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海南出版社.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如:
2014—2009年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12月《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1)》/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北部湾银行类跨境业务先期研究报告——基于产业链跨境成长结算和零售金融设点对策视角》/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 主编、主要撰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 主编、主要撰稿人,2010年10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 主编、主要撰稿人,2009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02年《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 校对、主要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中国供应链现状:理论与实践》/ 主编、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 副主编,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环境经济学教程》/ 校对、主要译者,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4月《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校对、主要译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Asian Economic Corperation: China's Presence》/ editor,The World Scientific Press, 2004《新时代亚洲经济合作:中国地位与影响》/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信用》/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农户储蓄行为》/ 著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除注明外,均为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2014年私募股权市场大波动背后的成长逻辑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17-33页 反垄断要趁早 /《北大商业评论》,2014年第5期,101-103页 中国虚拟水贸易结构变迁及空间分布研究(第三作者)/《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150-153页 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比照 /《支点》,2014年第1期 2013年中国产权市场新一轮规范、创新与发展趋势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1-29页中国需要拉长“市场长链”/《支点》,2013年第8期,42页中国产权市场童话三理 /《产权导刊》,2013年第5期,13-15页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创生路径和演化特点浅析 /《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4期,1-6页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5-11页流动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分布特征(第三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41-151页跨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第三作者)/《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124-128页身份平等与机会平等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7期,86页雾霾背后的制度缺陷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5期,95页2012—2010年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19页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年度总报告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1-29页明年是我国进出口导向的拐点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第24期,32-34页专利申请提前公开制度、专利质量与技术知识传播(第四作者)/《世界经济》,2012 年第8期,115-133页国产化率保护研究述评(第三作者)/《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34-40页欧美经济周期大调整带来的中国机遇和挑战 /《当代财经》,2012年第1期,13-14页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年度总报告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1-35页“双核”整合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川日报》,2011年11月16日,第6版中美汇率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习时报》,2010年12月6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的中国国家观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22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的美国国家观及其狭隘性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8日,第2版中美汇率问题小史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1日,第2版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年度总报告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1-28页中国珠三角地区专业化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所化趋势分析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105-115页。本文与李正希、孟祥轶、毛振宇合作。人民币试点范围扩大的背后 /《西部论丛》,2010年第7期,28-29页碳金融推动下的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科技奖励》,2010年第7期,37页后危机监管:全球和谐机制背景下中国模式关注 /《经济科学》,2010年7月,5-9页2009—2006年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理论、实绩与政策十年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1-43页明清资本市场生成小考:历史视角 (第二作者)/《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360-369页中国产权市场:资本品交易“范式”的华夏演进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470-476页未来一段时间是总需求管理 /《中国新时代》,2009年第12期,44-45页以样本产权市场为基础建立OTC /《中国证券报》,2009年8月10日,T01版保守型期权投资有诀窍 /《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22日,A11版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演进与国内外研究评述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我国通货膨胀的两重性、结构成因及对策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9期The Phase-II-Growth Behavior of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Regul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7,32-45FDI与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研究述评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5-11页资本市场产业链的成长 /《产权导刊》,2007年第4期,36-37页增长模式对水资源投入的依赖及对策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76-81页2007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长三角模式未来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6页东北区域经济发动机形成的宏观需求与国际效应(第二作者)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131-136页金融创新与定价经济形成 /《当代金融家》,2006年10期“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与规制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77-85页Can Growth Compensate Inequality and Risk /presentation at the 2006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AEA) Annual Meeting in Long Beach, July 23-2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长五阶段预测与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42-46页2005—2002年瑞士模式: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三种选择 /《决策》,2005年第8期,10-11页产业链闭合、商业积聚与区域经济发动机 /《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20-24页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及其战略选择 /《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179-183页信息租问题探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85-93页产业链闭合与区域经济发动机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第八章),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的有限有效性及改进权衡/《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44-49页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 /《北大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对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竞争力测评的现实意义 /《中国制衣》,2005年第9期,29页中国建置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 /《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117-125页企业与市场关系新释:产业链与市场构造 /《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13-18页信用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38-39页三大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第二作者)/《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9期,17-25页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 /《北京内参》,2003年8月二十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31-41页SARS、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他 /《经济导刊》,2003年第7期,88-89页韩国金融市场的三次开放 /《经济导刊》,2002年第6期,26-30页分井的故事 /《经济导刊》2003年第4期,92-94页制度缺失与储蓄替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9-16页蒙代尔:亚洲货币政策与汇率合作(译文)/《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5-7页美十一次降息与通货膨胀输出——兼论美国通货膨胀输出对东亚美元高储备区经济损害 /《经济科学》,2002年1月,116-125页1991—1986年市场风险、缔约需求和制度效益 /农村问题论坛》,1991年8月黑龙江省粮食剩余和出路 /《农村问题论坛》,1991年4月黑龙江省扶贫农场 /《农村问题论坛》 ,1991年3月悄悄地移动经济的基础构造 /《经济科学》,1989年8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9篇系列)/《中国村镇北业信息报》,1989年4-6月结构变革的高速时期 /《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6月农村金融市场的变迁 /《农民、市场和制度创新》(第九章)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8 农村发展:寻求超越家庭生产的组织形式 /《农村经济与社会》,1987年4月农村乡村户三级关系的思考 /《农村问题论坛》,1986年12月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的青春期 /《环球时报》,2014-12-12 中国经济转型出现系列新亮点 /《环球时报》,2014-10-31 北京水资源危机亟须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2014-08-08 楼市不会崩盘,中国经济更不会垮 /《环球时报》,2014-08-07解决水问题应从调动市场机制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2014-07-11 去行政化不是去政府化 /《环球时报》,2014-05-16国企改革不能依赖天上掉馅饼/《环球时报》,2014年-04-23治雾霾,主导力量或失语或缺位/《环球时报》,2014年-03-12对税制改革,多些信心和耐心/《环球时报》,2014年-02-172014年房价大跌?没戏!/《环球时报》,2014年-01-20中国不妨设差异化GDP目标 /《环球时报》,2014-01-09借壳新规有利于扭转畸形壳交易 /《企业观察报》,2013-12-27中小企业也应走产融结合之路 /《企业观察报》,2013-12-18太强调国企公益责任是舍本求末 /《环球时报》,2013-12-18企业债审批权应该双下放 /《企业观察报》,2013-12-11愿“误读”推动土地增值税创新 /《环球时报》,2013-11-27对冲人民币内贬外升风险势在必行 /《企业观察报》,2013-11-12进军资本市场 不是阿里最优选择研究 /《企业观察报》,2013-10-22房市调控不能忽略农村因素 /《环球时报》,2013-10-09“证券法”修改要以完善资本市场为取向 /《企业观察报》,2013-09-16企业债供给回暖 管控风险是关键 /《企业观察报》,2013-09-09警惕发展成绩催生高位傲慢 /《环球时报》,2013-09-04保障房空置现象严重 管理之糙令人吃惊 /《环球时报》,2013-08-15PE发债需有配套担保机制 /《企业观察报》,2013-08-12借道私募股权可增强国企市场灵活性 /《企业观察报》,2013-07-29房地产崩盘的断言者该三思 /《环球时报》,2013-07-20警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误区 /《企业观察报》,2013-07-15中国企业并购潮涌 三大行业蕴藏机遇 /《企业观察报》,2013-06-10公开“三公经费”需做制度准备 /《环球时报》/2013-05-28打造第三方市场平台 重塑券商风管体系 /《企业观察报》,2013-05-27打造长链金融 开启全球产业链道途 /《企业观察报》,2013-05-13资产过百亿元企业应产能化与资本化双轨并行 /《企业观察报》,2013-04-29两部委规范意见相左 PE混业经营遭遇挑战 /《企业观察报》,2013-04-15治雾霾不能只靠环保部门(与章政合作)/《环球时报》,2013-01-28美国“重返亚太”背后的战略博弈 /《中国国防报》,2012-09-18逼美国增加亚太政策成本 /《环球时报》,2012-08-21珠三角大宗商品交易盼交易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6入世5周年盘点什么 /《云南经济日报》,2006-12-14前三季经济增长背后的结构成因分析 /《云南经济日报》,2006-11-23总部经济带来更大的产业配套需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11-13中国金融政策防卫性特征浮出水面 /《中国证券报》,2005-03-02 现代金融期货产业与21世纪中国产业战略布局 /《期货日报》,2005-01-17升值冲击波 /《招商周刊》,2003-09-08货币比值外的问题 /《今日东方》,2003-08-20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装订的话,学校会统一安排,不要着急哦~~这一点上学校会负责装订的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招的 我是这个学校的 下面是2010年相关信息,有些表格显示不出来,你可以到下面我说的那个网站上去下: 通告我校定于在2010年7月27日至31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综合楼219室进行自考助学专业集中招生报名。有意报名的考生需带本人身份证、高中同等学力毕业证书(高中起点本科)、专科毕业证书(专科起点本科)直接到集中报名点报名或咨询。 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 2010 年7月22日2010年自学考试助学专业招生简章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专业是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多样化的要求,经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设置的面向主考学校开考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为做好2010年招生工作,特制订本简章。一、招生报名条件1.高中起点本科专业的入学条件必须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2.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的入学条件必须是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学历。3.有迫切的学习愿望、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4.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二、报名时间7月下旬——9月上旬。三、报名地点集中报名地点: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综合楼219室(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我校各学院未在校外设定任何报名咨询点,也未授权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我校和各学院名义组织招生报名,也未开设网上报名系统。有意来我校报名参加自考助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直接到福建路校区规定的报名点进行报名或咨询,亦可电话咨询,谨防。报名时需持本人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高考成绩单或专科毕业证书(专科起点独立本科)。四、招生专业与计划高中起点本科专业14个和专科起点本科专业4 个。各专业的招生名额按照招生计划执行。择优录取,招满为止。招生人数低于50人的专业原则上不开班。五、学习形式与学习时间全日制助学班:高中起点本科学制四年;专科起点本科学制二年。六、考试组织考试组织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和南京市考办负责。七、考籍管理1.助学专业学生的入学资格由学校协助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和南京市考办进行审核。2.符合自学考试免考规定的课程可以按规定程序办理免考手续。3.各专业按年级编制助学班,由各学院组织教学和管理。(1)为学生办理各种证件(图书证、校园一卡通等),与统招生共享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2)授课教师由我校教学经验丰富并长期从事自考教学的教师担任;(3)班级实行专职辅导员管理制,由其统一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各学院开展种类多样的社团活动及文体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5)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和标准提供奖学金,评选年度“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对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给予特别奖励。4.