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的成分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种类型。
物理防晒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它们可以反射和散射紫外线,减少到达皮肤的紫外线量,这两种成分是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过有效且安全的防晒成分。
化学防晒的主要成分是依崁舒、二苯酮、水杨酸乙基己酯、奥克立林等,它们可以吸收紫外线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避免其对皮肤的损害。
其实,关于“防晒霜对人体是否有害”这个争论,是源自于2019年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论文,该文章指出防晒霜中的四种化学成分可被人体吸收,且含量高于FDA限定的安全水平,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该实验设计非常极端,即在高强度(4次/天,连续4天)、大面积(75%的体表)、足剂量(2mg/cm2)使用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差不多4天就要用一斤防晒霜!
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我们日常生活中远远用不到如此大剂量的防晒霜,皮肤吸收量也远远达不到限定安全水平。因此,相较于使用防晒霜所带来的危害,不防晒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要大得多。
评审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孟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 医学博士
程芳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主任医师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文称,美国防晒霜中常见的4种化学防晒成分,在母乳、羊水、尿液中都能发现其存在,这证明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其中,一种名叫二苯甲酮衍生物的防晒物质在人体中的吸收水平比其他3种成分高出50~100倍。
防晒霜主要就是防紫外线,UVA可引起皮肤变黑、老化,UVB可引起晒伤、皮肤肿瘤,所以一种理想的防晒霜应该尽可能地同时挡住UVA何UVB。理论上来讲是不会含有甲醛的,但是化学防晒剂中的化学成分容易造成刺激,导致皮肤过敏,所以不建议敏感肌使用。
防晒霜里面主要有两大成分:一大类成分是物理性遮盖物质,比如说二氧化钛;氧化锌,它是很小的颗粒,混合到乳膏里面,涂到皮肤上面显得白乎乎的一片,可以形成保护膜,整个把紫外线反射出去。另外一类成分就是化学性防晒物质,往往含的是有机防晒剂,可以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转化成热能散发掉。 其防晒UVB的作用大小可用SPF值衡量,防护UVA的能力国内多以PA值表示。
两者各有优缺点,化学性防晒品肤感细腻、轻盈,但容易引发皮肤敏感或刺激。物理防晒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它们因为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只能配制成油性的膏剂,所以使用后油腻、厚重、不舒爽,但是这种物理防晒剂防护能力相对高,而且非常安全、无毒、无刺激的,尤其适合皮肤敏感的人群和儿童使用。目前多数防晒霜是两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取长补短,达到清爽又不油,且温和不刺激的品质。
特别清爽的防晒剂的效果肯定不如油腻的防晒霜。因为在防晒的效果中,物理的遮挡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防晒指数高的一定是比较油腻的,如果很清爽,除非化学添加剂很多,但其刺激性或敏感性相对要高。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文称,美国防晒霜中常见的4种化学防晒成分,在母乳、羊水、尿液中都能发现其存在,这证明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其中,一种名叫二苯甲酮衍生物的防晒物质在人体中的吸收水平比其他3种成分高出50~100倍。
防晒霜主要就是防紫外线,UVA可引起皮肤变黑、老化,UVB可引起晒伤、皮肤肿瘤,所以一种理想的防晒霜应该尽可能地同时挡住UVA何UVB。理论上来讲是不会含有甲醛的,但是化学防晒剂中的化学成分容易造成刺激,导致皮肤过敏,所以不建议敏感肌使用。
防晒霜里面主要有两大成分:一大类成分是物理性遮盖物质,比如说二氧化钛;氧化锌,它是很小的颗粒,混合到乳膏里面,涂到皮肤上面显得白乎乎的一片,可以形成保护膜,整个把紫外线反射出去。另外一类成分就是化学性防晒物质,往往含的是有机防晒剂,可以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转化成热能散发掉。 其防晒UVB的作用大小可用SPF值衡量,防护UVA的能力国内多以PA值表示。
两者各有优缺点,化学性防晒品肤感细腻、轻盈,但容易引发皮肤敏感或刺激。物理防晒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它们因为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只能配制成油性的膏剂,所以使用后油腻、厚重、不舒爽,但是这种物理防晒剂防护能力相对高,而且非常安全、无毒、无刺激的,尤其适合皮肤敏感的人群和儿童使用。目前多数防晒霜是两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取长补短,达到清爽又不油,且温和不刺激的品质。
