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2018年各省论文发表量

2018年各省论文发表量

发布时间:

2018年各省论文发表量

发表吧是中国最早一批论文服务网站之一。历经多年的发展,于2010年11月份最终定名为"发表吧"品牌性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网站。现已成为国内较为大型的论文创作辅导和期刊推荐发表的学术交流平台。发表吧是论文服务网站的杰出代表,是一个专门在广大投稿者和核心、省级、国家级、各大杂志社之间搭建的一个网络沟通桥梁。通过这个平台,广大作者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逐一向每家杂志社投稿,而只需要将您的论文投递给该网站的征稿中心,网站编辑人员,会在一天之内完成对您稿件的初审,并为您推荐最适合的杂志社。三天内,作者便可以得到论文是否可以出版的具体消息。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当前可实现以“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的智能化选煤厂平台,最大限度以用户需要提供优质信息,发掘业务协同价值,多维度多层次展现,帮助用户迅速做出决策,提高选煤厂业务效率及质量。

打造健康舒适厂区:对接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厂区内各监测指标,以及选煤厂房内各有害气体,并选用丰富的图表、平面图等形式形象展示,通过设置环境数据预警值和告警值实现平台环境监测的自动告警。

优化选煤厂用能:能耗监测系统的监测范畴涵盖厂区的电、水、气,通过智能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全面感知,对各类能耗进行采集统计,并经过能耗分析挖掘对厂区生产生活的整体用能优化。

完善选煤厂安全建设:通过搭载智慧化物联网设备,对厂区资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厂区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也能进行物资定位与盘点,实现管理人员对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厂区生产生活安全:对每日巡更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可联动 3D 场景查看巡更计划在厂区中路线、视频点位等信息。同时图表化展示巡更过程中的异常上报趋势,分析出巡更异常的高发时间段与区域。搭建 2D 采煤工艺全流程监控可视化解决方案,对采煤工艺流程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进行展示。实现设备全量全要素的模拟仿真反演。

搭建了选煤厂区建筑及生产设备、管线等设施的三维场景,将生产数据采集、安全监测监控与生产时空有机结合,构建了集智能巡检、设备安全监测、预警功能、企业管理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全方位推动选煤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减人增效的目的。

针对选煤厂重点区域,依靠三维可视化技术划定重点监控对象,联动视频融合技术,将监控画面以 2D 方式融合到场景的三维模型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视频图像和简单的视图控制,保证选煤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

从日常管控、企业历程、应急管控为主体进行展示。系统聚焦产品运输、洗选加工关键流程管控,化繁为简,从根本上堵塞管理漏洞,通过精准监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整体场景采用航拍建模方式获取,利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多台传感器,对选煤厂进行拍摄采集,快速高效获取真实反映厂区情况的数据信息。通过纠正、平差、多视影像匹配等一系列的内业处理操作,最终获得三维模型。航拍建模的成果数据具有地理坐标系信息,可以准确地和 GIS 匹配。

GIS集成方案中可提供根据经纬度和海拔数据构建漫游线路,让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按照指定线路对厂区进行巡检漫游,在制定线路的时候可以参考重点区域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制定,给用户呈现选煤厂重点发展区域以及智能化发展成效。

选煤厂主厂房负责把主井提升上来的精煤进行分选加工成原煤、块煤和矸石等产品。以二维组态图方式搭建的选煤生产线,Hightopo可视化界面中可对用户所关注的产能信息、设备运行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展示。覆盖精煤、中煤、矸石、煤泥的产品形成全过程。

场景内可对脱介筛、磁选机、泄介筛、离心机等设备布局进行可视化展示,不同的产物生产线路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识,为作业人员提供图形注释。

搭建的压滤车间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引擎将压滤车间的压滤机以及楼层分布进行 1:1 还原,可随时查看设备基本信息、运行信息、故障信息等。点击左侧面板压滤机以及楼层展开,即可查看车间楼层分布情况以及压滤机工作状态。

在线监测核心设备运行情况,对选煤厂智能管控实现全覆盖,避免监控不到位、工作人员疏忽等问题所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出现,确保了选煤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平稳、持续、高效的工作。

实时监测系统内厂区、设备、员工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松开、压紧、进料等各进程状态,打破系统相关辅助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智能压滤检测系统内所有设备及相关信息的统一集中监管,降低岗位巡检工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监管。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呈现震荡走势,2017年,全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达到815.6亿吨,创近年新高。据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滑,全年新增查明储量为556.1亿吨。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持续提升。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自然报告 (2019)》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7085.73亿吨,同比增长2.5%。

从消费量来看煤炭行业发展

从消费量来看,2019年,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为157.86EJ,比上年下降0.6%,这是六年来第四次下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27.0%,为16年来的最低水平。煤炭消费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南非、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越南。