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完成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含实践性环节考核和毕业论文或设计等)且合格后,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思想品德鉴定,符合毕业条件的由江苏省高等教育考试委员会发给相应层次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学校附署盖章。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我校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5.高中起点本科专业实行“二二分段”教学,即前二年为专科段,学生完成专科段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实践考核合格后,可申请核发专科毕业证书;后两年为本科段,学生完成本科段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实践(含毕业论文或设计)且考核合格后,可申请核发本科毕业证书。6.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可参加下一年级的重修重考。学制期满,经补考不能合格的由学校发给写实性学习证明。如希望继续学习,可参加助学专业有关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也可转入面向社会开考的相近专业的学习和考试,原考试合格的成绩按有关规定予以承认。八、收费标准:经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准,助学专业的学费按学年收取,文科专业每生每学年4200元、理科专业每生每学年4500元。代办费按实收取。福建路校区交通线路:1.南京火车站:13路到福建路站下;2.中央门长途汽车站:乘13、42、72、143路公交车至福建路站下;3.市内:78、117路公交车至铁路北街站下,16、31、32、34、100路公交车至萨家湾站下,江北过江公交车到盐仓桥站下。自考办网址:自考办咨询电话:025-834959592010年(下)南京财经大学各主考专业(本科)论文指导与答辩安排通知1、选题要求考生结合本专业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本人的实际工作,自选论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2、撰写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篇幅在5000字以上。3、写作程序(1)、报考毕业论文的条件:本科段全部理论课程成绩合格,已办理本科报考资格审批。(2)、考生在2010年5月20日至5月30日期间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毕业论文报名网上先进行网上报名()(3)、考生将论文提纲(约1000字)及2009年12月前办理的本科报考资格审批表复印件、免考审批表复印件、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专科或本科成绩单复印件、所有替代课程证书或考试成绩单复印件、职业证书考试成绩单、考生回执(本通知后附)、(如有剩余课程已报名参加2010年7月增考或职业证书考试成绩未出来的考生,凭网上增考课程报名材料或考试通知书先正常报名,参加职业证书考试的成绩单于2010年9月5日前寄交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增考成绩合格的考生于2010年9月15日安排指导教师。增考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材料和答辩费不退)答辩费200元(答辩费通过邮局汇款,不得在信件中夹寄),于2010年6月5日前(以邮戳为准),寄交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通讯地址: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收款人: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邮编:210003,电话:83495959]。所有材料必须通过邮局邮寄,不得通过社会快递邮寄(6月20日前材料整理期间,不接受电话查询)。南京市考生可在6月5日前正常办公时间将材料和答辩费送交学校自学考试办公室(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综合楼318室)。学校在收到考生邮寄的纸质材料后,进行审核,2010年6月20日考生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毕业论文报名网上查询本人毕业论文报名资格审核结果。(4)、学校根据考生专业和论文选题安排指导教师审核,并由指导教师直接与考生联系。(5)、2010年7月10日前,指导教师将审核后的论文提纲寄给考生,考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提纲,并撰写论文初稿。(6)、2010年7月30日前,考生将论文初稿寄给指导教师,有条件的考生可直接与指导教师见面,听取指导教师对论文初稿的修改意见。(7)、2010年8月15日前,指导教师将审核后的论文初稿寄给考生,考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初稿。(8)、2010年9月20日前,考生将修改后的论文初稿寄给指导教师。(9)、2010年10月10日前,指导教师将审核后的论文初稿寄给考生,考生按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稿一律按规定格式打印:论文题目用2号黑体,正文用小4号仿宋体,正文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论文格式应符合下列次序:①题目②姓名③内容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全文)④正文⑤参考文献及资料(编排举例:王江涛,《论市场经济》,经济研究,2000第3期)论文完成稿一式两份,一份考生保存,另一份于2010年11月6日论文答辩时交答辩小组。(10)、考生完成论文后,作好答辩准备。答辩定于2010年11月6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进行。参加答辩的考生请携论文、身份证、准考证务必在2010年11月5日8:00-17:00到学校报到(报到地点: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B楼101室),领取有关材料并了解论文答辩的具体日程安排。乘车路线:南京火车站、中央门长途汽车站乘13、143路公交车到福建路站下车。4、其他(1)、用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或四级证书、在校期间参加本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含425分)成绩单、英语专业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替代《英语(二)》成绩并欲申请学位的考生来参加论文答辩时,需将相关的证书和成绩单原件带到论文答辩报到点验证(申请学位须验证原件)。(2)、邮寄任何材料必须写清楚通信地址及本人姓名。(3)、指导教师与考生联系上以后,应主动询问指导教师的具体通讯地址,写作期间直接与指导教师联系。(4)、如在规定时间没有指导教师的回音,请于2010年7月10日(增考和补交职业证书考试成绩单考生于2010年9月15日)在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网页()上查找指导教师联系方式并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 (5)、论文成绩有效期为一年。南京财经大学主考各专业(本科)考生回执专业代号: 专业名称: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准考证号(本科段)身份证号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E-mail电话号码1、2、为何要写这个题目?已读过哪些有关书籍、文章或资料?论文选题回执请寄南京财经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铁路北街128号)邮编210003联系电话请考生将此页填好打印后寄到学校。
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
研究生复试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强化研究生复试过程管理的路径分析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复试环节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试前准备、复试过程和试后反馈三方面提出了强化复试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 复试 过程管理 试后反馈
一、引言
目前,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过程,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是当年考生的总成绩。初试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复试是初试的必要补充,考查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力,也可以让导师以及院系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考生的真实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富有潜质的优秀人才。众所周知,任何考试的成绩都无法完全与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一一对应。那些靠死啃书本、死记硬背考取高分的考生并非全是最优秀的,而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考生不一定都能考得高分。如果研究生招生只以初试为主要依据来评判考生,那就很难将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选拔出来。因此,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抓好研究生复试环节,是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了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进一步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人格特征等综合素质,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目前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初试和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实际上,复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甚至有些高校的复试根本就是流于形式。有些高校在复试中老师问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还有一些招生院校只让招生规模内的学生参加复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保证了考生的复试通过率,但也失去了复试的真正意义。这种淡化复试的做法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能力,最终不利于选拔优秀的生源。当前在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复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研究生复试中的形式主义一直是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源情况不太好的招生单位和冷门专业来说,在当前研究生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比较突出。在一些招生单位看来,有国家统考把关,有教育部划定的分数线为依据,初试成绩是主要标准,复试只是一种形式。一些导师对复试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复试就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工作经历作一些了解。这种重初试、淡化复试的状况严重影响复试的质量,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缺少科学的规范标准
