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路上 里面的作文非常多,建议去看看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1.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2.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3.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4.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2.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3.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高中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改推行学分制,课程设置上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实现跨班级、跨年级选课,这是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所未提及的。此外,学校还把加强德育工作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2]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吸收中、小学课程改革优点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高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
由于教师已经适应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所以致使大多数教师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因此可能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不适应,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还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这些是有待我们思考的。
2.新课改给学生带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
通过调查高中生对新课改的感受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的教材知识面广,新教材涉及很多知识,但却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学生们还反映课本课后习题太少,没有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这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教师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存在问题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在现代化技术运用上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生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无疑将为新课改教学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宏观层面分析。
首先,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在课改落实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国家对课改方案只作粗线条的原则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校长、教师、家长难以对课程改革有全新的认识,在执行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很难得到改变,学生还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依旧是教师一人的舞台,所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资金的投入、教学设施、设备的扩充以及相关改革的推进,配套政策的出台等方面均跟不上高中新课改推进的步伐,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高中课程改革这种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作法,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2.从微观层面分析。
首先,在新课程计划中,要求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消失。导致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学生不能快速地适应自己是课堂中的主角这一事实,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长久以来家长与教师之间似乎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无论家长身居何等要职,好像没有不怕老师的,这就造成了家长与老师关系表面的和谐,实际的对立冲突。[3]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难以坐下来共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不善于合作,也是造成课程改革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最后,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存在着分化与对立。专门研究课改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推荐给教师,迫使教师要按照他们的意图去行动,以至于不少理论只写在纸上,许多建议不能落实,为此一些专家开始指责教师,认为他们没有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进而使教师与专家在课程改革上出现意见分歧,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
三、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新课改中应师生协同,在合作中学习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师生应平等对话,教师应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新课改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转变单为学生升学服务的课程教学观。因为学生的使命不仅是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兼顾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教学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新课改中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课改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使之能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会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新的课程内容一目了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面对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是由于多年不直接接触高中,对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每年我能接触到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跨进大学校门作进一步深造的高中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理想憧憬等诸方面,我可以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当前高中阶段的部分现实状况,再加上平时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在我的意识中逐渐对高中教育的实际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轮廓,也由此感觉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 从当前大学生的素养看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每年迎来送往,我们不断地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交往着,感受着他们的一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和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感受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彩,同时也不断地感受着来自他们的无奈与可悲之处。作为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时常发出一种感叹,如今的大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感叹也许有些过分,但一年年下来却越来越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究竟是什么让我感觉如此的不妙,不是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不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更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好学,而是如今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向上提高,有些学生的某些素养甚至比起若干年前的大学生有明显的降低。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大学生素养的不能稳步提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我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可推卸责任,其一是当今的家庭教育,其二就是当今的学校教育。这两大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都与当今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它指挥几乎所有的家长要一切围绕儿女是否能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甚至是能否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进行,好象除了高考和上大学,这些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可寻。于是一旦孩子进入高中,什么兴趣爱好、修心养性之类的学习或活动等基本停止,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啃书本死学习,把发条上得紧紧的,惟恐一松发条就不能控制住。于是在家里这些孩子什么也不要做了,甚至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办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目、强化训练等等,好是悲惨!由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孩子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了,有孩子不知道买东西该怎么买合适了,有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高考要家长护送了,上大学要全家人一起上阵了等等。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如此重视,导致学校教育也必须跟风而上,不然这个学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学校运行的基调也就定在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与升级之上,似乎除了考试之外,不能再为学生做过多的设想与打算了。于是这些学生把一生最活跃的阶段交给了书本知识的反复演练与巩固上了,而其他一切可以提高修养、素质之类的事情基本就取消或流于形式地过堂一下而已,给学生一生带来不小的遗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个人的巨大损失。学校的日益重视反过来又为家长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的看法与期望了。等到这些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放松下来,本质原形逐渐显露出来了,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多些,有一些人逐渐成了社会的负担。这些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可笑可叹的问题实在太多,诸如不会自己铺床洗衣服了,不会与人交往了,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环境新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了,只知道一味地花钱而不知挣钱的艰辛了,不知道同情弱者献爱心了等等不一而举。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诸如上课迟到不做任何说明了,请假条也写不规范了,作业抄袭了,实验、活动有心理负担了,毕业论文写得句子不通没有逻辑条理可言了,与人交流言语不通畅了甚至基本礼貌都不懂了等等。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早期的大学生中较少出现。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然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高考本身不错,错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如果一味地仅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考虑其他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被这个高度发展并置身于世界大竞争环境中的社会所认可,更何况如今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如此的快。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拿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一轮的高中课改项目即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觉得这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好事,也是“及时雨”。虽然这次课改是否能取得成功并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和做法,逐渐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拖入到比较合理的轨道上来。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与选择,仅仅具有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弥补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比较难以开展的工作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改变很多事情,需要新增许多事情,面临的困难和未知数也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把课改工作做好做到位。我个人感觉在实现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第一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灌输”给一线直接参与新课改的高中教师,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人都有思维定势和习惯,要彻底打破这种定势和习惯并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高中教师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新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此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的东西出现了,他们如何面对,仅仅期望通过所谓的新课改培训进行“洗脑”,把很多东西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不太现实,更何况即使教师们已经具备这些新的理念和态度,如何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把新的理念、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也不是靠嘴上说说马上就能见效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实验还需要探讨,为此我们可能还要付出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第二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这涉及到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有可能导致较大的混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验省份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拿出比较妥善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并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稳步前进。