除中、印、美、日四大煤炭消费国排序不变外,第5到10位排名位次均发生变化。其中越南超越波兰成为第10大煤炭消费国。 世界前十大煤炭消费国中,亚洲独占6席。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人值得自豪的,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科学领域在进步,在向前看,至少不再落后,也说明经过努力,我们的科学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018年中国论文发表量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2006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98,829,6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4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09,234,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7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7,726,66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4%.2007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916,447,5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6%。2008年1-10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55,383,57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81%。“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转结“十二五”1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降至1886万吨,环比下降18.11%,同比下降27.3%,已经连降六个月,并且降幅近一步扩大。 2015年12月1日,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为破解煤炭市场需求不足、价格走低等难题,榆林市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造终端销售市场,畅通运输网络。2015年1-10月榆林市累计销售煤炭达3.1亿吨,其中,累计销往河北省煤炭1.1亿吨、山西4000万吨、陕西关中地区2800万吨、内蒙古2400万吨、河南1800万吨、山东1700万吨、宁夏1000万吨、甘肃800万吨、北京700万吨、湖北450万吨,占榆林市煤炭销售总量的86%。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中国聚煤期的地质时代由老到新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中生代的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株罗世—早白垩世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中国含煤地层遍布全国,包括元古界、早古牛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各省(区)都有大小小一、经济价值不等的煤田。中国聚煤期及含煤地层的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北、西南(滇、藏)、东北和台湾六个聚煤区而各有不向。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中确定,将重点建设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等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数据显示,2013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3.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 一、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供需维持平衡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从下游主要耗煤行业的增长来看,单月产量增速随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相对高位。1-8月份火电发电量222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7%;生铁产量40363万吨,同比增长12.76%;水泥产量117848万吨,同比增长14.66%;合成氨产量3439万吨,同比增长0.93%。1-8月原煤产量为216485万吨,同比增长18.10%,其中8月份产量为29580万吨,同比增长13.10%,环比增长0.27%;煤炭的产量并未明显超过下游需求的增长幅度,从供需的增速来看,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据渤海证券预计今年煤炭需求水平约为32.5亿吨左右,供给水平约为32.4亿吨左右,全年供需基本平衡,——第四季度全行业基本面可能仍然保持平稳的走势由于中央政府将节能降耗纳入各地约束性考核指标,为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一些地区开始对高耗能产业采取限产限电或关停等强制手段,因此四季度能源需求相比以往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但四季度是北方冬季取暖季节,也是传统的煤炭销售旺季,冬储煤购销逐步开始,下游电厂补库存较为积极,市场交易将逐步趋于活跃,销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两方面因素叠加,预计四季度煤价将继续保持平稳,可能会维持小幅震荡的走势。但如若出现气象专家所预期的那样,欧洲将会遭遇千年来最低气温的冬季,届时可能将会影响煤炭行业的价格走势及供需关系。 二、市场特点分析 1、超高电煤库存再次压制煤炭供求及价格。10月上旬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的煤炭库存再次攀升到了6230万吨的超高水平,库存可用天数也随之超过了21天,这一状况不仅明显降低了电力企业进行电煤“冬储”的压力,也会对动力煤的供求和价格形成压制。2、“寒冬”的预期及冬季煤炭储备或增添活力。进入10月份之后,又到了煤炭“冬储”时节,尽管当前电力企业的煤炭库存还维持在偏高水平,“冬储”的压力不大,但是由于是“寒冬”的概率较大,有可能对冬季煤炭供求带来加积极的影响。3、煤炭进口对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煤炭进口对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的判断基于两个方面因素,其一,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国际煤炭供应及运输环境正在朝着不利于我国煤炭进口的方向发展,给未来一段时期的煤炭进口带来变数。9月份以来,澳洲动力煤价格呈逐渐上涨趋势,低发热量的印尼煤越来越成为我国煤炭进口的首选,推动了印尼煤出口价格的上扬。其二,2009年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分别达到了1113.8万吨、1265.3万吨和1638.5万吨,由于这一基数较大,四季度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届时煤炭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可能不得不依赖内贸煤炭供应的增长来实现。4.2015年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5636万吨,同比减少6647万吨,下降29.83%。此外,2015年9月份中国出口煤及褐煤73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单月出口量创2013年7月以来最高。尽管进口量不断下降,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仍旧突出。 一、有利因素1、在政策方面。总体来看,一是2008年初受雨雪冰冻灾害、春运期间运力紧张、部分煤矿停产整顿和提前放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电煤供应紧张状况时,国家发改委、 交通部分别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保障煤炭供应和物资运输。二是年中煤炭,尤其是动力煤价格迅速上涨时,国务院发布保障电煤供应的公告,国家发改委两次对电煤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三是 从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出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加强对改革试点中分期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管理;国务院提高煤炭出口关税;发改委、能源局等下达“十一五”后三年关闭小煤矿计划的通知 。2、在技术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勘探、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安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第四,洁净煤技术使得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加快发 展。二、不利因素1、煤炭市场的波动加大煤炭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供需是最主要的因素。2009年我国煤炭前期投资将集中释放。短期内煤矿在建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压力增加,而需求相对不足。短期内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电力等行业需煤量在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经历5年多的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这些产能的相继建成释放,将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2、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 一、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煤炭施工企业也推向了市场,然而煤炭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煤炭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 ,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煤炭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煤炭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 求。煤炭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渡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煤炭施工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一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 因素、政策导向、行业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煤炭施工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煤炭施工的项目管理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投标风险类似于一般制造业中的市场风险,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实行招投标制后,施工企业基本上都要以投标报价的形式争取中标。为了获取工程项目,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 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招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的因素,给承包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一是所采煤层的自然赋存条件;二是生产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国家煤炭资源的态度;四是开采工艺的复杂程度;五是开采投资的占用量等等。乡镇煤矿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 低,开采设施简单而且资金占用量小,再加上对煤炭资源的珍惜程度不够,其原煤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有煤矿水平。乡镇煤矿低50%左右,有的甚至低65%以上。因此,乡镇煤矿具有低价竞争 的优势,过度的低价竞争对国有煤炭企业的扭亏增盈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煤炭与电力是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电力企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煤电联营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长期以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由于资源的布局无法改变,要改变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煤电矛盾,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融合。煤电联营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煤矿所在地建立坑口电厂,改“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减轻电煤运输压力。其次,煤电企业之间还可以签订长期煤炭供需协议,进行煤电战略合作。再次,大型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煤电一体化的企业。最后,使煤电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煤电企业的战略合作。2015年6月,内蒙古发布《关于支持煤炭转化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重组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内蒙古煤炭上下游企业重组拉开序幕,多家煤企和电企达成了合作意向,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目的是有效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推动煤电、煤化重组并购。 中国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电价、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恰恰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应下决心、下力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势头,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和过热行业在项目许可、土地、环保、信贷投放等方面要收紧口子、抬高门槛。另一方面,尽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加快资源税费改革改革中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等挂钩的资源有偿使用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财务成本,使得煤矿不能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在某种程度上遏制“采肥丢瘦”,盲目增加产量的行为。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致力于推动煤炭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开放性的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和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随着煤炭产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提出“成为领先的全球煤炭产业链整合者”的愿景,并以“建设煤炭交易和煤炭供应链服务标准,优化煤炭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推动煤炭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为使命,明确提出建设成为“煤炭交易与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依托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煤炭产地,辐射东北亚主要煤炭消费市场,通过集约的交易平台和电子交易系统,提供公开、高效、公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引进和整合金融、物流等专业服务商,为交易提供信息资讯、仓单质押监管、代垫货款、结算、库存管理、代理采购、运输代理、综合物流、化验检测等综合一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当前可实现以“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的智能化选煤厂平台,最大限度以用户需要提供优质信息,发掘业务协同价值,多维度多层次展现,帮助用户迅速做出决策,提高选煤厂业务效率及质量。

