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文化传播论文期刊投稿

文化传播论文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

Q: 恋恋中国风停刊为什么还可以投稿 : 《恋恋中国风》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杂志,它旨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该杂志已停刊,但其编辑部仍在维护杂志的完整性,仍可以接受作者的投稿。

人文社科  专题 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性专题,如果你写的是人文社科类专题,那么首先你可以投该大类专题文章,这样你的文章会得到更多的流量推荐。人文社科类主要包含领域历史类: 初始的汉人,是双眼皮吗? 文学类: 解读名著|鬼才爱伦•坡:最恐怖的哪里是厉鬼,分明是人性 、 从汪曾祺,看写作时长句短句的使用 哲学类: 《道德经》杂谈:自足于道 艺术类: 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 哥特式艺术 语言翻译: 认为翻译不是一门专业的人,可以给他看看这篇文章 心理学: 罗森塔尔效应:你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威人士的期待 社会学: 资本主义精神的合理性及其衰微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评析 传统文化类: 诗经——历史尘埃中的清流 专题专题文章要求,符合人文社科领域范围,同时希望内容严肃又不失有趣与大众化。 注:人文社科专题不收录收诗歌,建议投稿诗专题 不收录书法绘画作品、建议投稿书法、手绘专题 不收录小说、连载,建议投稿故事类相关专题,详情请戳: 故事类专题投稿指南 不收录非文学性的书评文章、书单,建议投稿读书专题 不收录散文,建议投稿散文专题 不收录生活类的心理文章等,建议投稿心理专题人文社科类专题作为综合性专题,与现有的其他官方专题 历史、哲思、心理、文学、语言翻译等专题范围重合,但又不是完全包含的关系。 人文社科专题欢迎学术性的研究文章,更希望能将学问将的有趣又大众,又不失严肃与深度的文章。首先,你需要投稿 【人文社科】 这个综合性专题。 其次,你可以根据你的领域投稿相应专题如 历史  专题 国学与传统文化  专题 哲思  专题 文学  专题 读书  专题 艺术  专题 心理  专题 人类与社会  专题【人文社科】 专题目前需要招募编辑2名,感兴趣的同学请私信联系 @ 梁光宇

稿子写好以后,可以根据内容来确定投哪个出版社。比如医学类的有专门的医学期刊、杂志,农业类的有农业类的期刊,经济类亦是如此,诸如此类。但很多时候投稿比较着急,比如有的时候单位要求几个月后就要能在网上查到,这样的话,可以考虑周刊(我打个广告),我目前负责的是《传奇故事》杂志,收全科,比如传统文化、机械类、教育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农村振兴和养老等等主题,除了敏感类不收,别的都收,而且由于是周刊,相对来说比较快,万方收录,基本上投稿后一两个月后就能查到。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在哪儿找到这些出版社,我来说几种。1.通过QQ。QQ方便就在于加群可以搜主题词,然后就出来很多群,可以多加几个问问;一般群里会有打广告的,到时候看到符合要求的可以先去百度一下期刊杂志社有没有负面新闻,看一看靠不靠谱。2.通过百度。比如想要投农业类期刊,先百度农业类期刊有哪些,再根据百度出来的答案百度它们的电话、邮箱等信息。3.通过杂志。去书店或者报社,能看到很多种杂志,杂志上一般都留着电话、地址邮箱等信息。4.通过周围的人。比如学校有要求,可以问问老师有没有推荐的,或者身边同事投过稿,可以问问他们渠道。联系上出版社之后,如果跟出版社主题符合,一般会让你发邮箱或者QQ、微信,看一下稿子内容,如果没有太大问题,会给作者出“用稿通知单”,之后就放心等待吧,出版社有自己的校对老师、排版老师等,比如我们杂志社最基本的都是三校,校对老师需要校对两次,交给排版老师后,编辑老师会进行三校,实际上负责出版的老师最后还会有终审,因此稿子最终都能完美的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出版稿子,出版社杂志社期刊都会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毕竟校对老师、排版老师、编辑老师自己论文查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花费的。

文化与传播期刊投稿

投稿难度比较大的。东南文化是由江苏省文化厅主管的核心期刊,这本期刊的针对性也是比较强的,主要针对的是诸国文化遗产的探索和研究,当然了这本期刊的投稿难度比较大,因为对于作者自身的文化功底,文化遗产方面的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如果作者有对这本期刊有意向可以联系在线编辑老师。

不是。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双刊号的期刊,是一种普通期刊,并不是c刊。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CSSCI期刊。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杂志创建于2017年,主办单位是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与文化公司合作的杂志是不是很难自己投稿成功?是的,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

