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 ⑵ 发病年龄: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而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 ⑶ 发病特点:小儿肺常不足,元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防御功能尚未健全,外感时邪首先犯肺,最易引起咳嗽。根据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而内伤咳嗽少。 ⑷ 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调护失宜,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痰多喘满,时轻时重,时犯时止。如旧邪未去,又感新邪,常转为肺炎喘嗽。 3.历史沿革 咳嗽一证,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咳嗽一证,采取脏腑结合病因的分类方法,并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为外感寒邪。《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脾虚”二类,认识到脾与痰有密切关系,并总结了“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明代《幼科金针·咳嗽》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转归;而张景岳吸取前人之长,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将小儿咳嗽分为风寒、肺寒、火热、食积等,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儿科临床仍习用,可与景岳的外感和内伤的分类方法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1.感受外邪,肺失清肃; 2.痰浊内生,贮肺作咳; 3.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诊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3.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病程长短:外感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并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亦可虚实互见,然虚证居多。 2. 咳声轻浊:咳声频频,重浊有力,多属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气粗,或咳声嘶哑,多属风热咳嗽;干咳阵阵,气涌作呛,多属燥火伤肺;干咳或咳声短促而哑,午后黄昏为剧,多属肺阴耗伤;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微,气短无力者为虚。 3. 痰涎色量:痰涎稀薄,色白量少或中等易咯出者为寒;痰涎稠厚,色黄量少或中等,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者属热;痰少或成粘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夹以血丝,多属燥;痰涎清稀如水,起泡沫,量多,易咯出,多属痰饮。 治疗原则 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为主。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促,痰液黏稠,鼻塞流浊涕,咽红,喉核赤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因外感风热,郁闭肺络,肺气失宣而致。一般见于肺炎喘嗽的初起阶段,或由风寒化热转变而来,此时虽表证未解,但肺热已炽,可迅速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本证以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黏稠,一般气喘不重为特征。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桑叶、桔梗。 发热明显,加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痰多,加全瓜蒌、莱菔子化痰降逆;发热咽痛,加射干、蝉蜕、挂金灯清热利咽。
证候咳嗽反复不已,以清晨为主,痰白清稀,面白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辨证本证常由痰湿咳嗽转化而来,或因大病、久病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聚液为痰,上贮于肺,故咳嗽反复不已,痰白清稀;肺脾气虚,气血生化无源,难以上荣于面,故面白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均为脾肺气虚之征。 本证以咳嗽反复,咳嗽无力,痰白清稀,纳谷不香为特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半夏、薏苡仁、桔梗、甘草。 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加炙黄芪、黄精补虚益气;痰多,加川贝母、杏仁、紫菀化痰止咳;食少纳呆,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汗多,易感冒,加炙黄芪、防风、煅牡蛎补气固表敛汗。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讨论进行综述,加以总结,并对今后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诊治提出相关建议。关健词:慢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前 言儿童慢 性咳嗽 是指以 咳嗽为 主要或 唯一的 临床表 现,病程>4 周、胸部 X 线片未 见明显 异常者 [1]。中医称 其为久 咳,外感咳 嗽日久 不愈,耗伤正 气,可转为 内伤咳 嗽。在治疗 中,明代医 家万全 曰:“娇肺遭 伤不易 愈。”张三锡 又言:“百病唯 咳嗽难医。”咳嗽是 儿童呼 吸系统 疾病最 常见的 症状。西医认 为,引起儿 童慢性 咳嗽的 常见病 因有咳 嗽变异 性哮喘 、上气道 咳嗽综 合征、感染后 咳嗽、胃食管反流 性咳嗽 等,治疗上 根据不 同病因 使用抗 生素、抗过敏 药、吸入激 素等药 物治疗 ,但一些 病例虽 经正规 治疗仍 经久不 愈。而中医 药治疗 慢性咳 嗽有其 独特的 优势。1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五气所病.....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病位在肺;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付大军[[1]]等中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大多属中医学之“内伤咳嗽”范畴,病位在肺脾。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咳嗽;而感邪后,又多治不及时,或后天失养,致咳嗽迁延不愈。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过用苦寒中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病程日久肺病及脾如此反复,致肺脾并虚,而发久咳。成淑凤[[2]]则认为咳嗽与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肺者,气之主,肾者,气之根,,因此小儿久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朱珊[[3]]认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痰液滋生故致咳嗽。