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木木收藏
当领导,就搞改革,改过来改过去,以此体现标新立异。
一茬领导一茬改,没有延续性,不是追求优化。
真正的科学有新发现吗?技术有新进步吗?完全不关心。
巧立名目,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比比皆是。
水云间秋忆
建议效仿美国将自然科学基金改为科学技术基金,支持面向卡脖子问题的研究,减小自由探索类理学研究支持力度,切实提升科技对生产力的带动作用,破除工科理科化,抑制为了所谓创新而标新立异,奇谈怪论,论文堆砌的怪现状,引导学者把精力花在切实的研究上,把成果书写在国计民生提升的主战场上。
腊肉炒豆丝
如果您是未来基金评审人,建议重点关注一下年龄差不多较大,特别是非重点单位的一些申请人,也许他们是真的想纯粹地安于做科研,但真的没有其他资源助力,若,本子和基础都还不错且能说得过去,就给些机会吧!
jennifer1959
“工科人最多只能拿1个面上(算是国家出钱给工科的人打理科基础),之后工科人应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申请企业项目)”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解决当前申请面上基金太卷的问题!
马秋云123
楼主应该是做理的,一般来说,理科很难带来直接生产力,工科的蓬勃发展会让国家经济快速进步,最终会反哺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科研经济投入,国家已经经历了一次唯文章论为代表的重理轻工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目前卡脖子等一系列问题。楼主的提议会把工科发展推向深渊。本来现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工科人员与技术就严重不足,企业也没有过大的能力去做太多工科问题,如果再把国家资助给剥夺了,中国的工科将会被扼杀,这样会导致一个工科人员的科研生涯干了不到10年就戛然而止。
我倒是建议应该增加新的面相工科和理工结合的基金,严审重点研发项目,取消这种拉帮拽的几个课题凑成一个大项目的机制,提高其实际验收质量,建立长效的评审机制,以及配套的长效连续资助机制。中国卡脖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小问题积累为大问题。现在的重点研发只能够表现出表面上大的政绩,很多产品和技术无效,浪费了太多的国家人力与物力。应该严格限制理科人员进入工科的重点研发,做上游的做理科的人进入重点研发项目真的有效吗?
egyptshizhe
限制的是”自由探索“类,这类项目除了写几篇论文貌似看不出有啥价值,还有很大一批连论文都存在以下现象:读论文的人觉得是攒论文,写的人自己也知道是攒论文,写的人明知读的人也知道他是攒论文,可就是没法明说,常用的理由就是你说的,”要很多年才能验证啦,目光要长远啦,基础研究不能只看眼前啦,要看概率啦“,可问题是长远是多远? 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如果是概率的话,那就别支持了,搞工科的也这么多人,说不定研究某个实用技术时候捎带手就把基础科学也研究了,按概率算也会出现成果的,所以更不用特意专门去支持。 这个论调明显是把国家忽悠成直管掏钱,别管产出的付账机器,有没有成果只有心证,你是老板你会接受吗? 基础理科研究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太受待见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呢,为何在我们国家就要搞特殊,且不说我们比发达国家更需要技术。
引言:单位一老同志发表很多论文和专著,但连个副科都没有当上,这不属于失败。因为可能会有更优秀的人来担当这个职位,但当副科长的人可能会发表更多著名的论文和专著,所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
现在技术越来越先进,特别是对于鉴别图片重复问题,例如这篇2004年发表的一区SCI就是因为图片重复使用问题于2021年3月5日被撤稿了,文章发表在 Briti
1.大直径导线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1999.10 电力建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多股导线的股线防滑分析 2000.11 电力建设(全国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