文化传播论文期刊投稿

如何发表论文?论文投稿流程有哪些? 学术论文投稿流程一般为:选择期刊、投稿、审稿、录用(返修、退稿)、见刊。而投稿一旦进入审稿阶段后,都有被拒稿的可能性。 下面就仔细谈谈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1.选择期刊 不同期刊对于稿件的要求不同、不同期刊偏好的专业方向也不同,因此在投稿之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期刊,并根据期刊的格式要求调整论文的格式。不然论文质量再好,投错了期刊,最终肯定还是会被拒稿。所以在投稿前可以在知网上通过关键词搜索来选择合适的期刊。 注:找期刊的投稿方式挺麻烦的,一不小心就进广告网站了,所以要保证找到正规的投稿渠道! 2.投稿 确定好期刊之后就是投稿了,投稿的方式一般有四种:官网投稿、邮箱投稿、邮寄投稿和机构代投。随着科技的发展,邮件投稿的方式比较少见了,官网的方式比较普及。所以如果你知道相应期刊的官网或者邮箱,按照流程进行投稿就可以了;如果找不到期刊的官网或者邮箱,也可以找机构进行代投,该方式比较方便直接。至于相关期刊的投稿方式,建议通过知网里点击相关期刊直接投稿即可。如果真的想省事省时,可以点击下面的卡片进行咨询! 【点击这里】即可获得:免费论文资料包+名师一对一辅导+专业期刊匹配 3.审稿 审稿过程一般遵行“三校三审”的基本制度。以一般的核心期刊审稿流程为例,首先是编辑收稿,也称初审,初审主要由期刊的编辑部对文章进行快速筛选,所以初审只是对文章的大致浏览,重点考核论文的基本写作格式以及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当然,还会关注文章是否涉及敏感话题和重复率等。 二审,也称复审或者外审,是论文审核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针对论文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全面审核。外审主要是专家审稿,是编辑部之外的相关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因此该环节耗时一般较多,且通过率也相对较低。 三审,也称终审,是论文审稿的最后一个环节。进入终审环节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发表,作者不能过于松懈,终审是对文章的最后审核,一般由杂志社资深编辑或者主编来完成,主要审核论文是否符合期刊最近用稿要求。相对于初审和外审,终审的通过率相对较高。 4.返修 返修一般出现在外审之后,终审之前,是外审专家认为文章总体上符合发表要求,但论文存在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然后将相关问题反馈给作者,让作者进行修改。作者在规定时间内就修改的稿件再次提交,然后论文会再次进入审稿环节。可能会出现多次返修的情况,也会出现返修之后被拒稿的情况。 5.录用 论文审稿流程通过后,编辑部就会给作者发录用通知,通知形式有:图片、PDF、邮件、手写通知。当然,在收到录用通知之后也有需要作者做的事情。第一,校对。作者根据期刊的具体格式要求进行校对修改文章,如排版方式、确认挂名作者、添加基金项目,甚至压缩论文版面等;第二,版面费。很多期刊发表论文是需要版面费的,因此在论文录用之后,发表之前,作者需要缴纳相应的版面费。当然,有些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有些期刊有稿费,这都要视情况而定。 6.见刊 在所有的流程走完之后,我们只要默默等待论文见刊就可以了。论文见刊一般有两种方式:网站首发和样刊。前者一般快于后者,即录用的论文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知网)进行查阅;而样刊一般是编辑部将作者论文所在的那一期样刊邮寄给作者,邮寄样刊一般是到付的哦! 7.写在最后 发表论文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耐力活。首先在期刊的选择上一定要挑选合适的期刊,这点很重要,没有匹配合适的期刊,论文再好也是南辕北辙;其次,论文的审稿是有过程的,并且随着期刊质量的提升,审稿周期也会相应增加,像核心期刊的审稿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上不设限。这也从侧面说明选对期刊的重要性。

电脑:华为MateBook

系统:Windows10

软件:维普1.0

1、首先需要撰写一篇初稿,对于最近的研究成果,一个项目,一个成果,按照基本的中英文题目,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都要写好,包括详细的数据,图文等等。

2、论文写好后必须要多次修改,明确自己的观点,创新点很重要,数据也要真实。写好之后,寻找自己需要投稿的期刊,可以在万方,知网,维普等查询期刊,比较权威和真实。

3、比如知网,大家可以进入“期刊投稿”——搜索期刊关键字,选择自己领域里面的期刊。

4、这里大家需要注意,期刊是分等级的,有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等,比较好的SCI,等,大家可以选择,不过越是好的期刊,要求越是严格,门槛也很高。

5、选择好自己的期刊之后,大家可以进入该期刊的官方,下载投稿须知,及相关的文件,仔细阅读该期刊的投稿要求,按照要求修改稿件,包括内容,文字,标点,字符,排版等。

6、接下来就是投稿,大家可以选择在线投稿,上传稿件,没有官方网站的,部分期刊是邮箱投稿,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弄错了信息,投错了地方,以防。

期刊投稿成功之后,等待通知,一般会经历退稿,或初审,退修,外审,等步骤,记得随时关注,尤其是退修之后一定要仔细按照要求修改。

论文投稿的流程如下:

1、首先要明确论文投稿的期刊方向,投稿期刊的方向要与论文的研究方向一致。如果您不太了解有哪些期刊可以在搜论文知识网进行查找相关的期刊信息,也可与在线编辑直接咨询适合这类论文投稿的刊物。

2、选择期刊的正确投稿方式,期刊投稿方式有QQ或微信直接发送文件、期刊杂志网页在线投稿功能、邮箱投稿。您可以选择适合您的投稿方式进行投稿。

3、不要一稿多投,如果投到多个期刊,很有可能会将您的论文检测为抄袭,从而导致不能成功发表。注意论文检测是需要收费的,但在投稿之前是一定要进行查重的,能够让论文顺利发表更有保障。

