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论文
摘要: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观基础、客观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长安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
在历史上,长安地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地区和邻邦,也曾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心灵。中外文化在长安地区交流互动,使得世界越来越深人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虽厚重却不显于世。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与其他概念相交叉、重叠,其主体性特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也显得不容易归纳。这种比较大多是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性、独立性以及完整性来考量的。如果以现代意义为价值取向来追溯,古代的长安文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点,而且,作为陆地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长安文化的内在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长安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发展阶段
这里所说的文化,根据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从基本形态上来划分有地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等5种类型。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出发点不外乎“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实质上就是研究和比对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相互关系。文化上的一元和多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一元文化或多元文化,总是一元中有多元,多元中有一元。文化的一元性必然以多元为基础,而多元文化也必然有一元性的共同价值观与追求。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和谐性与社会的和谐性成正比例关系,而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度也构成了该文化范围文明程度的标志。
长安文化属于地区性文化。其名称有二义:第一,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第二,以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为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概括与代表,因而自然包括称名“长安”之前的萌发和之后的延伸。从时空概念上分析,具体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第一,长安文化是称名为“长安”时期的文化。称名“长安”的时期,即从汉代到唐代(当然也可以延续到现代,一方面是有“长安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长安文化陆地文明的一些传统特色仍然有遗存。这需要联系现代与古代来研究,特别要调查古代长安文化的现代遗存,所以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尽管有汉长安和隋大兴、唐长安的区别,但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质的传承来讲,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长安”虽然是城市的名称,是因为称名“长安”的时期是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史的鼎盛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二,长安文化是“长安”地区的文化。这里指的是长安地区,不仅仅是城市地区。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核心地区和辐射地区。核心地区又有两个部分,即长安城区和关中地区。长安城区包括了津、镐、咸阳、大兴和长安。关中地区,也就是地理学上所划分的渭河平原,古称八百里秦川,南至终南山北麓,北至渭河以北的黄土台源地带。其辐射地区,是直接受长安文化影响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渗透的地区,即东至洛阳,南至秦巴山区,西至河西走廊的东部,北至渭北高原。
第三,长安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存在的”文化。“礼失求诸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本能。尽管沧海桑田,长安屡经劫难,但是长安文化并未因此而衰亡。这主要缘于长安文化的“草根”性,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还应该重视文化的精神和物质2个层面。在陕西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少文化遗产深浅不等地打着长安文化的印记,如兵马俑的制造、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信仰、鼓乐、老腔、还有民间的丧葬制度等等。也就是说,长安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而且衰而不亡,也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存在,是“活着的”文化。
第四,长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由此而呈现出的阶段性。地区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长安文化从汉代到唐代为核心时期,也是鼎盛时期,自然也有此前的积累和之后的延伸。
从文化的发生学意义来讲,长安文化从形成、发展到衰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然后绵延至现代。其中,长安文化的孕育阶段,是从渭河文明到先秦;长安文化的形成阶段,是从先秦到秦汉;长安文化的鼎盛阶段,是从秦汉到隋唐;长安文化的衰落阶段,是从五代到现代。
二、长安文化概念上的重叠与交叉
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来概括,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归纳为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周秦文化、三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盛唐文化等,都各有其着眼点,有具体的针对性和各具特色的局限性。这些都与长安文化有重叠和交叉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些命名和长安文化虽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形式上以及时空上有重合之处,但本质上应该区别开来。从这些文化体系中可以抽象出长安文化的内容,但是这属于一元与多元或根与枝叶的关系,并不影响长安文化的独立性。这里存在2个问题需要辨析。
第一,长安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周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以及盛唐文化,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国家文化,是中国国家文化的历史形态。而三秦文化虽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其文化属性的时代特征比较狭窄,文化内涵也比较庞杂,而且不能不涉及到北面的草原文化和南面的巴蜀文化,这就影响到对三秦文化深刻性方面的界定。
所谓国家文化,是各个优秀的、先进的地域文化的总和与代表,而地区文化是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多元的地区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一元的国家文化。相对于国家文化,长安文化属于后者。有的时候,某些地域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会因为客观环境的便利而上升,与国家文化的主流相汇合,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高度和谐。这是完全正常的,如当年的长安文化。但长安文化的根基扎在陆地文明的土壤中,地域范围上毕竟受内陆型文化的限制,所以即使是在最辉煌的时期,如盛唐时代,长安文化也不能完全代表国家文化。另外,在有的范畴上,如典章制度,其性质也属于国家文化,不能划归人长安文化。
我们也需要对同属国家文化的周秦文化和汉唐文化作分析、对比。在周秦文化中,受时代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限制,地域性相对更强一些,而汉唐文化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影响也更为广泛。在这些时期,长安文化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的关系。长安是十三朝建都之地,自古就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非常发达的“京城文化”。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之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方面可以重叠,但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长安文化不能等同于“京城文化”。尽管长安文化在一定的时期内很容易与“京城文化”融为一体,甚至被“京城文化”的光芒所掩盖,因为“十三朝古都”的语境很容易导致二者的混同。
“京城文化”的概念比较清晰,地域小,更绚丽时尚,领风气之先,但根基浅,往往短暂而变化多端(当然,这里也需要把“京城文化”从“国家文化”中剥离出来)。在同样的时空环境下,长安文化为“京城文化”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这一方面说明了长安文化的张力和所能上升的高度,另一方面反映了长安文化形态的丰富多彩,但这些毕竟与长安文化自身的体系结构是两个概念。
从文化的整体性分析,以上文化名称上的“国家”、“京城”等,只是一些相对区别的概念,其定义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而“地域”的文化内涵则显得更清晰、准确,历史的延续性更为持久,也更为“草根”性。这也是长安文化作为基础性地区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
