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
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厌食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长期厌食者,可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抗病力减弱,易患他病,甚至发展为疳证。分享中医调理脾胃治小儿厌食。
治疗该病应先辨明证候。若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多为脾胃不和证;若伴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证;若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脾胃阴虚证。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总则,脾胃不和者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滋脾养胃阴。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症状是什么呢?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不香,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细滑。此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为厌食病中常见证候。
治法:运脾和胃。
方用调脾散:苍术6克,陈皮5克,炒神曲10克,炒鸡内金9克,佩兰6克。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6克,炒莱菔子6克以消积理气。若舌苔黄腻者,可加藿香6克,薏苡仁15克以化湿醒胃。本证也可用以下验方:苍术10克,山楂10克,陈皮6克,鸡内金6克。
脾胃气虚
症见食欲不振,少食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中气不足所致。
治法:健脾益气。
方用参苓白术散: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薏苡仁15克,桔梗4克,山药9克,扁豆12克,莲子肉9克,砂仁5克,甘草3克,大枣2枚。若舌苔薄腻者,可加苍术7克以运脾燥湿。若腹胀者,可去甘草,加木香6克,香附6克以理气宽中。若易汗出者,可加黄芪12克,防风3克,牡蛎15克以顾护卫表。若口吐清涎,大便溏薄者,可加煨姜5克,肉豆蔻6克以温运脾阳。
脾胃阴虚
症见不欲饮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少华,皮肤不润,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象细数。此为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胃阴液受损所致。
治法:滋脾养胃。
方用养胃增液汤:石斛6克,乌梅5克,沙参7克,玉竹9克,白芍7克,甘草3克。若脾气虚者,可加山药9克,扁豆12克以补气健运。若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可加胡黄连6克,丹皮5克,莲子心2克以清热养阴,宁心安神。若口渴引饮者,可加芦根15克,天花粉9克以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9克、瓜蒌仁6克以润肠通便。
小儿厌食吃什么开胃
1、可以适当的吃些大米、玉米碎片、山药、蘑菇、血糯米、五谷粥、薏米仁等等含锌的食物,它们容易消化,对于正在厌食的小孩子来说吃了后能帮助打开胃口,从而身体能够接纳更多的食物,也可以吃下更多的东西。
2、要能够多喝水,通过多喝水来帮助肚子里的食物进行消化。只有肚子里的食物消化了,厌食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改善。如果小孩子不爱喝水,也可以给他喝米汤或是半流质的食物,避免给肠胃带来负担。
3、当身体有缺锌症状后就容易引起厌食,在这时候就需要补充锌了。可以吃多点含锌的食物,也可以给宝宝补充些锌剂,或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小儿厌食的治疗方法
1 、排除病因: 小儿厌食首先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是否出现了异常状况,可以通过病史、体检和化验检查进行深入了解,如果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疾病,必须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若是检查没有发现身体疾病,那么就需要从改变生活方式着手调理。
2 、饮食调节: 可以通过日常饮食来进行调节,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三餐要有规律,吃饭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餐前不吃零食和饮料;其次要给小儿补充足够的营养,多给小儿吃新鲜果蔬和蛋白质类食品;最后要注意保证菜式的多样化,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太过油腻。
3 、培养小儿积极的情绪: 小儿有厌食症家长要注意避免强迫小儿进食,更不能打骂,以免会刺激到小儿,造成小儿厌食或抗拒心理。一定要照顾到小儿的情绪,耐心引导小儿进食,给小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用餐环境。
小儿厌食怎么调理
1、改变饮食结构 很多父母给孩子提供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但是孩子却食欲不振,这可能是孩子出现了积食的症状,或者挑食、偏食引起的。在饮食上,应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营养的补充要全面,如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应多吃一些能够促进消化的食物。食材要新鲜,不宜给孩子经常吃烟熏食品,各种袋装零食也要少吃。
2、改变饮食环境 一些父母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数落和教育孩子,这样其实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间长了对吃饭有恐惧感,就会有厌食症状。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饮食氛围,在吃饭时少说话,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需要教育孩子,应该在孩子吃完饭后再进行。
小儿厌食吃什么药调理
1 、小儿七星茶颗粒
小孩出现厌食的疾病情况之后,可以选择服用七星茶颗粒进行治疗,这种药物的主要效果是开胃消食,能够缓解小儿厌食引发的烦躁和不适的症状,还能够使大便和小便的异常情况得到适度的缓解。在使用的时候,应当远离生冷和油腻的食物,坚持遵医嘱用药。
2 、醒脾养儿颗粒
小儿出现厌食的情况,可能与脾胃虚弱有一定的关系,此时可以使用醒脾养儿颗粒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名字是相关联的,能够促进皮肤脾脏部位的苏醒,使脾脏功能重新恢复活力,还能够起到开胃的效果。在使用药物之后,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小儿厌食的症状得到缓解。