4、投稿后只需等待就可以了,论文通过的话编辑会告诉作者需要缴纳的费用。如果在审稿过程中需要修改的话一定要认真对待,及时修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论文的发表,得以见刊。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要求

文化与传播杂志》省级期刊Culture & Communication《文化与传播》杂志是省级期刊,创办于2012年,发行周期是双月刊。广西大学主办,广西大学主管。主要栏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媒介文化与传播、书评、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基本信息主管单位:广西大学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审核时间:1个月内全年订价:¥ 208.00ISSN:2095-459XCN:45-1383/G2创刊时间:2012发行周期:双月刊杂志简介《文化与传播》(双月刊)于2012年创刊,由广西大学主管,广西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刊物设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等栏目。《文化与传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须知[1]每篇论文的作者数最好不超过6位,若超过请投稿时附必要的说明,其他对研究有贡献者列入志谢部分。作者署名居中、英文题名下方,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2]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3]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具有检索价值的名词性术语,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关键词一般为3-8个。[4]文稿标题层次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用1……,二级标题用 1. 1……,余类推。通常不超过四级。[5]本刊稿件处理期限为1个月,如果1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数据分析综合影响因子:暂无期刊他引率:暂无被引半衰期:暂无平均引文率:暂无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名词释义:立即指数: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该期刊在评价当年刊载的论文,每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 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影响因子:指该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影响因子杂志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分析机构名称 发文量 主要研究主题广西大学281 新闻媒介媒体文化文学中国传媒大学36 文化媒介媒体游戏电影《传播》编辑部30 投稿文化投稿须知办刊办刊宗旨广西师范大学20 文化文学音义语图语言中南民族大学15 文化媒介媒体新闻广告广西民族大学13 语言战时诗歌宗教媒体南京大学12 文化哲学媒介哲学家中国电视中国人民大学12 新闻列宁主义文化传播列宁主义复旦大学11 语言诗歌媒介媒体话语兰州大学10 改编娱乐化电影赵执信政治我们的服务期刊咨询学术文章助力职级晋升文秘服务1对1服务,量身定制文案论著出书利于履历加分,提高个人知名度网友评论zhongka**2018-10-11 15:14:40文化与传播杂志编辑部速度很快,效率很高,差不多20多天就返回了修改意见,外审专家很认真,提了好多意见,总之这个杂志给人的感觉尽心尽责,审稿也很认真,一看就是很认真看过的,提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是一个很好的杂志。发表评论......*评论无需审核,评论内容不代表汇发表网站意见免责声明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零售和咨询服务,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任何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本站提供的期刊信息均来源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网络,仅供参考,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拨打电话,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03室,邮编:530004。相关杂志人文之友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广告大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管网络财富国家海洋局主管新闻前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视听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管传媒评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湖南省教育厅主管传媒观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新闻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声屏世界江西广播电视台主管东南传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今传媒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主管中国文化传媒网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网站名称中国文化传媒网别名文化传播网总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1]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历史沿革主要职责频道栏目TA说参考资料历史沿革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于2000年创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新版自2006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至今,网民IP覆盖国内包括港、澳、台,沿海地区和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在内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IP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访问量占境外IP比例50%。2008年5月16日,由文博会公司具体建设运营的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投融资项目网上交易平台”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依托行业媒体强大的采编资源优势和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网站近年来在各类文化资讯网站中脱颖而出,占据权威性地位。随着2009年底中国文化报社作为第一家中央部委主管报社整体转企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0年3月,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名称正式启用。由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承办的《中国文化手机报》于2010年7月26日正式创刊。这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是全国文化工作者拥有的第一家文化类新型无线媒体。它将依托国内联通、电信、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几乎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的电信网络,将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最新发生的文化新闻事件、社会焦点、新鲜文化资讯等送达全国文化系统工作者及全社会关心文化事业的普通用户,特别是最基层的文化馆(站)工作者。中国文化手机报包含焦点新闻、文化大观、文博快讯、演展看台、文化时评、特别关注、地方新闻等十余个栏目。主要职责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秉承大文化视野,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文化资讯。网站以原创文化类新闻见长,突出文化艺术领域焦点新闻的深度、广度报道,内容包括权威发布国家文化政策,快速报道全球文化动态,国内外突发文化事件独家报道,文化热点、文化现象解析透视,专家访谈等。树立了坚实的公信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行业首选的信息资讯媒体。频道栏目中国文化传媒网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文化门户类网站,它包含文化要闻、地方新闻、环球视野、剧团院校等26个频道,130个子栏目。通过文、图、音、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娱乐、历史、艺术、美术等文化信息。为文化管理者、经营者、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以及各界人士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全方位服务。提供海量文化类咨询,实时反馈当今热点文化现象、解读文化产业、文化法规政策、多形式网民互动、大量原创视频信息报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传媒网的特色。尽揽天下文化新闻。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的有力领导下,以丰厚的媒介资源和扎实的技术资源、以拼博向上的团队精神,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全的文化资讯平台,为更多的网友及读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中国文化传媒网提供中文、英文两种版本。包括资讯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网上文博会、文化大观园五大板块。内容范围涵括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各主要行业,体现了独家、专业、权威的特点,而交易方面开放式的互动平台的推出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各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建设一直是网站的重点与热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项目库和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库正不断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关注。网站每天24小时为海内外文化企业提供专业诚信交易服务,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正日益深化。分享你的世界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韩非子(法)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著诞生。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1、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鲁讯、胡适等。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新文化运动(五四至1949)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现代文化的开端。八、中国现代文学的的一统——毛泽东思想(1949-1978)1、代表人物:毛泽东。2、主要特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不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指导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九、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自由、实用文学时代(1978- )1、代表人物:邓小平2、主要特点:中国文化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复兴。指导思想是: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之更符中国现在的国情,发展才是硬道理。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一)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或1999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1998年6240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图书报刊355亿元,邮电通讯是1235.1亿元(1998年),音像制品12.7亿。(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以上两个大致相符的数字不过是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却还无法得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令人满意的结论。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况,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大大下降,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类支出开始大大上升;第三产业应该占到GDP总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国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的比例(33.2%)低于这个标准达6个百分点,其总量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尽管我们可以去除由于消费习惯和体制因素而出现的误差,并去除可能用于非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如医疗等),余量也应该有3000至4000亿人民币。 对于这3000至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应该做如何理解? 一种解释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被大大压抑了,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成长。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根据我国文化产业部门各种散见的数字,我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存在大量的经营不善和亏损,许多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严重;而一些作品却不明原因地骤然获利。有统计表明,电影的生产近年来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国共生产了170部故事片,为近10年来之最,此后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们本应不断增加的观众都上哪里去了呢?