三、长安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
文化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长安文化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非常复杂的规律,是长期的发生、积淀与发展的过程。为什么长安文化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连绵不断的持续性?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以及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原因,需要和其他文化区的客观环境作比较。归纳起来,长安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有3个方面。
第一,土地问题。长安文化植根于内陆型农耕文化的土壤中,黄土文化的生存条件是规定长安文化的根本要素。这一地区有非常良好的农业耕作条件,位居渭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国内类似的地方也有,但不是很多,持续性的开发时间也有区别。汉代司马迁记载道:“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禹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那,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地重,重为邪。”“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川。附近的山区还有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终南山:“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樟、檀、拓,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而且河网密布,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日用和农业灌溉的需要。
第二,保证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问题。在古代,中国以农业大国闻名,统一与战乱时相交替,保障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极为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民众的生存以及生存的质量。这一地区不仅土地肥沃,浇灌方便,而且四面环山,有许多台源,为四塞之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和其他地区相比较有天然的优势。这一地区又名“关中”,自古以来关中四周修建有许多关隘,扼守要冲。东面中条山、蜻山、熊耳山,有函谷关、潼关、武关、临晋关、龙门关,西面六盘山有尧关、旬关、子午关、饶凤关、骆谷关、斜谷关、阳平关,北面黄龙山、子午岭有金锁关、石门关、冉店关、阳峪关,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关隘。另外,在交通水运方面,附近河流众多,设有许多渡口。如黄河上的蒲津渡、风陵渡,渭水上的渭水渡、渭南渡、东渭渡、西渭渡、宝鸡渡,南面还有汉水上的汉中渡、安康渡等,都控制着拱卫关中的水路要冲。以上这些关隘和渡口从陆上和水上全面保证了关中的安全,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社会稳定。
第三,地理位置与发达的交通状况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文化依靠获取不断的信息创新、获取发展的动力,形成不断的生长点,而创新就必须借鉴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在文化信息的交流上,交通问题是制约古代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而关中本身也是一个封闭型的地区,但关中所处地理位置的大环境经常是开放的。
秦和隋的两次大统一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发展。秦、汉的驰道、栈道连通了全国各地。通西域之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路线一直延伸到南亚、中亚。隋唐时代,潜渠连接渭河、黄河,自成体系。隋朝时:“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憧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唐代交通更为发达,如:“东至宋汁,西至岐,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显然,依靠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长安地区获取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文化信息。 四、长安文化形成的主观基础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长安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积淀过程。这个过程与齐鲁、荆楚、巴蜀、岭南等地的文化形成过程迥然有别。
远古时代,关中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仅从考古发现来看,100万年前,“蓝田人”在这里生活,20万年前,渭河北岸又生活着“大荔人”,2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已有大量发现,特别是洛、径、溺、沪、橘、沫、皂、漆等河流的两岸。之后,仰韶文化的代表有著名的溺桥半坡遗址和骊山姜寨遗址,龙山文化则有洋西客省庄遗址和西安东郊的米家崖遗址。5000年前,渭河文明有了新的发展,炎黄部落崛起,把渭河文化传向东方。从西周至唐的约1100年间,这一地区连续成为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的建都之地。频繁的政治活动和中外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往来,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长时间地保持着激扬多彩的活力。
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进人封建社会之后,亚洲腹地的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各自的进步,长安地区成为中原农耕文化圈在西北的门户,也是西北草原文化东进和南下的人口,这一政治、经济之要地的战略地位,使得各民族争相在这里活动,从而带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汉通西域之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承担起了将东方文化输往西方并首先审视和接受西方文化的重任。西晋末的“永嘉南渡”,使得鲜卑、匈奴、揭、氏、羌“五胡”南下,又长期处于民族大迁徙、文化大交融的格局中。斑斓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在这里激荡、展示,大大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也赋予了长安文化开放性的品格。
国际文化的长期交流形成了长安文化博大雄浑的气魄,形成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胸襟与眼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长期处于中国政治中心的有利因素,长安地区成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国最先吸纳、消化和再创造域外文化的地方。例如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为长安地区最先接受,在这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化”和“化中国”的进程。一方面,长安地区中外高僧云集,寺塔林立,担任了北传佛教译传中心的重任,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另一方面,“三武一宗禁佛”的3次激烈冲突都发生在这里,同时说明了域外文化被中国文化改造的曲折经历,也说明了长安文化具有刚性的一面。
五、长安文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长安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
第一,原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连绵不断,通常表现出先进性。以这种先进性为基础,成为千余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波又一波强烈的冲动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二,东方文化基础上的农耕民族文化与草原民族文化汇合状态下的多元结构,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多种成分并存,有比较强的包容性,既活跃又丰富多彩。
第三,文化的主体性不鲜明。在所谓的中原文化圈里,这里也不处于中心地带,但却带有世界性文化的色彩。这与其他以本地域传统为核心而凝结和升华的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有明显的区别,很难在文化上归纳出一个完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主体体系,而是保持着一种百花齐放、此起彼伏的态势。
第四,文化外形多变。虽然是地方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又与国家文化相和谐,有时又以民族文化为特点,有时又流露出京城文化的个性特征,有时又显示出国际文化的色彩。
第五,文化性格开放、活跃,文化态度宽松、宽容,文化形象大气而粗豪,刚毅而散漫。排他性较少,创新性强,富于进取和开拓精神,也显示出较强的凝聚力与反馈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五代之前,以长安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开放的、活跃的,保守的、故步自封的因素较少,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特别体现在对异地文化信息的吸收、兼容、改造以及将新的文化信息向外传播上。向外传播的文化信息增强了适应性和融合性,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收的文化信息越多,传出的文化信息也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六、结语
