掌握的筹码与对方达成协议。按照
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很快就要开始,博弈各方目前都在互相试探底线。坐拥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的位置,在力拓窃密案的阴影和多一些计划还是多一些市场的艰难抉择下,中国钢铁业既信心满满信誓旦旦,又有几许惶惑和忧虑。 惶惑和忧虑,来自对利益和市场主动权的艰难把握。我国目前由宝钢一家代表中国钢铁企业与外方谈判的方式,沿袭的是日美的做法。对这样的方式,笔者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日本钢铁业产业集中度非常高,而且钢铁集团就那么几家,彼此差异化竞争比较明显,在海外又有许多股份和权益,对原料价格的消化能力自然就比较强,由谁去谈判都影响不大。而我们呢?钢铁企业成分复杂,数量散、多且规模偏小,宝钢一家,其实无法照顾到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也无法集中和体现全行业的智慧,更无法托起整个行业的发展责任。 中钢协意在“一统江山”。他们最近提出的按中国财会年度结算、整合长协与现货市场、统一铁矿石进口价格三条建议,市场反响很大。有人甚至进一步提出,可以让中钢协统一进口价格、统一购买渠道和统一对外采购。这样一来,蛋糕人人都有,市场皆大欢喜,我国谈判的话语权还可以大大加重。这似乎是一种无可挑剔的策略。 但是仔细想来,铁矿石如果集中采购,其指标分配是一件非常繁琐且费时费力的事情,难免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以行政手段来对待资本结构、法人结构和利益结构如此复杂的钢铁业,似乎也不明智,有悖于我们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它在急剧扩张协会权力的同时,将人为地限制市场的自由交易,阻碍企业的活力和创造性。 统死不好,那么,全部放开呢?也就是说,让所有钢铁和外贸企业都拥有平等的铁矿石进口资质,而不是仅限于目前的100多家,情况又会怎样呢?表面上看,进口放开之后,倒卖铁矿石行为会因无利可图而消失,市场变得公平而透明。但实际上,目前铁矿石的市场已是严重的卖方市场,国际上70%以上铁矿石又集中在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企业手里,放开进口之后,难免出现群狼扑食、万人过江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巨头们就像手里拿着“肉”和“救生圈”的人,隔岸观火的是他们,坐收渔利的,更是他们。 显然,对待铁矿石的乱局,走极端不行,习惯性思维也不行。这需要我们运用新思维去破解,必要时可以另辟蹊径。从当下来看,似乎可以在宝钢之外多增加一两个谈判主体,以体现他们背后各自的巨大需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市场力量。从中长期来看,则应该以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汰劣存优,并小为大,开辟出一个健康平稳、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最终服务于经济全局和国家利益。
铁矿石是世界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被誉为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钢铁资源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全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各类基础设施的建造推动了钢铁业的全面发展铁矿石作为重要的钢材生产原料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整个钢铁行业乃至全中国关注的焦点。钢铁业属于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我国的自有铁矿资源丰而不富,只能部分满足生产需要,因此我国的钢铁企业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几年,铁矿石进口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高昂的生产成本已经日益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瓶颈。而铁矿石国际贸易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研究铁矿石国际贸易变化的新趋势以及我国钢铁生产企业应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将采用描述、对比等方法对于铁矿石国际贸易金融化趋势对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影响以及我国钢厂应如何应对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文章首先将介绍国际铁矿石贸易的背景及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回顾铁矿石贸易发展历程,客观描述国际铁矿石贸易格局的过去及现在的状况以及中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全面分析中国在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即生产购买力量分散和铁矿石进口渠道管制两方面;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化趋势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指数定价及掉期合约交易,并说明金融化趋势对于现实的铁矿石贸易已经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对该趋势呈现的不同态度;接下来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金融化趋势的特点将加深购买力分散和进口管制两个问题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金融化趋势还将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包括自有指数领域的空白、金融人才的缺失以及对于贸易上游环节缺乏参与等新的问题;论文的第五部分将逐一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各个问题给出作者自己的分析和意见。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对于铁矿石贸易模式变化的金融化趋势,我国钢铁行业应该继续严格执行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策略:对于小钢厂放弃使用“管制”的行政手段,而是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让市场自行完成优胜劣汰资源配置的过程。其次,我国钢企要找到并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我国自有的铁矿石指数,培养自己的金融人才。最后,对外学习日本的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矿山的开发,探寻最佳方式控制海运成本,加强对于铁矿石贸易上游环节的参与。只有这样我国的钢企才能在稳步的发展中,逐渐摆脱进口大国缺乏话语权的尴尬局面,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关键词:铁矿石贸易、指数定价、掉期交易、行业集中度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是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浙甬钢铁投资(宁波)有限公司和日本国日新制钢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阪和兴业株式会社联合出资,于1996 年3月合资组建的冷轧不锈钢生产企业。公司设计年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60万吨。公司座落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靠我国四大深水良港之北仑港,距离宁波城区约35公里,交通、物流十分便利。公司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厂区绿化覆盖率高达35%,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 公司引进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装备,消化日新制钢的不锈钢制造工艺和技术,传承宝钢股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原材料主要由宝钢股份不锈钢分公司、日新制钢株式会社等知名厂家供应,在品种、质量、信誉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主要产品为300、400系列冷轧不锈钢和汽车排气系统及工业用不锈钢焊管。冷轧不锈钢表面加工精度有2D、2B、NO.3、NO.4、HL、BA等,厚度0.20~5.0mm,宽度40~1320mm;不锈钢焊管管径Φ18.0~76.3 mm,厚度0.5 ~3.0 mm。产品广泛用于餐饮厨具、卫生洁具、医疗器械、家用电器、食品机械、化工设备、汽车配件、电子元件、建筑装潢等领域。公司管理方针:关注用户需求,践行精益管理,持续减污控危,制造不锈精品,实现各方共赢。