另外,本病病变本脏在肺,日久则可影响他脏气机,与气机有密切相关者,肝也,肝主疏泄,肝气易郁、易滞,进而出现其他病变,例如久咳之后出现瘀血等变化。张雨[[4]]指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但“风为百病之长”,故临床以风邪束表或风邪犯肺致肺气不宣多见。廖颖钊[[5]]则指出南方炎热常喜饮凉茶、多喜食生冷瓜果、冷饮、常用空调等,受寒邪侵袭,加之小儿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不辨证使用或过用抗生素等均可致寒。综上所述,小儿慢性咳嗽外因责之于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迁延发病,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变部位基本的观点在肺,但他脏引起咳嗽者亦不可忽视,这也是前贤提出"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原因。其病机大致归纳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慢性咳嗽是指连续咳嗽大于8周,于医院查胸片无明显肺疾病证据,这是临床上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因此遇到慢性咳嗽病人要进行四诊合参,根据病人的诊断以及中医辨证进行相应的中药调理个性化治疗,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或具体的药物去对症进行慢性咳嗽的治疗。如果想要明确的疾病原因和诊疗时间可以前往西医呼吸科就诊。西医慢性咳嗽一般有各种鼻、咽、喉疾病的直接或者间接刺激引起的;或者是咳嗽伴有胸骨烧灼性感觉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典型仅仅有咳嗽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哮喘等疾病引起的,明确诊断后进而通过对症治疗,可以明确咳嗽的大致治愈时间。但是慢性咳嗽很容易反复,所以一定要配合医生进行长期治疗。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促,痰液黏稠,鼻塞流浊涕,咽红,喉核赤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因外感风热,郁闭肺络,肺气失宣而致。一般见于肺炎喘嗽的初起阶段,或由风寒化热转变而来,此时虽表证未解,但肺热已炽,可迅速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本证以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黏稠,一般气喘不重为特征。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桑叶、桔梗。 发热明显,加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痰多,加全瓜蒌、莱菔子化痰降逆;发热咽痛,加射干、蝉蜕、挂金灯清热利咽。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讨论进行综述,加以总结,并对今后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诊治提出相关建议。关健词:慢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前 言儿童慢 性咳嗽 是指以 咳嗽为 主要或 唯一的 临床表 现,病程>4 周、胸部 X 线片未 见明显 异常者 [1]。中医称 其为久 咳,外感咳 嗽日久 不愈,耗伤正 气,可转为 内伤咳 嗽。在治疗 中,明代医 家万全 曰:“娇肺遭 伤不易 愈。”张三锡 又言:“百病唯 咳嗽难医。”咳嗽是 儿童呼 吸系统 疾病最 常见的 症状。西医认 为,引起儿 童慢性 咳嗽的 常见病 因有咳 嗽变异 性哮喘 、上气道 咳嗽综 合征、感染后 咳嗽、胃食管反流 性咳嗽 等,治疗上 根据不 同病因 使用抗 生素、抗过敏 药、吸入激 素等药 物治疗 ,但一些 病例虽 经正规 治疗仍 经久不 愈。而中医 药治疗 慢性咳 嗽有其 独特的 优势。1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五气所病.....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病位在肺;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付大军[[1]]等中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大多属中医学之“内伤咳嗽”范畴,病位在肺脾。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咳嗽;而感邪后,又多治不及时,或后天失养,致咳嗽迁延不愈。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过用苦寒中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病程日久肺病及脾如此反复,致肺脾并虚,而发久咳。成淑凤[[2]]则认为咳嗽与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肺者,气之主,肾者,气之根,,因此小儿久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朱珊[[3]]认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痰液滋生故致咳嗽。另外,本病病变本脏在肺,日久则可影响他脏气机,与气机有密切相关者,肝也,肝主疏泄,肝气易郁、易滞,进而出现其他病变,例如久咳之后出现瘀血等变化。张雨[[4]]指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但“风为百病之长”,故临床以风邪束表或风邪犯肺致肺气不宣多见。廖颖钊[[5]]则指出南方炎热常喜饮凉茶、多喜食生冷瓜果、冷饮、常用空调等,受寒邪侵袭,加之小儿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不辨证使用或过用抗生素等均可致寒。综上所述,小儿慢性咳嗽外因责之于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迁延发病,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变部位基本的观点在肺,但他脏引起咳嗽者亦不可忽视,这也是前贤提出"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原因。其病机大致归纳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促,痰液黏稠,鼻塞流浊涕,咽红,喉核赤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因外感风热,郁闭肺络,肺气失宣而致。一般见于肺炎喘嗽的初起阶段,或由风寒化热转变而来,此时虽表证未解,但肺热已炽,可迅速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本证以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黏稠,一般气喘不重为特征。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桑叶、桔梗。 发热明显,加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痰多,加全瓜蒌、莱菔子化痰降逆;发热咽痛,加射干、蝉蜕、挂金灯清热利咽。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液清稀有泡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或指纹红。 