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是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根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发扬广大,对于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总是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形成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又赋予这种精神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新特点,在同一切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表现了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英勇献身的新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虽历经患难和曲折,却仍然形成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坚如磐石、亲密无间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总是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在相互理解中不断吸收,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学习,愈来愈多地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三,爱中华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社会主义,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的新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要使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强大,使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最美好的理想。中共中央宣传部分两次公布了20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这20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的各个方面。近两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对这些基地的参观中,得到了极大的教育,感受到爱国主义的陶冶,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中华圣地》,分为“古国神韵”、“御侮求索”、“血沃中华”、“日出东方”4个部分,对中宣部公布的20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了介绍,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再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画卷,做了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该书图文并茂,解说言简意赅,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阅读本书,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作风的功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从孩子抓起,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问题,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关键词:宏观 微观 抽象 干扰 说教 形象
近几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营造、优化。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地区不少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性制度,制定了学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计划,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探求颇具时代特色的崭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的确确地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孜孜以求和付出的努力,与我们所期望和已取得的实效还相差甚远。在革命老区及革命圣地,小学生还有机会参观学习,增强传统教育力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生还可以参观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但对一般地区的小学生来讲如此机会甚少,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停留在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等一般形式上。因此,很多祖国灿烂文化、苦难历史、革命斗争史却不了解;对祖国现在的繁荣经济、发达科技、强大国防知之甚少;也有的不知道我国的革命领袖和当代的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我们只要认真加以分析,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宏观多,微观少
在小学阶段,许多文件和领导讲话都从宏观上对学生思想教育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实际教育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落实这种教育?许多学校和教育者由于种种原因却是茫然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满足于升升国旗、唱唱国歌,在国庆节搞个庆祝活动。
二、要求多,做得少
在学校德育中,领导要求班主任要利用班队活动和班会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学中,领导也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许多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时常口头要求学生从小爱国,长大后报效祖国。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时间限制、水平限制,以及传统做法局限等诸多因素,有多少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限于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形式上。
三、抽象多、形象少
我们进入学校,很多时候可以从教室、会议室、学生活动的公共场所等地方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标语、口号。走进课堂,也能听到教师对学生提出爱国要求。但却很少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图书、图片、实物、人物介绍、成就介绍等生动形象的教育展品。我们走入社会,能见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纪念馆、科技馆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少。
四、干扰多、促进少
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们越来越讲求现实,顾眼前,不顾未来;顾小家,不顾国家;进入网络社会后,反面信息严重地腐蚀着小学生幼小的心理;经济转轨,私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影响着很多小学生目光短浅,一切向“钱”看。
五、需要多、投入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大人多,小学生教育需要投资的量太大、太多。我国经济目前还不太发达,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国家投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场馆建设和基地建设的钱较少,加之私人捐赠实物和场馆的数量不够。因此,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和教育基地严重不足。
针对目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潜在问题,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必须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施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既要面对现实,更要着眼未来,从整体上研究,尽快探寻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与对策。
一、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力求从宏观上计划和安排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规定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达到的宽度及深度;从微观上部署分阶段性的教育内容、实施手段、保证措施、检查方式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从临时性变为长期性,从盲目性变为目标性。并运用《规章》(规定)形式加大强度和力度。
二、从长远考虑,从现在做起
我们既要学习历史的杰出人物,又要学习当代的英雄人物;既要懂得爱国主义道理,又要实践爱国主义行为。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运用身边和周围的爱国主义“教材”,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长期性的、层次性的、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切忌“鹦鹉学舌”教条主义,又要切忌“拔苗助长”违背规律。
三、纠正说教行为,丰富教育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结合上述有关内容和本地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事件进行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四、克服抽象行为,注重形象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来开展,最大限度讲求实效。学校和社会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要提供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和场馆,多从直观方面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加深理解,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作为中国人是自豪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排除外来干扰,树立正确标杆
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迅猛发展,现实生活和网络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反面内容。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要引导学生正确进入网络时代,帮助他们运用微机和网络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收集祖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用于举办各种展览、讲演会、报告等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优久历史和先进科技、强大国防、灿烂文化和经济成就。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写作思路: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正文:
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的身上都涌动着中华千年的血脉,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爱我们的国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人类漫长的岁月进程中,曾经,我们的古人就是以这种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屹立在世界的巅峰之上。甚至至今,因为我们古人创造出来的文明一直仍是引世人瞩目的聚焦点。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这么伟大呢,经过很多学者研究后,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朴素的民族主义精神,简单点来说就是--爱国精神。
爱国首先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爱国”谁不会呢,那难道只有口头上说的那么简单吗?你实践过吗?你了解多少我们中国的历史呢?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这样问问自己,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爱国人士”了,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也就一定会更加富强了。理所当然呐,我们每一个爱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深入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詹天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徐悲鸿画的马算是我们国画中的一个巅峰,可是在他留学的时候,他受到过不少外国人的排挤,他们常常鄙夷他,辱骂他是“东亚病夫”、“软弱的中国人”。
面对这么大的屈辱,徐悲鸿并没有冲动地去和他们争议,而是将一腔爱国之情化为了满忱的动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用实力证明了中国人的风采。
因此,世人评论徐悲鸿的马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傲骨。所以往往,爱国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注自己的命运、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爱国就是要爱我们的骨肉同胞。在我们过着今天的美好生活,你是否遗忘了曾经我们那浴血奋斗的八年战争呢?你还记得一个熟悉的名字--刘胡兰吗?
