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包括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该病一旦形成,则难以逆转,只能通过积极治疗延缓其进展。多数病人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对于该病缠绵难愈的特点和预后不佳的结局,笔者尝试从中医理论来进行探讨,认为本病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有瘀的参与。下面进行详细阐述。1 瘀的概念瘀,亦作淤,是瘀血的简称,本义指血积不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内在病理产物。对于瘀,《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辞海》谓:“瘀,积血。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2 瘀的来源瘀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跌仆闪挫等外伤因素损伤人体筋脉脏腑,直接导致经脉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为瘀血;另一方面是在内伤因素作用下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之后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后者往往在本病的发病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详细而言,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机阻滞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气血又是脏腑功能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人一身之气血从根本上说藉胃受纳腐熟、脾运化升清之正常功能而源源生化。因此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就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运行和布散,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例如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及辛辣腥腻之品,影响脾胃功能,不归正化,则谷反为滞水反为湿,酿生痰浊水湿。脾胃健运失司,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留中焦,滋生湿浊。湿浊每每影响气机升降,导致气化和推动能力下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产生瘀血。此外脾脏阳气虚弱,无力统血,则血溢脉外直接为瘀。瘀血一旦产生,往往与痰湿胶结共同为害,痰瘀壅滞,阻塞气道则患者出现咳嗽咯痰、胸闷喘息、面色晦暗、口唇紫绀。(2)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瘀滞肝为刚脏,职司疏泄,又能藏血。既条达气机,又疏泄情志,同时还能疏泄津液、胆汁和气血的正常分布,一旦疏泄失职,则百病即生。《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往往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患者平素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滞日久,会出现不同的转变。一种转变是由气滞导致血液推动运行的能力下降从而产生血瘀;另一种转变是气郁日久化火,火热煎熬血液为瘀或迫血妄行、血溢脉外为瘀。此外肝不藏血则血失所藏则易于瘀滞血脉而成为瘀血。瘀血为有形之品,一旦产生又可加重气机阻滞,从而导致疾病循环加重。(3)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脉瘀滞心藏神,主血脉。血液的正常运行首先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若患者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年迈体虚,久病伤正,导致心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血液运行不畅,则出现血脉瘀滞。瘀血既已形成,反过来又可影响气机宣畅,导致阴津阳气难以布达,肺失温润,进一步加重病情。临床上,本病许多患者无论症状体征,还是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瘀血表现,例如颜面晦暗、唇甲紫绀、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等,晚期甚至影响到右心功能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时,则出现体循环淤血等明显的中医瘀血征象。(4)肺气不利,病及于血,血滞为瘀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肺脏自病或他脏久病累及于肺均可导致肺气不足。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心脉上通于肺,心肺两脏密切关联。肺气虚则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导致“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推动血脉无力则血行滞涩,出现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甲床紫绀,颈脉动甚等气虚血瘀之象。(5)五脏亏损,气血不复,久病入络患者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病势壅盛,病久必耗伤正气,导致五脏亏损,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病邪乘虚侵袭络脉。叶天士言“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提出久病入络理论学说。依叶氏所言推理,久病入络之后必会导致血行瘀滞,故而瘀血产生。3 瘀的表现(1)瘀的显性表现本病以慢性咳嗽、时有咳痰、进行性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各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瘀血见证,轻则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重者唇甲紫绀,面色晦暗,胸闷,胸痛,颈脉动甚等。(2)瘀的隐性指标现代研究发现,本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粘度增高、血浆血栓素B2升高、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等无形之瘀的表现[1]。其次内皮素-1在本病形成中也有促进作用,它是迄今所知最强的血管收缩剂,能促进有丝分裂[2]。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均能促进ET-1的合成及释放,并协同刺激纤维细胞增殖导致肺纤维化。内皮素-1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值也增大。此外,本病患者晚期多有低氧血症,缺氧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充血、瘀血,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增厚,中性粒细胞滞留、血小板聚集,微循环发生障碍,致肺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促使高粘血症发生和发展[3]。4 瘀的特点(1)起病缓慢,病情隐匿本病具有慢性经过、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的病程特点,其症状表现也由初期轻浅的咳嗽、咳痰,进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后期出现紫绀、浮肿等重症。从中医角度而言,瘀血的产生多由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失调不复而致,且瘀血为害,并非初期即可彰显,一旦有可寻可察之外证,则往往病属晚期。(2)病性复杂,兼夹他邪前文瘀的来源中,详细论述了多种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瘀血的生成。实际上脏腑功能失调不单单只生成瘀血,痰浊、水湿、火热、毒邪、气滞均可产生,而且外感温热毒邪也可煎熬血液为瘀。瘀血既生,则随患者体质发生热化或者寒化,且往往与痰浊、水湿、火热、毒邪、气滞相互胶结,致使疾病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难以治疗。(3)瘀分显隐,共同致病前文瘀的表现中,详细论述了瘀的显性表现和隐形指标。不论是显性表现还是隐性指标,都是病理表现,都会引起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出现多种症状。隐性指标是借助于现代研究的成果所发现的,这是可喜的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应用于中医学并指导临床治疗。例如针对隐性指标可以提前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可从多环节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改善肺组织的供血等从而防治肺间质纤维化[4]。(4)为害严重,伤人形质本病呈慢性过程且逐渐加重,致病因素多,病变涉及脏腑多,病性复杂,易于兼夹痰湿、热毒、气滞等邪气或病理产物,产生虚实夹杂、寒热并见的复杂证候,因此临床中难取速效,缠绵难愈。验之于临床,多数患者逐渐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功能下降,后期影像学上出现典型的蜂窝肺,此时患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肺主气司呼吸功能严重失司,痰浊、水湿、毒瘀胶结,由一脏连及五脏俱损,阴阳两虚,形体消瘦或浮肿、严重喘憋,甚至出血、痉厥、神昏,终至阴阳离决而死。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的题目要想制定的话,主要就是看一下自己研究的方向,然后将这样的方向主题明确。之后才能有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题目。