近年来,火爆一时的传统文化娱乐业如歌厅舞厅等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成为亏损行业。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 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我国居民事实上已经实现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个部分没有被列入统计。目前音像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容量计算方法,即根据居民的消费类视听技术设备的拥有量估算音像制品的市场容量。根据这种方法,我国居民目前大概拥有:电视3.5亿台、CD机1000多万台、VCD机3000多万台、LD影碟机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500多万台,等等。如果按照每个硬件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制品统计,据信每年音像产品的总销售额应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但根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统计,我国的音像制品只有不足20亿元的正版收入,占总量的2-3%;根据1999年的统计,正版收入约有50亿元 ,即使由于政府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据信实际市场规模也应该在1500亿至2000亿左右。这方面的事实说明,有相当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目前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9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7万亿元,随着我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 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根据媒体的报道,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的经济和文化之果已经成为国际文化资本垂涎的目标。(二)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面对巨量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兵压境,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一点足令我们忧虑。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 从人员规模看,仅以文化部所属文化产业机构为例。截至1999年,我国文化部下属的企事业机构共33.07万个,这里包括了艺术演出团体、影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从业人员共166.15万人;当年国内演出场次是42.3万场;国内观众达4.69亿人次。文化娱乐业有机构17.47万个,90.3万人;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9.7万个,23万人 。这些单位的特点是大多机构较小,如文化部下属每单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从经营规模看,音像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音像制品的生产、复制单位近600家,每年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盒带、VCD、CD和DVD)两万种约2亿件(盘),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34万件,月生产不足3万;而销售单位约有7万个,每年全部正版音像制品销售2亿件,平均每个销售点一年不过卖3000来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图书批发零售业是另一个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属图书批发零售机构有13056个,2.3万人,营业收入只有5.45亿元,人均2万3千元左右,每天营业额为60来元。 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中表现得极充分。我国新闻出版体制与传统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共同特点: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是以一定级别的行政机构为"上级单位",并且建立在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组;新的需求一般产生于新的行政机构,通过新的拨款来建立,同样先天不足。长此以往,新闻出版机构就随着行政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这些新闻出版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各有关方面一直在尝试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验,但是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据1999年的统计,我国报纸有2038种、期刊8178种、出版社500余家,电台电视台3000余座。这是一笔经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必然成为国际性传媒巨头的猎取对象。(三)我国文化产业的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正在形成尖锐矛盾。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 1998年,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办刊办报,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切断了新闻出版单位与各个政府机构的传统依附关系;2000余家报纸和8000余家刊物被"逼"上产业化运行的轨道。1999年,开始了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2000年,"传媒概念"走红股市,开始尝试传媒集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后浪推前浪,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整体性改革的阶段。 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地方和行业一纵一横)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以后,要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却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 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与深层次改革问题相遇了: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传媒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渠道。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开拓。 但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党和国家确保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领导权的基础。应该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传媒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从以国家行政机制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转向以市场为中介的自主选择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挥传统政治优势的新办法。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研究调控文化市场发展的新体制、引导精神产品流通的新机制,以及活跃文化生产的新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出现了全球性的"传媒汇流"和"放松管制"之后,由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重新考虑如何以新的产业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对待文化内容产业的问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化的共同战略主题,将会出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政策制订人员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使用华语的人口为世界之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除在中国境内,还在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的华人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应该说是中国的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最有利条件,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中的最大消极因素。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和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有形无形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播传。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仅仅满足于此显然落后于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两驾马车拉动,才有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才将大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比如,文化旅游是将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化为产业实力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中还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但是,在该领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的成功案例至今还极为鲜见。从多年前全国各地灾难性的"人造景观热",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关于文化遗产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否分离,市场机制如何引入问题上的多次争论,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彻底讨论,并转化为合理的政策法规。事实已经证明,凭空建造的主题公园永远不会有信誉,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则无异于破坏,正确的道路显然应该在这二者之间。但是,在如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推动了文化旅游,我们还未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针,因此而贻误了诸多发展的机遇。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文化内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1996年)可以说动手并不晚,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 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国际性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开发新的世界市场做好准备;中国文化资源关系到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块市场也为他们觑觎已久。1999年,美国大片《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2000年五一节,我国经历了第一个"假日经济"高峰,敦煌洞窟壁画在大量游人参观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美国的基金会开始与我商谈"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同年,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与我国故宫博物院关于建立数字化多媒体网上故宫博物院的谈判进程。这两件事说明,发达国家已经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五)WTO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 WTO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有关文化产业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规则,即《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90年代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基本上涵盖了现行文化产业领域。 然而问题是,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并不是为加入WTO、或根据WTO原则而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这就出现了现存政策的目的性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因此,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样一来,在整个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较差。而所有这些都是与WTO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 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已经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因此,旧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冲突。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合并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在有的地方和领域,文化行政权力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名义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础,反而获得了新的支持。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于是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来说,顺利进入WTO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系统创新的有机联动,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不能实现整体性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也就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才开始.