她只有13岁啊,但是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她并没有屈服,她是这样对敌人说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支持她的是什么呢对,就是因为她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所以她才没有出卖自己的战友。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今天是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们,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不息。
发扬民族精神 继承爱国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爱国传统的民族。爱国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的话,又谈何爱家、爱亲人呢?爱国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古代社会,爱国意味着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所学为天下人造福。虽然因为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一点愚忠的成分,但是其矢志不渝的爱国激情却是谁都无法抹杀的。说起爱国的第一人,非屈原莫数。为了楚国兢兢业业,勇进谏言,出谋划策,最后被流放也未放弃自己的爱国心。“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在别人都纸醉金迷的时候,他一个人来到江边。他宁愿纵身跳入汨罗江,也不愿被现实浇灭自己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屈原虽然葬身江中,但是他的精神却随着江水流传至千秋万代。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并不只是口号而已。即使我们现在并不能做一些涉及利益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实际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大好山河,但现在却面临环境污染。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还有现在有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需要关怀的人们送去一份爱心,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总之,我们仍然有很多机会来表现我们的爱国心,而并不局限在口号上,只看是不是有这份心。
张爱玲的文学都是集中地进行研究的,因为单单倾城之恋一篇太单薄,不足以完整地展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张爱玲的则多了。
这主要集中在对张爱玲在小说中对于旗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的探讨。近年来,学者们对张爱玲小说中旗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以此来理解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形成。例如,有学者把旗袍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分析了它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学者则将旗袍作为一个历史标志,考察了它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形象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旗袍使用情况、其在不同文本中出场情况以及其在不同文本中所代表的意义进行了初步考察。
《重读张爱玲》 上海书店出版社由陈子善教授所编,夏志清、李欧梵、刘绍铭、陈建华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读张爱玲》,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4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25篇,研究领域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平视张爱玲》全面总结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色,梳理其美学和文学理念,还张爱玲一个更真实更具亲和力的形象。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张氏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探讨文章,文采斐然,可堪一读。《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将其父母宋淇、宋邝文美与传奇作家张爱玲四十年间的三百多封通信内容加以整理,编成《张爱玲私语录》一书,即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记载了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也为张学贡献了新的研究资料。一般读者只知道张爱玲和炎樱等关系亲密,却多半忽略了宋淇夫妇才是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张爱玲私语录》即是体现他们半世纪交往的友情之书。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大量图片、张爱玲遗嘱手稿等珍贵资料,不仅呈现了张爱玲在海外的生活境况,也对其晚期创作心路历程有具体的描述,是目前了解张爱玲海外生活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解开诸多张学研究谜团的重要线索。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生活化、更真实的张爱玲。 如果想了解张爱玲的爱情生活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可以对照看英文文献 用知网搜就可以了 不过得是会员或者用高校图书馆连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4、对人民的热爱。 在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同时,作者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和同情关心。统治阶级实施罪恶行为的对象是劳苦大众,而作者亦是其中受害的一员,有切肤之痛,诉诸笔端时,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不愧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在《寄柏学士》中作者吟出了“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环有堵”由此可见作者对人民的拳拳关爱之心。更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⑧”(《咏怀五百字》)的一颗火热心肠,爱民之情尽显无遗。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为天下穷苦人民的幸福而我牺牲的精神,其格调之高,可光照千古。 作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诗句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矛盾的同时,也寄寓了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同此类的诗句如“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忍慈爱还租庸”等,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热爱。在书写人民的巨大苦难时,作者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税赋。即使在隔了千年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他那颗火热的心的温度,同时也温暖着我们的心。 二、杜甫诗表现爱国思想所用艺术手法特点的探讨: 杜甫诗的爱国思想不是说教式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运用纯熟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他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是一种集大成式的,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而在众多的艺术手法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取得最大成就的是现实主义。这与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的诗大多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加之作者本人的性格深沉,思想深邃、感情真挚又饱经忧患,发之为心声的最好办法便是采用现实主义。因此,善于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典型的艺术概括,就是杜甫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作者的爱国思想也被这种手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1、善于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精练的艺术概括。 