第三个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关于选课的工作。由于新课改方案中提出全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课程体系,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领域、科目、模块,共设计了8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个或多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多个模块组成,模块又分成必修和选修,选修模块还要分成两个层面,于是整个课程体系显得很复杂,这给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老的课程体系中不存在选课的问题,学校安排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今新的课改条件下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这种选课的模式又不同于大学里的选课。大学生的选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是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而高中生的选课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决策,选课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这些课程有什么预期目标等等。而这些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等几个方面共同来作用,于是问题有些复杂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难做了。第四个难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评价工作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体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当前没有经验可寻,政府决策机构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指导意见。这次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生如何看待,家长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等等都是问题。终结性评价还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吗?如何考?考什么?最后评价的结果是要实行大学里采用的学分制,学分怎么给合适?由谁给?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不正当现象等等。当然这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这些评价工作如何与高考制度衔接,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又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这次新课改的最后成功。问题肯定会有,工作难度也肯定存在,关键是参与高中新课改的每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迎接挑战,变中求稳地开展新课改工程,为新一代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文秘杂烩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教师要想提高论文发表的几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平常的教学工作总结及时写出心得,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能够提出与课改方面相符合的新的观点,这样的论文就有说服力,容易发表。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能发表到《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是专门做反映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接收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发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样的论文能发表到《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
教学改革的实施一靠转变观念,二靠自觉实践,三靠示范引领,四靠活动推动,五靠机制保障。1、转变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为了帮助我校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孝义市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使广大教师明确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改变、整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走出去,请进来”。2、自觉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条件下,自觉实践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中心校号召广大教师不等、不靠,自觉实践。以学区为单位,对照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认真反思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那些主要问题,应怎样进行改进,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实施攻坚作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突破。3、示范引领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为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我中心校将外聘我市名师来校作课,传经送宝,将组织各个学科学术委员和骨干教师,在全中心校范围内上示范课、研讨课,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4、活动推动活动推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和催化剂。为此,我中心校将面对全体教 师,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我中心校的高级教师、中级教师、青年教师分别要举行展示课活动;举行教研组系列研讨活动;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每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中心校组织各个层面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进行课堂点评,以此推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5、保障机制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每个课堂并取得实效,实行以下保障措施:(1)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时间是1小时/学科,学校课头组长负责。主要形式有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集体反思”等。集体备课核心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集体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备教法,更要备学法;集体备课要做到“五个基本统一”,即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统一、课型与方法统一、课堂教学提纲统一、例题和习题统一,克服学校教学无政府状态。每月举行一次大教研,学校校长负责。每学期举行一次课堂教学大赛。对优秀集体备课成果,中心校将向有关报刊推荐刊用,对开展活动认真的备课组,中心校给予表扬。(2)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三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各教研组要分析本学科特征,分清教学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阅读课、作文课、试卷评讲课、练习课、实验课……)研究一定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程序、时间分配、师生活动等),既留给学生学习空间,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研讨活动既要有研讨课,又要在评课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和相对成熟的模式,然后全组统一实行。对组织不力,实施效果不好的学校,校长受到了批评的,要扣除津贴;对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的组,学校在期末将给予集体和组长个人以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写法..课题实施方案的基本结构:(一) 问题的提出(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三) 研究策略与方法(四) 研究步骤(五) 预期成果(六) 课题保障一、 问题的提出:这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证,目的在于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等问题。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上的依据,可以用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来表述。为了使大家对这部分的认识更明确,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的问题提出部分。该课题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首先,说明了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认为“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本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突破口,它的普及必然会提高基础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它的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为使学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阐述了国内关于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指出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的现状,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散在地、单一地运用开展咨询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没有一套完整、科学、适用的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第三,以“四个需要”为线索,明确了立体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方案中对主体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表述多是比较准确和规范的,反映了该课题组在提出课题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该校以“确立主体、塑造主体、实现主体、发展主体”为宗旨的教育实践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础,既表明了该课题确立的实践依据,又说明了该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课可能性。因此,这“四个需要”非常充分地说明,这个课题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是成立的,而且,该校是有可能完成此课题的研究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分主要是关于课题立题背景方面的阐述,大家一定要写出本人或者本校课题提出的实际情况,而不要照搬照抄资料或引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有的实施方案上来就是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空洞的时代背景分析,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本身基本上没有关系,只是为了“背景”而写背景。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整个课题研究的灵魂,必须描述精确中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一种干预性研究,即采取一定措施,实行教育干预,最终导致教育对象的意识和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在制订研究方案的过程中,所要明确的最主要的内容为研究中所采取的措施和预期目标(效果),也就是明确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这在研究目标中即可以表述出来。例如,“中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对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智力、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优化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里,“采用多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具体措施,“使学生的智力、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优化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目标。2、研究内容总目标确定后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也就说分成几部分内容。在研究内容这部分需要把握住三个方面的重点:a.具体内容b.预期目标c.承担人在“中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中将措施进一步具体为“完善心理课”、“建设心理档案”、“开展咨询”等几方面,同时,根据各个措施确定了将要达到的具体的预期目标,如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表现及水平。而且明确了哪方面工作由谁来做。三、研究策略与方法也就是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大学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同,因此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区别。学校或者教师应该根据课题与研究者自身的实际,选择最适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保证研究的顺利实施。如:《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与教师专业化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中的能力问题的探讨,在这个课题的推广问题也是所研究的新问题。学校或者教师可以采取结合学校的重点工作、在教学中、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研究等方式。不同类型的课题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具体的有教育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等。根据研究需要,一个课题有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例如,在“中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以本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即校本教研),同时聘请达州市教科所和达州市电教馆的专家讲座。在研究过程中,以自然实验法为主(例如,在学校的自然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教师科学施教、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等),观察与测量因变量(即了解教育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综合运用调查法(例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过程中,对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四、研究步骤这部分主要是说明研究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可分为若干阶段,每阶段列出时间和主要工作。课题研究的进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基本阶段:选择和初步论证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总结提升,课题结题。如果把整个研究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具体研究阶段)、后期(总结提升阶段)三个阶段的话,则前面划分的五个阶段中,一、二为前期研究;三、四为中期研究;五为后期研究。