以上是从理论上对长安文化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简单梳理,仅一家之言而已,实际上还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如长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性与定位,长安文化的体系、功能以及具体表现,长安文化的当代形态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大量深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陆地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长安文化内在的普适性价值无疑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且值得继承和发扬。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刘邦(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7]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迁徙分布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8]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来源一: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来源二: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来源三: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来源四: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来源五:赐姓或改姓。1.出自项氏:汉初赐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为刘氏。2.出自姒姓娄氏: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4.出自王氏: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5.出自龚氏: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6.出自卢氏: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7.出自寇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8.出自丘氏: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9.出自留氏: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11.出自薛氏:北汉皇帝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12.出自何氏:北汉皇帝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13、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14. 唐宦官刘贞亮,原名俱文珍,无嗣。15. 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改姓刘,无嗣。16.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其他近代、现代改姓刘氏者略。得姓始祖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迁徙分布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7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
长安①我国古都之首。西安的旧称,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强汉、盛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皆以此为陪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汉唐时代,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周围三十六公里。唐末天佑(从示字旁)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解放后,对汉隋二城遗址,都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为唐长安复原图)②西汉、隋、唐皆建都于长安,故唐以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并不一定指真正的长安。李白《金陵》诗:“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晋朝南渡后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可是李白还是用“长安”来指代建康。
论文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养老保障 制度 论文摘要: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21世纪是属于老人的世纪,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 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而据2006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不断加深,尤其是未来的十多年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 37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将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会持续50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是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大。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是世界之首。目前,中国老龄人口接近1. 6亿,占全球的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几乎相当于英国、德国、瑞士、卢森堡四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是人口高龄化趋势显著。人口年龄结构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人口的高龄化即长寿化,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约4. 7%的速度增长,达到1300万,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2050年将达到1. 5可乙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 78 % 。这也是人口转型时期老龄化的重要年龄特征。 三是“未富先老”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尽管2008年中国以4. 222万亿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246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没有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属于未富先老。 二、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陈所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能否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优,关系到能否巩固离退休制度和计划生育成果,而且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养老保险压力巨大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扶养比的持续上升,不仅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发放社会基本养老金、支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等压力将大大加重,而且还意味着将来由于劳动适龄人口数的减少将使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的人群大大减少,面临着社会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可以说,政府、企业、社会都已感到养老保障的压力正显著加大。 第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和财政补贴。单一的基金来源致使现行养老体制必须要面对“弹性的缴费与刚性的支出”引发的财务吃紧的矛盾。加之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享受养老基金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在职工人对离退休职工的赡养比在逐渐上升,致使养老保险费用支出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成为老龄化危机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第二、地方“养老”欠债严重,“空帐”运行规模巨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早在1997年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就有指出: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社会统筹部分解决。即企业同时承担着退休职工的养老需要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责任,造成企业负担过重,致使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除去个人账户部分的“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再加上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的“混账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挪用”个人账户的基金来补养老金支付空缺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帐实行、养老金入不敷出、社会公平难以维持的吃紧状况。(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建立过程中,尚存在诸如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不高、统筹项目和统筹比例不规范、保险金额较低等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仍然是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之外。