公司依照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实施规范管理,并经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注册。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福建联华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及外资共同出资组建。公司规划建设从原料到炼铁、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工序配套齐全、装备一流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先期年产钢400万吨、投资约170亿元。该项目一期已经投产,二、三正在筹划中。项目厂址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占地2.33平方公里,距市区约38公里。水路、公路、铁路均可到达,具有交通发达、物流顺畅的优越地理位置。西面与闻名世界的东方深水良港――北仑港毗邻,厂界西侧还有北仑港铁矿石中转堆场。公司生产高附加值板带材产品,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替代进口,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热轧薄板、冷轧薄板*机械、建筑用钢板*焊管用钢板*汽车钢板、家电用钢板*变压器、电机用硅钢板*热镀锌板、彩色涂层钢板宁钢 男,1961年2月生,江西省余江人。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轻工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水彩水粉画研究会会员。陶艺作品参加日本现代中国陶艺优秀作家作品展及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型展览。在全国现代陶艺评比和历届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及省市级陶艺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共20余项。近年来共发表作品100余幅及论文20余篇。《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向国外作专版评论及报导,上海各大报刊及香港《大公报》均进行介绍评论。1995-1997年在上海和香港举办个展,有多件作品由国家文化部、日本恩巴近代博物馆收藏。1997年出版《宁钢陶瓷艺术》画册,1998年出版《设计色彩教学》丛书并获华东优秀图书二等奖。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陶瓷全集》、个人传略入选《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中国现代陶瓷美术家辞典》。宁钢 男,1961年生于江西景德镇。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文学士,陶艺专业2000年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任陶瓷美术系教授,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作,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高级会员是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宁钢教授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作品100余幅(件),论文20余篇,曾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类陶艺评比金奖二项、银奖二项、一、二、三等奖十余项。人民日报、 劳动报、新民晚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明报、解放日报、南京日报、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等报纸及《中国画报》、《中华新时代》、《美术观察》、《艺术界》、台湾《陶艺》、美国《陶艺》月刊等国内外30多个重点刊物和杂志均以专版专刊登陶艺作品和评论,宁钢教授1995--1999年先后在香港、上海、南京、等地举办陶艺个展四次,作品由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馆、日本恩巴近代博物馆等地收蒇,1997年出版《宁钢陶瓷艺术》个人画册1998年出版《设计色彩教学》教科书。2003年出版《中国当代陶艺家---宁钢艺术作品集》,2005年出版《陶瓷古彩装饰》教科书,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陶瓷全集》、《景德镇陶瓷全集》,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台湾亚太地区国际现代陶瓷展、韩国东方陶艺展,“中法文化年”法国展览等。宁钢教授多次赴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讲学访问和参加陶艺交流活动。
我国的能源形势与和平发展战略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在我们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状况恶化、资源耗费巨大而回收率低等。目前,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关系到我国和平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一、国际国内能源形势严峻 现在人们可利用的能源主要为化石燃料、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天然能源。其中,又以化石燃料为主,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然而,地球上的化石燃料毕竟是有限的。 (一)世界能源形势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21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据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披露,探明的石油储量2006年比2005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微降1.3亿桶,为1208.3亿桶。但全球每天消费石油增为8370万桶,每年则为305多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总储量只可供应40年,天然气总储量只可供应63年。煤炭储量略为丰富,也不过供应147年左右。 与此对应的则是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从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还可以看出,除北美地区外,其它地区仍维持较快增长,如亚太地区一次能源消费增长4.9%,中东地区4.O%。另外,多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其自身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据《纽约时报》报道,多个石油出口国将改变身份,成为进口国,这种现象已在印尼出现,墨西哥5年内也可能开始进口石油,接下来将轮到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美国莱斯大学的石油分析家贾菲说:“今天我们靠主要石油出口国。为全球供应石油,可是再过5年、10年,它们大多不是净出口国,这样的威胁非同小可。” 石油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资源。IEA估计,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此时,石油生产又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公司的手里,石油有可能成为较昂贵的能源。 (二)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形势 多年以来,都说我国地大物博。现在,“博”已变成了稀薄的“薄”,而不再是广博的“博”。按人均资源拥有量计算,我国的资源状况确实令人心忧。在储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占1.3%,煤炭占12.6%。而我国拥有世界1/5还多的人口,人均可采储量就更低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除煤炭情况稍好点,石油和天然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再从绝对数量上看,国土资源部对全国油气田的储量进行了初步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截N200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万亿立方米,煤炭1145亿吨。2006年我国能源产量中,石油1.84亿吨,天然气586亿立方米,煤炭生产量突破24亿吨。如维持现在的产量,石油仅11年、天然气42年、煤炭48年供生产之用。 上面的数据令人担忧。