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舞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朝鲜族女性舞蹈。古代中原地区也有。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 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 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舞姿矫健而奇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绘此舞:“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说,舞者仅是“雄装,空手而舞”;一说剑器类似流星,即两个圆铁球系以丈余彩帛之类。亦有人认为剑器是双剑。但晚唐、宋代的《剑器舞》确是舞剑,宋代大曲队舞即称为《剑舞》,舞者还有击刺动作。晚唐时舞具除剑外还有旗帜、火炬。《剑器舞》原为独舞,晚唐时已是群舞,至宋发展为宫廷队舞,按大曲形式演、奏,即有勾念、自念、对答、歌舞等,演者轮流出场,并有“鸿门宴”、公孙大娘舞剑、张旭等一类简单的故事情节。也有男女对舞。大曲中的歌辞,有《剑器曲破》和《霜天晓角》两种。剑舞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汉唐时代最为流行。由于剑术动作英武、韵律优美,自古就有搏击、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不仅有长剑之舞,还有短剑之戏(百戏中的跳剑弄丸)。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装见孔丘时,曾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中也记载了在鸿门宴上,项伯与项庄对舞长剑的故事。四川汉画像砖有长剑独舞的画面,山东嘉祥秋胡山的汉画像砖上有两人击剑对舞的场面。这些足证剑舞在汉代已很流行。汉以后,剑作为兵器,渐渐被长兵器所代替。剑舞作为健身和抒情的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代,剑舞的流行更为广泛,而且水平极高。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等都有十分雄浑悲壮的诗句描写自己以剑舞抒情的情景。其中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千百年来,更是脍炙人口,我们从这首诗中能窥见剑舞的神彩和气派:“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而且剑舞对其他姊妹艺术也有很大影响,据说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草书大进,画家吴道子看了裴将军的剑舞,“挥毫益进”。中国近代戏曲舞蹈中,梅兰芳借鉴太极剑创造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中国舞剧《小刀会》、《盗仙草》中的剑舞,有独舞,也有群舞,舞蹈编排丰富多变。剑舞中的剑有单剑、双剑和刀型短剑之分。单剑一般都带有剑穗,剑穗又有长短之分,长的达1米。舞动起来,剑与穗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使剑舞生色不少。剑舞舞姿潇洒英武,形式绚丽多彩,从动作变化上看,大体可分为“站剑”和“行剑”两大类。“站剑”动作迅速敏捷,静止时姿态沉稳利爽,富有雕塑感;“行剑”动作连绵不断,如长虹游龙,首尾相继,又如行云流水,均匀而有韧性。杜甫幼时观公孙大娘剑器舞[编辑本段]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舞蹈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是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舞蹈文化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众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们认识群众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领悟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
引言:
进入新时代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众舞蹈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体魄,也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群众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群众舞蹈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传承,群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武术等,群众舞蹈也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专业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与实际,同样的,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通过一个地区的群众舞蹈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群众舞蹈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的,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又具有强烈的传播作用的群体动态文化,是群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1]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群众舞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手舞足蹈的庆祝活动开始,到汉代群众舞蹈取得飞跃式发展,汉代“百戏”的流传对该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舞蹈活动,并且有专门的舞蹈编导,开放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对于群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宋代开始,纯粹的歌舞活动逐渐向戏曲转化,舞蹈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之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舞蹈。
二、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同时,文化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众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种,所以说,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建设。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舞蹈各有不同,这样的舞蹈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文化的种类,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也不断地改变,群众舞蹈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对人生的感悟,更加贴近群众,形式也更容易被群众所认可。近几年来,参与到群众舞蹈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破坏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众舞蹈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在伸展活动四肢的舞蹈动作中释放与舒缓压力,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自身的审美修养。群众舞蹈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活动,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群众舞蹈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群众舞蹈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自由,参与者众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群众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物品,都需要参与者自己出钱。虽然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公园以及社区旁边的空地,场所不够大,设施不齐全,并且群众舞蹈活动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所,活动时间也不固定并且会影响其他人的休闲娱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对群众舞蹈的关注不够,政府部门没有切实认识到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没有看到群众舞蹈在推动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教员指导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更具群众性的特点,参与者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退休人员,舞蹈群体没有专业的教员指导。群众舞蹈动作缺乏规范性,并且缺乏稳定性。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又多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和随意,甚至动作不统一。这一群体中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们只是将群众舞蹈当作锻炼身体的活动,并没有将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导致了舞蹈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无创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这门艺术的精神营养功能”[2]。
(三)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舞蹈文化知识匮乏
专业学习舞蹈的人员,不仅学习舞蹈动作,也会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摆动,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动作表达,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这类群体不追求优美又有内涵的形态,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动身体,这也造成他们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内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质。群众舞蹈参与者缺少专业的舞蹈文化知识,所以,学习到的只是舞蹈动作,而没有展现舞蹈文化,这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
(四)群众舞蹈参与者比例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比例不均衡,年龄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并且以退休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参与者,而青少年人群几乎不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男性参与群众舞蹈的比重也较少。中老年男性对于群众舞蹈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容易被象棋、太极等活动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欢专业的、创新型的舞蹈活动,对于娱乐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不敏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参与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社区的个案,而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阻碍了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可以从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和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