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6年男性为89. 1%,女性为64. 6%,仍有将近22%的城市老年人没有享受退休金。同时,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仍旧主要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五保户”等集体经济的养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会救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与现阶段较为狭窄的养老保障体制覆盖面之间的冲突己经突显口。 (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受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设施陈旧、观念滞后、资源分散以及扶持政策与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化进程缓慢,难以满足老年人剧增的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000亿元,供求相差甚远。一项银发经济调查显示,在普通商店内,青年人服装占70%以上,中老年人服装不足10%,各种养老福利、公益设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一些护工、老年人公寓、适合老年人的楼房、厕所等少之又少。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 8万个,养老床位120. 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 6张,与发达国家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应对老年人口养老保除的对策 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2、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日本的银发经济能发展得红红火火,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得益于政府的助力。2000年,日本首次制定了“介(看)护保险法”,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过国家补助获得必要的看护服务,大大推动了日本看护产业的发展,日本全国老人每月花在看护业的费用从当年的4亿日元直线攀升到了2005年的148亿日元,而其中80%的费用都是用在轮椅租赁和特别看护用床方面。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权益。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惩。其次,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养老、医疗、产权等纠纷提起诉讼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压力,真正实现代际公平,社会和谐。
长寿是很多人的关心事儿。百岁以上长寿老人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 健康 长寿的秘诀。
那么长寿人口比率较高地区的人们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长寿地区为希腊伊卡利亚岛、撒丁岛、日本冲绳、美国洛马林达等。
专家们对150篇有关这些地区人的饮食习惯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寿的人其实有着几种共同的特点。美国的 健康 杂志【Health】根据此项分析结果介绍了可长寿的饮食习惯。
一天饮食的95%是植物性食物= 住在长寿地区的人所拥有的共同点是,经常吃谷物、豆类以及蔬菜类等植物性食物。他们会充分摄取时令水果和蔬菜,而吃剩下的蔬菜可以用腌制或烘干的方法进行保管,以至可以随时吃。
特别是与长寿有密切相关的植物性食物就是绿色叶子蔬菜。根据有关长寿的几篇论文,每天吃一碗烹饪过的叶子蔬菜的人比一般人在往后四年内的死亡率可降低一半。
肉类的摄取限制为一周两次以下= 长寿的人也不是不摄取肉类。只是会把吃的次数降低到最小化。而且吃肉时也不是大量地吃,而是在主食中会少量添加。
平均每个月会摄取5次肉类,且每次的摄取量为57g左右。肉类的种类有,鸡肉、羊肉以及猪肉等在自己的农场进行养殖的畜类为主。
每天都吃少量海鱼= 长寿的人平均每天吃85g的海鱼。根据对9万6000名美国人所进行的研究,属于最为长寿群体的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且每天都会摄取少量的海鱼。
最好的海鱼种类为,鳀鱼或鳕鱼等属于食物链的中间阶段的海鱼。因为此类海鱼受到水银等有害物质污染的程度相对来说较轻,所以可以放心食用。
烹饪时尽量保持原形态= 食物进行过度加工的话,会很难分辨原材料的状态。长寿的人在烹饪时会尽量保持原材料的模样。
吃鸡蛋时也不会专门去掉蛋黄再吃,或榨果汁时也不会过滤掉果肉。他们的饮食习惯就是会把各种食物均衡的使用。
给你一篇范文,自己参照着写。临海市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古为章安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自唐以后,历代均为台州府治。古城墙、古街区、古庙宇、古塔群,古风蔚然。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深远,文脉犹存。临海古迹,首推两座古城,一是临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临海古城墙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山水城相依相绕,雄伟壮观,人称"江南长城"。古城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巾山塔影,东湖毓秀,唐代古刹,明清街衢,无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戚继光曾在此屡败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东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竞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临海文教,始于汉晋,兴于唐,而盛于宋明,源远流长。自唐以降,临海即为台州文化中心,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年文脉,至今犹存。屈晃、谢灵运、顾况、骆宾王、郑虔、朱熹、尤袤、王士性,都为一代文宗。唐郑虔为广文馆博士,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有骆临海之称,他的诗集称为《骆临海集》。朱熹在临海办学讲学,在东湖小瀛洲建上蔡书院,并手书书院匾额。明代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著述颇丰,在人文地理方面成就高于徐霞客。史载,仅宋一代临海中进士者二百十七人,在全国各县中居第五。台州学院位于临海市,是台州唯一的本科院校,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大学办学基本格局。学校办学基础扎实,成果显著,以2005届毕业的01历史本科班为例,学士学位授予率达百分之百。临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风景绝佳。宋代文天祥过临海,赋诗赞曰:"海上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清代冯赓雪赞之为"风景直冠东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龙湾海滨、牛头山湖、珊瑚岩奇观、永安溪漂流,以及浙东南第一高峰的括苍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时之赏不绝,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临海盛产柑橘、茶叶,柑橘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无核橘,产量居全国首位;“临海蟠毫”为全国名茶之一。真丝绸衣、漆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全国。临海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盛产柑橘、茶叶,柑橘历史悠久,主要品种为无核橘,产量居全国首位﹔“临海蟠毫”为全国名茶之一。真丝绸衣、漆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全国。境内风光秀丽,主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东湖、中山、古城桃渚等。桃渚千峰竞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2006年9月,临海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 2 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一、汉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二)、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三)、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代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成为最大的行政域。宋代又改“道”为“路”。古中国由于朝代更迭,地名经常改动,故而同一个行政区域往往有好几个名称,给后,带来了不少麻烦。“省”的行政区划始建于清朝,中华民沿用之。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调整变革,定为:省、自治区、特区、自治州、市、县、区、街道、镇、利。