特别清爽的防晒剂的效果肯定不如油腻的防晒霜。因为在防晒的效果中,物理的遮挡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防晒指数高的一定是比较油腻的,如果很清爽,除非化学添加剂很多,但其刺激性或敏感性相对要高。
防晒备忘录涂防晒品时,要记住最容易受到紫外线伤害的还有双手、颈部后侧、肩膀、手背和脚背等部位,不可忘记涂抹。 涂抹防晒品时要均匀。涂抹太厚容易阻塞肌肤毛孔,损害肌肤健康,涂抹不到又容易被太阳晒伤,达不到防晒目的。 要反复涂抹防晒品。防晒品的效力有一定的时间性,夏天天气热,容易出汗,普通防晒品易被汗水冲掉。因此,要选择一些高耐水性的防晒品。特别在游泳时,更应随时擦干水分,重新涂抹防晒露。做户外运动时,每2-3小时需补擦一次。 坚持天天使用。大多数人只在夏季才使用防晒品,其它季节减少使用或不使用防晒品,这种防晒观念应该更新。其实,就算在阴雨天看不到阳光,云层也没有办法完全阻挡紫外线。阴天或下雨天仍有高达80%以上的紫外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更容易受伤。因此,即使阴雨天也要十分注重防晒,才能持续保持肌肤的白皙和健康。 使用方法:外出或进行水上运动前30分钟均匀涂抹在肌肤上。烈日下长时间户外活动或游泳时,每隔2-3小时补充涂抹一次。对于肌肤敏感人士,建议先在手腕内侧或耳下肌肤敏感部位试用。如30分钟内无肌肤红、肿、痛、痒等过敏现象出现,即可放心使用。 注意事项:仅限外用,避免接触眼睛。
防晒是非常有必要的,坚持防晒可以防止晒黑和晒老,防晒是抗老必备的步骤之一。防晒霜选取时要注意不要选取以下成分:
1.二苯酮-3 这种防晒剂可以被皮肤吸收,在使用时可能造成接触过敏或者诱发光过敏。另外这种防晒剂有干扰内分泌的可能,安全性存在争议。建议敏感人群、孕妇慎用。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 美国 FDA 不允许使用这种防晒剂,欧盟认为其对甲状腺有毒性,会干扰人体激素。建议不要使用这种防晒剂。 3.甲基异噻唑啉酮(MIT) 这种防腐剂有强致敏性,欧盟已经禁止这种防腐剂在防晒霜中使用。敏感肌肤要注意。
如果情况允许尽量选择物理防晒,戴上大帽子,带上口罩、打伞出门。买防晒的时候尽量选择大牌的、口碑好的,关注成分表。
防晒霜用多了,正确卸妆不会致癌的。一般的防晒霜,按照防晒剂,可分为两类: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物理防晒剂的作用原理是靠反射作用,屏蔽紫外线,达到防晒的目的,这就好比是给肌肤穿件防护衣,阳光照射到这件防护衣上后,就被放射走了,肌肤也就不会和紫外线接触。物理防晒剂是“趴”在肌肤表面,由于要把这类防晒剂与其他成分稳定地调和成防晒霜,一般都采用油性溶剂,因此,物理型防晒霜都比较厚重,涂抹在面部,肌肤泛白,颗粒性较重。化学防晒剂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并把它转化成热能,从而避免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这类防晒霜的优点是质地清爽、不泛白、不油腻,适合所有肤质,但是它被皮肤吸收需要时间,而且“不持久”,这也是说到防晒霜要卸妆吗,会有人说不用的原因。物理防晒剂在肌肤表面吸附,夹杂其他护肤品,单纯的洗脸是洗不干净的,这样会影响肌肤对护肤品的营养吸收,也会阻碍毛孔的通畅。而且,现在有很多是防水功能的防晒霜,较难清洗,所以,物理防晒剂类的防晒霜是需要卸妆的。化学防晒剂虽然会随着紫外线的吸收而转化掉,但是不是所有涂抹的防晒剂都会转化,而且,化学防晒剂如果不卸妆的话,容易渗入皮肤,引发过敏等问题。
如果想完全避免这个问题,那就不要再用防晒霜了,你可以出门的时候带一个口罩。
如果情况允许尽量选择物理防晒,戴上大帽子,带上口罩、打伞出门。买防晒的时候尽量选择大牌的、口碑好的,关注成分表。
事情的原委就是因为用户在买了这些防晒霜以后发现这些值虚报的,所以直接被用户给举报了,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如果真的有害成分很大的话就不要使用了,或者买那些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吧,再或者出门打太阳伞,穿防晒衣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切糕沾白糖。大事小事,不如深空小编带你看新鲜事。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下面一起让我们去吃瓜围观吧。17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能够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稳定存活数小时至数天。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研究模拟了病毒从一位被感染者身上经咳嗽或接触而传播到周围物体表面的过程,科学家对病毒在这些物体表面保持活性的时长进行了分析观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可存活3小时,在金属铜表面能存活4小时,在纸板上能存活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能够存活长达2至3天。国家卫生研究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研究结果为确定新冠病毒的稳定性提供了核心信息。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专家比较了此次新冠病毒与导致2003年非典疫情的冠状病毒受环境影响的异同。在两种病毒的稳定性研究中,专家发现两者的表现相似,但尚未找到为何新冠病毒的暴发更为严重的确切原因。他们认为,已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自身无症状或出现症状前已经开始传播病毒,从而使新冠病毒的防控比SARS冠状病毒更难。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的稳定性也使其传播环境更广,助长了其在社区、医疗机构等范围内的传播。欲要知晓更多《新研究:新冠病毒可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新型冠状病毒是有希望被战胜的,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是一场持久战。