“想要有效加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舞蹈文化的投入是关键。”[3]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群众舞蹈的发展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舞蹈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室,使群众舞蹈参与者能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置办一批舞蹈活动所用的设施装备以及舞蹈道具,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群众舞蹈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舞蹈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鼓励男女老少积极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群众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的群众舞蹈文化管理人员,从而不断地提升群众舞蹈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都是舞蹈领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发展均对推动舞蹈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专业舞蹈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舞蹈形体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区的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舞蹈文化,对参与者进行群众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通过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会加深对群众舞蹈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更多的感情,群众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传承群众舞蹈文化,进而促进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除了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聘请专门的舞蹈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的群众舞蹈大多是广场舞,动作既少又简单,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参与者进行舞蹈动作指导,这样参与者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动作,动作也会更加规范。通过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的培训,对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宣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断添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相应的,群众舞蹈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传承一下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群众舞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群众舞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群众舞蹈中,既有助于加强群众舞蹈参与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观看群众舞蹈表演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现有的群众舞蹈几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区的群众舞蹈却有极高的重合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舞蹈,加入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才能保证群众舞蹈不被淘汰。
五、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最终都会被淘汰,群众舞蹈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迟早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更具娱乐性、群众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性,要认识到群众舞蹈的发展对国民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看到群众舞蹈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群众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杨金花浅议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8(04):20.
[3]滕菲.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19(29):241.
论唐代舞蹈的内容与特色如下: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 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风格登上艺术舞台.
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 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舞蹈能够在唐朝发展的如此繁荣,这和唐朝的君主,经济,政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自唐高祖登基之后,宫廷舞蹈开始了改革发展,宴享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
而立部伎坐部伎中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一部乐舞是<秦王破阵乐><新唐书.礼乐志>记: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很可惜的是,我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还有保留.而说起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万不陌生.
此乐舞由唐玄宗作曲,杨玉环表演,是在汉代<相和大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其气势华贵辉宏.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闻仙乐觅见众仙女着羽衣,在神仙幻境中翩然起舞.蒙醒后依据回忆记下乐曲命贵妃杨玉环和乐舞蹈.也正是因为君主的喜爱和推崇,推进了舞蹈的发展,歌舞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是在士族大夫和贵族阶层中,每宴游,必有舞.如此之下,歌舞艺妓云云,但地位低下,命运悲惨,没有人的尊严,完全供他人娱乐,为佐宴之物,更甚者,她们随时都有可能丧身权贵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 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 在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际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 会展业也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旅游部门非常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管理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如:香港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专门组建了会议局。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大大高于我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由于我国传统旅游业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会展旅游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因此,会展旅游业逐步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旅游对旅游业的作用,各大旅游企业也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一些地方还组建了会展旅游协会。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对会展旅游的专门研究比较少,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展旅游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国际会展网站的统计资料。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一)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1999年举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展览会总数达到1326个,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每年接待的超过千人的国际会议有十个以上,3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30多个。 会展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新亮点。(二)各地政府积极参与主导会展业的发展由于会展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北京市组建了副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对会展业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组建课题组,撰写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责成北京市统计局会同有关单位制订一套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导下,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规划。(三)各地开始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各地会展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1998年6月由北京市贸促会发起,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际会议展览业的协会——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 2002年4月上海成立会展行业协会, 2002年2月山东成立国际展览业协会 。(四)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九五”前不足80万平米,但截至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增长了一倍,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米。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大型展馆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展览面积为室内20万平方米,室外5万平方米。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大小会议厅30余个,配有10路同声传译系统和7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北京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酒店、写字楼、参展商公寓、大型购物中心、仓储中心、办公接待、动力中心等为一体,甚至包括主题公园,是以展场为核心的展览综合体。建筑面积28万平米,展场面积20万平米。