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换个干写的环境,你可能得湿疹了,也许是荨麻疹给你个治疗方法我也和你一样,现在痒的难受,给你看看这个吧荨麻疹俗称“风疙瘩” ,有的地方也叫“湿气疙瘩”,体内湿气重引起的,疙瘩应该是又大又红,有一节小指头那么大的扁疙瘩,有的可能更大。 治荨麻疹一方 我幼时曾患荨麻疹,经人介绍一方:蝉衣5个、池塘里浮萍250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早晚各一次)。结果用药3副就治好了病。 鲜丝瓜叶可治荨麻疹 我上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阶段,每年夏秋季节都被荨麻疹所困扰,不规则的圆形红疹块突然出现,遍布四肢及腹、背、颈部,疹痒难耐。为此曾多次到医院求治,但效果不大。有一次发作时,顺手摘了片鲜丝爪叶在疹块处反复搓擦代替用手抓挠解痒,没想到凡是被鲜丝瓜叶搓擦过的地方很快就不痒了,疹块也随着消退。于是我摘了些鲜丝瓜叶用清水洗净备用,一发作我就用鲜丝瓜叶搓擦,连续搓擦了10多次后病渐渐地好了。自从用这个方法治疗至今已有32年,没再出过疹块。 肚脐拔火罐治荨麻疹 小时我常起荨麻疹,后听人介绍用拔火罐拔肚脐可治。母亲给我试用,将拔火罐扣在肚脐上,两三次居然就治好了,而且未再犯过病。 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风疙瘩 我儿子2岁时曾患过一次较重的麻疹,转眼之间,全身的硬疙瘩即连成了一片片的硬皮,连嘴巴也肿起来了。危难之时,邻居大娘教我一法: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匀后擦洗患处,几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连擦几次即愈。我照此方法做了,只擦了4次,我儿子的风疙瘩就好了,再没有复发。后来,我曾将此方告知一位老乡,也很有效。 逸 敏284.鲜姜可治风疙瘩我上中学时起过一身风疙瘩,看病半年仍不见好转。偶然一次机会,一位老奶奶对我说:“用鲜姜汁擦抹就会好。”我买了几角钱的鲜姜,擦抹几天后果然全好了。后来我的孩子起风疙瘩,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给他治好的。 紫荆树花茎煮水治风疙瘩 前年春天,我身上生过风疙瘩,皮肤变红增厚,奇痒难忍。有一位老人对我讲,可用紫荆树(春天未长叶前,先开紫花)的花、茎煮水,熏洗,每天早、晚各一次,两天即愈。我只取了半尺长的茎四五支,放在沙锅里用清水煮沸四五分钟,略凉后水洗,两天后就好了。 韭莱汁可治荨麻疹 我患有季节性荨麻疹(俗称风疙瘩),吃过许多中西药都没有治好。前不久,偶然遇到一位老中医告诉我一个方法:用鲜韭菜汁外涂。我用此法外涂后,第二天痒感消失,疹子也全消退了,每日两次,连续外涂一周后至今没有再复发。将鲜韭莱切碎压出汁后,用容器存于冰箱内可使用数日。 香莱根治荨麻疹 取十几棵香莱的根须洗净切段,煮5分钟,调上蜂蜜,连吃带饮。对荨麻疹的红、肿、痒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我们曾多次给孩子们服用。应连续煮饮3天,每天喝1次。 小白菜能治荨麻疹 我患荨麻疹半年多,吃药、打针效果不明显。后有一老中医授以偏方:小白菜500克许,洗净泥沙,甩干水分,每次抓3一5棵在患处搓揉,清凉沁人心脾。每天早晚各1次,只3次即痊愈,至今未复发。 醋加白酒可治风疹 一旦得了荨麻疹,会奇痒难忍,且越抓越痒,笔者经试验发现,患者只要用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药液,用此药涂搽患处,几分钟后即可见效。 治荨麻疹一法 我小时候得荨麻疹,久治不愈。后服用一种叫桐臭蒿子的草本植物,采一把在锅中煮沸约5-10分钟后喝汁,即愈。
身上突然出现的具有瘙痒症状的红疙瘩,考虑荨麻疹的可能性比较大。荨麻疹是一种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皮肤疾病,因为本身存在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荨麻疹,大多数都在持续数小时左右自行消退,部分患者可能会持续几天。慢性荨麻疹一般都会反复发作。明确诊断后可以考虑服用抗过敏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是荨麻疹。 现代医学称之为荨麻疹。而中医称为“赤白游风”、“风疹”、“ bei癗”、因皮疹时隐时现又称“瘾疹”; 本病是一种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 因其小则如麻如豆,大则成块成片,每因遇风而发,故名又称“ 风疹块”。 有关本病,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记述,曰:“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此后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可见古人早已有对此病的认识。 其病因病机总由风邪引起,如《诸病源候论》说:“人皮肤虚, 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然风为百病之长, 其它病邪常依附风邪而致病。临床常见的有风与寒或与热相合, 郁于肌肤而发生本病,但有外感和内生之异。 1.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如《 诸病源候论》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 则起风搔瘾疹。”、“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 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bei)癗。”明确指出了风寒、 风热客于皮肤,或表虚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2.内生: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如鱼、虾、蟹等, 或因肠道虫淫,均可导致肠胃不和,风火湿热内生, 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久者气血被耗,以致血虚生风,( 妇女会冲任不调),风邪阻于肌肤亦可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一、急性发作,常有进食,荤腥之物,如鱼、虾、 蟹等某种海鲜,或服用某种药物,或受风寒刺激, 或有肠道寄生虫病史等。 二、皮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鲜红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楚, 瘙痒剧烈。 三、皮疼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又逊速消退, 以后不断成批发生,时隐时现,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 每天发一批或数批,约一周左右停止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 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四、部分病例可伴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 波及咽喉时,可有喉部不适感、声嘶, 甚则喉头水肿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有的可出现皮肤划痕症阳性。 