迄今为止,新冠肺炎在全球已造成440万例确诊病例,超过30万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13日(当地时间)在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网络研讨会上预测说:“新冠肺炎疫情需要4、5年时间才能得到控制,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随后举行的另一场媒体吹风会上,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部执行主任迈克·瑞安表示,冠状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抗击COVID-19的战斗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以更好地理解和找到解决方法,今天我们发布了一组新发表的发现。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5月12日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治疗方法被证明对COVID-19有效。
该研究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进行,对截至今年3月25日发表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和COVID-19学术论文进行了全面搜索和分析,综合分析1315篇相关文章,对新冠肺炎药物治疗进行了综合综述。
研究表明,目前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潜在的药物靶点,但在作者的研究期间,没有任何疗法被证明对COVID-19有效。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机制得到突破。
方明尼苏达大学的李和他的团队从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著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5月6日解释的具体机制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蛋白质与受体结合后,人类ACE2,诱发病毒进入细胞。
新冠病毒蛋白首先被人Flinase酶消化,然后暴露受体结合域,然后与人ACE蛋白高亲和力结合并进入细胞。
这与冠状病毒的细胞进入机制非常不同。新型冠状病毒可以更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更高效地进入细胞。
这一机制的发现对新型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药物,特别是宿主酶抑制剂如Furin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医学病毒学类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是本老牌期刊,创刊于1967年,由美国微生物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创办,是其官方期刊,主编 Rozanne M. Sandri-Goldin 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系主任兼教授。研究领域为Virology,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8/37位,JCR Q1,中科院2区top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 1)收稿范围: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中以Article为主,Note也比较多,还有部分Review、Editorial Material,Letter等论文。主要收稿范围为:病毒结构和组装、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病毒基因组复制与病毒基因表达调控、遗传多样性与病毒进化、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肿瘤的发生与转化、基因传递、肿瘤的发生与转化、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发病机制和免疫等。 2)影响因子: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影响因子曾经最高达到,虽然这二十年来有所下降,但近几年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稳定,2015-2019年的SCI具体分别为,,,,变化幅度很小。 3)审稿周期:一审平均用时为27天,不到一个月,挺快的;从论文接收到发表,平均用时11天,足够快;97%的论文,在发表两年内会被引用,不存在水文掺杂多的现象。 4)版面费: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的收费:可选择非OA,ASM正式会员90美元/页,其他学者180美元/页;选择OA,ASM正式会员2500美元,其他学者3500美元;论文补充材料,ASM正式会员230美元,其他学者355美元。 回答参考资料
新冠病毒长期与人共存,将成为事实,这一论断是在现有大量实验数据得出的。不过我们不要过于担心,随着时间发展,新冠病毒毒性将会减弱,伴随着研究发展,新的治疗新冠药物将要问世。