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以及处理好和平发展与能源需求极速增长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能源形势严峻下的中国和平发展 (一)和平发展必伴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 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当前,我国也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在高速增长。我国2002年和2003年的能源消费分别增长14.5%和13.5%,2005年和2006年,这些数字分别为10.6%和8.4%。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幅虽然出现放缓的迹象,但依然占到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 另外,中国电力联合会最新发布的一项预测显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都使能源需求在未来几年保持增长的态势,未来三年,我国社会用能量消费将持续保持10%左右的增速。 (二)能源形势增加了和平发展的紧迫性 国际与国内能源形势的严峻性,成为我国和平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和平发展的紧迫性。从历史角度看,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都会伴随着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现在的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都排在前列,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独占世界21.4%的能源消耗。而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不例外,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15.6%。等到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候,鉴于我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那时我国能源消费肯定会占世界总消费的30%以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过程肯定是一个能源消费不断快速增长的过程。而我国能源储量少,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能源资源有非常大的依赖,2006年,我国石油的依存度已达到47%,并且肯定还会不断地增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早就已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能源的角度看,几十年后,能源将成为稀缺资源,将使得能源价格奇高,而对国外资源的高依存度,将使得能源问题成为阻拦我国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另外,假设我国不能有效抓住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战略机遇期,而让其他国家,特别是让某些人口大国抓住,那等他们崛起后,其能源消费将占世界总消耗的30%以上。而世界能源的有限性(除非有革命性的能源出现,如聚合反应的实际应用,但现在看来还非常遥远),就潜在地排挤了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三、和平发展下的能源解决方案 (一)摒弃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国家崛起”道路 近现代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部战争史和自然资源的掠 夺史。从近现代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兴衰,都与战争和扩张有关。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会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但是自二战以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国的崛起不一定要通过战争扩张的方式。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潮流,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力量去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必须摒弃历史上列强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资源的能源解决方案,而应该立足国内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国外资源,走科学能源解决之路。 (二)优化能源结构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6中国煤炭消费量比2005年有所减缓,但增幅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8.7%,占世界煤炭消费增长的70%多,从绝对数量来看,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38.6%。 2007年我国煤炭生产超过24亿吨,接近我国煤炭生产的极限。前几年不断迭出的矿难,就与我国煤炭企业的超负荷生产有关。煤炭的大量使用,还直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这种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压力,造成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 1 适当降低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比例。2006年我国进口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折合标准煤)2.979亿吨,我国石油进口量占能源进口总量的87.1%,煤炭占9.2%,天然气占3.7%。200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仅占世界天然气贸易量的1.2%。我国没有充分利用国外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进口在我国能源进口中所占比重过小,这与我国能源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很少。适度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压力,对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石油消费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对增加天然气的进口有一定的条件和保障。 2 大力发展水电。水电资源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我国虽然储量丰富,但开发不够。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4.02亿千瓦。而我国目前的已开发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量的25%,开发程度很低,与美国(82%)、法国(80%)、加拿大(65%)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再开发出2亿千瓦水电,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我国在水电方面技术成熟,在坝工与水电站建设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水电虽然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缺点,但与火电相比,对环境的破坏小、运行成本低,并且还附带有防洪、航运等效益,应优先发展。 3 加强发展核电。目前,全世界已经有400多座核电站,正在给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火电价格不相上下的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其中,法国核电装机占其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78%,日本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36%,美国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20%,韩国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的42%,而在中国大陆仅占1.6%。再从绝对数量看,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只有美国的1/15,法国的1/8,日本的1/6,韩国的1/3。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核电比例及核电容量都还相当小,应该加强发展核电,特别是我国煤炭产量接近极限、水电储量一定的情况下,我国未来能源很大比例还需要核电来填充。