五、皮疹见于口唇和眼睑,则出现肤色淡红色局限性宣肿边界不清。 此皮疹在唇周、面部游走者为面游风(西医称血管性水肿)。 若正常皮肤上受到机械性触抓则此部位有抓痕样水肿隆起者, 则称人工荨麻疹或叫皮肤划痕。 临床分证∶一、风热型:风团色红,遇热则发,得冷则减, 夏发冬愈或夏重冬轻。舌苔薄黄,脉浮数。 二、风寒证:风团色白,遇冷或冷风外吹而发,得暖而减, 冬发夏愈或冬重夏轻,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肠胃湿热证:发病过程中,可伴有脘腹疼痛或绕脐窜痛, 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或伴有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 四、气血两虚证:风团反复发作,内热外寒性,秋冬多发, 丘疹色红降,全身性发作等,迁延数月或数年, 劳累后则发作或加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或沉细。 (若妇女冲任不调时常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经后消失, 程周期性发作,可伴月经痛或月经不调。其舌苔薄质淡, 脉细弱或弦细。 鉴别∶一、多型性红斑、多在手足的背侧等暴露部位, 为圆形丘疹或环状斑丘疹,中央呈虹膜样,皮疹持久。 二、丘疹性荨麻疹∶损害为纺锤形水肿性丘疹, 顶端有针头大的水疱,皮疹持续较久,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好发于下肢及躯干,常于春秋之季发病。以儿童为多见。三. 中医临床病名..等。 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两种。按各证型辨证加减处方用药; 即根据患者的详细情况所出现的临床表现,症状细审辨证用药, 方可奏效 荨麻疹实例: 治荨麻疹一方 我幼时曾患荨麻疹,经人介绍一方:蝉衣5个、 池塘里浮萍250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早晚各一次)。 结果用药3副就治好了病。 鲜丝瓜叶可治荨麻疹 我上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阶段,每年夏秋季节都被荨麻疹所困扰, 不规则的圆形红疹块突然出现,遍布四肢及腹、背、颈部, 疹痒难耐。为此曾多次到医院求治,但效果不大。有一次发作时, 顺手摘了片鲜丝爪叶在疹块处反复搓擦代替用手抓挠解痒, 没想到凡是被鲜丝瓜叶搓擦过的地方很快就不痒了, 疹块也随着消退。于是我摘了些鲜丝瓜叶用清水洗净备用, 一发作我就用鲜丝瓜叶搓擦,连续搓擦了10多次后病渐渐地好了。 自从用这个方法治疗至今已有32年,没再出过疹块。 肚脐拔火罐治荨麻疹 小时我常起荨麻疹,后听人介绍用拔火罐拔肚脐可治。 母亲给我试用,将拔火罐扣在肚脐上,两三次居然就治好了, 而且未再犯过病。 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风疙瘩 我儿子2岁时曾患过一次较重的麻疹,转眼之间, 全身的硬疙瘩即连成了一片片的硬皮,连嘴巴也肿起来了。 危难之时,邻居大娘教我一法: 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匀后擦洗患处,几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 连擦几次即愈。我照此方法做了,只擦了4次, 我儿子的风疙瘩就好了,再没有复发。后来, 我曾将此方告知一位老乡,也很有效。逸敏284. 鲜姜可治风疙瘩我上中学时起过一身风疙瘩,看病半年仍不见好转。 偶然一次机会,一位老奶奶对我说:“用鲜姜汁擦抹就会好。” 我买了几角钱的鲜姜,擦抹几天后果然全好了。 后来我的孩子起风疙瘩,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给他治好的。 紫荆树花茎煮水治风疙瘩 前年春天,我身上生过风疙瘩,皮肤变红增厚,奇痒难忍。 有一位老人对我讲,可用紫荆树(春天未长叶前,先开紫花)的花、 茎煮水,熏洗,每天早、晚各一次,两天即愈。 我只取了半尺长的茎四五支,放在沙锅里用清水煮沸四五分钟, 略凉后水洗,两天后就好了。 韭莱汁可治荨麻疹 我患有季节性荨麻疹(俗称风疙瘩),吃过许多中西药都没有治好。 前不久,偶然遇到一位老中医告诉我一个方法:用鲜韭菜汁外涂。 我用此法外涂后,第二天痒感消失,疹子也全消退了,每日两次, 连续外涂一周后至今没有再复发。将鲜韭莱切碎压出汁后, 用容器存于冰箱内可使用数日。 香莱根治荨麻疹 取十几棵香莱的根须洗净切段,煮5分钟,调上蜂蜜,连吃带饮。 对荨麻疹的红、肿、痒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曾多次给孩子们服用。应连续煮饮3天,每天喝1次。 小白菜能治荨麻疹 我患荨麻疹半年多,吃药、打针效果不明显。 后有一老中医授以偏方:小白菜500克许,洗净泥沙,甩干水分, 每次抓3一5棵在患处搓揉,清凉沁人心脾。每天早晚各1次, 只3次即痊愈,至今未复发。 醋加白酒可治风疹 一旦得了荨麻疹,会奇痒难忍,且越抓越痒,笔者经试验发现, 患者只要用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药液,用此药涂搽患处, 几分钟后即可见效。 治荨麻疹一法 我小时候得荨麻疹,久治不愈。后服用一种叫桐臭蒿子的草本植物, 采一把在锅中煮沸约5-10分钟后喝汁,即愈。
概述: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风疹病毒(RNA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在呼吸道粘膜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可通过白细胞到网状内皮系统.受染的网状内皮细胞坏死,病毒释放再次入血,引起继发性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冶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懂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芫荽(香莱)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参各7克,麻黄、蝉蜕、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肤子、生苡仁各45克,僵蚕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小儿风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克,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五)中成药洽疗: ,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六)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虹,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6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本粥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播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症主要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急带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主要特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晚上间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觉。