辨证本证多由外感风寒而诱发,外寒内饮,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肺失宣肃,发为寒哮,故见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液清稀有泡沫;风寒束表,则见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浮滑或指纹红等;内有痰饮阻肺,阳气不能宣畅,可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滑等症。本证若不及时诊治,常可化热,转变为寒热夹杂之证。 本证以咳喘哮鸣,痰涎清稀,舌淡苔白,伴风寒表证为特征。 治法温肺散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化痰定喘。 主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伤寒论》、《韩氏医通》) 常用药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咳嗽甚,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射干、僵蚕、地龙祛痰解痉;喘促甚,加代赭石、钟乳石降逆平喘。若表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若外寒未解,里热内盛,此为外寒内热证,症见喘促哮鸣,鼻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咯痰黏稠色黄,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白,脉滑数,治拟解表清里,化痰定喘,方选大青龙汤加减。
过敏性咳嗽主要是指一些患者接触了过敏原,譬如油烟、冷空气、灰尘、花粉、一些真菌的孢子这些过敏原以后出现了咳嗽就叫过敏性的咳嗽。可能平常好多病人在就诊的过程中,常常会说自己长期咳嗽,特别是接触油烟、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咳得更厉害。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是不是有过敏性咳嗽的可能。过敏性咳嗽一般发生在儿童身上可能比较多一些,在有些青年或者过敏体质的患者中也比较高发。它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慢性咳嗽,有些病人可能伴有喘气、胸闷的表现。过敏性咳嗽是春季很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主要是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由于孩子的肺部还比较娇弱,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容易久治不愈,而且还有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性,这让患儿父母非常担忧,那么,得了过敏性咳嗽怎么办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过敏性咳嗽,临床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它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哮喘。目前有数据显示,工业化明显的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过敏性咳嗽的患者逐年增加,说明环境对过敏性咳嗽的影响非常明显。其次,季节气候对过敏性咳嗽的影响也很大。春暖花开,柳絮飞杨的时节,也是过敏性咳嗽的好发季节。过敏性咳嗽的症状表现:过敏性咳嗽通常为长期顽固性咳嗽,咳嗽时间至少持续3个星期以上。过敏性咳嗽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春秋两季为高发期,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加剧。患者在吸入刺激性气味如甲醛、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或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等时,都会出现过敏性咳嗽。此外剧烈运动或上呼吸道感染后也会引起过敏性咳嗽。患者咳嗽多为干咳,痰少,即使有痰也呈白色,且量比较少。发作时以咳嗽为主,一般不会引起发热,常常不自觉揉眼睛和鼻子、抓头皮,睡觉容易出汗,四肢或身体不停扭动。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其他过敏症状,会出现鼻塞、鼻痒、流涕等过敏性鼻炎症状,或者过敏性结膜炎症状。过敏性咳嗽应该怎么办呢1、有的时候小儿过敏性咳嗽的发生可能是因为身体内异常反应引起的,这就是因为食物过敏引起的,某些食物儿童吃到肚子里之后,就会出现过敏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小儿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一些引起过敏的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在吃完食物之后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发现引起过敏的物质,尽量安排儿童吃一些不宜过敏的食物。2、明确过敏原,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必要的时候要化验一个过敏原。其次可以服用抗过敏的药物,表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高反应,所以改善气道高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过敏性咳嗽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积极的改善居住环境,有过敏性咳嗽的孩子,一般体质偏弱,所以要积极锻炼身体,多晒太阳,合理喂养,增强体质,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增强体质,也可以服用一些增强体抗力的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对于过敏性咳嗽的恢复都是非常有帮助的。3、总IgE值增高是确定过敏的唯一临床指标,在对过敏性患者的治疗中降低血清中的IgE抗体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采用专利抗过敏益生菌菌株欣敏康益生菌来减少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的生成,这种新的乳酸菌菌株可增进抗过敏的能力,并通过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的方法,瑞典在对儿童过敏性疾病人口中发现,患过敏疾病的儿童肠道内的抗过敏益生菌比无过敏疾病的儿童要少,而欣敏康益生菌被认为可促进TH1的免疫反应进而改善过敏症状并可抑制IgE的产生,在过敏和尘螨过敏的过敏性咳嗽症状中,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疾病与遗传基因损伤、肠道微生态、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健全和环境三因素最为密切相关,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大量益生菌招到毁灭性打击,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变得很脆弱,出现各种免疫不平衡的现象:如过敏、自身免疫病和易发肿瘤等,并且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最终变异为超级细菌的现象正在全球的医院蔓延,这就是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顽固的原因之一。
想必对中西医区别不懂,中医讲辨证论治,和西医一样药治天下人的方法不同,你连症状都没说全,怎么谈到用药?