去起点文学吧cmfu.com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经验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技巧,供大家参考:1、投稿要对路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方针以及刊文方向.在投稿之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了解刊物的发文方向,如果刊物是社科类的期刊,那么你发数学、物理、生物这些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其次还要了解刊物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有双月刊、季刊、月刊……有的作者可能认为出版周期是小事,是编辑部的事情,跟我们投稿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想就打错特错了,出版周期越长说明文章见刊的时间越长,文章的录用率可能会更低一些,如果是评职称用的话,一定要参考一下出版周期,这决定了你的准备时间.再次,了解刊物的栏目.栏目决定了刊物的发文方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栏目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你在发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栏目去投稿了,比较有针对性.二、栏目是变动的,比如说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大部分刊物会出建国的专栏,你可以根据这个栏目进行专项写稿.变动的栏目一般都在年初的时候再刊物上做一个预告,如果你有意向投稿,一定要去关注一下,避免写出来的稿件与刊物方向不符,导致退稿.最后,在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2、注意把握时机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论文发表就像是新闻报道,越新的选题越近的时间越容易被录用.但是学术期刊毕竟不是"日报",就出版周期而言,滞后性太强,你投稿的时候还是一个热点,等到出刊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话题度了.3、注意格式要规范现在大部分都是邮箱投稿,需要形成电子版文档,建议投稿之前先观察一下刊物的排版习惯,最好能够将格式调整成刊物的标准格式.如果刊物没有提供参考格式,也一定要整理一下,最起码要美观、可读.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如果每一篇文章格式都是乱的,极不方便编辑审稿,如此一来,被退稿也是很常见的.建议一定要规范格式,另外如果有基金一定要带上,提高录用率.当然,这些并不是投稿被录用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还是要看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4、适当控制字数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5、讲究投稿策略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第一,亮即将传统文化的亮丽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到现实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学生中调查,有又多少人看过四大名著,恐怕为数不多吧。倘若在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内涵,当代人知之者甚少。从这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定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进而可能阅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更该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地呈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说将文化变卖成获利工具。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想法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比较重视软文化的输出,也举办了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比方说法兰克福展,中国就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学,在德国书画展中也带去了活字印刷相关内容。太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网上快餐文化队传统文化就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大家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迷恋上了网络,喜欢在网上吃快餐文化,其实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时的感验。如今的这种情况让众多文化学者产生了危机感,因为一旦传统文化被抛弃,我们将不再是炎黄子孙,我们将不再是一个拥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比方说用讲座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既生动有趣味,定然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还通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更不用说像易中天这样的教授,讲的既有风趣又比较深刻,还有于丹的条分缕析,道理其然,能够被大多数人喜欢。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远道而来的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眉山人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开幕式上500余名演员用豪放的气势演绎的的《千古东坡》,还是闭幕式上,城区的十余所学校的200余学生为广大观众奉献上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整个东坡国际文化节,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份难得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感。这样的活动无疑对文化起着宣传的作用。还有中非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湾陶瓷历史,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大雾岗唐宋窑址的挖掘,证实了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数千年后的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为展现陶业的历史演变,馆内展览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艺、陶瓷发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湾二十四行”为重点,介绍了明代至民国时期石湾陶业的历史源流。整个展览表现手法新颖而多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给民众以全新的感觉。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举办了陶瓷展,我们学校也去了不少学生,也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人,可以说是把石湾陶艺推广了出去。我们知道,前些年,陶艺品没有市场,这样直接导致陶艺技术的流失,甚至让这样的文化瑰宝从此绝于世间,如果到了那种地步,实是一个悲剧。我觉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该持保守态度,中国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显然他界定的保守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传统。