打造健康舒适厂区:对接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厂区内各监测指标,以及选煤厂房内各有害气体,并选用丰富的图表、平面图等形式形象展示,通过设置环境数据预警值和告警值实现平台环境监测的自动告警。

优化选煤厂用能:能耗监测系统的监测范畴涵盖厂区的电、水、气,通过智能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全面感知,对各类能耗进行采集统计,并经过能耗分析挖掘对厂区生产生活的整体用能优化。

完善选煤厂安全建设:通过搭载智慧化物联网设备,对厂区资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厂区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也能进行物资定位与盘点,实现管理人员对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厂区生产生活安全:对每日巡更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可联动 3D 场景查看巡更计划在厂区中路线、视频点位等信息。同时图表化展示巡更过程中的异常上报趋势,分析出巡更异常的高发时间段与区域。搭建 2D 采煤工艺全流程监控可视化解决方案,对采煤工艺流程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进行展示。实现设备全量全要素的模拟仿真反演。

搭建了选煤厂区建筑及生产设备、管线等设施的三维场景,将生产数据采集、安全监测监控与生产时空有机结合,构建了集智能巡检、设备安全监测、预警功能、企业管理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全方位推动选煤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减人增效的目的。

针对选煤厂重点区域,依靠三维可视化技术划定重点监控对象,联动视频融合技术,将监控画面以 2D 方式融合到场景的三维模型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视频图像和简单的视图控制,保证选煤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