在研究进程中,每个阶段都必须围绕着课题目标,明确该阶段的任务、目标,提出具体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时间是根据研究任务的性质、难度、规模和研究条件等因素而定的。在制订实施程序和时间进度表时,不能把研究时间定得太紧,应注意留有备用时间。因为,如果急于求成,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往往会影响研究效果。而且,研究过程中,常有意外事件影响计划的进程。五、预期成果在研究方案中要明确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它是对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未来的价值和贡献等的估计说明。课题研究成果既包括各研究阶段产生阶段成果,又包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专著类:包括各种专著和编著;论文类:报告类:包括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文献研究报告和情报研究报告等;课案类: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方案、教育案例、教学过程实录等;课件类:包括教学应用投影片、教学录像和计算机软件等。在研究方案中,最好标出预期成果的完成时间,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性,规范研究进展,又可以督促研究者将研究的收获固化为研究成果。比如在“中学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方案中的预期成果一项,既写清了成果形式,又标明了完成时间。六、课题保障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主要指人、财、物等各方面的保证措施。一般包括课题组(由课题组长和成员组成)的构成和分工协作、课题研究的管理措施、经费预算、必要的物质保证等条件。以上介绍的是课题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但是由于课题研究的类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应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另外,课题研究方案是在研究过程刚开始时设计制订的,带有预想的性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没有想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方案作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课内不达标课外抢时间的教学方法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与素质教育相悖,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让教师确立教改意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印刷了大量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材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县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先进地市的名师给我们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拓宽教师的眼界,开阔创新的视野,了解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激发教师自我鞭策,自觉教改的内驱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观念上必须树立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上,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彻底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状况。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展现学习环境的“原生态”,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多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唱响这样的主旋律:高效课堂是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突破传统,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长思想束缚,为课堂教学改革搭建绿色平台。 校长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转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长们来说,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长期以来令各基层学校普遍担忧的问题。对此,我们坚持认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广饶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解除校长们的思想顾虑。我们组织全部初中学校的校长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校长深入学校搞调研,校长们最终统一了思想,深刻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被动听从走向主动改革,自觉地带领老师投身到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教研职能。按照“以研为主,研督结合,评研分离”的思路,实行县教研员两进(进学校、进课堂)三包(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推广、学科骨干培养、教学规划指导)制度。积极鼓励教研员走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学科教研员高屋建瓴,统筹全县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员结合本学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要有时不我待的强烈意识。结合本县实际,确定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力争利用1--2年的时间,在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上有新的突破并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研员通过深入基层,和基层共发展同进步,不断发现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为课堂改革呐喊助威,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活动实效,我们了实行捆绑式考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指导基层,拓宽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因此,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借鉴潍坊十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东庐中学 “讲学稿” 的成功经验,确定了符合我县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导练,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县进行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将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作简要介绍。 (一)自主预习: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研讨、解决疑难困惑的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采用异质分组法,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一般是各组的1号)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完成任务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比如4号主动回答问题得4分,1号回答对问题得1分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以投影形式出现或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以节省学生抄题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课后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以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学生观等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参与面明显扩大。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间在不断扩大。③课堂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原则得以落实。④教师对结论性知识的灌输明显减少,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更加重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科教一体,服务课堂改革。 1.科教管理一体化。为了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我县非常重视科教管理一体化。在管理上,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校长。校长首先重视教育科研,要成为科研型校长。校长在坚持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带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把自身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及时掌握教育改革信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高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践告诉我们,校长参与教科研,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教师投入教科研,还可以促进学校领导层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这比一般号召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抓教研网络建设。在组织上,各乡镇有以乡镇业务主任或业务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中心教研组;负责全乡镇教科研的组织、筹划、落实工作。每个学科都相应成立了学科中心组,并给每位成员建立了业绩档案,由县教研室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每个中学都设立了教研室,负责全校的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教研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研网络,教研教改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格局,很好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能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一不是一大批科研课题研究推动的结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课题的应用性研究,全面推行教研成果推广首席负责制和学科教师全员推广制度,教研员是成果推广首席负责人,对论证立项的科研成果由全县同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实践研究,激励同学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区域性推进教改成果的推广工作。“十五”以来,我县共承担市级以上课题70多项,试点学校达81处,课题已覆盖了中小学全部科目。为了搞好课题研究,我们通过聘请专家讲课、骨干教师交流、外派教师学习等方式不断加强对教师教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大大拉近了教育研究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丰富了教科研方法,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3.以常规化、制度化的教研促教改。为加强常规教学,县教研室立足教学创新,制定了中小学教学常规,严格实行了全员、全程、全环节检查过关制度,固定教研活动时间,强化集体备课,使教研活动制度化。许多学校把每周六下午作为学校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或观摩外地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商讨下周同学科教学进度、重点难点的处理、测试题的题型等;各学科教研组每周集中半天作为固定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听课、评课、讨论、学习等活动。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机构健全,设置合理、职能明确,能够坚持开展半日教研活动,做到了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许多学校将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4.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县一直重视名师的龙头带动和骨干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鼓励名师通过合作项目、协作项目、集体攻关项目等带动缺乏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采取结、通、帮、带的方式培养本校的教科研骨干力量,尤其是作为后备力量的年轻教师,使一大批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讲科学、讲方法、讲效率,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练兵活动。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练兵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结合蹲点视导,重点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了各学科的“样板示范课”;在组织样板示范课基础上,开展“全员公开课展评”活动,由各乡镇各学校承担全员公开课的组织实施,根据各学科实际确立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重,积极开展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三优”评选。二是围绕教学创新开展人人上一堂精品课、观摩课活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校内优质课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要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地制宜,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路子。这些活动,推动我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五、展望未来,踌躇满志。 目前,我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迈向了更高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端正,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兴教”正在成为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新的科研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研究成果和实验成效喜人。当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也一定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不会动摇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坚持走“科研兴教,教研强校”的道路,建立和谐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县中小学发展现实的需要。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本科高校教育教学也急需改革,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我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我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遵循学校2001至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贯彻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体制与机制创新为重点,队伍建设为关键,科研与科技开发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工作方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推进合作,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充分把握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和组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有利条件与时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整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学研产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完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与开发整合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具备时代特征,反映现代医学教育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医学教育教学体系。