从建国以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的轴心的这种情况下融汇的西方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这个文化,我觉得这个文化应该是现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义的这个文化,功能上作为传统梦魇的这种文化,保守的文化,显然不是指现代中国的文化,而是指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那么我现在就古代传统的中国文化保守的这个东西。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传统文化的笼罩下,喘不过气来,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变或者是形式上的改变的话,这也是不为过的,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拓展开来,形成一种现代式的传统文化,好让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规当然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要不忘本质的将传统文化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学以致用,这样才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实践传统文化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很多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风,从小就叫他们长大后要有出息,什么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板。更多的是忽视了对小孩子的一种道义上的引导,告诉他们怎么样才能算合乎道义,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教养。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甚为严重,因为他们的父母本来就在文化教养上处于低水平,对于他们而言,自然生计是最重要的了,儿子在学识修养方面有没有高的造诣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这样看来,这种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当代某些人深受着家庭的影响,即使上了高中,这种思想也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说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子女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多数是有文化的,我说的当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较敏感的。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需要去引导当代人,毫不夸张地说,从小时候就应该给予这种引导,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引导的任务似乎很艰巨,但是面对着如今传统文化遭到遗弃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担负这个使命,那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搬到每个中国人面前,让我们每个都去继承发扬它。怎么样引导,方法很多。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起一个领头作用,面对一群思想活跃且厌倦传统文化的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插入适量的传统文化,这样起到一个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细的话,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衣着来体现一种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当然,学生也得发挥一个主动作用,平时在学校就得自发主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者一些讨论,有条件的就集体去参观一些传统文化展。在家里的话,就如我上面说到的,父母长辈得起引导作用,要科学地向他们指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支持下一代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论,让原本涉世不深的他们迷失自己的方向,这样的话,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新一代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在社会中,要加强这种引导作用更具挑战,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里面包含了多个层次,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要达到引导的效果,当然就得采取综合的手段,比方说,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而这些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这样一来员工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而且自己还在实践着传统文化。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也许我们对于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不能够太乐观,但是我们也不比太悲观,因为我们中还有很多人在支撑传统文化,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也许当代人正在努力继承和发扬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这一切,我们都无所得知,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念,有这种理想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一块大金子,它的光芒迟早会在国内外散发,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给点建议:一、准备 下载你想要投稿的杂志的跟你相关的最新的文献几篇,看看人家怎么写的,照葫芦画瓢,引用文献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将别人的话换种说法转成自己的话。二、写文章 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 摘要部分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般包括目的,内容手段,结论三部分。 引言也要重视,一般包括:1)你课题研究的意义(宏观上);2前人研究的现状(多多引用参考文献)和存在问题、不足之类;3)你的研究创新点,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可以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前人研究的比较浅,你在人家研究基础之上更深入进行研究。 正文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语句通顺,少用口语,有理有据就OK。 结论部分,要简洁高度概括,可以分几条来写,每条一两句话概括。参考文献就是要严格按杂志要求格式来,这块每个杂志要求不一样的。三、在线投稿 搜索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网站,注册一个用户名,网站上一般会有格式内容要求,有的还会有论文格式WORD模板,注意格式很重要的。上传稿件时,网站上一般有投稿指南,按照那个一步一步来。提醒一下,推荐审稿人选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里的作者专家,或者你的导师的师兄弟姐妹,总之要是了解你这个领域的专家。手打写了半天啊,觉得有用,给好评啊。