从日常管控、企业历程、应急管控为主体进行展示。系统聚焦产品运输、洗选加工关键流程管控,化繁为简,从根本上堵塞管理漏洞,通过精准监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整体场景采用航拍建模方式获取,利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多台传感器,对选煤厂进行拍摄采集,快速高效获取真实反映厂区情况的数据信息。通过纠正、平差、多视影像匹配等一系列的内业处理操作,最终获得三维模型。航拍建模的成果数据具有地理坐标系信息,可以准确地和 GIS 匹配。

GIS集成方案中可提供根据经纬度和海拔数据构建漫游线路,让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按照指定线路对厂区进行巡检漫游,在制定线路的时候可以参考重点区域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制定,给用户呈现选煤厂重点发展区域以及智能化发展成效。

选煤厂主厂房负责把主井提升上来的精煤进行分选加工成原煤、块煤和矸石等产品。以二维组态图方式搭建的选煤生产线,Hightopo可视化界面中可对用户所关注的产能信息、设备运行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展示。覆盖精煤、中煤、矸石、煤泥的产品形成全过程。

场景内可对脱介筛、磁选机、泄介筛、离心机等设备布局进行可视化展示,不同的产物生产线路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识,为作业人员提供图形注释。

搭建的压滤车间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引擎将压滤车间的压滤机以及楼层分布进行 1:1 还原,可随时查看设备基本信息、运行信息、故障信息等。点击左侧面板压滤机以及楼层展开,即可查看车间楼层分布情况以及压滤机工作状态。

在线监测核心设备运行情况,对选煤厂智能管控实现全覆盖,避免监控不到位、工作人员疏忽等问题所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出现,确保了选煤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平稳、持续、高效的工作。

实时监测系统内厂区、设备、员工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松开、压紧、进料等各进程状态,打破系统相关辅助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智能压滤检测系统内所有设备及相关信息的统一集中监管,降低岗位巡检工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监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篇)的15.49%。

说明中国近年来投身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得到了认可,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

中国2018年论文发表量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当前可实现以“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的智能化选煤厂平台,最大限度以用户需要提供优质信息,发掘业务协同价值,多维度多层次展现,帮助用户迅速做出决策,提高选煤厂业务效率及质量。

打造健康舒适厂区:对接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厂区内各监测指标,以及选煤厂房内各有害气体,并选用丰富的图表、平面图等形式形象展示,通过设置环境数据预警值和告警值实现平台环境监测的自动告警。

优化选煤厂用能:能耗监测系统的监测范畴涵盖厂区的电、水、气,通过智能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全面感知,对各类能耗进行采集统计,并经过能耗分析挖掘对厂区生产生活的整体用能优化。

完善选煤厂安全建设:通过搭载智慧化物联网设备,对厂区资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厂区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也能进行物资定位与盘点,实现管理人员对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障厂区生产生活安全:对每日巡更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并可联动 3D 场景查看巡更计划在厂区中路线、视频点位等信息。同时图表化展示巡更过程中的异常上报趋势,分析出巡更异常的高发时间段与区域。搭建 2D 采煤工艺全流程监控可视化解决方案,对采煤工艺流程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进行展示。实现设备全量全要素的模拟仿真反演。

搭建了选煤厂区建筑及生产设备、管线等设施的三维场景,将生产数据采集、安全监测监控与生产时空有机结合,构建了集智能巡检、设备安全监测、预警功能、企业管理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全方位推动选煤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减人增效的目的。

针对选煤厂重点区域,依靠三维可视化技术划定重点监控对象,联动视频融合技术,将监控画面以 2D 方式融合到场景的三维模型中,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的视频图像和简单的视图控制,保证选煤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

从日常管控、企业历程、应急管控为主体进行展示。系统聚焦产品运输、洗选加工关键流程管控,化繁为简,从根本上堵塞管理漏洞,通过精准监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整体场景采用航拍建模方式获取,利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多台传感器,对选煤厂进行拍摄采集,快速高效获取真实反映厂区情况的数据信息。通过纠正、平差、多视影像匹配等一系列的内业处理操作,最终获得三维模型。航拍建模的成果数据具有地理坐标系信息,可以准确地和 GIS 匹配。

GIS集成方案中可提供根据经纬度和海拔数据构建漫游线路,让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按照指定线路对厂区进行巡检漫游,在制定线路的时候可以参考重点区域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制定,给用户呈现选煤厂重点发展区域以及智能化发展成效。

选煤厂主厂房负责把主井提升上来的精煤进行分选加工成原煤、块煤和矸石等产品。以二维组态图方式搭建的选煤生产线,Hightopo可视化界面中可对用户所关注的产能信息、设备运行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展示。覆盖精煤、中煤、矸石、煤泥的产品形成全过程。