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指出,核电将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将达到1800万千瓦。 4 其它可再生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还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我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地区可开发风能储量为7,5亿千瓦,共计10亿千瓦以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和我国的三北地区。但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相对落后,2006年,德国、西班牙、美国、印度、丹麦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前五的位置,分别占全球份额的27.8%、15.6%、15.6%、8.4%、4.2%;中国超越了意大利和英国,以2604MW的装机容量和3.5%的份额名列第六,但仅有印度的1/2.4。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取得长足发展,以年均超过25%的增速成为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亮点。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一)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能源方面能基本维持独立,如果大量依赖国外,则很容易受制于人,这点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国内铁矿石需求过大,国内难以满足,大部分依靠国际市场。虽然我国是铁矿石的绝对进口大国,但却没有定价话语权,价格只能任由国外垄断集团随意涨价而苦无对策。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则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武器,对其邻国乃奎欧洲施加影响,扩大其战略影响力。可见,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事关国家经济、军事安全,如此大量依靠国外,则国家外交,甚至国家独立都难以保障。特别是对我国来说,从中东、非洲的能源进口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安全性也要求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 其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国力来大量进口能源。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国内能源供应潜力仍很大,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还是主要依靠国内供给来满足。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的基础。应通过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利用和煤炭液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石油的依赖。虽然这样仍难以完全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但只要保证了能源的供应主体,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能源的安全性。 (二)合理利用国外资源 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要立足于国内,但也要扩大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合理、适时、适度地进口相应的能源,以保障国内的能源需求。 国际煤炭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可适度增大煤炭的进口。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采用水陆从国外进口煤炭,可以降低从内地陆路运输的费用,也可以就此减轻运输系统的压力。 我国石油供应相对不足,较大部分缺口还需要国际市场来满足。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很容易影响中国油品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甚至影响整个价格的波动趋势。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石油战略储备,以提高石油供应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已决定建立石油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规划到2010年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规模,也有专家建议应增加到90天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规模。具体需要多大的规模,其实,这里面有个储备成本和费用的问题,即石油储备的运营是有成本的,如储备的建造、运行管理、安全维护等。美国的储备主要集中在沿墨西哥湾的天热洞穴里面,维护成本比较低,而我国为储油罐方式储油,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对此,我国可以加强石油领域内的勘测,对于一些勘测成熟并易于开采的油田,可不急于开采,而作为天热储备,这样既可起到储备的目的,又几乎无需承担储备费用。 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能源供应的增长是有限的,并且代价高昂,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 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千克标准煤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 在非工业能源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在建筑能耗方面,高耗能建筑还占相对大的比重,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灯具的普及率也不高;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节约意识淡漠等。 从能源需求侧管理的角度上讲,节约能源要比增加能源生产更有效益。国外的实践表明,每节约l千瓦时电量的投资,约占1千瓦时发电成本的40%;每节约1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的投资,只有不到新增1千瓦容量造价的20%。同时,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减小环境污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只有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效率,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同时,稳定了我国的能源形势与安全,对降低世界对我国能源需求的恐惧心理,驳斥海外部分媒体别有用心炮制的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减轻我国和平发展的阻力,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 六、结论 1 依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常规能源将在几十年后耗费殆尽。世界能源形势严峻,而我国的能源形势则更不容乐观。 2 严峻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更增加了我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紧迫性。从能源的角度看,丧失目前的机遇,有可能永远失掉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 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不允许我国采用武力,靠国外强夺来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现实办法。 4 我国能量利用效率低,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并且,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既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的现实选择,也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能源困境、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查道炯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的能源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5,(6):28-32 [2]李世泽比较法视域下的能源战略与能源税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7,(2):56-59 [3]吕庆广大国崛起的类型学分析——兼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可行性[J]江南大学学报,2006,6(1):11-17 [4]史丹,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展望[J],中国能源2007,29(1):5-12, [5]张磊,郑丕谔,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17-19。