目录部分1:构思文章创意1、分析自己喜欢看的期刊杂志。2、想想你最近和朋友谈论的话题。3、时刻关注你所在地区即将发生的事件。4、想想其他作家的文章。5、就算是大众熟悉的话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来构思新文章。部分2:内容创作1、利用各类可以支撑你文章观点的资料。2、寻找好的信息来源。3、采访给你提供消息的人。4、为采访准备完整的文本稿。5、拟写文章的提纲。6、试着用第一行吸引眼球。7、引用专家言论或者可靠的消息来源。8、用一个可以阐明甚至提升文章的语句作为结束语。部分3:校订文章1、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2、重视编辑和同行的反馈。3、针对文章的流畅度和结构进行修改。4、一定要赶在最后期限前提交修订好的文章。无论是经验老道的自由作家,还是那些刚刚想要开始写作生涯的新手,撰写杂志文章都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写作提升。其实,写杂志文章没有明确的要求,只需要你拥有极强的创作欲,对研究的热情,和把自己的文章推荐给合适出版方的能力。尽管我们身处在数字化时代,杂志行业似乎正在衰落,但是国家杂志仍在蓬勃发展,仍然可以支付笔者高薪。要写一篇好的杂志文章,尽可能地挖掘出强有力的文章观点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对文章精心修改,特别是注重细节处理。部分1:构思文章创意1、分析自己喜欢看的期刊杂志。比如那些你定期订阅或者经常阅读的杂志。当然,你也可以关注那些不太了解但是想要投稿的出版物。最好阅读至少三四期最近出版的刊物。其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署名是否与报头的名字相符。如果署名上的名字与刊头的名字不一致,也就意味着这个出版物雇佣了自由撰稿人。查找你感兴趣的领域的编辑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你对流行文化感兴趣,就着重记住负责艺术板块的编辑信息。同理,如果你对撰写时事更感兴趣,那就需要联系执行编辑或者专题编辑。一定要避免越级联系特约编辑或总编,作为自由撰稿人,你很难有机会直接跟他们打交道。千万要注意出版物最近涉及的主题,还有他们分析解读主题的角度。你需要思考这个出版物是倾向于更具争议性的观点,还是更客观的解读?它们更喜欢试验新的东西,还是维持传统?看看出版物使用的标题和文章的开头。例如标题是夺人眼球的形式,还是更加客观中立。仔细研究文章是怎么开头的,使用引用、统计数据还是名人轶事?这对你了解这个出版物的语言和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帮助。注意文章中引用的资料来源。引用对象是学者还是圈外人士?它有没有引用大量的资料,或者引用不同类型的资源?注意笔者是怎样总结他们的文章。是使用一句尖锐的引用语,一张有趣的图片,还是一个大胆的总结性语句?2、想想你最近和朋友谈论的话题。如果你最近和一个朋友讨论得很愉快,那么这次谈话可以作为故事创作的灵感。你的灵感可能来自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对新趋势的讨论,或者是你女儿学校的种族歧视问题。你需要做的就是关注这些相关的话题讨论点。这些鼓舞人心的对话不需要涉及全球性问题。其实通过与邻居、朋友和同龄人交谈,也能给你带来灵感。当你们讨论到当地问题时,可以试着写一篇反应现实的文章,投稿给当地的杂志社。3、时刻关注你所在地区即将发生的事件。如果想为本地出版物撰写文章,你需要查看本地任何可能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比如当地的抗议活动、餐馆开业、当地的戏剧表演或者当地的音乐节。在全国性杂志出版文章之前,先从本地出版物做起,这对刚刚开始写作生涯的你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你可以尝试着在当地报纸上寻找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趣事,通过杂志出版的方式来分享。你可能会了解到一个不完整或者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传说。这已经足够支撑你文章的故事构思了。4、想想其他作家的文章。如果你能够了解其他作家正在写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文章,就不会错过当前热门的想法或话题了。这对你现有文章的二次修改和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你还可以设置谷歌提醒,当感兴趣的主题关键字出现时,它会及时通知你。如果有微博或微信,你可以使用标签选项来搜索热门话题。这些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灵感来源。5、就算是大众熟悉的话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来构思新文章。也许你真的对一个被不同出版物写了很多次的话题感兴趣。这也不是不可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话题上寻找新的角度,激发读者的新鲜感。这有助于你的文章在杂志编辑面前脱颖而出,吸引目标读者。例如,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心理问题已经在许多不同的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次了,与其写这个话题,不如尝试着关注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老年人群。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主题,避免文章一味重复前人的观点。部分2:内容创作1、利用各类可以支撑你文章观点的资料。一篇好的杂志文章离不开前期的资料查找。花点时间找到好的资料来源,阅读必要的补充材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文章、书籍、视频和社交媒体帖子都是很好的资料库。好的引文往往能帮助你建立作为一名作家的可信度,支撑你完成一篇更深刻的文章。寻找与你文章理念相关的领域的专家论述。比如,如果你在杂志上发表关于加州濒死蜜蜂数量的文章,那么试着阅读至少两位蜜蜂专家,或者一位研究加州蜜蜂数量的养蜂人写的文章。一定要确保你在研究中使用的任何资料都是可信的。避免引用那些包含大量广告,或者与讨论重点无关的网站。仔细检查你引用的专家言论是否有其他专家质疑。试着更全面地研究问题,避免片面性。2、寻找好的信息来源。想想那些可能有想法或者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你可以将使用者或者客户作为你的资料来源。不要害怕打电话邀请相关的人参加访谈。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谈论他们精通的领域。你还可以从其他文章中收集资料,只要在文章中指出了信息来源,就是合法的引用。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你需要一个合法的资料来源,可以问问其他自由撰稿人借助了谁的资料,或者联系了警察局和其它司法系统的哪个人。3、采访给你提供消息的人。在采访中,你需要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更多第一手资料。