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杂志静脉血栓治疗研究

医学杂志静脉血栓治疗研究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静脉血栓治疗研究

静脉血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如果患者是上肢浅静脉血栓,往往是由于静脉点滴而造成的并发症,可以局部湿敷或者外用喜辽妥等药物以改善症状。2、如果是下肢浅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采用病变静脉及其血栓一并切除的方法以达到根治。3、如果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患者可以采用介入下吸栓,或者置管溶栓。一般这种手术都应用于急性期的患者,发病应该不超过一个月,效果较明显。4、如果是肺栓塞,患者应该先进行肺动脉的溶栓或者吸栓,然后安放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血栓进一步脱落而加重肺栓塞,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如果下肢深静脉B超或髂静脉CT提示深静脉仍然存在阻塞的情况,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1)压力治疗;(2)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压力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治疗意义何在?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1)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2)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药物有那些?严格意义来讲,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有效药物。但是,在采用压力治疗的同时,辅助用些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一般临床采用的药物有:爱脉朗、消脱止、迈之灵、中医中药等。其中以爱脉朗效果最好,服用最方便,价格最为便宜,为国际临床指南推荐用药。但是,单纯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一定要配合压力治疗。

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组织缺血、坏死。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1.适应证 (1)DIC:大部分急性DIC早期病人,特别是高凝状态的病人,多以肝素治疗为主;溶栓疗法仅适用于DIC的晚期或DIC痊愈后伴有后遗症的病人。 (2)血栓形成: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周围性动脉血栓形成、脑血管血栓形成等,抗凝和溶栓合并应用有一定疗效。 (3)血栓栓塞:脱落的栓子均有可能引起急性血管栓塞,常见的有肺栓塞、脑栓塞、脾栓塞、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通常以溶栓疗法为主,抗凝疗法为辅。 (4)心脏病:如心肌梗死以往以肝素治疗为主,近来主张在梗死的早期,可用溶栓药物作冠状动脉灌注治疗,有更高的疗效。心脏瓣膜病变、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动脉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可用抗凝(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疗法,以预防术后发生血栓形成。 (5)急性肾炎:目前尚无满意疗效,应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可有一些效果。 (6)恶性肿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抗凝疗法对某些恶性肿瘤病人有预防转移的趋势,通常用口服抗凝剂治疗。 2.禁忌证 (1)肝素和抗凝血酶Ⅲ: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大型手术后创面止血不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素样物质增多等。 (2)口服抗凝药:凝血障碍、高血压伴视网膜病变、出血性脑病及近期颅脑外伤及手术,严重肝病、妊娠分娩后等。 (3)抗血小板疗法:活动性溃疡、活动性肺结核及伴空洞形成,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障碍等。 (4)溶栓疗法:出血性脑病、内脏有出血性损伤、术后创面止血不良,活动性溃疡、妊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障碍等。 目前多着重于外科术后的病例。据近年来病例较多的论文报道,应用抗凝药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小剂量肝素、右旋糖酐-40等。我国在中医中药方面也开展了不少探索性预防血栓形成的研究工作,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丹参、三七、银杏叶胶囊等,然未见大型的病例报道

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论文

不能手术的病人一般是癌转移了,或是体质弱,这时候首选中医药调养,是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治疗目 的的。

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做手术的,但是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还有医生专业的判断,再进行确认。

该吃吃该喝喝!我空间有治疗癌症的中药秘方,吃了可以缓缓,不过治不好!我父亲也肝癌,最后还是走了!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基础与临床研究展望

近30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中晚期病人疗效仍然很差,尤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时,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中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自然生存期多为3个月--1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已从PVTT的解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等方面展开研究,PVTT的形成机制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正在阐明,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

门静脉癌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PVTT的形成是一系列多环节的过程,主要与肿瘤增生分化、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粘附结合内皮细胞、侵犯血管及基底膜(基质天然屏障),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癌栓铸型生长等有关。同时,涉及机体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门静脉压力改变、门静脉反流等多种因素。     细胞外基质蛋白是一群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肝癌PVTT形成的启动、进展和在门静脉内继续生长的过程。IV型胶原(Col IV)及层连蛋白(LN)与癌栓形成密切相关。肝癌发生时,窦壁Col IV及LN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肝癌发生时,窦壁胶原及层连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呈不同程度的片状缺失或消失,在低分化癌及有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组织中尤为明显。基膜的断裂、缺失及减少破坏了作为屏障的完整性,使得肿瘤细胞易于穿越基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形成转移的PVTT。