3、 儿宝颗粒
儿宝颗粒也能够治疗小儿出现的厌食疾病,当小儿因为厌食引发面黄肌瘦的情况时,就可以选择服用儿宝颗粒。用药的时候,应当坚持适当的时间。至少用药3~5天,可以缓解小儿出现的厌食。
4、小儿胃宝片
对于小儿出现的厌食疾病,选择胃宝片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长期使用胃宝片,可以促进肠道系统肠道系统的稳定。对于小儿出现的消化不良以及脾胃虚弱症状,都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答案】:厌食证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①小儿厌食证的辨治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凡病程短,仅表现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形体尚可,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者为脾失健运;病程长,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脾胃气虚;若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脾胃阴虚。②厌食的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者,治以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则治以养胃育阴。此外,理气宽中,消食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也可酌情应用。须注意的是,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方能取效。
首先要从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分析:1.疾病的影响,如肝炎、慢性肠炎或长期便秘等,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低下,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减低而致食欲不振;2.药物的影响,如磺胺类、红霉素等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影响食欲;3.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气温过高、湿度过盛、小儿情绪变化等,都可影响神经调节及消化酶的活力,出现食欲减退;4.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过量的高蛋白、高糖的饮食,饭前吃糖果及零食,吃饭不定时等影响了食欲。中医认为,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津液不足,脾胃虚弱可导致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厌食症。厌食的忌口除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食物忌口外,如慢性肠炎者应忌油腻、海腥、辛辣、油炸及粗糙的食物,还应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即忌食或少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喜食零食及吃饭不定时等皆应改正。
中医认为,厌食的忌口分为两类,即寒湿阻滞和津液不足的饮食忌口,应采取不同的措施:1.寒湿阻滞的厌食伴有青苔白腻、大便烂溏,平时最应忌油腻、寒性的食物,如肉类、海腥、冷饮和生冷瓜果,以及粗糙油炸的食物。因为高脂肪食物最易生湿酿痰,寒冷食物更宜生寒积冷,粗糙油炸食品亦易损伤胃肠道,因而不注意上述的食物忌口,不仅加重厌食症,而且也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2.津液不足的厌食常伴有口干喜饮、舌质偏红、少苔或薄白苔、出汗多、大便干硬难行等症。此时的食物应忌辛辣油炸的热性食物,同时亦应忌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如油煎鱼、炸猪排、辣椒、葱姜、茴香等芳香燥热之品。因为该类食物均属燥热之性,最易化热伤阴,内耗阴血,津液更伤,而致口渴更甚,加重厌食症。
总之,治疗小儿厌食症,首先要注意饮食忌口,注意纠正喂养方法,喂养必须定时定量,蛋白质、糖和脂肪不宜过多摄入,一定要纠正偏食、吃零食的习惯,平时注意适当食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日本皇室爱子公主惊传罹患厌食重症,引起大家关注。中医师指出,气机郁滞是厌食症主要病机,应先从调整脾胃、理气解郁着手;建议平日可喝玫瑰花茶,或是 *** 太冲、足三里等穴道,疏肝解郁,缓解焦虑,辅助治疗厌食症状。
15岁爱子公主,1年内暴瘦18公斤,身高164公分的她,体重仅37公斤,BMI值(身高体重指数)跌至,已达重症等级。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理事、罗明宇中医师表示,厌食症属进食障碍范畴,好发青春期女性,患者往往被轻忽,一旦发现进食有异常状况,可透过中医调理获得缓解。
对抗厌食症先舒肝解郁
传统中医认为,厌食症多属「脾胃气郁型」,由于患者本身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会导致体重下降到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严重营养不良,一旦长期处于体重过轻,则可能导致脑部萎缩,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影响生育能力。
中医治疗厌食症会先从疏肝解郁着手,并配合健脾胃的药方调理,改善消化机能,以及改善节食引发的各种身体不适。通常可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胃,或用炒谷麦芽开胃进食,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食欲、促进脾胃吸收功能。
厌食症进食障碍情绪易焦虑
罗明宇中医师强调,厌食症是一种心身疾病,由于患者异常精神表现有自主节食,或产生严重焦虑,所以除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也应在心理层面上,鼓励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信念,调动身体潜力,才能帮助厌食症痊愈。
厌食症病人的重新进食中,体重不宜增加过快,应配合医师建议,制定饮食计画,根据病人的需要和体重的情况,修改进食量。最初主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病人开始恢复饮食初期,建议可喝玫瑰花茶饮,理气解郁以及按太冲穴,健脾胃。
理气解郁可喝玫瑰花茶饮
中医认为,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最明显的功效就是理气解郁,能够达到镇静、安抚、抗抑郁的功效。除此之外,玫瑰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毒害作用,独特香气更能镇静纾缓压力。