从诗人许多有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挖掘意蕴,加以集中概括,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以此来表现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比如:《石壕吏》中那位老妪被频繁战乱中兵役所造成的悲惨遭遇,“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悲惨现象,所反映的虽只是一个家庭的家破人亡,实际上是反映出了战乱中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共同命运,而作者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深深同情也就寄寓在这当中了,同样的手法在《兵车行》中被如法炮制,路上那个“行人”所述的遭遇,“或从十五北防河⑨,便至四十西营田⑩。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种十五便从军,头白还戍边的悲惨遭遇也是千万个征夫戍卒的共同命运,作者对人民的热爱与同情也由此而得到体现。 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它千百年来都一直震撼人心中,究竟原因就是它对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它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严重的贫富悬殊一针见血地捅了出来,封建地地主阶级的奢侈挥霍与农民阶级的食不裹腹、民不聊生、被饿死冻死现象的严重对立被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这人们肯定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合理的现象呢?作者的批判矛头对准了整个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这一被剥削阶级的深深热爱和同情也相应地被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而这正是作者采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精练的艺术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这一手法特点的最有力地体现。 2、粗中有细,细中见粗的手法。 纵观杜甫的许多诗歌,经常是既有雄浑壮阔的意境的粗笔勾勒,也有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这种粗细结合手法的统一恰好将作者博大的爱国思想和对人民的细致入微的同情,抒发出来。 例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看草木深”,大处从一国着眼,放眼山河,宏阔的意境勾勒出来后,再工笔描绘草木长势之深。处于春日的城市竟然是荒草茂盛。对于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作者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笔刻划,无不衬托出作者为国破而忧伤泪流的一腔爱国情怀。粗中有细,细中见粗手法在这首诗中起到了很好地抒情作用。 另外,在《兵车行》中,作者用“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一粗笔勾勒了整个征人队伍出征的宏大场面,继而用“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提示了那一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理,而这个细节很好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对于人民的残酷压迫。粗笔突出了队伍庞大,征人众多,细笔提示了敢怒不敢言受强迫入伍的残酷现实。这种粗细结合手法的统一,把共同批判的矛头对准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憎恶,对人民的同情之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3、融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事物中。 作者采用的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在对现实生活作客观的反映时,作者往往是如实写出客观现实后而不加以主观点评,但作者的褒贬又融于客观之事物中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憎恶之情都融于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 例如:《兵车行》中所描绘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些惨不忍睹的景象完全是借一个“行人”之口的叙述出来的,而作者不加一字予以点评,但作者对频繁战乱的残酷兵役的痛恨之情已传达出来了,对百姓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之情也已显现出来。 又如:《丽人行》中“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些诗句只是对杨玉环的服饰、行动作具体的刻画,不加谴责之语,但是对于杨贵妃的奢侈浪费的批判之情自然从诗句中传达出来。 还有《石壕吏》中,作者也是通过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以及老妇人自述的事实,将老妇人家中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并未加以点评,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对残酷兵役产生憎恶之情,老妇的遭遇会让读者同情怜悯。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 4、以议论为诗的倾向。 杜甫把议论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传达表现出了作者“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这种手法大量被成功运用于诗歌中,不能不说这是作者的一种大胆创新。 作者的爱国诗中的议论手法多种多样,在各种诗体中都运用自如。在发出作者自己对现实的观点看法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一颗忧国忧民的伟大心灵的温暖。 比如在五言古诗中的名篇《咏怀五百字》中,作者先是记叙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惨痛现实,继而发出“生常免租税,名不来征伐”的美好愿望,然后更让人感觉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热爱人民之情感真切。这种以叙事为基础的议论,言之有据,议不空发,让作者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很好地寄托。在七言近体《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开平?”的句子中,作者谴责了许多只图安逸享乐的统治阶级将领不为国尽职尽责,只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难不恤国事。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七言古诗中,作者在叙述了自己家庭所遭遇到的万分穷苦的凄惨景象后,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议论。让人深得这议论是由肺腑中发出来的,由一已之育联想到天下所有穷苦人民的痛,忧民爱民之心可想而知。 5、杜甫诗歌语言精炼苍劲的特点。 杜甫自身具有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加之又有“为人性辟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志向,因此他的诗歌语言就具有了精炼苍劲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用一个“臭”字就活现出来了,他们的奢侈浪费的基础肯定是对人民变本加厉地残酷剥削和压榨,从而导致了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面。区区十个字,将统治阶级的罪恶彰显出来,作者的爱憎之情也已表露无遗。真可谓是言简意丰,简洁有力的语文典范,即使经过了千年,仍然在震撼着我们的人心。诸如此类语言的诗句,在作者的许多诗作中都大量出现过。例如:《壮游》中的“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一“上”一“下”饱含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国家的兴亡,百姓的苦乐都是作者最为关心牵挂的事。作者的语言既精炼苍劲又饱含爱国思想感情。 三、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综上所述,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的爱国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而他的集大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滋润灌溉了无数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①干谒:向上级献文求官或是钻营请托。 ②选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整句言报效国家人民的理想。 ③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泾河发源地。 ④天柱:神话传说中支撑天的柱子。实言担忧国势颓危。 ⑤鬻:卖。 ⑥彤庭:朝廷,汉代宫殿以朱漆涂饰,称。后泛指皇宫。 ⑦聚敛:横征暴敛。城阙:本为城门上的建筑物,此指京城、朝廷。 ⑧穷年:一年到头。黎元:老百姓。 ⑨防河:当时吐蕃侵扰河右,曾征召河西、关中诸军防秋,故云防河。 ⑩营田:屯田。无战事时则耕田,有事则战。