医学检验(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MLS)是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检验,从而为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和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的一门科学。

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会了解如何鉴定人的血型、确定一个人是否贫血、肝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化学基础。

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医学英语、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药理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

五年制医学检验可以报考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则为检验技师。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题目这样定:

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结果创新,满足这三种的任何一种都算是创新。

参考题目:

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基于群智能优化算法的食管鳞癌风险评估和生存预后分析

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

限制血流热身训练在自行车反复冲刺运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长链非编码RNA MIAT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巨噬细胞及T细胞亚群在肺癌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上肢动脉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对抗生素所致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企业发展战略改进研究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对策研究

血液透析室护士同情心疲乏及其与护士组织气氛的关系研究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终末期肾病失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基于阶段变化理论和健康信念模式的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行为研究

骨靶向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在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及血液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应用初探

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临床研究

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益气养血通络方防治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吉林省某化工园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及肝毒性作用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征的研究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流感相关神经系统损伤的疗效与机制

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桦褐孔菌醇提物的毒性评价及其代谢组学研究

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

太极拳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干预研究

蛭曲化瘀汤治疗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PAPP-A水平的影响

精余汤Ⅰ号治疗股骨头坏死(阳虚寒凝型)的临床观察

血安宁治疗阴虚火旺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通窍明目Ⅳ号对肝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疗效观察

中药达明饮方对DR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hs-CRP、TC/HDL的影响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VEGF、LMR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代谢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痰瘀辨证与RDW、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火针傍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

优秀运动员唾液与血液身体机能指标相关性及训练后恢复期的应用研究

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重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

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

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指趾端刺血结合捣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

西宁地区缺铁性贫血对HbAlc的影响和缺铁性贫血对HbAlc的影响的meta分析

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用于自我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阴虚“上火”的生物组学分析及“上火”的中药干预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

有一部分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的朋友去看中医的时候,医生说他是痰瘀互结证。

那么,什么是痰瘀互结证?严不严重?

痰瘀互结,就是一个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痰湿和瘀血搅和到一起了,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呢?是身体里的各种包块,像结节、肌瘤、囊肿、息肉等。

张伯礼教授说:“痰可生瘀,瘀可生痰。”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 痰瘀互生是 “病重之源” 。

这里所说的痰和瘀又是什么呢?