如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的时间较长,病程短则几个月,长者5-6年。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邱-医-堂疱疹祛毒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修复受损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治疗不当,会留下后遗症。带状疱疹的后遗症主要是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于治疗不当、急性带状疱疹不治疗、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中医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毒)困于体内,与气血相结,阻滞经络,郁于脏腑,使气机阻滞,经络不通,产生疼痛。是内伤情志,肝气郁结导致肝火郁结或脾湿蕴结,导致毒邪之火与肝火、湿热相互作用,阻滞经络,导致血瘀气滞,阻滞时疼痛。特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而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持续。轻微刺激会引起疼痛发作,没有刺激会突然发作。为了减少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些人不敢穿衣或撑起衣服;晚上间歇性疼痛,一夜都睡不好。如果病毒侵入相应的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力障碍。除了疼痛,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时间长,病程短的几个月,老年人5-6年。建议中药外敷。涂抹秋益堂中药外科贴膏活血生肌膏即可治愈。该膏药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解毒祛腐、清热解毒、益气活血;“生肌丹”能排毒,改善伤口周围组织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生长,祛腐生肌。可膏药外敷,解毒生肌,疏通经络,修复受损神经,排除体内病毒,使静脉通畅,气血通畅,止痛。在具体治疗中,有些患者需要内外兼治。
1.周易穷、变、通、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周易》重中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周易》阴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周易》第六十三起名名库卦、第六十四卦的内涵及其启示5.《周易》忧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6.《周易》论“位”的启示7.《周易》算卦人生、教学、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8.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9.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10.周易论修身及其现代意义11.周易婚姻、家庭观及其现代意义12.周易的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12个题目任选其一。 要详细的。 非诚姓名咨询勿扰。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 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 但在 发展 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三、《周易》的现代意义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 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不能这样啊!与人于己都不好!慎重慎重
我的回答比较多,你可以选择一下,不是全部都要啊![编辑本段]【简介】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称为风水术,也叫地相、堪舆之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术数。风水乃五术的一门,其基本构成源自《易经》,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其中“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2005年,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建<2005>77号.)徐韶杉研究员任秘书长,于2005年在南京举办中国第一个官方风水培训班。2008年8月5日,安徽呈坎村经黄山市政府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遗的村落。 [编辑本段]【风水道具】 罗盘 风水师认为罗盘是理气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山水画 风水师认为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而尤其是卧房内不要摆放“万马奔腾”、“猛虎下山”的画作,否则容易破坏夫妻和谐。 风水剑 风水剑 风水师认为风水剑种类繁多,七星剑、桃花剑,或者其他材质做成的剑,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克制屋外的尖角、电线杆的煞气,以及避官司口舌。须注意风水剑并不需要开锋,甚至可说,不宜开锋,因为开了锋的剑锐利,容易伤人,钝剑不伤人,却仍然可以驱除阴灵。 八卦镜 八卦镜 风水师认为镜子的化煞功能实属一等一,走在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可以发现悬挂在屋檐墙壁上的八卦镜。悬挂八卦镜有三点要留意:1、中午12点整悬挂;2、开光;3、反射出去的方向不可射到别人房屋,不可将自己居家的煞转向别人居家。 