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亿元,总建筑面积万平米,其中展厅面积5万平米,会议厅面积万平米,会议厅40间。总之,此次会展场馆建设的特点是,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根据统计的20家场馆,平均每个场馆建筑面积达到127000多平方米。资料来源:*来自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其余根据GOOGLE查询结果整理(五)主要会议接待单位纷纷加入国际会议组织各地经营会展的公司和一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加入相关的国际会展组织。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他们是: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旅游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间国际旅游公司、中国会议及奖励旅游组织、浙江中国世贸中心、中国世贸中心、中旅国际会展公司、华亭宾馆、春秋旅行社、山东国际旅行社、上海国际会展中心、锦江会展公司、上海旅游委。此外,中青旅参加了国际航协IATA、美国旅行代理人协会ASTA、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国际展览会管理BIF等。(六)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大城市在接待国际会展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 现有会展场馆多北京市拥有大型展览场馆12座,总面积近14万平米(见表六),拥有500座以上的会馆25个以上 ,此外北京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554家,星级饭店506家,客房数达到万间 ,其中很多饭店的会议场都达到了国际标准。同样,上海展馆总面积为万平米 ,与北京相当,此外,上海市拥有饭店354家,客房万间 。由于饭店和会议、展览场馆比较健全,这些大城市开展会展业具有较好的基础。资料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2、 会展外部条件相对成熟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要秋较高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如:地铁、城市道路状况等比较好,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在我国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已与7个国家的2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147个国家在京有驻华使馆,外国金融机构在京的代表机构近300家,17家外资银行在京设立了分行,众多的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办事处。3、 举办会议展览总数多1999年以来,在京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可观,有万国邮联大会、世界建筑师大会、联合国保护大气臭氧层签约国第十一次会议、世界数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以及汽车展、电子展等国际展览。按照ICCA的统计口径,2000年北京接待了16个大型国际会议,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十七位,比1999年的二十九位上升了十二位。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上海2001年举办各种展览278个,会展直接收入18亿元。(七)会展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国际会展业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接待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展组织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正在建立中,很多经营会展的公司,都开始培训自己的PCO。此外,会展业的教育培训也开始步入正轨。为顺应国际展览业发展的大趋势,使中国的国际展览业业务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8月底举办了培训班,专门为展览业中、高级经理和从业人员开设培训课程,以促进国内展览业务的发展和展览水平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展览专业人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与国际特殊事件学会(ISES)、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HOJONSON WALES大学联合开办“节庆会展管理”培训,解决会展人才不足的问题。(八)网络参与现代网络技术在我国会展业起步中就开始介入。国内仅展览业的网站就有上百家。这些网站有的对会展行业的介绍,有的已经开始直接经营网上会展业务。
会展毕业论文提纲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扩展阅读:会展业的作用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具体体现在:
第一,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收入;不仅能集聚人气,而且能促进各大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好的会展对经济拉动效应能达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获得优质资源。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着各行业在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会展业发展可以不断创造出"神话",博鳌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典型范例,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以其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竞争力,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会展业的支持和助力。其中会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会展经济能服务于和增强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会展经济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办展活动的增多,会展业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能拉动和促进就业。
第五,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展紧扣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大型和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展会通常在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知名的成功展会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部分CPPCC成员联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就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来看,合肥会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XX年以来,展会数量每年增长4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18场);XX年展会69场,比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展览25场;在xx举办了66场各类展览,特别是XX国际艺术大会,标志着国际展览的突破,共有28万人参加。XX年全市举办展览7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32场),业务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XX,全市举办各类展览102个,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其中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美术博览会合肥展、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个全国性展览。XX年,我市举办展览122个,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45个,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万平方米;安徽红三环体育馆举办了2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商60万人。
会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会展运营水平逐步提高。截至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广告、装饰、物流等与展览相关业务的企业近200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规模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厅体系。会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适时搬运和期权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会展公司的发展,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艺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连续四年),“第二十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第38届全国新特殊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画博览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有40多个国际和国内大型展览。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轻易申办,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在我市连续四届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在XX年和XX年在合肥举办,特别是“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区域性会展城市之一。就区域性或地方性培育的会展旅游而言,已成功举办(或持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设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安徽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项目资金对接会;和 other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会;等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大指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XX分别超过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在XX,逆势而上,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入境游客万人,同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该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进入了积累财富、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了旅游发展会议,确立了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现状;“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现状;目标,并把旅游业带入“1346 ”推广行动计划。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目前全市有星级酒店和星级接待标准酒店104家,五星级标准酒店10家,上市酒店3家。顾靖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酒店全国品牌前20名;现有旅行社145家,安徽省海外旅游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收入超过1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位列全国百强。
