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新青年》杂志原文

《新青年》杂志原文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原文

李大钊。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原文节选: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若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扩展资料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指导、《新潮》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以“常”、“守常”、“明明”等笔名发表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从1918年下半年起,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原文可以从各大网页搜索看,如豆瓣读书。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1916年9月1日,杂志《新青年》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让陈独秀深深地为之震撼。整篇文章不仅有回环绕梁的韵律,荡气回肠的气魄,更有精辟入理的说理。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当时,外国列强正在觊觎中国,四处散布我国就像垂死之人一样,无可救药的言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大批不愿看到中国灭亡的知识分子开始东渡日本,想通过对明治维新成果的学习挽救中国。

1913年,李大钊在朋友的帮助下,远赴日本求学,在日本待的整整三年时光里,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需要立刻改变,刻不容缓。

1916年春季的一天,李大钊在户外散步,登高远望,看到日本到处弥漫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他向遥远的祖国眺望,不知今天的祖国又是怎样呢?突然心中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让无数国人觉醒的文章《青春》。

通过季节上的春天,让李大钊不由地联想到了人生里的春天,甚至政治上的春天。他是多么地渴望中国可以早日摆脱腐朽的统治获得重生啊!

在这篇《青春》中,李大钊满腔的爱国热情得以充分地展现,他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想法:中华民族的青年要向世人展现出这样一种姿态,不要去和任何人争辩中国到底会不会灭亡,而要把自己身上青春的力量投入到改造中国的事业中,让中华民族以强壮的青春之态得到重生。

李大钊。

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原文节选: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若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

扩展资料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指导、《新潮》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以“常”、“守常”、“明明”等笔名发表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

从1918年下半年起,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杂志原版

能买到。新青年合订版较多,原版较少,网上价格基本上是正价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于是,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8年1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杂志文章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进行创编,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01 陈独秀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

胡适。新文化运动

由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扩展资料:《新青年》的重要文章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新青年杂志原版能买到吗

现在想买到新青年这个杂志的话,这个需要在网上进行订阅的,或者你再给他们的杂志社打款,他们都会给你邮寄过来的

一般在报刊亭可以买或者书店也有。

这个如果想买的话一般都报收了,在网上搜一下都可以买到。

在官网上可以购买到的,现在这个还是比较流行的,很多人都提前预约,但是数量比较少。

2021新青年杂志

亲亲 这个在百度上面搜索高考作文就会显示的哦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的事情,整个电视剧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相约建党。这部剧只要通过主人公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子,为中国的思想崛起所做的一些努力与奋斗。

刚开始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中国,他看见满目疮夷的中国,提出了20年不谈政治的口号,他认为从政治上来解决中国问题是不可行的,必须从国民的思想性,从根源性来解决问题,因此他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唤起国民的觉悟,让国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要拯救这个国家,必须要改变思想,倡导民主与科学。《新青年》的影响极大,在中华民国迅速掀起了一股狂潮,知识分子争相购买他的报刊,阅读他的精彩的文章,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李和胡等也纷纷加入,进行《新青年》的同人编辑,将《新青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在五四运动的时候,陈独秀逐渐意识到,仅仅只是从思想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20年不谈政治是不可行的,要想改变国民的思想性,必须要和政治所挂钩,只有人民大众都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都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改变之中来,才能真正的改变国家。前者是思想启蒙,后者是从行动上拯救国家。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学生崛起了,继而是工人,农民,全体人民联合起来,国民的民主觉悟提升了国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因而我们说五四运动是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一个飞跃。

在第三部分相约建党中,因为逃避政府的追杀,陈李二人共同前往上海,在路途中,他们不断的看见从各个地方来的难民,他们被这个满目创意的国家逼迫的无法生存,看着他们满是沟壑的脸,陈独秀和李大钊流着泪相互约定,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民的党,让我们自己的人民能够有所庇护。正是在这一群有大爱的,有爱国之心的先进者的引领下,现在的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如此和平美好的社会。

电视剧《觉醒年代》于2021年2月1日首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由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承制,由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和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影视海报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巨作,同时,“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鲁迅先生,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王涧、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3位嘉宾畅谈“语文课中的鲁迅”。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

“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鲁迅。

编研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育才的前沿关口,教材是很多人对世界认知的最基本途径。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入选篇目之多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从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到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到杂文《拿来主义》……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历久弥新。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最快的阶段,我们需要用教材给学生的人生打下思想基础。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王涧深情地说。