风水缸 风水鱼 风水师认为养一盆风水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改运方法。但是因为简单,反而让人以为养了鱼就有效。实际上养鱼的注意事项相当多,包括要招财的话必须放在明财位,也就是家中大门的斜对角;鱼只要照顾好,不要动不动就生病、死亡。 神佛图画 风水师认为民众会将神佛的图画表框回家供奉、祭拜,却不知须经过法师开光、请神佛附身在此图画上才行。因为据说不好的秽气,邪魔妖道及有可能附身神佛的形体上,破坏点香祭拜之人的运气。 盆栽植物 风水师认为扭转乾坤、带来好运的盆栽植物不少,金钱竹、马拉巴栗、兰花等等都是大家爱用的前几名。 当这些象征吉祥的盆栽植物花谢了、叶枯了,一定要马上更换一盆,才能继续聚气。 风铃 风水师认为风铃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加上造型可爱,吸引许多人喜爱。风水上风铃是制煞的工具,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但是绝对不要挂在小孩子的书房或主卧室,因为风铃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心浮气躁。 祥狮瑞兽 祥狮瑞兽 风水师认为包括狮子、鹿、马、龙、麒麟、咬钱蟾蜍、貅等都是改风水时会列入考量的祥狮瑞兽。狮子、麒麟、咬钱蟾蜍的头须朝向门口,表示将各方财气、福禄吸引进来。但鹿、马的奔走方向及头部须朝向屋内,代表吉神入宅。 [编辑本段]【风水元素】 风:空气流动的现象。 水:水流。 气: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些子之气。 另外还有龙、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风水流派】 历史上,划分风水流派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将风水流派分成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类,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流派,只要不是人的伪风水术,都坚持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是风水之用的基本原则。 风水流派的划分实际上是理气方法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理气的方法上,大致可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下统诸多分支。 直接采用八卦卦理理气的流派是卦理派。包括八宅派、玄空飞星派(内有六个大的派系,统百多个小的派别)、奇门风水、河洛风水、大三元易理派、金锁玉关等。 采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的流派是五行派。包括赣南杨公风水术、新三合派、命理风水、正五行风水术等。 中国风水学目前已经发展为多流派的风水学,每一派的风水学都有不同的理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一)峦头派: (1) 形势派(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 理气派: (1)八宅派 (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飞星派 (6)五行派 (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飞泊派 (10)奇门派 (11)阳宅三要派 (12)廿四山头派 (13)星宿派 (14)金锁玉关派 一、形势派的原理 一提起形势派,人们就会想到以形势论吉凶的风水祖师管辂和郭璞。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向来论古凶。形势派虽然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小门派,但实际上这三个小门派是互相关联的,幷没有完全分离。 1、峦头派。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自然地理的峦头包括龙、砂、山。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 2、形象派。形象实际上是风水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把山的形势生动地看做某一种动物或其它物体。例如某个山的形状象一只狮子。有关形象的名称很多,如美女照镜、七星伴月等不胜枚举。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础上展开的峦头中的一些法则,主要是论述形象与穴场配合的法则。例如有一条道路与穴场对冲,在形法派中称为“一箭穿心“。 总之看形象的,离不开山体(峦头):看山体的,也脱离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国很多山势高崇的地方,由于其山势影响大,很多风水师都重视山势形象与峦头。 二、理气派又称屋宅派或三元理气派。由于理气派将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象、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几乎所有五术的理论观点都纳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风水学说。正因为理气派过于繁杂,才分出许多小的门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习风水学的人要特别注意选择,否则不但学不到东西,还可能做出凶祸的风水来。 下面笔者对部份门派的理论作一些介绍,这不但有助于初学者选择,同时对已经学习风水的人也会有所帮助。 1、八宅派。八宅派综合起来只有两点:一是将坐山配游星论吉凶。所谓游星就是:伏位、天医、生气、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绝命、祸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据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别将此游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则吉,配凶则凶。二是根据住宅八卦坐山,分为东四宅与西四宅,然后与人命结合,即东四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论吉凶。一般来说,八宅派计算命卦都是以年支为准。换句话说,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性别相同他们的命卦都是相同的,对他们的风水布局也是相同的。那一年之中出生有几百万人,按照八宅派风水观点来论,他们都在一个共同点上。因此,八宅派的风水理论过于简单粗略。特别是东西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的观点更是粗陋不堪,难以准确。希望学习风水的读者千万不要照搬不误。但以游星论吉凶,在放门路或在室内布局与玄空飞星配合起来可有参考价值。具体用法笔者在后面再做论述。 2、命理派。