在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国际格局大变动,国际秩序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能源企业利用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化解国际社会出现的新挑战,能源外交有声有色,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总结今年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新机遇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金融危机对部分能源资源国造成严重冲击,资源国的强势地位相对下降。发端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生产大幅下滑,东欧、独联体等国家经济增长也急剧减速,就连新兴发展中大国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的大面积滑坡导致国际市场石油需求明显下降,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与此同时,多个资源国的金融系统陷入困境,投机大宗商品的风险增大,利润减少,致使金融资本大规模抽离石油市场,国际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能源金融因素的重大变化导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能源资源国出口收入锐减,同时,由于能源资源国一些大型国有公司,近年来盲目借贷扩张,特别像俄罗斯这样独立的石油输出国,巨额债务缠身,在石油出口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资金链发生断裂,因而陷入严重的资金短缺危机,导致开发投资萎缩,剩余产能减少,股值大幅贬值,有些公司为了还债不得不压价出售资产。虽然最近两个月国际油价大幅反弹,但能源界普遍认为,这种反弹并非供需失衡所致,事实上,石油供应和需求库存等仍然温和看跌,本轮反弹实际上是投机资本在对世界经济危机即将触底反弹的过分乐观预期趋势下,看涨石油期权重返国际石油市场,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所导致的。专家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国际油价仍有可能继续走高,但持续高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世界经济是否已经见底,能否避免长时间的谷底徘徊,现在很难预料,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加强对金融投机监管的呼声高涨,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的空间明显缩小,国际石油市场再次出现剧烈震荡的危险性有可能降低。上述情况导致能源资源国在近年高油价条件下不断强化的强势地位明显下降。尽管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资源国要回复上年咄咄逼人的气势十分困难。这种情况显然有利于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安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充分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一方面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能源安全水平,另一方面给资源国能源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中国的举措,具有双赢和多赢的性质,这是新的形式第一点。第二,气候变化问题凸显,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焦点。与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几乎同时,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视大幅增高。气候变化成为大国关系、南北关系的重大课题,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新焦点。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呼声强烈,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寄予厚望。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80%都跟人类能源活动密切有关。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采用节能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上,放在了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问题上。于是,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一场绿色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在这场革命中,美国奥巴马政府率先推出了能源新政,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计划也都高度重视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无论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能否就减排量化指标问题达成妥协,它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完全可能以人类意想不到的速度取代世界经济对一次能源的部分需求,我们可以设想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即使减少百分之十几,也不会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极大的震撼,从而可能大大缓解石油供需的矛盾,引起国际能源格局的重大变化。这种情况有利于世界能源的安全,对能源需求大国中国来说,更是一种福音。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源成本因此有望大幅降低,如果中国能在新能源革命中争取到主动,国家的能源安全受制于他人的状况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第三,中国的崛起势头强劲,应对危机表现突出,在国际能源关系中地位有所增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持续旺盛,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必将继续占据战略买家的地位,任何国际能源主体都不能不重视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从而渴望大幅度扩展中国的能源外交空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世界主要能源国普遍看重中国的投资能力,这种情况有望为中国增强在国际能源市场地位,加强以资源国在能源金融领域的合作创造新的条件。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坚决,化危为机,成效显著,表现突出。有望率先走出危机,而率先走出危机赢得的主动地位,有望为中国对国际能源关系的运筹提供有利的支撑。中国的国际地位快速上升,世界普遍看好中国,重视发展对中国的关系,有望大幅增强中国在现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为中国开展更具活力的能源外交提供新的依托。上述这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对中国能源外交的运筹已经并将继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商业石油储备的充盈,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资产并购力度的加大,陆上油气管道建设的突破,长期石油供应合同的签订,能源领域全面合作的战略都是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发生的。然而,我们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重视不利因素的存在。例如: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境外能源资源的依赖度还在增大,至少在2030年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难以减少,势必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的维护。