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他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他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在中国古代史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陆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们关注的重要人物,但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从而忽略了陆游爱国情怀表达极为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作较全面的探索,这也是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作为论文的出发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爱国思想,分析陆游诗章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人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为后人对陆游爱国思想及表达情怀有着更深入了解,尝试从陆游爱国思想情怀得到启示。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进一步突出了陆游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借鉴
爱国主义教育是缺失,有的报道和文章中都吹外国好、外国月亮圆,贬低中国文化,说中国各个方面不好,应该照着外国学习。有的大学为了自己所谓的排名,写论文让外国评价自己的好坏,自己学校的排名,所谓的国际化去给外国留学生特殊待遇,补贴让外国留学生读书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自己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爱国,认为外国比中国好,从而导致自己培养的人才外流,有钱人和有本事的人为子女教育,移民到国外加入外国国籍,导致资金外流等等。大学要以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保护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为国家培养出自己国家的优秀的合格的人才,搞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要使自己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国家比外国好,条件比外国优越,这样大学生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要让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国家比任何国家都伟大、都好,生活在这个国家很幸福,这样孩子们才会爱国。
就一般意义而言,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属于两种不同价值观,爱国主义强调付出,自由主义则强调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现代性视角的爱国主义及其 教育 的思考》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新一代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新时期的爱国教育应当也增加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故此,本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对其中的弊端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是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基本素养 ,而如何爱国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领域,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不断更新的历史话题,包含着人们对祖国的丰富感情,同时也是人们所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着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上下五千年而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1.爱国主义
何谓爱国主义?借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人们在意识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对祖国的热爱,并且能够进行实践。邓小平同志曾对爱国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全国人民有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他们以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荣誉和尊严为耻。学术界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一词,其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1]
爱国主义需要以社会为支持,它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所特有的情感就进一步内化为人与人,人与所处本地区环境的深切感情,并逐渐将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爱国主义蕴含着人们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深沉热爱,萌发了远方人们对本国故土的眷恋。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而且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于大学生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它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 文化 、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为振兴中华和实现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具有着特殊性,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规律可行,高等学校的教育也是独特的,教育理论和 方法 受到规律的约束和制约。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使命,将爱国主义思想向社会大众、学生群体进行灌输。
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激发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并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升华为爱国实践。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滞后,层次不清晰
时代在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的内容也需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的知识点是不同的,但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把旧的话题重拾起来,没有丰富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和差异性教学。
2.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 的陈旧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就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包括直观的认知教育如升国旗、认识国徽、识别地图等等,促使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上述的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是司空见惯。他们希望教育教学有更多的内容,有更新颖的方式。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一板一眼,内容过于简单。
3.爱国主义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
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抽象和理想化。[2]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没有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没能结合他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过于侧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爱国情操培养以及爱国意志的锻炼。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1.合理运用教育媒介,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的信息环境已经由相对封闭的状态成功转变为开放、全面的接触。大学生所处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探索新的教育法则。我们可以借用新媒体来拓展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提供的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在具体的做法上,一方面是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出来,充分利用网上团校和党校这些条件,结合现代化的网站、视频以及经典案例,将爱国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在基本的讲授内容上,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特点,让同学们快速快速地了解新鲜事物,加大对当前国家和国际大事的关注,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