目前虽然国家提倡量化复试,但各招生单位自行制订的复试方案,一般为统一的量化指标和权重,而且粗线条的居多,缺少细致的可操作的规范标准。如面试评价指标不全面,面试问题不科学,面试评分标准不明确,面试程序不规范;尤其是不同学科间无法有统一的标准,要求严格的专业淘汰的学生多,而要求较松的专业几乎没有淘汰。这些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使面试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难以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影响复试的总体质量。
(三)复试工作的管理不规范
目前,复试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研究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复试管理办法无法得到彻底贯彻和严格执行。各招生单位复试管理办法虽然都依据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的复试政策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总体来看复试的具体操作,尤其是面试,一般都是下放至各招生院系进行。具体的复试组织管理多由院系执行。由于复试的考生人数较多,时间比较紧,复试中复试小组评判的随意性比较大。一些上线生源不足的单位,为了能完成招生计划,无奈之下也只能让综合素质不佳的考生顺利通过复试。
(四)复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研究生复试的时间紧,环节多,考生多,任务重,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导致复试工作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考生和社会公众监督意识的不断提升,对高校研究生工作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和监督力度,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尖锐化。在各招生单位研究生复试自主权不断加大的同时,如何处理好自主权与自律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复试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是各招生单位必须应对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复试工作存在的一大漏洞。
三、强化复试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复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完善领导机制,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实施三级负责制,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组、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学科专业复试专家小组各负其责。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研究生工作副校长、研究生处领导、各分管研究生工作院系负责人和校纪检监察部门组成,肩负起整个复试过程的领导统筹工作;各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的院级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复试工作,并根据学科专业组建复试专家小组;研究生处负责复试工作的组织安排以及协调管理,确保各个环节能够在既定程序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实行监督和巡视制度,每一场复试均派出工作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现场巡视和监察。在这样的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模式下,各学院招生工作小组作为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在学校复试管理规定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院的复试细则,对本学院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复试结果全面负责,并将复试结果进行公布,保证复试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2.做好复试导师培训工作
学校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应开会研究,制定复试导师遴选办法。主要依据职称、取得科研成果、获得导师资质年限、参加复试次数、自律表现、年度考核结果等指标,具体由学院组织复试导师遴选工作,并将复试导师名单上报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备案。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通过复试导师岗前培训,让导师明确国家和省、校级有关文件精神,研究生复试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评分标准,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经过培训的复试导师应能通过面试,了解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业务素质及考生的个体差异等不同方面,对考生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科研潜质等方面的信息有所了解,从而对考生作出较客观、公正的评判。提高导师的选拔评价能力,能全面提升复试工作质量。 3.挖掘考生个人特质,分类制定复试方案
复试前将考生的个人资料、成绩、考生来源等相关信息提供给复试小组,然后由复试小组成员经过认真分析,集体决策,分类制订考生的复试方案,即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每类考生要考核的侧重点,认真考量。特别对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考生,更要严格复试。例如在制定复试方案中,要求每位考生必答部分问题,平等竞争;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生具体情况,再提问些与考生所学的专业有关的问题。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复试方案也应有一定的区别。对在职人员的考查内容,在实际能力等方面要严于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科学规范复试过程与标准
1.制定明确的复试标准和要求
研究生复试必须明确严格的复试标准和要求,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着力考查考生专业知识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广度;全面检验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查。
2.规范复试程序
程序公正可以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复试程序公正有助于保证考生权利,有助于限制人为因素,从而保证复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学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学科专业要求,制定公平、公正、规范的复试程序,并及时公示。首先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确立合理的复试权重。目前教育部明确规定复试权重一般把握在30%到50%。其次要明确规定复试的组成,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合理确定笔试、面试及英语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的分值比例。同时,组成研究生复试小组,由复试小组对复试结果负责,以减少个人因素的影响。复试前应确定考查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面试,须提前准备供考生选择的面试试题,以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复试时应坚持宽严适度,始终如一;复试后,坚持逐人逐项评分,取加权平均分作为考生最后评分,并最终由复试小组签署评语作为考生最终得分,由复试小组组长签字后上报学校存档。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1.成立督导小组
成立由研究生院部牵头、学校纪检委等单位参与的研究生复试督导小组。督导小组又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深入到各个复试小组,对复试的全过程进行旁听,了解各复试小组的人员组成、复试程序、面试内容、评分标准、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等等。督导小组通过旁听,总结好的方法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以后的研究生复试工作。
2.建立公示制度
复试应有更高的透明度,例如面试分组方法、面试的评分方法、面试成绩与总分的关系、面试的结果、初试与复试成绩、录取的基本原则等,都应该通过校园网、张贴公示等渠道,明确地告知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接受大家的监督。同时开放面试全过程,接受老师学生甚至社会各界的监督。
3.建立试后反馈制度
成立复试工作小组,公布举报电话及联系方式,保证投诉、申诉、监督渠道的畅通,及时处理解决复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试后来自社会群体与考生的意见,以尽快发现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及时的改正以不断完善复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苑,黄学,吕欣.完善复试环节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0-153.
[2]张宏.浅谈如何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J].大众文艺,2009(4):230-231.
[3]黄建国.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104-106.