而泡玫瑰花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调入黑糖、冰糖或蜂蜜,以减少玫瑰花的涩味,加强功效。但需要提醒的是,玫瑰花最好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因为茶叶中有大量鞣酸,会影响玫瑰花疏肝解郁的功效。因玫瑰行气活血效用强, 较不适合孕妇饮用。
调理脾胃太冲足三里
1.太冲穴:按压肝经的太冲穴(足大趾、次趾趾缝间,往脚背上推到顶处),可疏肝理气、抒解压力、清除肝火,也能调节女性生理期不顺的问题。
2.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适当的 *** 足三里穴位,能够帮助平衡身体免疫力、调理脾胃健康、疏肝理气、抒解压力。
(1)厌食症的概念。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在儿童脾系疾病中较常见。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厌食症的病名,但其中的某些表现可以隶属于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
(2)厌食证的病因病机。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云:“脾胃不和,不能食乳。 ”《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厌食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家长喂养知识的缺乏,一味哺以肥甘油腻煎炸食物,或儿童贪食零食、饮食偏嗜,都可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产生厌食。
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小儿多病或久病,病损脾气,或耗伤胃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产生厌食。
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小儿先天素体虚弱或后天喂养失当,导致脾胃虚怯,则食欲不佳。
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压力过大、家长娇惯过度或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胃,产生厌食。
(3)厌食症的治疗。
厌食症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开胃运脾。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厌食症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①脾失健运证:主要表现为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偶尔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治疗上主要予健脾助运,选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②脾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不思进食,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夹有未消化物,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疗上主要予补运兼施,选方异功散加减。
③胃阴不足证:主要表现为纳谷呆钝,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烦躁少寐,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脉象沉细。治疗上主要予益胃养阴,选方养胃增液汤加减。
(4)其他疗法。
因小儿的特殊性,常出现服药困难的情况,故在内服中药方剂的同时,还可以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等外治法。
①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治疗本病主要是运用点刺四缝穴及中药穴位敷贴的方法。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有解热除烦、调整三焦和理脾生津之功效。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关门、中脘、神阙等穴位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②捏脊疗法:机制在于振奋患儿全身阳气,气行则血行,从而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脾胃及大肠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功效。
③单方验方:山药 10g,焦山楂、鸡内金、扁豆各 6g,甘草4g,乌梅、沙参、白芍各5g,水煎服。
④食疗法:炒鸡内金 30g,炒白术 60g,研细末。与红糖、炒芝麻粉各 30g,精面粉 500g,加水和匀。烙饼(约 20枚)饭前服用,每次 1个,5岁以下每日 2次,5岁以上每日 3次。
(5)预防和调护
①预防:正确喂养儿童,饮食得当,少食零食,避免过于肥甘厚腻之物;加强护理,对于久病多病儿童,可予以调脾开胃治疗;注意小儿情绪的变化,勿太过娇惯或施以过大压力,变换生活环境要逐步适应。
②调护:保持良好情绪,勿强迫进食,或施压过度;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不可贪吃零食,挑食偏食,增加食物的品种,讲究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
厌食的辨证论治及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 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外,其他症状不显著,精神、形体如常为其特征。若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胃,则易转化为脾胃气虚证。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以不思乳食,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形体偏瘦为辨证依据。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形体羸瘦,则应按疳证辨治。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苔腻便稀者,去白术、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大便溏薄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饮食不化加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助运;汗多易感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情志抑郁加柴胡、佛手解郁疏肝。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见于温热病后期或素体阴虚,或嗜食辛辣伤阴者。以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舌红少苔为特征。