场景内可对脱介筛、磁选机、泄介筛、离心机等设备布局进行可视化展示,不同的产物生产线路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识,为作业人员提供图形注释。

搭建的压滤车间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引擎将压滤车间的压滤机以及楼层分布进行 1:1 还原,可随时查看设备基本信息、运行信息、故障信息等。点击左侧面板压滤机以及楼层展开,即可查看车间楼层分布情况以及压滤机工作状态。

在线监测核心设备运行情况,对选煤厂智能管控实现全覆盖,避免监控不到位、工作人员疏忽等问题所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出现,确保了选煤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平稳、持续、高效的工作。

实时监测系统内厂区、设备、员工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松开、压紧、进料等各进程状态,打破系统相关辅助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智能压滤检测系统内所有设备及相关信息的统一集中监管,降低岗位巡检工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监管。

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人值得自豪的,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科学领域在进步,在向前看,至少不再落后,也说明经过努力,我们的科学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2006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98,829,6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4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09,234,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7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7,726,66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4%.2007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916,447,5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6%。2008年1-10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55,383,57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81%。“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转结“十二五”1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降至1886万吨,环比下降18.11%,同比下降27.3%,已经连降六个月,并且降幅近一步扩大。 2015年12月1日,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为破解煤炭市场需求不足、价格走低等难题,榆林市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造终端销售市场,畅通运输网络。2015年1-10月榆林市累计销售煤炭达3.1亿吨,其中,累计销往河北省煤炭1.1亿吨、山西4000万吨、陕西关中地区2800万吨、内蒙古2400万吨、河南1800万吨、山东1700万吨、宁夏1000万吨、甘肃800万吨、北京700万吨、湖北450万吨,占榆林市煤炭销售总量的86%。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中国聚煤期的地质时代由老到新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中生代的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株罗世—早白垩世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中国含煤地层遍布全国,包括元古界、早古牛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各省(区)都有大小小一、经济价值不等的煤田。中国聚煤期及含煤地层的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北、西南(滇、藏)、东北和台湾六个聚煤区而各有不向。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中确定,将重点建设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等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数据显示,2013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3.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 一、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供需维持平衡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从下游主要耗煤行业的增长来看,单月产量增速随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相对高位。1-8月份火电发电量222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7%;生铁产量40363万吨,同比增长12.76%;水泥产量117848万吨,同比增长14.66%;合成氨产量3439万吨,同比增长0.93%。1-8月原煤产量为216485万吨,同比增长18.10%,其中8月份产量为29580万吨,同比增长13.10%,环比增长0.27%;煤炭的产量并未明显超过下游需求的增长幅度,从供需的增速来看,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据渤海证券预计今年煤炭需求水平约为32.5亿吨左右,供给水平约为32.4亿吨左右,全年供需基本平衡,——第四季度全行业基本面可能仍然保持平稳的走势由于中央政府将节能降耗纳入各地约束性考核指标,为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一些地区开始对高耗能产业采取限产限电或关停等强制手段,因此四季度能源需求相比以往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但四季度是北方冬季取暖季节,也是传统的煤炭销售旺季,冬储煤购销逐步开始,下游电厂补库存较为积极,市场交易将逐步趋于活跃,销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两方面因素叠加,预计四季度煤价将继续保持平稳,可能会维持小幅震荡的走势。但如若出现气象专家所预期的那样,欧洲将会遭遇千年来最低气温的冬季,届时可能将会影响煤炭行业的价格走势及供需关系。 二、市场特点分析 1、超高电煤库存再次压制煤炭供求及价格。10月上旬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的煤炭库存再次攀升到了6230万吨的超高水平,库存可用天数也随之超过了21天,这一状况不仅明显降低了电力企业进行电煤“冬储”的压力,也会对动力煤的供求和价格形成压制。2、“寒冬”的预期及冬季煤炭储备或增添活力。进入10月份之后,又到了煤炭“冬储”时节,尽管当前电力企业的煤炭库存还维持在偏高水平,“冬储”的压力不大,但是由于是“寒冬”的概率较大,有可能对冬季煤炭供求带来加积极的影响。3、煤炭进口对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煤炭进口对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的判断基于两个方面因素,其一,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国际煤炭供应及运输环境正在朝着不利于我国煤炭进口的方向发展,给未来一段时期的煤炭进口带来变数。9月份以来,澳洲动力煤价格呈逐渐上涨趋势,低发热量的印尼煤越来越成为我国煤炭进口的首选,推动了印尼煤出口价格的上扬。其二,2009年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分别达到了1113.8万吨、1265.3万吨和1638.5万吨,由于这一基数较大,四季度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届时煤炭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可能不得不依赖内贸煤炭供应的增长来实现。4.2015年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5636万吨,同比减少6647万吨,下降29.83%。此外,2015年9月份中国出口煤及褐煤73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单月出口量创2013年7月以来最高。尽管进口量不断下降,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仍旧突出。 一、有利因素1、在政策方面。总体来看,一是2008年初受雨雪冰冻灾害、春运期间运力紧张、部分煤矿停产整顿和提前放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电煤供应紧张状况时,国家发改委、 交通部分别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保障煤炭供应和物资运输。