2、基本原则
第一、解放思想,创新体系。根据省卫生厅鄂卫人发[2002]11号、宜昌市人民政府宜府文[2002]5号文件精神,遵循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我校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创新体系,优化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包含医学专业教育与相关医学专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和学历提高等)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教学新体系。
第二、着眼长远,形成特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着眼医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本专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使我校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支撑建设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最具有实力的组成部分。
第三、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医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统筹管理、协调一致的原则,理顺管理关系,按照以事为先,以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的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医学教育教学单位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医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证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医学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体制
第一,三峡大学医学教育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由学校领导与管理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
第二,在教学、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即: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医学教学(含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行具体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在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成立三峡大学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各医学教育单位的医学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秘书长1至2名。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学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咨询机构,负责为学校进行医学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提供咨询服务。
三、医学类学科、专业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一)具体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2001至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按照需求与可能相结合,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以下发展目标。
1、稳定医学本专科教育。“十五”期间,在校本科生规模占全校本科学生规模总数的10%左右;相关医学专业专科教育规模核定为1200人。
2、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十五”期间至2010年,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达到240人左右,力争建成1至2个博士点。在开办医学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3、保持与发扬我校传统医学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力争在“十五”至2010年期间,开展一定数量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
4、按照“改老、扶新、保重、扬优”的本科专业建设方针,改造和优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加强护理学本科新专业建设和相关医学专科专业建设;描准医学本科专业发展趋势,优化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型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
5、加强临床课教学和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医学各专业后期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建立住院医师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开通全科医师培训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二)主要改革措施
1、优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通过在医科学生中开设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强医科学生的文理基础、生物基础教育,积极探索与实施长学制厚基础的办学模式。
第二,加强和改善医学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医学基础实验综合性改革,建立医学基础开放性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增加临床教学的比重,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训练,尽早增强医科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生职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训练中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医学实践技能,锻炼临床诊疗和卫生保健思维方式与能力。
第四,建立与完善医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设立临床多级化站点考核制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阶段,开展临床技能达标考核工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提高。
第五,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需要,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增加医学社会性的教学内容,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医学法学,卫生法规、医疗保险、医学道德教育,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质量,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第六,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专业任选课等形式,在学生中普及医学新知识,熟悉或掌握相关现代医学科学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七,适应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和卫士健康领域的拓展,加强肿瘤学、神经精神卫生学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第八,在优化学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性课程改革,开展循证医学教学试点工作。
2、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观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倡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逐步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医疗与卫生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依托校园网络优势,加快医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开办网上医学教育课程和网络培训项目,加强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大力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资源优势,开通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描准医学发展前沿领域,结合现有人力及设备资源,寻找医学科研工作新的增长点,构建医学学术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研、产相结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4、鼓励交叉,加快融合,促进交叉学科、新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寻求医学教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学科与专业办学特色,构建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医学一法学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一影像学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物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一影像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交叉型、复合性、多样性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四、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工作运行方式
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原则,医学类本科学生前3年在校本部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通识类教育、公共基础及学科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后2年在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专业课教学及毕业实习工作。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应突破“老三段”教学模式,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基础与临床渗透”、“后期回归基础”等原则,进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分段管理后,部分课程如《临床医学导论》、《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应按教学规律交叉开设。建立集中见习制度、强化毕业实习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医科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医科学生初步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和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本功底。
五、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部机构设置
各医学教育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自主设置内部教学科研业务机构,报教务处备案;教学(含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机构,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于超过3个科级岗位职数的范围内自主设置,报组织部审批。教学及学生管理机构科级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各学院院长按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提出聘任意见,并按三峡大学科级干部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管理。
六、主要配套措施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各医学教育单位,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动员广大教师、医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临床医学院组织广大医师认真备课,积极承担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及毕业实习带教任务,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作贡献。
2、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应设立教室、教学诊断室、示教室、图书资料室、学生值班室、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各病区还应设置若干教学病种专用病床,为学生在临床医学院开展后期医学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师聘任工作,畅通师资来源渠道,编制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临床课教师资源,以满足后期临床课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和学校预算改革方案,根据各医学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配人才培养经费,科研及教研教改采取申报立项方式划拨经费。同时,建立教学科研竞争激励机制,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工作,引导临床教师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关系,加大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投入,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5、建立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牵头具体组织制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立医学教学视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网及学生、教学管理干部评教制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
6、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
利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广泛开展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工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XX]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 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力争把海南大学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成立“海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教学、科研、团委、学工、毕业生就业指导)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第五条 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为本学院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策划、指导,开展创业活动跟踪服务。
第三章 实施路径
第六条 夯实基础