肿瘤细胞在穿越组织自然屏障转移和浸润过程中必须产生或诱导产生蛋白酶类以破坏由细胞间质和基底膜组成的细胞基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系统在基质破坏中至关重要。

门静脉癌栓与血管生成

虽然肝癌可呈多中心发生,但肝内播散仍是肝内多发病灶的主要原因。因为肝癌常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根据尸检或影像学检查,20%-70%的肝癌伴有PVTT。癌栓通过门静脉血流向肝内转移,导致肝内播散和复发。PVTT是影响肝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与肝癌细胞一样,PVTT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血供,PVTT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正在深入。

静脉癌栓或血栓是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均分泌或表达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它们激活凝血因子VII和X、增加单核细胞、血小板的促凝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机体处于一种促凝状态。但肝癌病人中,门静脉内有栓子不一定都是癌栓,少数肝癌病人中有良性栓子如血块等。门静脉内良性栓子发生往往伴有腹部治疗史(如腹腔探查术或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经皮乙醇局部注射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鉴别门静脉内良性和恶性栓子。若栓子内有血流且呈脉冲式离肝方向,可诊断为癌栓,特异性几达100%;若栓子内测不到血流,可在B超引流下穿刺活检作最后诊断。

在CT平扫中,PVTT呈低密度充盈缺损。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研究与展望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发生率较高,根据尸检、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统计,如将癌内门静脉的微小癌栓、段分支、主支及门静脉主干癌栓包括在内,肝癌合并PVTT的发生率为,是肝癌转移复发及影响预后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对PVTT的临床已有初步研究,突破了以往的观念---一旦发现右肉眼癌栓便视之为手术或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禁忌症,根据肝癌和PVTT以及肝功能的情况开展积极地治疗措施,取得一定的疗效。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一)外科治疗

以往的外科学教科书关于“肝癌的外科治疗”章节将肝癌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作为外科手术的禁忌症。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对于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已与肝癌一样,只要估计术后肝功能能够代偿,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包括手术切除与姑息性外科治疗。

1、手术切除

2、手术切除疗效

肝癌合并PVTT的手术切除疗效文献报导不一,但优于其他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肝癌合并主支的PVTT主瘤虽然局限于半肝,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发现或肯定对侧是否已存在微转移灶,但将主瘤与癌栓一并切除或切除主瘤取净癌栓,可以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胃肠道水肿;(2)门静脉血流恢复通畅,可促进肝功能恢复;(3)肿瘤及癌栓切除后,为以后的进一步综合治疗如经肝动脉或门静脉化疗、TACE及生物治疗等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扫描显示肝脏右叶巨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及右支癌栓;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显影,提示充满癌栓;C.经手术取出的癌栓;D.肿瘤及癌栓切除后MRA显示门静脉主干、右支血流再通。

3、手术切除后化疗或化疗栓塞

肝癌合并PVTT手术切除后,由于门静脉再通,余肝代偿性增生,为术后门静脉置管(PVI)或肝动脉置管化疗(HAI)或化疗栓塞以及TACE提供了治疗机会,有研究提示术后化疗及化疗栓塞可以明显降低肝癌及PVTT的复发和提高生存率。

4、手术并发症及预防

肝癌合并PVTT的切除手术是一个难度较大且较复杂的手术,术中易出现大出血,尤其当经门静脉断端或切开门静脉取栓时,如方法不当,易致大出血。术者应在癌栓远端自如地控制门静脉的出血,同时注意防止癌栓脱落至对侧门静脉。肝癌合并PVTT术前肝功能多为Child-Pugh B,肝切除量往往较大,同时取栓过程中,出血量较大,加之门静脉主支癌栓取出后门静脉血流再通对肝脏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易致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致死亡,手术死亡率,手术前积极地保肝治疗,术后密切注意肝功能变化,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对症处理,能很好地预防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肝癌门静脉左支癌栓病人的术前术后CT影像比较

.术前;C.术后

(二)肝动脉化疗或栓塞化疗。

(三)放射治疗。

(四)乙醇注射治疗。

(五)其他姑息治疗。

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时,由于门静脉堵塞及存在懂静脉瘘,极易形成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现致命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用金属内支架置入门静脉以恢复门静脉血流,以减少上消化道出血。