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飞星进行风水布局,配合装饰颜色等,对各类阳宅的室内装璜以及风水调整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三合派与二十四山头派。以山水为主,将廿四山与坐宅配山论生克关系,所谓坐宅山,实际上是指坐宅在罗盘上的五行与宅外山峰或各个建筑物之间构成的五行生克关系。配水则以十二长生位来论吉凶。十二长生就是命理学中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来去论吉凶,主要是用于阴宅。但在三合派中向上配水与十二长生存在阴阳混杂之象,运用起来往往会有偏差。所以笔者提醒学风水的易友,以十二长生论水的来去之吉凶,不可全用,一定要分辨阴阳,配尽阴尽阳为善。 4、翻卦派。以八卦翻出九星卦为主,然后再配合山水以论吉凶。翻卦派有几种翻法,如辅星翻卦,又名黄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据纳甲起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来推断吉凶。 5、玄空飞星派。是将山向配合元运挨排山向,元盘九星,从而看水山配合室内布局论旺衰吉凶。所谓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为贪狼,二黑在坤为巨门,三碧在震为禄存,四绿在巽为文曲,五黄中央为廉贞,六白在干为武曲,七赤在兑为破军,八白在艮为左辅,九紫在离为右弼。玄空学的实质就是注重元运的旺与衰,以及1-9九个数字的生克制化与命局中喜忌配合、只要读者能把握住这一点,就算是玄空学已入门,一般来说就可以为人调整室内风水。但要把握玄空学的真髓,当然还要深入学习。 6、星宿派。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别代表五行属性。根据坐向论生克,主要是用来徇二十四峦头的理气吉凶。 理气派中的奇门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以及金锁玉观派和紫微大数派等,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 有关风水派别,严格地说起来就是形势派和理气派。它们的理论也是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这正是万法归宗之意。所以,学习风水学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幷蓄。既要精通理气派,也要吸收形势派的精髓。但由于风水学门派繁多,有用和无用驳杂其中,学习者一定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要走入风水学的误区。 对风水流派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将各个风水流派的理论和操作技巧兼施并用。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风水领域需要正本清源,不应该将古代的风水谜团继续留给后人! [编辑本段]【风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 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 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朝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西汉 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 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隋朝 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隋朝宰相杨恭仁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可见当时还是盛行风水的。 唐朝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五代十国 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后周时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宋代 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 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清代 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 从民国到现在 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上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沈竹礽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死而不僵。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现在,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用现代科学为封建迷信张目,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实在是舍本逐末。 [编辑本段]【家居风水】
你还是自己写
问题一:疟疾在古代的情况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弗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问题二:中国古代得过疟疾的皇帝 康熙得了疟疾,公元1693年,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北京的蚊子,然后就在北京城里传来了,连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也不能幸免.. 问题三:在古代,疟疾很难治疗吗? 别说古代,就是到了近代,疟疾死亡率也很高,后来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不发达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性命 问题四: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疗疟疾的? 疟疾中医分为邪郁少阳型、暑热内郁、暑湿内蕴、疫毒侵袭、正虚邪恋等五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邪郁少阳 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方药] 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常山(酒炒)7克,草果7克,甘草7克,生姜3片,大枣3枚。若表实恶寒甚而汗少者,加桂枝,羌活,防风各7克,口渴甚者,加葛根,石斛,天花粉各12克,湿盛胸脘痞闷,加青皮、苍术,厚朴各7克. 2.