[4]曹菱红,胡戬.对研究生复试及优秀生源选拔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4):100-1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动态、连续、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103005)研究成果。
再论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复试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在近年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认识上的'误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五重五不重”现象;今后必须深化改革研究生招生复试,不但要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实行复试级次责任管理,还要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大力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实现研究生复试科学化。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复试改革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董晓惠(1969- ),女,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91-02
在研究生复试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有三种模式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合格式复试、补充式复试和竞赛式复试。近十年来,补充式复试成为复试模式的主流,在弥补初始偏差、甄别身份与能力以及进一步结合专业及研究方向考核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研究生复试因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集权型向自主型转变。研究生复试成为研究生招生工作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研究生复试改革中存在的挑战
1.认识有误区,对教育部复试要求落实不够。有人认为,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学生都是经过高难度的基础课考试杀出重围的,都是优中选优的,不需要再复试了,或者就是面试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或者有初试时手续不合的情况,查核落实一下。重初试、轻复试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生成生长起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有些生源不好的招生单位,主要是二类招生地区,为满足扩招需要,常常采取等额复试的方式,这在实际上是让复试徒有形式。更有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或因为经费紧张,或因为人手不够,人为降低招生工作量,使招生复试走过场。还有一些单位因为复试组织工作的艰巨性,采取避重就轻,见了困难绕道走的“策略”。如有媒体报道某招生单位为抵制复试中的“人情”干扰,降低了复试成绩比例,或者干脆最终不改变国家统一组织的初试成绩名次,将初试成绩作为最终录取的参照,使复试流于形式。以上种种都是违背研究生教育方针和国家人才选拔政策的,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贻害国家人才的培养,也是对教育部研究生复试改革精神的严重违背。除此之外,在复试操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五重五不重”现象:一是重视复试的考核内容部分,不重视复试的程序。光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但程序公正才是一切公正的前提,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才是充分完成考核内容的保证,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二是重考核内容上专业知识的能力考察,不重考生思想品德心理因素。三是重视基础知识考核,不重视能力考核与创新意识考察。四是重视总分,不重视特长,从来不对那些偏才怪才伸出橄榄枝。五是重视本校考生的复试表现,不太重视外校外单位的考生。这很容易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对于考生和培养单位都会造成“不可持续发展”。
2.招生单位各自为政,操作过程失范失序。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每个招生单位都遇到过研究生复试标准与环节不规范、复试过程程序设计与程序控制的问题,各招生单位的复试工作各自为政是主因,这一点在复试中考生调剂方面表现得最突出,导致破格录取与调剂录取的无序。生源差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为了实现招生计划,就要通过破格录取和其他招生单位调剂的方式补足缺额。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套严格的招生破格与调剂方面的法规,在执行上千差万别。一方面由于各单位自我制定自我执行的破格与调剂规则全靠自律,出现了破格与调剂录取中的“随意性”。破格录取一般用于选拔在考试中总分不够而学科专业上具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另一方面,调剂过程中各招生单位的各自为政和生源流动的开放性、考生志愿的多重性,决定了调剂复试每年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生源短缺的招生单位与未考取第一志愿单位的考生间的供需矛盾无法调和。第一志愿单位与调剂志愿单位同时调剂一个考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多时候还影响了考生的录取,影响了教育公平。复试时间不统一,且复试季持续时间长,往往从3月就有招生单位开始复试了,而到5月还有单位在发复试通知,并且到7月还录取不完,这么长的时间里复试政策和方式往往变来变去,导致无序调剂。
二、解决目前研究生复试问题的对策
1.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实行复试级次责任管理。复试级次责任管理就是根据复试中的责任、任务、义务和能力范围,对整个复试工作进行层级分工。当然,分工的前提是科学化。这就需要招生单位复试组织者的胆识特别是能力。比如,复试工作采取学校、学院(系部)、学科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研究生处领导、各学院院长、学校纪检部门领导及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人员组成。复试前召开复试工作会议,制订具体的复试工作方案,明确三级机构的具体职责。实行“联络员制度”,各学科专业提前上报复试时间、地点,研究生处向每个学院派一名工作人员监督各学科专业复试过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并填写《复试公正考核量表》,上报研究生院,如发现复试导师有任何违规行为,逐级上报,严肃查处,取消复试导师资格。当然也有人建议实行校院(系)两级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复试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方案的实施。 2.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完善制度,就是要大力改革。比如,研究生招生的复试时间就是问题。我国硕士生入学初试时间在每年的1月中下旬,复试时间晚于初试成绩和复试分数线的公布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从公布初试成绩至复试结束全过程长达一个多月。复试时间不统一,且持续时间长,增加了复试过程考生的痛苦指数,还会导致无序调剂。调剂本身是考生彰显主体性的难得机会。但由于时间拖得长,考生和招生单位之间、不同招生单位之间、考生与导师之间关系逐渐微妙起来,加剧了调剂工作的复杂性。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勇气还包括大力改革研究生招生机制,从机制上改善研究生复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好地调整二类地区的招生调研,适度放宽外语和政治两门公共课的门槛。前文所列举的对于复试不重视的招生单位里,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在国家统一招生线划后,进线的人数就是全部录取了也不能满足招生计划。这种情况的产生不是招生单位能解决的,必须由国家从制度层面解决。
程序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不但要建立一套可具操作性的复试流程,放在与复试内容、评分标准一样高的地位上,而且要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程序,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只有公开才能让人便于监督,充分发挥监督的效力。要采取公示制度,将复试方式、程序、原则、评分标准、面试结果、初试与复试成绩进行公示,有条件的招生单位要开放复试全过程,接受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监督。苏州大学2013年复试流程为体检、政审,专业课笔试及英语听力测试,复试评价小组面试,与拟订导师面对面交流,公示与复议,形成复试评价结果,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公正意图。
复议制度是保证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环,是程序正义的最后一关。复议是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作出的具体决定不服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起的重新审查程序,是对不公正不正确不合理结果的纠正程序,是确保申请复议主体的权益得以不受侵犯的程序设计。这不仅仅是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确定了法定的执行救济途径,同时也拓宽了招生过程中的监督渠道。必须保证复议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公布举报电话及联系方式,保证投诉、申诉、监督渠道的畅通,及时妥善解决复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监督机制的运行让复议制度不流于形式。