“痰”在中医里有两个概念,狭义的痰指呼吸道的痰,广义的痰会出现在人体各个部位。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形成痰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饮食不当、轻质刺激等,形象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成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明 痰的生成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而凝聚有关。

故痰湿的表现有头面出油,喉咙黏腻不清爽;总感觉睡不醒,莫名的乏力、有沉重感。人总是懒洋洋的,精气神不足;小便一夜三四次,尿量多且清如水;大便次数多,不成形;舌体胖大齿痕多,舌苔白腻或黄腻;容易头重、身重、胸闷,关节疼痛,肌肤麻木。容易出汗,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肌肉松软不结实;痰多,口中粘腻,不想喝水,喜食肥甘味厚。咽喉有异物感,咽不下又吐不出来。

“瘀”通常指血瘀,瘀血的产生有这几点原因,一是外伤,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瘀结于内;二是气滞导致血行不畅,以致血脉淤滞;三是寒凝血滞或血热壅聚;四就是湿热、 痰浊等压迫阻塞脉络,以致血运受阻; 五是气虚阳虚导致运血无力,血行迟缓。

瘀血表现常有身体的某个部位有刺痛感,拒按,白天轻,夜里重;反复出血;皮肤干涩,嘴唇乌暗,脸色发黑,指甲青紫,舌有瘀斑,舌下静脉粗大,像珊瑚树一样向四周怒张。

由此可见, 痰瘀互结,足以引起脏腑失调。

“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病邪如果由表及里,津血互化失常,五脏六腑、周身四肢都得不到濡养,正气会亏虚,会导致病情更复杂。 尤其在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节、中风、高血脂症 等代谢疾病中尤为突出 。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开始害怕,但是及时发现就能及时治疗

三七擅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是伤科圣药。陈皮可以化痰,五脏六腑的痰都可以化,尤其擅长化肺里的痰和脾胃的痰。陈皮亦可理气,气机通了,升降平衡,痰湿和瘀血会更容易化掉。

二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痰健脾,宽胸理气之效。

可将三七和陈皮按照一定的比例,打成细细的粉末,冲水喝。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范文

