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丶飞。
斗13真是瞎整,你还让孩子们有点人生自由,自己承包一段吗?大学是养成独立人格和性格的关键时候,做什么科研,纯粹揠苗助长。好学校的孩子如果想做科研,可以直接找老师做实验,好的老师根本不缺那10万元。杰青连续资助15年,没别的说的,做得好吗,鼓励!大学生、博士生、博士后都自助,这不是纯cd吗,脑袋一拍,就zheng,这是个什么玩意,大学生正是学习很多知识的关键时候,做科研,hehe,那就是让学生从大学开始整帽子
小七木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寡头垄断,项目评价结果受人情影响干扰极大,大牌教授及其弟子极易获得基金支持,其他人则异常困难,二八效应显著,评审公平性、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保障。建议将累计影响因子(第一/通讯作者且第一单位)÷经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资助总额)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避免经费过度流向学术寡头。搞毕业制度,一生仅限拿2个面上,鼓励往上走,让面上真正成为面上。学新西兰搞摇号,严格限项,节约评审资源、避免人情干扰,扩大资助面,力保公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垫块砖一米三
主要目标可能是提前选拔有潜力的成为诺奖级选手,这一点应该支持,无需多言
核心问题是操作性与目标性的偏离,如果受资助的是平台很高且不缺资源的组的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其实意义很小,只是为他们将来深造多了一个其他人无法企及的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
如果说为了发掘诺奖或其他著名科学奖的潜在选手,其实可以从某些学科入手,例如理论性很强的学科,money不多但能解决一下主要的研究经费,选拔的对象应该不拘泥于出身,并且严格审查项目内容与指导老师及其所在团队已有项目之间的关联性。
出发点很好,如果能遴选出有独到学术思维,想先尝试下预实验的学生,其实蛮重要,能激发更大的学术潜能,并且不需要一定发论文,优异的研究报告也行。但最大前提是不追热门,要有科学独到之处,且想法独立于指导老师的核心科学思维。
如果100个受资助者中发掘出一个极具独到学术思维的人基本就是成功了,但话说回来,大学阶段没有好的知识储备,如何突然提出重要科学思想?现在不是德布罗意那个时代了,经典的科学发现早就被人发现了,现在的科学进入了深入探索深层次世界的时代,就算是基本科学问题,除了那些纯理论的领域外,几乎都得依托大平台,因此,想选出思维独特的学术人才需要考虑学科属性。
笔岸四叶草
非常赞成您的说法,嵌恰如你所言,本科四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就很难,加上参加点社团活动,谈个对象,保送,出国,考研,就耗费时间了!本来四年的时间,就让他们独立成长一段时间,感兴趣的自然就开始做了,斗13这是提前给领导家的孩子发帽子,可恶之极
靓掣魅影
你最后说的完全同意,大学阶段需要进行好的知识储备,如果没有,哪来的突然提出重要科学思想???
前面的说法:主要目标可能是提前选拔有潜力的成为诺奖级选手,呵呵,不敢苟同。诺奖是在从事科研以后,而不是提拔的!隔壁邻居日本新世纪以来几乎每年有诺奖,也不是高中生就培养吧,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大,不缺聪明人,缺少的思维。斗13这样的思维,不敢苟同
微雨燕双飞1988
胡搞,就是支持本科生,为了掩盖穷的没钱的本质命运,也是关系和不正之风。试想一个博士生本科生哪来的精力积攒成果,哪来时间,拿来水平写。不正之风,定点投放,鉴定完毕。谁家的小娃娃又要遭殃了。 捧得越高,摔的越狠,
应该写上,算是对国家资助的一种尊重,回国写汇报也有成果。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CSC规定在资助期间发文章要写明接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编号写录取的学号就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项目宗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优秀博
根据你的专业和要求来选择啊,汉斯出版社的国际中文oa刊也行
是的。如果基金编号上能看出来立项年份,普通基金5年早都结题了。编辑部会要求你更换基金(部分期刊会以此为退稿理由)。除非这是国家级课题,5年的话已经到了结题时间。
已录用论文更改基金信息,会不会在进行审稿审核?回答是:已录用论文更改基金信息,一般情况下不会再进行审稿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