爱国主义教育要保证内容丰富和层次清晰,还需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的努力,这些教师接受了现代化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有重点、分阶段地将爱国主义的内涵传授给受教育者。
2.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要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今天,创新教育方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首先,可以借用网络载体,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宗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输入计算机,通过网上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或者论坛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方向。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社团,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例如借助虚拟的交流平台[3]开展网上有关爱国主义内涵的知识竞赛如近些年在大学校园里例行的党的教育知识竞赛,从而抒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在有意识的思考和参与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再次,是重视建设校园手机的文化氛围。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搜素以及手机杂志等途径给手机用户提供爱国主义的短信或者彩信,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3.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最崇高的、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也需要有切实可行,普通大众也能达到的切实目标,否则它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引导时,第一,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保证;第二,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第三,要以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贯穿学习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或者是文化历史名人的诞辰或者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纪念日来进行教育。[4]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当前社会、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如何。最后,需要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指标,将这些浓缩的精华牢记于心,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四、结语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它将各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也能指导着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但是,面对现代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问题,作为国家政府、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三方,都需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改造,培养新生代对祖国的热爱并为此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建.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J].中国高教教研,2012(03):150
[2]潘亚玲.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139
[3]林奇清.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行政学报,2011(02):137
[4]闰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24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当代爱国教育已经比前几年好了很多。从小开始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 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尽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弘扬爱国为民诚信精神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和新阐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八荣八耻”的前四条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后四条则突出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在这里,我选取其中几条,并结合现代出版家的言行,谈谈如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为民诚信的出版精神。 一 居“八荣八耻”之首的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原则,体现的是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对于出版人来说,这样一种荣辱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但落实到出版工作中,都要求始终以国家利益、民族大局为重,为祖国、民族的振兴和强盛努力奋斗。 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张元济在20世纪初投身出版,与夏瑞芳相约“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意在弘扬文化,开启民智,振兴中华。当祖国处于危难之时,他更是奋然而起,以笔代枪,编著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此书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排印,于1938年出版。在这本书里,他从古代史书中选录了我国历史上14位民族英雄的事迹。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点出来的,都是出现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这些人都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可见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在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张元济编著这本通俗读物,既表达了他的爱国心声,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遭受巨大的损失,总厂和所属东方图书馆几乎被夷为平地。在这国难当头、企业艰难的非常时刻,商务人喊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教材的版权页上打出“国难后第一版”字样。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遭遇重创的商务印书馆很快复业,并重振雄风,肩负起了唤醒民众、扶助教育的爱国责任。 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有一段名言:“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这正是陆费逵服务社会40年,其中服务出版业达38年之久的根本缘由。他特别重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里有商业的眼光,更有文化的考虑。他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教科书出版机构,不依赖外国人。中华书局是靠教科书起家的。陆费逵在主政中华的数十年间,始终把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使中华书局成为教科书最重要的出版基地之一,为促进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他明确提出“教科书革命”的口号,并指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在他看来,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科书又是教育之本。他从“教科书—教育—立国”这一宏观思路出发,来考察教科书的重要性。 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对当时不少书商粗制滥造、唯利是图深恶痛绝。他对杂志和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高标准、高要求。在叶圣陶、夏尊、徐调孚等一批优秀的编辑家的支持下,开明书店越办越好。从1926年创办到1953年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开明从来没有出过一本坏书。