1,巩义地名的由来: 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取巩县的“巩”字与孝义的“义”字,改名为巩义市。 巩义市是县级市,体现在行政级别上是,行政级别分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县级市是介与县处级与厅局级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再具体地说就是巩义市市长正常上调,只能是副厅局级。 孝义不是现在的孝义街道办,而是原来的孝义镇,是巩县县城所在地。 2,巩县地名的由来: ——看视频回答问题:“巩”字的由来;巩县的由来: ——看视频:东周故城: 在我国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气的。 《竹书纪年》这样写道:“帝喾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时称为为“夏伯国”,商为“阙巩国”,周为“巩伯国”…… 风雨磨蚀,沧桑巨变,这些远古遗迹或掩埋于地下,或烟灭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时至今日已无处可寻。 而建于战国时期的东周国都遗址,历经二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今天还能寻觅到她的一些踪迹。 出字幕:东周故城 主持人现场口播: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巩义行》。 我现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头上,这里是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在我身后大约三公里处就是巩义市市区,而我脚下这块土地却是巩义市最早的都城—东周故城。 东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东有洛水环绕,南有黑石雄关,西北邙山为凭,地势十分险要。遗址由西向东渐次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于岁月的变迁,以及历史上洛河的改道,东周故城的东城墙早已冲毁,而建在山顶上的西城墙现在还存有大约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紧邻沟壑,整个城廓呈正方形。 采访:退休教师 康靖 东周这个建城的历史,现在来计算是在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来巩县建立东周王城。东周故址,东周故城,是个很长的城池。 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武公被秦所灭,秦才在这里设置了巩县。这就是说:东周故城遗址,是最早的巩县城。 主持人口播: 作为东周故城,它的宫建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街道布局又是什么样子?《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周赦王时筑巩城,围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简单到只知其轮廓。 采访退休教师康靖: 据史料记载:这个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东到洛河滩,根据现在这个估计,巩县城的东关在(现在)大堤的东边。过去洛河不是现在这种走势,她是从黑石关沿着东边的山岭,紧逼着孝义这个沟到白河,顺着流到石灰务。1366年,当时发大水,又遇到地震,几十里的大堤从黑石关决口,河水顺着黑石关到康店、焦湾,一直到现在的庄头,转回东边又流回旧道。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昔日东周故城的模样,只能从不断发现的周、汉时期的陶片,小规模的竖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壶的殉葬品,证明着这里人类生活的久远。 在东周故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儿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巩王阁”,因其通身红色,当地群众也叫它“红阁”。“红阁”建于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红阁基座高1米,面阔、进深都是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层。在红阁南侧第一层正中间,镶嵌一方石刻,楷书“东周巩王阁原委”,记述了东周城的沿革等内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东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墙,城墙10到15米高,2米多厚,现在还剩400多米长,同时还辟了城门,在寨门的上方镶有一长方形石碑,上书“东周故址”。 清朝著名诗人陆昕看过东周故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来又买野村寥,不见东周气象豪。 一片河声趋洛芮,四围山色压成皋。 严陵滩急星辰动,杜子祠荒草木高。 独有平津桥畔柳,年年春水击渔刀。 主持人现场口播: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东周故城早已湮没。邙山无言,洛水东流,只有这千年不变的山川地貌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提问学生: ——答案: 商朝时叫阙巩国,都城在斟寻(芝田镇稍柴村一带),周朝时叫巩伯国,都城在古东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灭亡,秦统一,设置郡县,改巩伯国为巩县,县城(康店)。 3、孝义地名的由来: ——处理家庭关系的三个原则: 严慈;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抚养孩子 孝:孩子对父母的爱,服从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作为学生最大的孝,就是长大成人成材,长大是年龄上,成人是成为社会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人。 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诚信,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兑现不了,主动及时说明原因。 ——孝义地名的由来:原先叫枣园,自从田家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后,皇帝封此地为孝义保,沿用至今。 ——看视频回答问题:田家三兄弟的孝与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看视频:孝义与紫荆树的故事: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统称孝义。中国民间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汉朝以前,这里原名叫枣园。东汉章帝年间,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汉。田家有三个孩子,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 田老汉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每年春夏交替,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开得十分鲜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云霞,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有一天,田老汉病了,他自知生命将尽,就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 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家务纷争,并且越闹越厉害。兄弟三个没有办法,只好商量着分家。庄园、田产、牲口、农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当了,最后一看,庭院中间这棵高大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当一家人拿着工具来伐树的时候,仰头一看,惊呆了!只见一夜间满树的红花败了,绿叶枯了,紫荆树死了! 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树兴旺,家兴旺,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 老人尸骨未寒, 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再也不敢说二话,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 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真的又活了! 从此,田氏三兄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重振家业,并为乡里乡亲办了许多善事、好事儿。人们为了纪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义举,就把枣园改称为“孝义”。 紫荆树死而复活,田家从闹分家到重振家业,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间最朴素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义”,而“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绎了“孝”和“义”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种典籍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进而把“三荆同株”、“田真哭活紫荆树”作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让”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章帝年间,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汉章帝在洛阳听到这个故事后,大加宣扬,并亲赐“孝义”之名。 巩义市政协委员田文年: 孝义这个名字来源于东汉年间,大概是东汉九年。当时家里庭前有棵紫荆树,兄弟三个真、庆、广,对老人比较孝。正好汉章帝坐位期间,由于皇帝的几个兄弟不太吻合,也在争权夺位。所以当咱们这里三田的事发生以后,皇帝为了教育弟兄们性义、行道、和睦,处理国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荆树为典范,在满朝推广。从这由来,汉章帝把原来的枣园封为“孝义”。 以后,这个故事经过加工,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三田的故事也随之载入地方志史册。 其中,孝义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记载了明朝邑侯朱胜题写的八句诗: 紫荆一株,别籍三涂;夜谗议砍,晓辄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苏;孔怀之道,人当是图。 孝义,也因三田的故事而闻名。隋唐时,孝义称为“孝义驿”,梁时称为“孝义宫”,清代随着人口增多称为“孝义镇”。 退休干部范崇宪 古代,围绕孝义村周围行政机构的新置,都始终保持着孝义的名字。在隋朝叫孝义驿,是官方管理的军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义保;清朝叫孝义镇。孝义的名字始终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孝义有着很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家庭道德走向社会美德,核心就是团结和谐。 解放前孝义的西寨门上还有“三田故里”的匾额,解放后,在孝南、孝北先后出土和发现了三田墓遗址、玲珑八角井遗址、三田遗址、三田遗风等碑刻。 今天的孝义,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许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额和壁画,尊老爱幼、兄恭弟让等已深深扎根孝义人民心中,三株同荆的故事还在世世代代传唱。麻烦采纳,谢谢!