二是年中煤炭,尤其是动力煤价格迅速上涨时,国务院发布保障电煤供应的公告,国家发改委两次对电煤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三是 从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出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加强对改革试点中分期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管理;国务院提高煤炭出口关税;发改委、能源局等下达“十一五”后三年关闭小煤矿计划的通知 。2、在技术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勘探、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安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第四,洁净煤技术使得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加快发 展。二、不利因素1、煤炭市场的波动加大煤炭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供需是最主要的因素。2009年我国煤炭前期投资将集中释放。短期内煤矿在建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压力增加,而需求相对不足。短期内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电力等行业需煤量在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经历5年多的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这些产能的相继建成释放,将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2、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 一、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煤炭施工企业也推向了市场,然而煤炭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煤炭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 ,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煤炭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煤炭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 求。煤炭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渡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煤炭施工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一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 因素、政策导向、行业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煤炭施工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煤炭施工的项目管理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投标风险类似于一般制造业中的市场风险,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实行招投标制后,施工企业基本上都要以投标报价的形式争取中标。为了获取工程项目,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 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招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的因素,给承包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一是所采煤层的自然赋存条件;二是生产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国家煤炭资源的态度;四是开采工艺的复杂程度;五是开采投资的占用量等等。乡镇煤矿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 低,开采设施简单而且资金占用量小,再加上对煤炭资源的珍惜程度不够,其原煤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有煤矿水平。乡镇煤矿低50%左右,有的甚至低65%以上。因此,乡镇煤矿具有低价竞争 的优势,过度的低价竞争对国有煤炭企业的扭亏增盈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煤炭与电力是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电力企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煤电联营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长期以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由于资源的布局无法改变,要改变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煤电矛盾,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融合。煤电联营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煤矿所在地建立坑口电厂,改“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减轻电煤运输压力。其次,煤电企业之间还可以签订长期煤炭供需协议,进行煤电战略合作。再次,大型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煤电一体化的企业。最后,使煤电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煤电企业的战略合作。2015年6月,内蒙古发布《关于支持煤炭转化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重组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内蒙古煤炭上下游企业重组拉开序幕,多家煤企和电企达成了合作意向,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目的是有效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推动煤电、煤化重组并购。 中国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电价、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恰恰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应下决心、下力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势头,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和过热行业在项目许可、土地、环保、信贷投放等方面要收紧口子、抬高门槛。另一方面,尽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加快资源税费改革改革中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等挂钩的资源有偿使用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财务成本,使得煤矿不能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在某种程度上遏制“采肥丢瘦”,盲目增加产量的行为。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致力于推动煤炭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开放性的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和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随着煤炭产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提出“成为领先的全球煤炭产业链整合者”的愿景,并以“建设煤炭交易和煤炭供应链服务标准,优化煤炭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推动煤炭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为使命,明确提出建设成为“煤炭交易与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依托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煤炭产地,辐射东北亚主要煤炭消费市场,通过集约的交易平台和电子交易系统,提供公开、高效、公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引进和整合金融、物流等专业服务商,为交易提供信息资讯、仓单质押监管、代垫货款、结算、库存管理、代理采购、运输代理、综合物流、化验检测等综合一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如果它是我写的,自然地,我可能不会在世界上被找到。因此,我的发言并不奇怪。正是我们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它也已在论文中显示。黄金无处不在。碰巧我们的中国是一块巨大的黄金。人们关注他,因此作为中国人,无需大惊小怪。