开明人通过教育出版体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这样一种精神和情怀,在曾经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多年的郑振铎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他在《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一文中,论及对1920年出版界的期望时这样说:“我希望一九二0年的中国出版界,能够免了一九一九年的弊病,能够保持他的盛况,更加一些切实的研究。”“希望他们能够去了投机牟利的心理,做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希望他们能够多多出版些关于哲学科学的译著;希望他们能够把出版‘黑幕’、‘奇书’的纸张油墨,来印刷打破迷信,提倡人道的著作;希望他们不再费劳力来译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最后我更希望能够有创造的著作出版。”这殷殷期望中,折射出的正是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编辑家、出版人的荣辱观。 对于出版人来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把它贯彻到编辑活动、出版工作中,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从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在中国现代优秀出版家身上也有具体生动的体现。 邹韬奋正是这样一个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终身热爱人民、服务读者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从1926年开始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又在重庆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胡愈之曾经这样评价道:“他不是什么大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得到非常广大的读者;他不是政治家,而他有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不是学者,可是他在中国大众文化运动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邹韬奋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出版家。他办报刊、办书店,一直坚持“彻底的大众立场”。因为这个立场,他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原则不变,不断变更着报刊的形式与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以走进读者的心灵为最大的快乐,努力缩短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编辑工作的角度来说,大众、生活这四个字,正是“韬奋精神”的核心所在。他说,他自己“以极诚恳的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他对大众是鞠躬尽瘁的。办《生活》周刊时,他设置并独立支撑与读者沟通的“小言论”和“读者信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他的言论“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团体,不知敷衍,不知迁就”,始终保持独立批评的立场。正因为这种立场,《生活》周刊成为当时“文化逆流中的一大堡垒”,成为极受读者推崇的刊物。《生活》的“读者信箱”,还刊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不单为读者指点人生迷津,甚至帮助读者找工作、寻房子、配药方。这种进步立场和服务精神也体现在后来生活书店的出版原则上。他说,生活书店“一向是站在前进的立场”,“但是所谓前进,并不是使自己跑开大众很远,把大众远远地抛在后面,我们必须注意到最大多数的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用尽方法帮助最大多数的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他去世后,毛泽东同志曾经题词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鲁迅先生从事著译和编辑出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人民大众“输送精神食粮”。这方面,他讲得很清楚,做得很彻底。他常常自费出书,并说这“不是为个人”,只要“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能及,我总希望……能够略有帮助,这是我常常自己印书的原因”。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支持青年编书、出书,甚至牺牲大量时间帮助青年抄写、编辑、校对稿件,甘当伯乐和人梯。许广平在《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中说:“他尊重读者来稿,不但亲自编,有时还给作者抄写稿件,不但他自己抄,而且还要我帮着抄。”这样的事,叶圣陶、巴金也是常做的。不仅如此,鲁迅还对出版界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他曾尖锐指出,出版界存在的弊病,“就大体而言,根子在卖钱,所以上海的各式各样的文豪,由于‘商定’,是‘久已夫,已非一日矣’的了”。在商业广告上自吹为“文豪”,开展广告竞争,个个都是“文豪”。对于文学出版界这种卖钱人的怪现象,鲁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和新阐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八荣八耻”的前四条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后四条则突出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在这里,我选取其中几条,并结合现代出版家的言行,谈谈如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为民诚信的出版精神。 一 居“八荣八耻”之首的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原则,体现的是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对于出版人来说,这样一种荣辱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但落实到出版工作中,都要求始终以国家利益、民族大局为重,为祖国、民族的振兴和强盛努力奋斗。 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张元济在20世纪初投身出版,与夏瑞芳相约“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意在弘扬文化,开启民智,振兴中华。当祖国处于危难之时,他更是奋然而起,以笔代枪,编著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此书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排印,于1938年出版。在这本书里,他从古代史书中选录了我国历史上14位民族英雄的事迹。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点出来的,都是出现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这些人都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可见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在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张元济编著这本通俗读物,既表达了他的爱国心声,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遭受巨大的损失,总厂和所属东方图书馆几乎被夷为平地。在这国难当头、企业艰难的非常时刻,商务人喊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教材的版权页上打出“国难后第一版”字样。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遭遇重创的商务印书馆很快复业,并重振雄风,肩负起了唤醒民众、扶助教育的爱国责任。 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有一段名言:“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这正是陆费逵服务社会40年,其中服务出版业达38年之久的根本缘由。他特别重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里有商业的眼光,更有文化的考虑。他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教科书出版机构,不依赖外国人。中华书局是靠教科书起家的。陆费逵在主政中华的数十年间,始终把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使中华书局成为教科书最重要的出版基地之一,为促进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他明确提出“教科书革命”的口号,并指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在他看来,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科书又是教育之本。他从“教科书—教育—立国”这一宏观思路出发,来考察教科书的重要性。 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对当时不少书商粗制滥造、唯利是图深恶痛绝。他对杂志和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高标准、高要求。在叶圣陶、夏尊、徐调孚等一批优秀的编辑家的支持下,开明书店越办越好。从1926年创办到1953年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开明从来没有出过一本坏书。