桂枝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我经常用,效果不错
咳嗽变异性哮喘,多是气管的高反应性过敏性炎症。尤其气管在受凉以后,由于冷空气刺激,就会引起气管痉挛,出现咳嗽以及哮喘的症状。最好是使用吸入激素治疗,目前这种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目前主要是要注意保暖,尽量不要感冒。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中医观点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侵袭首当犯肺。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有病亦可犯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小儿脾胃素体虚弱,致痰湿内生,皆可导致咳嗽 。 咳嗽是冬令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场气温的骤降,此起彼伏的“咳咳咳”声音随处可闻,家长们对孩子的咳嗽已经有了听觉过敏,孩子都是大人的心头肉,咳在孩子身上,纠心的是父母。但是许多家长对小儿咳嗽的认识仍然有很多误解,常常会影响孩子的治疗。 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是有直接关系的。小儿咳嗽时经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是家长往往更关注咳嗽的症状,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有表证的伴随症状,表证不解,里证不除,不解表祛邪,咳嗽也不可能治好。 小儿一咳嗽,就要用消炎药,这是一大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不然。小儿咳嗽很多是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如过敏、异物刺激、气候变化等也会引起小儿咳嗽,这些咳嗽不应该使用抗生素。 小儿咳嗽很常见,咳一段时间不管它也会好,这种认为也是错误的。咳嗽是小儿常见的症状,然而很多咳嗽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是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内,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他部位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 咳嗽本身不会发展为哮喘,但是如果咳嗽比较久,需要警惕有可能是哮喘的早期症状或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医是几千年来先辈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认为小儿咳嗽多因受风寒而发,有鼻塞鼻涕,无汗(或有汗)咳嗽等症状,开始表现为太阳表证,宣肺祛风散寒为治疗第一要务。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治宜轻宣肺气,对于风寒表实证,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加减为常用之方,药量宜轻,尤其麻黄,重则耗伤肺气。 如风寒兼内热,桑皮黄芩等清热药不可过量,以免影响麻黄辛温宣散。 如辩证不准确,见症是干咳,把风寒咳嗽用辛凉滋润的药物治疗,易体内留寒不散,必致久咳。 小儿咳嗽伤风而发,多鼻塞鼻涕,汗出,咳嗽咳痰,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 红枣、厚朴、杏仁)加减治疗。 咳嗽失治,邪入少阳,出现唇舌微红,口干咽红,食欲差,以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党参、生姜、大枣)加减治疗。以上为临床小儿咳嗽常见类型,其中方药不要盲目模仿,治疗需专业人士指导!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临床特征。“肺炎喘嗽”一词首见于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原意是指在麻疹过程中,由于热邪不清,肺气郁闭而表现出胸高、气促、鼻煽的一种证候类型。根据《说文解字》曰:“炎者,炽也,火光上也。”中医认为肺炎喘嗽之“炎”是指“肺热炽盛”之病机,与西医学的“炎症”之“炎”不同。西医学的小儿肺炎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论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肺炎喘嗽的预后一般与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受邪的轻重及护理适当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年龄幼小,体质虚弱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情较重者,容易合并心阳虚衰及邪陷心肝等严重变证。
[概述] 1.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 ⑵ 发病年龄: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而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 ⑶ 发病特点:小儿肺常不足,元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防御功能尚未健全,外感时邪首先犯肺,最易引起咳嗽。根据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而内伤咳嗽少。 ⑷ 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调护失宜,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痰多喘满,时轻时重,时犯时止。如旧邪未去,又感新邪,常转为肺炎喘嗽。 3.历史沿革 咳嗽一证,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咳嗽一证,采取脏腑结合病因的分类方法,并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为外感寒邪。《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脾虚”二类,认识到脾与痰有密切关系,并总结了“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明代《幼科金针。咳嗽》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转归;而张景岳吸取前人之长,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将小儿咳嗽分为风寒、肺寒、火热、食积等,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儿科临床仍习用,可与景岳的外感和内伤的分类方法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1.感受外邪,肺失清肃; 2.痰浊内生,贮肺作咳; 3.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诊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病程长短:外感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并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亦可虚实互见,然虚证居多。 2. 咳声轻浊:咳声频频,重浊有力,多属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气粗,或咳声嘶哑,多属风热咳嗽;干咳阵阵,气涌作呛,多属燥火伤肺;干咳或咳声短促而哑,午后黄昏为剧,多属肺阴耗伤;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微,气短无力者为虚。 3. 痰涎色量:痰涎稀薄,色白量少或中等易咯出者为寒;痰涎稠厚,色黄量少或中等,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者属热;痰少或成粘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夹以血丝,多属燥;痰涎清稀如水,起泡沫,量多,易咯出,多属痰饮。 治疗原则 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