2018年c刊论文发表数量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呈现震荡走势,2017年,全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达到815.6亿吨,创近年新高。据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滑,全年新增查明储量为556.1亿吨。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持续提升。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自然报告 (2019)》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7085.73亿吨,同比增长2.5%。

从消费量来看煤炭行业发展

从消费量来看,2019年,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为157.86EJ,比上年下降0.6%,这是六年来第四次下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27.0%,为16年来的最低水平。煤炭消费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南非、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越南。

除中、印、美、日四大煤炭消费国排序不变外,第5到10位排名位次均发生变化。其中越南超越波兰成为第10大煤炭消费国。 世界前十大煤炭消费国中,亚洲独占6席。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煤炭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兖矿能源(600188)、中国神华(601088)、晋控煤业(601001)、陕西煤业(601225)、山西焦煤(000983)、中煤能源(601898)、华阳股份(600348)、山煤国际(600546)等。

本文核心数据:文献数量、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数量

我国煤矿智能化政策引导明确

从国家政策规划来看,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8部分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国一些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基础理论研发滞后、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健全、平台支撑作用不够、技术装备保障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及保障措施。几大核心任务如下:

另外,我国主要省份也提出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内蒙古自治区明确提出到到2025年,117处井工矿实现全部固定岗位机器人作业,38处露天矿实现智能连续运输。其他省市地区如山西、陕西、新疆、贵州等均提出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或规划:

煤矿智能化理论基础逐渐加强

我国政策明确大力发展煤矿智能化以来,“智能化”主题成为各大煤业研究所和院校的主要研究方向。2018年,煤矿智能化主题发表论文数量为373篇,占两化融合论文总量的14.6%;2020年,煤矿智能化主题发表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到1080篇,占两化融合论文总量的比重超过1/3,达到35.7%;两年间,煤矿智能化主题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1.9倍,论文占比提升了21.1个百分点。

另外,2020年,行业两化融合领域发表论文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中,煤矿智能化相关关键词占5个,分别是:智能(化)开采、智慧矿山、智能化建设、智能矿山、煤矿智能化。其中,智能(化)开采以1669个高居首位。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是:智能(化)开采、监控系统、大数据、数值模拟、智慧矿山、传感器、PLC、矿压监测、智能化建设、智能矿山。

大型企业积极部署

目前,我国各大型煤炭企业在煤矿智能化部署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中国神华(601088)在2021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了智能采煤工作面25个,智能掘进工作面4个,智能选煤厂6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整体来看,国家积极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从政策引导规划,落地到企业示范工程,自上而下的智能化路径明确,为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指引正确方向。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通过论文集合网站webofscience查询某领域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如果这个刊物同时被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收录,你可以登上其中任何一个数据库,查该刊物收录的文章篇数直接看刊物目录,同理,确定该刊物是某一个数据库收录,直接在该数据库查询即可。如果自己没办法登陆该期刊所在数据库,可以用刊物页码除以其中一篇文章的版面数,得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大概的篇数。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中国知网2014年更新的学术论文量,直接选择“从2014年到2014年”,截止今天,更新期刊2373640篇。

文/陈根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美两国竞争的着力点 。

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人工智能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具有推动产业革新、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 社会 发展的巨大潜力。正是由于具备主导技术发展和推动 社会 形态转变的基本潜质, 因此,人工智能不仅被视为未来创新范式的“技术基底”,更是被世界各国视为推动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

纵观 历史 ,每一次 科技 革命、产业革命及军事变革的耦合与互动,都深刻影响乃至重塑了全球竞争格局。在人工智能的全球博弈中,中美两国作为领先大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最为瞩目的两个国家。而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高地的抢占,更关系着未来国际格局的重塑和全球人工智能的治理。

美国领先,中国跟进

2019年,美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数据创新中心曾发布百页研究报告《谁将在人工智能角逐中胜出:中国、欧盟或美国?》。报告对中、美、欧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测算—— 美国以44.2分领先,中国以32.3分位居第二,欧盟则以23.5分位居第三 。美国的人工智能领先地位彰显无疑,而中国则以追赶之势跟进。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够占据人工智能全球领先地位,与人工智能在美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1956年,人工智能正式在美国诞生。卡内基梅隆天学、麻省理工学院、IBM公司成为美国最初的3个核心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人工智能相关程序设计语言、专家系统等已取得重大进展,产品化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比如,1983年,世界第一家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电脑的公司诞生。并且,美国开始尝试应用Al研究成果,比如,利用矿藏勘探专家系统PROSPECTOR在华盛顿发现一处矿藏。

而同期的中国,人工智能才刚进入萌芽阶段 。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事业思想解放,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同年,“智能模拟”被纳入国家研究计划,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正式发展。

从研究成果来看,美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全球最大的引文数据库Scopus的检索结果,2018年美国共发表了16233篇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同行评审论文。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发生在2013年之后,5年内增长了2.7倍。

尽管同期中国和欧盟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也有类似的快速增长,并且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超过美国。 但是,就论文质量而言,美国人工智能论文的质量一直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地区。 2018年,美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为2.23次,而中国为1.36 次。美国每个作者被引用的次数也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 40%。

尤其是在深度学习领域,美国的发表论文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2015至2018 年,美国共在预印本文库网站arXiv发表了3078篇相关论文,是中国同期的两倍。 近几年,美国每年取得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更是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左右,专利引证数量占到全球的 60% 。

在关键技术上,美国的研究成果依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比如,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谷歌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 Noisy Student方法对图片进行分类的Top-1准确率达到 88.4%,比6年前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云基础设施上训练大型图像分类系统所需的时间,已经从2017年的3个小时减少到 2019年的88 秒,训练费用也从 1112美元下降到12.6美元。