深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植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协同推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与资源,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生态环境。
第七条 专项基金
设立海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基金和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等,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帮扶。使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
第八条 基地建设
1.建立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修基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2.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第四章 主要措施
第九条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十条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深入实施实验班项目、卓越班项目、大类招生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定向班项目等五大类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3.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第十一条 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进有利于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一切有利因素。
2.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充分运用线上和线下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专家充实教育教学队伍。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干部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十三条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通过座谈、专家讲座、联系专业教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并开设KAB(了解你的企业)培训、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2.条件成熟,将指派专业教师扶持若干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硬件条件,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域销售、内部管理、经营模式等,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增长专业水平。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充分发挥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院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职能,深入开展“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5.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孵化器资源,拓展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支持平台。同时,利用我校教师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
第十四条 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学分”、“素质拓展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2.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奖励或发明专利的,经学校认定转专业更能发挥学生的专长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
3.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第十五条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学院、各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每年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其他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地方有关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并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填法如下:
论文的预期结果一般在开题报告里面,也就是论文的研究对象预期中期望能带来的理论意义(比如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某个理论或者计算方法的优化等)、经济效益等。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
教改课题的相关要求规定:
1、教改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都由课题主持人负责,主持人所在单位应加强对立项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和经费开支的监督,帮助课题主持人制定好研究实施计划,并提供研究所需的条件。
2、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主要研究人员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变化时,必须由课题主持人提出报告,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学校批准。
3、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调离原单位的,课题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要采取措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并及时上报教务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课内不达标课外抢时间的教学方法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与素质教育相悖,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让教师确立教改意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印刷了大量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材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县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先进地市的名师给我们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拓宽教师的眼界,开阔创新的视野,了解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激发教师自我鞭策,自觉教改的内驱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观念上必须树立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上,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彻底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状况。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展现学习环境的“原生态”,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多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唱响这样的主旋律:高效课堂是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突破传统,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长思想束缚,为课堂教学改革搭建绿色平台。 校长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转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长们来说,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长期以来令各基层学校普遍担忧的问题。对此,我们坚持认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广饶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解除校长们的思想顾虑。我们组织全部初中学校的校长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校长深入学校搞调研,校长们最终统一了思想,深刻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被动听从走向主动改革,自觉地带领老师投身到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教研职能。按照“以研为主,研督结合,评研分离”的思路,实行县教研员两进(进学校、进课堂)三包(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推广、学科骨干培养、教学规划指导)制度。积极鼓励教研员走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学科教研员高屋建瓴,统筹全县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员结合本学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要有时不我待的强烈意识。结合本县实际,确定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力争利用1--2年的时间,在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上有新的突破并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研员通过深入基层,和基层共发展同进步,不断发现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为课堂改革呐喊助威,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活动实效,我们了实行捆绑式考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指导基层,拓宽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因此,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借鉴潍坊十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东庐中学 “讲学稿” 的成功经验,确定了符合我县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导练,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县进行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将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作简要介绍。 (一)自主预习: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研讨、解决疑难困惑的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采用异质分组法,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一般是各组的1号)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完成任务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比如4号主动回答问题得4分,1号回答对问题得1分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以投影形式出现或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以节省学生抄题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课后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以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学生观等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参与面明显扩大。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间在不断扩大。③课堂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原则得以落实。④教师对结论性知识的灌输明显减少,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更加重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科教一体,服务课堂改革。 1.科教管理一体化。为了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我县非常重视科教管理一体化。在管理上,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校长。校长首先重视教育科研,要成为科研型校长。校长在坚持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带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把自身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及时掌握教育改革信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高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践告诉我们,校长参与教科研,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教师投入教科研,还可以促进学校领导层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这比一般号召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抓教研网络建设。在组织上,各乡镇有以乡镇业务主任或业务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中心教研组;负责全乡镇教科研的组织、筹划、落实工作。每个学科都相应成立了学科中心组,并给每位成员建立了业绩档案,由县教研室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每个中学都设立了教研室,负责全校的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教研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研网络,教研教改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格局,很好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能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一不是一大批科研课题研究推动的结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课题的应用性研究,全面推行教研成果推广首席负责制和学科教师全员推广制度,教研员是成果推广首席负责人,对论证立项的科研成果由全县同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实践研究,激励同学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区域性推进教改成果的推广工作。“十五”以来,我县共承担市级以上课题70多项,试点学校达81处,课题已覆盖了中小学全部科目。为了搞好课题研究,我们通过聘请专家讲课、骨干教师交流、外派教师学习等方式不断加强对教师教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大大拉近了教育研究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丰富了教科研方法,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3.以常规化、制度化的教研促教改。为加强常规教学,县教研室立足教学创新,制定了中小学教学常规,严格实行了全员、全程、全环节检查过关制度,固定教研活动时间,强化集体备课,使教研活动制度化。许多学校把每周六下午作为学校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或观摩外地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商讨下周同学科教学进度、重点难点的处理、测试题的题型等;各学科教研组每周集中半天作为固定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听课、评课、讨论、学习等活动。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机构健全,设置合理、职能明确,能够坚持开展半日教研活动,做到了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许多学校将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4.