暑热内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3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s克,粳米35克,桂枝12克。若但热不寒,伴胸中烦闷气短,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人参16克,病延日久,阴液大亏,舌尖绛而干,加青蒿鳖甲汤:鳖甲25克(先煎),青蒿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亦可加入常山、草果、柴胡等截疟之品。 3.暑湿内蕴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 辛温达邪,散寒除湿。 [方药] 柴胡桂姜汤加减:柴胡12克,桂枝7克,干姜7克,黄芩12克,栝萎根16克,牡蛎16克,甘草7克.苔白腻甚者,加草果7克,厚朴12克:胸腹痞闷加槟榔7克,陈皮12克,汗出不畅去牡蛎;恶寒较重,或泛吐痰延,加附子7克,半夏12克。 4.疫毒侵袭 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 (1)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惊厥,舌红少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 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 清瘴汤:黄芩12克,黄连7克,知母12克,柴胡12克,常山7克,青蒿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生甘草7克,滑石16克,朱砂1克(处末冲服)。热盛者加生石膏35克,大青叶16克,舌质深绛少津加生地12克,玄参16克,石斛12克,玉竹16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2克,元明粉12克。 (2)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方药]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苍术1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蕾香12克,半夏12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槟梅12克,苹果7克,菖蒲7克。若痰湿蒙闭心窍,神志昏迷,合用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 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方药] 何人饮加减:人参16克,当归12克,何首乌25克,陈皮12克,干姜7克,甘草6克。若胁下积有痞块,合用鳖甲煎丸。 问题五:求详细的疟疾在中国的历史 疟疾,又称打摆子,在百度上给搜到如下答案:“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在我国的病史有数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这种疾病传染过,后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由此可见这种病的厉害。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打摆子”这种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进冰、热得像烤火这种现象是咋回事,更无法理解发病的周期性和定时性。现代医学科技告诉我们,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中华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内,并以血红蛋白为养料生长发育,当疟原虫把红细胞胀破时,人体就会出现先冷后热的病理现象。人体寒热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没有适当药物治疗,病毒又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繁殖周期,并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热发作。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这方面医学知识,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将疟疾妖魔化。那时的襄樊,经济破败,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战乱、水灾加剧了生活、卫生环境的恶化,一些恶性传染性疾病耿霍乱、天花、疟疾横行,每次爆发都会造成数以万计百姓死亡。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县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百姓实实在在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传染病中危害人数最多的当属疟疾,在这个死亡瘟神的阴影中,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据一些老年人回忆,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都卖得比黄金还贵,多数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汤、棉被、晒太阳”,每天倒毙街头的难民数不清,惨状触目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为解决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疟疾宣战。1950年,襄阳地区各级 *** 利用幻灯片、广播、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知识。1952年,襄阳专署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区开展了消灭“五害”的卫生运动。同年襄阳区开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镇卫生所75个,联合诊所174个。1956年又开展了对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卫生运动。随着基层卫生组织的逐步健全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持续展开,上世纪60年代末,恶性疟疾在襄樊绝迹。1974年以后,襄阳地区开展了休止期治疗,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来防治疟疾,至今未发生疟疾大范围流行。35年过去了,疟疾这个横行襄樊数百年的妖魔,终于离襄樊人民越来越远。