“鲁迅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作家。”连中国认为,在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如果错过鲁迅将是一大憾事。而不关注文学家的鲁迅,学生无法步入思想家的鲁迅。连中国认为,鲁迅其实是一个有趣味、有童心的人,是骨子里充满幽默感的人。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展现的是其作为战士批判性的一面,那么初中语文指定必读名著《朝花夕拾》让学生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诚、质朴、柔软的鲁迅,是鲁迅童心、好玩的一面。

“鲁迅有太多的好文章,教材要选择适合特定学段学生阅读的篇目,这对孩子们理解是很重要的。”黄乔生表示,过去大众熟悉的更多是鲁迅“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现在教材中选入多种风格的鲁迅作品,让鲁迅的形象更为立体鲜活。

“教材编纂需要围绕课标,鲁迅的优秀作品很难做到一一收录。”王涧介绍,为弥补遗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其中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单独开设一章,选取了《狂人日记》《铸剑》《过客》等篇目,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为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向更深处探寻的机会。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鲁迅

随着《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面世,“鲁迅热”又在当代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鲁迅的文字为何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百年后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阅读鲁迅?

“鲁迅是旧时代文学的结束者,新时代文学的开创者。”黄乔生说。鲁迅是中国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时期出现的大文学家,一生在写作和翻译事业上都有突出贡献。其文章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黄乔生认为,《拿来主义》等文章是鲁迅留给社会的文化遗嘱,是对后来人的教导。我们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国民必读,是希望一代代孩子认识到,中国在文化艰苦转型的时代,像鲁迅这样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肉和血写就的文字弥足珍贵,无比感人。

王涧表示,鲁迅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这是其入选教材的首要原因,也是过去学鲁迅、现在学鲁迅、将来仍要学鲁迅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是穷人和不幸者的代言人。”王涧说,从阿Q到祥林嫂,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最贫困、最痛苦的底层劳动人民。鲁迅始终坚守着平民的立场,为中国寻找出路。1936年,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为先生送行,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3个字。一颗公心和为国为民的担当,是鲁迅作品永恒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思考力是独一无二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局困,如何揭开意识层面的遮蔽,如何将认识推向更高的境界,鲁迅为我们做了很重要的表率,其深度和独到之处是其他作家不好取代的。”连中国说。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下,当代青少年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鲁迅的精神营养可以帮助学生磨砺认识社会现象的眼光,引导青少年不断深入思考。

怎样给青少年教鲁迅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阅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温儒敏在《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中写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是部分中学生的调侃,但却提出了时代命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鲁迅?

“鲁迅走入孩子心中并不是容易的事,两者之间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隔膜。隔膜恰恰反映出了人的自然成长状态。”连中国建议,教师讲解鲁迅的文章时,首先需要把自己内在生命体验赋予其中,将自己理解的鲁迅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有助于学生更接近鲁迅。

“鲁迅是读出来的,不能猜,不能套。”连中国认为,带领学生找到自己和鲁迅的内在机缘对理解鲁迅至关重要。部分教师无法放下心中思想家的鲁迅,而如何讲出鲁迅的童心、鲁迅式的幽默是值得思考的。连中国建议教师应首先导入文学家的鲁迅,再逐步引领学生深入探寻到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对文学家的鲁迅关注不够,就容易将鲁迅空洞化。

“北京鲁迅博物馆不怕热闹,怕冷清。”黄乔生介绍,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布展时也会考虑与中学语文课本的设计相配合,将教科书中的鲁迅、博物馆中的鲁迅和学术研究中的鲁迅有机结合起来。“如今我们馆很重要的参观群体就是中学生,很多学生跟着教师和家长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黄乔生表示,博物馆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尽早深入、全面、愉悦地步入鲁迅的精神世界。

回顾语文教材编写过程时,王涧提出:“我们不一定非要板着脸才能学鲁迅。”中小学教材编写过程中也考虑引导学生们认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例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记录鲁迅的吃穿住行和生活习惯,拉近了鲁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连中国表示:“教科书是凝定的博物馆,博物馆是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走进鲁迅故居、走过鲁迅的足迹,进入鲁迅先生的生命信息场,更能发现阅读鲁迅的趣味。

9月25日上午10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的视频特别节目“语文课中的鲁迅”将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等多个移动端平台播出,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5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任赫

  • 索引序列
  • 《新青年》杂志原文
  • 新青年杂志原版
  • 新青年杂志
  • 新青年杂志原版能买到吗
  • 2021新青年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