3.旅游业和展览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XX年,合肥举办了122个以上的展会,有360万商家参展,占来合肥游客总数的37%以上,也就是说来合肥的游客三分之一是展会商家。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合肥旅游展的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的新面貌。但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外商。此外,旅游主题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展览的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拉动了经济,提升了合肥市的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在XX,展会拉动第三产业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26%。从间接效益来看,会展旅游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合肥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城市品牌推广等无形效益来看,会展旅游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对现代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在旅游产品硬件方面,合肥缺乏优质旅游资源。虽然我们的城市被称为“三国故里,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以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闻名,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缺乏自然景观,发展传统观光休闲旅游的条件不充分。合肥要想提升国家旅游城市的地位,还必须开发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助推器”。据专家估计,会展业的行业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场馆收入1元起,相关收入9元起,有利于服务业和通信业。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过去的良好基础上,合肥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XX年全市GDP 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合肥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合肥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至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已经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经过合肥,大大缩短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道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合肥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提升。通过大力推广基础设施“伟大的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合肥科技教育实力雄厚。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每千人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科技名城合肥,合肥可以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旅游景点30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点7处(包拯陵园、汇源、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双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战役旧址群、战役纪念公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近年来, 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积极开展“ 聚焦包公的故乡”媒体采访推广,组织旅游大篷车推广,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博览会、中国惠州美食节、合肥乡村旅游节、紫蓬山国际山地车赛等一系列节庆展览,塑造“包公故里,滨湖新城科教基地现状;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泰国韩国包机、上海太原专列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与合淞、潮、无缝对接,打造湖国家旅游区;以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为依托,打造铜黄河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地区,创造“两山一湖绿色之旅和合肥”“科教城鱼米之乡;鸟巢和杂草之旅。,成为安徽省十大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支持会展旅游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发布了《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出台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于XX “合肥会展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XX年5月,《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成为合肥会展管理的指导性文件。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会展发展的支持力度。XX年,市政府发布《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展服务保障。XX年,市政府调整了会展领导小组成员,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和丰富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和完善了会展办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关于加快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了《促进和鼓励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秩序。由于大部分展会都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所以以往的展会“Crash ”同一时间表的重复展览经常发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强协调和指导,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加强自律。目前,各专业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和单位,依托各自特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展览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展览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先进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合肥不在边上,也不在海边。它不以山水闻名,也缺乏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和Xi的兵马俑。此外,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业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历史文化遗址很多,但成熟的景点很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总体规模较小,多为历史遗产,其中包墓地属于搬迁类,李府属于重建类,其他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没有太大优势。
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市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存在品牌效应低、品牌支持不足的问题,缺乏强大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小,竞争力不足以吸引游客来合肥。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投资不足,我市一度失去了打造芜湖方特那样强大的现代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业不可忽视的短板。
会展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国内展会数量不足,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尚未形成。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国际展会太少,围绕合肥和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举办的区域性展会也很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目前,我市会展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有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会展企业。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实力弱。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有能力经营全国性、专业性展会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巨大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精通会展设计、会展组织和策划、了解国际惯例、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会展专业化、合作化格局尚未形成,会展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的发展体系并不顺利。1.会展办的协调工作:大型展会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多个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重,客观上要求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只是一个临时的协调机构,但是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多。会展办现有的设置极不适合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会展旅游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酒店、通讯及配套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发达城市相比,展馆、配套设施、配套能力等软硬件条件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国际、国内大型展览的需求。一是展厅面积不足。除了国际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为37000平方米,其他三个展厅的室内展览面积都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足,参与商户的高标准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以保证。展厅还处于单一运营状态。第三,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我市萝岗机场只开放了合肥—首尔、合肥—两架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国际航班稀缺是我国海外旅游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展会期间,道路交通不畅、公共交通能力不足、车辆停放困难等矛盾也很突出。