多恶心的话题 没别的了

学术思想 我们临证治病,最重辨证论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其中“因时制宜”,不仅指一年中时令节气的变化,治法亦随之而改变。还应指宏观的时代变迁,造成疾病的种类、性质发生变异,治法亦应随之而变化。历史上许多医学派别的形成,就都是在时代变迁,疾病谱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形成的。如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便都是时代产物。如今时代,科学技术极大进步,社会文明显著提高,物质财富相当丰富。但社会竞争加大,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紧张劳累,精神压力增加。另外,娱乐种类繁多,物质享受丰盛。很多人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事业,疲于应酬。整天肥甘厚味,嗜烟酗酒,五更不睡,过午方醒,昼夜颠倒,习以为常。再如非法同居,已属普遍。未婚先孕,屡见不鲜,视婚姻如儿戏,性交更是家常便饭。以及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辐射的增加。这些当今时代的特点,必然造成疾病谱的改变,如艾滋病、空调病、非典型性肺炎、形形色色的性传播疾病------均是过去闻所未闻的疾病。也正是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造成当今发病中痰证、痰病明显增加,治痰一法也更加被医者重视和普遍应用。一、 痰为何物 痰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是由体内津液煎熬而成的一种病理产物。非仅指气管、喉间存在的那种粘稠物质而言。它可广泛停滞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间,导致各种千奇百怪的疾病。痰既是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又是很多致病因素在人体形成的产物。病因学上把它列为“不内外因”之一,亦有人称它为第二病因。历代医家对痰也有很多明确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如:元•王隐君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明•王纶也说:“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唯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由于痰所致疾病少有规律可寻,且其表现症状又怪异多端,故有“怪病多痰”,“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痰与饮不同:虽然两者均由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但痰质粘稠,饮质稀薄;痰多停滞少移,饮则游走不定;全身脏腑组织无痰不生,饮则致病范围相对局限;痰证表现多无规律可寻,饮则表现较为单纯;治痰无定法,而治饮不离温阳。临床亦常见痰、饮俱病者。 痰与瘀血不同:痰为津液凝结而成,瘀为血液瘀阻所致;痰可遍布全身脏腑组织,瘀则只存脉络内外;痰浊所致疾病广泛多变,瘀血所致疾病多有规律特征可寻;痰浊表现胀多於痛,瘀血表现痛多於胀,且有定处。治痰无定法,治瘀不外活血通络,临床亦常见痰瘀互阻者。二、痰之形成 1、痰之成因: 六气、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火灼津液而成痰。现代社会气候变暖,燥热偏盛。再加工作紧张劳累,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或嗜食辛辣(现在的饭馆几乎是川菜、湘菜的天下),肥甘厚味,烟酒无度;或夜生活增多,性生活过度,无节制的耗精伤阴;或滥用温补,身体稍有不适,不问虚实寒热,动辄参、茸、虫草。以上诸端,大体是造成痰病之成因。张从正《儒门事亲》说:“凡膏梁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其所指饮,亦包括痰在内)《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更好”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这些话,实际上就是现代很多人(尤其是城市白领阶层)的生活写照,也是如今社会痰病丛生的大致原因。2、痰之病机: 痰的前身是体内的津液。由津液而成痰浊,是因为火邪的煎灼。即所谓“灼液成痰”。所以只有在火邪炽盛的情况下,津液才能被灼而成痰。火邪在何种情况下才炽盛?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些情况:六气过极或五气志过极,皆能生火,即所谓“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而煎熬津液的火,既可以是实火,也可以是虚火。实火灼液成痰,很好理解,不用多讲。虚火如何也能灼液成痰?凡虚火偏旺之人,必然是阴液先已偏衰,阴虚才能阳亢,津亏才能火旺,以偏旺之虚火,烧灼不足之阴津,更易凝聚而成痰浊。所以这个痰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阴虚,津亏。治疗就不能单纯泻火,而应重在养阴生津。另外,被灼的津液,运行凝滞才能停而为痰。而津液的运行,需气的推动。若气虚或气滞,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津液停聚才成痰浊。所以治痰又需治气。助气或行气以化痰。气虚,气滞无力推动津液的同时,也无力推动血液的流通,所以痰证形成的同时,血液往往也会瘀阻凝结而成瘀血,这便是痰瘀互阻。故治痰同时常常兼以化瘀,反之化瘀活血同时也需兼以祛痰。又痰与湿与饮为同类,痰浊形成的同时,还往往兼有停湿停饮之表现,故祛痰同时,又需兼以化湿利水。再者津液的代谢离不开五脏,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痰浊的形成,便於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不可分。这一机理下面治法还要讲到,这里就不多赘述。痰证形成的机理可以用下图概括之:六气五志(七情) 过极 化 火煎熬 津液 成 痰 第二病因 痰病、痰证饮食劳倦 气虚、气滞推动无力 五脏 代谢功能失调临证经验: “治病必求其本”,治痰亦必求其本。临证时,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段,找出痰病、痰证的症状表现。再运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审证求因,追本溯源的辨证功夫,找出形成痰病、痰证的最初病因,以及痰的性质(主要是虚实寒热),存在的部位。针对此病因、病位、病性的治疗。才是根本的治疗。历代医家治痰,同样重视求本。特别提出“见痰休治痰”的治疗原则。如叶天士就讲“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自消也”。何梦瑶也说:”痰标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当求本,然须看痰势缓急------。”治痰的具体方法很多,不同医家具体运用亦不相同。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总结多年来的治痰经验,概括出临证常用的治痰八法,简要介绍于下:一、 助气祛痰: 津液运行,气为动力,“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气虚或气滞,气行无力,津液凝滞则成痰浊。故凡痰病、痰证,如有气虚或气滞表现者,治当助气祛痰。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冯兆张也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古今医鉴》同样是说:“痰随气而升者,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所以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治痰必须治气的道理。