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经验方)加减。 2.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①体针:脾失健运证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脾胃气虚证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脾胃阴虚证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中脘、内关,用补法,均用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②耳穴: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疗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用于各证型。 (2)推拿疗法:脾运失健证补脾土、运内八卦,清胃经,掐揉掌横纹,摩腹,捏脊;脾胃阴虚证揉板门,补胃经,运八卦,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 (3)中药外治法:可用高良姜、青皮、陈皮、筚拨、荜澄茄、苍术、薄荷、蜀椒各等量,研为细末,做成香袋,佩带于胸前;也可用藿香、佩兰、槟榔、山药、扁豆、白芷、砂仁、黄芪、白术、党参各等份,用无纺棉制成11cm×9cm药棉,盖神阕穴。30日为1疗程,每10日换药1次。
嗯哼 楼主想要多少(zi)呐,有木有 小题目Y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身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可以使人平安长寿,免患许多疾病;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们带来疾病。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1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 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 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2 一般对人来说,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两者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源泉。作为二十出头的青年人,我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应保持高度重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然而,周边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工科学生的我深有体会,经常熬夜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督,自己的随意性、惰性逐渐表现出来。据一份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整体下滑。有鉴于此,我首先将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出阐述,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 身体健康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我们宿舍为例,大家普遍的入睡时间是晚上十二点。长此以往,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戏,看书早上或者白天补觉的习惯并且直接导致了不能够正常进行一日三餐。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能够对身体机能进行能量的补充,满足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2、 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的特点来说: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废食。注重协调阴阳、脏腑。同学们应该注意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够光根据自己的喜好吃单一的食品种类或者为了盲目减肥而不吃食物。虽然食堂的饭菜不太可口,但我们应尽量不要挑剔,只要注意饭菜的营养搭配,鼓励自己管饱就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近几年,在高校女生的减肥队伍越来越庞大。为了身体的所谓苗条,整天不吃饭,吃减肥药品,结果身体搞坏了,心理方面也形成一种疾患。同时,女生普遍存在着挑食和偏食现象,这不吃、那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有时候打一个菜,吃不下几口,就倒掉,这样身体缺乏营 养,体质也就自然下降。对于男生而言,男生不能够酗酒。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聚会的习惯,借着给同学过生日、同乡会、庆祝会,各种理由的宴请也就此起彼伏,豪饮一番,结果不胜酒力,每次下来,都难受几天,甚至送医院抢救。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 总之,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对身体的重要保证。 3、 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前身健体缓解压力。现在我们学校虽然组织早操,跑之前还必须盖章,然而因为场地、天气的限制,加之大学生们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许多同学呼吁要求取消早操。对我们个人而言,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地锻炼。我平常喜爱打 篮球 ,但上学期初来大学感到不适应,打篮球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了,我后来就明显地感到体质的下降。好在,这学期我坚持每周打一次球,身体状况也大有改观。资料介绍,一定量的运动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 消除紧张 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二、 心理健康 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 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第一,是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 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我们生活在西安交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花园一般美丽的校园,净畅宁美的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第 二,要积极地治疗疾病,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这些疾病既可给我们造成痛 苦等不良刺激, 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 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勤奋上进、勇敢理性是我的座右铭,我会将它一直坚持下去。 