从产业发展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2019Q1)》研究报告, 截至2019年3月底,全球活跃人工智能企业注达5386家。仅美国就多达2169家,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大陆达1189家,排名第三的英国则为404家。

而从企业 历史 统计来看,美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也早于中国5年。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最早从1991年萌芽,1998进入发展期,2005后开始高速成长期,2013后发展趋稳。而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则诞生于1996年,2003年产业进入发展期,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进入平稳期。

美国公司在专利和主导性人工智能收购方面表现更为强劲 。比如,在15个机器学习子类别中,微软和IBM在8个子类别中申请了比其他任何实体公司都更多的专利,包括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类。美国公司在20个领域中的12个领域的专利申请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农业(迪尔公司)、安全(IBM公司)以及个人设备、计算机和人机互动(微软公司)。

人才储备是美国在人工智能得以领先的又一关键原因。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可以说,就是人才和知识储备的竞争。 只有投入更多的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才会获得更多的智能技术 。

根据 MacroPolo 智库的研究,在报告所圈定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才中,59% 在美国工作,中国占了 11%,与美国有四五倍的差距。剩下的人工智能人才则分布在欧洲、加拿大和英国,人才差异显而易见。

中美角逐,追赶和超越

尽管美国在研究成果和人才储备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政策的引导和宽松的环境下,正以追赶之势加快跟进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 不论是顶层的设计还是研发资源的投入,亦或是产业的发展,都呈加快追赶的态势,甚至在部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已可与美国比肩。尽管欲见成效仍需时日,但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高地的抢占,已经开始。

从顶层设计来看,中美有近乎相仿的重视程度。 美国和中国政府都已经把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出台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推进 。

早在2016 年 10 月,奥巴马政府就发布了两份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重要文件,即《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和《为未来人工智能做准备》。中国政府也在2017年3月,将“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于同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人工智能报告体现了美国政府对新时代维持自身领先优势的战略导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战略引导和项目实施上做了整体规划和部署。并且,美国和中国都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研发促进机制,整体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从研发资源的投入来看,美国政府对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纵向来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联邦政府用于研发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从1964年的1.86%下降到2018年的0.7%。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年度财政赤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累积的政府债务相当于 GDP的107%。 这些因素都会限制美国政府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基础研究的长期资金投入。

横向上看,美国政府对研发的投入正在被中国和欧盟追赶 。美国在全球研发投入中所占的份额从1960年的69%下降到2016年的28%。2000-2015年,美国只占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的 19%,而中国占到了31%。

2019年8月 31日,上海宣布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仅首期就投入了100亿元人民币,最终规模将达到千亿元人民币,美国联邦政府的投资则是相形见绌。

从产业发展来看,尽管中国AI产业基础层整体实力较弱,少有全球领先的芯片公司,但各大厂商正加快布局追赶,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及华为等厂商在基础层软硬件的加快布局 。

对于技术层来说,中国企业则发展势头良好。 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等综合型厂商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领域均有布局,同时创业独角兽在垂直领域迅速发展。

应用层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多样,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在教育、医疗、新零售等领域实现广泛布局,而金融、医疗、零售、安防、教育、机器人等行业亦有为数较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参与竞争。

着眼未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 包括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完善的创新生态链、企业数量的规模优势,以及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优势。

此外,大数据优势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优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进行训练。中国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在数据积累方面优势明显。

人工智能的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看到的是,世界的竞争格局将因人工智能而改变。在巨变的环境里,只有通过创新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战略前沿技术,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领域的重要主导者、新竞赛范式的重要引领者,才能制胜未来而不是尾随未来。

各省论文发表量

通过论文集合网站webofscience查询某领域论文每年的发表数量。如果这个刊物同时被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收录,你可以登上其中任何一个数据库,查该刊物收录的文章篇数直接看刊物目录,同理,确定该刊物是某一个数据库收录,直接在该数据库查询即可。如果自己没办法登陆该期刊所在数据库,可以用刊物页码除以其中一篇文章的版面数,得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大概的篇数。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中国知网2014年更新的学术论文量,直接选择“从2014年到2014年”,截止今天,更新期刊2373640篇。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2.7万篇,澳大利亚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7万篇,法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6万篇,日本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3万篇,韩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0万篇,加拿大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8万篇,意大利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6万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不同院系的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除国内期刊外,还要求有SCI收录或EI收录的论文,对论文篇数也要求不同,所以最好向本学院或本系的研究生秘书咨询确认。

  • 索引序列
  • 2018年各省论文发表量
  • 2018年中国论文发表量
  • 中国2018年论文发表量
  • 2018年c刊论文发表数量
  • 各省论文发表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