此外,“气有余便是火,火能灼津成痰”,故祛痰同时,有时还须清气泻火。 助气药中,临床常用黄芪。黄芪补气同时,尚有利水,祛湿功效。临床常以之配伍苍、白术、生苡仁、茯苓诸药。 行气药常用陈皮、香附。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宣通十二经,解六郁。 清气化痰常用瓜蒌、竹茹、海蛤壳、海藻、昆布、夏枯草等。这些药不仅清化痰热,且有软坚散结功效,凡热痰为病者,用之最宜。二、养阴化痰: 痰浊为津液所化,这是历代医家一致的认识,如张景岳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盖(痰)即津血之所化也。果使营卫调和,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津液被灼,痰浊方生;痰浊产生,津液必亏。故治痰必须顾护津液。治痰方中,更不能过用辛温香躁之品,以免更伤津液。见有阴液不足表现者,必须加用养阴润燥之药,其中元参、鳖甲最为适宜。元参清热养阴,且有散结化痰功用。鳖甲滋阴退热之外,也能软坚散结。二药又均具有清热凉血作用。一药而兼三用,故对痰证而阴虚病人,用之最为恰当。三、泻火祛痰: 痰与火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历代医家也有很多论述,尤其清代很多医家,论述更为详尽。如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就讲的很详细。”--------故曰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关于泻火祛痰之选药,大多医家,主张用黄芩、黄连、青黛等药。如《丹溪心法》即曰:“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黄芩治痰,假其下火”。此外,牛黄、大黄、连翘、鱼腥草等亦在常选之列,但气血津液得寒则凝,故大苦大寒之品,用时还是慎重为宜。以免进一步使津液凝结不行。四、化瘀祛痰: 津液凝结则成痰浊,血液凝结则成瘀血。而津液、血液均为体内流动之物,皆化生于水谷。《内经》所谓精气津液血脉,一气而辨为六名。再者痰,瘀形成之病因,病机又有相同之处,治疗亦有相似之法。所以历来就有痰瘀同源、同病,同治之说。如朱丹溪认为“痰夹瘀血逐成窠囊”。叶天士在治疗胃病时,指出胃病久而屡发,必是“痰凝血瘀”形成“痰瘀有形之阻”。用韭汁、桃仁、半夏以散瘀化痰。唐容川更认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类似论述,不胜数举。 治疗痰瘀互阻症候,常在祛痰药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药,诸如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穿山甲等。其中丹参有祛瘀生新功效,各种症瘕积聚,皆可使用。常用其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肝脾肿大、乳痈、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牛皮癣以及神经衰弱、失眠等多种病证。如配黄芪、远志、节菖蒲、桂枝、茯神、龙齿等治冠心病、心律失常;配鳖甲、泽兰、水红花子、赤芍、香附、郁金等治肝硬化;配银花、连翘、槐花、紫草、蝉衣、蛇蜕、白藓皮等治牛皮癣;配降香、三七等治消化性溃疡、心绞痛等。五、涤饮祛痰: 饮与痰同类,故常痰饮并称。但同中有异。说其同,是因其同源,皆由水谷津液所化;说其异,既指其病证治法不同。张景岳讲的很清楚:“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也。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至于治法,治饮重在温阳逐水,因势利导。常用发汗、利小便之法,药物不离苓泽、车前、苡米之类。而治痰无定法,若痰饮并存,则当祛痰涤饮同治。六、清肺祛痰: 痰之为病,虽关乎五脏,然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清.吴澄在《不居集.痰证扼要》中讲:“盖肺主气,肺金受伤则气滞而为痰,故痰之来也,无不在于肺;而痰之化也,无不在于脾;若论痰之本,无不在于肾。故主此三法,以统痰之要也”。肺主气,其气清肃下降,朝百脉而输布津液于全身。若肃降失常,治节无权,则津液停滞,聚而为痰;肺喜清润,若肺阴不足,虚火灼津,亦可成痰;或六淫过极,化火灼津,亦可成痰;或脾运不健,肾失温煦,“水泛为痰”,亦可上渍于肺,故又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治疗常宜清降凉润。清肺祛痰之药很多,诸如贝母、瓜蒌、桑皮、黄芩、石膏之类。七、健脾祛痰: 脾主运化水谷,其气机脾升胃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失健运,或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运化散布,则凝聚为痰为饮。冯兆张讲:“脾虚不能散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瘀而成痰”,其治疗自当健脾胃,调气机。脾喜燥而恶湿,故健脾不离燥湿,苍术、白术、茯苓、苡米、为首选之药。胃喜润而恶燥,常选炒莱菔子、山楂、谷麦芽、蜂蜜等.下面特别谈谈苍术和山楂之运用. 苍术:燥湿健脾,凡临床见有痰湿表现,不论上下表里,均可使用。即使阴血虚,但有痰湿见证,亦可配伍养阴药同用。如以苍术为主,配首乌、熟地、当归、桑枝、牛膝、蝉衣等治鹅掌风;配黄柏、苦参、白藓皮、蝉衣、土槿皮等治湿疹、神经性皮炎;配黄柏、苦参、椿根皮、荆芥炭、车前子等治带下病偏于湿热者;配陈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治暑季急慢性肠胃炎等。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又有祛痰化瘀同功之效。《本草纲目》谓其“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痞满吞酸、滞血通胀”。临床常以其配伍他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症、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腹痛、肥胖等症。八、温肾祛痰: 肾主水,司开阖。肾为先天,为元阳元阴之所寄。故肾阳不足,或开阖失司,水湿停聚,即成痰饮。王肯堂曰:“痰湿者,脾胃气虚,命门必衰,水中无火则阴气凝聚,釜底无火则饮食不消,两者俱能生湿,由湿生痰”。刘仕廉在《医学集成.》中亦说:“痰虽生于脾胃,其实由肾阳虚损,不能熏蒸脾胃,以至脾不纳涎而痰成矣”。故陈念祖总结曰:“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成气也,贮于肺。此六语,堪为痰病之纲领”。治疗肾阳不足,水湿停聚之痰症,除祛痰之外,温阳补肾,常选附子、鹿角、仙茅、仙灵脾、冬虫夏草之类。其中冬虫夏草,温肾润肺,兼祛痰湿,为上上之选,惟其价格昂贵,不便轻易使用。 痰病,痰症的治疗,《内经》虽有《素问。奇病论篇》的兰草方,《灵枢。邪客篇》的半夏汤。但毕竟很不系统和完整。到张仲景《金匮要略》专列“痰饮篇”,并明确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但仲景所指 “温药和之”之法,实际是针对水饮而言,直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才将痰和饮分别论述,随后许多医家才将痰和饮分而论治。上面所讲治痰八法,便是在前人治痰基础上,个人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此外,治疗痰病、痰症,忌用大寒、大热之药。气血津液,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既使热痰胶结,亦尽量不用或少用大苦大寒之药,避免气血津液更加凝结不行。当以凉润为宜。反之,热能伤津耗液,痰的形成,本由火热耗津灼液而成,故既使寒痰凝聚,亦尽量不用或少用大辛大热之品,以避免津液再度耗灼,总宜温化为宜。此当作为临床治痰之禁忌。