三、 常见疾病及预防 1、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起因于接触感染,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数小时即可发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春、夏二季多见。 预防 措施 : 注意用眼卫生,不熬夜,尽量减少用眼时间。不用脏手揉眼睛。阅读书写保持良好采光、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不乱用他人的毛巾、脸盆及其它生活用品。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接触后要洗手。洗澡或 游泳 后应滴上消炎眼药水。 2、疥疮 是一种由疥虫(螨虫)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它偏爱于住集体宿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患病,整个宿舍全部遭殃。 患了疥疮常有剧烈的瘙痒,尤以夜间为重,故影响睡眠。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换衣服,避免同疥疮病人接触。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学之间不要混睡,宿舍内物品堆放整齐,无蚊蝇、无垃圾、无臭味、开窗通风、空气保持新鲜,经常晾晒被褥,这样才能避免疥疮的传染与蔓延。 3、扁桃腺炎 本病在大学生中极为多见,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如果事先有感冒,可能为病毒后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病前可能有全身无力和发冷,随后有咽痛,吞咽时尤甚。开始时大多位于一侧(以后蔓延至对侧),颌下或耳旁淋巴结可出现肿痛。随着病情发展,临床出现高热、体温39℃以上,全身酸痛、头痛、食欲减退,医生检查:咽部充血,扁桃腺明显增大,表面有散在的白色渗出物覆盖。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要劳逸结合,不熬夜,娱乐过度,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逐步增强体质。 4、甲沟炎 脚拇趾甲边缘一侧常发生红、肿、热、痛,逐步形成趾甲边缘脓肿,即所谓的甲沟炎。发生原因是穿的鞋子过小、过紧,脚拇指甲不能平稳地生长,边缘扎入趾头组织、引起细菌感染。轻微的甲沟炎局部用碘酒消毒或敷消炎膏可消散。重者需剪去或拔去趾甲,抗菌消炎治疗。 预防措施: 养成个人习惯,天天洗脚、洗袜,保持鞋内干燥,鞋子要适当宽畅、透气,尽量不穿尖头鞋、高跟鞋,尤其是体育活动或较长时间走路更应穿舒适的平底运动鞋。 5、口腔溃疡 口腔粘膜、舌尖、牙龈常出现直径2—3毫米的溃疡,有剧烈的烧灼痛,咀嚼和接触咸味时尤甚,影响食欲、工作、学习。病程一般不超过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容易复发。一处好后,他处又可发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预防措施: 得了口腔溃疡,经口服一些抗菌消炎药、维生素B2、C,局部敷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短期内即可愈合,另外,要调整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不疲劳、娱乐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饮食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负担;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3篇”
【答案】:厌食证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①小儿厌食证的辨治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凡病程短,仅表现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形体尚可,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者为脾失健运;病程长,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脾胃气虚;若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脾胃阴虚。②厌食的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者,治以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则治以养胃育阴。此外,理气宽中,消食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也可酌情应用。须注意的是,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方能取效。
(1)生理病理基础。 小儿“稚阴稚阳”,五脏均无例外。小儿生长发育过程,是“阴气长而阳气充”,提示阳不充自有阴之亏,阴不足也表现阳气损,可见小儿每多阴亏为本,阳损为标,“小儿脾常不足”常常首先不足于阴,其次不足于阳。小儿厌食是小儿生理性脾常不足在病理方面的突出表现,脾阴不足在小儿厌食因此尤为多见。
(2)病因病机演变。
小儿厌食脾阴不足有所增多的机理何在:
①食品结构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的育儿保健知识相对落后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出于溺爱和无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这些固为小儿所需,但若配合不当,不仅难被吸收,而且化热化燥,灼伤脾阴,导致脾失濡运,生化乏源。有人对食品结构改变程度不同地区的调查显示: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脾阴不足小儿厌食的上升几乎成正比,因此,厌食表现以城市儿童为多。 ②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在人口中的比例扶摇直上,他们在卫生、照顾等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罹患传染病、地方病者为数较少。但是,由于“笼中鸟”式的生活和锻炼相对缺乏,以及不具备与小伙伴一道进食这种促进食欲的心理条件,产生消化分泌功能不足者,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鲍汉诺曾调查独生子女 356名,其中食欲不振、消化分泌功能不良、体重不足者 194人,占被调查数的 %。德国小儿临床医学家荣格系统计独生子女 264名,其中厌食兼具肌肉不发达、身体消瘦、体重过轻、大便秘结等症的 77名,占厌食患儿的55.55%。根据盂氏关于“消化分泌功能不足多偏脾胃阴虚”的观察结果,以及前述脾阴不足概念,上述症候均可归属中医“脾阴不足”范畴。 ③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现代科学、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人为的破坏,农作物上化学药品的滥用,大自然中化学成分不断改变,生态平衡有所失调,共同造对人体的危害,包括戕伤脾脏濡运功能,影响脾脏燥湿之平衡,其偏于湿者损伤脾气,偏于燥者则暗耗脾阴。