3.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实现研究生复试科学化。结构化复试是首先根据对报考专业的分析,确定复试的测评要素,在每一个测评的维度上预先编制好考试题目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考试过程遵照一种客观化的评价程序,对被试者的表现进行量化分析,给出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考评中对所有的评价者均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以保证判断的公平合理性。结构化考试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招聘等选拔中,效果非常显著。目前也在逐步引进到研究生复试中,受到广大考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研究生复试中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必须在充分体现研究生招生选拔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复试标准化指标体系。要根据各招生单位人才需求的实际,将招生数量、性别比例、专业设置、博硕连读、导师结构、研究能力、就业率、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制定既有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又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面试方案,保证复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用程序和制度消除主观的随意性,从而根除招生的不规范。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对复试的考试内容做了一个设计,主要划分为三大考核矩阵十五个板块。第一矩阵是政治思想考查,主要是思想品德方面。这一方面在近些年有所减弱,关键是考核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具体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品德修养、积极进取与否、责任意识强弱、遵章守纪好坏以及团队意识。第二个矩阵是基本素质考查,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身体素质的强弱、心理素质的好坏、沟通技巧的掌握、学习能力的主动性以及言谈举止上的礼仪教养。第三矩阵是能力考查,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考查,分别是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研究能力和全新能力。
最后一关是复试成绩评定。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上述创新与设计都是白搭。前面的程序科学、客观,成绩评定就会准确。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细化,所有细节都要有规定、有设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程序的严格性,一定不能变通,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自作主张,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复试的改革成功,为社会主义祖国选拔优秀人才把好入口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1997~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文件选编(上下册)[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出版社,2004.
[2]曹叔亮.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3]吕娟妃,李梅,严海军.试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4]周济.谋划改革的新突破 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随便啦,要投的话,投南财的吧,
不是!!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出版周期:双月目前什么核心期刊都不是的,就是 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哪个等级高,那个就好
学科建设:
5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统计学。
教学建设:
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5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统计学、会计学、贸易经济、法学、经济学
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法学
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
7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财政学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56年,学校前身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成立。1981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48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922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279人,博士研究生15人。现有专任教师110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教师中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领军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才3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三大人才工程196人次;获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称号1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人,财政部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称号1人,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2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5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层次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粮食安全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5个。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6个,江苏省首批研究基地1个。2010年,学校科研团队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45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0余项,7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学校出版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积极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十二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和《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快速的粮油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产品,在粮食流通制度、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并对现实经济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围绕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企业30多家,承担各类研究课题200多项,撰写了《江苏服务业发展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30余篇,多篇咨询报告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研究成果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现代服务业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每年举办一次“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为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及科隆商学院、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美国长岛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精神,坚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大财经”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人才集聚、深度开放”战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研究机构在资源整合、学科支撑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平台功能,增强该校学术竞争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合作,根据有关规定和该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等学校各级各类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第二章 科研机构的类型第三条 学校研究机构分为校级独立、校院合署、学院所属三种类型。经批准同意设立的以上三种研究机构均应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第四条 校级独立研究机构是指经学校批准设立的有一定行政级别、有固定办公场所、固定管理岗位及人员编制、有单独运行经费预算的研究机构。第五条 校院合署研究机构是指不设行政级别的实体性或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形式:A.由政府承担规划和组织学术研究的权威部门通过竞争性评审设立并依托该校建立的重点研究机构或基地(有实体建制要求的除外);B.由部省市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并授权委托该校建立的研究机构;C.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研究机构;D.与国外学术及有关机构共同建立的合署研究机构;E.为筹备省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而建立的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以上研究机构的行政和业务管理主要依托所在院(系、部、中心)。第六条 学院所属研究机构是指经学校批准设立的无固定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等条件的研究机构,其行政和业务管理依托所在院系。第三章 科研机构的设置第七条 研究机构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原则:(一)有利于学校和院系学术科研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有利于强化和有效支撑现有学科的建设,并利于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三)有利于凝聚和充分发挥校内外人力资源优势,为引进和稳定人才提供发展平台。