有一部分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的朋友去看中医的时候,医生说他是痰瘀互结证。

那么,什么是痰瘀互结证?严不严重?

痰瘀互结,就是一个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痰湿和瘀血搅和到一起了,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呢?是身体里的各种包块,像结节、肌瘤、囊肿、息肉等。

张伯礼教授说:“痰可生瘀,瘀可生痰。”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 痰瘀互生是 “病重之源” 。

这里所说的痰和瘀又是什么呢?

“痰”在中医里有两个概念,狭义的痰指呼吸道的痰,广义的痰会出现在人体各个部位。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形成痰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饮食不当、轻质刺激等,形象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成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明 痰的生成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而凝聚有关。

故痰湿的表现有头面出油,喉咙黏腻不清爽;总感觉睡不醒,莫名的乏力、有沉重感。人总是懒洋洋的,精气神不足;小便一夜三四次,尿量多且清如水;大便次数多,不成形;舌体胖大齿痕多,舌苔白腻或黄腻;容易头重、身重、胸闷,关节疼痛,肌肤麻木。容易出汗,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肌肉松软不结实;痰多,口中粘腻,不想喝水,喜食肥甘味厚。咽喉有异物感,咽不下又吐不出来。

“瘀”通常指血瘀,瘀血的产生有这几点原因,一是外伤,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瘀结于内;二是气滞导致血行不畅,以致血脉淤滞;三是寒凝血滞或血热壅聚;四就是湿热、 痰浊等压迫阻塞脉络,以致血运受阻; 五是气虚阳虚导致运血无力,血行迟缓。