④辩证思路的乏新。近年来,小儿厌食虽日引注目,但深入的探讨尚属不足;又因补气健脾或多或少见效,人们常常乐于沿习古治,很难循“有效”途径去寻觅难愈的根源。正如魏玉璜所指出:“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至重,世不知此,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 基于上述,小儿厌食脾阴不足,现代有所增加。充分认识小儿厌食多脾不足,创拟更切本证的治法方药,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参考: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和吸收 参考资料: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区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是人为的,它是根据其在Treitz韧带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于此韧带以上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管道称为下消化道。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又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小儿厌食症的产生原因:
1、在婴幼儿期未能及时添加辅食
婴儿对于辅食的添加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婴儿期4—6个月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婴儿期6—7个月。如果此期未给孩子各种味道、各种质地的食物,婴儿往往在1岁后拒食新口味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因而造成偏食和食谱单调。
2、高营养饮食
有些孩子喜欢吃糖果、点心、甜饮料、冰淇淋、巧克力等,随时随地以甜食为零食。甜食类食品会增加血糖浓度,刺激饱觉中枢产生饱感,使孩子没有饥饿感。
3、冷饮过度
儿童的胃肠道黏膜柔嫩,对摄入食物的温度比较敏感。0的冰淇淋进入37的消化道内,可刺激娇嫩的胃肠道,使黏膜血管收缩而影响消化液分泌和胃肠消化功能,导致小儿食欲不振。而且冷饮中糖分较高,造成儿童缺乏饥饿感,引起小儿厌食。
4、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在饮食结构安排中,蛋白质(蛋、肉、乳类)或糖类(甜食、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过大,反使食欲下降。正常儿童每隔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小儿厌食调理
1、西医调理:
现在的西医对小儿厌食治疗效果是很有限的,更主要还是以纠正小孩的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采用正确的吃饭时间、不要吃零食、各种营养均衡等等,给予增加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还有维生素及胃酶合剂、乳酶生、酵母片等,但效果不理想。中国传统的中医博大精深,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发挥作用还是非常非常显著的。
2、中医调理:
(1)脾胃虚弱型:小孩没有饥饿感,身体偏瘦,常常面色不好看,精神不振,吃得少拉得多,大便入水以后就散了,或有未消化的食物。治疗的药品主要有太子参、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苏梗、佛手、砂仁等中药。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肥儿散、儿康宁口服液等物。
(2)脾失健运型:这种类型的厌食症患儿产品的原因,主要表现有家庭的溺爱、或在幼儿期辅食没有及时的添加,或在季节潮湿时,或多吃高糖量的食品,或多吃零食,这些问题会导致小儿的脾胃运转受限制,进行影响到小儿的脾胃系统正常的运转,从而使小儿对正常的饮食没有饥饿感。
(3)胃阴不足型:这种类型的厌食症患儿主要表现为缺乏灵性,面色发黄,皮肤干燥,大便干,小便黄,舌苔偏红或有地图舌,平时爱喝水,不爱吃饭,部分的这种类型的患儿大便特别的干燥,成人便,性格烦躁,手足心热。治疗的药物有沙参、山药、玉竹、麦冬、白芍等。中成药主要养胃增液汤、麻仁健脾丸等药物。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师提醒,免疫功能并非罹病关键因素,而是病毒曝露量多寡。
在西医为主流的时代,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被纳入中国官方诊疗方案中。西医寻找菌株,中医则重「辨证」,透过望闻问切分析、判别疾病发展趋势,进行诊疗。
中医无统一疗方重个别化治疗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出,新冠肺炎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辩证论治。换句话说,没有统一的中药疗方,而是要根据病人体质个别化调整药方进行治疗。
中医师章晋玮解析,理论上早期新冠肺炎多以寒湿阻滞为主要表现:肺、协调呼吸「宣降」的五脏六腑,毛孔「打不开」,所以透过疏风发汗、健脾祛湿、利尿等方式,散寒、化湿来疏通。
重症患者方面,往往是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水液瘀积在肺、瘀积在三焦毛孔,还有肺炎的咳、喘症状,需要用药方抗炎、抗痉挛;接着行气化湿;再透过泻肺下气平喘;最后才化湿解毒。
清热解毒+祛溼治疗药方不适用预防
上海市中医药防控新冠病毒肺炎专家组组长吴银根教授将新冠肺炎「疫毒」分为湿毒及热毒,轻型患者主要为湿毒;重型患者则为热毒。
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祛溼的药方为基础,像是含有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16味成分的「肺炎1号方」(透解祛瘟颗粒),用于轻症病患。
另外,还有结合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药剂的「清肺排毒汤」,治疗喘咳、疏通淋巴循环,加强水分代谢来去除湿邪,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以及危重型各型患者治疗。两种药方目前中国官方宣称都有相当高治愈率,但仅适合用于治疗,不适用于预防。
章医师提醒,免疫功能并非罹病关键因素,而是病毒曝露量多寡,因此防范重点仍然是勤洗手、少碰眼耳口鼻,维持规律运动及均衡饮食维持适当免疫力、戴口罩、减少出入人多的密闭空间。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