再如,中国在能源金融领域的运筹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投机资本操纵能源市场方面缺少经验。势必增大中国维护能源安全的代价和成本。还有,中国在现行国际能源秩序中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中国维护能源安全可能面临着重重困难。基于以上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我认为中国能源外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努力。首先,要加紧后金融危机时期能源战略的谋划。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轻,应对危机的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因而完全有希望率先赢得走出危机的先机。充分利用这一先机的前提是,切实做好具有前瞻性的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能源战略谋划。要分析金融危机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以及危机过后我国在世界能源格局地位中可能的变化,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又要立足于现实国情,既要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又要制定各领域各阶段实施方略和具体举措,从而指引各个能源合作主体开展纵横捭阖的能源外交,深化多方位的国际能源合作,特别下大力推动我国周边区域和次区域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次,要大力推动新的国际能源金融秩序的形成。在推动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秩序形成方面,特别要关注国际能源金融秩序,要充分认识金融因素对国际能源关系的重大影响,研究这种影响,寻求利用其积极方面规避其消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建议从扩大本地结算比例入手,逐步形成新的一揽子货币结算体系,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足的优势,加大对境外资源开发、周边油气管道建设的投资力度,贷款换石油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第三,要力争在绿色产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钥匙。谁率先掌握了新能源技术谁就有希望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世界经济革命的领头羊。我们应当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措施,争取在这项革命中走到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继续重视传统能源安全问题。在新能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在中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利用的情况下,我们对一次能源的利用难以有实质性减少。因此,必须抓住后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强化国家的传统能源安全,与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国建立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尽可能多的并购油气资产,以确保我国长期而又稳定的油气供应,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能源资源的战略属性日益突出,国际能源合作越来越离不开外交运筹,离不开对对象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安全环境等宏观环境的研究,以及机动灵活的外交运筹。
没有。中国矿大的采矿博士生石灏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
优秀。中国矿大博士生都是建国兴邦的栋梁之材,石灏也是其中一员,且获得过很多的奖项,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即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博士生,是研究生学历的最高一级。
泰国芒果干口感好、味道香甜,主要是因为选用的芒果品种和制作工艺不同。泰国芒果干多采用泰国品种的芒果制作,如桑提瓦特芒果、湄公河芒果等,这些芒果品种果肉细嫩多汁、味道甜美。此外,泰国芒果干的制作工艺也有独特之处,通常选用新鲜芒果制成浓稠糊状,然后再晒干,使得干燥的芒果干保留了鲜美的口感和甜味。
菲律宾、泰国以及国产;还有少量其他地区出产的,因为量少,而不为人知。菲律宾,作为亚洲的芒果出口强国,出产的芒果干水分足,甜度高,整体饱满,入口酸甜可口。著名的7D、宿务芒果干,是芒果干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品,是菲律宾宿务省的特产,久负盛名。正因为名气大,A品泛滥,每年产量只有几十柜,却能销售几百柜,能买到真正的原产货,可谓非常困难。泰国芒果以薄皮核小闻名,果肉鲜嫩、厚实、多汁是其特点,所出产的芒果干,甜度高,搭配微微的酸酸口感。泰国的芒果干根据产区不同,口感上有很大差异,做出的芒果干,品质上也就参差不齐。相比菲律宾芒果干,味道偏淡,价格上,也低一个档次。国内的芒果干主要产自广西、福建和云贵等地,尤其以小台芒、青芒代表的芒果在水果贸易中举足轻重,也是比较符合国人口味的品种,果肉丰富,香甜味美,也是加工芒果干常用的几种。国产芒果干表面糖粉偏多,让芒果干保持湿润,避免嚼不动,导致口感偏甜,所以加入了酸味剂调节口感。
部分进口泰国水果的海关编码及税率1、榴莲,HS:08106000.00,关税:0%,增值税:9%2、芒果,HS:08045020.01关税:0%,增值税:9%3、山竹,HS:08045030.00关税:0% 增值税:9%4、龙眼,HS:08109030.00关税:0%,增值税:9%5、鲜荔枝,HS:08109010.00关税:0%,增值税:9%
零。在中泰两国协议中,截止到2023年3月22日,泰国和中国双方水果蔬菜的进口关税将由25-30%下降至零,即出口关税为零。关税是引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引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徐 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江苏宜兴人。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33年11月2日出生。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故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钱人元先生于2003年12月6日因患胰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6岁.钱人元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是我国高分子物理、有机固体的奠基人之一。从1956年起,钱先生就一直在化学研究所工作,12月16日,化学研究所将新建成的分子大楼的一间会议室开辟为钱先生缅怀室,悼念这位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47年的科学家。颜德岳 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董事长。王先生1964年9月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三十多年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自1984年11月至1993年6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代厂长、厂长;自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94年2月至1998年4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自2001年12月至2003年7月,兼任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先生自2000年2月至2003年4月,任中国石化首届董事会董事,并任中国石化总裁;自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任中国石化总裁;在2003年4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二届董事会董事、副董事长。吴奇院士,我国著名的高分子物理学家,激光光散射领域的国际权威。