瘀血表现常有身体的某个部位有刺痛感,拒按,白天轻,夜里重;反复出血;皮肤干涩,嘴唇乌暗,脸色发黑,指甲青紫,舌有瘀斑,舌下静脉粗大,像珊瑚树一样向四周怒张。

由此可见, 痰瘀互结,足以引起脏腑失调。

“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病邪如果由表及里,津血互化失常,五脏六腑、周身四肢都得不到濡养,正气会亏虚,会导致病情更复杂。 尤其在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节、中风、高血脂症 等代谢疾病中尤为突出 。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开始害怕,但是及时发现就能及时治疗

三七擅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是伤科圣药。陈皮可以化痰,五脏六腑的痰都可以化,尤其擅长化肺里的痰和脾胃的痰。陈皮亦可理气,气机通了,升降平衡,痰湿和瘀血会更容易化掉。

二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痰健脾,宽胸理气之效。

可将三七和陈皮按照一定的比例,打成细细的粉末,冲水喝。

胃络瘀阻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医学论文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集中概括,是论文的总纲,是传入读者脑内的第一个信息。那么医学相关学科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相关学科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题目

[1]培养医学影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效果

[2]大学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出版发行

[3]20x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 报告 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5]肺结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生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6]基于网络资源“探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

[7]医学物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8]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临床示教中应用的研究

[9]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11]医学影像实训教学大型设备拆移、软件处理探讨

[12]现代医学影像科核磁机房施工技术分析——以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为例[

[1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核医学科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

[14]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15]医学影像技术学中CT与MR教学分析

[16]SPOC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7]全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科的应用价值

[1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19]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

[20]OBE教学理念在《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探索

[21]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育人质量

[23]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维度 毕业 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4]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的实践

[25]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科室实习带教 方法 探讨

[26]对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选手辅导的体会

[27]PBL-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的应用探索

[2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DR摄影的带教心得

[29]基于TBL与CBL教学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研究

[3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

[31]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析

[32]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

[33]医用模拟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中的应用效果

[3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分析

[35]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在医学影像技术课程 教育 中的应用——以《盆部影像检查技术》为例

[36]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7]《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38]PBL教学法在MRI检查技术实习带教中的效果

[39]微信辅助改良式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40]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

[41]医学影像技术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42]基于“医、教、研、赛”四维协同平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

[43]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癫痫致痫灶研究进展

[44]图像增强技术在数字X射线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分析

[45]基于视觉优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46]医学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的应用进展

[47]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

[48]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研究进展

[49]《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成人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题目

1、重庆市某医药院校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3、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X线指标观察的临床研究

4、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

5、手法振动按压法协助成人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排痰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

6、以体验为主导的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

7、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研究

8、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研究

9、江西省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0、外科护士的术后疼痛知识和态度与疼痛知识培训效果的研究

11、 儿童 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12、皮肤颜色定量评价方法学研究

13、颅咽管瘤超微结构观察及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意义

14、翼腭窝及通连孔道的高分辨CT研究

15、华西医院1996年~2004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

16、年龄因素对中耳共振频率的影响

17、四川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18、Ghrelin对人成骨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

19、成都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20、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

21、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2、颅内蛛网膜囊肿

23、宁医大总医院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研究

24、新生儿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

25、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方案研究

26、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适应性考试管理研究

27、成人学习视角下的专业学位教育研究

28、鼓膜穿孔对真耳-耦合腔差(RECD)的影响

29、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MODY家系和无血缘关系散发的迟发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HNF-1alpha基因缺陷的分子筛查

30、成都市温江区一富裕社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31、HLA-A0205成都地区LADA患者临床特征及CD38基因多态性和CD38Arg~(140)Trp突变研究

32、喉显微激光手术治疗喉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

33、学龄前儿童鼓室图测试的正常值研究

34、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实习行为的调查研究

35、2-7岁小于胎龄儿血清瘦素及生长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36、婴幼儿择期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及干预 措施 的初步评价

37、成都市五城区健康成人神经心理测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8、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整体与局部心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39、泰医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40、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

[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

[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

[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

[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

[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

[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

[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

[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

[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26]20x—20x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

[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

[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

[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

[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

[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

医学相关学科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妇科医学论文题目

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而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B.胀痛引两胁C.冷痛喜温喜按D.刺痛固定不移E.灼痛隐隐正确答案:D

胃络瘀阻病机分析论文

一、病因

(一)寒邪犯胃

外寒迳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故疼痛暴作。若寒邪稽留不散,郁而化热,亦可致胃热而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若明知身受寒气,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二)饮食伤胃