3.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会展旅游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和未来会展旅游的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严峻的挑战。但合肥会展旅游总体前景看好,前景较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工作力量
对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合肥市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职责,但都各司其职,未能充分整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的主导驱动力,没有完善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机构。要把会展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我们城市还缺少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我市在XX ldquo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现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力量,将市会展办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增强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编制上有约束,可以从相关部门调人,加人但不加。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和改造,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瓶颈”,以创造“中国著名的会展城市“打好场地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市会展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国内大型展会的很多资源都掌握在北京的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中。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争取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帮助协调联系,以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同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应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各县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速的准备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工业和科教优势打造合肥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国际国内的会议和论坛。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展览项目目录,结合我省和我市的产业优势,努力扩大展览类别和规模。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领先的会展品牌,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几个影响力大、效率高的重点市场,比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交易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和我市工业、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提升我市会展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在XX年和XX年,我市分别评为“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等待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要重点扶持和提升这些品牌展会的规模和档次,争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先品牌。
4.培养和壮大市场主体,聚集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企业和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已经遇到“软件跛行”尴尬,但它的快速反应会“10100项目”(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被提上日程,目标是打造会展专业人才“储备银行”。至于会展企业,合肥的从业者大多是半路出家的。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薄弱,对国际展览的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努力引进一批全国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我市有基础的龙头会展企业,鼓励龙头会展企业多办展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规划,使我市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建议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会展经验和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管理人员,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订旅游总体规划
“141 ”发展战略,适应现代滨湖城市建设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打造2020年合肥旅游业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对国家旅游规划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概念性旅游规划,选择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可以准确判断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摆脱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和周边地区激烈竞争“三花”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营销手段、市场突破等问题。
6.建议成立合肥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4a景区、部分酒店、旅游车队、多家大型旅行社、旅游相关企业,组建合肥旅游集团,整合合肥旅游资源,把合肥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从宏观角度代表市政府进行管理,而市旅游集团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益超过10亿元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启动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资支持体系。
7.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做好旅游产品开发
实施“太阳能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地区,围绕国家鼓励和我们的需要,规划一两个超过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选派专人吸引外资,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8个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建设,重点推进紫蓬山森林公园、大榭都市农业公园、岱山湖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应加快工作;瑶岗渡河纪念馆要精心规划运营模式,更能体现旅游内涵;推进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国博览会举办一个聚会。江淮合昌”在“惠·丰丸·云;有特色的大型舞台表演,类似“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一类大型现场演出,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第一,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审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城市形成无缝对接;加快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互联互通,力争纳入华东旅游新线,加快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基地建设。二是促进与中南城市的合作。抓住合武高铁运营机遇,推进与武汉等中心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持“第十一届华南旅游城市合作年会;促进与10多个南方城市的旅游整合。第三,立足省域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聚焦省级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山和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丘陵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何超六大的旅游合作;实施淮河一体化战略,推进淮河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统一刘超和怀斯市电话区号,促进战略合作。
9.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合肥新十景之一的漠河花园即将对外开放。目前该景区仍存在用电问题,建议尽快协调解决;
2.建议优化外国教练进入合肥市的通行证手续;
3.建议解决李鸿章故居停车难的问题;
4.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我市部分高校向社会和游客开放。
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推举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靠血缘关系的垄断人才选择制度,通过科举制度来对进行管理选拔,构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唐代教育制度的完备是在唐太宗执政阶段。在这一时期,唐太宗曾于贞观元年(627)在门下省置弘文馆(由修文馆改建),聚经、史、子、集四部书共20余万卷,精选天下著名儒者虞世南、褚遂良、姚思廉等人以本官兼学士,以褚遂良为馆主。在馆中不仅讲论文义,商议政事,(还传授书法,教授经业。次年,恢复了随置而在武德初年罢废的书、算二学。第三年又下诏令诸州置医学。贞观六年(632)又恢复了武德年间废弃的律学。贞观十三年(639)在东宫设立了崇贤馆(676年时改为崇文馆)。自此,在13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唐太宗等人的倡导和支持下,基本上形成了唐朝以“六学二馆”为代表的官学体系。起初,唐朝政府尽召天下经师老德者以为学官,广建学舍1200区,大量增加学生员额。到贞观十三年时,除六学二馆外,屯营、飞骑等军事建置中亦设学生,并由博士教授。高昌、吐蕃以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也都积极派遣子弟前来求学,学生总额达到8000余人。高宗显庆元年(656)在崇贤馆置学士,有学生20人。龙朔二年(662)在东都置国子监,生员有所增加,并分两都进行教学。其间,书学、算学、律学曾一度废止,龙朔三年(663)恢复后将书学改隶兰台,算学改隶秘书局,律学改隶详刑寺。武则天执政时期热心佛教,不重儒学。当时的“博士、助教,惟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诏令国学学生复集,次年(706)又敕令学生在学行束惰之礼,并将此定为国家制度。
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广泛了,知识的等级提高,类型多样化,学校分布面广,普及程度提高。
简述唐代的文教政策对唐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影响嗯文教政策的话是唐朝文化的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一个全面发展是盛唐的文化达到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