何炳林,男,1918年生,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纳尔哥公司任高级有机化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何炳林和夫人陈茹玉怀着强烈爱国心愿冲破诸多困难和阻挠,于1956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兼任青岛大学校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编委,《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副主编,《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俊武,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1927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48年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陈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担任了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12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了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并开创了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因此他在1978年获得科学大会奖。七十年代,他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并于1982年在兰州炼油厂工业化放大成功,此项技术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陈院士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成功地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的总体设计,指导过上百套炼油装置设计,尤其对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陈院士一直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带头人之一,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陈俊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汪景砺,男,北京市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六十年代,汪景砺从事油母页岩制取页岩原油技术开发,对当时中国天然原油还未大力开发前的能源利用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的重奖。1965-1974年,他担任工厂设计师,完成了长岭炼厂国内第一套独创设计的趸船式码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972-1974年,担任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设计总负责人,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奖励,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他负责过洛阳炼油厂总体规划及设计,先后主持审定了广西炼油厂、重庆炼油厂、东北南输管线等一批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审定了洛阳、广西等一批炼油厂环境评价,为炼油厂设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负责的石油化工厂环保(噪声)预评价方法及应用软件开发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负责约旦页岩油试验,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叶杏园,男,浙江宁波人,1934年2月生。1956年浙江大学煤炼油设计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 叶大师指导设计了我国当时国内单系列最大的洛阳石化总厂80万吨/年加氢精制,担任了我国第一套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改造的项目负责人,在国内的炼油装置首次实现了中压加氢裂化,该项目分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还负责参与过茂名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的引进工作,成功地将上海石化总厂9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为能生产航空煤油的装置,将扬子石化公司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成200万吨/年油、化、纤相结合的加氢装置,为我国炼油化工装置国产化创造了条件。八十年代后期,叶大师负责国家“七. 五”攻关项目——镇海炼化新建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国产化的设计,该装置成套技术,分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工程设计,被评为全国第七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九十年代初,叶大师担任中石化总公司“八.五”十条龙攻关项目之一--大庆中压加氢改质技术项目攻关组副组长,该项目1994年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国际知名杂志誉为世界三大催化柴油改质技术之一。叶大师负责组织茂名渣油加氢处理(S-RHT) “十条龙”攻关项目的设计与开发,2001年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得到了集团公司及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含硫原油加工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此项目 2001年获石化总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郝希仁(1942- ),男,山西大同人,国家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大师1964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四十多年来,他曾参加过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主持完成了蜡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海内外四十多个炼厂、五十余套装置的工程开发和设计。他主持完成的我国规模最大的300万吨/年蜡油催化裂化装置,于1999年在镇海炼化投产,能耗、产品收率、操作性能均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设计银奖、中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大连石化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解决了世界级大型装置处理重油的技术难题,于2002年投入工业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装置荣获中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他作为攻关组主要成员,参与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术。2003年在镇海炼化1#催化裂化装置改造中又实现了MIP-CGP技术的成功应用。仅镇海炼化一套装置每年就增加效益3亿元。该技术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工程技术开发中,他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的2项专利已获授权。多年来,他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设计奖5项,申请专利10项。为我国催化裂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装置规模达到世界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合著专著1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技术论文16篇。曾先后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国家劳动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他仍然奋战在我国石化工程建设的一线,主持着多个催化裂化新建及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正致力于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催化裂化技术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原名《中国石油》,是由国务院所属的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一本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国家级综合类新闻月刊。但这好像于 新闻类的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