(六)针对门静脉癌栓的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治疗成研发重点。

PVTT的形成是一系列多环节的过程,主要与肿瘤增生分化、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粘附结合内皮细胞、侵犯血管及基底膜(基质天然屏障),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癌栓铸型生长等有关。同时,涉及机体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门静脉压力改变、门静脉反流等多种因素。

细胞外基质蛋白是一群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外基质直接参与肝癌PVTT形成的启动、进展和在门静脉内继续生长的过程。IV型胶原(Col IV)及层连蛋白(LN)与癌栓形成密切相关。肝癌发生时,窦壁Col IV及LN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肝癌发生时,窦壁胶原及层连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呈不同程度的片状缺失或消失,在低分化癌及有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组织中尤为明显。基膜的断裂、缺失及减少破坏了作为屏障的完整性,使得肿瘤细胞易于穿越基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形成转移的PVTT。

近年研发的牦牛蹄筋硬蛋白生物制品,是细胞外基质蛋白。相关基础与临床证明具有对恶性肿瘤的控制药理作用。能修复癌外围基质屏障,制约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门静脉癌栓研究展望

肝癌合并PVTT是多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大多仅停留于相关性的研究,尽管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但无一特异性直接因素促使PVTT形成。因此,对PVTT形成过程所涉及的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各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关键。肝癌合并PVTT病人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难点,今后临床研究可能的方向为:(1)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分组试验研究各种已有治疗方法的更合理、综合的序贯应用,这首先要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在生物学方面的特性,然后合理结合;(2)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如细胞外基质层面(ECM)的天然屏障的修复及动态平衡的生物及基因治疗等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3)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治疗;(4)如何更有效地防止治疗后的复发及做到早期诊断。

PVTT是导致肝癌肝内转移复发和影响病人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可用门静脉受侵的程度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因此,理想的治疗计划不应仅考虑主瘤的治疗,也应顾及PVTT的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PVTT形成和肝癌肝内复发转移的机制必将得到阐明,外科技术及其他的辅助治疗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基质蹄筋硬蛋白将来新药的问世,也必将达到降低转移复发率,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中华医学杂志深静脉血栓

据我多年和血管外科交流的经验,你的情况最好能到比较好的血管外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下供你参考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主要表现为患肢酸胀、水肿、浅表静脉扩张或曲张、小腿下部皮肤颜色变深、严重者形成溃疡。哪些情况下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1) 急性静脉血栓发生时,没有及时采用规范治疗措施者。(2) 髂静脉存在广泛血栓者。(3) 血栓转入慢性期时没有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者。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属于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基础上出现上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表现。B超可以了解下肢深静脉的再通情况,以及瓣膜的返流情况。髂静脉位置深,加上肠道气体干扰,B超往往无法显示清楚。因此需要CT或DSA来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为什么一定要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下肢股静脉以下的血栓在数年内可以逐渐吸收再通,而髂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在没有采用适当的治疗情况下却是很低。因此,了解髂静脉的闭塞情况可以了解疾病的预后。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怎么办?首先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专家就诊。做下肢深静脉B超或者深静脉造影,髂静脉CT。必要时做肺动脉CT了解有无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可以治愈吗?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彻底治愈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手段。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没有意义。介入支架治疗的效果差,通畅率低。手术架桥或转流的效果同样很差,且存在手术风险。中医中药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症状、促进深静脉管腔再通。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再通后是否可以手术治疗?如果B超复查发现下肢深静脉已经完全再通,这时还必须做CT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如果髂静脉也排除闭塞狭窄,病人又有小腿溃疡的情况下,则可以做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离断手术。仅仅存在下肢水肿或小腿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如果下肢深静脉B超或髂静脉CT提示深静脉仍然存在阻塞的情况,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1)压力治疗;(2)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压力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治疗意义何在?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1)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2)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药物有那些?严格意义来讲,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有效药物。但是,在采用压力治疗的同时,辅助用些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一般临床采用的药物有:爱脉朗、消脱止、迈之灵、中医中药等。其中以爱脉朗效果最好,服用最方便,价格最为便宜,为国际临床指南推荐用药。但是,单纯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一定要配合压力治疗。中医中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治疗如何辨别真假?目前中国市场的中医中药治疗鱼龙混杂,欺百姓的很多。辨别真假的基本要点是:(1)是否在报纸和网络大做广告或推广;正规药物一般不在公众媒体做广告或推广。(2)药物或治疗的名称很诱人,如什么“脉**通”“血栓**通”等等。正规药物是不能用直接有疾病字样的名称的。(3)正规大医院没有的药物或疗法。最新的药物或疗法一般都率先被正规大医院采用。推荐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什么?根据上海东方医院大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病例,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报道来看,以下推荐的治疗方案具有快速减轻水肿,预防下肢溃疡,加快深静脉血栓再通的优点。具体方案如下:(1)每天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2)气泵压迫治疗后穿戴压力中级以上的弹力袜;(3)口服爱脉朗一天一次,每次两片。(4)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华发令,行抗凝治疗。每6个月复查深静脉B超了解再通情况,一年后复查髂静脉CT。摘自上海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访谈录张强教授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是国内治疗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方面顶尖的专家之一,在国际和国内血管外科业内名声显赫。建议你在百度中搜索“张强大夫的个人网站”,在患者咨询区进行在线专家咨询,这样能得到更规范更有针对性的回答。