第八条 研究机构设置的要求:(一)符合学校总体办学方向和学科发展要求。(二)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目标。(三)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相对集中的研究力量。(四)有较充分的经费和任务来源保障,以及必要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五)有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六)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合理布局,分类设置。(七)不支持以同批人员或者在同一学科方向上建立多个科研机构。(八)机构内研究人员一般不得少于3人。第九条 研究机构的设置须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学校鼓励院系积极筹划组织建立高水平的、或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和实施应用开发的研究机构。第十条 除符合上述研究机构设置原则及要求外,各类研究机构的建立还应具备如下相应条件:(一)校级独立研究机构设置条件1.学校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以及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研究机构;2.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批设立重点研究机构时有明确的实体建制要求。此类研究机构的名称可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字样,或可根据主管审批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二)校院合署研究机构设置条件1. 由政府承担规划和组织学术研究的权威部门通过竞争性评审设立并依托该校建立的重点研究机构或基地(1)符合政府职能部门规定的申请条件和要求。(2)能发挥该校学科优势特点,并对学校其他学科发展有明显辐射效应。此类科研机构的对外申请须经学校同意后申报。在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批件后,经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后设立,同时作为校内重点扶持的研究机构。其名称依照主管部门的认定执行。2. 由部省市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并授权委托该校建立的研究机构(1)批准部门有明确委托或支持的正式文件。(2)批准授权部门有切实有效的投入,如研究经费、委托项目或倾斜性政策等。此类研究机构的名称按政府部门的批件确定。3. 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研究机构合作方每年投入科研经费不低于20万元,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前期合作效果显著,对该校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有明显促进作用。(2)合作方是国内外行业有影响的单位,通过合作对提升学校学科水平、科研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有显著作用。(3)合作领域是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同时合作方还可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提供另外的实质性资助和支持。此类科研机构的名称若需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字样,须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4. 与国外学术及有关机构共同建立的合署研究机构(1)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合作计划和相应的经费来源。(2)合作院系须提供材料说明对方在相关研究领域确实具备较高研究水平和较大国际影响力。此类研究机构的设立须经国际交流处和科研处联合审核,由外事、科研分管校长同意后,报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并在名称中可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字样。5. 为筹备省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而建立的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基本符合政府部门规定的各项筹建条件和要求。筹建期内研究机构的名称中可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字样。(三)学院所属研究机构设置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符合一个学科即硕士点准许申请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三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二个)的要求;负责人必须是第一、第二、第三学科带头人;研究机构名称突出学科重点和学科特色。2.负责人为新引进或受聘人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广泛学术资源,能为推进和整合现有学科团队力量、带动青年教师融入学科团队并形成稳定研究方向有积极促进作用,梯队建设和学科支撑的优势明显。3.研究机构有明显的指向为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的特色,且研究经费来源持续稳定,每年科研到账经费不少于20万元。此研究机构的名称若需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字样,须由分管校长同意并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未经分管校长同意及校长办公会议批准的,其名称中一律不得直接冠以“南京财经大学”字样。第十一条 校院合署及学院所属研究机构的申请程序:在确认符合研究机构设置原则、要求以及相应类别所要求的设置条件的情况下,可由院系向科研处提出申请,经审核达到有关规定的,科研处可向学校提出建议,同意后进入审批程序。第四章 科研机构的考核第十二条 学校各类研究机构每三年考核一次,与校内岗位津贴考核周期同步。(一)校级独立科研机构的考核完成以下职责任务:1.有较充分的任务来源和相应的经费保障,完成拟定的科学研究或成果应用、成果转化以及社会服务等任务。2.管理制度建设配套且运行良好。3.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体工作,及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4.三年科研工作量总积分超过现有专职岗位人员(含科研流动岗)规定总积分的倍。5.考核未达要求的,限期一年整改。逾期仍不能完成任务或达不到设置条件的,学校将给予缩减运行经费、降格或撤销处理。(二)校院合署科研机构的考核完成以下职责任务:1. 完成设立委托部门或合作双方规定的建设要求和任务;或完成筹建期内规定的各项筹建条件和要求。2.完成设置条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3.有较充分的任务来源和相应的经费保障。4.管理制度建设配套且运行良好。5.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和院系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体工作,及时完成学校和合署院(系、部、中心)安排的相关工作任务。6.考核未达要求的,限期一年整改。逾期仍不能完成任务或达不到设置条件的,学校将视运行情况给予撤销等处理。(三)学院所属科研机构的考核完成以下职责任务:1.完成申请条件规定的各项要求和任务。2.有相应的任务来源和经费保障。3.能够以研究机构的名义正常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且运行情况良好。4.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和院系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体工作,及时完成学校和所属院(系、部)安排的相关工作任务。5.考核未达以上要求的,根据评估结果,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撤销处理。第五章 科研机构的日常管理第十三条 研究机构实行院长(所长、主任)负责制,院长(所长、主任)负责制定机构的管理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第十四条 校级独立研究机构和校院合署研究机构的日常业务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同时接受科研处指导;学院所属研究机构的日常事务管理、日常业务管理均由所在院(系、部)按学校有关规定负责管理。第十五条 研究机构科研经费的使用按学校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执行。第十六条 研究机构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规定,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擅自刻公章、设立账号。第十七条 科研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无权直接对外签订负有法律责任的合同,但可独立开展学术交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或进行项目洽谈活动。第十八条 校级独立研究机构和校院合署研究机构每年年终均应向科研处提交年度总结报告;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在每年年终由所在院系负责检查并统一将年度总结报送科研处。科研处负责对研究机构完成职责任务的总体情况进行备案。第十九条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造成损失和恶劣影响,或由于自身管理不善致使机构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而无法正常维持的,学校有权随时进行撤销,对由此造成的后果和责任,由机构负责人承担。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该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多出人才,多出高水平、高效益的科研精品,进一步提高该校科研整体水平,在省内外争创该校名牌,更好地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提高该校在学术界的声誉,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科研奖励种类为:配套奖、重要刊物论文奖、学术专著出版资助、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三条 配套奖:凡该校在编人员获国家级以及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的第一获奖者,给予其成果奖金两倍的配套奖金;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南京市自然科学及哲社奖、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的第一获奖者,给予其成果奖金等额的配套金额。