泉州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同时,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文博工作也就尤其重要。 多年来,泉州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指导,落实文物保护“四有五纳入”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受到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国家、省、市财政投入资金,海外三胞积极捐资,灵山圣墓、天后宫、洛阳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襄祠、府文庙、威远楼等省级以上文物全部得到维修,其周边环境也普遍得到整治。文物发掘和考古不断有重大突破,如宋代古船的出土、明代锡兰王子在泉后裔世氏的发现等等,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极大丰富了泉州文化的内涵。同时,文物保护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等方面结合,使文物的开发利用得到发挥。 泉州的博物馆主要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佛教博物馆、泉州南戏博物馆、泉州南少林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始创于1959年,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显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泉州市进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馆在东湖之畔落成。新馆主体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的船,象征海外交通这一历史主题。展馆陈列着泉州出土的各种海交文物,并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数百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为珍贵,也是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这些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作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个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交融的真实历史情况。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1,巩义地名的由来: 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取巩县的“巩”字与孝义的“义”字,改名为巩义市。 巩义市是县级市,体现在行政级别上是,行政级别分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县级市是介与县处级与厅局级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再具体地说就是巩义市市长正常上调,只能是副厅局级。 孝义不是现在的孝义街道办,而是原来的孝义镇,是巩县县城所在地。 2,巩县地名的由来: ——看视频回答问题:“巩”字的由来;巩县的由来: ——看视频:东周故城: 在我国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气的。 《竹书纪年》这样写道:“帝喾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时称为为“夏伯国”,商为“阙巩国”,周为“巩伯国”…… 风雨磨蚀,沧桑巨变,这些远古遗迹或掩埋于地下,或烟灭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时至今日已无处可寻。 而建于战国时期的东周国都遗址,历经二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今天还能寻觅到她的一些踪迹。 出字幕:东周故城 主持人现场口播: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巩义行》。 我现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头上,这里是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在我身后大约三公里处就是巩义市市区,而我脚下这块土地却是巩义市最早的都城—东周故城。 东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东有洛水环绕,南有黑石雄关,西北邙山为凭,地势十分险要。遗址由西向东渐次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于岁月的变迁,以及历史上洛河的改道,东周故城的东城墙早已冲毁,而建在山顶上的西城墙现在还存有大约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紧邻沟壑,整个城廓呈正方形。 采访:退休教师 康靖 东周这个建城的历史,现在来计算是在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来巩县建立东周王城。东周故址,东周故城,是个很长的城池。 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武公被秦所灭,秦才在这里设置了巩县。这就是说:东周故城遗址,是最早的巩县城。 主持人口播: 作为东周故城,它的宫建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街道布局又是什么样子?《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周赦王时筑巩城,围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简单到只知其轮廓。 采访退休教师康靖: 据史料记载:这个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东到洛河滩,根据现在这个估计,巩县城的东关在(现在)大堤的东边。过去洛河不是现在这种走势,她是从黑石关沿着东边的山岭,紧逼着孝义这个沟到白河,顺着流到石灰务。1366年,当时发大水,又遇到地震,几十里的大堤从黑石关决口,河水顺着黑石关到康店、焦湾,一直到现在的庄头,转回东边又流回旧道。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昔日东周故城的模样,只能从不断发现的周、汉时期的陶片,小规模的竖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壶的殉葬品,证明着这里人类生活的久远。 在东周故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儿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巩王阁”,因其通身红色,当地群众也叫它“红阁”。“红阁”建于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红阁基座高1米,面阔、进深都是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层。在红阁南侧第一层正中间,镶嵌一方石刻,楷书“东周巩王阁原委”,记述了东周城的沿革等内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东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墙,城墙10到15米高,2米多厚,现在还剩400多米长,同时还辟了城门,在寨门的上方镶有一长方形石碑,上书“东周故址”。 清朝著名诗人陆昕看过东周故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来又买野村寥,不见东周气象豪。 一片河声趋洛芮,四围山色压成皋。 严陵滩急星辰动,杜子祠荒草木高。 独有平津桥畔柳,年年春水击渔刀。 主持人现场口播: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东周故城早已湮没。邙山无言,洛水东流,只有这千年不变的山川地貌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提问学生: ——答案: 商朝时叫阙巩国,都城在斟寻(芝田镇稍柴村一带),周朝时叫巩伯国,都城在古东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灭亡,秦统一,设置郡县,改巩伯国为巩县,县城(康店)。 3、孝义地名的由来: ——处理家庭关系的三个原则: 严慈;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抚养孩子 孝:孩子对父母的爱,服从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作为学生最大的孝,就是长大成人成材,长大是年龄上,成人是成为社会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人。 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诚信,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兑现不了,主动及时说明原因。 ——孝义地名的由来:原先叫枣园,自从田家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后,皇帝封此地为孝义保,沿用至今。 ——看视频回答问题:田家三兄弟的孝与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看视频:孝义与紫荆树的故事: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统称孝义。中国民间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汉朝以前,这里原名叫枣园。东汉章帝年间,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汉。田家有三个孩子,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 田老汉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每年春夏交替,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开得十分鲜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云霞,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有一天,田老汉病了,他自知生命将尽,就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 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家务纷争,并且越闹越厉害。