1.饮食过量,胃纳过盛,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故发为胃痛。《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杂病广要•胸痹心痛》引孙、文胤所说:“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

2.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痛。故《医方考•腹痛》有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盖客寒犯胃,多是饮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气所致,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之说。

3.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热,使胃失和降,气机滞阻,故可见胃热而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4.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曰久损及脾胃。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痛。

(三)情志不畅

1.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致胃痛。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遂成胃脘刺痛,其病势缠绵难愈。故有“肝胃气痛,痛久则气血瘀凝”之说。(《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继志堂医案上卷•脘腹痛门》)。

2.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胀。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

(四)体虚久病

1.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致中焦虚寒,寒从内生,脉络失于温养,故胃脘隐隐作痛。若脾胃虚寒,复因感受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痛。

2.热病伤阴,或胃热郁火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其濡养,亦可致胃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之,胃痛的病因虽分以上四个方面,但以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焉。”

二、病机

(一)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这是中医对所有痛证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胃痛的病理机制。胃禀冲和之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或气滞血瘀,或宿食停滞,胃气郁滞等皆可导致胃痛。至于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胃失濡养,皆可引起脉络拘急,气血运行失畅,亦能形成胃痛。

(二)病变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胃病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1.胃与肝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汹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故有“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之说(《医学正传•胃脘痛》)。

2.胃与脾

脾与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相络属,同居中焦,皆系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脾湿胃燥,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转输运化。故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而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说明脾病可及胃,胃病也可及脾。临床所见,脾病及胃所致胃痛者,多以虚证为主。

(三)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

胃痛虽有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之分,但六者皆可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寒积胃脘、肝郁气滞、饮食停积、肝胃郁热、湿热中阻及瘀血内阻等属实证范畴。中焦虚寒,胃阴不足为虚证胃痛。

实证与虚证:胃痛初起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如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病。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或健运无权,又可饮食停滞,故临床表现虚实兼挟之证。

寒证与热证:外寒或饮食生冷,致寒积胃脘,其疼痛日久,寒邪可郁而化热,可致胃热证,若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以致寒热不调,二者挟杂,互结胃脘,亦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气滞与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因气滞而病者,曰久必见瘀血内结,反之,瘀血内结,则必然阻遏气机,故气郁更甚。因此,气滞与血瘀两者,可互为因果。

胃痛一病,一般来说预后尚好。倘若胃热过盛,热迫血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而出现呕血之症,或脾胃虚寒,脾虚不能统血,而见便血之症,皆为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若吐血量多,或反复不止者,则属危证,如不能及时止血以断其流,常可危及生命。其次,若痰瘀互结胃脘,形成症积,触之有块,形体迅速消瘦,脘痛难忍,常规药物难以止痛,甚则呕吐赤豆汁者,其预后极差,亦属危证之列。

主症:胸骨后疼痛较重,夜间明显,生气后加重,口干不欲饮,伴吞咽困难,胸胀满或疼痛,偶吐黯黑血块,舌质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病机分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胃关,影响胃气通降下行,故腹部胀满疼痛;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胸骨后疼痛;气滞化热伤阴,则口干不欲饮;脉络瘀阻,血溢脉外,则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壳、白芍、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川牛膝、桔梗、急性子、穿山甲、陈皮、炙甘草。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疏肝理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桔梗引气上行,升降相因有助于气血运行;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急性子、穿山甲破瘀通络,宣畅气机;陈皮合炙甘草顾护胃气。若有气血不足之象者,可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血之品,以求标本兼顾;若出血较多者,可去穿山甲等破血之品,加三七等化瘀止血之剂;若兼见口舌干燥,欲饮水以润之,可去急性子、穿山甲、陈皮,加入沙参、麦冬等以滋阴养胃;若吞咽困难日久,多为痰瘀博结,加昆布、牡蛎等化痰散结之品。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概说】

一、 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位有所论述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4、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5、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三、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3、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辩兼夹证

二、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

6、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兼症: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建中汤+黄芪)

  • 索引序列
  •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
  • 痰瘀阻络病机分析论文范文
  • 胃络瘀阻病机分析论文题目
  • 胃络瘀阻病机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