静脉血栓的初期是腿部出现了疼痛或者压痛,经常是从小腿开始;外伤或久坐久卧后下肢肿胀,包括踝关节和足部,两腿的粗细不一样,相差较大;皮肤发红或者明显的变色、发热等症状,要考虑可能是肢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表现。尤其是上述症状后,又发生了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则可能是发生了更凶险的肺栓塞。这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就近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如果下肢深静脉B超或髂静脉CT提示深静脉仍然存在阻塞的情况,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1)压力治疗;(2)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压力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治疗意义何在?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1)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2)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药物有那些?严格意义来讲,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有效药物。但是,在采用压力治疗的同时,辅助用些药,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一般临床采用的药物有:爱脉朗、消脱止、迈之灵、中医中药等。其中以爱脉朗效果最好,服用最方便,价格最为便宜,为国际临床指南推荐用药。但是,单纯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一定要配合压力治疗。

治疗方法有很多,建议到正规医院对症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可能会导致无法走路,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可能会导致咳嗽,可能会导致胸闷等等通常是药物治疗,严重的话可能要进行血栓清除、溶栓、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等。

很多人对心脏静脉血栓形成的了解不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开展预防工作。心静脉血栓形成(DV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引起下肢轻度水肿疼痛、电功能衰竭、大腿水肿切割、猝死等。血栓后综合征可能发生在晚期。比如静脉瘤、色素沉着严重等,皮下炎症,甚至卵巢溃疡等,一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很常见的。

据美国多家医疗中心出具的静脉血栓形成报告显示,美国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年发病率约为100/10万,其中败血症发生率为1/3。诊断为电气故障一个月后,死亡率为12%。复发率为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增加。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发病率高于拉丁美洲和亚洲人。

心静脉血栓形成致伤,血栓形成是引起腿部广泛肿胀和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急性损伤这是最难的。另外,如果由于主动脉水肿导致下肢动脉血循环不足,会导致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大腿骨肿胀,甚至肢体坏死和切割。慢性损伤原因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临床上,5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水肿、疼痛等症状,因此正确的诊断试验或检查尤为重要,如果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推测足部肿胀、疼痛。不要在地板上移动或行走。你必须马上去医院。这样看来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对我个人而言,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一般来说,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这样看来,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静脉血栓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不治疗的话,那么血液就会堵塞造成很大的危险,第1点应该采取这种中药的方式去治疗,能够促进这种血液的运行,第2点就是应该采取针灸的方式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穿医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治疗血栓后遗症。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我们说过不少,这里不再赘述,下面给大家谈谈患者朋友自己要注意的事项。1.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的患者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30cm,活动脚踝促进静脉回流。2.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3.注意患肢体温、脉搏及皮肤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4.抗凝或溶栓期间,每日按时检查PT+INR、FIB,检查有无出血倾向,避免外伤。5.经静脉使用抗凝、祛聚或溶栓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肢远端的静脉。期间应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6.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可能。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7.说服病人戒烟,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8.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9.下床活动后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避免因弹力绷带包扎过紧而导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10.对需手术治疗者应按医嘱尽快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 索引序列
  • 医学杂志静脉血栓治疗研究
  • 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深静脉血栓
  •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