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县一直重视名师的龙头带动和骨干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鼓励名师通过合作项目、协作项目、集体攻关项目等带动缺乏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采取结、通、帮、带的方式培养本校的教科研骨干力量,尤其是作为后备力量的年轻教师,使一大批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讲科学、讲方法、讲效率,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练兵活动。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练兵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结合蹲点视导,重点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了各学科的“样板示范课”;在组织样板示范课基础上,开展“全员公开课展评”活动,由各乡镇各学校承担全员公开课的组织实施,根据各学科实际确立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重,积极开展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三优”评选。二是围绕教学创新开展人人上一堂精品课、观摩课活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校内优质课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要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地制宜,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路子。这些活动,推动我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五、展望未来,踌躇满志。 目前,我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迈向了更高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端正,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兴教”正在成为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新的科研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研究成果和实验成效喜人。当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也一定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不会动摇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坚持走“科研兴教,教研强校”的道路,建立和谐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县中小学发展现实的需要。
回顾两年来学校的教学 工作,分析当前学校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认真研究今后学校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推进措施,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教 学工作再上新的水平。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两年教学工作的回顾 两年来,学校和各学院围绕迎接教学评估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 过加强领导和加大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 伍、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力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积极实施质量工程,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继工程训练中心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之 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又获此殊荣,成为江西省第二个获两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的 高校。我校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3 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建设点;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也已通过江西省的评审,有望成为我校第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建设点。环境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成为 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网络技术实验中心、电子综合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材料基础实验 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成功获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紧密结合航空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加强了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航机学院在飞行器 制造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中设置了航空维修专业方向,电子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 了航电维修方向,材料学院、环化学院、自动化学院也在相关专业中设置了光伏技术与工程 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人才培养的适应面。 按照“加强基础、扩展素质、提高能力”的总体思路,学校修订完善了2008 版本科人才培 养方案,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整合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压缩了总学时, 设置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增设了《大学语文》、《航空航天概论》等必修 课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 特色。 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开发系统”和“网络课堂”两个课程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开发系 统》建有网站的课程136 门;使用《网络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达到351 个课程教学平台对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材建设上,学校3 种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并已出版; 在2008 年的第三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中,我校3 本教材获得江西省优秀教材 一等奖,3 本教材获得二等奖,正式出版教材13 本,2008 年学校又批准了16 项规划教材作 为公开出版教材,并落实了资助经费。 (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两年中,我校国防生培养的“昌航模式”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 领导的高度评价; 10 多家中央媒体相继发表报道,盛赞这一培养模式; 40 余所国防生培 养院校和十几位将军先后来到学校参观指导。2007 年,我校应邀出席全军国防生培养工作 会议,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08 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海军国防生培养工作现场交流会, 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学校对08 级全体新生推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对部分学院08 生进行了《高等数学》分级教学试点,这些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理念,收到了较好效果。 学校把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立项的方式整合更 新实验项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调动了广大实验教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积 极性。2008 年学校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现有 396 门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的课程为347 门,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87.6%。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对学生 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各实验中心及实验室每学期均向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 做相关实验。一大批开放实验项目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和覆盖面广,深受学生欢迎,据统 计,项目数和参选人数每学期均在增加,学生跨院、跨系、跨专业选修开放性实验项目人数 逐步递增。2008 年度全校共开设381 个开放性实验项目,参加选修的学生达6297 人次。 继航机学院发动机专业与株洲 608 所合作实行 3+1 培养模式之后,软件学院去年开始与微 软江西分公司合作以 2+2 模式培养软件专业人才。这种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模式缩小了学校 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两年来,广大教师踊跃申报各类教改课题,积极撰写高水平教改论文,切实提高了教学研究 水平。2007 年获省级教改课题35 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30 项,其中5 位教师的选题被评 为当年度重点课题;2008 年获省级教改课题53 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25 项。两年中,广 大教师共撰写教改论文近200 在2008年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我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二等奖6 江西省首届双语教学研讨会上,周力、余达祥老师进行了双语课程演示,彭迎风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在江西省多媒体课件及讲课比赛中,舒坚老师获一等奖;在全国普通高校《军事 理论》教学授课比赛中,曹美龙老师获二等奖;在全国第三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 李海姣获二等奖;在第7 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李建耀、赵晴等老师研制的多媒体课件 获优秀奖。 (三)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了教学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 两年来学校利用中央共建资金建设了电子技术综合实践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艺术与设 计实训中心等实验室,同时购置了空乘模拟训练舱、文法学院的非线性编辑机、工训中心的 数控机床等一批实验装备,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教学评估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学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质量、数量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 德才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7 人,省级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3 西省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省级教学名师13 人,学校各类教学科研骨干达到 108 人,完成了“111360 人才工程”提出的到2012 年“专任教师中各类教学科研骨干人才 达到100 名以上”的目标。迄今,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总量近200 名,博士学位教师比 例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推进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两年来共选派50 名中青年教师到生产科研和 社会实践一线锻炼,造就了一批既能从事本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较熟练地指导本专业实践教 学的教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两年中,一批教师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鲁世强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饶国宾教授 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易青教授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魏立安、曾接 位教授荣获江西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自动化学院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无损检测技术教学团队、工程训练 中心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等4 个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 (五)教学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学校修订完善了80 余项教学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可操作性强,涵盖教学建设,专业与课程, 学籍、学位与考试,教学改革和研究,实践教学,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教材管理等方面, 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工作。2008 年学校增设了教学评估中心,专职负责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 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机构职能。 两年来,学校进一步健全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建立了以教学评价、督导为主导,以调控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论文)为关键环 节,以长效机制为目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加强了教学工 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与调控;完善了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 了教学质量监控单位及责任人的职责,为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 了积极作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了挂牌检查、挂牌听课制度, 在管理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监督。 在2007 年全省考试工作总结会议上,学校从全省76 个高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中脱颖 而出,荣获江西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优秀考点”称号。 (六)学风建设取得切实成效 两年来,学校通过建章立制、严格校纪校规,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 性,考风考纪优良,学生违纪率较低且逐年下降,学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坚持制度建设。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和《管理 文件选编》,为创建优良学风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狠抓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学生考前动员,进行《考试作弊警示录》和《学生“十不违”》 等警示教育;坚持全体政工干部逢考必巡制度。学生违纪率逐年下降, 2007—2008 学年学 生考试违纪人数49 人,违纪率0.26%;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考试违纪人数14 违纪率0.07%。三是开展主题活动。