开明人通过教育出版体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这样一种精神和情怀,在曾经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多年的郑振铎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他在《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一文中,论及对1920年出版界的期望时这样说:“我希望一九二0年的中国出版界,能够免了一九一九年的弊病,能够保持他的盛况,更加一些切实的研究。”“希望他们能够去了投机牟利的心理,做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希望他们能够多多出版些关于哲学科学的译著;希望他们能够把出版‘黑幕’、‘奇书’的纸张油墨,来印刷打破迷信,提倡人道的著作;希望他们不再费劳力来译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最后我更希望能够有创造的著作出版。”这殷殷期望中,折射出的正是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编辑家、出版人的荣辱观。 对于出版人来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把它贯彻到编辑活动、出版工作中,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从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在中国现代优秀出版家身上也有具体生动的体现。 邹韬奋正是这样一个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终身热爱人民、服务读者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从1926年开始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又在重庆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胡愈之曾经这样评价道:“他不是什么大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得到非常广大的读者;他不是政治家,而他有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不是学者,可是他在中国大众文化运动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邹韬奋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出版家。他办报刊、办书店,一直坚持“彻底的大众立场”。因为这个立场,他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原则不变,不断变更着报刊的形式与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以走进读者的心灵为最大的快乐,努力缩短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编辑工作的角度来说,大众、生活这四个字,正是“韬奋精神”的核心所在。他说,他自己“以极诚恳的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他对大众是鞠躬尽瘁的。办《生活》周刊时,他设置并独立支撑与读者沟通的“小言论”和“读者信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他的言论“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团体,不知敷衍,不知迁就”,始终保持独立批评的立场。正因为这种立场,《生活》周刊成为当时“文化逆流中的一大堡垒”,成为极受读者推崇的刊物。《生活》的“读者信箱”,还刊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不单为读者指点人生迷津,甚至帮助读者找工作、寻房子、配药方。这种进步立场和服务精神也体现在后来生活书店的出版原则上。他说,生活书店“一向是站在前进的立场”,“但是所谓前进,并不是使自己跑开大众很远,把大众远远地抛在后面,我们必须注意到最大多数的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用尽方法帮助最大多数的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他去世后,毛泽东同志曾经题词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鲁迅先生从事著译和编辑出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人民大众“输送精神食粮”。这方面,他讲得很清楚,做得很彻底。他常常自费出书,并说这“不是为个人”,只要“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能及,我总希望……能够略有帮助,这是我常常自己印书的原因”。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支持青年编书、出书,甚至牺牲大量时间帮助青年抄写、编辑、校对稿件,甘当伯乐和人梯。许广平在《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中说:“他尊重读者来稿,不但亲自编,有时还给作者抄写稿件,不但他自己抄,而且还要我帮着抄。”这样的事,叶圣陶、巴金也是常做的。不仅如此,鲁迅还对出版界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他曾尖锐指出,出版界存在的弊病,“就大体而言,根子在卖钱,所以上海的各式各样的文豪,由于‘商定’,是‘久已夫,已非一日矣’的了”。在商业广告上自吹为“文豪”,开展广告竞争,个个都是“文豪”。对于文学出版界这种卖钱人的怪现象,鲁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原则,有历史的渊源,也不乏新的时代内涵。它与《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内在统一的。该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具体讲,就是要“以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贡献”。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环境、面临的具体任务与邹韬奋等出版家是不一样的,但出版的职业精神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对出版行为的荣与耻的道德评价也有相同相通之处。知往鉴今,追慕前贤,今日的出版界才会真正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八荣八耻”中的重要一条。它强调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发展之道。现代优秀的编辑出版家对诚实守信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积极践行。 陆费逵把“做事先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人生哲学。因此,他在许多文章中,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阐发关于职业修养的理念。在《敬告中等学生》一文中,他也特别强调“人格之修养”,指出“英吉利之教育,以养成人格为第一义”。而我们“注意于灌输智识者多,注意于养成人格者少”,因此应格外重视“高尚之道德”的培养。此外,他还主持创办《中华实业界》、《进德季刊》等杂志,经常性地刊载工商实业界成功人士的事迹,介绍工商业者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出版业在当时也属于实业,因此,其出版职业道德论也是他关于工商业者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的一部分。但出版业又不同于一般的实业,因此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要求。在《书业商之修养》等文章中,陆费逵认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修养是最重要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若用尽脑筋和心血出一部有价值的书,贡献于社会,使人们读之,其益处定非浅鲜;反之,若为谋利而编辑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是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恶书之害甚于洪水猛兽,不知要害多少人。他在《图书月报》上发表《泰西谚语(关于书籍者)》一文,引用外国有关出版职业道德方面的谚语,希望同行注意,如“印行有害之书者,死后尚应受罪于墓中,以其身虽朽遗毒未尝止也”,“不良之书其害甚于盗贼”。因此,他不断强调出版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现代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对出版工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和责任。他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出版商”,而不是“书商”。他认为:“‘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总目标。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在这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者,其演出的方式相同,而其出发的动机完全两样。”他的这种出版观念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高尔基全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张静庐主持上海杂志公司,在征得鲁迅同意后,和译文杂志社商量,准备用三年时间译完《高尔基全集》。全集分六辑,每辑十部,半年出齐。当翻译前的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上海杂志公司正准备登报公布时,另一家图书公司忽然在前一天刊登了《高尔基全集》出版预告,张静庐只好把这个计划搁置了。不料这家书店出版的所谓《高尔基全集》只有薄薄的六本。在张静庐眼里,这完全是出版人的精神堕落,“这趋势比纯以赚钱为目的的更加可怕,更可忧虑”。