回首襄樊抗击疟疾,我们除了要感激党和 *** 对百姓健康的重视关心外,不应该忘记多年来坚持在抗疟一线的卫生和防疫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考网址: 问题六:古代有哪些病症 风寒(感冒)、伤寒(伤口感染)、疮(皮肤发生肿烂溃疡的病)、瘟疫(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问题七:古代瘟疫都有什么病呢? 天花 霍乱 鼠疫 时疫 麻风病 问题八:屠呦呦“催红”青蒿素,古人是何时发现青蒿可治疟疾的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关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甲骨卜辞中疟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朝人扑来。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风疟、温疟、寒疟等10多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即是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青蒿方”…… 古人是从何时开始认识疟疾的?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已列出“疟论篇” 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其成书最晚不会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中国疟疾最早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先秦人已大体摸清了疟疾的发病规律。《周礼・天官》“疾医”条称:“秋时有疟寒疾。”当时,负责全国疫病防治工作的“疾医”,都要掌握季节性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古人还总结出了疟疾的不同类型。如在《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十多种,有风疟、温疟、寒疟等。其病症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间日而作”。中医这些关于疟疾的总结,与现代医学观察完全一致。 对发病原因,古人也进行了研究。如《素问》中,黄帝问上古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为什么疟疾是隔日发作?岐伯回答:“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岐伯认为是“阴阳失衡”引起的,虽然这种理论缺乏科学性,但其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还认为疟疾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礼记・月令》称,如果春行夏令,“ *** 多疾疫”,这意思是,如果春季的气温偏高,当年疫病多发。现代医学已证明,春季气温高,蚊蝇便多,通过蚊虫传播的疟疾一类疫病自然就多发;同样的,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也会暴发疟疾。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认为疟疾“似酷虐者也” 对于疟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古代医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瘴气”致病,故也称疟疾为“瘴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山瘴疟方一十九首”条,有这样的说法: “《备急》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病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早期古人直接将疟疾写作“虐疾”或“疟疾”,《礼记・月令》中便称“民多虐疾”。“疟”字从“疒”从“虐”,正是因为“虐”太厉害了。“虐”字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从字形上看,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这意思很明了:疟疾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东 *** 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中释“疟”时称:“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 问题九:中国古代有哪些古老的传染病 鼠疫,疟疾,霍乱,伤寒,痢疾、结核病等等 天花不是,我国古代就有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
疠风,病名。麻风病之一种类型。
《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
初起者患部有麻木不仁感,继则发现丘疹红斑,渐肿而破溃,无脓汁,久则可蔓延全身,严重者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倒陷,目损唇裂,甚则足底穿溃等。
或面若狮貌。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初始可选保安化灵丹内服发汗,后可改用神应消风散,或有饮用蝮蛇酒者。若久病体虚可选补益之剂,或可兼服何首乌酒。外治可选用苦参汤温洗溃疡局部,并洗后涂敷狼毒糊剂。发现确诊者,即应予以隔离治疗。
扩展资料: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关于广东潮汕名妓褚企兰,我们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她貌美善诗词,但在一次接待客人时染上麻风病,当时有位书生潘兴邦与她两情相悦,褚企兰为了不传染给他,找出新被褥给他并分开睡。他们的结局很圆满,潘兴邦金榜题名,褚企兰也被一位乡医治好了病,二人结为连理。 唐代的小说家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一个民间治疗麻风病的经历:关于麻风病,还有一些古怪的传说。由于得这个病的女子居多,按民间习俗,女子染此病后,一时容光焕发,面若桃花,宜趁此时引诱男子交接,则疯疾可以传给男子,自己得免于死,而交接后的男子则必死无疑;女子将疯疾传给他人后,自己就可以另嫁他人,过寻常生活,与普通人一般。那时民间把这一行为称为“过癞”、“过疯”或“开癞”、“卖疯”。在这种背景下,麻风病患者的生活可想而知。不过,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主人公一,卢元钦。卢先生旅居泉州,不幸染上了大疯,即麻风病,很严重,鼻子溃烂,只剩下鼻根未倒。也是想方设法治呀,但没什么办法。这年端午节,五月初五,大概是因为辟邪之类的原因吧,找到一副大蟒蛇的苦胆,正准备吞服,忽然听人说:“这是大蟒蛇吧,吃它的肉就能治大疯呀!我们家谁就是吃它治好的。”已经被折磨得不行的卢先生想虽然这个办法没听说过,但好歹死马当做活马医,试试吧。于是取了一节蛇肉吃了。三五天过去了,觉得似乎有点效果,于是接着吃,三个月以后,居然慢慢好了。 