该校在编人员与外单位合作项目获得上述两个级别的科研成果奖,按该校在编人员参加此项获奖项目排列最前的名次计奖。获得国家级以及教育部优秀成果科研成果奖的排名第二、三、四、五者,分别给予成果奖金总额的40%、30%、20%、10%配套奖金;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奖、南京市自然科学及哲社奖、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排名第二、三者,分别给予其成果奖金总额的40%、30%学校奖金。配套奖金中直接用于个人分配的最高不超过5万元;其余为配套专项科研经费,按科研管理办法管理。第四条 重要刊物论文奖:凡在学校所列给予重奖的刊物上发表,给予相应的奖励(见附件)。第五条 该校在编教学科研人员撰写学术专著,可由第一作者凭书稿和申请表向科研处申请出版资助。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视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出版需要,报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在当年或下一年度经费中给予1万元(特殊情况不超过2万元)的资助。获得资助的书稿,必须在专著内衬上注明“本书由南京财经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字样。第六条 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每两年评一次,评奖办法另行制订。第七条 配套奖、重奖刊物论文奖,可随时申报、审核发奖;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按“南京财经大学校级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办法”执行。第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原有科研奖励办法(南经院科字[2001]第93号)终止。第九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附一: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奖励期刊目录(2005版)一、说明1.除特别奖励刊物(每篇10万元)外,奖励论文刊物共分为三类,即一类刊物(奖励1万元/篇)、二类刊物(奖励3000元/篇)、三类刊物(奖励1000元/篇)。2.确立奖励论文刊物的原则:(1)一类刊物按一级学科确定,每个学科1种;二类刊物原则上按二级学科确定,每个二级学科原则上1种(经济管理类适当增加);(2)重视奖励刊物的学术性;考虑该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在鼓励学校已有硕士点的基础上,对校重点学科适当支持;鼓励新建学科发展,适当考虑学科专业面。3.确立奖励论文刊物的依据: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库、扩展库目录”(CSCD-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遴选的重要学术期刊、江苏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确定的“各学科权威期刊目录”、参照国内若干大学的奖励刊物目录。4.所有奖励论文均要求:以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5.奖励刊物目录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以往文件中与此不符的,以本目录为准。二、奖励论文期刊目录(一)特别奖励刊物Science, Nature(二)一类刊物人文社会科学类: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自然科学类:SCI-CDE(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收录论文、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全文)、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三)二类刊物人文社会科学类:WOSP-ISSH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收录论文、新华文摘(全文)、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求是、国外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北大)、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财贸经济、统计研究、战略与管理、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学报、科研管理、经济管理、会计研究、金融研究、财政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中国人口科学、文学遗产、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文艺研究、世界美术、美术、史学理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体育科学、心理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类:EI Compendex[1]光盘版收录论文、SCI-E收录论文[2]、WOSP-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论文、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物理学进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理化检验、微生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中国粮油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建筑学报(四)三类刊物人文社会科学类:最新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除已列为一、二类刊物外)、经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内参)、求是(内参)、产业经济研究、管理评论、中国广告、装饰、市场营销导刊自然科学类:(1)EI Page One收录论文[3](2)以下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3)以下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部分学科[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4)专业性学术刊物: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科学进展、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运筹学学报、控制与决策、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进展、计算数学、高校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应用概率统计、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应用化学、大学物理、色谱、营养学报、中国油脂、食品工业科技、粮食储藏、粮食与饲料工业、中国食品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轻工机械、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收录论文由权威检索机构检索为准,下同。[1] EI Compendex:即计算机化工程索引,为全记录式。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标引主题词和分类号等,并进行深加工;有无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Compendex数据库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可在EI Compendex CD-ROM即光盘版中查询收录情况〕。[2] SCI-E(SCI Expanded-SCI的扩展库,即Web版)中被选择收录的论文。[3] EI网络版(EI Compendex Web)中被收录的Page One题录数据(不列入文摘,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不进行深加工;有的Page One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Compendex)。[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仅限计算机学科;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仅限食品科学学科;江南大学学报限食品科学及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科。附二:关于“科研奖励期刊目录”(2005版)实行的补充说明该校各院、系、部、所:该校“科研奖励期刊目录”(2005版)已实行一年多,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奖励期刊停办、更名和栏目设置差异较大或改版等情况。为了完善学校科研奖励和考核制度,现对该目录的实行做以下补充说明:1.原一类刊物《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现已在香港停刊,后改在内地采取“以书代刊”形式,不定期出版。因其公开发行的刊号已取消,故在该书中所发文章不再享受原刊物规定的奖励。另外,原二类刊物《战略与管理》现已停刊,故将其从二类刊物中删除。其他有如以上两类情况者也同样不在享受论文奖励。2.原二类刊物《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现已更名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更名后的该刊物仍为二类奖励期刊;原三类刊物《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现已更名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更名后的该刊物仍为三类奖励期刊。3.在一类刊物《管理世界》“短论”栏目中所发表的文章,2006年暂按二类刊物奖励,2007年开始按三类刊物奖励。4.原二类刊物《经济管理》自改为半月刊后,每月出两个版本:《经济管理》新管理(双号刊)和《经济管理》培训版(单号刊),两个版本差异较大。《经济管理》新管理(双号刊)为CSSCI选用版本,而《经济管理》培训版(单号刊)不在CSSCI选用版本范围之内。因此,在《经济管理》培训版(单号刊)所发文章不享受论文奖励。5.所有在杂志“书评”和“短论”(《管理世界》除外)栏目中发表的文章不享受论文奖励。6.同一作者一个年度内在同一期刊发表的论文,年奖励篇数不超过2篇。
哪个等级高,那个就好
这不是一所好学校,是一所二本学校,不要被其名字欺~~相信我,这所学校名声、师资力量等都并不是很好。如果你的分数不错就尽量不要上这所学校,不然你会后悔的。
不是!!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出版周期:双月目前什么核心期刊都不是的,就是 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南京财经大学还是很不错的,但也不至于是2A吧,2B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