两年来,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风建设年”、“迎评促建创优良学风” 学风建设月、 “读经典书籍,创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实施“十百千”优良学风创建工 程,举办18 项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开办了213 项学术报告,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除了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科奖学金、素质拓展奖学金、企业奖学金 等20 多种奖学助学金外,学校还开展了“十佳大学生”、“感动昌航——魅力大学生”评选、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评选等活动,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涌现了全国先进班集体030352 班、全国三好学生刘征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慧斌、1235 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西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49 人,江西省“先进班集体” (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和好评,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 循环。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位于江西省高校前列。继2006 年在江西省普通高等院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后,2007 年我校再获此殊荣。学校总的招生计划逐 年递增,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2007 在年江西省首次实现二本的第一志愿录取率100%; 2008 年在省内理科和文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比二本线高出20 分和12 个专业实现了省内一本招生,二本投档线在部分省(市)超过当地一本线。 2008 年暑期,学校分赴13 个省份走访航空国防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用人单位,进行第6 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调查反馈显示,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在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学子从全国9736 名选手中胜出,获得二等奖 (全国总排名第九位),创下江西省大学生在此项比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第十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两名同学荣获二等奖; 2007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我校学子揽得十三枚金牌中的四枚;2008年国际性大赛美国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3 位同学荣获二等奖;第三届“创新杯”全国未来飞行器大赛 中,我校学生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和业余组二等奖;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 我校学生作品“下水道清理机器人”和“自动清毒出筷机”获得二等奖,在江西省首届模具 设计制作大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名,“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江西省决赛中,我校两 位同学荣获三等奖; (八)圆满完成了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评估 2008 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这是对我校半个多世纪办学成果的全面检阅,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 下,我们胜利完成了迎评促建的任务。 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19 项评估二级指标中有18 项获得A级, 项B级;在全部44个观测点中有39 项获得A级,4 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在56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航空 国防教育为载体,营造了独特的育人文化环境,不断地推动着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为造就大批服务基层、敬业奉献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认为我校始终坚持知 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理念,精心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教 学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筑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强 化了大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训练,为航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上手 快、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南昌航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专家组充分肯定的这些成绩和特色是学校今后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 们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 迎评促建过程中,全校上下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精神,高效率地完成了大量繁重而卓有成 效的工作,以优良的校风、学风,优美的环境迎接教育部专家的到来;专家进校后,广大师 生员工充满激情、奋发向上,把对学校的热爱化作点点滴滴的细节,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 开展各项工作,给专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可以说,学校评建工作能够取得优秀成绩,是学校 党委、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迎 评工作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高度的凝聚力和责任 感,这是我们今后做好各项工作、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强大基石。 二、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年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应看到,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仍然存 在,教学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的过程中,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不适应人才个性发展的问题;以学生 为本的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特色和品牌还需进一步打造;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效 还有待提高。 二是基础理论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基础课教学还存在不适应学生多样化需要;部分基 础课对学生要求降低,教学水平不高;部分专业基础课开设不规范等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对 基础理论的掌握。 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校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还存在开 出数量少,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课外人文讲座的开设不够广泛;大学生科技人文类社团活 动开展还不够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是学风建设有等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目 标不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学纪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补考率、重修率较高;留 级学生的管理成为学风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三、对做好今后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1999 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7 年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6%, 早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 资源,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同时,大众化带来的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大学教育提出了 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 大众化教育观的核心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样在教学和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既要有利于具有天赋的精英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也要兼顾那些基础较差,学生有困难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积极推进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课程要在总结08 级分级教学经验 的基础上,继续在09 级全面开展分级教学。要建设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机房,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良好条件。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也要进行分级教学的试点。各专业学 院要积极为部分优秀学生开设选择性的提高类课程,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二是要稳妥推进教师挂牌上课,不断完善学分制。要继续稳妥地扩大教师挂牌上课的范围, 除在部分公共基础课进行试点外,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师挂牌上课的试点,要不 断完善选课制度,使选课制度更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三是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 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积极开展网上答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教中心要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课程考核工作的持续改进。鼓励采用口试、答辩、撰写论文和大型作业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对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要坚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严格考场管理。 五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把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3+1,2+2 等合作办学模式。要加强在企事 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努力开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渠道。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 校的合作,探索本科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新模式。高职学院要加强与航空国防企事业单位的 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 六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撰写高水 平教改论文,切实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抓好现有的重点教改项目,特别是省级重点 教改课题,使之带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提高改革的实效和受益面。要积极组织申报各类 教学改革成果,力争在国家级奖励上有所突破。 (三)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一是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设,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的 深度和广度既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又能有所提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要不断研究基础 课的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坚持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和答疑等教学制度,做好题 库建设,在有条件的基础课实行期中考试制度。 二是要规范基础课程的管理。针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分散开设的现象,有必要加强这类课程的 管理。要坚持课程归口管理,落实责任院系。责任院系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选派教学水平 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以确保专业基础课 程的质量。 三是要加强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打造基础课教学团队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 全身心投入基础课教学和改革。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基础课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四)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一是要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和两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教学的典范,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做好 同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名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方面的申报工作,争取有所 突破。 二是要紧紧围绕航空国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打造专业特色与品牌,要牢固树立专 业的品牌意识,按照“人无我有、有人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积极 引进高水平师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增强人才的竞 开展课外讲座活动,邀请各界名 善教学指导和评价体系 一是要坚持各级领导听 抓学风,全过程抓学风和全方位抓学风的思想认识,形成全校上下共抓学风 的合力;要通过抓好上课、听课、自习、作 检修杜绝“跑 冒滴漏”现象、增加环保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安全、环保 意识和劳动防护水平,把安全和环保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运筹学学科特点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内容丰富、分支众多,已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运筹学应用、运筹学科学和运筹学数学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运筹学课程已逐渐成为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工程管理、系统科学、信息管理、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运筹学课程必须既能满足理工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又能兼顾经管类等专业的要求。
运筹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量分析。 运筹学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对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化的决策支持。