笔者全段引用这段小说,目的在于能更多地了解一些细节。在古代确实有很多传说,认为将麻风病传给男子,男子必死,自己则可幸免。这显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但这也恰恰能说明褚企兰的高贵品质,当爱情与生命做衡量的时候,她选择了两者兼顾!可她的麻风病毕竟被治好了,乡医所采用的方药到底什么,其中会不会有蛇胆,又会不会跟张鷟的这篇小说有关联吗? 张鷟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很多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这则麻风病偏方的出现,在当时的唐朝肯定会引起震动,对麻风病患者也是肯定有帮助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就有描写皇家军队到永州捕蛇的场面,其中也说百姓参与捕蛇献于朝廷。说明了蛇胆却是极具价值,但是不是用来治疗麻风病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麻风病在古代,确如谈虎色变。《论语》中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意思是担心病传染,隔窗握手。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法律认定麻风病人有罪格杀勿论,可以说麻风病患者被杀死烧死的不计其数。虽然有封建的思想在作怪,但我们确实对麻风病很无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麻风病有了初步的认识,“蛇肉具有活血驱风、除痰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这显然是针对麻风病一症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 更为详尽的当属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疹辄赤黑。”“久而不疗,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间变状多端。”这就证明了东汉时期治疗麻风病,张仲景是在祛风除湿的方剂中加入蛇胆,使祛风解毒的功效倍增!蛇胆皆可用药,但也分蛇的种类,蛇胆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不难理解《捕蛇者说》中所捕的“异蛇”是什么意思了,也证明了张鷟《朝野佥载》中的吃蛇肉治麻风病一事属实。 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还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都有专篇论述。据《太平广记》载,“病坊作为慈善机构在唐代肇始,亘唐之世,其名称几经改易,或称病坊、悲田坊,或称普救病坊,或称养病坊等等。后为了方便起见统称为病坊。”这里说明了医药事业在唐朝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收容贫病平民和乞丐的慈善机构,病坊开始服务于大众。《新唐书》也有记载说,病坊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由政府拨付,药物、钱粮、器具等。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病坊由民间私营或寺院转为由国家机构调控。有史料可查,病坊就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成立推广的。 唐朝时的名医孙思邈,对麻风病一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因《神农本草经》各家注释都搞不清楚,孙思邈就为六百余例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不顾个人安危在患者身边护理观察。最终孙思邈对麻风病的病理病机有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也有了辨证治疗的方剂产生,“疾风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云何名五风,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白风,四曰赤风,五曰黑风。”他认为,“病起之由,皆因冷热交替,流入五脏,通彻骨髓,用力过度,饮食相违,房室不节,虚动劳极,汗流遍体,因兹积热,风热彻五脏,饮食杂秽,虫生至多,食人五脏骨髓皮肉筋节,久久败散。”孙思邈治麻风病的方药初期用“阿魏雷丸散方”;中后期用“天真百畏丸”;外用的有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消毒可用雄黄、朱砂等消毒药品。 “恶风”就是麻风病的外邪致病因素,从《黄帝内经》到孙思邈的《千金方》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历程啊。这之后宋朝的《外科证治全书》,明朝的《本草纲目》、《万病回春》,清朝的《串雅外编》,这些论著里面都注明了治疗麻风病的代表方剂。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治疗不当,会留下后遗症。带状疱疹的后遗症主要是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于治疗不当、急性带状疱疹不治疗、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中医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毒)困于体内,与气血相结,阻滞经络,郁于脏腑,使气机阻滞,经络不通,产生疼痛。是内伤情志,肝气郁结导致肝火郁结或脾湿蕴结,导致毒邪之火与肝火、湿热相互作用,阻滞经络,导致血瘀气滞,阻滞时疼痛。特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而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持续。轻微刺激会引起疼痛发作,没有刺激会突然发作。为了减少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些人不敢穿衣或撑起衣服;晚上间歇性疼痛,一夜都睡不好。如果病毒侵入相应的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力障碍。除了疼痛,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时间长,病程短的几个月,老年人5-6年。建议中药外敷。涂抹秋益堂中药外科贴膏活血生肌膏即可治愈。该膏药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解毒祛腐、清热解毒、益气活血;“生肌丹”能排毒,改善伤口周围组织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生长,祛腐生肌。可膏药外敷,解毒生肌,疏通经络,修复受损神经,排除体内病毒,使静脉通畅,气血通畅,止痛。在具体治疗中,有些患者需要内外兼治。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