电话或视频聊天都可以,但面对面的谈话是最有效的。采访时就算使用了录音机也要做笔记,因为录音机可能会出现失灵的情况。采访前准备一份问题清单。充分了解受访者的生活背景和专业水平。通过具体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受访者感受到你的专业和真诚。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不要问:“你见证过这种药物的试验吗?”,而是提出更为开放的问题,比如“关于这种药物的试验,你能告诉我些什么?”尽量减少在采访中说话的次数,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采访应该围绕受访者进行,而不是你。在采访的尾声,不要忘了问受访者:“关于这个话题,有没有什么我没有问过,但是我应该知道的事情?”你也可以问问他:“谁不同意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或者“这件事我还应该跟谁聊一聊?”在你继续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向研究对象提出后续的问题。如果你有任何有争议的问题要问,可以把它们留到采访的最后。4、为采访准备完整的文本稿。因为大多数编辑会要求你抄录所有的采访内容,用来检查审核。负责事实核查的人员也可能会要求你进行转录采访,以确认引用的来源。记下采访内容的最好方法是坐下来,反复听采访的音频,再留出几个小时把采访内容写出来。除非你使用付费转录服务,否则没有更快捷的方式了。5、拟写文章的提纲。在你写这篇文章之前,一定要留出时间,阅读研究报告和采访笔记。从你的资料来源中寻找好的资料引用,并且以此为基础拟写提纲。你的提纲应该在引言中点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在正文中支撑你的观点,在结论部分进一步发展你的中心观点。文章的结构取决于你所写文章的类型。如果你正在写一篇采访名人的文章,提纲可能会直接从采访开始一直写到结束。但是,如果你在写调查报告,就需要从最相关的陈述开始,然后倒推到最不相关或者更大范围的陈述。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编辑规定的字数限制。把初稿保持在字数以内或者刚好超过字数,就不会遗漏关键点。大多数编辑都会明确说明文章字数限制。比如,短文500字,专题文章2000-3000字。大多数杂志喜欢短小精干,而不是冗长且过于繁琐的文章。一篇文章最多不超过12页纸,包括图表和图片。除了上述的要点,你还需要想一想文章是否需要加入图片或者图表?去哪里寻找可供自己使用的图表资源?如果需要使用图表,你可以找专业的绘图人员绘制新表,也可以找到现有图表的制作者,申请该图表使用权。6、试着用第一行吸引眼球。好文章会从第一行开始就给人想要阅读的欲望。文章的第一段被认为是整篇文章的重点和核心。试着在第一行制造一个吸睛点。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供你参考:举一个有趣或者令人惊讶的事例。它可以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也可以是与主题相关采访中的关键对话。比如,在一篇关于加州养蜂的文章开头,你可以引用与受访者之间的谈话内容:“达瑞尔从没想过他最终会成为加州最重要的养蜂专家。”尝试使用一些有争议性的引用。它可能是受访者提出的有趣问题,也可以是一些能够佐证你立场的言论。比如,你可以引入对蜜蜂种群有不同立场的言论。比如,“加州蜜蜂最重要的专家达瑞尔告诉我‘蜜蜂比以往更加困惑’。”尝试使用奇闻轶事。它类似寓言,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小故事。通过使用轶事,你可以用更加文学化的方式开始文章。比如,可以讲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蜜蜂种群专家遇到被遗弃的蜂箱的经历。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个能让你的读者思考或者让他们感到惊讶的问题。例如,在一篇关于养蜂的文章中,你可以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如果加利福尼亚所有的蜜蜂有一天都消失了怎么办?”7、引用专家言论或者可靠的消息来源。你需要根据杂志的目标读者,调整文章的语言和语调。还可以将以前发表文章的写作风格作为指南。确保你从信息来源中,引用了与文章相关的有力引文,比如专家言论或者其它相关引文。写文章时,要避免过分依赖引用。这里提供一个小技巧:一旦你使用了引文,可以试着去扩展它。但是一定是在你需要材料佐证时,再使用引文。这些引用要么支持了文章观点,要么佐证了你给出的论断。8、用一个可以阐明甚至提升文章的语句作为结束语。当你在写初稿时,试着用一个既满足阅读兴趣,又发人深省的段落最为结束。在结尾,读者可能想知道接下来会怎样。这时,不要试图回答文章主题提出的所有问题。相反,你可以用一种更加有趣和开放的方式来结束这篇文章。在结束时依然可以使用引用。尤其是你感觉它可以指向这个主题未来的发展,或者可以解读这个主题的内在核心。其实,以引用结束文章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给读者更多参考阅读的空间。部分3:校订文章1、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当你有了一个成型的初稿时,可以联系出版社的编辑,并把初稿发给他们。让他们在看完文章之后给予你具体反馈。比如,告诉你这篇文章是否对它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定义。与编辑讨论这篇文章是不错的选择。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可以确保这篇文章符合出版物的写作风格,确保内容合适。在讨论期间,谦虚开放地接受编辑的建议,能使文章更上一个台阶。2、重视编辑和同行的反馈。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交给同行,得到他们的反馈。当你在撰写文章的某一章节或某行中遇到困难,这个方式尤为适用。来自编辑和同行的反馈,可以帮助你提升文章内容、流程、结构和基调。你还需要认真核对发布样式表,或者投稿指南的副本。确保你的文章遵循了这些规则和指南。对指导方针的遵循,能更大程度上确保文章在截止日期前发表。3、针对文章的流畅度和结构进行修改。一篇好的杂志文章应该全文通顺,句段之间连接紧密。把文章大声读给自己或者有兴趣的人听,这是一个不错的检验方法。特别留意有没有什么句子结构听起来比较难懂。当你删除或者修改掉这些部分后,文章会更流畅通顺。4、一定要赶在最后期限前提交修订好的文章。尤其是当你第一次向编辑投稿时,务必要确保在截止日期前按时提交文章。如果可以,尽早提交文章,好让编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向他们证明了你有能力按时完成后续文章的发表。大多数出版物都接受电子版的文章。一定要和你的分管编辑确定好提交修订版文章的最佳方式。

  • 索引序列
  •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
  • 文化与传播期刊投稿
  • 文化传播论文期刊投稿
  •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要求
  • 传统文化传播期刊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