兄弟三个没有办法,只好商量着分家。庄园、田产、牲口、农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当了,最后一看,庭院中间这棵高大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当一家人拿着工具来伐树的时候,仰头一看,惊呆了!只见一夜间满树的红花败了,绿叶枯了,紫荆树死了! 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树兴旺,家兴旺,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 老人尸骨未寒, 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再也不敢说二话,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 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真的又活了! 从此,田氏三兄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重振家业,并为乡里乡亲办了许多善事、好事儿。人们为了纪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义举,就把枣园改称为“孝义”。 紫荆树死而复活,田家从闹分家到重振家业,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间最朴素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义”,而“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绎了“孝”和“义”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种典籍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进而把“三荆同株”、“田真哭活紫荆树”作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让”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章帝年间,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汉章帝在洛阳听到这个故事后,大加宣扬,并亲赐“孝义”之名。 巩义市政协委员田文年: 孝义这个名字来源于东汉年间,大概是东汉九年。当时家里庭前有棵紫荆树,兄弟三个真、庆、广,对老人比较孝。正好汉章帝坐位期间,由于皇帝的几个兄弟不太吻合,也在争权夺位。所以当咱们这里三田的事发生以后,皇帝为了教育弟兄们性义、行道、和睦,处理国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荆树为典范,在满朝推广。从这由来,汉章帝把原来的枣园封为“孝义”。 以后,这个故事经过加工,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三田的故事也随之载入地方志史册。 其中,孝义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记载了明朝邑侯朱胜题写的八句诗: 紫荆一株,别籍三涂;夜谗议砍,晓辄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苏;孔怀之道,人当是图。 孝义,也因三田的故事而闻名。隋唐时,孝义称为“孝义驿”,梁时称为“孝义宫”,清代随着人口增多称为“孝义镇”。 退休干部范崇宪 古代,围绕孝义村周围行政机构的新置,都始终保持着孝义的名字。在隋朝叫孝义驿,是官方管理的军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义保;清朝叫孝义镇。孝义的名字始终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孝义有着很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家庭道德走向社会美德,核心就是团结和谐。 解放前孝义的西寨门上还有“三田故里”的匾额,解放后,在孝南、孝北先后出土和发现了三田墓遗址、玲珑八角井遗址、三田遗址、三田遗风等碑刻。 今天的孝义,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许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额和壁画,尊老爱幼、兄恭弟让等已深深扎根孝义人民心中,三株同荆的故事还在世世代代传唱。麻烦采纳,谢谢!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论文写作和课题查询一. 论文写作、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1.论文写作(1)论文类型:科研论文、学位论文(2)论文格式:前置部分: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3) 论文写作步骤:选题、资料准备、论点形成、撰写(4) 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关系选题阶段。通过信息检索,了解专业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寻求科研中的空白点、学术的争鸣点、社会实践的需求点、知识的概括点、科学定论中的矛盾点、个人的兴趣点、学科和专业的熟悉点资料准备。通过信息检索,获取事实资料、数据资料、文献资料、论据、观点。论点形成:通过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提炼,逐步形成论点。2.课题查询(1)概念(2) 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立项查新阶段:了解课题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动态信息课题跟踪阶段:在课题项目实施中,通过资料丰富、论证。成果查新阶段:课题项目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成果在国内外的地位,以便对项目成果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二.信息资源检索策略与方法1.课题分析2.问题分类3.选择检索工具4.实施检索5.结果处理信息资源检索步骤(图式)课题 问题 选择检索 实施 结果分析 分类 工具(途径) 检索 处理1.课题分析确定专业范围:课题涉及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确定时间范围:课题需要检索的年代范围。地理及语种范围:课题在那个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原则上采用该国及该母语的检索工具。信息范围:选择与课题有关的、针对性强的检 索工具。2.问题分类(1)寻找事实、数据型信息,找寻问题的准确答案。(2)查找特定文献,根据某一文献的线索查找原文,或已知某一作者,查询其所有发表的文章.(3)对某一问题作大致的了解,并就问题的一个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撰写小型论文.(4)查询某一专题的前沿和最新资料,了解研究动态,发展趋势。(5)对某个课题全面调研,了解整个发展过程,全面细致地了解国内外有关的所有出版物的情况,年代范围较广,主要撰写综述或研究报告.(6)对某一课题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在充分掌握材料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观点或论点,撰写报告或学术论文.3.选择检索工具根据课题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检索途径:一般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组织和控制一次文献 ,同时可通过一次文献后列出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范围。检索工具与检索课题的学科相一致,注重检索工具的权威性。技术和手段:有机检条件的一般就不选择手检工具。考虑价格和可获得性,应选择就近获取。4.实施检索(1)确定检索途经:分类途径、主题途径、题名途径、著者途径、代码途径、其他途径从已知信息特征选择从课题检索要求选择检索工具提供的索引进行选择(2)制定、调整检索策略确定检索用词,构建检索表达式,实施检索,反馈调整检索5.结果处理n 检索结果分析:浏览文摘,判断是否满足要求,并加以筛选,若不满意,及时修改检索策略,二次检索,直止满意.n 获取原文:(1)全文数据库直接获取(2)文摘、题录、索引数据库通过外刊导航获取全文(3)馆际互借三.各专题信息的检索1.事实型、数值型信息的检索事实型信息主要指名词术语、人物、地理、机构、年度资料等。数值型信息主要指计算公式、图表、数据、统计资料等.检索工具主要是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1)词典、辞典综合性辞典:《辞海》《辞源》 《汉语大词典》专科辞典:《经济大辞典》 《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计算机词典》 《建筑材料辞典》网上的词典:中文词典:词典: (2)百科全书综合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大美百科全书》专业性:《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网站:国家百科全书:现代会计百科辞典网: (3)年鉴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 《世界知识年鉴》专业性:《中国经济年鉴》 《中国会计年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广东年鉴》网上年鉴:国家图书馆主页提供年鉴数据库的网上检索。(4)手册参考性:《现代营销手册》指南性 《出国留学指南》数据性:《建筑施工计算手册》(5)数据库、网站万方: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CSI)万方: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UMI《商业信息摘要数据库》(ABI/INFORM)传记网:世界名人录网络版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资讯行: 中国资讯行 主要数据库: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文献库、香港上市公司资料库、中国企业产品库 、名词解释库、中国人物库、中国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库、中国法律法规库、中国医疗健康库 。