(2)最优性。 所谓最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来讲,寻求整体最优;二是从时间上来讲,寻求全过程最优。
(3)实用性。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优化设计、工程优化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治理等。
(4) 多分支性。 由于运筹学是面向实际问题的,因此运筹学形成了很多分支,而且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模型、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排序与统筹方法、决策分析、动态规划、预测、搜索论、随机服务理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5)以计算机为工具求解问题。 由于实际问题通常变量较多,运用运筹学理论手工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工作量非常大,且常常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应该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求解。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本校的运筹学课程授课对象为理科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管理学科专业(包括管理科学、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专业)以及工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是理科生源,管理类专业中除部分专业为文科生源,其余专业又为文理生源兼有。相比而言,理科生源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如何做到在同一时空内,让学生们都能认识、理解、领会和掌握该门课程,并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尝试与改革。目前,我校在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日益增强,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其它课程则仅仅追求达到学分要求。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难主动和教师形成互动,整体学习效果一般。他们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甚至连计算方法和步骤也采用死记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运筹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信息量少,如讲解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形方法时,一节课画一张单纯形表,解一道迭代三次的题目时间可能就不够用了,教师只在黑板上孤立的画表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教师是重点高校数学专业出身,在给本科生上运筹学课程时,过多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手工演算的培训上,对应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不多,从而造成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求解方法多有较好的掌握,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都显得茫然无措。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不会用运筹学优化软件(如lingo、lindo、mathematic、matlab等)求解最基本的运筹优化问题,更难去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学生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效果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会套用书上算法,机械的进行手工计算,忽视了运筹学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偏离了运筹学的本质。
三、教学改革建议
1、分专业教学,体现专业特色。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运筹学知识,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分类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并有所侧重,如应用数学专业更应强调运筹学数学和运筹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算法的证明和原理推导,还应具有一定的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运筹学的基本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课程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更应强调运筹学应用和运筹学科学,教学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实践方式,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时,对于举例求解约束条件只有两个的例子时,可以选两个层次不同的同学当堂练习,启发学生用图解法求解,从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2)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突出应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但有时显得单调和低效、课堂信息量少,而且可观性差。对于运筹学这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推理和运算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运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须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交互式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运筹学发展动态,领悟新思路、掌握新方法,增强运筹学课程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好地为实际应用服务。
(3)改进教学方式。
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为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计算机实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基础;开展计算机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创建计算机能识别的运筹学模型、编写运筹学算法程序和运用计算软件去求解模型这三个环节去实现;参与社会实践则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接受检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本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
(4)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和学习的平台。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学校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起师生交互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电子教案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在网络系统里,供学生查阅、复习或下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给学生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通过qq,e—mail等现代科技技术加强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加大案例分析和建模培训力度。
单纯的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例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运筹学在理论上很完美,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目的性。第二,真实性。第三,结果的优化性。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动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而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都来自于运筹学的内容。目前来说,建模竞赛几乎受到了所有高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将数学建模带入课堂,适当介绍建模竞赛的历年考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通过竞赛来带动运筹学的教学。
4、改变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但是传统考试方式考核的只是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而运筹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的优化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与其他课程相比,运筹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用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算法的理解及应用,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的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应用运筹学理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几道应用型的题目,并且只建模不必非求出解;创新能力考核主要是通过布置几道优化方面的数学建模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优化方法求解,不仅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能运用相关优化软件求解出精确的结果。
5、适当介绍分支由来和现今理论前沿。
不同的运筹学分支有各自的特点和经典方法,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非线性规划的kuhn—tucker条件,对策论的划线法,这些经典方法都有着各自的创始人和来龙去脉,通过对各分支名人和历史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把握运筹学的发展史,从宏观上对运筹学各个分支有整体的认识。同时,通过名人的介绍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运筹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运筹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运筹学课程教学做一系列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令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我们注重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了学生、教师和领导全员评议,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拉开教学岗位津贴档次,实行教学岗位的优质优酬。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对学生素质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对大学生学习创业实施有效指导。第三,构建学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对学院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我校逐步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包含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状态评价、教学研究与改革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统筹整合各类评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加以丰富、充实、完善。如2001年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第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第三轮校级优质课程评估等四项评估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小学开始以高考为指挥棒,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开始进行合并、升格、扩招,促进了发展,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以致现在的高等教育问题重重。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③
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
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向以人为本。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虽然教育改革在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的本位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由此可知,教育要立足于教人变好的维度,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使公平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统筹起来考虑。其次,育人理念应加快转变。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淡化“官本位”思想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再次,深化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开放。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成果。最后,要重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提供就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对民办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制定和审视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等。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教育改革的思路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既要注重学校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科目和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实践科目和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大力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完善相关照理机制和资助体系,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城乡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师,有关教育和学校的改革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完善学校的医疗保障制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声誉、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要将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协调起来,要将城乡区域教育、东中西部区域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要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和重点方向。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教育改革的连续性,避免改革大起大落,使改革保持活力和张力。我们要将教育改革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④
统筹兼顾,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达地区与贫困边远地区、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改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也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④鲁善坤:“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