“这是《高尔基全集》吗?”张静庐愤怒了,“丢尽中国出版家的脸!”“他并不明白这是出版家的罪恶,更没有清楚什么是出版家的责任。” 今天的出版界,也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诸如抄袭剽窃、不负责任、刻意炒作、夸张误导、恶意竞争、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低级克隆、盲目跟风、盗版猖獗等,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危害我国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业,注定不可能长久繁荣;缺少职业道德和行业公认的准则,将使整个行业陷入无序的失控状态。作为担负国家文化传承重要使命的出版工作者,应该表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尽早克服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社的文化创新与文化积累。 总之,“八荣八耻”内涵丰富,既有公德又有私德,既有公民应有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个人为人处事的社会准则。从个人角度讲,出版人要知荣辱,树新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出版行业整体来讲,要形成良好的商业伦理,同时对于出版界中的不良现象甚至是丑恶的东西,找根源,想办法,予以彻底根除。加强出版人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于切实保证我国出版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是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根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发扬广大,对于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总是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形成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又赋予这种精神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新特点,在同一切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表现了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英勇献身的新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虽历经患难和曲折,却仍然形成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坚如磐石、亲密无间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总是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在相互理解中不断吸收,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学习,愈来愈多地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三,爱中华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社会主义,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的新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要使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强大,使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最美好的理想。中共中央宣传部分两次公布了20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这20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的各个方面。近两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对这些基地的参观中,得到了极大的教育,感受到爱国主义的陶冶,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中华圣地》,分为“古国神韵”、“御侮求索”、“血沃中华”、“日出东方”4个部分,对中宣部公布的20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了介绍,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再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画卷,做了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该书图文并茂,解说言简意赅,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阅读本书,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活动。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毛主席在会见留学生们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朝气蓬勃的一代人,学习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掌握好的知识与技能是我们以后接管这个世界的基础。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大量的学生享受着国家的各种补贴,各种奖学金。我们享受了国家给予我们的受教育权利,同样我们也应该履行自己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的义务。把爱国热情凝聚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汇聚在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业里。作为民族希望和未来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提高,充实自己,为祖国日后的发展壮大积累资本。二,爱国是自发的情感,行动是理性的表达,我们理应担当理性爱国的主力军。2008年,一位名叫李洹的留学生在巴黎的共和国广场上用法文发表了慷慨激昂的长篇讲演,他那“富有逻辑思辨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连珠炮般的语速以及摧枯拉朽般不可凌辱的气势”,不但大长了海外华人的志气,而且震惊法国人民。在互联网,从MSN签名、QQ头像、BBS到“爱国T恤”,随处可见强大的中国心!“在高校,大学生宿舍自发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行动远比我们“恨屋及乌”似的充满暴力与混乱的抵制家乐福来得更有意义。你若真满腹不可遏止的爱国情怀,也可以向我们在法国的留学生学习,上街游行(当然前提是你能获批准),这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请记住非理性的爱国也是误国,没有义和团八国联军也不会那么快到来。我们在进一步认清反华势力的同时,要自觉维护团结稳定大好局面,敌人的气焰越是嚣张,言语越是恶毒,行为越是卑鄙,我们越是需要冷静和理性,我们越需要思考该如何让祖国变得更强大!三,作为党员的大学生的责任。如果你是一个党员,不仅要忠于祖国和人民,更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要推动改革、唤起民众,提高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充当文明进步的骨干与先锋。因此,党员大学生的责任,不是简单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而是既要争做顶梁柱和坚固的基石,又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带动能力,团结广大民众一齐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来,这就给了我们党员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我必须说明的是,从公民责任到党员责任,再到大学生党员的责任,需要一个逐步升华的培养过程,当代大学生党员应该有这样的责任自觉。我们多数的民众正如鲁迅所说的“看客”一般,习惯于沉默。然而,要是我们所有的党员,特别是最具活力最富改革精神的大学生党员也一味的沉默,我很难保证类似文革这样“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重灾难罄竹难书”(《交锋》P9)的历史不会重演。毛泽东曾说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做谁做?”我们的党员应该主动帮助党指出错误,纠正错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体制内的人沉默往往促成了党的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造成了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错误。我们应比普通民众拥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自己不改革不进步,等到民众说“我来帮你们改的时候”,那将是革命。我们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四,爱国请从身边的事做起。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未来中华民族的领军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中华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体到我们的生活,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可以投身到服务社区的大潮中去,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