中经网 内容包括推荐专辑、综合动态、经济分析、经济数据、行业经济、区域经济、财经视频等提供3种查询工具:全文信息检索系统:综合经济和中经新闻中经搜索:Internet网站资源搜索中企网址查询:按企业、产品查询2.文献型信息的检索 以文献(题录、文摘、全文)为检索对象检索工具:期刊论文 会议文献 学位论文 专利 标准(1)期刊又称连续出版物,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文献载体。核心期刊是重要的一种期刊。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少数期刊(约20%)刊载了某些学科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80%),他们的被摘率、被索率、被引用率以及在流通中的借阅率明显高于其他刊物,这部分期刊被称为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与快讯期刊数据库中文综合性全文数据库举要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收录期刊种类近12000种,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期刊。万方数据库(共包括100多个专业数据库)(A) 科技信息子系统(B) 数字化期刊(C) 商务信息子系统清华学术期刊网收录国内66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积累题录1500万余条,全文文献500多万篇。分九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收录年限从1994年至今.VIP、CNKI、万方三种数据库比较CNKI VIP 万方时间 1994 1989 1998种数 6000种 12000种 2700全文 664万篇 500万篇 30万篇内容 9/126专题 7/27专题 5/77小类更新 2 1 3Springer(全文) 德国Springer-Verlag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 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的在线检索服务。Springer LINK目前所提供的全文电子期刊共包含439种学术期刊(其中近400种为英文期刊),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法律、生命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1个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2)会议文献是指学术会议文献。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国内唯一全文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报道国际性或科技会议论文的专门性检索刊物。(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检索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博士)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PQD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 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整、连续动态更新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论文约2万篇,2002年“211工程”高校收录率85%以上,收录年限2000年至今。(4)专利专利文献:一切与专利制度有关的各种专利文件统称为专利文献。类型: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等。检索途径:专利权人(个人、机构)专利分类(IPC分类、各国专利分类)专利主题(关键词)专利号码(专利号、申请号(优先项)、入藏登记 号等)免费专利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信息: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库:易信网专利库网专利库 (5)标准标准的等级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 :行业主管部门名称的汉语首 字母表示,例如:JB。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标准的检索:一般采用分类和标准号途径检索课题—查找标准目录中的分类目录—标准号—索取标准原文检索课题—查找目录中的标准号索引—标准名称—索取标准原文标准的检索工具:上海标准文献信息网上服务系统:中国标准计量信息网:.小结1.查找一般问题答案,多用工具书或事实、数据型数据库。利用工具书时,可按下列模式:(1)查时政大事:年鉴(2)查名词、术语:词典(3)查人物:辞典、百科全书(4)查数据:统计资料、年鉴、手册、数据库(5)查机构、地名:名录、手册2. 查当代科学进展及当前学术动态:年鉴或数据库(综述)。3.查找图书:先查当地馆藏目录,若无,联机检索,馆际互借。4.查论文资料:索引、文摘、全文数据库(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5.查法令条约:汇编资料、书目或法律法规数据库。6.查专利、标准:专利、标准数据库2.文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举要(1)《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 共包括4个子数据库:①政治类;②经济类;③教育类;④文史类。3.经济学专业信息检索工具工具书:《中国经济大辞典》*《牛津经济学词典》《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实用外贸英汉词典》《经济学百科全书》*《中国经济百科全书》*《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中国会计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现代营销手册》《市场调研手册》《国际贸易简明核算手册》*经济专业相关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资讯行中经网期刊目录:S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相关网站工商企业、金融、财政、价格等信息:中国企业在线:万方企业数据库:中银网:五.理工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1.理工科文献特点数量急剧增加文献交叉重复文献出版分散文献失效加快文献类型增多SCI与EI比较SCI EI索引 索引、文摘回溯年代 40年 120年范围 侧重基础科学 不收基础理论侧重工程界检索思想 引文思想 传统文献检索思想特点 多学科交叉覆盖 时效强、文摘详尽时效强 使用方便收录我国文献 少 多3.计算机专业信息检索工具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Springer清华镜像World Scientific 世界科学出版社全文电子期刊镜像CALIS管理中心数据库资源期刊目录: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六.检索实例检索课题:反倾销*WTO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事实型、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中经网相关文献资料:维普或清华同方、人大复印资料、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UMI、Elsevier SDOS、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反倾销*WTOanti dumping*WTO(02/04)分类途径:F72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中经网:11篇(浙江*反倾销*WTO)维普:116篇(核心期刊02/04)CNKI:121篇(02/04)CNKI博硕论文:9篇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12篇人大复印资料:(略)UMI:4篇(学术期刊02/04)Elsevier SDOS:0篇Kluwer:1篇检索课题:高层建筑和抗震设计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相关文献资料:维普、CNKI、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EI(工程索引)、Elsevier SDOS、 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tall building*seismic design分类途径:TU97(高层建筑)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56篇维普:24篇(核心期刊2000/2004)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0篇万方期刊论文:2篇CNKI全文期刊:11篇CNKI学位论文:2篇Elsevier SDOS:1篇EI 工程索引:12篇(文摘)Kluwer :0篇
简单啊,你们学校有学术期刊数据库把,一般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都有,找一篇你觉得比较好的论文,把里边的框架原封不动的抠下来,按照老师的格式做就行了。我就是这样做的呵呵准过啊哥们!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课题研究的方法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八)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四、注意三点: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2、要多学习,多借鉴。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3、创新。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